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子俩的分歧不仅仅是音乐和政治,是两个时代的分歧,父亲打仗的时候他是为自由,儿子经历的征兵却是另一回事。
后来顽固的父亲终于理解了儿子,也理解和欣赏他爱的音乐,可儿子却再没机会走进父亲的内心,他给父亲的回馈是一段回忆,这是他现在能做的最棒的事。
讨论谁造成了这段悲剧已经没有意义,让人感动的是父亲对儿子的爱意足以打破成见,是加布里永远年轻永远真挚和豁达,是永不停歇的音乐。
很美好又伤感的一部片子,开始略有沉闷,剧情和音乐一起展开后有意思了很多,虽然父子俩的矛盾和战争发生时候两代人的分歧有点俗套,也不是很懂亨利一定要在这个时候发病去世是不是太为了伤感而伤感。
但是每一段音乐来引发那段回忆,这个感觉太棒!
除了父子母子亲情外,两段爱情都让人动容落泪。
我不大懂音乐,我不大分得清摇滚乡村及R&B,我连The beatles 里面到底是哪几个成员也不清楚,我不知道谁是Bob dylan,或许我有听过他们脍炙人口的歌,但我真的没有认真地去区分他们,但是看着=这部music never stopped 我一个没有音乐细胞的人却自然而然地想到了American pie中提到Lennon read a book of marx,如果The music never stopped 说的是最后的嬉皮,那么American pie一定是歌唱最后的摇滚的挽歌。
如果按时间顺序American pie 实在The music never stopped 之前。
而American pie一首歌足以唱出这部电影。
这里又足见音乐的伟大之处,本片是一部真实的故事,不知道音乐是不是真的可以唤起人类尘封的记忆,但是就我个人而言我虽不是爱音乐致死,但是有时候一两首轻快地歌确实会让我心情愉快,而这让我更加感动的除音乐的魅力之外,还是父爱的伟大,以前Henry只会问我你知道我第一次听这首歌是在什么时候吗?
我们那时候的歌总是清新的爱情最后男孩和女孩在一起了,,一个听着50年代老歌正派父亲要重新接受唱在嘴边的Making love 和God damn。
我更多的是被这种父爱所打动。
最后冠心病父亲和脑瘤儿子一起听了The grateful dead 的演唱会,我不知道是不是真的有这样一支乐队,反对战争反对杀戮,但是父子在一起度过了一个慢慢长夜双方都不知道自己上一次像这样晚睡是什么时候了“it was the best night ever”,这是Henry在失去儿子20年后终于又找回了儿子,他熟记每一句歌词因为这样他才能和他交流,这样才能让他back to life,这是音乐的力量,Gabriel的惊人的速度在康复,父子之前的感情也在不断增进。
The grateful dead 难道唱的Back to life 吗?
“You know,i don't know if i'll remember meeting you.So,uh...I have great pleasure of meeting you again”这里是泪点,谢谢原著,导演,编剧。
Gabriel的父亲把儿子房间里的海报撕了个乱七八糟,并怒气冲冲地把他挚爱的音乐全砸了的时候,我想起一些事。
我哥本来就爱看小人书,初中的时候又非常迷武侠小说,据我妈说,他上课不听讲,就是低着头偷偷地在课桌下看这些不务正业的东西。
不务正业,这是我妈的措辞。
我不知道这中间到底经历了多少次没收、被老师逮、被家长骂,最严重的一次,是有一天我们家包了饺子等着哥哥放学回来吃,但是他晚点了,像Gabriel一样,没赶上。
这也没什么,饺子放到锅里热一热就好,什么时候回来什么时候吃呗。
但是热了三轮他都没回来,饺子都干得有股恶心的味道,可突然我就听见我妈怒气冲冲地揪着我哥冲进来,手里拿着一本绿皮的厚厚的射雕英雄传,然后把我哥直直地拉到厨房,当着他的面儿把那本小说塞进了火里面。
十几年前那会儿我们家用土灶台,大锅下面的火在保温状态时是虚捂着的,塞进去的时候书没被立即点燃。
但是我妈那天无比生气,于是她操起铁杆把火捅旺,然后又用了特别大的力气去扎那本书,想让它尽快燃起来。
边塞还边训我哥,下次再敢偷着看这些东西,你所有的闲书都是这个下场!
这是我脑子里无比清晰的一个场景,从来没有忘记或者模糊。
我还记得那本书实在太厚以至于小口处的温度根本没那么大本事把它彻底烧完。
当我们把书救出来的时候,上半部分还是绿皮但下半部分全成了松软的灰。
而且那本书是从表哥那里借来的,就这么被母亲烧了。
哥哥是怎么想的我从不知道。
十二三岁的他戴着厚厚的眼镜默默地杵在灶旁,什么都不能做。
看着自己心爱的东西被生生地毁在眼前而无能为力是不是会心痛地说不出话来。
而现在的我再回到那个场景里审视这一幕的时候跟Gabriel的母亲后悔没能留住孩子的心情是一样的。
我有时候希望我是个姐姐,在那个场景里能说一些话去保护那本书,去承认我妈做了一件多么残忍的事。
我这么说也许不公平,父母难道不都是为了孩子好么?
但是当父母做出这些事情的时候可曾想到过公平?
Gabriel的父亲不是非得要孩子喜欢他的喜欢但却不能接受孩子的喜欢吗?
好好学习天天向上,不要打架抽烟喝酒当混混,不要想课本以外的任何可能分散你学习注意力的爱好、乐趣或是想法,丁点儿都不要。
家长的想法很简单却很霸道,受教育完了以后一定要“娶个娇妻,组建家庭,有份体面的工作”。
跟Gabriel的父亲的说法如出一辙。
一定要听我们的,因为你个小毛孩你懂个屁。
他们眼中的不务正业形形色色总结起来,都是阻止你人生辉煌的绊脚石。
只要影响到学业的,小说、篮球、收音机……那都是需要踹得远远的绝对不能碰。
后来我哥爱上了篮球,恨不得死到篮球上也愿意的那一种。
砸坏了好多副眼镜,堆砌了一房间的杂志,一有时间就冲出去打球。
当然,他们说,又影响了学习。
再之后的冲突我也不清楚,我只知道亲近的人若不支持你爱做的事,那你有多大的成就感就会有多大的挫败感。
达人所愿,讨好的不是他人就是自己,从来不能并行。
如果每个人都像男主角这样只有短暂性记忆的话,伤害值和刺痛度是不是就可以降到最低了?
没脑子的日子过得很快,像电影里描述的那些小细节,比如Henry听儿子欣喜若狂地描述Bob Dylan的Desolation Road和那个时间点发生的一切时情不自禁地流下的那滴眼泪,在他试着聆听儿子内心的声音时一切都豁然开朗了。
他愿意尊重儿子的道路并谢谢儿子给他解释这一切的时候,儿子反问了一句:“谢什么?
”到这里,所有的一切辛酸和懊悔涌上来,因为Gabriel并不记得这场对话了。
遗忘才是那个最大的杀手,什么伤害遗憾喜悦激动全部失色。
还有西莉亚来道别时Gabriel说:“我不知道我是不是还会记得我见过你,但初次见面我一定还会很高兴的。
”甚至他与前女友20年后再相见,塔玛拉在几分钟内含着泪水第二遍向他解释照片上她的那些家人时,每一帧就只剩下了心疼。
是否忘了,才能去除一切苦痛?
是否忘了,才敢对自己的唯一的热情抱有恒久不变的坦诚?
是否忘了,才能在那些记忆的碎片里找到片刻的温情?
可是整部电影讲述的却是寻找丢失的记忆,在老人的努力下修复幸存的亲情,而且他成功了。
这迟来的20年后的释怀来的这么艰辛,怎么能忘。
我不敢说如果没有烧书,没有阻止哥哥打篮球的话他就能变成优秀的作家或者运动员什么的,我不是为了谴责父母,我只是觉得如果当时事情可以反过来变成鼓励那现在可能就不是电话里长久的相对无言。
我只是羡慕Gabriel在脑瘤手术后有限的记忆容量里,总算存储到父亲的理解和爱。
我只是希望我们自己将来可以不要变成固执的独断的“过来人”。
我也希望哥哥依然能疯狂地写文章,疯狂地打篮球,疯狂地去做他想做的事。
父子两人穿得花花绿绿的并勾肩搭背地高唱着”I will be fine. I will get by. I will survive.”的时候,我突然意识到原来我们都是幸存者。
毕竟我们都没有放弃沟通。
我喜欢和音乐有关的影片,始终坚信,无论何时何地,音乐永不停止。
只是没想到这部片子的题材和侧重点,是这样的沉重。
20年的光阴,双亲是怎样度过,儿子又是怎样度过,只因沟通的少?
用通俗易懂的话说双亲与儿子之间就是在——制气但,这——气,一制就是20年。
65岁的父亲,把儿子喜欢的乐队的每首歌的旋律和歌词烂熟于心、和儿子去看这个乐队的演唱会,做一切能使儿子恢复全部记忆的事情,只因他和儿子均年轻时的冲动导致20年双方互动的空白。
一旦为人父、为人母,就会理解父母希望我们过他们认为对的生活的这种想法,是正确的。
看着片中65岁的父亲几次流泪,我泪眼婆娑 。
《音乐永不停歇》影评很庆幸这样一部片子没有好为人师地普及摇滚常识,也没有煌煌巨论流派纷争,每一首柔情抑或愤怒的曲子架构起断断续续的回忆,它关乎二十年前两代人的政治分歧和音乐隔阂,关乎二十年后父亲的救赎和儿子的“重生”,关乎爱和理解。
父子俩一起去看加里年轻时的梦:死之华乐队摘除脑瘤之后的儿子仅有“金鱼记忆”,唯一能唤醒封存片段的只有那些往日熟悉的旋律。
一如我们每个人年少时那个威严而不可忤逆的父亲,老亨利起初始终坚持自己灌输给小加里的主流音乐才是也该是他所爱的。
所以在复健计划初始,加里闻乐兴起,精神抖擞地吹奏长号,然后一脸无辜地扭问父亲曲子的名字,老亨利以为是马赛曲,其实是拥有相同前奏的《All You Need Is Love》,那是六十年代的披头士,是加里的摇滚启蒙。
鲍勃迪伦:61号公路我时常在想,音乐连同其他喜好,比如颜色和气味,究竟是以怎样一种机制溶入偏好它的血液。
有人喜欢金属,有人喜欢民谣,有人喜欢爵士,有人喜欢蓝调,而我喜欢某种高而不亢低而不靡的气质。
最初的动容在那个“要做爱不要作战”的年代,那个宣扬“和平、反战、博爱、平等”的年代。
电影中Buffalo Springfield的《For What It's Worth》低吟浅唱,歌词里一直向孩子追问枪声的究竟,这让我想起同样一首反战经典,The Cranberries的《Zombie》,画面里有一颗被缓缓吊起的头颅以及慢慢被带走的孩子。
Children,what's that sound?摇滚是这样一种存在,它有大而化之的格局,也有具体而微的情怀,共性是有直抒胸臆的真实,不会矫揉造作也容不得委曲求全。
它是一把衡量理想和现实的尺子,只要差距存在,我们就永远需要它。
音乐不止,摇滚不灭。
非常好的一部影片人很多时候总想改变别人,特别是自己的亲人,如妻子或是丈夫,或是儿子或是女儿,或是父母。
可是到最后发现,能改变的只有自己如果你真爱自己的妻子或是丈夫或是子女或是父母,那 不是要改变对方,而是要通过自己的行为(爱的行为)去感受对方这是我看这部影片的所得,也是我从自己的生活经历中感悟到的影片中的父亲,因为固执,固守他的人生观,价值观,不尊重儿子、妻子的感觉,想改变儿子天生爱好音乐的兴趣,让其沿着他所制定的读大学,娶娇妻,找好工作,买好房子等等的人生轨迹,最终让儿子离家出走二十年,二十年后,儿子成为一个重症失忆患者,只有音乐才能唤起他的记忆,父亲为了弥补自己的过失,开始改变自己,开始蜕变,去感受儿子所喜欢的音乐,最终父子终于一体。
可是却是付出了惨重的代价。
如果我们懂得如何去爱,或许我们就要学会用心去体会对方,而不是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对方。
http://www.xunleiboy.com这个网址可以下载或是在线看
有一年在巴黎过白夜(就是市政府举办的一个大家通宵逛博物馆和各种免费展览的活动),从夏佑宫走出来已经大半夜了,我大概心情很好就在马路上开始哼唱起来,结果后面的同学笑嘻嘻地说:” 你这样就好像在中国大街上看到有个外国人在唱义勇军进行曲哦... ...“。
真是天晓得,我压根儿忘记了这是马赛曲的前奏,我想哼哼的只是那首 Beatles 的 All you need is love ... ... blah blah blah... ... 所以当电影里的Gabriel精神抖擞地吹起长号兴奋地问:“猜猜这是哪首曲子!
”,我忍不住笑,我知道你老兄必定不是问法国国歌。
6,70年代的美国真是个神奇的地方,性解放,嬉皮士,摇滚乐,大麻,反战,LSD,迷幻艺术,披头士,迪伦,伍德斯托克,吉米亨得里克斯... ...这些腐朽的玩意儿70末才诞生的我浑然不知,那年头的中国刚从文革中头破血流地醒过来,接下来则是改革开放,南巡,黑猫白猫抓到耗子就是好猫,89年电视上广场血流成河,我却为毕业考试的成绩忧虑... ...96年在大学,有个男生借给我一盘打口磁带翻录的磁带,白色标签儿上手写的歌名。
那是 the Beatles one。
我在图书馆做四级模拟题可却用我的小破Walkman一遍又一遍地听Yesterday简直听得入了谜,保罗麦卡特尼变成了世界上最会唱歌的男人,怎么能这么好听,好听得让人痴痴呆呆忘记了考试和背单词,好听得想让人掉眼泪。
... ...慢慢地佩柏军士孤独之心俱乐部里穿过了黄色潜水艇,迷墙后飞出了齐柏林飞艇,Alice in chains和the kinks抱团儿堕落... ...那时候没有网络,我根本分不清谁在哪个年代哪个国家活过,除了打口碟中有个洞的小册子上四个人围一条围巾的看不清脸的小伙子和红色玻璃罐子中的苍蝇,我不知道他们都长什么样,过什么样生活,他们的歌儿听上去一点也不像80年代后的狂躁的金属音乐,而总是有种没心没肺的喜悦和天真,一点也不“摇滚”。
一直到我自己慢慢地长大,70年代美国的种种变成了记忆中一个奇异的点。
嬉皮士的自由自在,五颜六色花的孩子,要做爱不要作战,听起来对今天的年轻人来说显得过于幼稚的幻想,音乐能够改变世界,曾经几乎一度成为现实。
再后来,好像烟花放完落下火药和彩色的碎纸屑,这些孩子纷纷脱下彩色的斗篷穿上他们中产阶级的父母留下的西装回到银行,办公楼和工厂。
剩下的一些至死不愿悔改的人流落到尼泊尔去,在喜马拉雅山下种大麻,看孟加拉虎穿梭在酒馆旁边,老成一个酗酒的废物。
Gabriel若不是得了脑瘤,又会过着怎样的人生?
一场口角之后便甩门而出竟然20年不再同父母联系,放弃了大学,放弃了女友,一心一意地追求着他的音乐和他的终极理想,用音乐制止战争和一切不义。
看看我们如今这个世界,他到底还是失败了不是吗?
看冥顽不灵的父亲为了重症失忆的儿子抛弃了大半辈子的成见,开始去听那些“吵”得要命的他认为是毒害了儿子的东西,好玩儿的是当他走进唱片店想要换一些儿子懂得的乐队唱片的时候,接待他的是一位朋克。
时间如白驹过隙, Gabriel若有自己的孩子,是否也会产生同样的冲突,他是否也会觉得朋克和金属是一些 “吵” 得无法忍受的音乐,而儿子却再也听不进天空中戴着钻石的露西。
电影的前半部分我就知道最后父子一定会在音乐中取得谅解,但导演努力避免了刻意煽情,使得这片终究走上一个近乎完美的结局。
父子两之间巨大的间隙借着时间,疾病,柔顺的母亲和音乐终于一点一滴被填平,不复存在的记忆如同一个温柔的空洞,容纳着所有的怨恨,憎恶和反目成仇。
Gabriel是幸运的,甚至他的脑瘤看起来也是慈悲的,爱他的父亲和母亲仍然健在,为他手术,风雨无阻地照料他,就算是面对逆子,父母之心仍旧保留着一丝不忍和宽恕。
这样的父母不光有爱,还有着难以企及的智慧和勇气。
父亲放下20年的隔阂想要去了解孩子的世界,尽管这个世界和他的价值观无比冲突,堕落邪恶,他仍然敞开心胸去接纳了他。
这真让我感叹,美国文化无论如何是如此盛赞青春的文化,你总是能看到父母向孩子妥协,新一代摆脱桎楛获得人格和精神力量的成长,他们可能和父辈的价值观截然不同,却更强壮更有力量,在道德上更“对”。
(或许into the wild是个例外)。
反观我们自己的影视剧,一切的年轻的叛逆,自由的思想和生命的力量统统被抹杀。
你能看到的只有向权威致敬,利用父母亲情进行道德绑架(我真的我真是受够了各种令人作呕打亲情牌的广告。
)“常回家看看” “父母心在儿女,儿女心在石头” “天下无不是的父母” 这些口头禅在这个死气沉沉的国家里变成一道又一道恐怖的符咒落在年轻的生命头上,更别提充满着不安全感的父母对子女的各种感情勒索和人格绑架。
从这个意义上说,All you need is not only love, 你需要的或许不仅仅是爱,还有勇气。
最后一个嬉皮士,又是一部讲伟大父爱的催泪弹,不由得让我想起了《昨天》,同样伟大的父亲和一个让人不省心“孩子”,伟大的父亲为了儿子的康复走完了最后一程,过去的20年父亲用自己的生命弥补了对儿子缺失的爱,在走的时候他是幸福的。
在自己葬礼上播放感恩而死的歌曲,真是一个令人声泪俱下的老嬉皮士。
一代精神的延续“我会挺过去”,对于勇敢和坦然的诠释,父亲想尽办法带着儿子去看感恩而死的现场,看到儿子一脸童贞的幸福微笑,此时此刻这位伟大父亲的心结已开。
片中儿子对父亲的失忆,我认为只是儿子对于父亲的抵触情绪而已,一个心中有爱的嬉皮士公拥有一颗敏感而纯真的心,难道不是嘛?
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在跟这个操蛋的世界抗争
初次点击这部电影的时候,并不是因为看好,而是我天生难以抗拒以音乐打头的电影。
而看过以后,我的的确确的震撼了。
当然并不是仅仅因为是因为看到那种久违的胶片的感觉,尤其是那首我完全都烂熟于心的《All you need is love》出现的时候,男主随着旋律轻轻舞动的时候,忽然就感动了,这绝不仅仅是我也是披头士的歌迷,不仅仅是我热爱那个时期的摇滚,而是,因为贾伯力在潜意识里面对音乐的执着与着迷。
我一直都不认为,这是不单是弘扬父子的感情。
而是面对70年代时期的摇滚致敬,其中有一段时父亲问儿子,他说我不明白,讲述感情的方式,不是应该在我们以前对于心爱女孩的赞美吗,这到底唱的是什么,我一点都不明白。
儿子站起来说,讲述的是一段旅程,目的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享受旅途当中的所有苦难,并坚持的一直走下去。
这时候,父亲像是突然感悟到了什么。
我想这是现在我们每一代人的希望,而这样的摇滚也讲述出了我们的希望!
影片的结尾,两人坐在床上,“I will survuve,I will survuve”,好像这才是这部电影的主旨,不管摇滚音乐怎样进程,不管人生怎么发展,不管电影怎么继续,都要有一颗继续走下去的心,不管内心多么的愤怒,不安,多特立独行,都可以寻找到自己的人生,就像寻找到与自己灵魂契合的歌曲,总要活下去!
如果条件允许,我真想一直放着Truckin,一直永远不停
父亲在音乐中与儿子和解
音乐能唤醒美好记忆,心爱的人儿或是未知的明天,毫无疑问。
情感小品,不过不失
那些銘刻在光陰唱片上的音符。
多么多么温馨感人的故事
用嬉皮摇滚年代的记忆串起父子之间的种种过去纠葛,在闪回插叙与音乐治疗重新建立起对家庭情感的对接,青春成长的隔阂往事。这不光能触动老派摇滚迷的那颗沧桑之心,更能击中温情的G点。在那些节制,静态,暖色调的镜头节奏下散发出浓浓的人情味,老爸儿子看“感恩而死”那场真是温馨至极。
喜欢男主被音乐唤醒神采奕奕的样子,还有他总不离口的那句do you know what song this is? 不过,不太喜欢故事中的说教与温情。
三星半
ost
感恩而死的歌迷 这么好的故事被拍成这样儿 太难过了
催泪电影
No.33 傳統的美國溫情片,沒什麼好說的
对父子类的片完全没有抵抗力
I will get by
好看到我想给六星,也许有一天,我们都老了,会发现连接我们生命中那些时光的其实是成长过程中不同时期听到的曾经感动过我们陪伴我们成长的音乐,推荐所有热爱音乐热爱生活的孩子都看一看这部电影
60s,老毛语录对中国青年=摇滚对欧美青年。
圣丹斯风韵
影片中选取的音乐太有说服力了,这已经不是简单的父子代沟的修复,这是两个人鲜明的时代印记,父一辈的二战子一辈的越战,两代美国人的精神世界完全不同,父子代沟的和解还是靠着能唤起父子不愉快经历的歌曲,用歌曲讲故事太绝了!剧情虽拖沓了点,但人们对父子亲情和音乐的共鸣确实共通的!★★★★
音乐不好听,剧情不感人 无聊至极
我想正常的家庭父母中永远有一个执着得干扰你想要的生活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