猛于炮火

Louder Than Bombs,响亮的秘密(港),记忆乍响(台),比炸弹更响

主演:加布里埃尔·伯恩,伊莎贝尔·于佩尔,杰西·艾森伯格,戴文·德鲁伊,艾米·莱安,露比·杰琳斯,梅根·凯驰,大卫·斯特雷泽恩,瑞秋·布罗斯纳安,罗素·普斯勒

类型:电影地区:挪威,法国,丹麦,美国语言:英语,法语年份:2015

《猛于炮火》剧照

猛于炮火 剧照 NO.1猛于炮火 剧照 NO.2猛于炮火 剧照 NO.3猛于炮火 剧照 NO.4猛于炮火 剧照 NO.5猛于炮火 剧照 NO.6猛于炮火 剧照 NO.13猛于炮火 剧照 NO.14猛于炮火 剧照 NO.15猛于炮火 剧照 NO.16猛于炮火 剧照 NO.17猛于炮火 剧照 NO.18猛于炮火 剧照 NO.19猛于炮火 剧照 NO.20

《猛于炮火》剧情介绍

猛于炮火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一位著名的战地女记者因车祸去世,几年后,她的作品展即将召开,前任同事计划发表的纪念文章将揭露她的真正死因。女记者的丈夫正处于和小儿子紧张的关系中,不知如何把真相告诉孩子,大儿子刚刚在婚姻中收获了爱情的结晶,然而并不开心,一家人忍受着秘密与谎言的折磨,真相的披露能否带来转机?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兔宝,这只是一个阶段最后的晚餐末路皇妃绿色妈咪会断林镇谜案第四季我是太阳偶像星愿第三季Part.2大悲大喜24小时极品老妈第二季TOKYOMER~移动的急救室~酷爱电影的庞波小姐转生成为魔剑了高护木的规矩冷风吹过成年人的爱情故事大西洋帝国第二季荞麦疯长我要活下去谁是被害者第二季梨花情寻找明日五星大饭店笼子里的女孩水中生活鲁本·格斯瑞黑夜跟踪狂:追捕连环杀手王室第三季滞留死亡人之岛艾米莉亚·佩雷斯

《猛于炮火》长篇影评

 1 ) Louder but Quieter

No.55今年上半年看的第一部电影叫《老炮儿》,也是一部有关父与子的故事,巧合的是,下半年看的第一部也是有关父与子的故事。

大概在一个多月前,看到了卷毛演这部电影,但是资源迟迟未出。

起初看预告片中有炮火,有撞车,以为是恐怖片,实则不然。

如果你在短期内看很多部卷毛演文艺片,会发现他的演技水平长进不少。

而且从高中生,到大学生,到留校做教授,需要一段时间适应他的角色变化。

总之,他还是那个可爱的文弱书生。

电影名字叫Louder than Bombs ,看过之后,内心有一时波澜,却又平静。

如果不深入电影,你会很难看懂究竟在讲一个什么故事。

有小男孩的幻想,有实际发生的事。

相互交织。

电影里有对婚外情的描述,又从成年人和孩子的两个视角阐释对这种情况的认识。

电影里有父亲与青春期儿子的矛盾,毋庸置疑父母是爱着孩子们的,但总是缺少沟通。

有些事情,谈开了一切就都过去了。

Es ist vorbei. 电影中的母亲已经去世,出现的镜头全都是幻想或者回忆。

这位母亲是著名的摄影师,她为了事业,身处炮火之中,家人或许不解,以为她忽视了这个家庭,只顾忌自己的事业。

其实,她是和平传递的使者。

电影的配乐很安静,结尾字幕的配乐悠扬而有节奏,给观众足够的时间思考,消化。

心中先会随着音乐击荡,慢慢又回归平静。

有人说电影太过意识流了,可谁没有过幻觉呢?

Anyway, 推荐大家在周末的晚上一个人静静地观看,走进导演给我们描述的这个家庭里。

 2 ) 我家男人初长成

最近看过太多以女性视角为主或者是以女性意识为主的电影,逐渐感觉到一些疲乏。

转而我选择了这一部比较“清”没有偏重,被预告片定义为“青春教育片”的电影。

之前很少看北欧拍摄的电影,这种感觉和之前西班牙的电影不太相似。

南欧本身固有的文化底蕴和人文关怀不自主地汩汩向外冒。

南欧人那种热情、奔放的性格让彼此之间的交流较为频繁,或者是沟通更为容易。

对于他们来说,似乎憋着不说要更加难受。

这一点和北欧的国家大不相同。

不知道是不是因为天气的原因,还是地广人稀。

即使是家人,感觉心里也隔着一道墙。

陌生人,更是要相距一米远。

交谈似乎是试探性的。

所以,电影与“青春”无关,这是导演眼中的他们的真实反应。

因此,有许多情节要靠“猜”。

约拿的生活看似最少受到影响。

作为大儿子,很早便开始独立。

结婚生子,走上了正常的婚后生活。

对于母亲的死亡表现的也冷静,其实并不是真的冷静,只不过对于家中的事务不是那么清楚,也不是那么熟悉。

之前母亲去找他,他也只是了了敷衍、只言片语。

看到了母亲身上的疮疤,并没够问起原因。

也没有因为母亲奇怪的对话产生疑虑。

他的心中自此开始有了波动,尤其是在迎来自己孩子的降生。

不知道这个天使是不是母亲带回来的呢?爸爸其实是最尴尬的。

妻子的突然离世让他不得不亲自照顾这两个儿子,而这时他才发现他根本没办法走进他们的心中。

小儿子处于青春的叛逆期,一句话都不肯透露,宁愿写成文章吐露心声。

约拿回来之后,他们对于如何让小儿子了解母亲的死因产生了争执。

为了他的妻子,放弃了自己的事业之后,还是没能好好经营这个家庭。

他尝试了所有的方法去了解小儿子,却适得其反。

为了家庭,他确实放弃太多,可依然没有反响。

其实,错不在他,只是妻子的离世也让他压力倍增、不知所措罢了。

康拉德并不是这个电影的中心。

他只是代表了一个由懵懂时期向成年过渡的少年。

家里人不知道应该如何对待他,将他当成孩子或者是成年人?怎么接受这个事实不重要,重要的是他如何以自己的方式接受。

他不想说,同时也不想让别人了解他。

自己的世界让他更加自由,他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结果是什么都是需要自己去解决的。

其实他什么都知道,只是不想表现得太过成熟,但是也不愿意让别人知道他是孩子,依然幼稚。

亲人的离去带给我们的是成长,是所有人的成长。

母亲总是希望不会打扰到他们,影响到他们的生活。

之后却发现,这个距离控制的太远,好像所有人都已经不需要她了。

一个女人想要回归生活,生活却再也不给她机会。

她以为他们都已经习惯了她的离去,殊不知她的离开才让他们慢慢发芽。

 3 ) 猛于炮火(Louder Than Bombs ,2015)

一個人的驟逝,《幻之光》聚焦於於一人,面對新生活疏離與憂傷。

《猛于炮火》野心更大,處理家庭面對母親驟逝,每個家庭角色不同年齡不同心境,甚至涉及面對外界看待死亡眼光,也許難度變高作品稍顯瑣碎。

幾乎沒有劇情推進,非常細膩研磨父子之間、夫妻之間、兄弟之間、母子之間,每個關係皆離不開死亡的陰影,對於死亡的隱瞞不願提及,不管在母親過世前與家人隔閡,還是母親過世後家人變得言不由衷,作品貫穿著疏離感。

有時活在同個屋簷下,是不了解彼此的。

雨蓓的獨白把這份情緒堆砌高峰,你愛著對方,卻達不到心中對愛的要求,越在乎越拉開距離,母親走在事業高峰,卻達不到渴望愛家人的需求,外界只欽羨你的地位,只能一直榮耀著,依循自己的熱愛,以為再走下去沒問題,但無法再繼續。

有些喜悅自己都可以騙過自己,悲與喜本來無法和襯,即使悲傷,也不想因個人情緒侵擾深愛的人。

也許劇中的母親是這樣與家人漸行漸遠,不自覺面臨離別,也來不及彼此明白。

雨蓓獨白如下:「他們不知道自己這段日子,改變多大,你要學會他們,新興趣的名稱,但一個月後,又會通通不一樣,幾天後,你開始適應這個角色,它其實不是角色,你很喜歡,他們也希望妳陪伴,他們愛你,你能感覺到,你也愛他們勝過其他東西,但你還是覺得自己礙事,妨礙他們平常的作息,你又會覺得自己走錯地方,並非他們不想要你待在那裡,但?

是他們並不真的需要你。

 4 ) 我一直在等待那一声炮响

整体3星半吧,也许是我太愚钝,没有深切感受到那猛于炮火的震撼力。

电影的叙事极为平静,很多细节颇为动人,闪回与想象在将时间线打碎的同时也在逐渐地拼凑出这一家人相互间的关系和他们的困境。

女摄影记者的婚姻如同空气般似有若无,她的大儿子刚刚有了自己的孩子然而婚姻关系同样存在危机,青春期的小儿子与父亲间的隔阂。

还有女记者与同事的婚外情、父亲与小儿子的英语老师、大儿子与前女友,青春期小儿子与他的暗恋对象,每个人都有秘密,每个人都有自己无法为别人了解的一面。

生活中的矛盾与对立,人与人之间复杂的感情和关系也许比在炮火中拍摄照片更难应付,这可能也是伊莎贝尔一次又一次归来又离去的原因。

虽然在一开始伊莎贝尔的丈夫与她同事的对话就暗示了她的死可能是自杀,但一切似乎又没那么简单,她的同事还要写一篇文章,一场危机似乎要来了。

于是,习惯于戏剧冲突的我开始等待,最后该来的都来了,文章登了,爸爸还是没来的及和小儿子沟通。

然而并没有激烈的矛盾冲突,或是震撼人心的答案,小儿子终于和爸爸说话了,三个男人一起去看大儿子的孩子,结局看似光明,又似乎没有解决什么。

憋了一整部电影等待的那个答案一直没来,问题就是导演给我们展现的那些,所有这些沉静的、压抑的、甚至无来由的就是猛于炮火的。

 5 ) 看“六旬老于”如何在影坛独领风骚

在所有于佩尔的作品中,这部片很少被人提及,但给我的印象却很深,以至于五年后的今天,我还能回味起“于佩尔”与她的导演“丈夫”在床上相互抚摸,小儿子帮初恋撒尿把风时流泪的画面。

导演借鉴了于佩尔在以往电影与生活里的一贯形象,但也不满足于屏幕上已有过的于佩尔的形象,所以他让耳顺之年的于佩尔一面说要“重返战场”,一面又忍不住伸手向丈夫寻求慰藉和支持。

这满足了公众的一部分期待,即看到一个年老色衰的女演员(女摄影师),依然有着热烈的性欲和创作欲,但她也会在这些欲望中感到困惑、迷茫和挣扎,并寻求亲密爱人的安慰。

但除了这些情绪之外,似乎也没有什么多的了,她的这些欲望从何而来,又将落于何处,影片始终没有给出令人信服的交待,或者说导演也没有足够的能力去探究,所以干脆让于佩尔在片头就死了,以此与真实世界切割开来。

这也算是导演用心的安排了,但同样是对女性欲望的呈现,《钢琴教师》比这部电影更加大胆和彻底,而在生活展示面上,这部电影又不如《将来的事》细腻和自然。

所以它自然而然地落入到了一个尴尬的“境地”中去,在我的记忆中,变成了有那么一两个心动点却未知全貌的“深刻之作”了。

 6 ) 永恒命题的敏感精彩再现

全片的核心命题出现在以母亲的声音呈现的传记作者的台词处,女主人公表示工作不是追寻的目标,而家里也永远存在着隔阂,当然这是女主角的人物自白,但其背后的意思又何尝不是影片中每个家庭成员都需要自问的呢?

影片通过三个互相妨碍却又不得不在一起的家人提出这个人们深思熟虑也难以解答的问题:存在主义哲学指导的生活方式在家庭中适用吗?

小儿子对母亲和女同学的思念使他烦恼不堪,而父亲这一身份天生的监管色彩让安慰与交流难以可能。

父亲承担着丧妻之痛,出于一家之主的身份他无法向儿子袒露自己真实的情感与想法大儿子在新晋家庭的责任与往日旧情中徘徊,而无论是弟弟还是父亲似乎都不是一个可能的帮助者,睡在由父亲安排床铺和毛巾的房间里所呈现“我能替你分担”的帮助可能性反而是无形的压力,感情还是没法输出交流,起码在影片里没有可以在影片中看到的是,虽然名为家人,但主要的角色之间一直没有也无法达成共识和理解,感情问题一旦离开个人进入外部变成伦理和道德就丧失了本来的意义,家人能做的只有像小儿子告诉父亲“哥哥不是 very well”那样盲目的体谅,从现实经验来说,这样的体谅往往会因为自身的盲目和误解造成伤害而不是抚慰,当人与人的永恒隔阂被划进家庭的小圈,矛盾会自然而然地出现。

·难的是将这份微妙的爱的排斥表现出来,事件与情节往往只展现表面难以令人信服(即使是将摄影机架在急诊室门口,也不会发现存在主义的影子),如本片这样的个人化性格体现就是非常好的选择,特别响非常近已经做出了优秀的前例,儿子的意识流情书与幻想、父亲的回忆穿插和恰当时候出现的母亲回忆这样深入人物内心的场景远胜过台词和交流,心境,而不是故事,让观众体会到了家庭中复杂的情感流动和变化,开头分段式的小说化表达十分到位,通过这样的细节三个敏感的家庭成员立体而完整的被呈现。

除了妥当的运用情感与合适的分段呈现,许多创意的细节也值得称道,车祸的慢动作、从纪录片屏幕回到现实银幕、小儿子的画作和游戏中杀死父亲,正是创作者自身对生活的细腻理解才让这样的电影成为可能,那些人们永远回答不了的问题,正出现在这样一个个碎片的细节中,微妙地散发着每个人无比复杂的内心世界。

·如果说缺点,那就是哥哥戏份不够,用谈恋爱解决弟弟问题和最后的大团圆。

 7 ) 《猛于炮火》

已经离去却一直影响着父子三人的母亲伊莎贝尔,其职业与片名“猛于炮火”相关,但影片并未将这层联系过度抬高而流俗。

这点不禁想起埃里克·普派 Erik Poppe的《一千次晚安 Tusen ganger god natt (2013)》,相较之下就有点用力过猛了。

约阿希姆·提尔 Joachim Trier在剪辑方面的小心思还是深得人心,跳跃但不矫饰;各人物间的关系处理细腻而不做作,通过碎片般的组织效果挺好,当然其中多少会失去些流畅度。

成片相较《奥斯陆,8月31日 (2011) Oslo, August 31st》有所成熟。

 8 ) 撕开一道生活的缺口,却是无法逾越精神上的鸿沟

坦白地讲,这部电影躺在电脑硬盘里面有一段时间了,当初把它下载下来的原因一部分是因为它曾入围戛纳电影节主竞赛单元,另一个原因是因为导演约阿希姆•提尔。

说句实话我不是很喜欢“猛于炮火”这个名字,包括这个四字词语的所指与能指。

我对某些词语有种特殊的情感,它们对我而言不是单单这个词语通常所指的,它带给我的是滋润心田的欢畅,或是仗剑高歌的疏狂,或是退隐山林的雅逸,是那种生怕任何的语言解释都会亵渎或破坏它们给我的感觉,它们承载了我的某种情感寄托,所以它们是那种意会不言传的,它们的出现拨动我的心弦,勾起某些尘封记忆或漾起心底涟漪。

同样的道理,对有些词语感觉恰恰相反,我会觉得它们有些浮夸或喧闹。

“猛于炮火”就是这个反例,需要澄清我不是讨厌这个短语,而是不能引起共鸣。

今天早晨不知何故突然想起这部影片,就从电脑中把它翻腾出来看看。

刚才前面提到了影片的导演约阿希姆•提尔,他是拉斯•冯•提尔的一个表亲,本人非常喜欢拉斯•冯•提尔的影片,尤其是他中前期的作品,包括高度风格化的欧洲三部曲还有他的道格玛95系列,至于之后的略偏向主流的作品,我不是特别地欣赏。

当然大导演的亲戚不代表也有大导演的才华,但约阿希姆•提尔进入这个行业和所获得的资源和关注肯定不是普通人能比的,这是在全世界都通用的规则。

可能是我对于拉斯•冯•提尔作品的喜欢使我今天突然有想看一看这部影片的欲望,我相信影迷朋友们也有你们各自的原因选择去看某部影片,有喜欢里面演员的,有喜欢导演的,有的是因为影片是某部喜欢的文学作品或游戏改编的,有的是看完影片简介后感兴趣的,不一而足。

但终归我们不可能是没有任何缘由就去观看某部电影,毕竟这需要大概一个半带两个小时的时间,尤其是生活在这个浮躁时代的我们,不会无故地浪费在看电影这件事上一两个小时,因为我们较喜欢去做更无聊的事来打发时光。

从影片的风格来看,约阿希姆•提尔并没有像拉斯•冯•提尔在题材和影像上那么的惊世骇俗,也没有那么离经叛道,整体上还是比较主流的,这一点我倒是觉得很好,电影界不需要太多的同质,风格雷同的导演,影迷希望看到开拓者,革新家或者引流潮流的人,而不是亦步亦趋的跟随者。

故事性上,此片也算有一个比较完整的故事线,可能对白是英语的缘故,某些方面有着好莱坞电影的影子,但节奏更和缓一些,戏剧性相对少一些,整体上还是像欧洲影片靠拢的。

说起来影片的故事非常简单,一对夫妻,丈夫杰内以前是个演员,妻子伊莎贝尔是战地摄影师,他们有两个孩子,大儿子乔纳是大学里面的教授,小儿子康纳德在中学读书。

伊莎贝尔意外车祸丧生,小儿子想念妈妈,正处在一个青春叛逆期,所以他和父亲几乎没有交流,乔内的妻子刚刚生了孩子,为了筹备妈妈的摄影纪念展,他回家去整理妈妈的遗物,故事就是由这里展开,中间多处穿插着他们的母亲生前的生活点滴。

实际上,影片一开始我们就从杰内和伊莎贝尔的同事理查德的谈话中了解到伊莎贝尔是自杀的,但影片并没有在她为什么这样做的动机上作更多的文章,而是抽丝剥茧般地向我们展开了他们一家人的生活日常,让我们去慢慢地去感受和体会,虽然观影最后它没有给我们酣畅淋漓的感觉,但被带动和感染的情绪却让我们感触更深邃。

轰轰烈烈、气势磅礴的的生活只能是高山仰止,柴米油盐、平淡乏味才是现实生活的主旋律。

再回到影片的名字,什么猛于炮火呢?

是沟通的不畅或失败。

正如《铁窗喋血》中保罗•纽曼扮演的卢克讲的台词:“我们主要的问题就是沟通的失败”。

杰内因为妻子要经常地到战区拍摄照片无法照顾家庭而不得不放弃自己的演艺失业,当时实际上他可能是不情愿这样做的,但考虑到要满足妻子的志向,他还是答应了,但影片中他和伊莎贝尔的争吵中他提到了他也做出了牺牲,为她而放弃自己的梦想,可以看出早在他做决定的时候就已经埋下了心有不甘的种子。

最大的问题是他们开始并没有对这个影响家庭的决定进行有效的交谈和沟通,后来丈夫的不理解和埋怨也成为她抑郁的一部分原因。

伊莎贝尔长期的战地生活,让她感到对家庭责任缺失的自责,和她觉得自己在家庭角色的淡化而似乎可有可无,她更加地觉得只有在恐怖、战火纷飞的战场才让她觉得自己是活着的,她对这样的生活已像毒瘾一样无法戒掉。

她和她的同事理查德有染这件事,也如影片最后理查德对于杰内的质问也坦诚地承认-他们只是在战区出差才在一起,理查德说她是爱她的丈夫的,杰内对于妻子的出轨并没有表现出愤怒,这也是最大的悲哀。

影片中有一幕伊莎贝尔和杰内坐在沙发上,伊莎贝尔讲她做了一个怪异的梦-一个人在草地上强暴她,而杰内坐在车里面抽着烟看着眼前的一切,无动于衷,听他讲完,杰内还开玩笑地示范着问自己当时的抽烟的姿势是不是这样或那样,彼时他们的谈话和神情让人脊背发凉,夫妻间缺少沟通而形成的情感荒漠和横亘在他们之间的鸿沟是如此之大,超现实的画面更加大了这种疏离感,加布里埃尔•伯恩和伊莎贝尔•于佩尔贡献了炉火纯青的演技。

沟通的问题在影片的前半段小儿子康纳德和杰内之间就非常显性地表现出来了,杰内每天跟踪着康纳德,学习他玩的游戏,希望能了解他在想什么,融入他的世界,回到家尝试和他交谈,但他只是玩着游戏,当杰内发火时,他就将一个塑料袋套在头上,杰内几乎崩溃又无奈地撕破塑料袋。

杰内并没有把妻子是自杀的真相告诉康纳德,他一直讲他还小可能无法接受这个事实,最后理查德的文章被意外地看到,了解母亲死亡的真相的他无法接受这样的现实,后来他和父亲在凌晨的一次谈话,父亲承认是自己的错,没有好好地与他交流导致今天的结局。

父母与孩子如何沟通可能是世界级难题,影片也没有给出答案,导演也知道没有一个万能的答案给世间所有的我们。

妻子死后,杰内和康纳德的英文老师汉娜发展了一段感情,但他们是瞒着康纳德的,结果知道他们在一起后,愤怒的康纳德把口水啐在了汉娜的脸上。

康纳德喜欢班里一个漂亮的女孩-梅兰妮,他偷偷地关注她但没有勇气打招呼,后来在他哥哥的鼓励下把他写的一片比较酷的文章放到了梅兰妮的家门跑开了,后来在一次聚会上,梅兰妮喝醉了,让他送她回家,中途她内急,就让康纳德替她放哨,她在一辆车后解手,康纳德看着车后梅兰妮的尿液缓缓地流过他的脚底的一幕是神来之笔,康纳德知道梅兰妮并不讨厌他,但他也清楚她约她今后一起吃饭也只是醉话而已,这一夜之间,他似乎长大了。

他领悟到之前的暗恋是无济于事的,尝试沟通勇敢地向前迈一步,结局未必是海阔天空,但也不至于山穷水尽。

大儿子乔纳的情况也好不到哪去,他妻子刚刚生了孩子,但似乎他并没有做好当爸爸的准备,所以当他在医院里面遇到他的前任女朋友时,似乎他和她更谈得来,竟让他把妻子还没有吃饭的事忘在脑后。

几次和妻子的通话也看出他们的感情也开始出现裂缝,他在逃避生活的变化带给他的不安,所以他去找他的前任共度一晚,转天心怀愧疚的他偷偷地离开了,后来弟弟的话让他觉得要珍惜眼前人。

乔纳同时还扮演着一部分杰内的角色,他母亲不开心找人倾诉时,是乔纳安慰着她,帮她度过难关。

他对于父亲和母亲关系的淡漠不满,但他还是把它藏在心里,从未与父亲提起过母亲的情况,直到后来父亲和他起争执时才开始发泄自己的不满,实际上杰内一直蒙在鼓里根本不知道事情是这样的。

影片最后,杰内开车载着乔纳和康纳德行驶在回家的路上,杰内看着他两个已睡着的儿子,露出会心的微笑,终于舒了一口气,但生活还要继续,还有更多的未知在前面等着他们,但不管好的坏的他们要一起肩扛……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生活中各家庭成员之间因为缺乏彼此的沟通而慢慢累积起来的隔阂,最后就如铜墙铁壁一般坚不可破,最后关头再去想挽狂澜于巨倒,扶大厦之将倾业已回天乏力。

生活的艺术就是沟通的艺术,生活的复杂性已告诉我们无章可循,只有尝试着真诚地交流,虽然过程中会有彷徨,有受伤,但相信总有骄阳。

导演用非常细腻的笔触描绘着这个家庭成员彼此的沟通困境,他没有批判,也没有板起脸生硬的说教,他更没有提供给我们任何解决沟通和交流问题的答案或诀窍,他只是冷静地将生活该有的状态如实地呈现给观众,非常开心没有错过这么优秀的影片。

约阿希姆•提尔完美地掌控着影片的节奏和情绪,手法娴熟且独到,又一个冉冉升起的大师,期待他的新作品。

最后要提的是康纳德的扮演者戴文•德鲁伊德,在片子中他的表现十分亮眼,可以说完全不逊于两个老戏骨,真是前途不可限量。

 9 ) 所以我们究竟 是否拥有彼此理解的能力

该从哪里说起呢…其实每个人都在尝试与别人沟通,只是方式不同。

哥哥是个太善于言谈的人了,在他鼓励弟弟写的文章、有层次有温暖的轻轻嘱咐弟弟在送出情书后可能会发生的情况但依然能够同时表达对弟弟的爱即可见。

但他的遭遇是:自以为母亲会跟自己讲所有的秘密,结果被母亲的婚外情照片击碎;因为自己母亲患癌而出现在医院前女友,认为本来是陪妻子生产的他也是同此遭遇;在妻子面前,沟通的渠道永远会被一个f言f语急脾气的她打断。

弟弟呢,12岁的方式自然不同于成年人,他倒在墓地、对老师吐痰、熬夜打游戏,看似封闭对父亲、同学的所有沟通通道,实际这只是他的一种沟通方式,同时他会认真给暗恋的女孩写大段关于“我是谁”的介绍,其文笔真实、自然到足以让很多矫揉造作的情诗汗颜。

但他得到的是什么呢:一个暗恋对象眼中的weirdo、一个父亲眼中的“不良学生”、“状态不好”。

父亲是颠覆以往男女关系社会权重的角色(我真的很爱这个欧洲导演的视角哈哈哈感觉女权意识他们自我反思的的确会更多),他可太想与人沟通了,他的沟通带着满满的包容和理解,不敢告诉小儿子妻子去世的真相是怕他太小无法承受,又不敢把自己跟小儿子老师的情事同步给家人,对妻子的事业和离开只能支持,对小儿子的隐瞒、对妻子和其情人步步忍让,大概是在说:这种沟通方式能够保证我的家庭还在。

至少在这部电影里,这种沟通方式没有明确对他人造成无可挽回的伤害,但如此的代价是他总是会成为“被沟通”的最后一个对象。

妻子呢,全家的焦点、甚至是媒体的宠儿,她在做“大事业”,关注难民、战争等那些媒体中最饱受瞩目的字眼,她认为那是有价值的——至少是高于家庭生活的,她不得不为之的责任。

她为什么要用这样的方式与人沟通呢?

因为她就是想做那种“影响其他人(尤其不能仅限于家庭成员)”的事。

结果呢,她的那些有关“大事记”的照片,在更多时候,仍旧只是别人看报纸时甚至不会注目的内容,仍旧只是她的儿子、丈夫和情人会在意。

天啊…我们人类居然在这种“猛于炮火”般折损率极高的沟通效率中,存活了下来。

我就是反复在想,为什么选择了家庭这个单元…因为家庭…已经是我们所能够到的最小社会范围…且理应是最亲密的、最有可能收获到“彼此理解”的地方了…所以就再次感慨,如此如此复杂的文本,是怎么想到、写出并拍摄执行的啊!

我的天…但的确,文本的阅读难度越大,适配的受众群体越小…我自己虽然非常想要继续观看下去,但在家里也还是忍不住打开了手机里的消消乐,幸好听着英文而不是其他语言才得以随时跟进剧情进展。

一个额外的想法是…如果我们想做,这个沟通的题材就得讨巧…文本深浅度也最好压缩到此种级别的20%…否则…真的…将会命运多舛

 10 ) 《猛于炮火》:当日常遭遇崩塌

(芷宁写于2016年7月1日)表演实力出众的法国女演员伊莎贝尔·于佩尔常常出演一些内心世界异于常人的角色,而且拿捏诠释地十分精彩,塑造出了影史上很多著名形象,如《钢琴教师》里的艾丽卡。

于佩尔认为:“电影是探索真理的工具,演员需参与其中给其所饰演的角色以深度。

我把电影导演作为选择我的电影的评判标准,并与他们分享共同的关注。

”而她选择出演挪威导演、编剧约阿希姆·提尔执导的他的第三部影片《猛于炮火(Louder Than Bombs)》,或许就出于她的评判标准。

说起约阿希姆·提尔,就会提及他的上一部影片《奥斯陆,八月未央(Oslo, 31. august)》,这两部影片在风格营造上有一脉相承之处,都压抑阴郁,内心戏细腻而深沉,充满着纠结和崩坏的情绪,所不同的是,奥斯陆里所表现的终极痛苦似乎是属于独自的,如同在一个无论如何也进入不了外界圈子的自闭世界里,而《猛于炮火》的痛苦则属于众人和家庭,家庭成员之间有着必然的牵连,即便想将对方排斥在自己的生活之外,也是徒劳的,经历过的同样一件事情,牵扯着他们的奇经八脉,这是躲不掉绕不开的结。

如果将此片看作是奥斯陆在风格上的后续,也未尝不可。

似乎提尔受法国影人的影响颇深,这点在他曾对奥斯陆街景的呈现方面就已表现,此番他的叙述环境改在了大洋彼岸的美国,却依旧有着他擅长的风物表现手法,就连非常美国化的中学校园、课后大趴体也被他呈现和美式惯用不同,有着清寂的色调和心绪的延展,还有着莫可名状的苦痛,当然也有着全球青春期的那些特质。

影片有着耐人寻味的细节和微妙波动的心理表现,片中三个男性家庭成员的痛苦程度和内心世界,因对他们而言至关重要的女性成员的永远缺席而变化着,吉本芭娜娜说过:“痛苦面前我们很脆弱,我们害怕它来得太猛烈,害怕它瞬间把自己冲毁,连残骸都不剩。

所以我们压抑着,不敢让痛苦一下涌泄而出,只能小心翼翼地让它一点点地释放。

”命运没有给这家人缓释接受痛苦的机会,他们遭遇了迎头一击,却十分需要缓缓地释放这种痛苦。

面对家庭突变,对于不同年龄段、不同亲疏关系的家人而言,有着自己的解读和行为模式,小儿子将“我不烦你,你也别烦我”的黑色态度写在脸上,大儿子则欣然加入到清理旧物的工作中,以逃避他自己的小家庭所带来的不适和压力,父亲试图维系这家的日常,试图解决和青春期小儿子之间的隔阂,又试图掩盖生活中的一些秘密和不和谐……菲利普·罗斯说:“生活就是误解,不断地误解、误解、再误解,深思熟虑后还是误解。

就这样我们懂得自己的存在:我们错了。

可能最好是忘掉有关他人的对与错,一切顺其自然。

若能做到这一点——好吧,你就算幸运了。

”倘若真的误解下去,也许真的很幸运,只是真相往往跃跃欲试、呼之欲出,而且从来都不讨喜,与你同一屋檐下生活,却并不一定彼此了解,流水的日常则有着看似温存的残酷,其杀伤力甚至猛于炮火。

或许至片末,迎着曙光乘车外出的这家男人,或多或少地都理解了他们失去的劳拉,那个声名显赫、特立独行的战地摄影师为何固执地选择这样的生活轨迹,在这样严酷的生活轨迹中,她又有着怎样的心情,而她的生命为何会有这样的结局……“你无法在寻找生命的意义中找到幸福快乐。

意义只是第三重要的东西。

它排在爱和存在之后。

”(马特·海格语)(杂志约稿)

《猛于炮火》短评

对我来说太细腻太挖掘内心了,反而有些失望,毕竟它本该是个有张力的题材。

8分钟前
  • toska
  • 还行

可以好好的想想自己的事

12分钟前
  • turnturn
  • 推荐

#HKIFF# 欧洲导演令人屏息的压抑和晦涩却也细腻到让人动容 父亲 母亲 两个儿子各代表4种不同年龄和阶段的人的挣扎生活 最喜欢小儿子那段青春期的迷茫 有种weird但却真实的感觉 喜欢他人旁白来叙述心理活动的方式 关于母亲作为战地记者在外多年后变成无根的人这一点实在是意料之外也是情理之中

17分钟前
  • 苹果西兰花小姐
  • 推荐

这是想说生活是场假想吗?

22分钟前
  • 小J²
  • 还行

天,从少年到青年到老年,一家三个男的都不懂怎么表达自己的情绪

27分钟前
  • 黄色动力伞
  • 还行

无聊

31分钟前
  • 梦想高飞
  • 很差

她们需要你,你也爱着她们,但当你从某个地方回来,再熟悉的场景再努力融入角色有些东西也变了,仿佛柔和的手也会触摸到痛处,那一刻,你感觉自己身首异处。是我看过的于佩尔最“认真”去演绎的一个角色,她应该也有些同感吧。

33分钟前
  • 路人甲先生
  • 推荐

细腻敏感,很戳人,家庭温情背后总是掩藏着一些不愿提起的疮孔。

37分钟前
  • SpyLiu
  • 推荐

很细腻,俩兄弟之间沟通的那几幕戏很有爱。PS才发现jesse和Stark Sands长得好像,俩人还同是天秤座。

38分钟前
  • 猫龟🐌
  • 还行

有超现实的部分,无论是梦境还是假想的未来,都是对现实状态的投射。母亲的死亡是她已经没办法处理好自己的家庭问题,感觉到自己的无所适从,一种无力,这个问题在她死后延续下来也没有得到解决。

41分钟前
  • LoudCrazyHeart
  • 还行

一个精神分裂的(家庭or事业)战地记者母亲,一个沉葛在母性迷恋中的小儿子,一个试图维系家庭、给孩子创造没有精神创伤的父亲,当然还有一个精神深处试图逃离婚姻家庭责任的大儿子卷西。伴随着一次车祸,一切都浮出水面,但导演将一个阴郁的伦理情节剧,拍成了冗长的精神分析的碎片拼贴的梦呓。

43分钟前
  • Eco
  • 还行

活在这个世界上都会有或大或小的困扰围绕着你,让你悲伤,使你无力,将你撕裂。有些人表面平和安定,其实内心一片废墟。

47分钟前
  • 赤道的风
  • 还行

想想看吧 一个100来分钟的影片唯一的情感爆发点是未成年小孩写的文章配合着快速剪辑也就几分钟的时间能够让你感到舒服。其他时刻完全是能够闷死人的各种冲突,夫妻、父子、兄弟间的矛盾看的人窝火有气发不出来 如果这是导演的目的我承认他在这方面非常成功 以及!偷情!无处不在的偷情!随地大小sex,无论是父亲和女老师之间的还是卷毛跟前女友之间的,如果sex能治愈创伤的话,还开医院做什么,全换成ji院就得了。我真不清楚母亲做了个自己被rape而丈夫就在旁边看着的梦到底有什么意义?

51分钟前
  • 卷饼豆糖
  • 很差

琐碎而散漫,对主题把控不够,浪费了一群好演员

52分钟前
  • 午叶星
  • 较差

全是假象的电影。

55分钟前
  • 我情绪零碎KAI
  • 很差

很细腻很敏感很抒情,但感觉看半小时和看两小时是一样的。

60分钟前
  • 果樹
  • 还行

?无语

1小时前
  • Melete
  • 较差

没意思

1小时前
  • #烧光光#
  • 较差

叙事琐碎摄影细腻,虚实交织幻象丛生,不得不承认太对我口了。作为一个cant fit in anywhere的weirdo,Conrad视角简直真实到心痛。拉拉队女孩空中跳跃的画面好有爆发力好美,穹苍下的肌肉线条与我卷的直发尖下巴深深的印在我的视网膜上

1小时前
  • 和风莫吉托
  • 推荐

導演,我不要男媽媽。整部片都在通過幾個角色用口頭方式講道理。講道理不是問題,但問題是用的方法還很硬,硬到讓我一邊看,一邊反思為甚麼這片當年會進主競賽?!

1小时前
  • 一朵潛水云
  • 很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