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纽约时报》两位女记者联手撰写一篇重要特稿,揭发了某好莱坞大佬数十年来触目惊心的性侵丑闻。
这是本片内容,也是众所周知的“me too”运动之起源。
此种电影,一不留神会拍成职业英雄模式:记者用无所畏惧的执着去打垮面前那盘根错节的铁幕;再一不留神会拍成职业狂人模式:狗仔用无孔不入的敏感去扒坟明星们旧日尘封的性丑闻。
显然,无论哪样,都可能弱化它的题旨力度。
所以它选择的是一种非常平的故事走法,甚至可说,它选择的走法,压根就不成其为一个“故事”。
它更像是一部“新闻调查片”,乃至“录音证词片”。
它从没直接用镜头去还原再现诸多不堪往事的发生现场及前因后果,它几乎只停留在很多年后、跟踪这些往事被挖出和找到的过程,确切地说,是一个个经历过、承受过它们的人,有关它们的讲述被众筹成型、被拼合完整的过程。
它的主载体不是画面,而是声音和语言。
它是字面意义上的“she said”。
好处是不干扰、不失态,让大家自己形成情绪和判断。
坏处是过于平庸和平整,我总归觉得,许多地方,能够更惊心动魄一些。
各种各样愿意公开和不愿意公开的线索与证据,由各种各样愿意现身或不愿意现身的人,以各种各样神秘的渠道和形式,在各种各样依旧恐惧或猝然下定决心的时刻里,一一提供。
这个从无到有的渐进,有让你欣喜的部分,因为它们像一座座浮出海平面的冰山尖顶,让指向恶人的投枪有了愈来愈锐利的锋芒刀口,但更多的,还是让你不寒而栗,因为你开始失去估算的能力,无从想象长夜的深处到底藏有怎样数量级的蒙尘者,你看到他们一直艰难地呼吸求存,只为等一个若隐若现的光源然后艰难地送出“我还活着、还有良知与痛感”的音声。
“一切都会水落石出的”,你有信念,但你不知道水下面的石头有多少、有多大、缝隙里附着多少赘生物与毒素,你甚至无法想象水自身是以怎样的面积和重量覆于其上——“像一片充斥着不法行为的海洋”。
它不仅摧残过你的当下,还可以控制你的未来,就像那些保密协议,完成了压力转嫁,把丑恶的秘密变成由受害人来背负一生的东西。
性侵与性骚扰,从来不是一个个体概念,而是一个群体概念。
因为它的本质是性别权力关系的不对等,而性别权力不取决于哪位具体个人的私德,而是来自于整个人类文明史的后天建构,以及这种建构在当代的实现形态(别忘了,本片的制作公司,都与它所揭露的韦恩斯坦先生有过深度合作,本片的投资人,是被指控婚内出轨、多次家暴的布拉德皮特,这些简直像一场反讽的现实,也更加重了问题的无解)。
“遇到了精虫上脑的男性上司”,只是一个触发点,就好像全世界的空气被严重污染了,身体更差的那个人会最早得肺癌,但决定性因素是空气质量,而不是“他的身体太差”。
所以这电影虽然聚焦于对一个精虫上脑的男性上司(男性超级大boss)的指控,但它真正想要拍出的,是“为什么全世界的空气被严重污染”的内在逻辑。
所以反一号韦恩斯坦是被虚写的、连个正脸也没出现——他只是符号,只是代表。
就电影本身来说,比较好的点包括:相比在空房间里一地凌乱的衣物上虚写暴行,却用了挺可观的容量实写两位记者生活中的狼狈和凌乱,实写她们二人都各自受困于自己的母亲身份,极难实现工作与家庭之平衡。
这困境(也包括她们在酒吧谈工作时同样遭遇的搭讪和骚扰),扩展成了一个更立体的女性主义生态,也让一个性别共同体的携手而起拥有更充沛的理据。
她们一次次在镜头里被放置在嘈杂而人流涌动的街头,边打电话边步履匆匆,就连那些一对一的采访,也总是被装入相对复杂的构图里,用玻璃、桌椅、光影和画外音施加包围和干扰。
这传递出一种有意为之的、如入无物之阵的、危险环伺的、四面楚歌的茫然感和孤勇决绝感。
罪恶要永存且屡试不爽,必须结成链条,很多的既得利益方,铁板一块,彼此连缀配合。
发声要勇敢且克服心魔,必须汇成潮涌,很多的受害者与被封口者,同气连枝,彼此呼应鼓舞。
作者信息:微信公众号:邵邵的私人书斋新浪微博:@聆雨子豆瓣&知乎ID:聆雨子
影片拍得有些平故事从走访、记录中逐步铺开,以发表、公开收尾即便采用大量线性叙事,还是给人一种剪得细碎的感觉后半段明明应该是高潮迭起,但却没让人有强烈的代入感,只觉得愈发催眠,即使配上大量节奏感音乐也没能挽救叙事上的缺陷其实这也是新闻类题材电影的通病,比如前两年的《爆炸新闻》看得人提不起精神反观前半段很有些能戳中人心的瞬间
冷静克制的镜头语言将一个个血淋淋的伤口剖开来每一位欲言又止的受害者、每一个或旁观或参与处理事件的知情人,都展现着不同程度的悲伤阴郁有人为自己的遭遇难过、有人为他人的遭遇内疚受害者被要求保持缄默、或被协议强制闭嘴、或被权威恐吓压迫知情人困于道义、权威、事业、自保……长久生活于旁观荒唐邪恶行径的环境中,并说服自己将其当作是normal things随着reporter team抽丝剥茧般的调查深入,事件脉络慢慢变得清晰every one of her said her own story with the same ugly manbut none of them willing to go on the record女性总是要为太多战争奋不顾身为生育、为抚养、为社会地位、为自身权益、为性别平等、为长久的男凝风气……且不论metoo这股风潮能吹到何时吹往何地、能在男权汪洋中掀起多大的浪花,也不说女权是否已经沦落为一个标签、一种新的刻板印象,但它唤醒了众多女性自我意识的觉醒,也促成了这世界有机会倾听更多不同的声音,始终有人在咬紧牙关试图破局,在稳固如牢笼的社会法则下契而不舍的追求平权。
我想这是这项运动浪潮退去以后留给我们最宝贵的东西说回影片,没有人一开始就愿意相信记者、媒体能将自己遭遇的真相公之于众,因为法律、警察都不曾约束到这些变态行为
媒体曝光多数情况下只能将自己推向危险、恐惧的边缘,并不能对事态改变起什么实质性作用比如一开始Megan孕期负责的trump case
(我们不讨论当初那些指控的真实性,但必须承认的是,舆论在资本完全面前不值一提,头顶如此丑闻但川宝仍能登上总统宝座且坐得稳稳当当)所以调查推进的过程拥有可想而知的艰辛长久的纵容织就的是一张密不透风的巨网,每一个身处其中的人都是沉默的,而每一个身处其中的人都是受害者又是帮凶。
人人又都在观望等待那个勇敢的出头者,都翘首期待着正义的审判到来却又都龟缩在明哲保身的躯壳之下
追求真相的路上注定伴随着无助孤独绝望恐惧,除了坚持与勇敢,我们别无他法,女性力量在这时显得无比闪光我们总说女性更容易是感性的,也许正是因为拥有这样珍贵的共情怜悯的能力,才促使reporters在探寻真相的路上不卑不亢不迷失方向不畏强权也不惧无望的深渊,更撬动了大量沉默的受害者奋起反抗的决心
girls help girls在2022的当下听起来好像有些过时和讽刺,这是我们不可预见也不可控制的,但是在那场席卷全球的性别风暴中,带给我们不只是感动和希望,还有更多对未来对人生对世界对社会对自身的思考,这句话的意义远不止一句口号,希望今后大众能更加具备擦亮双眼的能力、保持希望的信念、奋起反抗的决心、不畏压迫的勇气,也更小心维护girls help girls这句话的初心,别让污名遮住了它的光芒
扔一块石头到湖里,会激起一些水花扔一堆石头到湖里,会激起一大片水花而我,抱着的是悲观的态度当这些水花下去后,湖面恢复以往的平静石头不过是沉到湖底罢了我甚至第一反应认为拍这个片时就有类似事件嗯,就是这么消极从90年代至今,经历过的男凝事件数不胜数有的还不只是凝九十年代,那都已经是上个世纪了谁能想到下一个世纪的今天依旧每一天在经历男凝即使MeToo效应席卷全球,也改变不了什么每天店外面路过的那些猥琐男还是该干嘛干嘛凑巧前两天刷到一个台湾艺人的采访她曾经被性骚扰,请教前辈如何才能避免前辈说只要你打扮像个男生就没事了得不到法律的保护,也没有环境的支持就算你报🎩,也只会被和稀泥15天的行政拘留(甚至不用15天)根本不足以让他们停止既反抗无力,又不被保护,可不可悲?
说回到电影上,西方电影体系确实成熟,不管是声影音还是拍摄技巧都恰如其分,在看的时候都觉得人家轻车熟路,就算是每一步程序化了,至少还是赏心悦目,程序感不重。
片子没有在受害者身上做文章,不做戏剧冲突,走的是「聚焦」和「华盛顿邮报」新闻纪实寻找真相的路数,这一点点个赞,就算凯瑞穆里根演戏力道过大也不至于把片子毁了(她真的是演啥都过于用力)最后还是要说一句,如果没有人往湖里扔石头,大家会以为这片湖永远都那么平静,只有开始扔石头,才会知道底下暗藏的汹涌
是2024年2月6日豆瓣日历的头版电影,就在书桌的左边角,一眼可见。
于是利用晚上的时间看了这部电影。
是一部题材并不新颖、但亟需扩散到all walks of life的电影。
讲述大亨对女性的各种虐待,精神和肉体,电影很直接,很勇敢,用了真名,用了真实故事,讲了真话。
但是这就足够了吗?
“MeToo”对太多人来讲都太难了,因为社会形态和个人内在的各种束缚和桎梏。
希望这世间少一些恶劣的行径,每个人管好自己的身体和思想。
希望正义常常能占上风。
若是要评价这部电影的话,其实两个小时算是挺长的了,但是想要有头有尾地描述这个宏大的“犯罪故事”显然是力不从心的,所以很可惜,我会给电影立意10分,给平淡叙事和不够清晰的逻辑5分,给整个剧本6分好了。
看到了眼熟的演员,仔细一查,还真是熟悉的演员。
当然还是会动容,girls help girls。
两个女记者,背后有家庭,有丈夫和年幼的孩子,她们一起努力,去帮助那些同样有家庭,有孩子,但曾经被深深伤害,且一生都恐怕难以忘怀的女人。
它描绘了一个五年前的新闻故事,影片要告诉大家的是,调查记者和受害者们都做了正确的事情,尽管艰难,但纠正了一些错误。
要更多的人敢于发声、敢于调查,整个社会风气才能变好。
就像影片最后,多名记者挤在电脑屏幕前,逐字检查稿件后按下“发布”按钮一样,这就是一场胜利这里不多赘述。
但有一位多次提到,但没有介绍:格温妮丝·帕特洛。
笔者看的时候就很好奇,因为哈维一直在重复的问记者有没有找她。
今天的美国选民们是否还记得这部电影里曾报道的那些事?
如果这次美国总统选举能多些“她说”的声音,结果会不会不一样???
这可能不是单单检视和审视整个体系的问题,而是就最基本的那个意识——为什么性骚扰事件如此普遍,又如此难以解决?
难以解决到一个美国这样的大国,在选举总统的时候,可以忽视其被选择的总统里,还有性骚扰案件在身未被澄清澄明这一事实,在今天再次回顾这部影片的这些内容时,让全球人提振信心的信心在哪里?
美国选举总统并非只是美国一个国家自己的事情,它关乎的是所有的国家,因为它是美国。
这也不仅仅只是企业或国家领导人滥用权力的问题,我们在说所有可能发生性骚扰的工作场所,以及造成这些原因的因素。
当被主要的各大媒体报道出来之后,被指控者仍然不会受到根本性或实质性的影响,而且在此之前的几十年都是如此。
直到影响到诸如像合作商为此纷纷解约,才会让被指控者丢掉饭碗。
也就说,被指控者被指控和被什么指控不重要,只要能将被指控的事件平息,不会给企业造成直接或间接的经济损失,无论是短期还是长期的,那基本都不会被掌权者也好,还是围绕在掌权者周围能左右这些决策的人重视并关注。
再或说还有比这些事情更为迫切和紧要的经济需求亟待解决,因而使得人们可以去忽视这一切的曾经发生和正在发生。
这部电影虽然改编于畅销书《她说:打破性骚扰的故事,帮助点燃了一场运动》,但只用了《她说》为电影名,就已经很更生动地表达了女性诉求中的所有集结与质问?
请听——“她说”。
但“她说”的声音比起“他说”的声浪来,始终还是太小了。
《她说》是因为题材吸引来看这部电影,看到最后确实亮眼。
METOO活动进行至今,其影响力已经遍布全球,其中当然不乏一些乘着热度来讨要流量的投机者,但更多的是它揭露了行业中存在的潜规则,让性侵是不合法行为这一概念传遍世界,也让更多的人不再沉默,选择站出来,让10年、20年前因年代局限性而沉默已久的真相公之于众。
《她说》和《十三条命》有相似之处,它们同是真实故事改编,但在拍摄手法上十分克制,选择拍摄大量的纪实的镜头。
《她说》是一部关于新闻工作者的电影,在这部电影中也出现了大量的对话与“对峙”,它很客观地表现了一个新闻工作者所具有的素质与能力,这样克制且详实的拍摄手法也是对新闻行业人员的尊重。
这部电影的开头不是一个成功的案例。
2016年特朗普当选总统,两位《纽约时报》的记者Megan Twohey和Jodi Kantor两人正在筹划报道特朗普有可能性骚扰几名女性的事件。
电影中Megan在采访其中一位女性受害者时就明确表示:如果你要公开宣布特朗普的性骚扰行为,《纽约时报》作为一家新闻机构,没有办法给到受访人法律及人身安全保障。
结果在公开报道后,那位女士就收到了一封充满粪便的信封用以威胁。
受害者站出来反而更容易受到攻击,这也暗示了后面报道哈维·韦恩斯坦性骚扰事件的艰苦探索,毕竟哈维在业界权力太大,米拉麦克斯也曾推出大量瞩目世界的电影,斩获大量奥斯卡奖项,不少演员因它才走向受欢迎的明星道路。
要想让此等人物收到法律的制裁,可谓难上加难。
接着大约40分钟的时间,两位记者深入采访了哈维·韦恩斯坦周围受害者或知情者,才发现这里面藏着的深水:性侵不仅时常发生,受害者有罪的观念根深蒂固,而且,这是一条极为成熟的体系。
韦恩斯坦手握影视界的权力,能左右演员从业人员的发展前景。
他能用金钱吸引律师与原告场外和解,原告律师可以得到大批酬劳,并且签署一份保密协议,协议让韦恩斯坦的性侵行为无论如何肮脏,原告再想控诉都是违背合约的行为。
甚至,各种协会的立场有意无意都在庇护这样的行为。
就像片中Ashley Judd对记者Kantor所说:她愿意将实情告知,但她也想要工作、想要生活,不想因为真相把自己的生活毁灭。
这个世界是黑白混杂的,掌握权力的人不一定就是善人。
如果说Megan和Jodi两人在这个事件中做出了什么工作,那就是穿针引线,将事件涉及的势力各方都找出来进行搜集信息,就像警察局的侦探一样抽丝剥茧。
对待受害者,要详实、客观地采集她们的信息,并且需要照顾她们的情绪,所有内容都必须经过本人同意后才能公开;对待知情者,要细微观察他们的立场,合理地去采集信息,若对方不肯透露,需保持尊重。
最后,为了发表文章,还得详细考虑这篇文章会带来的社会舆论,是否能够帮助事件往积极的方面推进?
最终,能不能促成社会的进步?
因为媒体的终极作用,就是助人解惑,给予受教,明辨是非,还原真相,促进人类意识的进步。
我想,这是媒体人最高的理想之一。
但即使做到了这些,也是不够的。
正如Jodi所说,只有这些女性一同站出来面对韦恩斯坦,这样的新闻和后来的诉讼才能真正帮助到受韦恩斯坦魔爪下的人。
但并不是所有的女性都愿意这么做,因为她们或是早在10-20年前就已经说出真相,却沦为了娱乐小报,导致她们已经丧失信心,人身甚至受到攻击;或者是选择庭外和解,已经得到了丰厚的“封口费”。
但更令人失望的是,这个世界的环境不是在帮助女性拿起法律的武器去战胜性骚扰的业界大亨,而是将这些女性都贬低为要上位“不择手段”。
在社会环境都不给予此的观念支持的条件下,这些受害的女性更没有理由去把自己的伤口一次次地揭示给别人看。
正如一位当事人所说:“What makes me angry is slience”。
因此这种观念,最终让Megan和Jodi在漫长的访谈中频频碰壁,即使她们已经整理好了所有的资料,但如果她们不能实名控诉韦恩斯坦,这个事件又会沦为一次小报消息,没有办法在舆论或社会层面给予更大的支持。
所以这部电影最动人的一刻,应该就是受害者决定站出来。
这个世界很令人失望,但在那一刻,电影告诉我们总有人可以冲出栅栏。
对于这些女性来说,选择在荧光灯下站立,是她们的勇气。
而她们的勇气背后,有一个专业的、富有社会责任感的团队为她们服务,让她们的诉求用最职业、最具有影响力的方式完成她们的诉求,让她们十几年来的盼望不至于落空。
以前总觉得电影总是让人振奋,犹如像打兴奋剂一样,觉得世界上的道义总是理所应当。
但在这个2022年,我看这部电影有更多的感叹,这个世界令人太失望、也太荒谬,这样的案例只是极少极少的一例,但总有些人能划到那道光。
如果是大学的时候,我可能会喜欢大谈导演的风格,哪些美学、哪些特征。
那这样来讲《她说》可能没有《聚焦》那么精彩,也没有《华盛顿日报》那么激动人心,像优等生的作业。
但看电影是需要个人经历的,我们都经历了很不好的2022年。
其中有一个痛心的事实是:现在我们可能连一个记者都没有了。
我们身处在一个虽然信息传播非常快速,却没有任何有用的信息的地方。
没有知情权、没有教育职能、更没有深度报道。
而在片中,两位女记者可以带着背包去公司上班,下班和丈夫抱着孩子去公园溜达。
对她们来讲,做新闻工作就和做其他任何工作一样正常、且日常。
朝九晚五,有时要加个班,有时要出差,即使手上背负着艰巨的任务,但这也是她们生活中的一部分。
我们其实很清楚,这样的日常,对我们来讲却是遥不可及。
这就是发生在我们身上的一切。
所以能看到一部高歌新闻工作者的电影是合宜的。
对我们来说,这样的理想似乎有点太过于遥远,但是即使渺茫,我们也要去歌颂。
首先,《她说》的叙事方式是反套路的。
传统的好莱坞故事崇尚以 「图像,叙事,然而,《她说》的剧情发展却十分依赖于台词。
甚至可以说,全片几乎三分之一的镜头,都是两名女主在不同的人物通话。
这样做的好处是,故事的节奏极快,16 集韩剧的信息量被导演在两小时的时间里清晰地传达给了观众。
但既然是「反套路!,就必然有其缺点:就我的观感而言,电影 90 分钟的节点是有点失控的。
当短视频兴起的时候,纸媒已经退居到了幕后,这似乎还意味着深度报道也进入到封刀挂剑的时刻——然而,这个世界需要真相。
敢于揭露真相的人,不只需要胆识勇猛、果敢机智、才气斐然和持久毅力等等,更需要一个具有影响力的平台来支撑。
我不是说短视频不好。
短视频能够引导潮流,自然有它的魅力和价值所在:短视频也能揭露事件的本质,甚至更直接,极其迅速地形成漩涡,引起风暴。
但这,只能是极其偶然的意外。
正是由于缺乏拓展性的广阔深度支撑,事件很容易出现反转,或者被别有用心的人操纵……因为镜头,始终具有局限性。
其实,镜头之外的东西,往往才是最具有真相发言权的。
所以,我们需要深度报道。
这也不是说深度报道就不被人为操纵了,而是它能撩起面纱,挖掘出深层次的根系所在,理清盘根错节的由头,从延伸开来的枝蔓,去发现真相的本来。
就如,而今还有没有人在关注MeToo运动了?
《她说》就是以《纽约时报》的两位女记者,联手撰写了这个时代最为重要的报道,从而点燃MeToo运动的火线,引爆全球。
这部电影拍得不急不躁,犹如看似平稳的大江大河,底下的暗床却汹涌澎湃——真正表现出了生活,本来的样子。
“为什么性骚扰事件如此普遍,又如此难以解决?
”
这个问题实在是深刻,需要深挖,最后却不能给出令人满意的答案。
因为这个世界上,在明文规定的游戏桌下,还有潜规则……甚至可以说,潜规则才是真正的游戏规则。
这个世界的丑陋,被MeToo运动放大了。
曾经,我还真的憧憬过影视文化,毕竟影视作品融合囊括了表演,摄影,美术,音乐,故事叙述等,属于艺术技巧的集大成者——但是这个圈子,在文明璀璨的华贵外衣之下,藏污纳垢。
MeToo运动,就是从好莱坞开始的。
它迅速蔓延的盛况,“除好莱坞之外,MeToo宣言还引发了政界、学术界、文化界等各个领域内与性骚扰、性侵犯事件相关的广泛讨论。
”这个世界,看起来有多么精致,那么奢华亮丽的姿态背后,就有多么肮脏,污秽难言的才是人生。
一如,伊藤诗织,这个曾在东京当地电视台实习的女记者,容貌姣好,才华出众——可是这份工作,需要的不光只是个人实力。
于是,需要这份工作的人,很可能还要付出尊严。
性骚扰,就是潜规则里最明显,而且最无耻的一条;性侵犯的罪恶,籍由于此,被掩饰了起来。
权力如此傲慢,拿起权杖就能获取欲望终端,几乎不费吹灰之力。
而被人侮辱的羞耻感,将会伴随终生,让受难的人,从此再也无法感受人世间的幸福……
潜规则为什么能够盛行,古今中外,概莫能焉?
我想,令人倍感厌恶的,其实是权力触觉的不断延伸。
欲望张着血盆大口,吞噬了生活在这个世界上的每一个人。
就算是萎缩在角落里的你我,也无法幸免。
竟然翻到了这条旧新闻,于是也就搞懂了《她说》为什么会用这个人来开篇:2018年9月26日,特朗普在记者会上称,MeToo运动“非常危险”,其不公平地威胁到整个有权势阶层的男性。
今天聊聊电影《她说》。
片名She Said (2022),别名她有话要说(台)。
《她说》是一部从不煽情的新闻剧。
本片改编自《纽约时报》女记者乔迪·坎特(Jodi Kantor)和梅根·托希(Megan Twohey)著于 2019 年的同名书籍《她说:打破性骚扰的故事,帮助点燃了一场运动》(She Said: Breaking the Sexual Harassment Story That Helped Ignite a Movement),详细介绍了调查记者对哈维·韦恩斯坦(Harvey Weinstein)性侵女演员的调查,小心谨慎且克制。
《她说》的开场是一段跳跃性很强的蒙太奇。
1992年一位爱尔兰年轻女子偶然发现了一处电影拍摄外景地,很快便被剧组的工作激情所吸引,进而进入剧组工作。
可下一个镜头就是女子抓着衣服、衣着凌乱、泪流满面地奔跑在城市街道上。
属于她的电影梦想破灭了。
这位女演员劳拉·马登(Laura Madden)只是哈维·韦恩斯坦众多受害者的一个缩影。
在#MeToo丑闻爆发后的几周内,前《纽约时报》记者莎朗·瓦克斯曼(Sharon Waxman)就表示,《纽约时报》自2004年以来就知道哈维·韦恩斯坦对女演员们犯下的性侵罪行,但该报在哈维·韦恩斯坦亲自访问《纽约时报》大楼后不再报道这些事件。
对哈维·韦恩斯坦性侵新闻调查跨越了几十年,但《纽约时报》高管以哈维·韦恩斯坦不是公众人物和担心被起诉诽谤而取消了调查。
多年来,哈维·韦恩斯坦的罪行一直是公开的秘密,也是许多记者多年来一直试图打破的故事。
乔迪·坎特和梅根·托希是最终设法记录下足够多的人。
被侵犯的女演员们更愿意和NBC记者罗南·法罗(Ronan Farrow)交流,而不是乔迪·坎特和梅根·托希。
因为罗南·法罗顶住了NBC高管和其他有权势的媒体人的压力,一直坚持不懈地调查针对哈维·韦恩斯坦的指控,而《纽约时报》早在2004年就压制了这些调查,所以这让女演员们看到了一丝揭发真相的希望。
最终在2017年时,《纽约客》杂志同意公布罗南·法罗的调查结果。
罗南·法罗在他的书《捕捉和杀戮:谎言、间谍和保护捕食者的阴谋》(Catch and Kill: Lies, Spies, and a Conspiracy to Protect Predators)中写道,最保护哈维·韦恩斯坦的媒体高管是NBC环球集团CEO史蒂夫·伯克(Steve Burke)、NBC新闻总裁诺亚·奥本海姆(Noah Oppenheim)、MSNBC总裁菲尔·格里芬(Phil Griffin)和MSNBC董事长安德鲁·拉克(Andrew Lack)。
直到哈维·韦恩斯坦被判刑23年,这些保护他的高管也没有受到任何谴责或处罚。
在得知《纽约客》即将曝光哈维·韦恩斯坦丑闻后,并非一家报道,大大降低了自己会被指控“诽谤”的风险,《纽约时报》也不管自己之前的压制态度,急急忙忙发表了“独家新闻”。
并且《纽约时报》负责人矢口否认知道早年的调查,绝口不提自己的为虎作伥。
就这样《纽约时报》的文章比《纽约客》早了五天发表。
2018年第102届普利策奖在哥伦比亚大学揭晓,《纽约时报》的乔迪·坎特、梅根·托希和《纽约客》的罗南·法罗,凭借对哈维·韦恩斯坦性丑闻在内的好莱坞性侵报道,共同获得公共服务奖。
除了受害者,电影还对两位记者进行了形象描写。
凯莉·穆里根(Carey Mulligan)饰演的梅根·托希,她在工作中尽显坚韧,但在生活中却很脆弱,她刚生完第一个孩子,还在和产后抑郁症作斗争。
佐伊·卡赞(Zoe Kazan)饰演的乔迪·坎特,她在家里要和孩子斗智斗勇,她家里的情况也有足够多的镜头表现。
这些内容为故事演绎增添了至关重要的人性质感。
此类新闻调查电影可以选择常见套路,用充满正义感的演讲填满电影,然后搭配老式三幕设置。
《她说》则没有采用这种方式,而是将重点放在女性们的对话中,所有细节都在对话中被一一展现,让观众沉浸其中,不寒而栗。
《她说》用一种冷静坚定的态度娓娓道来,用细细述说的耐心赢得观众同理心,影片敬畏的并不是哈维·韦恩斯坦的丑陋言行,而是被他伤害的女性们的勇气。
此外,值得敬重的还有那些孜孜不倦、立场坚定的调查记者。
他们能够顶住权贵的压力,坚持不懈地调查取证,这才让真相得以大白,让受害者们看到希望。
不让说实话的新闻报道只能叫做宣传,敢于揭露真相的才叫新闻。
不敢说真话的记者只不过是宣传员。
对比某些地方的圈子,丑闻只能在利益分配不均时,才由狗仔队曝光或者利益相关方自曝,长此以往风气怎么可能好。
《她说》故事的结局大家都知道了,哈维·韦恩斯坦被判刑23年。
他的罪行曝光后,法庭案件、重罪指控、#MeToo运动诞生,这些都是大家耳熟能详的事情了,影片在此不再赘述,而是将精力全部放在这一切之前的努力上。
调查记者和受害者们流血流泪,做出了各种牺牲,面对各种阻力,甚至死亡威胁。
与其说这部电影关于原始正义,倒不如说这部电影是老式调查新闻的胜利。
因为《她说》清楚地知道,打倒一个哈维·韦恩斯坦、拍摄一部电影,并不可能一劳永逸地纠正这些丑恶。
任何圈子里都有权力利益和腐败,在看不到的地方还会有不公。
影片要告诉大家的是,调查记者和受害者们都做了正确的事情,尽管艰难,但纠正了一些错误。
要更多的人敢于发声、敢于调查,整个社会风气才能变好。
就像影片最后,多名记者挤在电脑屏幕前,逐字检查稿件后按下“发布”按钮一样,这就是一场胜利。
不畏强权的无冕之王,命运多舛的调查报告。
这里是硬核影迷集散地,欢迎关注公众号:妙看影视
只是一个热门题材
电影的现实意义或许远大于艺术价值本身。对于真实事件+控诉式类别电影《聚焦》《黑水》早以珠玉在前,此番不温不火的「流水账式」讲述方式远难企及项背,过于工整的剧本结构只会拖累情感发力与中和意识形态,作为冲奖片亦有些太过平庸。不过典礼上若有提名,想必又会被吉米借机调侃了。
虽然拍的很电视,但有重量级的题材和故事完成度,奥斯卡却一个提名没有,能看出圈内反对势力还是存在。演员表现都很不错,喜欢Zoe Kazan。
虽然 工整 但 有效
将影像让位于语言与文字构成的“非虚构写作特稿”当然不是什么高明的创作选择,按照纯电影标准衡量的话几乎不能及格,可当每一场所谓“冗长重复且没有调度”的对话都指向如此触目惊心的事实时,又怎能不被触动;与此同时,主创们对于施虐场面的“去猎奇化”留白处理也展现出了她们对受害者最基本的尊重。从戏里到戏外,电影人/记者们至少保持了对底线的恪守、对职业责任的坚持,以及对女性的真诚,所以无需多言,去看吧。(收尾部分是年度级别的)
电影的现实意义大于整体质量,过程更像一部纪录片,依靠大量对话还原事实真相,主体是受害者们,所以始终感觉采访者们的融入感不够,导致电影的力道也差了点意思。
zoe kazan除了会皱眉 张嘴还会个啥。真是出戏。
能扳倒好莱坞大鳄韦恩斯坦着实不易,性侵后能勇于站出来更为不易
75分钟弃
这种电影一不小心就拍的没意思。
即使是NYT,也仍然需要从上到下,团结奋斗,才可以扳倒如此大的一棵巨树。#20230511
女主的形象和过去相差太大了,无法直视,剧情也黑暗,看不下去,放弃了
真是又闷又平…整部电影思想的意义远大于电影的手法和技巧吧。说实话,看完以后并没有觉得两位女记者在推进报道中有多难,大部分人都说了,只是不愿公开。她们只能多跑几趟,但最终…还是靠被采访者的自我修养才得以有了公开署名……另外,女人的声音一直不那么重要。在家里,在工作,在社会,哪怕是在酒吧,更别说在权利之下。从来如此,便对吗?
奥斯卡季政治无比正确且拍摄工整的八股电影
reality > artistry
题材不错,也很符合奥斯卡胃口。可以说之前不懈的努力都是为了最后按下“出版”的那一瞬间,那是无数次走访调查取证,以及敢于发声的她们所积聚的力量迸发的一瞬间,犹如手枪上的扳机,让名为真相的子弹直击隐秘的要害。只是真的太平庸了,使得出来的效果有种半哑不哑的感觉
题材之好,仍旧不能掩盖繁复的对话和跳脱的剧情。只能说,引发的思考和为女性发声的意义大于影片本身
反高潮的叙事真的很女性了,就像一场无始无终的前戏,求劲爆求爽都是传统男性叙事方式。
“She said YES!”“我们只需要一个女人站出来。”将一段尘封于心的秘密暴露在文字中,到底需要多大的勇气。媒体人为了真相而不断奔走、搜索,这段经历太能打动人了。
无聊得让人坐立难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