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的叛逆一直都很让人讨厌,自己不再青少年更是如此。
所以明明很用心的作品,看着就是尬。
满屏的政治正确,男性化的女人,女性化的男人就那么必须吗?
仔细想想,还真是,家长不许的就是必须做的,美帝大学生一起抽还需要躲起来才是多久前的事?
所谓talk to me,何尝不是某种新尝试。
然后明白过来,这类尬演也是潮流的一部份,所谓的主流以为自己够吵闹,就可以取代掉沉默的大多数。
而潮流,一贯是螺旋的,再尬再无聊,累积到一定程度才能薄发到下一个阶段。
说白了还得“主流”长大到成为自己都觉得尬,有价值的东西才能浮出水面。
就是厚积薄发的过程让老观众感觉无聊。
说是恐怖电影,其实更像是在讲述一个患有抑郁症患者从精神到身体的双重毁灭。
就像一开始米娅就一直待在别人家,跟别人待在一起,也很少体现她的家庭状况,这里就预示了她的精神已经出现了问题,很害怕孤独感,而她又在一定程度上认为妈妈的去世跟他爸有关,所以也不想见到爸爸。
现在的米娅更像是努力装作自己很好的表面状态。
后续开始参与通灵游戏则是打开了让她逐渐打碎表象美好的迸发点。
结合最后的结尾,大概能猜到:玩通灵游戏出事的莱利,以及一系列发生的事都是其他鬼魂故意合作造成的圈套,因为相比精神正常的莱利,一直都沉浸在逝母痛苦中脆弱的米娅更容易被他们勾引,所以造成一系列事故让所有人都疏远米娅,最终导致米娅进行身体与精神的自我双重毁灭。
最后的结尾应该是米娅自杀成功,其他鬼魂就放过了莱利,当然也有可能是其他原因,爸爸的跟莱利一家离开的场景就证明米娅已经是灵体了,而他们都痊愈出院了。
最后还很巧妙的安排了米娅作为灵体被召唤的情节,让观众体验了一把鬼魂被召唤的过程。
晚上十一点看完了这部电影,有点引发我的深夜emo。
来豆瓣看影评,想知道女主是自杀还是被救弟弟的闺蜜推到急流的公路上。
看到一个影评说女主在母亲死后倍感孤单,确实,我没有及时的注意到主角时刻处于这种沉浸式的孤单,被抛弃的感受。
毕竟她几次三番和周围的人提起自己alone。
和弟弟和朋友和前男友,她在表达,她在求救。
自救内容包括她去了那次聚会,也是整部剧观众最期待看到的恐怖片设定部分。
到了聚会地点,同龄人并不待见她,为了能融入,她自告奋勇,是啊,青春期的人很容易被耸动,就是为了周围人可以有一点点认可。
我们看到了女主角视角下的恶灵,但是旁人却在欢呼在兴奋在怂恿她继续。
这就是青少年最可怕的部分。
她太孤单了,她太渴望关注与认可。
所以当恶灵伪装成母亲在说为她骄傲的时候,她像抓住了稻草一样,不肯让假妈妈离开。
那只手,就是女主的毒品。
她一次次沦陷,把这只手当成救命稻草。
殊不知已经越陷越深。
这是她最令人感到失智的地方。
母亲的死,成了她的心结,也成了她长久探索的谜。
可是,她永远不会得到真正的答案,哪怕父亲已经告诉她答案,她也不会相信。
母亲自杀和她的不解痛苦一起勾画出这部剧里面人性的深幽。
所以才有了后面的故事。
回应我——我想是女主心底的呼唤。
她需要母亲的回应,她需要在母亲去世后得到一个全方位直抵内心的关怀。
她没有得到,她得到了一双撒旦的手。
她宁愿和撒旦握手,也不要孤单。
吴彦祖在《门徒》的片尾, 躺在灰暗房间的沙发上陷入了沉思,到底是寂寞可怕,还是毒品呢?
这个剧情引发了很多电影结局的讨论。
我想吸与不吸,全靠自己。
而这部分自我的选择,又有太多干扰。
显然女主选择了饮鸩止渴。
当依旧得不到回应,全部灯光暗下,微弱的烛光在黑色中燃起时,我也会选择去一探究竟。
她再次握起了那只手,只不过这一次,她没得选。
精神病是可以杀人的,而且杀人不犯法。
电影开头就有个精神病,他哥关心他,他就把他哥杀了。
女猪脚也是这样,她爸关心她,她就把她爸杀了。
精神病从来不反省自身,都是到处找别人的原因。
要么是朋友有问题,所有朋友都不跟她玩;要么是前男朋友有问题,她就啃前男朋友的脚,要吃了他,要么就是闺蜜的问题,要么是闺蜜她妈有问题,要么是闺蜜的弟弟有问题,闺蜜的弟弟真没问题,他还没成年啊。
可是,女猪脚谁都搞不赢,就把闺蜜的弟弟搞了。
精神病就是这样,欺软怕硬,然后回家欺负家里人。
谁对她好,她就杀谁。
所以,导演告诉我们:远离精神病。
人还是一般不要去碰自己不能掌控的事情吧,这并非是危言耸听,而是一种劝告或者是忠告,并没有谁能真正的让自己立于不败之地,因为不是每个人都有能力去掌控自己。
如果没有能力,只是因为好玩而打开了潘多拉的盒子,那么到最后,受害者一定是自己。
道理并不难,难得是知道道理的人并不多而已。
认真理解道理的人更是寥寥。
今天给大家推荐的恐怖片《回应我》可以总结为不作死就不会死。
一个失去了自己母亲的女孩迷上了一种召唤亡灵的游戏,她成功的从中召唤出来了自己的母亲之后,一切都失控了。
几个孩子聚在一起玩游戏,结果自己好友的弟弟在召唤亡灵的过程中自残,女孩开始感受到这个游戏失控了,然而她还是想要跟自己的母亲相见,想要找到自己母亲死去的真相,于是,她再一次铤而走险,然而这一次,一切都不可逆转了,女孩彻底的失去了自己。
《回应我》可以看作是一部恐怖片,同时结合昂撒社会的当前背景,也可以看作是一部禁毒宣传片,本片中的召唤亡灵的手可以看作是毒品的一种形式,如果这么看,那么本片中的一切都可以顺畅的理解了。
确立了毒品的形式,本片中的女孩起初的尝试是麻醉自己,因为麻醉了自己之后,自己就会产生幻觉,幻觉可以看作是召唤出来的亡灵,因此,这个时候,女孩说可以看见自己的母亲这就已经是中毒的现象,而一群孩子在举办派对的时候,就可以理解为聚众吸毒,当他们每一个人都尝试过了“毒品”所带来的迷幻刺激之后,自然就会变得癫狂了。
而本片的最核心转折点就在于女孩的朋友的弟弟也进行了尝试,于是,这场原本属于大孩子的狂欢,就变成了小孩子被伤害的惨案。
女孩好友的弟弟尝试过后却被“亡灵”伤害了,这不得不说是一种快乐的反噬,不论是任何给人带来刺激的东西,只要是被滥用,最终就都会形成一种力量,这种力量会吞噬主体。
这不就是毒品的危害吗?
而本片当中,如果不将片中的亡灵的手当作是毒品,当作是其它呢?
其实一样说得通的,任何一种形式的娱乐形式,如果失控了,那么后果自然是不堪设想的。
人们一开始可能因为好奇心重尝试,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形式的刺激开始崭露头角的时候,一切就都朝着不可逆的方向发展了。
浅尝辄止是可以的,但是沉迷确实是会让人感觉到生活从此失去原本的色彩的。
我们可以这样想,女孩原本的生活经历了一些痛苦,比如说自己的母亲意外自杀,真正让她走出来的途径无疑是时间的疗愈,然而当女孩迷上了召唤亡灵来给自己解脱的时候,无异于打破了正常的途径,而开发出来了另一种途径,然而这种途径本身并不是一劳永逸的,它需要女孩付出待解,虽然女孩承受了代价,但是她错误的认为这样的付出与回报之间是有着有利于自己的比例的,她认为这种付出是可以的,而所获得的回报是喜人的,于是,错误的路上就越走越远了。
对于女孩来说,正常的疗愈才是重要的,而这种一时的刺激所造成的永久性的创伤,很可能彻底的摧毁她之后的生活,现实就是如此,当我们想走捷径,最终却付出了更为惨重的代价。
女孩不仅仅是没有了解到自己母亲的真相,反倒是让自己的父亲危在旦夕,最后,也反噬了自己。
人们往往喜欢高估自己的掌控力,但事实上,当我们面对未知的事情的时候,保持一些尊重还是必要的,人毕竟是在明处,而未知的事情是在暗处,暗处有什么,并不是每一个人都了解的,而在明处看到的暗处的一切很可能是暗处故意展示给明处去看的,这一点并不是所有人都能意识到,当一个东西让人成瘾之后,人们就会丧失理智了,而一旦丧失了理智,距离毁灭也就更近了。
当然,一部电影也无法解决所有的社会问题,当影片中的故事成为了社会中的现实之后,我们也没有办法依靠大多数人的理智来做一些调整,更多的是,当我们面对同样的境况的时候,或多或少能稍微思考一点,为什么生活会这样,为什么一切要重来等等。
生活会给出一些答案,但是生活不会给出更多的答案。
刺激是一时的,痛苦却是一生的。
面对未知,面对新鲜刺激,仅仅是保持好奇心远远不够,更多的是要考虑全面,保持一种心态,什么事情能做,什么事情不能做,全面了解未知,全面了解刺激的意义,这样才能不至于让自己沉迷,这样才能更好的让自己看到刺激背面是什么。
因为跟魔鬼做交易,这并不刺激。
……你好,再见
看着看着就感觉似曾相识了,这不就是另一个版本的it follows,那部把性病的恐惧具像化,这部是毒品的恐惧具像化。
为啥这么说呢,因为平时也看过点毒品科普视频,电影中的描述就像 握手(尝试毒品)-》感觉high翻了-〉迫不及待再次尝试-》一群人开吸毒party-〉超过90秒(od)-》陷入幻觉(毒品带来的偏执,多疑等反应)-〉手刃生父自己自杀收场(毒品导致家破人亡) 很多暗示,比如Mi在描述握手的感觉;比如对Rylie这种青少年接触内心也认为不妥;比如对于手的来源描述(朋友给了朋友给了朋友,像不像很多瘾君子接触毒品的过程);等 所以,挺好的,当个毒品警示片看吧
影片《回应我》(Talk to Me)很容易被看成一部常规的恐怖套路电影,当然它事实上也有着套路片的架构,美国独立电影公司A24请来了在油管走红的澳大利亚兄弟俩,完成了这部小成本制作。
美式恐怖片常见的傻大胆、少年游,妖怪恶灵,在片中都有呈现。
但是在套路化的惊悚故事和恐怖画面之下,《回应我》还是有不少可供解读的暗示和隐喻,从这些细枝末节中,导演带领着我们一窥当下西方社会青少年的生活真相,倒是也能生发不少感慨与反思。
影片始于一场欢乐的青少年聚会,欢快的说唱音乐,拥挤的迷乱人群,食物、酒精和致幻剂。
哥哥四处寻找弟弟的踪迹,最后暴力破坏反锁的房门,看见弟弟赤裸上身,血痕斑驳,口中念念有词。
混乱的众人中,弟弟狂暴刺杀,而后反手自戕。
吵闹声顿息,众人惊呼,惊悚的剧情徐徐铺开。
01. 通灵:孤独&抑郁全片围绕着通灵展开,从一只塑胶手模延展出来的通灵仪式,成为了少年们获取快感、释放情绪的绝佳方式。
通灵游戏的极限是90秒钟,未成年人禁止参与,并且绝对不能超过50秒。
但是女生米娅和男孩赖利均突破了时间界限,由此恶灵缠身,在幻象驱使下自残和残杀。
造成超时的原因,除了贪恋快感之外,还因为引出的亡灵是米娅怀念的母亲。
片中首先呈现的问题,是孤独、无助,渴望交流与被理解,正好也呼应片名“Talk to me”。
米娅一直怀念着去世的母亲,在深夜翻看手机上的视频照片,只为了拒绝承认母亲已经离世的事实。
她也因此同父亲有了隔阂,同龄人之间也难以启齿,于是借助通灵,米娅反而找到了孤寂内心的暂时栖息。
这并不仅仅是米娅的个人困惑,另外的几位少年,赖利和他的姐弟,同样与母亲无法交流,彼此要么互相攻击,要么激烈对抗,始终难以在心平气和中交流。
就像《关于莉莉周的一切》,就像《狗十三》和《十七岁的单车》,仿佛天下的少年皆苦闷,孤独无助的少年只有寻找其他救赎的方式。
家长强横阻断了他们倾吐的途径,他们便只能靠扭曲病态的方式寻求释放,比如游戏,比如药物,还有通灵。
02. 手模:毒品&依赖影片中那只模型手,上面涂满了签名,被放在海报中间,自然证明了它的核心地位。
在片中,它是人类与恶灵世界沟通的唯一方式。
由白色手模联想到的第一层隐喻,自然是在西方国家被滥用的毒品,那些大麻、致幻剂乃至更广泛的毒品,正在持续摧毁着青少年的身心健康。
第二层隐喻,是社交媒体,是暗网,是不良网站弹窗,正是这些唾手可得的危险信息,不断将少年们引入深渊。
孩子们一边尽情享受着上述事物带来的极致快感,一边一步步踏入泥沼与深渊。
直到互相伤害,直到万劫不复。
这并非本人的牵强附会,导演用了许多画面来暗示其真正用意。
享受通灵游戏时,一群少年的迷乱、沉醉、狂欢,都是与集体吸食迷幻药并无二致。
米娅有犹豫,有抗拒,但是每次被同伴鼓动,又再次沉入幻象。
短暂远离时,也有偶尔的清醒。
但是米娅总是想着那份快乐,于是稍不留神,便又会迷恋那个世界,即便自己曾经恐惧、恶心、反感,但是一旦迷恋,便总是难以割舍。
于是游走在真实和幻象之中,其中一位男生与狗舔舐亲吻,米娅各种反常举动,赖利则直接自毁自残,呈现了全片最为血腥惊悚的画面,生生抠出了自己的眼球,然后变成一具行尸走肉。
想想up主在美国凤凰城拍到的画面,这难道不是滥用致幻剂带来的现实图景?
与影片有过之而无不及。
所谓完全放纵,所谓自生自灭,不过是为社会底层开通了一条速死速决的“捷径”。
03. 放纵:幻象&残杀在影片后半段,米娅已经完全分不清真实和幻象,同闺蜜,同男友,同受害男孩,她失去底线,我行我素。
这种已经失去理智的恍惚状态,类似于前不久在日本饿死的恨国写手,也如同饿死两个孩子的吸毒妈妈。
米娅带着这份迷乱疯癫继续活着,悲剧已成定局,无论是舔舐男友的脚丫,还是剪刀刺死父亲,都不过是她在毁灭道路上的失控行为。
而被她怀念的母亲,也早已只剩下躯壳的象征意义,母亲的死因已不重要,生前的行为早已失去温情,所谓母亲离开产生的阴影,只不过是米娅用来自我开脱的借口罢了。
导演用了一个开放式的结尾来总结全片。
米娅的意识亦真亦幻,忽明忽暗,恶灵催促着她四处作恶。
最后似乎被赖利的姐姐阻止,她自己则跳入车流,满身鲜血的同时,也正式被拉进恶灵的世界。
接下来,她似乎彻底回到了现实世界,男生几乎痊愈,同伴正在嘘寒问暖,父亲的背影就在前方。
她追过去,背后的电灯一段段熄灭。
失去了生之希望,她飞奔过去的电梯厢,不过是迅速下坠的地狱通道。
她进入了另一个陌生的场景,一个眼神恍惚的男人坐在她的对面,双手紧握,男人说,请进入我吧。
全片结束,续集的悬念随之开启。
不知道是不是口罩的影响,近两年没有优质恐怖片看了,这种质量的电影居然也能叫“好评如潮”?
首先剧本空洞到整部影片不论主线道具“鬼手”还是女主对亡母的情感,以及片中各类人物关系,都毫无铺垫!!!
没有来龙去脉,看的人无法代入其次演员表演十分单薄,更提不到人物弧光了,碎片化表演,分镜头断层十分严重,我怀疑主演们在演的时候到底通读过剧本没有???
看到结尾你身都不知道导演想要给主角塑造什么人设总而言之整部电影看完你会发现,片中任何一个人做的任何一件事情,根本无法理解
年度前十跑不了了,虽说概念和it follows接近,都是对某一件令人恐惧的事情抽象恐惧化,但talk to me有更多更深层次的表达和意象。
首先,我并不认为回应我是teenage作死智商下线的老套路作品。
本片和博很恐惧一样,都是探讨创伤带来的精神病问题,我自己认为本片在对抑郁症方面做了比较贴切和现实的表达方式。
女主仿佛落水一般害怕寂寞,需要紧紧抓住一个描,渴望一只手能把她拉起来。
在一开始她屡次朝闺蜜伸出手,但闺蜜因为心思在男朋友身上而拒绝她,只有弟弟才会给予她回应。
对于所谓抢闺蜜男友,设身处地想一想,自己以前谈了一个温馨大暖男但不晓得为何分了,结果大暖男和闺蜜在一起,通灵的时候得到了大暖男似乎不太喜欢闺蜜的情报,在悲伤和慌张下,请了大暖男来家,又不敢真的背叛闺蜜,于是只能趁着人家睡着了偷偷地把手臂贴在别人的脚上,卑微又有点小确幸。
片中屡次说起,女主觉得上身过程种自己变成了第三方,而成为第三方能摆脱痛苦,这点我深有体会。
绝大多数的抑郁情况是仿佛深陷死水一般喘不过气,但你还是会努力伸出一只手来向外界求助。
而当你开始能以第三方的立场审视自己的痛苦,并自认理智地决定你的命运,那你估计就走在女主妈妈的道路上了。
问题是女主和手的联系是复杂的,它更像是一种中阴的状态,那就是女主没办法理智地判断自己被鬼怪附身还是所谓的第三方,鬼怪是在觊觎她的朋友还是一切是鬼怪的阴谋。
片头奄奄一息的小袋鼠即是隐喻了弟弟也隐喻了她,将死未死,又或者说不知道是死了还是没死,最后她做了个还算理智的选择,自己冒险去尝试死亡是否能摆脱鬼怪骚扰的痛苦,留下了弟弟。
关于弟弟的情况,我个人认为他确实是被女主的妈妈上身了,但女主妈妈显然已经变成恶鬼,在上身时限一到就急于让弟弟死亡好夺取身体,之后更是哄骗女主杀死弟弟。
所谓弟弟在地狱被人拉扯身体应该也是幻境,是欺骗女主的手段。
本片在节奏把控极佳,导演很清楚观众要看什么,一开头就迅速交代了一些设定,然后在25分处开始第一次可怕的通灵。
在此之后的狂欢+弟弟被上身更是对我的精神进行了一番拳打脚踢,让我紧绷又害怕,稍作休息了过后,开始新一轮的搜集情报和猜测,最后再来一个与时间赛跑的定时炸弹。
上身过程的片段极其可怕,几乎让人不敢直视屏幕,在身体恐惧上可以说是玩透了。
Jump Scare不多但每一次精准且有效,剧情不算晦涩难懂,直线剧情线和半开放(其实也不算开放)的结局让它比起其他A24成品更具有强烈的商业片特征,真的很喜欢,可能是近年来继鬼玩人新版后少数我被吓到需要遮眼睛的作品。
故事其实是丧母女孩在失去生活依靠之后不断在找寻和迷茫中失去自我,最后她抓住的是“通灵”这跟稻草,尝试把握与亡母仅存的、但是危险的联系方式,并从此沉入深潭。
除了通灵,故事中也显现其他几种女孩可能把握但是次次痛失的“救命稻草”。
在这个揪心的故事里,我们可以看到在经历丧母、抑郁两次挫折之后,已经丢了半条灵魂的年轻女孩在遭遇不可靠的生活依托之后不可避免地愈发堕落迷失,影片青春洋溢的氛围、部分恶趣味搞笑的桥段调节以及不够力度的恐怖塑造让我们忘记这是一个非常绝望的故事,《回应我》是一个几近无法逆转的青年自杀故事。
友情在几经抑郁之后,女孩已经在朋友圈子里面无法融入,自带的阴郁气质让这个心事重重的女孩在聚会上难以和人搭话,也在背后被形容“她很粘人”,这样一个闷闷不乐的人在朋友圈里面已经很难带来情绪能量。
也正是在这种融入群体的渴望让女孩第一个尝试通灵——在片中已经很明显地象征毒品——危险刺激、在感受上amazing、具有成瘾性、无法告诉家长的娱乐活动。
女孩希望借助通灵活动来融入群体,但是非常显而易见的,大家很难因为这种临时性的狂欢去真正接纳女孩,派对结束,一切又烟消云散,因此女孩才转而向通灵本身去寻找价值。
爱情对男主的爱情是女主一直深藏压抑心里的,只是可能之前由于变故或其他原因,男主离开了女孩,这里通灵游戏的另一个象征也浮出水面——性爱,两次与男主有关的通灵(与狗接吻,吮吸脚趾)都指向了强烈性欲望的释放,影片用不直白的方式表现青少年借助蓬勃的x行为去释放内心压抑的欲望和生活压抑的情感。
毒品和性爱的隐喻也有异曲同工之妙,两者都是暂时失去自我,抽离自我,用不存在的空虚来达到某种快感的方式,正如女主形容通灵“什么都能感受到,但像是站在旁边看一样”,这一形容在女鬼上身女主吮吸男主脚趾得到了具象的表达——女主压抑的情感在通灵之后经过不存在的“他者”(鬼)表达出来,自己则站在旁边观看。
遗憾的是,通灵只是通灵,女主要么是自己,要么只能“站在旁边看”,欲望的释放和个体的存在没有办法同时在场,自己在现实中依然无法追求男主,这一欲望只能不住地压抑,然后借由通灵去虚无地表达。
亲情亲情是三种情感中女主最接近的了,正如女二妈妈所说,女二一家已经把她接纳为家人了,在影片的后半部分,女二一家也展现出了对女主极大的信任和宽容,非常难得,但是也非常合情合理,女主在内心没有认为自己是家里的一员,毕竟依然陷在对母亲的思念之中,没有看到重建的亲情已经在眼前,当然这也是难以解决的,丧母之痛给人的冲击是难以想象的。
在这里通灵游戏的第三种象征和思母之情融合在一起,也相对抽象,是一种难以和过去和解、难以接受既定事实的心理,这一心理通过父亲念给女主母亲的遗书,但女主心中的母亲否认之后,女主也拒绝接受这一情节表达出来,在这里女主心中的母亲已经不是初见时候的深情,也不像初见时候面容清晰,而是在模糊的镜中扭曲着面孔,重影着身躯,暗示这个时候恶鬼的真面目已经逐步现出原形。
这种心理和执念的逐步加重遮蔽了女主看到亲情的可能性,不管是女二的信任,还是父亲的帮助,也押送着她前往死亡的结局,“执念”也和通灵的前两种象征一样,危险、成瘾,我们都很知道生活中一旦人陷入了某种执念,一旦无法和自己和解,那这种心理就像泥潭一样越陷越深,悄无声息改变其思维和情感,拉都拉不回来,他抓住这种心理,仿佛自己必须依赖其才能够生活!
回头看来,女主寻求友情和爱情无果,在无法和解的执念里失去亲情,最终只能寄托于通灵——这一空虚、危险、快感的游戏,并被引向伤害家人和自己。
一个遭遇变故的女孩在求索生活的路上“非常及时地”遭遇了最后一个变故,且由于自身的封闭,和周边人或多或少的远离(女二一家短暂的排斥、父亲的不善言辞),还是难以挽回地驶向了生命的悬崖。
本片的剧作是用心的,青春恐怖片也迎来一个内里极度压抑又绝望的作品。
可惜的是恐怖桥段的塑造以来没有新意,二来也不痛不痒,三来被派对的狂欢和恶趣味冲散殆尽,视作一部奇幻题材来刻画现实的惊悚片更佳。
纪念第一次在电影院看鬼片
比起看隔壁招魂宇宙男主一脸褶子再特效拉皮,这片看得舒服多了。高潮部分害我暂停了好几次缓一缓。看到一半可以给四星,看完怒改五星!!精彩啊!!
没头没尾,直入正题,短小却不精悍的“惊悚片”,直到后半段才有解释一切的意思。除音轨有些瘆人外,情节不吓人更谈不上恐怖,(就连jump scare就那么屈指可数的几个)。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现在看完想想还不如之前看的《危笑》,欧美观众买账可能是因为喜欢题材吧
彻头彻尾的悲剧,女主害怕孤独,最后一个人孤独地留在了黑暗里。
真的是目前看过的最差劲的一部A24电影,虽然说恐怖片很大一部分都是一群不作死就不会死的人们在推动剧情的发展,可是这个也太奇葩了吧???那是手模其实挺搞笑的,低俗让男的和🐶亲吻?看的生理想吐🤮,整个剧七八糟的剧情,我还以为那个受伤的男的真的去了一个什么空间,女主会把他救回来呢?女主舔脚趾头也把我恶心到了🤢,这导演太恶俗了吧?浪费我人生宝贵的时间,后悔莫及!!!
还算不错的处女作,看得出来有很认真的在拍了…
第一部挺烂的你还来第二部😑
7.2/10恐怖氛围和剧情还行啊,没有这么不堪。有点细思极恐。6.3分低了。
最大的美德是简单,核心隐喻本身足够有力所以无需太多点题和情节补充,主角塑造也很成功,让电影不至于沦为gen z常见隐喻的大汇编。令人失望的反倒是技艺层面,新东西不多,呈现bad trip的方式行活感明显,jump scare、蒙太奇段落的创意乏善可陈,声音设计看似抢戏但实际上只是音量足够大,根本经不起细品(甚至可以称得上糟糕) ,所有这些加起来可能还不如开场设计普通但悬念迭起的长镜头奏效,很难跟山姆雷米媲美。
短小精悍,私人觉得看恐怖片不要老站在高地去批判逻辑,在脆弱或者极度的恐惧之下你又能做出什么举动呢?自然作为观众你可以轻易的说主角反智,故事瞎扯,除了一些真的那种无聊毫无逻辑的电影,对所有的恐怖片都这样去评判就真的很没意义了。小成本可以做到这样,我觉得十分成功了,且故事的本身也是丝毫不老套的青少年情绪恐怖片。A24鼓励这样的恐怖片剧本创作,观众才能看到如此小创意却又包含着青少年敏感和心理状态萦绕的电影。从故事层面说,电影主线很简单,结尾高速的几分钟进程把观众和主角都骗了,此时我们才明白邪灵于何处以及邪灵的目的为何?两个导演很年轻因此电影不管从配乐还是拍摄方式以及主题都呈现着年轻化的观感,结尾给第二部留下悬念。电影的节奏不拖沓,以小概念出反转十分A24出品了。
真是太“传统”的恐怖片了,等着被观众骂死的大女孩,天使一样的小男孩,发疯又失职的母亲,沉默伟大父爱如山的爸爸,刻板得不能再刻板了,除了结局设计得不错,其他都让人厌恶
起立!鼓掌!这部也很好看!踏踏实实地作死青少年,尽管没新意但位置的恐惧感是实实在在给到了!A24才是永远滴神!
既无聊也不恐怖😱,纯粹几个屁孩儿作死
作为小成本恐怖片,表现还是不错的。虽然整体是个套路,但还是加入了情感元素,以及对于孤独的探讨(只有鬼跟你玩)。加上90分钟的片长非常友好,氛围营造也不错,其实可看性还挺好的。另外,这片的通灵感觉,特别像嗑药
要在电影院才能体现他的音效!的确不错!
90分钟纯粹的享受,不拖泥带水,没有长篇的铺垫,不追本溯源,pure horror
这个女主真的是作自己害别人,最后挂了堪称圆满……这个角色真的写的很招恨
3.5。1.美国青少年是孤独到哪种程度需要玩这种鬼上身的游戏。2.有色裔女主的选择也无外乎于孤独至死。
意外不错,年度恐怖片前五侯选~
有点无聊说实在。剧情没有翻转,就是想把朋友弟弟推公路上很无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