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电影应该改名叫石田三成——关原之战。
完全是以石田为核心写的本子,其他战场、众多人物很多都忽略了。
对不了解那段历史的人,一定看的很迷糊,怎么打输的?
只看电影,只能看出小早川叛变导致失败,其实还有太多因素没拍出来,西军为什么不团结,就是因为石田耿直得罪人太多?当然了,那样一部电影也拍不完。
对一部商业片也不用要求太多。
看了狠多评论,看似说了很多,实则离题万里。
这里不是天涯煮酒,我们要讨论的就不是历史本身,也不是要借机表达我力挺西军还是死忠东军。
我们应该把目光从遥远的虚空收回到影片本身,就事论事,评论这部电影。
我想说,这部电影的节奏简直就是一场灾难。
耐心看完片尾字幕,我发现,本片的导演同时兼任脚本。
实际看片时,明显能感觉到,导演对于自己的孩子真是舍不得删改,不顾一切的要加入尽可能多的东西。
这导致电影节奏的崩溃。
尤其是在占全片多半的文戏方面。
演员念台词的速度在我看过的所有日本电影里还没见过比这更快的。
例如直江兼续,出场之后和石田高速飙一段贯口后退场,简直像春晚导演在台下举着计时板让他别耽误零点敲钟。
导演似乎还嫌节奏不快,还特意加入了一些快进镜头,让人更加焦躁。
想塞的东西太多,时间又有限,直接导致了大量角色的龙套化。
比如哥儿七个除了福岛正则基本上集体酱油,五奉行都在告诉快进,除去德川之外五大佬里只有前田还有点戏份。
整个东军,只有德川家康的戏比较有彩,这么乱的节奏下还能出彩真是难为役所广司了。
井伊不光戏份是大众脸,脸蛋更是大众脸……西军方面也好不了多少。
大谷跑龙套,宇喜多一帮人哭晕在厕所,岛津一直在念经,原作中岛左近的聪明才智基本没什么表现,光体现勇武了。
当然导演可能有话说,时间太紧,我也没办法啊。
可是这么紧的时间,却能拿出大把来给某村刷脸,给战神洗白白,你时间到底是紧不紧啊?
大部头名著改编电影本来就是一门学问,如何取舍更是关键。
战国影视剧方面。
《葵三代》里面那才叫政治斗争,表面上慢条斯理,下面黑脚频出,而不是本剧里比赛谁说话说得溜。
《清州会议》役所广司也有出演,演柴田胜家,那部片子的节奏比这部好多了,役所广司得以大飙演技,和老同事诀别一幕没什么台词,反而入木三分。
不知道何时还能看到《天与地》那样精彩的日本战国电影,现在看来,还是只能指望那些老导演吧。
关原之战的故事,已经被历史的传奇故事填补的差不多了,由于没有记录完整成体系历史的习惯,真正关原之战的纵横阖捭,可能已经早就掩盖在了时间的尘埃当中的。
所以这种影片,只是体现出主创自己对历史的一种理解,或者说是主创认为现在的社会风气,更喜欢怎么样的一种战国。
千万不能把它当做真正的历史。
这一部影片,说到底也是历史传奇故事的模式。
而由于增加了一些人物,这部影片其实比之前的传奇故事,更加传奇。
日本传奇故事的一个特点,就是会区分好人和坏人,并且给好人和坏人打上明显的标签。
这一点,在每个国家都一样。
所以本片当中,跟前面好多版的关原之战一样,石田三成是一个心怀忠义但不拘小节人缘奇差的好人,德川家康是一个阴狠邪恶妄图兼并天下的野心家,而加藤清正福岛正则们则是没有脑子被野心家利用的不高兴。。。
总体来说,其实跟民间对人物形象的认知,没有太大的差异虽然人物形象符合传统认知,但是主创无疑在石田三成这个人物身上,花费了很多的心力。
本作当中的石田也让人印象深刻。
通过展示他对于秀吉统治末期一定程度上的拨乱反正,他处理政务的雷厉风行,他不善于交际功臣派,他对于秀吉一家的忠诚,他与岛左近、大谷吉继之间的肝胆相照这些内容,你能看到主创对这个人物的深刻的同情。
这个片子,也是我看到的对石田三成展示最为全面的影片之一(真田丸对于石田的展示也很出色,而且我个人感觉,这部片子对于石田的描绘,多多少少有点真田丸版石田三成的影子)既然人物形象没啥差异,那就只能在战争过程当中寻找差异了。
现今的历史相对比较公认的,是小早川秀秋是关原之战的胜负手。
因此,对于小早川秀秋的展示,其实是揭示关原之战全景的一个重要方面。
很多影视作品也都把镜头给到了他,揣摩他当时的心理,判断他到底是什么样的人历史上的小早川秀秋是一个暗弱的人。
传说在他举棋不定的,德川家康要求炮击小早川绣球的营地,逼迫他作出选择(这种传说也是扯淡,家康本来就不是那么激进的人)。
他在关原之战的举措可能完全就是因为最终对于利益的权衡。
本作的最大问题,其实是忽视了小早川的这一条线。
一方面小早川的个人逻辑非常不通顺,另一方面小早川的最终决断也非常不真实。
本片当中,秀秋一开始被家康忽悠,深刻的仇恨石田。
但又是在没有什么前提,没发生什么事情的时候,突然在战争决策的关键时点要帮助三成。
这种转变在没有剧情铺垫的时候,让人非常费解。
另一方面,也是最扯淡的一个方面,小早川一开始的决策时支持西军,对抗家康的东军,而被传令者(传令者是家康派给小早川家的间谍)故意改变为支持东军,对抗西军。。。
这个绝对算是本片最大的硬伤。
家督在作出如此重大的决定之时,没有家老在旁边支持和传达吗?
即便有间谍,也故意传达错误了,那作为第一统帅的小早川,在知道有间谍故意传达错误信息的时候,也应该是有能力亡羊补牢的把。
但是,错误就是这么轻易发生了,影片中将近一个半小时的剧情严谨推进,各方密谋纵横阖捭,居然以这样一种极其不合理,极其搞笑的方式,结束了。。。
尼玛,玩我呢?
义这个东西不是你嘴上说说你就有了,你就正义了,你的实际行动呢?
日本人要理解义还得1000年恐怕。
🤭电影传达的成王败寇同样是是违心原始的价值观,我看电影里石田三成那操作水平就捉急,政治军事没一个行怎么可能赢呢,怎么可能结束乱世领导大家过好生活呢?
……………………?
………………………………………………………………………………………………………………………………………………………………………………………………………
关原之战,是结束日本战国时代的大决战。
电影《关原之战》却没能成为经典,男主角石田三成也不能说是一个完人,甚至算不上一个好人。
我家小宝在看这部电影的时候,问我“哪个是好人?
哪个是坏人”?
我却不知道怎么回答。
成年人或许是只讲利益,不讲好坏对错的。
但政治家以此精算形势,却往往难免行着踏错。
因为在政治家的标准来看,大部分的群众,见识其实与小儿无异。
所以这部电影的中心思想和价值观还是值得后人深思的,即大义名分并非可以忽略不计。
战斗民族在俄乌冲突中打成这个样子,我认为失去大义名分是主因,为政者不可慎之。
影片以石田三成为正面主角,以“大一大万大吉”为主题,但对义的描写模模糊糊,以致电影通篇看起来只是丰臣政权内部权力斗争,中国人对丰臣尚且没感觉,更何况是丰臣家的狗咬狗,因此更加无法进行角色代入,这是电影《关原之战》评价不高的原因之一。
但是,历史上的三成以及这个人的“大义”,多少总有让人动容之处。
在我看来,是要比“英雄”“黄金甲”之类要好的。
关原之战本来就千头万绪,电影忠实于司马的原著,对其历史背景铺排甚多,却没有重点,平铺直叙,到了真正的战争场面有所不足,关原几十万大军对峙搞得像个村斗,战场排兵布阵交代不清,对于战争片的发烧友来说有点不爽,但对我这种小白,倒是可以借此了解一下日本战国历史。
影片从石田三成的“三献茶”开始。
战国三杰之一的丰臣秀吉打猎路过长滨城一间寺院,打杂的童子献茶,先上一杯冷的,后上一小杯微温的,最后上热茶。
秀吉问缘故,童子答:将军进门后,满头大汗,如果我给你喝热茶,您不仅不解渴,还会因为茶太烫而责怪我,其实,并不是茶太烫,而是因为您一时无法适应。
我便给您了一碗凉水,见您解渴,便应该以身体为重,再喝凉水便会伤身体,我便给您了一点点不算太热的茶,仔细观察您的反映,见您已经逐步适应,才敢把刚起好的上茶奉给您。
秀吉大喜,遂收童子为侍从,他就是石田三成。
从“三献茶”的故事可以看出,少年时代的三成,注重细节,头脑聪明,有条有理,很重礼仪。
三成受到秀吉的恩宠,年纪轻轻就成为19万石身价的大名。
此时的他依旧本性不改,对正直、清廉的人态度良好,当别人都排斥麻风病的大谷吉继、商人出身还信天主教的小西行长时候,石田三成尊重他们并且赢得了信任,这两个人成为了他的死党;石田三成对家臣也很慷慨,家臣大多忠心耿耿,比如把自己收入一半给还是浪人的岛左近,君臣同禄,在其领地内,石田三成的德政也深受居民热爱。
这样一个情商极高的人,为何会和丰臣七将产生矛盾甚至刀剑相向呢(影片中七本剑追杀三成)?
影片详细交待了,石田三成对于罪人、小人或做出让他觉得不齿的行为之人态度就很冷淡。
比如他如实报告了福岛正则、加藤清正在朝鲜杀平民的做法,引起了这些武将的反感。
三成对被武田吓得拉一裤子屎、被迫让儿子自杀的德川家康也没有好感,有一天,家康和三成一起在大佛殿,三成的手杖不小心落地,家康立即拾起来交给三成,三成连一声道谢也没有。
如果只看电影,就不明白小早川为什么叛变,西军为什么不团结,就是因为三成耿直得罪人太多?
但双方交恶并最终引发关原合战的根本原因并非是个人情感上的私仇,更多的则是价值观上的冲突。
在秀吉统治下,日本即将一统,代表武将的家康与代表文臣的三成也能同心协力。
但是,随着日本侵略朝鲜被我大明打败,发动战争的秀吉连气带病,一命呜呼。
秀吉担心自己的儿子秀赖年幼,去世前立德川家康等五大老和石田三成等五奉行。
要求这10人全力辅佐自己的儿子,于是各个都发了誓。
但石田三成想的是万事以丰臣家的家业为主,德川家康却意图替代丰臣谋求天下。
失去了秀吉的制约,德川家康公然违背秀吉遗言,欺负秀吉留下的孤儿寡母,玩弄权术,频繁与其他大名缔结婚约。
眼见着德川家康一步步蚕食着丰臣政权,秀吉的旧臣们却不能戮力同心对抗德川家康。
石田三成联合三奉行颁布《內府之条条》,细数德川家康罪行,打出讨伐家康的大义名分。
石田三成的家纹或军旗即为“大一大万大吉”,按照后世人的说法,大一大万大吉的意思是:大一即天下,如果全天下的人都能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那么天下太平之日就会降临, 天下就会大吉。
可见三成是有明确的政治理想的。
石田三成以区区奉行之身,不到二十万石,敢于挑战五大老的首席,领地比自己大十几倍的德川家康,这又是一种不畏强权的表现。
影片详细叙述了德川家康如何以高明的手段,拉拢诸大名私下结党进行反叛。
三成则发挥其组织能力,纠集关西诸侯,成立西军,对抗德川家康的东军。
双方在关原合战。
战争初期西军的局面不错,依山布阵把德川军包了起来。
三成长于民政,兵略却非所长,也不像家康那样会拉拢人心。
结果实力最强的队友小早川秀秋背刺,岛津家族作壁上观。
元帅毛利辉元干脆就宅在家中没有出兵。
而家康不愧是枭雄,他在大本营被忍者刺杀,待女阿茶抱住刺客对家康说,别犹豫,连我一起杀了,家康基本是同时拔刀将两人击杀的,没有分毫犹豫。
关原一战,石田三成先胜后败,大谷刑部为友情,明知是死,也毅然前往。
受火枪袭击重伤的岛左近突入地阵壮烈战死,实践了“君以国士待我,我以国士报之”。
小西行长也用自己的生命回报了这份尊重。
石田三成没有自杀,他认为胜败乃兵家之常,失败不可舍命,应全力逃出战场,以图大事,此乃合乎兵法。
不过最后三成下痢倒在山洞里,又无食物,自知命该断绝,力劝收藏他的农夫去出首,于是被捕。
影片结尾,被抬向刑场路上的石田三成与恋人初芽对视,初芽低声轻语“大一大万大吉”以告慰之。
历史上还有一件小事,在刑场上,人们为三成念佛,遭拒绝,他的态度和平常一样镇静,毫无畏惧。
处刑前,三成口渴请卫兵给水喝,卫兵欲给他柿子替代,却被一口回绝:“吃柿子会生痰,对身体不好。
”旁人嘲笑道:“你都死到临头,何必挂念自己身体?
”三成反驳:“欲成大事者,不到最后一刻,绝不放弃。
”可以说,三成一直到死,都抱定着打倒德川一族的决心,甚至要带着健康的身体去九泉之下侍奉秀吉,其傲骨、气节、理念可见一斑。
有的人说成王败寇才是正义,那么我们可以跟中国的《三国演义》比较一下。
历史上炎汉是亡了国,后人也很难论定汉为正统,但关云长最后率领数十余骑落荒而走,中国民间仍奉之为战神;诸葛亮六出祁山寸功未立,却成为最深入人心的丞相,云长血战汉水襄樊!
孔明星落秋风五丈原!
千古之下我们仍不禁为之落泪。
可见民心自有忠义二字,这不是愚忠二字所能解释的。
在后世两三百年里,德川家族统治了整个日本,因此把与其作对过的三成描写为傲慢的小人、误事的佞臣。
三百年后的明治维新之战,当年石田三成的猪队友毛利、岛津家族最终推了德川幕府,日本从此进入世界强国之列。
整体来说还是挺好的,人物塑造都十分的饱满,而且都是大演员。
役所广司演的德川家康真的是很传神。
因为看够很多他演别的角色,所以觉得非常的好。
影片的主角还是一直停留在冈田准一演的石田三成。
片中完善的诠释了一条作死之路,在战争和政治博弈中都很幼稚,突然让我想起了多年前张丰毅和吕良伟主演的《西楚霸王》但那个影片的篇幅还是相对平分的,项羽一半,刘邦一半。
项羽持续作死失败,对比刘邦不择手段的胜利。
而这部电影的主视角集中在石田三成这个失败方多些。
因为这个设置,所以左岛进的戏份也被强化了很多。
影片还是完整的呈现了从政治博弈逐步升级到战争的过程。
至于后面其实石田三成的人设是有很大的崩坏的,在政治博弈中都打得有来有往的人,在战争中却非常脑残,不同意左岛近的奇袭策略你费那么大劲顾他干啥呢?
不就是为了军事用吗?
也不同意岛津家夜袭的策略等等失误。
这整体来说是不太合理的。
亮点还是有的,像柳生家两面下注的圆滑等等。
影片的美术还是很好的,日本的古装影片美术一向很好。
让人羡慕。
话说当时初出茅庐的宫本武藏在石田方还只是个小兵,没有给个彩蛋很是可惜。
无论片方打出多少噱头,例如服化道的精美、战争场景的宏大、对民间演义的颠覆等等,都不能掩盖一个问题——作为电影最失败的一个问题——拍得烂。
第一:石田三成的“义”战国时代的义不是像现在所谓的情义,更不是片中渲染的“反对战争”——三成殿虽然是“战下手”,但好歹在九州岛负责过十四万侵朝日军的后勤调度,还亲临前线督军,关原合战前夕领着西军打爆了德川在近畿的所有据点——这样一个男人大谈和平,未免过于违和。
(论“平成废物”对“天正男儿”的想象)石田三成的形象塑造也有问题。
冈田准一五大三粗的身材,怎么看怎么像武力值爆表的黑田官兵卫,而非被岛左近吐槽“这个男人的小东西挺别致的”的治部少辅。
实际上,战国时代的“义”,更多指的是一种“恪尽职责”。
上杉谦信打甲斐,因为他要尽“关东管领”的义;织田信长火烧天台宗比睿山,凭借的是他身为净土宗信徒的义;羽柴秀吉挟三法师以令织田家臣,同样为了昭示自己的大义名分(“不是我要侵吞织田家,而是三法师钦点了我”)——由此才能明白为什么大家都说“义在西军”——身为丰臣家老、羽柴江户大纳言的德川家康,最终把主君逼死在大坂城。
所以石田三成到底“义”不“义”,还是要考虑同行衬托的。
第二,呆板的画面我不是电影工作者,但是我见得太多了,有必要怒斥一下。
我告诉你们我是身经百战了,见得多了!
NHK的哪一部大河剧我没看过?
拍电影的黑泽明,那比你们不知道高到哪里去啦。
啊,我跟他****!
(振声)不知从何时起,中日韩电影电视剧都流行一种不知道怎么形容的风格,大概就是低饱和度、高暗度、所有画面都呈现性冷淡风格的样子——实际上效果很不错,至少看起来也很舒服,但用在一部战国电影里,就非常违和。
看看黑泽明的电影,通过阴暗的服装背景与明亮的旗指物两者的强烈对比,营造出非常热血的战国气氛。
还有武田士兵在夕阳下行军的画面,真是大师手笔——你再看看整部《关原之战》,除了忠义无双撕心裂肺地喊着讨伐家康外,还有哪个画面能让人记住的吗?
第三,人物形象问题石田三成不再赘述。
松山健一那一副吊儿郎当的样子,你敢信他演的是小爱直江兼续??
至于泷藤贤一……他演得很像猴子,但不像秀吉。
唯二可圈可点的,只有德川家康和前田利家了。
从细节来看,编剧和导演显然都是熟读原著了的。
但司马辽太郎有个毛病,他把许多彩蛋都分散在好几本书里。
你看过《国盗物语•织田信长》,再去看《新史太阁记》,才能get到一些笑点;看过《新史太阁记》,再去看《丰臣家的人们》、《关原之战》、《霸王之家》,也能时常露出会心一笑。
但编剧只是老老实实地照抄了《关原之战》,却没有从更高的角度把握住人物的塑造,导致要么流水账、要么没有出色的人物,而平平无奇的演员与平平无奇的演技(点名冈田准一和东出昌大,看冈田准一和役所广司出现在同一个画面时,你甚至仍然感觉不到他们在演同一部电影),又完全毁了本就不甚出色的剧本。
就这个角度而言,这部《关原之战》给我的感觉甚至没有三谷幸喜的喜剧《清须会议》来得好。
三谷幸喜对“历史感”与人物性格的把握惊人的好,而这部电影却把战国诸英雄的落幕拍成了高中生群殴。
电影无论场面质感等等,确实感觉非常细腻出色,但是剧情有些单薄,演员发挥演技的空间实在有限,像德川的老奸巨猾等等,其实展现的还不足够。
里面穿插了大量的忍者,而且主要以女性为主,感觉更像一场忍者间的较量,初芽、阿茶等人,无论心机手腕还是武力,都可称得上出类拔萃,但是感觉他们仿佛没有思想,他们没有自己独立的立场,没有自己坚定的信仰,换立场,换主家就像喝水一样方便,甘愿自己去当狗,在他们身上,我仿佛看见了日本的国民性,只知道顺从,觉得只要自己的主人赢了,从此就天下太平了。
在主角石田三成的身上,仿佛寄托了一种创作者的理想主义色彩,理想主义从来都是以悲剧终结的,因为往往他们太脱离实际,比如空中楼阁,纵然美好,但却无法建立。
石田三成等人尽管始终坚持心中的正义,尽管知道太阁秀吉的种种不是,尽管知道自己的种种弱点,但是想的从来不是怎么去克服去争取,只是固执的重复正义的口号,看到他居然去拜托小早川秀秋帮助自己,还说要让对方来当关白辅佐秀赖,自己去浪迹天涯,找自己的恋人,我真的觉得要被蠢哭了,他哪里能看不出秀秋对自己的厌恶,看不出来他根本控制不住自己的家臣吗?
他难道看不出来这种安排隐患巨大吗?
他寄希望于前田利家去抗衡德川家康,结果利家早逝;他寄希望于岛津家毛利家小早川家,结果他们全都只记得自己的利益而不肯出力,他其实早就看穿了他们的虚伪自私,仍然一意孤行,居然口口声声说要将天下一分为二,最后一决雌雄,那一刻他心中真的有正义,有天下太平吗?
他难道没有想过有多少人会为了他去陪葬?
一切仅仅为了践行他心中的正义和理想。
尽管时光里过去的几百年,但似乎一切都没什么改变,我想到了1936年的226事变,其实那些动兵变的下层官兵们,他们一心想的也是要革除这个国家种种贪腐和弊病,改变这个贫富差距悬殊阶级对立的世界,让大家都能过上美好的生活,他们也是一腔热血,满怀理想,可最终的结果是怎样的?
他们不过是拉了一群高官给他们陪葬,让他们心爱的国家在军国主义的道路上,一去不回头,堕落进深渊,直到今天也没能成为一个完全独立的国家,曾经热血的昭和男儿被冷漠的平成废宅取代。
谁有资格说自己的理想就一定是绝对正确,绝对正义的呢?
那些军国主义者没资格,石田三成他们也没资格,他们在擅自发动流血事件,在侵略别国时,根本就没有想过自己所谓的正义到底是谁的正义?
没有想过自己所谓的天下太平,究竟是让谁太平?
人呐,真的不应该太过狂妄。
亨利米勒说:“你现在想到什么,就开始写吧!
”因此,故事就这样说起。
德川家康:厌离秽土,欣求净土没有人能事前洞悉人心和胜败。
“就算活下去,也只是无尽的苦难,对这浮世,我无言以对。
”“这是一场赌博,不赌一把,怎能有资格夺得天下?
”“如果作弊能赢,如果作弊能赢,就值得一赌。
”“作弊还称得上赌博吗?
”“这才是真正的赌博,我的生涯、地位、领地、人民,全都赌上了。
输了就将一无所有。
我愿意动上一切手脚,等到确定能得到我要的点数时,我才会掷出骰子。
”“边刺激边忍耐,让他成为够格的对手,是我培育了他。
竹杖那件事,至今想起来仍气急攻心。
”“你不也同意当世人为利益所趋时,独自逆行而为是件有趣的事情吗?
”“逆势独行是疯子的行为!
逆势得胜才是真男人。
一旦战败,正义就荡然无存。
”生产与战场,都是出生入死的关键时刻。
作为此生的纪念,我要与正义一起灰飞烟灭。
“像你这种无脑之人,不会理解我的心,走开,太碍眼了!
”
虽然是站在石田三成角度拍,感觉他依然不是正面人物,打着正义的旗帜演着标准的小人。
日本的战争戏可以这么儿戏吗?
不是说是史上最大的战役吗?
咋整的跟农村打群架一样?
那个忍者的感情戏是个啥玩意?
突如其来的表白已经很懵逼了,这边说我最爱你,但立马大转折,说老子有妻子和五个孩子,跟你在一起就是背叛他们,所以咱俩世界漫游去吧?
世界漫游是驴友就不是背叛了?
这是什么逻辑???
最后是吐槽高潮,岛左近让石田三成跑了,自己英勇赴义,那个有病的盟友也死的很英勇,就主角非常坦然地跑了~为什么?
那个女忍者又回来了和要去服刑的石田三成见了一面,我以为得劫杀场,结果就是相视...这是有隐喻吗?
有点恶心
一直都很喜欢石田三成,可能是同样的那种天真正义触动了我。洗白小早川没啥必要吧,东出昌大真的适合这种犹豫不决没有主见的角色啊。
前半部的文戏铺垫居然挺好看的,比后半的战争部分更有意思。三成太固执于他的道德感,拒绝先出兵、拒绝夜袭、可怜敌方家眷、要说人以义,所以把人当人看的三成输给了把人当工具看的家康。守仁义而败者,前有宋襄、后有三成,身死国灭为天下笑,岂真可笑者耶?
又名《关原之战是怎么打起来的以及石田三成的正义与女人》。选角很棒。节奏与手法让它看起来很像一部两个半小时的电视剧。原来日本“有史以来最大的战争”真的是各位村长带着村民们斗殴,至少拍出来是这样。似乎极力想渲染战前波云诡谲的斗争筹谋和战场的残酷悲凉,然而实际达到的效果也就三成不能再多。
记名字考试。石田满心仁义过于扁平,大战拍得像村子械斗
从头乏味到尾,决定日本命运的这场大战铺陈了两个小时后拍成了一场村庄械斗,如果不是对日本战国史了解且有兴趣的人估计撑不了半个小时。
故事发生在《影子武士》之后,历史爱好者应该对本片快心遂意。本片在剧情上主要聚焦三成这里,对三成、岛左近、初芽的义士形象塑造非常到位,最后初芽道大一大万大吉似乎在昭示着时代的更替是社会的进步。片子着重体现了文戏,在战争戏方面表现力完全不符合现代水平,当然了,关原之战的战斗本身就很吊诡,双方共二十万兵力,竟在一个白天之内分胜负。
死命塞了太多东西进去的急行军大杂烩
149分钟却有流水账之感,选角不错,但细节处理得不好,史诗感不强
作为战国题材影片,最精彩的部分依然是文戏。末尾的大战乱糟糟,明明是万人合战,依然拍成了村长械斗,战场的一片血红倒是很写实,悲凉的配乐也很有代入感。
石田三成=温格。初芽=扎卡。岛胜猛=拉卡泽特。大谷吉继=切赫。岛津义弘=伊沃比。毛利辉元=克伦克。小早川秀秋=桑切斯。大一大万大吉=我们阿森纳是不可战胜的!
东军描写稀薄,西军描写流水。整部就像片中德川家康的大肚子一样,光是在撑多余的脂肪。
演员阵容强大,前半叙事不错,后半节奏太赶,整体观感像是个流水账,作战场面还挺真实惨烈的。
石田三成视角的关原合战,德川家康老谋深算,前田利家不粘锅,两边都不得罪,小早川秀秋的左右摇摆,刻画的都不错。只是石田三成为了正义,实在是有些勉强,都是为了上位,就不要谈什么大义了。宣传听听就行,真实目的得看清楚。
看过原著或者了解这段历史才能理解剧情。关原战神也洗得太白了。。。。。选角非常棒,看到了最好的一版左近。看到最后那种无力感非常真切。三成脑残粉五星没跑了。
非常出色的历史大戏,严肃、严谨、节奏完美,前半部分的铺垫绝赞,役所广司的表演真是惊艳全场。
厚重的历史感。在这个乱世,只有孔孟的仁义才能重建秩序。
事实上是根据司马辽太郎的同名小时改编的,把石田三成这个(据现有历史材料)在善恶量表上普通中立的人物打造成有点天真的正义守护者,把加藤清正和福岛正则拍得像脑瘫,战场戏只有最后三十分钟,处理得含糊,但比较复合对战争草台本质的想象
服装是精美的,但是情节过快了,缺少细节,拍成电视剧还可以吧
略拖沓但已经可以算史诗了。日本战国简直是中二版三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