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艘倒霉透顶的船,搭载着一群倒霉透顶的船员。
看了一些影评,似乎很多人认为这部电影是表现苏联官兵不计个人牺牲,为国家而战,宣扬爱国主义的影片...这其实大错特错了。
我认为,这部电影从本质上讲是体现人类在面对困难时被逼出来的团结一心的精神。
我记得邓尼茨说过,为什么世界上各国语言都有同舟共济或类似的说法,而没有“同营共济”来形容陆地生活的?
这是因为,在喜怒无常的汪洋大海之中,只有共济才有可能生存下去。
同舟共济是一种什么概念?
并不是说每个人都要为战友堵枪眼,而是每个人都要各司其职,要有高度责任感。
艇长的职责就是发号施令,指挥全局。
副长的职责就是成为衔接艇长与船员的桥梁,监督命令的执行或是反馈船员的不满。
航海长的职责就是领航,机电长的任务就是负责技术维护等等。
一名合格的军人应当尽到自己的职责义务。
从本片中看,虽然船上人员都有各种性格缺陷,尽管船员与艇长关系恶化,但他们大多数都把职责放在第一位,从一盘散沙直到形成一个优良的团队。
K-19虽然发生严重事故,但从影片中我们可以发现,每个船员已经在职责范围内为同伴付出了最大努力。
他们并不是喊着国家口号去战斗的,而是出于同舟共济的互助精神。
K-19事故是一个失败,但这个失败主要是由苏联政府造成的,事后却要让K-19官兵们充当替罪羊。
苏联解体之后,K-19幸存的官兵们又重新聚集在一起,为死去的同伴默哀,点出导演的真正意图。
这部电影的确是在唱颂歌,但并不是为苏联政府(这是显而易见的,因为这是部美国电影),也不是歌颂苏联官兵对国家如何忠心,这部电影歌颂的是K-19的128名成员在接踵而至的危险当中同舟共济的精神。
本片故事与历史上K-19事故存在很大出入,导演也已声明只是根据真实历史改编而成,所以不应该以看待历史片的角度去看这部电影。
导演在历史事实的基础上为我们讲述了一个精彩的故事,同时也是一个有教育意义的故事。
影片给我只有一个词“震撼”,面对巨大危险的时候,他们没有背叛祖国,依然在竭尽全力的抢救潜艇,哪怕为此付出生命,当回到祖国,受到不公正待遇时,他们依然彼此忠诚,并没有卖友求荣。
其中最让我感动的是,在审判席上Captain Polein对这船长说:“It would be an honor to sail under his command again.”这是同生共死的情谊,这是军人之间的忠诚,尤其是结尾"To comrades"
看完此片,听着wind of change,充满着无比的感触社会主义下的叛徒,资本主义下的英雄"墙"的轰然倒塌,才让我们了解了真相,认识到民族,国家的真英雄Take me to the magic of the moment on a glory time
这个片潜在的意识形态对立很重,毕竟是美国人的片子,选择站在一个人性的中立角度上去讲这个故事,但背后还是用很讨巧的方式去宣扬自己的意识形态。
不过总体来说还是很精彩的电影,一、这毕竟是有历史原型的,不是完全虚构的。
二、关于人性的描写关于全员之间的情义与对国家的责任所有人彼此之间的各种选择的刻画,这些方方面面的描写电影表现的还是很不错的。
这是一部讨巧的片子,只不过讲的很精彩,让很多人不那么容易看出或者说是自动忽略了片子背后的意识形态对立
第一次看电影留下眼泪,第一次心里告诉自己要写影评。
影片开始,技术型艇长尼森,失败了,被替换。
怀柔善良,有笑容。
换上了刚强冷静的福特艇长,冷静,敢冒险。
理性到冷血。
事故发生了,矛盾复杂了。
二人的性格也开始交织了。
当敢死队奄奄一息回舱时,我哭了,看了几十年电影感动过多次,流泪这是头一次。
故障无法修复,当福特要求所有人回舱,命令紧急下潜时,人性大爆发,因为所有人知道这是要全体牺牲时候了。
为了祖国,福特艇长要求所有人跟他一起牺牲。
兵变,尼森艇长被推上指挥的位置,他被希冀能够做出保全艇员生命的命令,但是它没有,他支持福特艇长,宁可全体牺牲。
为了祖国,二人的人格融合了。
当所有人都支持为祖国牺牲,淡然的声音里是慷慨赴死,太震撼了。
军人法庭上,依然是正直坦然,真正的军人作风。
为了祖国,甘愿牺牲。
人总是要有一点高尚的情怀,那一刻,生命并不重要。
《K-19:寡妇制造者 K-19: The Widowmaker 》男人的荣誉、勇气和责任。
很久没有看到这样震撼的电影了,没有一枪一弹,照样惊心动魄,紧张的气氛让人简直喘不过气,是我看过的凯瑟琳•毕格罗的最佳影片,比那个政治正确的《拆弹专家》强多了。
新舰长哈里森•福特,从严治军,对手下高标准严要求,好像不近人情,但是他的训练后面都发挥了作用。
况且各军事强国都有类似“平时多流汗、战时少流血”的格言。
虽然他一心想往上爬,也用了一些手段,不过就别让我重复拿破仑的名言了吧。
再说,那些达官贵人也希望有能干的继承人帮他们保住子孙后代的荣华富贵。
对于新舰长,他最大的勇气在勇于担当。
当他的K19出故障导致辐射超标,舰员生命受到威胁的时候,他依然违抗上级命令,让他的舰员转移到美国军舰上。
他的责任在于,在保住了舰员的生命后,为了不让潜艇落入美军手里,依然决定自己孤身一人留在潜艇,并且把船沉到海底,最大限度保住军事机密。
老舰长连姆•尼森,被降级成副舰长,不爽是人之常情,没有反应那才叫见鬼。
不过他依然最大限度地支持新舰长的工作,在舰员、军官与舰长之间充当缓冲地带。
当政委、水手长等人密谋反叛的时候,他毅然挺身而出,粉碎反叛阴谋,依然保持着男人的荣誉、勇气和责任。
电影里舰员的性格描写也很丰富,比如那个新来的反应堆操作员,平时维修设备的时候兢兢业业,当他第一次要冒死抢修反应堆的时候,却退缩了,不过怕死也是人之常情,何况他还是第一次上船、出海的菜鸟。
但是英雄终究是英雄,当面临第二次生死考验的时候,他把生死置之度外,抢修反应堆并修好,为K19返航奠定基础。
当然,这毕竟是描写苏联海军的,为了政治正确,导演还是把K19的政委、水手长描写成坏人。
总的来说,我对IMDB对本片的评分表示不解,这绝对是一部佳作,用一句好莱坞电影来形容导演:凯瑟琳•毕格罗天生就是做导演的,就像鲨鱼天生会游泳。
拜读了其他观影者的影评,真实还原,剖析人性,真爱和平等赞誉不绝于耳。
他们没有错,他们能升华到如此境界也是民族之荣,国家之光。
在我,《K-19》给我的精彩,却只有片头舰长演戏的瞬间。
这段数分钟的镜头,我看了不下30遍。
津津回味每一个分镜,幻想着自己就是舰长。
当每个舱室回答准备完毕后,果断宣布进入核武发生程序。
开箱,取出密匙,获得发射授权,设定目标,倒计时发射,规避敌方鱼雷,果断手动发射。
每一个命令都让我热血沸腾。
作为被机甲动画荼毒长大的90后,真的很渴望成为一名潜艇舰长,指挥全舰人员操纵着巨大的机器。
冗长的操作流程,复杂的仪表按钮,一个接一个命令,给了我最强烈的真实。
相比之下,《战狼2》舰长一把钥匙,一句怒吼的发射,真的太儿戏。
正如我标题所说的,属于你的精彩,只有一瞬间。
凡夫俗子看个电影,无原则的拔高、升华、淬炼,真的很累。
找到你喜欢的一瞬间,才能让电影的精彩更加平易近你。
在美国有一个习惯,即使是在烽火连天的暑期档,也未必会一直上映新片,有时候会把一些经典的老片翻出来让人们反刍一下。
其中,不得不说到被反复拿出的K-19。
这是很多年前的片子了,和今天那些凭借华丽3D特效的影片相比,K-19毫无出彩之处,既无满天飞的导弹炮弹曳光弹,也无摇曳生姿的丰乳肥臀比基尼,场景也无非是压抑的几间钢铁舱室,就是一部这样的作品,几个纯爷们,创造了一个影史上的奇迹。
影片看起来如此不可思议,但剧情却严格按照事实翻拍而来,这一点,对于曾经造就冷战的政治家们来说,实在是天大的讽刺。
K-19,这根本不是所谓的政治恐怖片,而是一曲货真价实的悲壮史诗。
只可惜,这原本该由苏联人演出的史诗,却由冷战时期的敌人,美国人所演绎。
而且,演的如此催人泪下。
http://en.wikipedia.org/wiki/Soviet_submarine_K-19wiki上有很好的介绍1 ‘洗礼’时摔的香槟真的没有碎。
电影里是一个女人给潜艇洗礼,实际上是个男人,这是很不吉利的2 去修理反应堆的7人在之后一周内都死了,之后几年内又死了20几人3 真的没有装后备冷却系统。
船上也真的没有防辐射服,都是防化服4 真的跟美国驱逐舰取得了联系,并且最后由苏联潜艇救出人员5 船长在2006在戈尔巴乔夫的奔走下获得了诺贝尔和平奖提名
哈里森福特的政治片。
本片以真实事件为蓝本改编而成。
暴戾恣肆、一意孤行的舰长和通情达理、体察民情的副手之间势必发生强烈的冲突。
这种冲突是这类戏剧的原动力,沿用在多部海船或潜艇题材影片中。
以潜艇、飞机、巴士、隧道、火车等狭小空间为背景拍摄的惊险片,对创作者设定很大的限制。
题材没有天马行空、上天入地的自由,镜头无法施展;但是,一旦能找到新角度,局限就会坏事变好事。
不幸的是,本片没有这方面的惊喜,它所采用的每一招每一式都来自别的潜艇片,而它离潜艇片的最高成就、1981年的德国影片《潜艇风暴》(Das Boot)相去甚远。
导演你那一年还在玩儿煽情呢
美国人自嗨片,整部片子都在修潜艇,最后还准备向美国投降?真担心连姆尼森随时说:不好意思,我其实是美国特工。
电影拍的不错,但是一群美国人演苏联人真的很奇怪,每次想带入情节听到英语对白就出戏,感觉是核潜艇版《切尔诺贝利》然后题材也和《红潮风暴》有类似。
毕格罗这部比享誉盛名的《拆弹部队》好很多,个人觉得。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出这种人道惨案。
一张没有硝烟的战斗,也是场自身内心的战斗。
你们都是英雄。。。你们都是一群英语说得很溜的苏联士兵。。。
美国人又YY了...求真象潜艇里的切尔诺贝利
尊重史实来拍是最好不过了。否则都不知道有过这回事。而且挺让人看得下去的
影片应该结束于120分钟处,最后10分钟的抹黑和煽情纯属蛇足。
久违的好片。那个混乱的时代,不管是为了一个对的还是错的目标。人性的光辉仍然在人们中间闪耀。8分。哈里森福特。
这部电影使人看下去的动力一方面是关乎生死的紧张危机,另一方面是看一个美国导演如何去表现一群苏联战士。结果发现凯瑟琳·毕格罗的镜头之下没有或左或右的意识形态,只有真正的男人。
1每个人都是棋子。党、国家、船员,谁更重要?--- Save the lives? Serve the state?--- You are a hero.英雄,不要当。2Fear is contagious. 恐惧会传染。3Don’t order them. Ask them.4May I ask you? What is your plan?5[信任]You are the only one we trust.6[不想聊了] Indeed. Excuse me.7I get sea sick.我晕船。We are cursed.我们被诅咒了。Manned and ready.准备就绪。
主义不能泯灭人性,但人性也没有战胜主义,最后个体都成了主义的炮灰
本来是成色一流的电影,但是从上校开始要寻求美国帮助,而舰长不同意开始,电影就彻底垮了。意识形态倾向性与历史虚无主义浓度严重超标。这部电影给我们的启示是:自己的英雄,需要自己拍摄。任何其他大国(大国加重点号)拍摄的其他大国的英雄,全都会是拍摄方意识形态的反映。
(7/10). 凯瑟琳毕格罗远没有日后纯熟犀利,但已然比太多嘻嘻哈哈的男导演有种的多。故事的意识形态视角很拧巴,既要歌颂老对手的英雄事迹,也要批判老对手的体制再踩一脚共产主义的遗体,导致影片末段的节奏出了比较大的问题,结尾拖的太长,高潮的劲已经泄了,余韵消失殆尽。但修核反应堆的片段仍然有一种重力,有切尔诺贝利式的圣愚和悲壮。哈里森福特前面让人恨的牙痒痒,后面又多少有点肃然起敬,算是挺成功的人物塑造。
必看 我最喜欢的电影之一 爷们啊
多好的一个题材,拍成这么个节奏可惜了。
居然还真有人认为这是在称赞苏联的……黑得体无完肤好吗,从各种角度……政治意义更大吧,像是对苏联的鞭尸,如果真想好好拍苏联,好好拍拍苏联怎么在美国之前让女性宇航员飞上太空的,而那时的美国还在从上至下各种歧视女性成为宇航员,觉得女性就不可能成为宇航员,苏联给了老美当头一棒。
英德投资、美国导演,前苏联的故事。难得超越意识形态,歌颂基层官兵,讽刺官僚。空间狭小、人员密集的潜艇电影很难拍,但同理这样的环境也会突出相应的叙事张力。维修核反应堆的情节,让人想起了《切尔诺贝利》。凯瑟琳毕格罗也展示了对男人戏和军事题材的强大控场力,福特与的连恩尼森,核反应堆小官的人物弧光,刻画的非常精彩,但其余角色,就很难让人记住了。摄影和滤镜的运用。是来自前夫詹姆斯卡梅隆的技艺。电影公映的2002年,是普京与西方世界蜜月时期,但也就是同年,北约东扩接纳波罗的海三国,算是俄美关系微妙的导火索,电影在这个节骨眼公映,令人玩味。可惜该片当年票房惨败,9000万的成本仅仅换来北美3500万、全球6500万,凯瑟琳·毕格罗也消沉了近6年,才用《拆弹部队》完美回归
比现在大多数商业片都好看,不知道为什么当年票房口碑都失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