片子格调很英伦、很温情——这种温情不是直观的直接的,而仿佛是片中那不经意流逝却又确实长久的十五年时间带来的——像脸上的皱纹或树的年轮的形成过程,是不引人注意却又实在存在的。
说到时间,导演对不同时间片段的模糊处理(衣着、造型、环境)会使观影过程累且别扭(不专心就得二刷),对叙事尤其是此类传记式故事是种拖累,空间上其实也有,譬如有几场艾伦家与艾伦母亲家的转场等等。
喜欢导演对长镜头的把握(像在艾伦家邻居们聚会的戏)(拍出来有趣又带逼格)(导演很会抓演员的表演)。
最后,玛吉史密斯奶真让人心疼啊,心软如我分分钟看不了好吗!
晚安。
英国人的优雅。
Mary黑戴耳钉的boy……/再见喜欢Mary坐着轮椅从坡上滑下玩的戏。
喜欢Mary在day centre弹琴的戏。
结尾收得好。
有视频 & 插图的版本,请戳戳戳1960 年代末,一辆百福小货车冲冲撞撞地行驶进北伦敦的格洛斯特新月街,它随便找个地方停一停,一泊就是几个礼拜,然后又向坡道更深处滑行一段,再停一段。
直到最终,它驶进这缓坡的尽头:剧作家艾伦·班尼特的屋子前。
门牌号 23。
从车上下来的老太太衣衫褴褛,板着脸,高傲而焦虑。
她就是 Margaret Fairchild,后来又给自己改名为 Mary Shepherd。
Lady Mary Shepherd,我们的主人公,这位住在货车里的女人。
「谢泼德小姐身上多重风味的“香气”被刻意铺上的各种滑石粉覆盖了,亚德利薰衣草总是最令人爱,而此时主导的是一种文雅的芬芳,可以说是她的气味协奏中的第二章。
」剧作家艾伦的窗口正对着老妇人谢泼德的「家」。
在他和这位老妇人进行了一场对话后——(「以后我希望能请您不要用我的盥洗室了。
大街尽头就有盥洗室,请用那个。
」「它们有味道。
我天生就是个爱干净的人。
」)——而整条街的人都和艾伦一样,带着种新晋中产阶级的自由文艺作风,不知该对此如何反应。
「使这种社会架构滑稽搞笑的,」艾伦·班尼特在原著里写道,「是这些新晋中产发现自己能够过上的生活,与他们改革进步的观点,两者风格间的不一致。
而这种缝隙恰恰给予了谢泼德小姐生存的可能。
」于是,在滑稽、尴尬、和一点辛酸中,这部电影以鲜艳的色彩(蓝天绿树和明黄色的货车),轻快的步调,讲述了这段十五年的古怪友谊。
今年一月,纽约时报刊登了有关这部电影的采访,其中有些很有画面感,译出一小段分享:伦敦——两位老朋友,玛吉·史密斯和剧作家艾伦·班尼特一所时髦旅馆的沙发上,有一搭没一搭地聊着两人的第一次见面。
“然后她一下跃过了那只猪,”艾伦说道。
玛吉靠在了沙发上,开怀大笑起来。
“那挺可怕的。
”她说,抹去笑出的眼泪。
艾伦看着她,一脸严肃。
“那只猪也这么觉得,我猜。
”他说。
所有这些都与《住货车的女士》有着深远的联系,这个怪诞的故事关于玛丽·谢泼德,一个无家可归的坏脾气女人,她选择住在一个所谓的货车里,停在班尼特先生的私家车道上。
住了 15 年。
对一个作家而言,这素材好得不真实,但艾伦并没有去写谢泼德小姐和他们古怪的关系——他这厢勉为其难,她那厢霸道苛求——直到她于 1989 年去世,才首先由伦敦书评出版了一系列日记,后又出版了一本薄书,《住货车的女士》。
1999 年,他将回忆录改编成了同名戏剧,由玛吉·史密斯主演,海特纳执导,在伦敦国家剧院上演。
16 年后,他们聚首将这段故事重新创作成电影,由阿历克斯·詹宁斯饰演更年轻的班尼特,为期六周的拍摄取景于真实地点:卡姆登的格洛斯特新月街,一个现价昂贵,当时寒酸却体面的北伦敦街区,剧作家在这里居住了近 40 年。
「那些不明就里的街坊看见剧组的货车驶来,都有些惊慌。
」在一起访谈中,他们笑称。
怎能不惊慌呢!
这个难缠的老太太。
谢泼德小姐不感恩、不妥协、脾气古怪,并虔诚于上帝。
或许这是她一直以来存在的方式:一根筋儿。
(不然,谁会一意孤行地选择住在货车里呢!
)她的好笑来自于一种不自知,就像小孩子一样。
据艾伦说,她毫无幽默感,但倒是及热衷自己的极右翼党派 Fidelis party。
两人的第一次相遇,就恰逢谢泼德小姐在卖铅笔,同时发放着 Fidelis party 的传单。
「如果我当选了,」她问,「我是该搬去唐宁街呢,还是在货车里处理事务?
」除了上帝,她并不考虑、在乎任何人。
她不顾一切地生存,仅为了生存,而她也必然是在另一个世界中生存。
但是,她也有一些庄严而美的地方。
艾伦称之为「流浪者的高贵(vagabond nobility)」因此,在那些瞬间——例如她愉快地把货车涂成明黄色,或坐着轮椅从斜坡上方一路滑下时——街坊们会乐于看到,她衷心而愉悦的笑。
直到谢泼德小姐去世,艾伦·班尼特才找到她的兄长,询问到有关她的故事。
年轻时的 Magaret 师从大师级的钢琴家 Alfred Cortot,需要经常跑到巴黎上课(「在那会儿,可不容易啊。
」她哥哥说)。
Margaret Fairchild 也确实成为了一位出色的钢琴演奏家——意思是,达到能开演奏会的级别。
她总在弹,总在弹,直到其他修女叫停——至于她为什么成了一名修女,并不清楚,只知道反复两次后,最终修道院把她赶了出去(或许是因为她脾气实在太坏了)。
后来,她成了一名救护车司机。
这是不是该算是她人生的转折点呢?
当 Margaret Fairchild 在一个路口停泊的时候,一个小伙子飞速地骑着摩托车转弯,连人带车冲撞上了她的救护车。
不是她的错,但她却误以为是自己的责任,迅速清理了现场——也把自己划到了法律的另一边。
和人生的另一边。
从 Fairchild,变成了 Shepherd。
艾伦·班尼特说:和她的人生摆在一起时,自己的人生显得苍白而无趣。
然而,如果艾伦翻开 2015 年 2 月 11 日的报纸,会发现这样一条讣告:Anne Naysmith,钢琴家Anne Naysmith,终年约 77 岁。
在 1960 年代,她曾是颇有职业期望的钢琴家,1967 年曾在威格摩尔(Wigmore)音乐厅演出,被当时的评论家形容「作为艺术家的盛放,用她的钢琴描绘出了最温暖最强烈的音色」。
39 岁时,她忽然从家里搬出,在自己的福特车里住了 26 年。
后来,福特车被拖走。
那些担心自己房屋折价的「街坊」欢欣鼓舞,也有想要保护自己老邻居的人们送给她了一辆奔驰——但很快,奔驰就被毁坏了。
对于西伦敦的行人而言,「奇斯维克车女士」(the car lady of Chiswick)这个不雅的名声,代表着那个熟悉的蓬头垢面的景象。
她起先住在荒废老旧的蓝色福特车中, 后来住在地铁站旁的树丛里。
关于 Anne Naysmith 究竟为什么这样做,媒体、民间都有诸多猜测。
有人说她是因为失恋、厌世,有人说这是「第欧根尼的犬儒主义」(Diogenes the Cynic,古希腊哲学家第欧根尼鄙视物质世界,睡在大的陶瓷罐子或桶里)。
对于艾伦·班尼特而言,这类问题的答案却并不那么重要。
在谢泼德小姐生命结束前的那天,她被送去收容所,梳洗换装,并且终于又一次坐在了钢琴前,颤抖着弹了一曲。
晚上,艾伦·班尼特抓着一小束花来货车探望她。
(「我得到过更大的花束,绑着丝带的。
这些根本没法比。
」)音乐。
人们怎么能躲过它呢?
你明白么,它就在我的指尖。
我可以在黑暗中弹奏,有时不得不这么做。
而那些键盘就像房间,C 大调,D 小调。
黑暗的房间,明亮的房间。
对我来说,就像一座宫殿。
唯一令我担心的,是演奏比祈祷来得容易。
「班尼特先生。
握着我的手。
它们是干净的。
」第二天,前来接谢泼德小姐去收容院的社工发现,她已经去世了。
「没人能真的明白她为什么会这样——以及她如何能够这样生活,我真的不明白,」玛吉·史密斯说,「我没有很多时间待在车里,但必须进进出出。
仅是短暂的这么过一阵,就已经很受不了。
还有,艾伦是怎么忍受的?
他跟我说:‘她也没有很冒犯’,但,你还能有多冒犯?
」艾伦·班尼特确实给予了她足够的耐心与同情,以至于被邻居成为「货车里女士的男朋友」。
他为小货车供了电,以便谢泼德小姐取暖、看电视,还会时常帮她买东西。
姜汁饼干——「吃了非常暖」;威士忌——「用来勉强度日」;牛奶和娃娃形状的果冻——「果冻不着急买」。
或许这其中,有很多部分是超越了我们的剧作家「更明智的判断」的,也或许因此,电影中干脆出现了两个作家:「一个我负责写作,一个我负责生活。
他们交谈,他们争论。
写作就像是和自己说话,并且我一生都在这么做。
」这种冷静观察和毒舌,与充满同理心的两个分开的形象,使影片更加诙谐有趣。
无论如何,观众和读者都不难在轻快中体会到那深深的同理与关怀。
哦,还有,带着某种敬佩的,深深的祝愿。
平淡的本子 确是深深的记忆点 泪目泪目 钢琴声动听 和故事完美相融 Hold my hands,It's clean. 结尾还放大招的台词想起来看过的熔炉 最后大概有这样的话 :我们努力生活 不是为了改变世界 而是为了不让世界改变我们。
住在货车里的老太太 本来人生轨迹是和音乐相伴 却因为时代的不可控 因为善良的人本就要比其他人活得辛苦 而落魄逃亡 将宿命寄予窄小的货车。
珍惜这个可以按照自由意志去生活的时代。
作家真的是个好人 原本的三个月 慢慢变成十五年 他和老太太相互救赎 相互关怀着 。
我们现在好好的生活着 但生命总会消逝 坦诚一点 多一点善意 总是好的。
there is no such thing as marking time and that time marks you.骗子 谁分到喜剧类的 哭太多了……
虐狗综艺之《妻子的浪漫旅行》中,青年演员颖儿曾坦言自己一度陷入因生过孩子没戏可接的困惑。
的确,不少女演员都会因为家庭和生育的问题或多会少影响到自己事业的发展。
正值年轻靓丽的时候,大到职场新女性,小到校园女学生,戏路总是可以很广;而一旦组建了家庭,特别是生过孩子以后,戏路仿佛就在无形当中就变窄了许多。
但是话说回来,从年轻到年老,是每个人的必经之路。
难道女演员只因年纪变大就当不了女演员了吗?
如果一个演员足够优秀,演技足够炉火纯青,心态足够稳定,那么“演员都是吃青春饭的”这种说法在他身上根本不适用。
毕竟有玛吉·史密斯这样的宝藏老太太存在。
年龄危机?
不存在的不存在的。
她是英国表演事业中的瑰宝,“大不列颠最杰出的女演员”之一;刚进入电影圈那会儿,凭借莎士比亚著名悲剧《奥赛罗》获得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女配角提名的她只有31岁;
随后的十几年里,她先后凭借《春风不化雨》、《加州套房》、《尼罗河上的惨案》、《四重奏》等经典影片多次获得奥斯卡、英国电影和电视艺术学院奖和金球奖等多种奖项和观众的青睐;
而在她58岁的时候,一部《修女也疯狂》令当时影评家叫好不已,更是获得全球影迷的疯狂喜爱,从而奠定了她在国际影坛的地位;
而到了21世纪,《哈利·波特》系列的麦格教授再次让她收获大批影迷和粉丝;
号称“英国最成功的系列时代剧集”、评分从未低于8.3的《唐顿庄园》,她在里面饰演的优雅端庄的伯爵老夫人更是成为英国优雅文化的代表人物之一......
曾看过这样一段对玛吉·史密斯的评价:玛吉·史密斯这个活成精的老太太,永远在光影的聚焦里,不管出演主角还是配角,都能带给我们艺术的享受,以及为人处世的一种态度。
岁月,在她的脸上留下了痕迹。
同时,也留下了沉淀的美好。
今天,我们就来感受一下这位宝藏老太太的另一番模样:改编自阿兰·本奈特戏剧的英国电影《住货车的女士》里,她饰演的是一位行为古怪、脾气还又臭又硬、的“谢波德女士”。
导演:尼古拉斯·希特纳编剧:阿兰·本奈特类型:传记主演:玛吉·史密斯,阿历克斯·杰宁斯片长:104分钟行为怎么古怪法?
她的住所不是房子,而是一辆破旧的迷你小货车,无论车原来是什么颜色,她都要把车粉刷成鲜艳亮丽的明黄色;
她的吃喝都在车里,拉撒一般就去附近的民居蹭蹭,由于常年不洗澡,看起来总是蓬头垢面、邋邋遢遢的;
脾气怎么又臭又硬了?
对于陌生人的热情招呼,她从来都不给予回应,并把对方狠狠地怼一遍;
对于周围居民和相关慈善组织的好心帮助,她从不领情,也从不感恩;
就连15年如一日、默默给她提供停车地、默默在生活上照顾和帮助她的作家阿兰,她的态度也从来都是横眉冷对、爱理不理的。
15年是什么概念?
坚持15年无条件地对一个毫不相关的人付出,是一件多么难能可贵的事。
更何况对象是一位随时能把你怼上天的暴躁老太太!
这位阿兰作家的行为,着实让人心生敬佩之情。
看过一段这样的评价:该片体现了生活,一种琐碎而平凡的生活,从日常深处里散发出来,没有任何人为扭捏出来的故事感。
实际上,作家阿兰和暴躁老太太之间的故事是真人真事。
故事的取材源于编剧阿兰·本奈特的真实经历,曾以舞台剧的形式演出过。
之后又被他改编为电影剧本。
而阿兰·本奈特本人在这部电影的结尾也过了一次客串的瘾。
电影里的阿兰,是一个具有双面性格的作家:一个洁癖龟毛,深居简出;一个心软善良,关心他人。
这两个人物被阿兰·本内特自己称之为:一个生活,一个写作。
一个人处理生活琐事,与他人交流,而另一个冷眼旁观,客观记录。
而影片里充满了机智的自我对话也让原本生动的故事显得更加有趣。
明明是古怪到连自己母亲都不愿与之同住,却愿意收留一位古怪的老天太;明明有洁癖,明明心里是抗拒的,却还是伸出了援助之手;他是精分作家阿兰,他也是礼貌谦逊的老好人阿兰。
随着剧情的进一步深入,我们逐渐发现,原来这位古怪的老太太有着一段心酸而不为人知的往事。
她之所以对周围的孩子们的音乐演奏反应剧烈,是因为她的修女时代因热爱弹琴而被狠狠教训过;她之所以总是一副拒人于千里之外的态度,是因为她曾经受过的伤害;她之所以一直用一种赎罪的方式过生活,是因为她曾经犯下的过错......
抛开一切过往,其实她也是一个充满童心,向往纯真的老太太。
一个人点一份雪糕、一个人坐旋转木马的她,其实很可爱。
拥有了轮椅、可以自由双脚离地、贴地滑行的她,其实很快乐。
影片最动人的时刻,莫过于老太太坐在缓缓上升的轮椅的那一刻;
影片最深情的时刻,莫过于老太太枯槁的手指放在钢琴上的那一刻;
影片最欢乐的时刻,莫过于她与发生意外的小伙子成为“灵魂伴侣”的那一刻。
还看过这样一段评价:该片讲的是两位“怪咖”的故事,不时穿插一两句英式幽默,色调正像谢泼德那辆漆成黄色的旧货车一样,有种活泼而亲切的世俗情味。
原本这是一个悲伤的故事,但加上幽默的对话、明亮的色调和有趣的人物经历的点缀之后,所有悲伤被掩埋,留在人们心里的都是欢快与希望。
只要心中满怀希望,生活其实也没那么苦。
这部温情电影是去年无意中看到的,人生的道路必然有失有得,这位女士的人生堪称悲剧,但是在人与人之间那种微妙的感情,在这种人生际遇下又是十分幸运的。
人不可能永远把自己困于枷锁中,也永远不可能对他人展开心扉,这样的矛盾体,才能构成我们。
在这个社会里,很多人不得不将自己困于混沌,却又贪恋这样的孤独境地。
其实我想说电影重点应该不是什么老太太造事逃逸然后变流浪汉在精分作家前院待了15的传奇故事吧。
重点不应该是这个电影很隐晦的讽刺了教会么?
从作家和修女谈话后意味深长的上帝画像到最后老太太去世讲的那段话,什么音乐是一种释放内心恶魔的途径,终止一切和音乐有关的东西,狡辩不能当修女,不就和之前那个修女狡辩买什么吃的那里相呼应了吗?
真正信教内心善良相信音乐会让人快乐的人却因为教父的话被赶出教会结局那么悲惨而一脸假正经的装做很虔诚却狡辩的人却可以当修女,教会的人办完丧事之后像没事发生一样反而感觉那些社工的人才感觉真心对老太太好呢,起码不会一脸嫌弃人家
喜欢有故事的人,这个住货车的女人当然是相当有故事的!
最后那次握手,我居然红了眼眶湿了鼻子,似乎感觉到一生的选择。
每个人都会有这么一天,可是不是每个人都那么耐人寻味,即便肮脏随便的活着,她都是内心干净独特的!
一个人要保持按照自己的意念在这世上真不容易!
与其隔岸观火看着别人生活和说着故事,倒是更羡慕生活在故事其中!
做一个有故事的人!
《the lady in the van》格罗斯特新月街,有很多伟大的居民,但没有一位比玛莉薛波特小姐更独特。
影片的叙述方式相当平凡,简单的顺叙加上解释情节必要的插曲:流利地讲述一个精致的故事,不动声色的抒情让生活充满了意趣。
我极喜欢这样的叙述风格,用剧情介绍故事,用旁白诉诸情感。
简约真实,轻松愉快。
片子没有晦涩难懂的隐喻和不断设坑的烧脑梗;像一涟石子投入水面波澜不惊;像夜槐花一样的清香;风吹过什么痕迹都没有,只有平凡之极的生活和真挚的触动。
影片三条线:主线是玛莉女士和贝尼特先生的生活;玛莉女士过去的谜团和那个定期来勒索叫嚣的男人;贝尼特先生的母亲和玛莉女士。
1)玛莉女士受过教育,是一个可爱的女士;玛莉是一名音乐家,对音乐有独特的见解,是世界名家的学生;玛莉会大声的祈祷,去教堂向神父祈求赎;她散发出一股流浪汉的高贵,好像得了世界上最优雅的流浪奖。
有那么一天她就住在了贝尼特先生的车道上。
他们的感情就像那辆漆成黄色的旧货车一样,有种活泼而亲切的世俗情味。
他们就这样生活了十五年,相知相依,视作知己。
这种感情,在日复一日的相处中渐渐养成,介乎友情与亲情之间,看似平淡,却格外引人泪目。
2)影片的最后简单解释了玛莉小姐的过去,填好了故事唯一的大坑。
自己去看吧,这是一段又令人惋惜、令人热泪盈眶的回忆。
3)“有罪的人想加害无罪的人,结果害到了自己”,贝尼特的母亲和玛莉女士日渐凋零。
玛莉女士在车道上继续优雅地生活,贝尼特的母亲躺在了养老院的床上。
最终他们都消逝了,十五年的相处不是在损耗,而是被教导,在相处的过程中,把人生过的有趣一些。
很多值得一提的地方:玛莉最后的弹琴,贝尼特先生的独白。
不可多得的好电影,不可置否的真挚。
住在货车里的女钢琴家,祝你上天堂。
—————————————————————《the lady in the van》格罗斯特新月街,有很多伟大的居民,但没有一位比玛莉薛波特小姐更独特。
影片的叙述方式相当平凡,简单的顺叙加上解释情节必要的插曲:流利地讲述一个精致的故事,不动声色的抒情让生活充满了意趣。
我极喜欢这样的叙述风格,用剧情介绍故事,用旁白诉诸情感。
简约真实,轻松愉快。
片子没有晦涩难懂的隐喻和不断设坑的烧脑梗;像一涟石子投入水面波澜不惊;像夜槐花一样的清香;风吹过什么痕迹都没有,只有平凡之极的生活和真挚的触动。
玛莉女士受过教育,浑身散发出一股流浪汉的高贵,和贝尼特先生的感情就像那辆漆成黄色的旧货车一样,有种活泼而亲切的世俗情味。
他们就这样生活了十五年,相知相依,视作知己。
这种感情,在日复一日的相处中渐渐养成,介乎友情与亲情之间,看似平淡,却格外引人泪目。
很多值得一提的地方:玛莉最后的弹琴,贝尼特先生的独白。
不可多得的好电影,不可置否的真挚。
住在货车里的女钢琴家,祝你上天堂。
最后在车里死亡的模样是真的牛,虽然我没有见过死者,但是那种苍白没有一丝生机的面庞很有信服力。
我觉得这些电影都是有其自信,主角都是乖张不惹人喜爱,也不屑用欲扬先抑和后期性格转变,它就是能让你理解宽容这种不可理喻的怪人,我觉得这就是他的意义吗,让我们理解宽容那些不为主流观点传统价值的人或事。
电影的展示方式也是相对沉闷克制的方式的,但是依然能感受到强烈的情感,只是没有用说的方式。
本纳特在作品中大量提起母亲,那段独角戏更是饱含情意,他用写作来与心中的母亲保持紧密联系,但是他从未对母亲有过体贴的话语,甚至拒绝母亲同住陪伴母亲, 疏离地拒绝,自我抗衡,他无法面对面对自己,躲在自己的空间里,对母亲的爱也只能深藏心底,他容忍肮脏而脾气古怪的玛格丽特又何尝不是因为灌注对母亲的愧疚和爱呢?
玛格丽特信任本奈特,所以将生命终结前的平静时光交给本奈特,但是很少说起自己,将自己包裹成一个谜,我想是什么让一位高贵典雅的黄裙女钢琴家成为一位流浪老太太,因为车祸的愧疚吗?
但是我又想这只是我们固有思维,我不能以我的想法来定义何为正常。
他们都不肯直言自己的情感,让原本的温情冷淡而疏离,只在玛格丽特死后,本奈特那“不是第一个察觉她死亡”的嫉恨才暴露他心底的秘密,渴望一段真切的关系,不是困在文字里的,也不是逢场做戏的,他没有第一个发现老太太的死讯,仿佛没能借此证明,跟世上其他人相比,他与老太太更特别亲密,因为他总是躲在自己房子里。
人们总是这样渴望又胆怯,既不敢靠近又不想远离。
可就是是最孤僻的人也向往那点温暖的陪伴,向往就改说出来做出来,走出那所房子,矛盾的内心才会在追求内心的过程合二为一。
逃避的人生 赎罪的人生 爱与被爱的人生 生活是不幸的 同时又是幸运的一生中,也许你会活在自责中,或者一直在逃避。
但是请相信世界上有善良的存在。
作家先生,也许不善言谈,但他给了流浪的老人最最温馨的晚年。
生活也许并不像你我想的那么美好,愿你我温柔以待。
这让我想起了在北二环附近白云观旁边流浪的一个腿脚不便的老太太。
老太太没有要钱,只是让我给她买了一堆吃的,从她口中得知,老人无儿无女,没有生育,而且腿脚不便,还装了假肢。
但是老人并不像剧中的老太太那般幸运,有一辆遮风避雨的破面包车。
时至今日,依然会义无反顾的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也希望他们遇到需要帮助的人的时候,同样伸出援助之手。
这是一部很暖很正能量,同时又有一丢丢荒诞喜剧风格的电影,佳片不宜错过!
每个“怪人”的背后都有一段不同寻常的经历,但是我不理解为什么妇人在撞车事故发生后不去接受正常调查,而是选择躲在厢型车里过这样的生活15年。
诺贝尔流浪奖
没看懂,真的没看懂...
浪费我时间
无聊透顶
About letting in, light and so British!
谁过的不是人生呢。
深切的,你在逗我的感觉……戏剧改编,非常凌乱,小幽默也很浮躁。麦教授不要再接这样的片子了看着都心疼……
Maggie Smith老戏骨,独自撑起一部戏,不按牌理出牌的怪异人生。
人格分裂基佬作家和古怪老太的温情喜剧。电影用轻松梦幻的笔触描绘了一个骑其实特别沉重的主题,人的孤独,人的衰老和死亡。电影最大程度的避免温情,可情感就在,让人无处逃遁。但电影的结构还是存在问题,结尾也是神来之笔。重点是麦吉老奶奶实在太棒,这才是全年的最佳女主角,其他人都退下吧。
英国老炮的晚年
都是伤疤和鲜血,不撕裂不戳破,仿佛很温馨,仿佛很美好;荒诞的开头都是命啊,哪管你志向为何物,只愿最后能升天吧。看到了无数个撕碎的自己,作者也是🐮🍺。 这个喜剧结尾,是真的哭着笑了。
我,身懷琴藝絕技,卻寧願在殘破不堪的方寸空間裡度過餘生。
坏事总在身边发生,但是这就是把你变成坏人的理由?无聊透顶的坏婆婆人生
3.6星。喜欢老太太的表演,片子本身倒是还好。
你收养了一只动物,你都会对他产生感情,更别说一个拥有故事的可怜人,当然这不是收养,只是借你家门口用一下而已。
精神分裂的死宅作家,肮脏怪异的老太婆,这样的设定已经让我感到不堪忍受了
caring is about shit.
拍摄手法和讲故事的方法很有趣,让这样一个故事让我有趣的看完,不过仔细想来这个住货车的女士也并无特别有意思之处!
演员大聚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