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光姐妹淘》,原版是韩国导演姜炯哲的作品,超过50万的网友在豆瓣打出了8.8的高分。
七年后,日本导演大根仁翻拍,打分人数缩减了10倍,但分数还是维持在8.3分。
2021年,我国导演包贝尔再度翻拍,豆瓣开局是5.2分,目前已经降到了5.0,暂居端午档最低分电影。
必须承认,光是包贝尔这三个字,就足以劝退一大波观众,毕竟他执导的上一部电影《胖子行动队》只有4.2分,还曾经造下在自个儿婚礼现场几乎将伴娘柳岩推下水池的重大负面事件。
但在全国首映前一天,2021上半年最火的电影《你好,李焕英》的导演贾玲在个人社交平台上点评了包贝尔的《阳光姐妹淘》,并着重肯定了他在翻拍作品“本土化”方面的功力。
另一方面,被誉为“中戏200年没出现过的美女”的曾黎,飞天、金鹰、白玉兰大满贯得主殷桃以及之前在《演员请就位》中惊艳众人的“无双”倪虹洁的主创阵容也实具吸引力。
因此,我抛下种种成见,选择用一种客观的眼光来看这部电影。
但事实证明,包贝尔导演的破坏力实在是无法忽视。
01首先就是贾玲肯定的“本土化”功力。
一组对比让大家感受下包贝尔的翻拍原则。
不难看出,包贝尔对原作的“致敬”已经具体化到这么细微的镜头语言方面了,而且这种情况充斥着整部电影,说句“逐帧翻拍”也不夸张。
而属于包贝尔的原创内容即本片的“本土化”情节,即是直接奉上各种熟悉得不能再熟悉的90年代劲歌金曲和上世纪港台男神女神的海报展,以及一系列挂在门上的零食小吃。
转存中...
转存中...当然,这种表达方式本身并没有问题,可是影片实在是缺乏能引起共鸣和触发情感的具体桥段,在这种情况下光用歌曲和道具来怀旧是远远不够的。
更何况这一套已经被“用烂”了。
韩版的故事背景是上世纪80年代的“光-州事件”,暴力是当时社会环境的符号化特征,所以各种“打架”的情节也随之成为影片的一大特色。
但97年左右的中国,并没有这样的标志性事件,若非要和当时的潮流扯上关系,那便是香港的古惑仔系列电影了。
然而,这类电影基本上还是只对当时的男性群体起到影响,其女性受众其实不多。
没有了特殊背景的衬托,包贝尔又将原版动辄打架的情节直接搬过来,就会让观众满脸问号:暴力冲突的产生原因究竟是什么?
转存中...当然,包贝尔并不会回答这一问题,他只会不分时宜、随时随地地响起背景音乐,自以为会引起观众的怀旧之情,实则只是让原本就吵翻天的撒泼发疯情节愈发雪上加霜而已。
02被包贝尔拍没的“共鸣”影片主要讲述七位曾是至交死党的高中同学因为种种原因分开,却在时隔23年后因为其中一位同学身患绝症而重聚的故事。
转存中...在长达23年的时间里,每个人都各自经历了不一样的人生,少时的赤诚梦想无奈被现实打碎,但最终各自都收获了一份属于自己的惊喜。
对于这样一个故事而言,如何刻画七个女生之间的情感显然是影片最重要的任务,它需要一些具有感染力的情节来引起观众的共鸣。
但包贝尔并不具备这样的能力。
影片上映之前,不少网友就对他执导女性群像电影这件事嗤之以鼻,甚至用“是个天大的笑话”来形容其之荒唐。
但作为看过影片的观众,我认为即使是撇开戏外的负面新闻不说,这部电影对女性的刻画方式还是有不少令人不适之处。
比如,青春期的女性固然朝气蓬勃,但绝对不是聒噪闹腾。
在这部电影中,几乎所有少年角色在讲话的时候都是处于高八调状态,每个人都动辄大哭、大叫、大笑,十分莫名其妙。
又比如,年轻女生增进感情的交流方式绝对不只有呐喊式的口号。
本片的一大高潮,即是城管来劝退小商贩在街上做生意时,“阳光姐妹”七人和死对头小团体之间的打斗场面。
但整个过程几乎可以用滑稽来形容,开始得莫名其妙、进行得乱七八糟、结束得更是让人满脸问号。
为什么?
因为前面缺乏有感染力的情节来为这一高潮部分做铺垫,所以我们看到的只是七个女生撒撒面粉、推推人之后突然一起搂着奔跑了起来……
即便是本片话最少的李幽然和张丽君关系大跃进的那场戏,导演和编剧居然还是用大哭大叫这种方式来呈现。
缺乏具有感染力的故事情节,就无法让观众感受到阳光姐妹之间的深厚友情,大家的情绪根本不能被调动起来。
而这一部分,正是包贝尔“改编”的内容,很显然,结果是一地鸡毛。
在需要他结合本土实际后做出自己的原创内容时,在对那个年代除却港台歌曲和海报之外的其他流行方面,比如说社会背景和学生群体的心理,他花的心思实在太少太少。
作为一部剧情向电影,故事情节缺乏感染力,人物之间的情感也就难以得到共鸣。
少年时期的聒噪闹腾还可以美其名是热血,可到林青去世之后,大家在遗像前热舞则有了坟头蹦迪的效果……03不属于包贝尔的“亮色”不客气地说,这部电影不可多得的经得起推敲的片段全靠角色成年后的扮演者撑着。
转存中...可惜的是,作为导演,包贝尔在改编方面一言难尽,却还将能够“拯救”片子的演技派女演员的戏份降到了最低。
殷桃的表现中规中矩,曾黎大美女更是全程属于镶边状态。
转存中...不过,戏份虽少,但仍是起到了作用。
在这里必须夸一下倪虹洁。
影片中她饰演的是成年后的邱玉红,学生时期曾一心怀揣着明星梦,成年后遭遇女儿天生患有难症而丈夫又不负责任地跑掉,为了给女儿治病她只好下海赚钱。
倪虹洁有两场非常加分的戏,一个是她穿着单薄地站在街边,然后哆哆嗦嗦地拿出烟来抽的场景;
转存中...
转存中...另一场则是她和两位高中死党见面之后,她在街边买了三个杂粮煎饼并当街大口吃掉的过程。
转存中...两场戏估计分别都不到两分钟,但观众立马能从她的神情和肢体动作中感受出角色的落魄处境,从演员的表演中体会到梦想和现实之间的割裂感。
转存中...而出场时间同样不多的张歆艺和马苏,也在仅有的戏份中让观众感受到各自角色的人生处境。
转存中...但这些都是演技派演员的功劳,到了需要包贝尔调教的新演员方面,他则让她们几乎全程都是高八度地大喊大叫、大哭大笑。
对于改编作品来说,如何对原作进行保留和创新无疑是最重要的任务,尤其是跨国式的电影翻拍,导演和编剧需要考虑的内容就更深入了。
很显然,包贝尔的导演水平并不足以支撑起难度系数如此大的电影创作。
转存中...他毫不客气地“照搬”原作的镜头语言方式,在“本土化”方面则止于老套的歌曲和海报怀旧风,影片的内容缺乏应有的感染力,从而造成了观众对故事本身和各个角色的共情无力。
而这或许就是50万人打出来的8.8高分原作,到包贝尔手里就只剩下5分的原因吧。
转存中...青石电影| 柯棠 本文系青石电影原创内容,未经授权请勿以任何形式转载!
2021.5.30 超前点映作为翻拍届的香饽饽,这个本子在韩版(原版)之后相继有了日版、越南版,曾经几度幻想若是有了中国版那应该会被阉割成什么样?
只是,实在实在实在没想到,中国版的改编权最终会落到包贝尔手里,意向过于明显了,曾经因为某些恶臭发言、恶臭行为浑身早就淌满脏水的他企图靠着这部作品翻身,甚至全片的情感基调都能猜到:一定要煽情,一定要借助“平权议题之下女性在家庭乃至社会中的地位思考”、“中年女性危机”这类敏感且能引起大众共鸣的痛点来使劲刺激社会情绪,并号称为女性发声,然后吃女性情感向的营销红利.总而言之,翻拍并非原罪,其实从某种意义上来讲,这部剧作的翻拍早已从简单意义上的再创作演变成了亚太国家之间影视行业的小较量,不幸的是,翻拍权交到了包贝尔手上;幸运的是,必要的本土化下其实也并没有想象得那么糟糕.迄今为止,原版依旧在我心中能够进入韩影前TOP3,姜炯哲的创作能力以及艺术审美绝对有一定高度.以下内容略过将略过对包贝尔的外界评价,仅中肯发言:
阳光姐妹淘 (2011)8.82011 / 韩国 / 剧情 喜剧 / 姜炯哲 / 沈恩敬 闵孝琳
阳光姐妹淘 (2018)8.32018 / 日本 / 剧情 喜剧 歌舞 / 大根仁 / 筱原凉子 广濑铃
灿烂岁月 (2018)6.12018 / 越南 / 剧情 喜剧 / 阮光勇 / 孔秀琼 红映1、珠玉在前,加上中国版我至今一共看过韩、日、中三版,即使日版评价也很高,但在我心中依旧无法超越韩版,毕竟当年18岁的沈恩京靠出色的表演一举提名了大钟影后,其余各项更是提名无数;2、熟悉原作的人都知道,这部剧作最大的特点就是叙事量颇大+人物多、群戏杂,稍控制不好就会显得很乱,比如中国版开头食堂那场戏,叽叽喳喳地各演各的,台词设计也漫不经心,原版的这场戏的节奏控制得非常好,虽然速度很快但是每个人都配合得很默契,用乱中有序的诙谐方式介绍了几个主人公的各自特点.再者就是其余部分地方的节奏控制也有问题,好几场高中部分戏份都有点尬,女主转学刚来那段戏的节奏崩得吓人,给人的感觉总是差那么一点,人物互动感几乎没有,要知道原作中出彩并作为基础的部分就是七个主人公性格迥异的性格特征,但这版的人物群像描画太过于浮在表面,每个人都像是在任务机制般地去努力贴合一个有参考答案的角色,给人的直观感受过于浮在表面而没深化到人物本身,浅显的缘由在于这一版群戏时的人物互动,要么就直接忽略不给,要么就给到了但节奏完全垮塌!
很多个情节都像赶着趟一样跳过细节描写直接把原版台词快速汉化完成,比起写剧本编剧更适合开个抖音账号做做“三分钟快看电影”的洗稿文案.纵观下来,人物的鲜活性相差原版甚至是日版好几个档次,诸如此类的不止一处,所以没办法完全体现原版埋下的一些小笑点.非捧一踩一,导演调度能力的差异真的太明显;3、剧情基本无改动就不用多说了,叙事方式也一样采用了原版的双线时空穿插叙事,甚至很多地方的分镜和配乐都照搬了,那么作为同一个剧本的翻拍版最重要的就是看本土化,由于政治环境和文化背景的不同,改编肯定是要有取舍的,说句实话,也能看出来剧本改编方面在某些情节上确实用心了,但用心不代表都用得准确,例如美术做得虚无缥缈,真正的本土化靠的不是你贴几张港星海报、摆几个旧式收音机,道具组恨不得把所有明面上的旧物件全部搬过来,只是做了表面功夫,真实的1990s中国年代感几乎丧失,配合着亮黄色的滤镜,更像是200/组的网拍约稿糖水片,印象中的韩日版都是做的正统复古美术,1980s的韩国有浓浓的“vintage美式风”,1980s的日本则是“涩谷系黑皮辣妹风”,这版的“四不像”程度不能到令人发指也能到闻风丧胆,请问本土美术本就不达标的情况下为何还要照抄韩版的服化道?
就好比学渣去抄学霸作业,本就抄错的同时还要去模仿别人的字迹,你是不是脑子有病啊?
不知道这片会不会被其他国家引进?
这得让多少外国人误解啊;4、可能是为了过审,部分剧情设定和人物设定稍微改了一些,甚至成片删掉了一些片段,导致部分地方衔接有点突兀,成年后打群架那个片段应该有删减,删掉之后时长不够只能做放慢处理,能感觉到有点掉帧,打斗画面甚至给得很隐晦,只是悄悄地借个位或者给个声;可能也是因为审核原因,有些地方的深化感并不强烈,文化差异下的本土化没找准迎合原版的切入点,笑点的本土“替换”很差劲,变得水土不服,更像是劣质的原创,不太能get到改编人物设计上的笑点,编剧的水平真不如某些野生字幕组,比如介绍“脏话女孩”的时候,原版台词是“他爸是文学教授,但她主修骂人”,这版改成了“她家是开租书店的,但她出口成脏”,如同蜻蜓点水地贴着原版一般按照定好的流程表往下顺,配合着几位年轻演员并不成熟的表演,失去了太多原设计上的人物立意,谁好谁坏,高下立见;“大棍书虫女孩”的改编版更是莫名其妙,原版这个人物的设定是一个爱好文学但会拿着大棍子在食堂驱赶乱挤的同学的元气少女,这版改成了一个略微神经兮兮喜欢看武侠言情的书呆子,不够贴切;周洁琼演的“女神”人物,选角就有问题,塑造的形象更仅仅是浮在表面,从名字“李幽然”就可以看得出编剧想尽量往原版设定上靠,但这个角色更多的应该是像原版闵孝琳那样自带一股清冷气质并且长相带有攻击性的美女,而不是甜妹,俯在阳台上叼着烟,一副“你就算看不惯也干不掉老子”的屌样,不动声色地帮女主教训人,但绝不会把情感表露在外,这版把抽烟镜头改成了吃棒棒糖,因为,“未成年人禁止吸烟”;
6、原版重要的跳舞部分用的是Boney M的《Sunny》,很契合主题,这版选的是Frankie Valli的《Can't Take My Eyes Off You》,虽然无法呼应主题,但作为同类型偏disco节奏型舞曲选得还算不错,看得出来有种努力想往原版情节上靠的意愿(车上比动作然后切回高中练舞那个情景),如果照搬就太无趣了;女主人物设定没有沿用原版的致敬《初吻》里的苏菲玛索,所以剧情上男女主邂逅就抛弃了“酒吧中后袭戴耳机播放《Reality》”换成了“旱冰场上的偶遇”,把“夸张脸红”改成了“幻想泡泡”,这是原作里面就存在的中二情节,是贴合轻喜剧的夸张成分,没有复刻反而换了一种小巧思,给得多了,但也还行;男主用的是陈鹤一,出场是经典的复古三七分造型,看得出来不太会演戏,但你不是网红吗?
(没有看不起网红的意思);
Sunny9.7Boney M / 2000
Can't Take My Eyes off You9.7Frankie Valli / 1992
初吻 (1980)8.11980 / 法国 / 喜剧 爱情 / 克洛德·皮诺托 / 克洛德·布拉瑟 布丽吉特·佛西
Reality9.7Richard Sanderson / 19877、原剧作中比较有意思的一个桥段就是“街区打架”,原版背景参杂了韩国1980s的政治事件“六月民主化抗争”,所以设定是两派女孩在民主愤青和军队反抗中打架,中国版基于政策和文化的不同无法复制,所以把背景改成了菜市场上商贩和城管打架,这种环境下能改成了这样还是不错了,而且这段群戏拍得算全片里边比较好的;再有一个比较有意思的点是,没有了民主斗争,所以女主的哥哥的身份从原版的“反军事独裁的愤青”改成了“心有摇滚的北漂青年”,原版的哥哥现状成了拖欠工薪的万恶资本家,带有一点讽刺性的诙谐,这版则改成了爱听抖音神曲的网约车司机,算是摸到了原作追求的差异性,但也掉了档次;(爱滚人士速速去冲了包贝尔!
)8、情感方面的渲染没有原版浓烈,而且有种蓄积式等着结尾放大招般的刻意感,多的只是突如其来并毫无铺垫的煽情,失去了原版的娓娓道来的诉说感以及两代角色之间的紧密联系性,高中时期和成年时期的剥离感过重,较于原作更不易相信这是同一个团体,人物立不立得住不是靠成天营销找的演员彼此有多像,论相似原版更胜你一筹,精髓失去之后留下的更多是想要依托情感来过分表现“女性情感向”的电影主题,剧作的目的性分明是洞察着受众人群的情感high点来埋线索,包贝尔急于求成地想借着社会中的“女性地位”议题来证明自己,你要说没有诚意倒也不至于,只是不够聪明的他在用着不够强劲的能力展现了自己不够能稳得住的功利与野心;高中时期的演员表演比较稚嫩,部分桥段有些浮夸了,成年演员的表演都还好,找的对应的人也还挺像的;倪虹洁吃煎饼果子以及殷桃和曾黎躺在床上谈心那两场戏演得真好;小女主虽然没有完全按照原版的性格来塑造但也有自己的特色,但也灵灵的,还不错;想说下那个坏女孩,原版和中国版的这个角色都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这版虽然明显有模仿原版千禹熙的表演痕迹,但演得还算可以;结尾开放式设计能够允许,很明显这种自作聪明的手法或许是想让观众去思考长大后的李幽然长什么样?
脸上还有没有伤疤?
但认真思考一下,该种设想几乎没有必要性;9、Twins的片尾曲真好听~综上所述,有原版的故事以及拍摄手法的加持,中国版的成片也基本靠拙劣有加的粗制模仿,如果抛开这些硬件基础只论包贝尔的导演能力,估计连及格线都碰不到。
比起他以前的作品,这部总算是勉强还能看的了,但这种能看也就真的是看看得了……
首先声明:不是托我给了四星,有三星献给我被九年义务教育、高中生活、家庭暴力以及校园冷暴力折磨得痛苦麻木的青春。
这部影片让我看到了青春应有的样子,让我感受到了青春该有的快乐,让我想起了好久没联系的姐妹们,让我询问自己的内心:面对生活的摧残,你还会做自己吗?
四星中,还有一星是献给演员的演技。
不得不说,这些演员的表现真的非常出彩,非常能够打动人。
尤其是倪虹洁,将一个窘迫、窝囊却又坚强的女性演的非常真实。
当初去电影院看这部电影纯属偶然。
那次是我和我的老师一起去看的,作为一个并不专业的普通人,我的老师哭了很多次,看完后,她叹了口气,说:我也好久没有联系我以前的小姐妹了,不知道她们现在过的怎么样。
我没有看过原版,所以不会拿这个和原版对比,也不会带着特殊的心态去看这部影片。
的确,电影的剪辑很乱,有很多老套的桥段,其讲述的青春也有些不真实。
但是我觉得,正是这样混乱的剪辑和衔接,让影片显得更加欢脱和活泼,正式这样老套不真实的桥段,给青春蒙上了梦幻的色彩。
只能说萝卜青菜各有所爱吧,对于我来说,这是一部很好的影片。
中国版的更加贴近我们的生活,为自己而活,对于中国的女性而言太难。
有太多的顾虑,而能打消这些顾虑的往往是自己遇到了自己或身边人的重大变故。
无论别人怎么劝都没有用,只有自己亲身体会到才敢迈出那一步。
我们的青春是多种味道的,随着年纪增长,味道一点点消失,或者是我们的味觉在退化,那些味道其实都还在。
一时间,不知如何评价这部作品。
你说他像是完全照搬的一部模仿作业吧,它也有一些改动。
但是这些改动了又正好让电影当中的人物的厚度以及立体感去掉了一大半。
比如说包贝尔这部作品当中就削减掉了很多一开始的时候女主的家庭当中的各种压抑感,包括她和她女儿之间的这种矛盾,以及她长时间作为家庭主妇而放弃了画画这件事情。
但是在这部作品当中一去掉就没有那种姐妹相逢带给人生焕发出新意义的那种感觉。
还有里面唯一一个男主,他本来在原版里台词就不多,然后在这部电影当中更是削减到了只有一两句话,而且你为什么要把那个音乐馆改成旱冰场,人家带耳机,就是因为他喜欢音乐啊,他对音乐有执着,这就是人物的立体。
当时原版的男生给女主带耳机的那个瞬间是最让我心动的一个画面,这个画面本身也是在致敬初吻这部电影,原版也正是因为有男生给女主带耳机的这一瞬间,所以说在后面当男生给女主的好朋友带耳机而且亲的时候,观众才能够切身的体会的女主那种心碎。
然后这个电影里面改没了,以至于当男生给另外一个女孩子带耳机的时候,还把亲吻改成了仅仅只是靠肩膀,那种情绪上的冲击力一下就削减一大半。
还有关于幽然这个角色,在原版中名字是秀智。
原版当中,秀智的性格形象很鲜明,就是很寡淡,不苟言笑的,所以说她后面跟女主闹掰,然后再在酒后和解,这一切都还是比较水到渠成的,并且具有反差魅力的。
然后在这一部电影当中幽然的角色,一开始就感觉她并没有生人勿近。
她在电影的前期有大量的欢笑的镜头,以至于他在后面跟女主闹掰非常突兀,人物性格上的反差和转变所带来的这种人物形象的魅力也削减了很多。
还有就是幽然帮女主解围的那段,她吃棒棒糖,那么为什么老师进来教室还是说捡到香烟呢,这里的香烟跟女主他们所发生的事情是没有任何关系的。
在原版当中,这个香烟的出现象征着楚然所代表的人物形象的反差,也为她之后和那个男生在一起做了铺垫,说明他们更像是一类人。
原版当中的很多很多细节都是衔接的,然后这一版又想自作聪明地改一点细节,你要改的话你就全改,你改的这样上下不接,浪费了很多原本可以发挥的拓展人物形象和拓展故事深度的空间。
还有女主的哥哥,他在这一版当中既然是喜欢摇滚的,那为什么不在他第一次出场的时候就通过他的言行来暗示他对摇滚的执着以及他因为摇滚和父母的矛盾呢?
然后在他第二次出场的时候突然他要离家出走了,导演难道就不觉得有一丢丢的突兀吗?
还有女主在回忆的时候,其实原版当中女主第一次转校到一个新地方的时候,可以看得出来,她的这种状态是比较胆怯的,而且镜头语言上面,对于同学们穿着名牌,也是有比较清楚用一个logo表示了。
在这一版当中年轻女主一出场,就是话痨模式的,你看不出来,她在一个新环境突然融入到一个小团体里面令人欣慰的转变。
而且女主在观察同学们的名牌鞋的时候,虽然说有些品牌因为某些原因不方便出现在镜头里面,那你可以换个品牌暗示一下名牌这个概念,而不是用一个莫名其妙的让人抓不住重点的快摇镜头再接一双塑料鞋的特写,这么粗劣地去表达女主的心理落差。
这种细节问题还有很多,总之这部作品就像是一部匆匆完成的报告,丢弃了原版当中的大量细节,本土化的改编也很僵硬。
我是觉得其实有些东西要不然就都别改,要改的话整体的内容都要调整一下,而不是说为了体现作品的改编性质,我就改一部分,另外一部分我就照搬了,这样这部片子是有一种断裂感在里面的。
我是不是为数不多觉得电影还不错的人???
不是托~理由嘛,演员方面,个人不太喜欢袁弘夫妇(萝卜白菜,各有所爱,如果是粉抱歉,不黑),其他,老实说,樱桃属于耐看有演技类型,把人物性格演了出来的,倪虹洁也是,后期最悲惨的母亲,为了孩子不断付出,还有演林青的演员,忘了叫啥了,其实戏份不多,可能少年林青太惊艳,稍微压下去了。
一部翻拍电影,部分人不喜欢,大概也是因为大部分翻拍拍不出原版的很多东西,但是我觉得,还是可以了,至少后边确实感动但我,羡慕这样的友情。
有的人觉得假,确实有,女主一个转校生,这么容易有了关系这么好的朋友,还混的不错,作为转校生,这其实可以理解,陌生的一切让女主多了小心翼翼,这一点,影片和演员呈现出来了。
音乐不错,有些情节有抄袭感,或者原先的太深刻,比如帅气哥出场,像极了一剪梅。
想法不错,穿插的相对比较自然,结尾还有个伏笔,看起来像第二部一样,让观众自行想象了。
看哭了,想念自己的初高中日子,羡慕这种真情的流露,很真实的人生成长故事。
我自己现在有些迷茫,马上就要工作了,看完这部片子,对自己的人生有了一些感悟,不能忘了自己,要克服困难,永远不要小瞧自己,虽然梦想是梦想,现实是现实,但是不去做,怎么知道离梦想有多远。
不管怎么样,加油吧!
还有一点,一定要与好朋友保持联系。
文/梦里诗书如若《阳光姐妹淘》在最初便是这样一出闹剧,那它不能在韩国电影中留下如此浓墨重彩的一笔。
包贝尔对这样一部现象级韩国电影的本土化改编,纵然最大程度保留了原有剧情的主线框架,但从过犹不及的情绪,到自以为是的包袱,再到欠缺时代内涵的年代追溯,都使电影变得画虎不成反类犬。
真挚动人的友情是韩版《阳光姐妹淘》,跨越语言地域最为打动人心的所在,而想要嫁接重塑这样的情感,那么这部改编电影最为关键的要素便是导演对两个不同时代,十几个人物角色娴熟的驾驭力。
从成片来看,纵然包贝尔手拿原作成片,尽力临摹复制,也加入了一些本 土化的元素,但电影仍旧没能重塑一如原片中那纯粹质朴的人物群像,而那群在原版里曾一起疯闹的最佳损友,也在缺陷了细腻的人物刻画后变成了观感生硬,情感做作的塑料姐妹花。
新版《阳光姐妹淘》一个最为明显的问题,便是作为导演,包贝尔在驾驭这种群像电影的能力上是欠缺的,即便是对照前作,他也不知道该如何去用细节铺垫人物之间的情感递增,这直接导致的后果便是原作中那些本用来突显姐妹情深的桥段,变得虚假生硬,这就例如一起打架在原作里既是一个高潮看点,也促进着女孩们彼此间的友情,但在新版里,她们的打架则变得尤为虚假刻意,同样的一个桥段,包贝尔与与原作导演姜炯哲便以能尽显云泥之别。
这种生硬,并不仅仅只是体现在角色塑造上,更体现在电影的方方面面,这就同样例如在时代背景上,电影生怕别人区别不了这是一部已经嫁接到本土的改编电影,在过去的时代里拼命的堆砌各种中国的怀旧时代元素,还滥用黄色滤镜来达到自以为的怀旧效果,但这种胡乱刻意的堆砌真是观众想要的吗?
时代元素的体现更应该是一种融入到主人公生活细节上的方方面面,让人在不经意间重温于过往的记忆中, 产生时代共鸣,而这样滥用时代元素一股脑的堆砌,适得其反。
在这样一种生硬造作的观感中,不合时宜的搞笑成为了对原作经典的致命一击。
纵观全片作为导演的包贝尔想为这部电影融入更多的笑点, 使电影在某种程度上也能留下他自己的印记,但正如同他在《胖子行动队》中的失利,包贝尔仍旧没有能清醒地认识到自己其实并不善于去制造包袱,在《阳光姐妹淘》中虽然没有多少让人生理不适的笑点,但依靠装傻充愣所抖出的包袱,哪里还有一星半点的青春正好?
又从何得见姐妹之间美好的情谊?
其只给人带来了如坐针毡的尴尬。
谁都曾有过自己的青春年华,展现闺蜜友情的方式也不只有一种,属于中国自己的《阳光姐妹淘》其实完全可以只是借鉴原作的主体框架, 创造一个属于自己的故事,又何必执意去照葫芦画瓢?
借不来的阳光姐妹背后,还是创作者自身的贫瘠。
“我们后来走散了,也都没有变成想成为的人”电影挺好看的,虽然我看过韩版觉得周洁琼是咬棒棒糖而不是抽烟少了点味道 但大部分内容和剧情还是可圈可点!
电影减少了韩国的元素而增加了很多我国二十世纪九十年代的味道,大哥大和收音机都富有年代气息,歌曲也是复古的味道。
特地感叹一下,帅哥真的很帅!
注意到一个小细节是不管少年张丽君还是成年张丽君嘴巴上都有一个类似巧克力的小点点,虽然不知道是啥但是它真的每个场景都有!
每个姐妹的性格都很鲜明,张丽君天真,杨梅文艺,张小娟嘴皮子功夫溜,林青讲义气,邱玉红爱漂亮,李幽然高冷,朱珠贪吃。
不会把她们混淆。
期间有笑点有泪点,一场电影下来不知道我笑了多少次,也不知道默默抹眼泪了多久让我印象比较深的人物是丽君的哥哥,为了追逐梦想离家出走,中年时却还是向现实妥协。
还挺让人感慨的。
这部电影让我想到了河图的几句歌词“理想依旧而我已然在远方” “大合照里有人变了模样有人消失路上”。
我看的是别人的青春,我应该珍惜和好好应对的是自己的人生。
没看过原版,所以一切不是基于原版背景来阐述,仅为只看过此版本的看法。
总的来说这部剧一些运镜和场景还是蛮喜欢的。
看的时候不知道有原版,但是确实里面有些场景能联系到韩剧。
比如她们在房间里一起跳舞的时候莫名会想到请回答里的场景,看完后去看大家的影评,知道是翻拍韩版之后,才明白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联想。
故事情节确实也有触动的地方,比如张丽君作为家庭主妇操持各种大大小小的繁琐家务,老公要出差一个电话过来就得从外面回去帮他收拾行李那里看的真的蛮揪心和可悲,会让我联想到我的妈妈,也是这样的一个家庭主妇身份,境地也是何如此地相似,但是我的妈妈她却是甘愿生活在都是家庭而没有个人的世界,我爱我的妈妈,但我有‘痛恨’她这样的行为,我还记得我曾经问过我的妈妈“你没有朋友吗?
你看平时除了管家里这些一日三餐、洗衣拖地,一直都是家务家务的不无聊吗.......”可是往往她一句“我不管这些哪有你们,你们还能像现在这样”堵得我哑口无言,是啊,所以有时候我在想我真的错了吗?
女性难道就应该就必须就理所当然是为家庭付出自己的一切、事事以家庭为先的角色吗?
我的价值观告诉我不是的,但是从小如影随行伴我成长的妈妈却时时刻刻提醒我应该、必须,以后你也会成为这样的人,因为是这样的我成就了现在的你。
我特别害怕自己以后成为这样的人,在亲人朋友面前我从来都表现的是女生要学会爱自己,但是内心里又一直存在这样的恐惧。
所以张丽君最后觉醒了吗?
林青在生活里的重新出现让她醒悟,可是真的有吗?
我们只看到了来接机时她不同寻常的让老公开车,但我认为这只是暂时的,以后呢,是否又回重回哪个只有家庭的牢笼,我们不清楚。
所以我特别希望电影能有一个确定的结局,展现张丽君找到自我的生活,以安我内心这样的恐惧不安。
总的来说这部剧我在这部剧里更多感受到的不是青春友谊的那种纯粹美好,更多让我感受到的是现实的一些悲哀和残忍。
而且城管和商户打架那里,也并不好笑,可能现实看到过商户被城管没收违规摆摊的货物坐在地上无奈痛苦的样子,也听过同学的家人身为城管被商户报复只能躲到外地几年不敢回来的事情,觉得七姐妹和外校恶霸打架的情节放到这个场景真的不适,导演根本不理解城管和商户的现实矛盾就用其来为姐妹群殴造背景,着实有点令人反感这样的情节。
反正无聊可以看看,但是为了开心快乐这部剧真的不好看,因为它标榜的是喜剧,但并不怎么开心快乐。
太生硬了吧,什么都想要就散的可怕
其实看完之后,感觉还可以,虽说没有韩国版拍的好,但是还可以爆米花一看。
主要人物和情节完全复刻原版,再加上本国时代背景,更容易引发共鸣,这版还是很有诚意的,值得一看。
四颗星都给桃子
太烂了...能不能好好研究一下原作的时代背景再搞翻拍?该改编的地方不改,不该改的地方瞎jb改,演技全程靠瞪眼和大呼小叫,回忆里只有无事生非和打架斗殴,灵魂点题角色直接连张大的戏份都没给,直男视角解读女性电影的灾难,嘛,包贝尔拍女性主义电影本身就是个笑话
韩版日版中版都看齐了,不想对比,只想说这个剧本实在太香了,只要是这个故事,看多少个国家的版本我也不会腻!
经典户型,翠花装修
大女人一点都不输小丫头啊,觉得剧本写得太好了,演员也太好了,结果来豆瓣一打分发现是翻拍?啧啧
还以为最后会看到蒋欣跳出来结果没有
包贝尔拍女性就已经足够好笑了
也是不懂,原作那样的女性友谊怎么翻拍一下又变成这样消费女性的作品了……这次还既消费其外貌,也消费其情谊。甚至也是在消费这个题材。翻拍不是照着拍……
挺普通的…可能是原作太强了,反衬太明显
韩版是yyds 演员每个都选的贼好 入木三分 建议看个韩版做个对比 中国这一版就单一个少女时期的选角都拉胯的要命 韩国的学生时期的少女 每个人都有特色 不要太好看了
没看过原版,所以感觉还行
包贝尔拍女性故事就离谱,理解的平凡等于丑化,几次表现女孩儿们边吃饭边说话喷食物残渣、喝酒从嘴角露出来、和男神打招呼牙齿上有菜叶……这种梗真的太没品了,导致年轻线全员挤眉弄眼大喊大叫变丑角。成年线则是紧绷和悬浮,结尾连灵堂都不布置,就在酒店套房里拍了,把投机和敷衍写在脸上。整部电影几乎照着原版复制,但处处都差一点,整体空洞平庸,毫无节奏感,人物彼此之间说话都不留气口的,一句接着一句,像打卡一样把每个情节点拍到了就算完。配乐更是毫无节制,时代金曲此起彼伏,刷抖音都没这么吵。
BBE这沙雕翻拍都能翻车。。。尬了120分钟连假车牌都尬。。。
演员都挺好的,就是被导演糟蹋了😅包贝尔滚出院线
3.75星,我不管是不是照搬韩版,我觉得好看就行。从倪虹洁出来开始,整个戏就很感人,演员们都不错。
包贝尔连抄都抄不明白
真的是像素级翻拍啊,有机会看看日版的,甚至连歌曲都没特别地本地化突破。演员选择挺好的,看得出用了心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