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什么样的人生,是因为你选择了那样的路。
我觉得汤姆·汉克斯的就是电影品质的保障。
《毁灭之路》也没让人失望。
麦克是芝加哥黑帮老大的养子,从小被卡彭·鲁尼抚养长大,他也是一直为鲁尼家族效命。
也就是说,麦克手中的一切,都是卡彭给他的。
麦克有一个幸福的家庭,一个贤惠漂亮的妻子,两个儿子,大儿子迈克尔,小儿子彼得。
好奇心害死猫这话果然不假。
小迈克尔藏在他爹麦克的车上,麦克和老鲁尼的儿子康纳一起去麦高文家里。
麦高文也是鲁尼下面的人,他的弟弟被害了,在葬礼上麦高文有些愤懑不平,扬言要查出真相。
麦克一行主要是和麦高文聊聊,而不是真要刀枪相见。
结果,康纳早就不怀好意,他偷袭麦高文将其杀死,无奈之下,麦克只得开枪杀死麦高文手下众人。
两人发现现场还有一人,麦克追出去才发现是大儿子迈克尔。
麦克以“迈克尔是我儿子”保证,迈克尔不会把事情说出去。
可是,康纳早已暗藏杀心。
悲剧发生了。
康纳给了麦克一张条子,叫麦克去收帐,实际上条子上面写的是要对方杀死麦克。
幸好麦克及时发现,把对方全部干掉,赶紧回到家里。
康纳是一不做二不休,来到麦克家里,杀死了麦克的妻子和小儿子彼得。
迈克尔外出回来,幸免于难。
父子二人悲伤不已。
麦克只得带着迈克尔逃命,麦克一定要为妻子和儿子报仇,走上了毁灭之路。
麦克先是找到尼提先生,希望为他办事,然后报仇,可是尼提和卡彭是一伙的。
卡彭势力太过强大,一个父亲怎么会把自己儿子送上死路呢。
麦克的复仇之路也正是开始。
卡彭决定让尼提安排杀手杀死麦克和迈克尔。
尼提找到了为四人拍照的顶尖杀手。
麦克先是杀死为卡彭传话的手下,拒绝了卡彭的善意。
接着麦克抢走了卡彭存在各个银行的钱。
麦克找到康纳贪污偷钱的证据,交给了卡彭,卡彭早就知道了,劝麦克赶紧离开。
在此过程中,麦克和杀手两次交锋,一次是麦克仓皇而逃,二次是收集证据时,打伤了杀手的侧脸。
在一个雨夜麦克再次出现,他杀死了卡彭所有的手下,只留下卡彭自己。
卡彭终于妥协了,他让尼提告诉麦克,告知康纳的地址,然后一切结束。
于是,麦克来到酒店毫不留情地杀死了康纳。
至此,告一段落。
就在麦克和迈克尔一起来到妻子的姐姐家里时,杀手不期而至,麦克被杀害,最后一口气解决了杀手。
小迈克尔终究没走上父亲的那条路。
朋友推荐看的,开始对萨姆门德斯感兴趣,老实说之前虽然看过美国丽人但是不知道这个导演,(虽然看过美国丽人吧)所以这篇感受只说这部电影,毁灭之路名字很贴切(为数不多和全篇主题这么契合的)我目前为止还比较喜欢这种"浅显的名字,直到第十七分钟我还没看明白这个电影讲的是什么,只能从穿着和交通工具推断出这个故事应该是发生在1920s之后的一段时间的美国,很喜欢那个对话"你为什么总是微笑......"再往后看这个父子关系,其实这里面有三组父子关系,所以汤姆汉克斯才会那么纠结,我个人觉得这段关系虽然可以接受,但是从中引发的剧情上的瓜葛就有些牵强了。
导演很精明,让观众都知道父亲(汤姆汉克斯)的想法,只让小麦克蒙在鼓里,摄影很牛逼,我还没去看是谁,截了两张图片打算以后当电脑桌面,因为好看,酷。
我更想在最后加一点人物前史吧麦克刚出生的时候汤姆汉克斯的反应之类的。
因为字数抄了所以被迫发成影评,不喜勿喷,期待大佬指点。
这是一部非常文艺的黑帮片,没有激烈的对战、血腥的屠杀,而是在一个杀手壮烈的命运悲歌中汩汩流露出温情与悲哀。
杀手麦克尔是一个专业而冷酷的杀手,也是一位温文尔雅的绅士。
他可以杀人不眨眼,但是面对妻儿的爱、包容与责任心,面对苦难的人民痛彻心扉的怜悯勾画出生动的人物弧光。
似于《这个杀手不太冷》中的莱昂,他的心底是柔软而温暖的。
小迈克尔第一次目睹父亲杀人被发现时害怕地缩在门边,尽管迈克儿看见儿子的第一眼是愤怒的埋怨的,但是到了嘴边的责怪随即便转化成了关心与包容,“Are you hurt?
(你受伤了吗)”是父亲对儿子说的第一句话。
小迈克尔问爸爸是不是更喜欢弟弟,爸爸说彼得像妈妈,而迈克尔更像自己。
他厌恶自己沾满鲜血的双手,厌恶自己不善于表达情感、说话直接,厌恶自己无论什么事都死磕到底。
小彼得确实更可爱更天真,但同样围绕主题,“自然法则”:越是温顺的动物越容易被淘汰。
影片中在小迈克尔,第一次目睹父亲杀人的场景中镜头通过胯下拍摄呈现儿童视角,开枪的升格镜头更外化了小迈克尔惊讶的心情。
摄影师在使第一个被害者窒息的时候,火车经过,暗示着凶手已经出现并且上路。
采用三个切镜头,逐个展示同一画面三个景别,使画面更具戏剧张力,暗示一场好戏即将开演,也使人物更加阴森恐怖,体现人物内心残酷扭曲。
在最后迈克尔的雨中杀戮,采用升格镜头,并且消去了枪声,放大雨声,是情节高潮的呈现,将情绪推向极点,也是人物命运的巅峰。
在残酷的杀戮中充满克制和悲哀,大雨中的剪影让观众并不感觉这是一个非常血腥的画面,反而在寂静的雨声中,感受到人物内心的痛苦与挣扎、孤独与无奈。
影片父亲与儿子的故事在一场雨夜中开始在一场雨夜中结束。
在车上,小迈克尔和父亲之间用车框隔成两个空间,体现从那时起小迈克尔的心开始抵制和远离父亲。
但是在父亲完成复仇后,镜头呈现了一个大空间中的两个小空间,一个是走廊一个是房间。
父亲缓缓从走廊走进房间,而小迈克儿就坐在床上,体现父亲开始走进儿子的心。
最后父子俩紧紧相拥,达成父亲与儿子的和解。
父亲在故事最开始维护儿子的话是:“他是我的儿子。
”儿子在故事最后致敬父亲的话是:“他是我爸爸。
”令人可喜的是父子情深,令人悲哀的是父子越来越像,也许在不久的将来,小迈克尔会变成大迈克尔。
在结局中,父亲终于完成了他的复仇准备放下屠刀回归平静的生活的时候,却被摄影师谋杀。
残酷的自然法则告诉我们,我们可以不伤害人,但是不能放下武器。
最后儿子举起了枪对准摄影师,但终究还是没有按下扳机,父亲从背后打死摄影师,像极了一环扣一环的食物链。
“I thought that my father's only fear is that his son followed the same road(我看见父亲唯一一次恐惧,就是看见他儿子步上他的后尘)”父亲不想让孩子重复他的人生,那种充满阴险、狡诈、暴力生活,即使小迈克尔有勇气扣下扳机,他的父亲也会抢在他之前先把摄影师杀死。
影片最后小迈克尔的独白说:“这是我最后一次拿枪。
”但真的是最后一次吗?
在适者生存的社会里,若不拿起枪,要么成为消费者,要么成为别人的猎物。
This is one of the few movies that makes you sigh in quiet happiness at its openning credit. Couple of scenary shots, a gloomy but serene suburb, then room in on the after-snow streets, black coats in the otherwise white world, a boy on bicycle, some celtics melody and you are hooked. So you hold a lot of expectation very early on, which is a dangerous thing for the director as well as the audience really. But ten minutes into the movies you are re-assured that no matter what the story line is, there will at least a lot of beautiful moments here and there all the way through. And yes, the first thing you'll say about this movie is it IS beautiful, in a morbid kind of way of course. In certain sense, it is a lot like "Amelie", along the way you kept stumbling on, every time with a nice little surprise, silent, perfectly constructed scenes, perfectly fit to the mood of the story. Even though somehwere in your subconscience there is a constant reminder that all these are cooked scenes, you are all too ready to forgive and forget the unatrualness and indulge urself in this make-believe beauty at least for the moment. The scene that touches me most is actually not a scene of the movie per se. It is actually a picture supposedly taken by the killer/photographer played by Judy Law. It's a dead body half sit besides a stairway. The compostion is absolutely perfect, and it fill your heart, strangely, not with sadness but kind of strange happiness, to realize pure beauty can be reflect in such a morbid subject.Unfortunately, with all these endeavours for perfection, the movie kind of lost its context and become just a collection of scenaries. Again i wanna say this is the most elaborated gangster movie i've ever seen, the constant rain, the jazz of the 30s', the single drop of sweat elegantly, painfully slowly winding down the sideburn of the masculine face in a close-up shot, the perfect light from every angle, even every dead body fell to the ground in a perfectly pre-designed position. Unlike "Amelie", there is almost nothing spontanous about this movie, so u can't really get into the story and root for the good guy seeking a revenge nor root against the bad guys who are largely just a concept anyway. With all the blood smear over the wall and ppl dropping dead all the time, there is not much flesh and bone in this movie.
偶尔在一个19寸的电视上,半途看完了这部并不熟悉的电影。
习惯了用投影看电影,突然在电视上看,视觉上确实缺少冲击,好在四周光线昏暗,应景,观众很容易入戏。
又是一部描写父爱的电影,杀得你死我活的双方,目的都是一个:保护自己的儿子。
其实作为男人,保护自己的家人是雄性存在的重要理由,如果这点受到挑战,对不起,整个世界就已走上了毁灭之路。
老鲁尼在面对汤姆汉克斯的诘问时,苍凉而坚定的说:我知道我儿子已经背叛了我,但是让我交出钥匙,看着你走进屋子,然后亲手杀死他,我做不到,也不可能。
这就是父爱,在绝望中坚定的保护自己那不争气的儿子。
然后汤姆汉克斯踏着老鲁尼的尸体,亲手杀死了那个不知天高地厚的脑残。
这就是父爱,只有黑和白的父爱。
我不是一个盲目崇拜影星的人,但是在电视上扫到汤姆汉克斯的脸,我就知道这是一部值得我认真看完的电影。
事实上,他没有让我失望。
不再赘述这个老帅哥在黑帮片里那种沉默的力量,狡黠而坚毅的眼神。
在黑与白色调中,男人的轮廓像剪影一般犀利。
坦率的说,电影的编剧比较直白,同归于尽的主线非常切题,但直到我看到奥斯卡(美国电影学院奖) 最佳摄影的名头,心中顿时开朗,一个个干净而充满张力的画面,虽然讲述的都是杀戮。
最后那幕射杀老鲁尼的镜头,没有枪声只有纯净的钢琴,没有特效的子弹,只有枪口的火焰,雨点打在黑色的大衣和帽檐上,闪烁着碎钻的光芒,气氛像呢子一般质感。
唱诗般的凝重。
快意的子弹射向那充满敌意的世界,没有你,世界已经毁灭。
萨姆·门德斯很全能,纯文艺片拍得相当好看,类型片也可处理得荡气回肠。
论故事而言,《毁灭之路》很缺乏新意,父子的复仇之路,其内核又很文艺地在讲述两对父子情。
但副线的父子情(保罗·纽曼和丹尼尔·克雷格)较主线的父子关系(汤姆·汉克斯父子)更出色,这更多的取决于演员的准确定位和人物设置的复杂性(素来恶人更出彩)。
纽曼作为父亲在片中的态度一直在游弋,但其所最终做得每一次决定又极度冷酷,他的尾声是雨中的死去,导演了解观众的情感摇摆,甚至让他最终近乎于死在画面之外。
这部电影画面与声音的处理优秀并非作品的最大优点,恰是门德斯对每场戏的处理很见张力,分镜头极其准确最是难得。
多数好莱坞类型片总在炫技,强调好莱坞在技术上的无人匹敌,但门德斯运用的是电影本身技巧的可能性,将电影独有的语言手法拿捏得老道精准。
多数电影看故事,好故事提供给电影成功以基准。
《毁灭之路》是少数,对于想学习电影视听技巧(尤其是分镜)的人而言,是可以反复揣摩的范本。
一趟逃亡之路,一段父子的交心之旅。
剧中两位父亲描述的都很好啊,有血有肉有情有义。
一个是帮派老大亦是父亲,即使儿子再蠢,即使儿子背叛了自己但依然是儿子,千方百计也得护着他。
一个是杀手亦是父亲,哪怕直接原因是儿子因为目睹了犯罪场面才导致了这悲剧的一切,可在父亲眼里儿子是没错的,甚至在最后也希望他不会走向像自己这样的道路。
因为这条路是一条“毁灭之路”,是一个永远得不到安宁,死后也无法上天堂的路。
人物有血有肉,有理有据,合情合理,这才叫讲故事啊。
看完电影,忽然想起曾经在下班的公交上,遇到过一个老外带着两个6、7岁的儿子和一个4、5岁的小女儿的事。
男孩们很淘气,小女孩很文静,外国小孩特有的那种长长的睫毛,深邃的眼睛,真是可爱。
公交上人很多,爸爸拿了几本书,几个人都挤在前门上车的那块,男孩子们不停的说着什么,爸爸偶尔应几句。
显然他们对中国已经很适应了,对挤的要死的公交车见怪不怪。
坐了几站,他们就从前门直接下车了,两个男孩子跑在前面,爸爸走了几步,回头等落在后面的小女儿,小女孩赶上去,拉上爸爸的手,一家人朝一个小区方向走去。
我挤在下班的公交上,看着此情此景,羡慕异常。
在每家只有一个孩子的中国,这种情景不多见。
我暗暗想,将来等我成家了,要跟老婆商量一下,管它超不超生,至少打麻将的话要够上一桌吧。
另外,说回电影,谁动了我的老婆孩子,我也会跟他拼命的!
那是一条不可回头的路,走下去成为唯一的选择。
他很清楚路尽头等待着他的是什么,他甚至更希望那一刻早一点到来。
一手牵引着年幼的儿子,用身躯挡住他眼前的血光;一手紧握着冰冷的枪械,扫尽阻挡他前行的神魔。
在三十年代推行禁酒令的芝加哥。
他原本拥有一个美满的家庭,妻子和两个儿子。
虽然他的另一个身份是黑帮的杀手,但他依然很享受家的温馨。
然而就在一夜之间,拥有变得乌有。
妻子和小儿子在家里被残忍杀害,只余大儿子侥幸活了下来。
追杀与被追杀同时在两对父子间展开,但在沙利文的手中没有任何的筹码,只有他和儿子的两条性命。
相反在他的养父手中却握有无可质疑的主动权。
没人会为一个沦落的杀手去得罪正得势的黑帮权贵。
亲仇的力量能使人丧失理性。
何况他原来就是杀人不眨眼的凶徒。
“死亡天使”的绰号决不是拿来吓唬三更啼哭的幼童,而足以震慑敌人的肝胆。
阴冷、狠辣但却睿智,令圈里人对他既尊敬有恐惧。
当他下定决心要“引导”某个人时……汤姆·汉克斯将身陷绝望、愤怒与仇恨中的麦克·沙利文演绎的淋漓尽致。
在看他表演时,能感觉到他将所饰演人物的感情,思想传染到观众的体内。
这是他第一次尝试这类角色,去除了人性中很多阳光,积极的方面,而深刻挖掘出一个力求血债血偿的冷酷杀手内心的阴暗与痛苦。
炉火纯青!
对汤姆·汉克斯的演技我要用这四个字来概括。
如果不是这样,他就不可能蝉联两届奥斯卡的最佳男主角奖;如果不是这样,他也不可能饰演如此广泛的角色类型。
《费城》、《阿甘正传》、《阿波罗13号》、《拯救大兵》、《流放者》、《绿里》,当然还包括这部《毁灭之路》,每一部都需要考究演员的演技,每一部都是一次挑战,而汉克斯总能从容应对。
本片其他的组创人员阵容也非常强大。
导演萨姆·曼迪斯所执导的第一部正式影片就是囊括五项奥斯卡奖的《美国美人》,其功力可见一斑。
他三年后再度出击,执导此片,流畅与细腻依然是主要风格,曾一度又被业界看成是问鼎奥斯卡的力作。
片中最主要的两位配角是好莱坞长青树保罗·纽曼和演艺事业正阔步向前的裘德·洛。
前者饰演的沙利文养父表面温和、慈祥、公正、无私,但实际上作为一个黑帮头子,他阴鸷、凶残、自私、偏激。
当他自己的儿子遭遇危机时,他不惜杀尽养子全家,包括女人和叫他作爷爷的孩子。
后者是一个以图片记者为身份掩饰的新锐杀手。
这两份都是他所热爱的工作,对此他有乐此不疲的兴趣。
他所等待的就是与沙利文这个“高手”相对的那一刻。
这可以看作是一部好莱坞三代男演员中最杰出者比拼演技的经典电影。
今天我们已经很少有机会可以看到这样精彩的纯演技影片了。
整部片子的阴沉感在我心里徘徊了两天,才终于逝去。
当从肺部呼出那最后一口压抑的气息时,有一种如释重负的感觉。
灰色成为整部影片自始至终的色调,无论是色彩的运用,景象的选取,演员的表演,直至观众的感官,都沉浸在灰色的海洋里。
片中的每一个人都清楚明白,他们正走在那条落满枯叶,不可回头的毁灭之路上。
哪——我们呢?
电影课每周要写一篇对电影摄影的简短分析,我觉得这部电影的摄影特别牛逼,所以就写了篇长的Road to Perdition is one of the best film I’ve watched in terms of cinematography with its amazing composition, subtle lighting and various techniques. Without further ado, I will start analysis some of the scenes in the film.We are presented many different compositions right away in the first 2 minutes of film (note I will sometimes group different scenes based on their characteristics, so they may not be in time sequence) :懒得重复贴图了,看这里吧: http://blog.renren.com/blog/bp/Q7uge_QFqg
造型设计都很酷!黑帮电影的外壳包裹着的是无限温情,有点治愈系的意味呢。
影20263:海边的房子,农田里的房子,漩涡里,逃不开。
好简单的故事啊
阿汤哥还是帅的,剧情很紧凑
这剧情实在坑爹,这帮会这都可以暗杀错,好坑爹。
很安静的黑帮片,真的很多大牌,演得最自然的还是汉克斯,他很擅长演这样不动声色的火山。
in the winter of 1931. 有点黏糊糊的,不利落。
剧情干瘪无聊到让人摸不着头脑,也不知道请这几个大牌来干嘛地。
质感很好,和四海兄弟感觉一样。但是想看传统点的,计谋类型,这个亲情成分很重。只看了前一半,直接跳到最后20分钟了。
画面节奏都很有味道,但剧情太单薄了。第一次觉得汤姆汉克斯演技不好,不适合演杀手,加上熊孩子的蠢。撑到最后一分钟,再扣一星。
裘·德洛很有预见性地演了一个秃子
对光线和镜头的运用别有匠心 缓慢却不冗长的剧情刻画了别样的父子之情
从一开始就渲染了崩坏的氛围, sons are put in the earth to trouble their fathers, 此语中的. 老头的父爱跟汉克斯的父爱交错. 手刃凶手之后整个画面的色彩明显的鲜亮起来, 音乐依旧缓慢而轻柔, 最终乳白色的房间是perfect place to sleep.
镜头节奏无懈可击,弱在汉克斯,气质不对,或者说父亲一面很成功,杀手一面很失败。
节奏太慢
剧情和人物塑造略显单薄优在摄影、美工和音乐的完美结合(自然光、剪影、枪杀的虚实处理,对雨雪、玻璃和镜子的光影运用)精细巧妙的设计➕光影魔术的运用带给观众更多的是感官上的愉悦,而非技巧堆叠的乏味视听⭐⭐⭐⭐⭐剧本⭐⭐⭐
几处光影效果(小麦克和康诺,麦克杀康诺)非常棒;麦克杀老头的场景cool到极致,我太喜欢那种感觉了……
首尾呼应的“首”显得多余,整体力道不够足;摄影+整体文艺范(无视题材)=门德斯
陪曹司令看的片子,始终不明白,这种杀来杀去最后全死了既揪心又不恐怖的片子男人们为什么愿意看?都喜欢把自己设想成陌路英雄?除了汉克斯是我坚持看完的动力 哈哈
微闷,人物们总是无病呻吟、自我陶醉。再有,汤姆汉克斯是无论如何也不像个gangster,裘德洛也是无论如何也不像个变态杀手,007也无论如何也不像个不着调的富二代。总之就是很奇怪,相当奇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