影片讲述了一对盲人夫妇和他们女儿间的故事,带着几分娓娓道来的叙事节奏,很亲和地展现了特殊人群的日常生活,以及抚育健全女儿过程中的艰辛。
这是导演自己的人生,送给盲人父母的特别礼物,许是知道这一点,令我对影片充满了包容。
芷欣从小就是父母的眼,她要给父母念点菜单,要收拾家务整理父母的衣物,要陪母亲去做义工,要陪父亲出摊......她很乖巧也很懂事,小小年纪就承受了旁观者异样的眼神,直到青春期,在同学面前掩饰了父母是盲人这个事实。
她知道自己跟其他同学不一样,她的时间并不完全属于她自己,除去家庭中固定的帮忙之外,她还有随时被父母召唤的可能,毕竟意外没法百分百避开,而她需要在那一刻放弃所有,义无反顾地去奔赴。
当一切都显得顺理成章时,芷欣对于现状其实是排斥的,她渴望像同学那样去恣意青春,又不能拒绝父母的请求。
她的内心善良愿意照顾父母以及像父母这样的弱势群体,但又在这个过程中看不到属于自己的未来。
年轻的女孩儿被无形中的两股力量拉扯着,滋生出要逃离的欲望,想要出国学画,第一动机是从当下的环境中跳开,其次才是为了爱好与专长。
有一点是不容置疑的,芷欣始终顾念着父母,她生活里的重心从来都是父母优先。
只是,当那两股力量日渐均衡,芷欣感到了前所未有的疲惫。
导演用芷欣一次情绪失控将问题精准挑明,她与母亲间的矛盾白热化到离家出走,以此掀起故事的高潮,解决那些汹涌的暗流,让一家三口轻装前行。
这个桥段其实很套路,对于全片来说是既定的高潮时段,但完全没能吸引观众跟着去进入,只让我认真巡视了一番演员们的演技。
惠英红饰演的母亲一角,在这场戏的情感爆发平复了些许情节上的尴尬,给足了芷欣转变的台阶。
不过,真正让人看到老戏骨表演功底的,是母亲在校门口等待女儿那场。
母亲感觉到女儿在向自己走来,满脸扬起了幸福的笑容,可是,女儿按住了书包上的挂饰,不发出声音地像是陌生人从她身边经过,惠英红的表情从喜悦到困惑到迟疑到醒悟到难堪到难过,再到收起所有的情绪默默地转身向着相反的方向离开。
把一个残疾母亲隐忍的疼痛表现得淋漓尽致,看得见一颗心啪嗒一声掉在地上,碎了开来。
也是这一刻,我才真正明白,母亲一直以来所展现的坚强、热心、阳光、善良,都旨在作为一个榜样,引领没法在正常家庭中长大的孩子拥有强大的内心,她从来都不会也不可能去依孩子成为负担。
还有个细节,芷欣每天出门前,母亲都要叫住她,摸一下她的穿着是否得体。
这是一个盲人母亲对孩子最细腻的保护。
芷欣在时间里顺从了这母女间的仪式,但内心里早已有着太多的不认同,她只见到了母亲对自己的掌控,全然不曾往深里去思考母亲这样做的用意。
对于青春期的女生来说,这一点是在情理之中的,好在,爱让她不会迷路。
拉着父母的手抚摸过自己的画作,用盲文告诉父母自己对他们的真感情;与母亲并肩,去完成父亲的愿望,为盲人群体积极发声争取利益。
我们见到了一个成长起来的芷欣,坦然接受命运所有的安排。
她的父母双目失明,她,就是父母的眼。
影片较为琐碎,导演想要呈现的方面太多,使得重点欠缺。
内容过于生活化,整体显得平淡,没有足够打动观众、让观众记忆深刻的细节。
但还是得感谢导演的分享,让我见到一对非凡的盲人夫妇,以及他们优秀的女儿。
2023.3.29. 于福州
2022年最后一天,元旦假期。
外面都是新冠疫情,自己也刚刚阳康不久,不愿意到外面去冒风险。
假期最大的幸福其实就是在家里烧烧弄弄,做一点好吃的,躺在沙发上看书或者挑一本电影来看。
这也许就是所谓的岁月静好。
于是就看了这本惠英红主演的《我的非凡父母》。
这个世上也许冥冥之中就是有天意。
2022年作为上有老下有小的中年人,终于在享受了多年父母照顾之后感受到了父母已经老去的现实。
在这个不平静的一年,尤其是疫情全面放开的岁末,远在老家的父母亲正在经历了磨难、在渡劫、在过关。
疾病面前,每个人都在过关,只是他们危险更大。
更何况,父亲的帕金森综合症病情日益加重,老头子困在时间里了,而老母亲在陪伴过程中耐心在日益地失去。
疾病不可怕,可怕的是人陷在这个无法打开的困局无法自拔,最终被时间磨去了一切美好。
2023年即将到来,我没有想到在22年的最后一天会以这本反映父母亲情的电影来结束2022年的观影记录;难道在冥冥天意中,预示着2023年于我来说,是一个以父母为主题的命运之年么?
不管怎么说,父母在,生命尚有来路;父母去,人生只余归途。
如果可能,我希望来路再多长一些,即使前途坎坷,生活不再平静,未来数年的重心转换成养老这个主题。
但人生不应该是这样的吗?
登顶之后就是下山,人总不能总把所谓的事业放在第一位吧。
我一直都认为,那些把事业放在第一位,甚至以此逃避照顾老人的典型不过是另类的懦夫,他们不过就是把本应自己尽到的责任交给他人而已。
就像,电影的欣欣,在长大之后,也希望有自己的自由。
做自己想做事情的自由,而两个盲人父母让她不能够随性地做出自己的选择。
长大之后欣欣已经成为了父母的“眼睛”,照顾身有残疾的父母,是她的责任。
生她养她,盲人父母实殊不易。
当然在电影的最后,她和父母达成了和解,也认识到了父母的“非凡”。
这毕竟是一个喜剧嘛!
可是这个世上,现实中的大多数故事的结局都不是喜剧。
我想,一代人管一代人,父母抚养子女,子女赡养父母。
世道轮回,应有之义。
最后回到电影,父母子女本来就没有过夜仇,剧中的所有的冲突都是为了最后感情升华。
当然,惠英红的演技真的很好,演员的素质全在线,是近年来难得并值得一看的港片。
强烈推荐!
影片通过描绘一家三口从孩子出生到成人这一阶段磕磕碰碰、陪伴守护的生活图景,将视障家庭的日常点滴真实再现:从孩子意外被烫伤、生病发烧,到青春期的争执不休,再到家人和解共同对抗病魔......细腻入微的镜头语言下,呈现的是亲情、成长和生命的永恒主题,记录了父母子女之间纯粹却又浓烈的情感流动。
影片传递出的炽热深沉的家庭情感内核,令无数观众动容,并深刻反思自己与家人的关系。
有的观众不自觉地回想起了自己的成长过往;有的观众表示回家后要好好拥抱父母;有的观众还为影片给出了“质量上乘的家庭必看温情片”、“让人拥有幸福感的影片”等肯定评价。
我觉得十年前的我看这电影,肯定先嫌情节冲突刻意,找各种茬等等。
可现在我已经是个三岁孩子的家长,觉得这个作者(导演)真的好爱自己的父母,她不是为了制造冲突,我的感受告诉我她描绘的那些确实是真实的,最多为了浓缩剧情加了稍许巧合。
电影里女儿嫌弃自己母亲的那一段,简直跟我小时候某一阶段的感受一模一样,我知道那样对不起父母可我当时不敢承受别人都目光——我也是普通家庭出生,当初家境并不好,父母曾经双下岗。
我爸在被下岗那阵还天天个几个工友打电话说要去反对“一刀切”结果没有下文(吴岱融演的爸爸性格憨憨的又热心肠,好像我自己爸爸哈哈哈)!
时光匆匆,多少年过去了,我没想到看这电影时自己差点哭了,想到自己的父母,想到青春年少时的心情,想到小时候第一次看到父母被人指指点点时的尴尬,想到自己曾觉得迁就父母,想起母亲为了打工为了照顾外公认为照顾我不周后的惭愧……还想到如今天天涂涂画画逼我看否则就生气的宝贝女儿,我没有瞎,可我总嫌她好烦,总找借口忽视她在乎的东西。
😂
其实这一类的电影,很怕看。
第一,如果真的被戳中泪点,情绪很难平复。
第二,如果是强行煽情,感觉实在太浪费时间。
惠英红出场,会不会成功避坑,其实心里也没什么底。
一对盲人夫妇,要养育一个健康的孩子,需要付出多大的努力,常人无法想象,即便是一对健康的夫妇,养育一头神兽,也会被搞得精疲力尽的不是。
所以开场不久,就发生了意外。
这个意外,在颤颤巍巍发生的时候,着实让人揪心。
儿童时代的孩子,是天真烂漫的,心里头没那么多计较。
只是,她眼中的世界,其实父母无法看见。
那个时候的她,可以陪着爸爸摆地摊,甚至帮忙吆喝。
直到有一天,当老爸被人追赶,小孩的心里,大概才隐约明白,原来,自己赖以谋生的坚持,在某些人眼里微不足道,甚至还要穷追猛打。
一转眼,孩子就长大了。
长大的孩子,经过社会的“洗礼”,内心早就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曾经的亲情,变成了桎梏自己的牢笼,但碍于道德伦常却又无法自处。
于是,内心只有一个愿望,走出去,通过一个“堂堂正正”的理由走出去。
她不敢告诉自己的同学,自己的父母都是盲人。
甚至,当自己妈妈在学校门口等她时,她也选择了偷偷的离开。
个人感觉,这个设计,还是挺精妙的。
青春期孩子的内心表现得惟妙惟肖,而惠英红的演技也是爆棚。
在事后,母女爆发大战,惠英红巧妙的使用了这个伏笔。
哪个父母不对自己的孩子有中天然的第六感呢,女儿即便是小心的让自己的铃铛不响,又怎么能逃脱一个妈妈对女儿的直觉?
这大雨中的哭诉,大概透露了妈妈对女儿的情感纠葛。
她希望用这种“需要”的方式,来维系住“不要我们”的危机感。
可惜的是,这种复杂的情感,青春期的女儿不是太懂。
当然,故事的最后,女儿在“逃家”的碰撞中,总算是明白了人生的一些道理。
然而,这样的“巧合”,可不是每个家庭都能这么幸运。
可惜的是,当女儿明白了父母的心情,却又陷入了另一个境地——照顾父母,那自己的理想怎么办?
故事把结局处理得非常好,至少个人感觉如此,父母对孩子的期盼大概从来都不想成为孩子的负担。
不过,故事个别桥段还是感觉有点别扭的。
比如,惠英红抠鼻屎结果出鼻血,惊天动地的让女儿回来,结果耽误了女儿重要的面试。
比如,女儿逃家,正好有少女浮尸。
惠英红坚决要摸尸,他们是看不见,但有照片的啊,警察没长眼睛吗。
只是,对故事里头的老爸有点遗憾。
个性随和,却偏偏卷入“劳资纠纷”,不知道以后的生活如何继续。
老百姓的小智慧——精人出口,笨人出手。
凡事强出头,最后没自由。
于是,乖乖的成为顺民,皆大欢喜。
大多数小小的家庭,都经不起风浪,于是越活越变得唯唯诺诺。
最后,就是这样的老爸,也没被编剧放过,光荣重病。
不过,看起来还是幸运的,能“有病可医”。
最后的最后,许冠杰的老歌《杯酒人生》,也是百听不厌,一不小心又暴露了年龄。
封面图片上的“白色代码”,一定要注意是大写+数字,全匹配。
最近发现微信后台有时会删除设定的自动回复,如有后台消息后未自动回复的,烦请告知,谢谢!
我非常喜欢红姐的演技,加上宣传物料不遗余力的以此为卖点,所以我当即购票去看了点映,甚至特地带了纸巾准备大哭一场。
结果我全程面无表情直到电影结束。
先说说优点1.电影的立意我很喜欢,可能是年纪大了,我更喜欢一些表现孝顺、理解、关心的情节,同样,电影里角色之间展示有爱互助的情节节奏把控的不错2.各个演员对角色的演绎挺好,包括女儿的角色,和红姐搭戏没有让我出戏的感觉,红姐的演技更没的说,演的很好,每一个细节都做的很棒,情绪传染的很到位。
接下来就是缺点1.很多戏剧冲突在我眼里都充满了刻意,比如传呼机恰好在吵架的时候响了,比如女儿面试恰好妈妈流鼻血,比如说女儿离家出走刚好听到了有人溺水的广播,再比如说恰好妈妈唱歌的时候爸爸肠癌了,这些桥段极大的削弱了情节的真实性,感觉剧情真的很努力想去让观众去哭去感动,每一个重要剧情都通过这些来推动的话就很难让我有代入感,仿佛在看一部努力煽情的春晚小品2.配角工具人化严重,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女儿的男同学,在剧情需要女儿叛逆的时候他突然出现,在剧情需要女儿回头是岸的时候他就光速消失...编剧似乎在写一篇命题作文,每一个点都在努力的扣题,每一个角色的作用都分工明确,的确,电影很扣题,但是角色塑造很干瘪,观影过程很无趣。
3.结尾部分节奏很奇怪。
爸爸的肠癌部分我真的看的一头雾水,一个收入不高的家庭出现这个噩耗,我当时想着这家子日子怎么过啊,女儿没钱念大学妈妈没工作。
结果他们努力共渡难关的过程被一笔带过,着重演绎了他们三口在医院啃鸡腿,我作为观众实在是很难共情到他们的境况,我甚至觉得他们比我还开心。
4.一个最严重的问题,就是这部电影真的好无聊...一部优秀的电影可以通过节奏剧情甚至镜头语言让观众产生情绪的递进,对后续剧情产生兴趣。
但是很可惜,这部电影全程平铺直叙,甚至是中间离家出走的情节也没有让我产生啥情绪波动。
唯一的情绪波动似乎是妈妈中期真的让我感觉到窒息,不得不说红姐的演技真没的说
https://mp.weixin.qq.com/s/XSRYwbTFD5wpv6sPuBAnvQ盲人父母养育孩子的故事。
比较触动我的是一幕:在盲人妈妈做饭的时候,欣欣(盲人的孩子)坐在学步车上,到处滑行。
盲人妈妈一边切菜,耳朵也没闲着,听着欣欣的声音,怕她走远了:“欣欣,你不要去那么远哦。
”但小孩子的天性就是好奇。
滑到饭桌附近,看见一个插着电线的高压锅,欣欣把电线一扯,整锅热粥从高空往下掉落......虽然能预料到后续,但掉落的那一幕,还是心头一紧。
砰。
孩子哇哇大哭。
盲人妈妈闻声赶来,问:“欣欣你怎么了?
”摸了摸地板上的热粥,缩回了手,大惊:“你是不是被烫到了。
”从医院回来,盲人妈妈泪流满面:“我是不是不配做你的妈妈......“抱着录音带,录下了自己的心声。
内疚,难过。
欣欣小时候被烫的伤疤,一直都在。
她上小学,和爸爸妈妈去大排档。
给爸爸妈妈念餐牌上的菜。
念完,有个伙计给盲人父母一个传单,说这个治盲人开眼的不错。
盲人妈妈笑了笑,对欣欣说:“妈妈挺好的。
”欣欣问:“妈妈,可是你不想知道世界长什么样,我长什么样嘛。
”盲人妈妈摸了摸欣欣的手,说:“我摸摸你的小手,再默默你的脸,就知道是你啦。
”这种自我安慰的话,笑中有悲。
欣欣就这样一天天长大,和盲人父母互相扶持。
你陪我长大,我陪你变老。
欣欣的青春期来了。
她会爱面子,怕麻烦。
”欣欣啊,帮我看看勺子掉哪里了。
“欣欣看了一眼,说:“哎呀,就在你脚边啊。
”无法理解妈妈这样也要帮忙。
盲人妈妈蹲下,四处摸,却不知道”脚边“是在哪边。
欣欣又看了一眼,说,在你脚后面。
盲人妈妈把手往后探,摸到了勺子,慢慢起身。
”他们需要我,你根本没法预料盲人的生活有多麻烦。
“在欣欣长大,要考大学的时候,她对老师说。
自己很想申请国外的大学,逃离爸爸妈妈。
她一直充当父母的盲人棍,想要自由,却无法逃离。
和妈妈吵架的时候,她说:“难道你们就想一辈子把我留在你们身边吗?
你也没经过我同意就把我生下来啊!
”是气话,也是真心话。
陪我长大是真的,害我没法自由,也是真的。
为人父母,真的是为了养一个盲人棍吗?
小时候欣欣发烧。
爸爸妈妈在医院里,摸黑给她喂药的场景。
历历在目。
妈妈半夜踉跄起身,在床头柜摸了摸几个药瓶,哭了:“娃爸,那个橡皮筋不见了。
”“姑娘说退烧药是用橡皮筋绑好的,怎么不见了呢?
”听着盲人妈妈颤抖的声音,爸爸惊恐地说:“怎么回事呢?
药可不能吃错啊!
”成年人的崩溃就在一瞬间。
而盲人父母的崩溃,被放大无数倍。
多年的盲人生活,靠的不只是意志。
盲人妈妈忽然想起来,护士姑娘说,退烧药是有提子味的。
她颤抖地打开了药瓶,闻了闻,说,好像就是这个味道。
爸爸接过药瓶,确认过,是这样的味道。
盲人爸爸扶着欣欣起身,盲人妈妈给她喂药。
天还是黑的。
教欣欣艺术课的老师,知道父母一直是她的心结。
她说,我小时候家里也没钱,大学的时候,才自己努力学的画画。
父母并不是束缚自己发展的理由。
“你有没有想过,你父母在你还没出生的那些年,又是怎么度过的呢?
也许,他们比你想象中的,更有力量。
”和父母大吵以后,欣欣回家看见了妈妈收藏的录音带。
一键播放:“对不起,欣欣,我是不是不配做你的妈妈......""我之所以把你生下来,是为了让你看看,这个世界有多美丽。
这个美丽,在我以前,我曾经看到过......”也许,父母比我们想的,更不平凡。
以上。
看的超前点映,电影非常棒,温情而不煽情,没有故意渲染盲人的悲苦,而是通过细腻的日常琐事讲述他们的故事。
很久没看到这种没有刻意煽情的电影了,电影的表达方式有很多,不是非得煽情让你哭了,那才是亲情电影。
看之前其实有点害怕,害怕又是各种煽情,然后哭了,但是陷入套路化。
幸好红姐的演技真的完全hold 住,吴千语也可以接住红姐的演技,之前只知道她是林峰前女友,而且非常漂亮,没想到演技也OK。
电影里表现妈妈跟女儿的矛盾冲突也很日常,因为男朋友送的呼机被妈妈摔坏了,女儿一时情绪上来将盲人妈妈的磁带全部拉出来。
经历了离家出走发生的事情后,女儿回家默默收拾磁带,一卷一卷地卷回去。
这其实跟我们的日常非常相似,一时情绪上来,跟家人吵架,吵完之后开始后悔、内疚,这些都被女导演细腻地表现出来了。
妈妈总担心我们被坏人骗,我们总觉得妈妈管得太多,没有自由。
其实双方都有各自道理,男同学贪玩盗窃违法,但是他没有拖欣欣下水。
世事永远不是非黑即白,不同的角度看到的永远不同。
看的超前点映,电影非常棒,温情而不煽情,没有故意渲染盲人的悲苦,而是通过细腻的日常琐事讲述他们的故事。
很久没看到这种没有刻意煽情的电影了,电影的表达方式有很多,不是非得煽情让你哭了,那才是亲情电影。
看之前其实有点害怕,害怕又是各种煽情,然后哭了,但是陷入套路化。
幸好红姐的演技真的完全hold 住,吴千语也可以接住红姐的演技,之前只知道她是林峰前女友,而且非常漂亮,没想到演技也OK。
电影里表现妈妈跟女儿的矛盾冲突也很日常,因为男朋友送的呼机被妈妈摔坏了,女儿一时情绪上来将盲人妈妈的磁带全部拉出来。
经历了离家出走发生的事情后,女儿回家默默收拾磁带,一卷一卷地卷回去。
这其实跟我们的日常非常相似,一时情绪上来,跟家人吵架,吵完之后开始后悔、内疚,这些都被女导演细腻地表现出来了。
妈妈总担心我们被坏人骗,我们总觉得妈妈管得太多,没有自由。
其实双方都有各自道理,男同学贪玩盗窃违法,但是他没有拖欣欣下水。
世事永远不是非黑即白,不同的角度看到的永远不同。
港片永远有种独特魅力,像红姐说非盲人是说那些开眼的人,比起字幕形象又生动。
粤语的魅力真的得多听多说才能感受,身为广州人,现在很多语言思维都是普通话思维,像写文章和自我表达等等(包括现在正在写的评论☹️)反省自己对粤语日益疏远,虽然还是天天会说,却越来越失去粤语本来的味道。
今天去看了展映,这部片子确实是塑料感满满,一股子电视电影的味道。
不能否认,真的是好故事,演员也不错,可是制作着实垃圾,剪辑上真的得弱爆了,是TVB剪电视剧做的么?
调色跟2000年左右的日剧一样,明明有好几个泪点,可是调色根本就跟不上,电影是颜色表达情绪,这部电影慢慢的性冷淡风。
院线电影好歹有个院线电影的样子吧,你的故事好,可是讲故事的确实不行,不推荐大家去看了,比较适合上线了之后在手机上看,不止这个票钱最后还是感谢闺蜜送的票,爱你❤️
好久没时间静下来看一部文艺片了,认真地看完这部片,喜欢他的前100分钟,交织了父母和子女的矛盾,可惜这个矛盾就很突兀的结束了,可能是导演想说的太多,只能草草结束。
后30分钟想说的是关爱盲人,但时间太少,故事太平,以至于不出彩。
父母和子女的矛盾加上盲人父母的因素显得更为突出,看完此片的感想主要有:一,孩子来到这世上也有他自己的使命和任务,不是任何人的附属品,终有一天他要去完成自己的使命和任务,而父母只有支持,因为父母的父母也是这样;二,大家都常说不生小孩的父母是自私的,但其实生小孩的父母才是“自私”的;三,红姐的演技是本片的灵魂,试想没有红姐,如此平淡的故事还看得下去吗。
btw好耐没看到千语,演学生一点都不违和。
赚到我的眼泪了!Miss Chen真是个好老师!志健也有趣~
好好看,红姐演的真好
1.5倍速看完,我觉得没有很差,也没有很惊艳,虽然努力拍出张力的感觉但还是受生活题材限制只能平平淡淡。担心是女儿遇害,跟警察说她手臂有疤或者说身高等等其他的特征让警察比对一下就行了,还用摸尸。
乐观的盲人家庭
这片子只能作为导演个人的家庭回忆录来看 送给她爸妈看还行 但作为面向大众放映的探讨母女联结的作品 那它表达和传递的观念也太落后了 一个性缘脑妈生了个性缘脑女儿 配上个美美隐身但实际上才是罪魁祸首的爸 东亚家庭典中典了 尤其是当我听到女儿是爸爸前世的情人这句话真的两眼一黑 当场无语 导演对母女父女关系的认知理解浅薄到这种地步 就别拍家庭片了求求。。。
社会都要歌颂这样真人真事么完全是不负责任的表现,为一己之快乐造孽。脑瘫儿,自闭儿,你们就拍就赞扬
飞机上看的,太窒息了这家庭。电影拍的也太一般了。一点都不行,俗套的故事,每一幕都能猜出下一幕。
看完以后想到了另一部香港电影《桃姐》,一样日常的市井生活和日常琐事,平淡却触动人心。惠英红的演技无懈可击,对盲人的拿捏很细致,尤其是女儿假装没有看到她的一幕从期待到失望的神情。对于亲情的刻画也很真实,女儿的叛逆来的顺理成章,而控制欲过强让人窒息的母亲几乎是每个中国家庭的困境,放在这一故事背景下又让人更难去以对错简单评判……是一部充满温情的电影,根据真人真事改编,让观众看到了视障人群的不易也看到了他们普通三口之家一样的天伦之乐。虽然还有许多刻意煽情的地方,但总体来说算是今年在电影院看过的片子里不错的了,支持新人导演和文艺片。
套路式的剧本浪费了惠英红的演技
平平淡淡做人 老老实实叙事
仍旧是港式温情小品那一套,俗套、煽情、叙事生硬,但好在够真诚,以至于许多桥段仍能实实在在地打动人,这也离不开两位老演员特别是惠英红非常出色的演绎。可惜吴千语一不太像高中生,二接不住惠英红的戏。
工业片,没别的,就是想让你看看惠英红的演技 (千万别看国配版
一直在沾题材的光,编剧部分并没有能为电影加分。都是关键元素堆砌毫无意外。角色的空间也都有人物设置本身延伸开来,红姐还是强大,吴千语有点意外,的好。
有人文關懷,態度也認真,但導演真是能力有限,並沒能排除新意和深意。惠英紅的演技搶走幾乎所有人風頭,當之無愧女主角了。
之前在飞机上看的 呃,,,
更喜欢《一路瞳行》这个名字。红姐演技真好
【23/009】更像是我的非凡母亲,但是有这样的一个父亲也功不可没。谁说华语当代没有好的女演员,惠英红还可以再撑个二三十年,看她的表演真的是一大享受。可惜电影自然是美化过的,现实中的盲人怎么可能像惠英红吴岱融,盲人维权远难过于此。便利店偷东西那段志健没有爆出芷欣那段也是挺有担当的,但作为芷欣的改变的转折点,太儿戏了。一句话惠英红牛逼。
今天自己做了顿烤肉吃,为了给家里透透气,随便买了附近电影院最近的一场电影的票,便出门了。果不其然地,影厅里只有我一个人。两位老演员毫不意外地很厉害,29岁的吴千语演17岁也没有任何违和感。挺喜欢的。
窒息……
因为一句女儿亲口对爹说的“女儿是爸爸前世的情人 妈妈是今世的情人”给恶心得一阵反胃于是出了影厅 原本是出于从小到大学陪伴我的盲人奶奶来看的这部片 但除了演员卖力以外并没什么感觉 只能说没必要的痛苦又带来新的痛苦:性缘至上的组成家庭方式让孤盲女和另一个陌生盲男硬凑家庭 匮乏加倍 为了活下去的希望生下女儿 又穷又盲并不会让女儿痛苦 窒息的共生吸血权力控制才会让爱你的女儿逆反 自己缺爱就先爱自己 而不是造一个权力下游对象供自己演绎自我牺牲和感动的戏码 最后得到的只会是恨而不是爱另外有一个点是最近的感觉 在一部影视作品里 如果男性角色非常完美 往往这个男性角色是不需要的 那部作品通常是女性角色女性视角女性逻辑女性故事女性联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