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终,男女主角的吻也是那么优雅与克制,但足矣让我会心的微笑了,他们在棉絮漫天的制棉厂相识,虽然接下来桑顿暴力的拳打脚踢给来自南方的玛格丽特相当的震惊,但那洁白的漫天飞絮定格在她脑海中的应该永远是浪漫的花瓣雨了吧,玛格丽特最终在北方找到了南方的浪漫,不,她找到的就是北方的浪漫和她这一生的挚爱。
是爱情改变了人?
还是人改变了爱情?
《北与南》,英国女作家Elizabeth Gaskell的同名小说改编,又一部被BBC搬上荧屏的经典巨作。
这位和Jane Austin齐名的英国女作家,她的作品和Jane Austin的作品一样,都是描写男女之间如何在傲慢与偏见、误会与巧合等一系列冲突与碰撞中谅解彼此,发现自己的“错”以及对方的“对”,最终幸福地结合在一起。
这部《北与南》与Jane Austin一贯轻松惬意的田园生活、社交舞会和简单由阶级地位造成的“傲慢”与“偏见”不同,将男女主人公放诸工业革命初期的宏伟背景以及当时有着截然相反的生活、社会与价值观的英国南方与北方,他们二人的爱是随着革命与暴动,和更巨大的地域与价值观上的冲突成长的。
解决这更巨大的“傲慢”与“偏见”显然更为棘手,在此,作家有更大的野心来表达更深层的理念:处理爱情的方式可以等同于处理观念的冲突和革命的暴动。
与Jane Austin作品中男女主角患难见真情或假他人之手化解误会不同,《北与南》中的男女主角最终都站到了对方的立场上,玛格丽特应该也明白,流血冲突是渐进的改革所无法避免的,社会底层的人们,需要的仅是更人性化的剥削与压迫;桑顿也理解了以更温和的方式推行统治的必要性,学会和“暴民”打交道才更可能缓和阶级矛盾。
唯一可贵的是,他们都始终保持着比较高尚的道德准则与行事底线,这也是两人可以最终结合在一起的基础。
本剧最打动我的还是价值观的冲击所带来的改变与个人的成长。
玛格丽特从最初对北方倍感寂寞,“冷酷无情,走到哪里都是冲突和刻薄,上帝已经遗弃了的地方”这种心灰意冷的感受到最终选择摆脱繁华但无趣的伦敦回到米尔顿生活,她的一段话可以展示出她心路历程的改变:“我回豪斯顿的时候领悟了一些事,我期待见到我小时候的天堂,无论我们怎么努力,就算我们像从前一样快乐,现在也已人事全非。
”她甚至发出“无知、未受教育,我相信这世界会更好”的感叹。
南方,以当时的伦敦为代表,充满了上流社会的舞会和来自全世界各地稀奇古怪的新鲜玩意儿,但却是作家眼中“不能忍受”的象征,也许,这种纸醉金迷的生活必然走向衰败,而米尔顿,尽管是个肮脏的工业城市,这里的人们却聪明善良,勤劳能干,并且他们已经意识到知识的重要性,这里是新兴能量崛起的地方,最终会变成像伦敦一样富足的大城市。
玛格丽特,无疑是那个时代进步女性的代表,她总是有自己的想法,她最终选择米尔顿的举动也是其掌握自身命运的象征,如果呆在童年的故乡和富足的南方,她必将和其表姐一样嫁给亨利,过空虚的贵妇人生活,割断“从前”,离开伦敦,回到米尔顿,她才可以用自己的能力和桑顿并肩重建制棉厂,掌握自己的生活。
虽然我最喜爱的作品永远是《傲慢与偏见》,但是《北与南》无疑在深度和广度上更胜一筹,Jane Austin的作品拿今天的眼睛评判,有点小资的味道了,不过我并没有读过《北与南》的原著,所以,如果只从电影本身评判的话,那BBC的每部作品无疑都是上乘之作。
刚开始知道这部电视剧是在百度的傲慢与偏见吧,时间大概是2006年。
是在一个帖子上看到别人推荐的。
后来国内一引进正版DVD就买了,去英国后买的第一套DVD也是它(当初花了大概20英镑)。
最刚开始喜欢的是《傲慢与偏见》,喜欢达西先生与伊丽莎白的爱情。
但我自从看了《南方与北方》,特别是最近重新回味后,我发现它渐渐取代了《傲慢与偏见》在我心中的位置。
如果说《傲慢与偏见》讲述着上流社会(确切的说是中上层)的爱情,那么《南方与北方》则是讲述着中产阶级的浪漫:工厂主桑顿与前圣公会牧师希尔先生爱女玛格丽特之间的故事。
虽然从事神职的人在英国颇受尊敬,但为了信仰而离开教会,仿佛一下子从天堂掉进了地狱。
特别是当希尔先生一家举家从充满诗情画意的南部迁往北方的米尔顿,一个因新兴的资本主义,新兴的纺织业而蓬勃发展的城镇时。
从一个神父变成了教书先生。
我没法理解人物的心里,但我知道英格兰南部田园风光之美%%因为我有幸在离伦敦只有1小时车程的小镇上上了2年学。
也经历了似希尔先生一家似的面临的环境巨大转变:离开千万人口的广州,到了只有1W人口的白金汉。
虽然街上也可以看见车,但跟国内相比可以用寂静来形容。
当我回国后,却又面临着城市的生活(好想念英国的说)每个女孩都想象自己是灰姑娘,能够有朝一日嫁给自己的王子。
《傲慢与偏见》里的达西先生就是这样一个白马王子:出生高贵,受过良好的教育,心地善良,举止得体(甚至有点傲慢)。
但是,并不是每个女孩子都能像伊丽莎白-班纳特那样那么幸运,飞上枝头变凤凰的。
更多的人仍然需要寻找工作,为生计而忙碌。
这样就使《南方与北方》看起来那么真实,特别是在现在的中国,我个人觉得颇像工业革命初期的英国:机会多多,下海的人也多多。
剧中桑顿先生的父亲就是一个商人,一个因投机失败而自杀的商人。
换在现在的中国,谁也难不会这样的事情。
而中途辍学的桑顿先生被迫去布店当学徒,撑起家门,一点点还债,后来又辛苦经营工厂。
现在中国的私营企业主就像极了桑顿先生。
或者说150年前在英国发生的一切,现在又在中国重演。
至于女主角的偏见,觉得是人之常情。
毕竟在没有接触一个地方前,只有想象。
只有在亲身生活在那个地方后,才能改变想法。
祥雪再英国的2年留学经历也是如此。
虽然在出国之前读了不少有关英国的书,但去到英国后才发现还有很多地方时书中没有讲到的。
也只有切身楚地的生活,才能真正了解一个城市,一个国家。
也只有跟一个人,或者一类人交往后,才能慢慢消除对他们的偏见。
话说回来,除了男女主角,桑顿夫人也是个让我印象深刻的角色。
以前没有觉得什么,但后来在我奶奶去世后,再看这个角色,就让我想起了我的奶奶。
祥雪的祖母家也是经商起家的,否则她也无法进教会学校,受高等教育。
更无法能享有一比可观的遗产。
奶奶的母亲早逝,身为家中长女的她担负起了教育弟弟妹妹的责任,让她性格变得无比坚强 -- 虽然她是商人的女儿,但不喜欢经商。
自己,按照西方人的观念,则是出生于一个TYPICAL MIDDLE CLASS家庭 -- 父母都毕业于医学院,后来一个下海,一个当医生。
虽然不用像社会底层那样过着拮据的生活,但跟上层社会比,却仍然要为了生计而工作。
自己的爸爸则是跟桑顿先生一样,为这自己(代理)的产品销路而犯愁虽然有辛苦的经营自己的事业,有着 颇为宽敞的住宅,但是却要面对激烈的同业竞争,也要潜在的破产危机而犯愁。
也许是这些让我喜欢NORTH AND SOUTH甚过《傲慢与偏见》里吧只因为它的故事是那么真实,不像《傲慢与偏见》那样遥不可及。
虽然休闲的乡村生活让人向往,但属于绝大多数的人还是要为这生计而忙碌。
剧中的故事无时无刻不再生活中发生。
有机会一定要读一下英文原著。
If I'd know this movie is exactly alike in plot with Pride and Prejudice I wouldn't have watched it -- extraordinary and outstanding man and woman who misunderstand each other and are artificially mean to each other are truely and honestly get together in the end and ever after, a ridiculous sister to the hero, nice father to the heroine and everything.But, fortunately, I didn't know it so that I got no chance missing this beautiful movie.Pride and Prejudice is too thin as a love story only, while in this movie we don't only see the two players sitting in the middle of a room reading lines out but also see the whole picture and the dimensions of the room. All charaters have stories of their own and are not just decorations on the backdrop.To people, like me, who despise romances in movies, what this movie would move them are of course not the last scene that the hero and heroine coincidentally meet at a railstation and start kissing after some small talk. What may impress them could be any other characters.Who impressed me most was the mother of the gentleman. That she cares for her son is not deniable and commonplace when it comes to what mother would do for a son. But the part I like most is what she talks so frankly about her son's affection to the girl. She knows it's the time she'd lose her son to this girl and stops her son from visiting the girl then, saying, " I'm sure she will take you from me. That is why I didn't want you to see her today. I wanted one last evening of being the first of your affections. I will have to change the initials on your linen... They will bear her name now, hers and yours...." When her son thinks this girl is too good for him, she encouged him, " Don't be afraid, John. ..." Well, that's what I think the greatest thing a mother could tell her son in the situation that she might lose him for evermore.It's interesting that you could tell the first man appearing who proposes to the heroine isn't the hero of the story. You would start with thinking, is this the hero, oh, no, he is way too not smart-looking and not handsome at all, and hope it would not end up with he being really the hero, which could be a tragedy in terms of the time you waited on downloading this movie. Fortunately, you guess right and the real hero is a great deal more handsome...lol So long, everything has been worthwhile!I start getting obsessed with British accent, which I know must be kind of hopelessly everlasting curse.
我素来喜欢英国片里优美的风景,极美的人土风情,还有那纯正的伦敦腔。
所以在豆瓣上无意间看到《南方与北方》的剧照时,我就萌发了要看一看的念头。
以前都是看电影,所以第一次接触到BBC Drama,我还是小小的惊讶了一下,总共只有四集,笼统算来,相当与两个电影,就当消遣好了。
所以真正看的时候,我还是感到惊艳了。
我是微笑并着急着从第一集看到第四集的。
故事的背景发生在英国工业革命时期,所以绅士们都是戴着高帽,拄着拐棍;小姐们都是戴着礼帽,束腰大摆,真是有说不出的风情。
我独爱这种复古的调调,就如同我爱着玛格瑞特小姐一样。
她善良,正直,有自己的信仰和价值观,在那个女人就应该读书不多且应该没有思想的年代里鹤立鸡群。
是的,她有些格格不入。
刚刚迁入米尔顿,她就感觉到了这一点。
在见到桑顿先生的时候,桑顿先生正在对一个工人拳打脚踢。
她于是就对桑顿先生产生了先入为主的印象:他冷酷,不管他人死活,活脱脱的是一个撒旦。
可是桑顿先生有自己的苦衷:如果这个工人抽的烟在制棉厂里引发火灾,后果将不堪设想。
以致于后来每一次见面,玛格瑞特小姐都带着浓浓的偏见,对桑顿先生说话很不客气。
出生在英国南方的玛格瑞特小姐带着浓厚独有的怜悯之心,对于不了解北方人硬邦邦的脾气,还是情有可原的。
只是可怜了桑顿先生,他是一个好人,只是不知道怎样去向南方人一样阐释自己善意的一面,在南方人尤其是玛格瑞特小姐看来,他高傲而且不易接近。
所以在桑顿先生表达了自己的爱意的时候,她还是明确的拒绝了。
虽然玛格瑞特小姐有时感到很苦闷,但是她还是交到了朋友,并且把自己的心事告诉了她,那个病弱的女子。
玛格瑞特小姐有一个哥哥,但是由于法律的缘故,不能回国。
在母亲病危的时候,她写信给自己的哥哥,恳求无论如何,即使是冒着死亡的危险也要回来见母亲的最后一面。
哥哥终于回来了,可是在母亲走后,玛格瑞特小姐怕别人认出他来,亲自送哥哥去了车站。
就在她和哥哥依依惜别拥抱的时候,被桑顿先生看到并且误会了。
玛格瑞特小姐多么希望他不要误会,可是由于不能说出口的原因,还是默默的承受着。
父亲在母亲走后,愈发变得消沉,最后客死异乡。
当姨妈来接她的时候,虽然她很舍不得,但是还是不得不离开了这个伤心地。
在玛格瑞特小姐上马车的时候,桑顿先生站在阳台上,表情忧伤的祈祷:“回头,回头再看我一眼。
”可是最终奇迹也没有发生。
父亲多年的老朋友在得知自己不久于人世后,将自己名下所有的财产都转到了玛格瑞特小姐名下。
于是她决定自己自由的支配。
表姐夫不经意谈起桑顿先生由于太过正直没有投机所以导致工厂关闭,她毫不犹豫的决定将钱援助给桑顿先生。
只是到达米尔顿的时候,她没有见到桑顿先生。
带着失望的心,她坐上了回伦敦的火车。
在火车中途歇息的时候,奇迹出现了。
两列方向相反的火车同时停在了一个站点。
最终相爱的两个人走到了一起。
故事里还有一条主线:工人大罢工始末。
桑顿先生并未像其他工厂主一样在私下里使阴谋诡计,而是将自己的态度摆到了桌面上,他始终都是光明磊落的做派。
他态度明确,手段强硬。
而玛格瑞特小姐在这场看不见硝烟的战争中,也渐渐的成长。
她怜悯比她穷苦的人,甚至不惜和桑顿先生大吵起来。
人性总是美好且有闪光点的,就在人人唾弃的叛徒死后,希金斯抚养了他留下了6个孩子。
他是由于悔恨,可是谁又能说他不值得敬重呢?
桑顿先生在了解他的处境后,毅然决然的在其他工厂主都不接受他的情况下,聘用了他。
两个大男人在冲脱了等级,贫富差距和偏见后,手终于紧紧的握在了一起。
直到最后,在桑顿先生工厂关闭后,他告诉桑顿先生,如果桑顿先生重新开工,他和一批工人还会重新回来,因为桑顿先生是一个正直的且让人敬重的人。
也是由于希金斯,桑顿先生终于知道他和玛格瑞特小姐原来只是一场误会,有情人终成了眷属。
如果让我给这部剧打分的话,我会毫不犹豫的打十分(如果满分是十分的话)。
但愿这美好将一直延续下去。
超爱 内敛寡言深情男主,傲慢与偏见 面纱 南方与北方所以说是傲慢与偏见,外部事物诱惑人的言行导致回避自己的真实企图是人的通病,女主也好男主也好,出现种种不可理喻的言辞,和该片连拍四集以及原著长篇大论并且有人津津乐道,都是这种通病的临床表现。
其实刚开始很难into 进去,真的不知咋回事男女主人公就对对方互生的那份爱幕, 看到第三集,诺顿先生趴在书桌上难受的时候,突然觉得自己特别想哭。。。。。
痛哭。。。。。
太压抑了,内心都承受不住这份情要溢出来了。
音乐,背景,太浓郁。
会不会看第二遍呢
当黑尔小姐下了火车,站在月台上,静静凝视着渐行渐近的进站的火车,她纯净的眸子着包含着期待、不舍和依恋。
瓷质的脸蛋如同初升的月亮,在蒸汽缭绕的车站朦胧着一种遗世独立的美。
仿佛,只有她一个人和车站。
这个从花园里走出来的女孩站在长长的火车前,不是等待更多的是凝望。
那深深的一眸。
穿越了多少在米尔顿的时光。
脑海里闪过了多少那个人的影像。
他的冷漠,他的严肃,他的阴沉的脸,或许他永远就这样误会着自己,永远不再见,而这一切都将离去。
为什么还要来米尔顿?
破败的工厂再也听不见机器的轰鸣,看不到满屋飞舞的棉花,亦见不到他那穿梭在一排排机器间坚硬沉默的身影。
就这样走了吗?
这个曾被自己拒绝的男人,自己一直未能认真的了解的男人,浮现在心头。
那一瞬,火车停在自己的面前。
车里窗镜里一张英俊的面容正看着自己。
一丝浅浅的微笑漾在他的嘴角,那双总是阴深深的眼睛此刻正带着笑意和深情。
他下车。
你走上去。
你是等这一刻吗?
他从口袋里拿出一朵黄色的小花。
你惊奇地发现那是你的家乡博尔斯通的花。
你竟然还能故作镇定地和他谈你的生意计划。
你高傲的头不自觉低下,你的咄咄逼人变成忙乱的解说,你的脸颊一阵阵热,你的眼睛不敢看他。
他一直盯着你的脸,微笑的听着,你的头再一次低下。
他握住你的手。
那一刹那,你忍不住亲吻他的手。
你终于开始正视自己的心。
你不再以一个南方淑女的眼光来看他作为一个北方男子的事业心与强硬的作风。
你们之间没有地域上的差异,没有心灵上的距离,也没有根深蒂固的偏见。
你想看他,所以你来了。
繁忙的月台,人来人往,一如既往。
你和他坐在长椅上,拥吻着,旁若无人。
爱情就是一个月台,我偶然下车,你恰巧从另一列火车上赶来,口袋里装着送给我的鲜花。
这是《north and south》的最后结尾。
深深迷恋,深深感慨。
黑尔小姐和桑顿先生的保守、存在偏见而又充满情趣的英国式爱情,在英国工业化时代南方与北方的观念及生活方式冲突的背景下,显示出别样的意味。
最爱这幕温情细腻的结局。
我能感受到自己内心深处那种涌动的情感。
甚至无法抑制的眼泪。
多想,我们也能放下各自的骄傲和倔强,放下各自的偏见和猜疑,放下距离的疲劳,放下心灵的繁杂,放下时间的忙碌。
哪怕经历过多年后固执的疏远,哪怕忍受过奋斗的痛楚,哪怕生活已经让彼此的心变得坚硬,哪怕你我都变换了容颜,哪怕我们都经过无尽无边的等待。
但只要我想,我坐着火车穿越过山山水水,岁月枯荣,我下车,你正好也在。
你恰巧映入我的满含着泪花的眸子里。
你还能带着深情的微笑,揽我入怀。
一直想看《北方与南方》这部BBC的作品,但一年前从迅雷上下载的视频,尽管我花了几十个小时才下载完毕,最终没法看成,周围的店里的DVD又没有,最终没能看成。
直到最近在一个视频网上终于找到了《北方与南方(N&S)》的全四集,才享受到了这部作品。
第一遍看是在两天前的深夜——真的是不能在晚上9点后开始看《N&S》,因为一旦开始看就不能停下来——一直熬到凌晨1点半才看完了大结局。
现在,在我写下这些文字时,我还在旁边的窗口打开着第四集的视频回顾着精彩片断。
一般来说,我每每看完一部自己喜欢的作品,总会在三天内再看一遍精彩片断。
在这三天时间内,我会全心全意地喜欢这部作品,不去想为什么喜欢,或者作品是否真的那样完美,好像动了爱情的小姑娘对待着她的恋人。
当时看《傲慢与偏见》2005版,BBC1995版,1940版和2003版时都是这样的。
看《傲慢与偏见》是因为喜欢简奥斯汀,喜欢浪漫的大结局,喜欢Elizabeth和Darcy的斗嘴和爱恋。
也正是有人推荐了《N&S》作为《傲慢与偏见》的回味,才开始搜寻《N&S》。
结果看完《N&S》后,突然觉得自己喜欢《N&S》甚至过于《傲慢与偏见》,尽管我现在还不能确定自己的内心是否足够冷静来客观地评价《N&S》。
我深知自己为什么喜欢《N&S》,尽管我无法表达得很明白。
Margaret的坚强和勇敢让人敬佩,Mr Thortn 的绅士,内心的感情的艰难内持,以及在艰难困境中的不屈,Nicholas Higgins 的远见和先进的工人运动思想,Bessy 在重病中的乐观……除了人物形象的成功塑造,演员的细致、精彩的演出,都令人对这部影片爱不释手。
但不仅仅是这些,作为一部由名著改编而成的电视剧,《N&S》可以说对文字地形象视觉化进行了成功地润色。
悦耳而又带些忧郁的背景音乐,似乎象一个叙述者在你耳旁婉婉地用歌唱的方式给你讲述《N&S》,又似乎把你真正地带入Milton的纺纱厂中,带入Thortn的眉蹙的忧愁中,抑或Margaret透过车窗的远眺中。
跳跃的音符轻轻敲击着你的心灵,让你的心朝掀起波澜,但不是海啸般的波涛,而只是一波又一波的涟漪,不断地,无尽的,似乎你的心弦在颤动着。
我很喜欢《N&S》中所展现的社会,虽然时不时地会被乌云遮住天空,但是因为人们心中有着一股信念,阳光总会普照大地。
同样地《N&S》中的语言同样让人品味无尽。
Mr Thortn 的一句“It was her brother”,Margaret 的“I have a business proposition.”都会令人微微一笑。
人物间的感情表达地很含蓄,但又十分明晰,优雅的英式发音更让人无法忘怀剧中的任何一幕。
至今我还没有发现《N&S》中的任何瑕疵,也许这股热爱的浪潮过后,我会发现一些,但是那又会影响我对《N&S》的喜爱吗?
不,绝对不!
最感动的一个画面是桑顿累的趴在桌子上睡着了,他母亲给他盖上衣服。
桑顿认真对待自己的工作,亲力亲为,他的工厂养活了几十个家庭。
桑顿拒绝做投机生意,虽然对自己也有好处,但是他能考虑到那是拿工人的生计去冒险,这让我觉得他尽到了一个男人应尽的责任。
同样的,严格执行工厂的纪律,甚至手段显得有些粗暴,我觉得也是可以原谅的,因为他作为一个能比别人眼光长远,能看的到危险的领导者,他的责任就是保证大家的安全,生命安全,生计安全。
在那个还没有完善的工作体系的时代,他解决问题的方法无可厚非,最起码他尽到了责任而不是选择做一个对谁都和气,自己有着好名声,危险大家背的小人。
就这点来说,嫁给他的女人是不会受委屈的。
虽然在生活中我们可能没有机会去一个照顾一帮人,但是我们能保护好自己的家庭那也是尽到了做男人的责任,就像片中的工人尼古拉斯那样。
如果你有一个机会去担当更大的重任,那就不要退缩。
说到底,尽力去完成社会赋予我们的任务,而不只是对你的另一半尽心尽力,才是一个男人应该做的事。
BBC的电视电影有些很有看头,服装镜头不含糊,和娱乐至死的美剧相比,更严谨大气,英式典雅。
最近看了四集的《南方北方》,一个英国工业革命期间“傲慢与偏见”式的故事。
女主角玛格丽特·希尔是英国女作家最喜欢塑造的形象,独特美,善良无畏,直率得不合时宜,生于上流社会但是有点格格不入,走到哪儿都被传统人群指指点点,绝不是容易凋零和粗败下去的青春靓丽,是有力量的美,茁壮典雅,风雨无悔。
英国人奉为圭臬的克制和含蓄在这样的女子身上,有形无迹。
她从空气清新阳光明媚开阔优美的南方来到拥挤肮脏混乱的北方小镇,漫天飞舞着白色棉絮的工厂,阴暗的色调和混浊的空气,面目模糊衣着黯淡的工人阶级擦肩接踵的北方,和纺织巨子约翰·桑顿激烈相遇,南北文化以及阶级冲突之下,如同北方风雨欲来的工业革命气息和南英格兰细腻含蓄的华丽结合,那一场铿锵之爱啊。
剧中南北方的寓意值得寻味,玛格丽特说,原谅我还没学会北方人的礼仪。
她就没打算学。
她用自己的方式,衣着精致华丽地地恣肆行走在北方的凛冽之中,凌霜傲雪,没有疆界,方寸大乱,工业革命背景下的粗暴的灰扑扑的北方男人,把她衬托得像冬日腊梅,比《飘》中的彪悍南方美女郝思嘉更加博爱和忘我,但是神韵依稀,都是打不垮的强壮女人。
南方女人和北方男人,不同文化的隔膜,阴阳的鲁莽碰撞,成为彼此而不容分说的致命吸引,这个始弃终乱的结局,总比貌似同类,实则十万八千里的误会一场美妙,结局那个荡气回肠的克制之吻,让多少理查德·阿米蒂奇的粉丝彻夜无眠。
还有一个喜欢南方北方意境的美国作家是村上最推崇的菲茨杰拉德,菲茨杰拉德生于和加拿大安大略省接壤的明尼苏达州,典型的北方男人,娶南方美女为妻,因此菲茨杰拉德总是在小说中透露出对美国南部的莫大兴趣。
《松包蛋》是一个彻头彻尾的关于南部的故事,《冰宫》、《明智的事》和《最后一个南方女郎》,讲不完的南方少女和北方男人的爱情故事。
南方北方在文化上的差异是他小说的常客话题、背景和基调。
在菲茨杰拉德的笔下,南方是阴性的,一个炎热、柔软、慵懒、令人微微欲醉的地方,那里有“开满鲜花的炎热黄昏”,是一个“拥有梦一样的天空、萤火虫的夜晚和喧闹的黑人街市的慵懒的乐园”,在南方“令人昏昏欲睡的如画风景与树林、棚屋、泥泞的小河间,流动的是宜人的、不带任何敌意的热浪,像伟大温暖的乳房滋养着婴孩般的大地”,北方则是阳性的,爆发的,落花无情冰雪无情。
他认为“诗歌一定是一个北方人关于南方的梦”,是对南方的乡愁和怀旧情绪。
凛冽与热烈,慵懒与奋蹄,伟岸与精巧,雷霆暴躁与和风细雨,粗枝大叶与针尖麦芒,海阔天空与山谷幽兰,北地胭脂与小家碧玉……无论你在世界哪个半球,没有走南闯北的阅历,遑论深刻包容和懂得,即便是《南方北方》中的玛格丽特,她最终接纳的也不仅仅是北方社交礼仪,她在工业的粗粝的北方,在革命的浪潮中,自然穿梭在工人阶级和资本家两大对立阵营中,以链接,以融合,以爱护,以本能,得到不苟言笑的北方大男人桑顿look back at me(回头看我)的恳求,多么百炼成钢化成绕指柔情的反转。
影片以在火车上开始,Margaret表情忧郁望着窗外,又以在火车上结束,这是一段很长的旅程。
从南到北,从北到南,Margaret其实一直漂泊不定。
她的家在南方,美丽的豪斯顿,天空很蓝,微风,绿草,还有好看的花,以及温柔的空气。
但是为了父亲的信仰,举家北迁,来到了这个被南方人称作是被上帝所遗忘的米尔顿。
米尔顿的天空看起来总是阴沉沉的,肮脏的空气,机器不停运转的噪音,以及看上去脏兮兮臭脾气的当地人。
Margaret一家人承受着很多人的不解甚至恶意的猜测,但是Margaret是一个坚强的有主见的女性,她能冷静的评价这个城市,因此她才会与当地人Nicolas一家结为朋友,在给他们这家人帮助的同时,不断地学习着米尔顿特有的新鲜东西。
我总觉得Margaret这个名字就注定了拥有这个名字的女人是不平凡的,就像《锦绣佳人》里的叫Molly的人,也如名字一般温柔恬淡,像个邻家少女。
Margaret其实是他们家的精神支柱,她的父亲,充满了理想主义,活在自己的柏拉图世界里,她的母亲因为思乡心切,不习惯米尔顿的生活而得了重病,她的弟弟因为军事法庭的误判而远走他乡,流浪到西班牙,所以这家人能够正常思考的只有Margaret。
幸好,Margaret没有辜负这个名字,她是有思想的女性。
但是有思想的女性不一定代表她的感情生活幸福。
她和桑顿先生的感情进行的曲曲折折。
太过冷静的人,容易丧失对幸福的把握能力。
Margaret就是其中一位。
桑顿对Margaret的感情都快叫我融化,却打动不了Margaret。
我对桑顿这样的英国旧式男人是毫无招架之力的,因为我不够冷静和理智。
还好,Margaret最后明白了自己对桑顿的爱。
再回到南方,她已经变得不习惯,故乡成了异乡。
豪斯顿的人生活寡淡,乐于享受生活,追求精神享受,像即将没落的贵族,死守着苍白的生活。
而在米尔顿生活过一段时间的Margaret显然接受不了这样的麻木。
米尔顿的人勇敢,敢于追求,骨子里带着狂野不羁的气息。
显然她是适合北方的,尽管她是南方人。
最后车站的相遇让人拍案叫绝。
作者多么聪明地选择了在中转站让两人相遇啊。
两个人都试图在另一个的故乡找寻一些心上人的痕迹,这是多么巧合又像命中注定。
桑顿去了豪斯顿,Margaret去了米尔顿,然后两人在南方与北方列车中转的地方奇妙的相遇。
Margaret终于表达出了自己的心意,而桑顿也终于在自己的感情付出这么多之后得到了回报。
当南下伦敦的汽笛声想起,Margaret站起来走向Henry,桑顿焦急万分的等待,甚至不敢看向Margaret的方向。
当北上列车的窗玻璃上映出Margaret的身影时,桑顿终于放下心来回过头去笑着对Margaret说“你愿意和我一起回家吗”,这显然已不是疑问,而是事实,只要有你那便是家,当然是要回家。
影片结尾,列车上不再只有Margaret一人孤单望向窗外,因为这趟旅程是两个人的。
我发现给评价的友邻都是女性,当时就应该清楚的了解到这不是一部适合直男收看的电视剧。
BBC Drama里面的男主角总是太.................完美!!!要面孔有面孔 要身材有身材 要性格有性格 要能力有能力!!!看多了绝对会影响人们的爱情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啊!!! Richard Armitage帅得一塌糊涂不可思议让人费解!
可能是年纪大了对玛丽苏无感了,毫无真实可言。
女主角不好看,男主角太过阴鸷了,虽然很帅。可是那样内敛却又浓烈的感情还是让人很动容。剧情也不错,英国人果然很喜欢傲慢与偏见呢。
靠意志力捡起这部放了好多年的剧,果然…Of course哪怕是对劳资关系剑拔弩张和运营血汗工厂的资本家,我们也要有发现real gentleman的慧眼;of course一定存在一个不属于黑白两道的善良纯粹美丽的天使女孩;of course工人阶级只是意气好斗的乌合之众,不要幻想打破现存秩序。poor Higgins失去了女儿,还要被前神父责怪“你的思想里为何只有斗争”?
桑顿先生(*′艸`)
感觉十分无聊……
工业大背景下的傲慢与偏见。
女主角不漂亮,性格倔强.补充一句,男猪太帅了!
不错
剧情作做,幼稚。
【看不下去了】看了两集弃。丰盈可以美的,但是女主角真是胖的不好看- -而且整个片子的矛盾太老派了,而给出的解决方式也太天真了。即便是大舅的美貌也不能使我对男女主角的感情线发生兴趣,唯一感兴趣的也就是工人罢工的段落了- -罢工首领,也是唐顿里的老爷男仆,真是长了一张工人运动脸啊……
好老套啊。。。
喜欢RA倒没有太因为他的长相,看了这个以后……天哪也太迷人!帅根本不足以表达!!!RA的眼神!表白和最后的kiss都……我彻底沦为一个迷妹!!(虽然本来也是因为他来补的……)感情线像傲慢与偏见但是我喜w 遗憾是真的对女主/演员五感…………但是RA!!!!!RA!!!!!!我要疯!!!
当初真是年幼无知
了不起的原著
无法接受建立在无数不幸之上的个人幸福。。桑顿从工厂漫天飘絮中走来的画面浪漫而诗意,但这种诗意对无数bessy小姐一样的工人却意味着血淋淋的病痛和早逝。。
我这种中年人冒着熬夜风险一口气看完,结果好嘛,被撒的一盆狗粮。“千里送媳妇,礼轻情意重!”——致男二
大婶意淫傻逼作。一集后快进结束,不提蹩脚的剧情单薄的人设,女主胖丑有胡子性格令人发指,死了的女工一衬托都成仙女了好吗,男主帅但喜欢女主太奇葩,为了开头骗我进去的音乐加一星好了。喜欢这剧的都自我代入了吧?刷过短评对英剧粉及其构成有了大致的了解。原谅我高冷的呵呵。言情还是要看男作者。
结局还是美好的,爱一个人就是爱一个人,让你不能释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