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过《初步举证》已经一个星期,一直都想谈谈这部剧。
与其说这是一部电影,其实它就是一场话剧的录影。
影片的原名是National Teatre Live: Prima Facie,英国国家剧院的一场演出。
Prima Facie是拉丁文的法律术语,指的是法院在受理刑诉案时,初步审查由提诉方提交的证据材料,从表面看起来指控是否成立,如果成立,才进入下一步的审理。
Prima Facia本身不需要证据确凿,也不需要无可辩驳。
如果Prima Facie成立,而对方没有提出反驳证据,法院可能判处被告罪名成立。
简单地说,Prima Facie就是提诉方的一面之词。
这部剧最初(2019)在澳洲演出,剧作者是英国、澳洲双重国籍女编剧Suzie Miller。
澳洲墨尔本艺术中心版由Sheridan Harbridge主演,轰动后在伦敦西区推出了Jodie Comer出演的版本。
电影就是Jodie Comer出演版。
豆瓣评分9.6,IMDb9.1,算是一致好评。
看完后我给了五星(豆瓣),也收入了NFM。
Jodie Comer的演出太精彩了,豆瓣评分9.6不虚。
剧作探讨的法律问题是有价值的,在性侵案中受害人不应该被现行的法律程序所苛求。
事实上,对性侵案的受害人来说,一遍又一遍地向警方、律师、陪审团、对方律师复述受害经过、细节,由此造成的心理伤害恐怕远远大过性侵本身。
我在大约10年前就曾在腾讯的“大家”平台写过一篇文章,呼吁为勇于站出来指控性侵者的受害人以支持,她们不仅在维护自己的权利,而且也在维护那些怯于指控的受害人,更是在保护那些潜在的可能的受害人。
一码事归一码事,再精彩的剧作都不能豁免被批评。
剧中Tessa独白讲述遭受性侵的故事:她与同律所的男律师Julian彼此吸引,曾在律所偷偷有过一次性行为。
自己也掂量过是否要与Julian发展稳定亲密关系。
被性侵的那次是两人再度相约,双方都喝了不少酒,她邀请Julian到自己的寓所。
两人在寓所发生了性行为。
她性行为后没有睡去,而是继续工作,半夜因喝酒过多而感到身体不适,裸着身子到卫生间呕吐。
动静吵醒了Julian,他到卫生间试图关心她。
呕吐后回到卧室,因为她是裸着身子,Julian性起便不顾她的不适强行与她再次发生性行为,整个过程她没有感到快乐,反而感到屈辱。
尽管她认为自己与Julian并非伴侣关系,但这显然算是约会强奸的范畴。
她是律师,她觉得难受以及感到屈辱,所以去警局指控朱利安强奸。
从她被性侵,到法院通过Prima Facie,782天,两年又52天。
独白中,她表达了自己受到的伤害,对原本应该感到愉悦的性爱变得恐惧和排斥。
慢着,一起约会强奸造成的伤害后果,历经782天愈来愈痛苦?
我不怀疑剧作家想表达性侵给受害女性带来的伤害程度,而且我作为男性观众与女性的感受有着天然的隔阂。
但是,我还是要提出,剧作中,Tessa受到伤害是被权力建构出来的,不是真实的。
回到性侵的情境,她与朱利安约会,邀约对方到自己寓所,两人你情我愿发生了一次性行为,对方接着睡了,她继续工作,直到身体不适呕吐。
朱利安醒来后,再次与她发生性行为,构成强奸。
没错,只要违背女性意愿强行发生的性行为都构成强奸,我不仅支持约会强奸是应该被惩处的逾矩行为,婚内强奸也应该被惩处,甚至性行为中途女方提出stop,如果男方继续后半程也算强奸。
可是,一次约会强奸带来持续782天,甚至愈演愈夸张的伤害,这不正常。
巴特勒在《性别烦躁》一书中曾经提出了一个观点,她认为女性的性别是表演出来的,被权力话语、性别社会化的性部署、性别刻板印象的社会期待中反复建构出来的,不是本质。
那么,同样地,当#Me Too随着社媒的传播和自由主义话语的加持,它本身就成为权力的一部分,参与了建构性侵受害人的性身份。
在Prima Facie澳洲首演的海报上,Suzie Miller肖像旁就是手写体的#Me Too字样。
剧作家、剧院、演出、海报、评论,这些都是文化权力的构成要素,在狂飙般的#Me Too社会运动中,权力试图放大受害人的痛苦,以此来唤醒社会对性侵普遍的关注和觉悟。
独角戏,Prima Facia的剧名,在我看来很巧妙地掩盖了这终究是一面之词的演绎。
Julian的角度呢?
Julian的感受呢?
Julian的辩护呢?
整部剧甚至没有试图平衡展现真相。
在成人的世界里,在两性关系的互动中,都需要经过磨合才能在性沟通中避免误会。
同时,无论男性一方还是女性一方,都不可能试图每一次性行为都是OK的,总会遇到某些次性行为不OK,甚至有屈辱感。
Tessa与Julian说起来只是ONS(One Night Stand,约炮),两人根本就是缺乏性沟通的磨合,Julian甚至可能完全意识不到Tessa在表达本意的No,而不是轻微SM的调情。
感到不爽,感到屈辱,是不是首先与对方沟通,把自己的真实感受说出来,乃至痛斥出来。
这不是陌生人强奸,不是暴力强奸,只是ONS过程中Tessa主观上感觉到被强奸。
在我看来,Prima Facie剧作对普通人是有“恶意”的。
且不说剧中Tessa本身就是律师,因为指控强奸而在痛苦中煎熬了782天,最终败诉。
普通人ONS遇到糟糕的体验,更合理的做法是吸取教训,不用沉浸在糟糕体验中,把带给你糟糕体验的那人拉黑,而不要如剧中那样去报警指控被强奸。
抛开具体情境谈性侵,如同抛开剂量谈毒性,都是耍流氓。
没想到这么快就有新的年度佳作。
第一次在电影院看戏剧官摄就遇到了这么好的作品真是幸福啊!
看看你的左边,看看你的右边,这些事情就在我们身边,我们不能假装没有发生,有些事情必须改变!
曾经的泰沙笃定地相信这法律体系,可这一切在她的身份对调之后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当她坐在那个小房间的时候,她才体会到,詹娜有多么孤独。
当你被伤害,被审判的却是受害者,一遍又一遍地回忆那些痛苦的经历,这样的法律,是有缺陷的,必须改变!
我知道,他们会给出怎样的判决,但是就像詹娜一样,这一切并非徒劳无功,我们的每一次努力,都是对罪行的审判,都能撼动看似坚固无比的这栋老古董房子一点点。
这很艰难,但有意义。
因为,我们打仗不是为了赢,而是因为这场仗必须打。
如果影片在“法律不能完全抛弃一致性,然而在性侵案件中,我们是否能将一致性作为真相的试金石?
作为一名受害者,让我告诉你,强奸和肇事者的记忆如此栩栩如生,然而其他细节却未必如此清晰!
如果一个女性不得不在法庭上重温噩梦,如果女性叙述的强奸经历不像法院要求的那样,我们得出结论——她在夸大事实。
因此不被信任。
”这段话后就转向庭审结束,那我可以给8分,可惜并没有。
加上后面的内容,结合整体来看,除了反智,很难用其它词来概括。
质疑刑事诉讼三要素(即人证物证口供)之于性侵案的适用程度,没问题;质疑刑事证据三性(即关联性真实性合法性)之于性侵案的适用程度,也没问题。
说到底是把矛头指向程序正义及无罪推定,认为某类案件的相关法律及司法应该更完善,司空见惯了。
但把这种不完善简单归因于男性,“女性的性侵经历它不适用男性定义的取证体系,因此它不可能确凿,因此无法正义,法律是由一代又一代的男性塑造的。
”,还在影片是特殊案件的背景下去质疑普遍应用的法律法规法条,“我们在性侵案上全错了,我们不质疑法律自身的假设,相反,我们质疑受害者。
”,最后还来一手偷换概念,“当时的法院正如今天一样,不认为婚内非自愿性行为是强奸时,没有看到那个被殴打的女人。
”,那这就很没有说服力。
正因为是强奸,刑事八大案之一,证据才必须要具备三性。
特别是影片中这种没有物证口供,只有被害人证言的特殊情况,更是要谨慎对待反复求证。
不然一个不需要物证口供,只要有被害人证言,且证言不必具备三性的情况下就能判强奸或性侵的世界,不是太可怕了吗。
只能说同样的主题,除了精彩表演,“反方”的《即使这样也不是我做的》要好太多。
即使这样也不是我做的 (2006)8.32006 / 日本 / 剧情 / 周防正行 / 加濑亮 濑户朝香————————————————————————————回复评论区既然质疑是司空见惯的,怎么会不承认。
我不满的点已经说得很清楚了,用一个特殊案件去质疑普遍应用的法律法规法条,还简单归因于男性,是很奇怪和反智的,完全没有说服力,这削减了批判的力度。
说交叉质询残忍,可影片里的案件除了证言还有什么?
就算假使影片是为了让大家意识到交叉质询的残忍性才故意这么设置的,那在这种特殊案件中,证言作为最后能定罪的机会,当然会被反复求证。
主角作为一位有五年刑辩律师从业经历的人,不可能不清楚这些,但这一点是无关性别的,性侵案再有特殊性也是刑事案件,不会根据不具备三性的证言直接判刑。
在这种情况下,主角最后说“我从自己的经历中看到,在性侵案上我们全错了,我们不质疑法律自身的假设,相反,我们质疑被害人。
”、说“性侵案的立法基础是错误的,女性的性侵经历它不适用男性定义的取证体系,因此它不可能确凿,因此无法正义,法律是由一代又一代的男性塑造的。
”、说“当时的法院正如今天一样,不认为婚内非自愿性行为是强奸时,没有看到那个被殴打的女人。
”,这还不够奇怪和反智吗。
比如质疑受害者这点,当然可以批判,可放在只有证言的特殊案件背景下就很变味。
主角怎么就从自身经历得出性侵案全错了。
既然在只有证言的情况下质询都是错的,那怎么才是对的,直接判刑吗?
所以我才说“不然一个不需要物证口供,只要有被害人证言,且证言不必具备三性的情况下就能判强奸或性侵的世界,不是太可怕了吗。
”;再比如女性的性侵经历它不适用于男性定义的取证体系这句话,怎么就男性了,这和男性的关系在哪?
换成全女警局就不是人证物证口供了吗,那要根据什么去判刑量刑呢?
还有婚内非自愿性行为这个例子,一个是强奸的认定,一个是强奸的确定,完全两码事。
毫无疑问,法律和司法还不完善,我也支持批判,但不完善不是简单一句男性定义男性塑造可以概括的,也不是这样才能改变的,这是偷懒行为。
还是那句话,影片如果在“法律不能完全抛弃一致性,然而在性侵案件中,我们是否能将一致性作为真相的试金石?
作为一名受害者,让我告诉你,强奸和肇事者的记忆如此栩栩如生,然而其他细节却未必如此清晰!
如果一个女性不得不在法庭上重温噩梦,如果女性叙述的强奸经历不像法院要求的那样,我们得出结论——她在夸大事实。
因此不被信任。
”后就转向庭审结束环节,那我可以给8分,因为到这里故事逻辑上是没断掉的,批判性也不会比现在差。
可惜并没有,最后几分钟就像我吃美食到最后吃出个苍蝇。
影片初步举证,但它的举证过程有问题,这很关键,也是给5分的原因。
————————————————————————————再回评论区,也是最后一次质疑鉴赏能力也好,觉得视角狭隘高人一等也罢,不管怎么用词,之前的评论至少是没有脱离电影本身在讨论的。
但一觉醒来看到下图所示的几条评论,除了让人觉得评论者理屈词穷外,可能就是荒诞了。
我接受一切关于电影本身的评论,拒绝一切无厘头的评论。
(发现第一次回复的评论自删了,为了避免后人理解不能,故截图)
一个曾经对法律体系毫无质疑的常胜女司法人,一直以来持续为性侵害者做无罪辩护,而当自身权益受到侵害时又会如何?
在海报上,女主角Tessa既是戴着律师头套的冷酷司法人,又是拼尽全力呐喊却终归静默无声的性侵受害者。
呈现这一转变的是几乎发生在同一场景内、全部由演技和台词构筑的长达100分钟的无留白独角戏。
从立于不败之地时对能力的自负,到庭审时声嘶力竭呐喊的愤怒不平,再到对司法体系生出质疑的悲切无奈:无论是面部肌肉牵动的方式、从喉咙深处挤出的呜咽,还是近乎完美的台词,Jodie的表现完全可以用摄人心魄来形容。
台上着装的即时更换和对同一道具的利用十分巧妙,简单的转换就能让人感受到Tessa心境的急转直下。
而被害者立场的第一人称自述使人更加感同身受:遭受侵害的她因恐惧清洗了身体更忘记取证,蹒跚着去报案的她听到的是警察嘴里泡泡糖的破裂声,感触到的是被掰开下体拍摄性侵痕迹的羞耻;庭审上的她嗅到的是老熟人法官眼中转瞬即逝的同情,看到的是旁听席男方亲友神情中的不齿。
原告席上的她指甲深深陷进手心,内心的痛楚却远胜肉体。
这长达782天的诉讼过程使她饱受trauma摧残,变得身心俱疲、事业被毁。
职业素养更没能为Tessa在证据留存上带来任何帮助,她亦没能像自己在过去的案件里对受害女性的要求那样,保持绝对冷静。
被父权制定义的司法体系仅仅看重“法律事实”而非真相,对细节的复盘仅仅是对受害者无休止的羞辱,那个曾傲慢地坚信着“we just care about legal fact but not absolute fact” 的她此时对法律的信仰已经完全崩塌。
最后一幕,向观众嘶吼着的她终于还是把自己的案卷放回巨大的书架上,与背后无数的性犯罪记录融为一体,变成无关痛痒的数字。
这样广泛尖锐的社会现实已经无法再有什么题材创新,但受害者视角的一人独白绝对是此类题材最能令人移情的呈现方式,更不用提最容易被当作缺乏法律事实处理的熟人侵害案件。
支撑起一切的是Jodie的卓越演技,让我在这巨大体量的monodrama中几乎没有一分一秒的注意力转移,完全屏住了呼吸。
这才是无愧演员一词的表现力,对她的未来寄予无限期待。
同时也希望所有在社会新闻中质疑被侵害者的人都来看看这部作品。
她手执法律刀解剖当事人,任凭交叉询问痛苦涌出,她也坚守执念,辩护律师只是司职,抽干证据以胜官司即为本分。
直到身份换位她也遭侵,深陷泥淖。
法律的冷难让滴血的心愈合,开膛破肚曝光隐私也争不到绝对公平。
没有关怀与体谅,只有计算和物化,他逼问侵犯时的每一个细节,抓到漏洞强撕逻辑巨口,步步紧究拆倒情绪危楼。
在男性主导编纂的法系之下,一把折伞只能为一半人遮雨,三分之一曾遭侵犯的女性,大都站在了雨泼的角落。
她也曾对如此法系恪守不渝,那时她还躲在法伞的荫蔽下,从她受犯的那一刻起,她被无形之力推到了伞外,淋了782天的雨,她又怎能相信法能伸张正义。
朱迪·科默一气呵成的表演将行云流水的剧本完美呈现,张弛有度情感拿捏,无冕之王。
独角戏也留下更多想象空间,对冷血律师,对侵犯恶魔,剧本拍成电影也一定精彩。
初步举证 (2022)9.52022 / 英国 / 剧情 / 贾斯汀·马丁 / 朱迪·科默
性侵案的辩护关键不在于证明她愿意,而在证明他不知道她不愿意,但是how did he not know, 真正尊重你的人怎么会不知道。
there is not truth, only legal truth,我们相信无罪假设,只要不断test受害人证人的记忆,直到找到漏洞,构建出我们需要的legal truth,we all play our roles and this is the game of the law, this is human rights. 性侵案受害者的记忆原来不能适配男性制定的法律体系所需要的一致性,被反复告知it will be tough,两年的等待和脑海中的交叉辩护,在法庭上被confused和趁机还原受害场景,只为证明被害人不可信而导致男人不能确定女人在拒绝,可原来女性的拒绝并非那样难以理解。
something has to be changed, 而我们每个案件的女主,案发后第一时间的不知所措,报案的窘迫,加害人若无其事的询问am I upseted you和无数次问自己只是当作一个bad drunk night好不好,最终还能去上班,说出那句you know what you did,不背弃曾经努力的自己,能站在法庭上已经用尽勇气。
3年law school, 1年执业考核,7年刑辩律师,我需要知道自己没有被辜负,需要知道beyond the law there is justice;我不要求任何东西,只要其他女人不再被伤害。
程序正义看起来那么完美,每个gameplayer都相信它能保护所有人,以至于一定有点超乎个体寻常之外的社会关怀,才敢最终站上预先审查发出微小的声音,每位律师都fully booked,三分之一,每天有一百件这样的事情正在发生。
独角戏,直接面对观众的问题,中国观众也到了这种该直面问题的时候了。
戴锦华老师映后存档:戴锦华:《初步举证》从头到尾是一个女性的嘶喊,也是一张对现实与社会的战表 - 微信1. 父权制对于性同意的矛盾,是要求女人必须是绝对自持的,是愿意也要说不的,以及反过来又拿女人说不就是想要作为性同意辩护的矛盾。
2. 无论一个当代女性已经获得了怎样的成功和性解放,依然要经历不受到我们声称被赋予的权利所保护的遭遇。
3. 个人主义是与新自由主义、父权制紧紧勾结在一起的。
当一个弱势群体在这样的体制中取得成功,多多少少都伴随着对其他弱势群体的压迫和对体制中特权的分食。
当我们说这样的女性才是自尊自爱自强独立自由的女性时,是不是伴随着对这个体制的迎合,对权力分享的渴望和弱势群体的不屑?
换句话说,我们有没有试图改变这个结构的性别与权力属性,还是仅仅想要分一杯羹?
一个女人在父权社会中取得成功固然可敬,但不要忘记我们没有人是赢家,我们只是被一个不属于我们的结构“幸运”赏识,我们有千千万万的同类正在受苦,万万不可走上屠龙者终成恶龙的老路。
4. 男性主导的法律下,完美性侵受害人并不存在。
受害人破碎的证词会被想方设法证明“没有让他认识到你在拒绝”,而合逻辑的证词又会被按男人的习惯性视角揣测为为利益编造、污蔑、诽谤。
当一个女人表达拒绝时,并不是一个非常难以理解的事情,你不会误解你老板的拒绝,却可以性侵 然后转头像刚出生的婴儿一样懵懂地要求一个女人反复证明她说的拒绝确定可以被你理解。
女性受害者的举证无法适配这套男本位的法律,虽然不知该如何,但有些事情必须被改变。
在严苛条件下,性同意与否是一个极难举证的事实,而受害者即便能够千次、百次的回忆起那个悲惨的画面,却无法像理性、充满逻辑的专业律师一般能够陈述清楚所有的细节,她们已经死过一回,但努力地活下来,挣扎着、控诉着、释放着怒火和不幸,却无法在法庭上为自己争取到公平和正义。
泰莎意识到了,这是因为当前的法律是父权制下的法律,从报案、接受医疗检查到法庭审判的每一步,都要求受害的女性承担了超过合理范围内的举证责任,是将她们悲惨的灵魂一遍遍重新剖开的过程,就像她明明是两手交叠被男方的一只手举到头顶按住,嘴巴被男方另一只手捂住,辩方律师却在她记忆模糊的地方制造漏洞,说她是自己捂住自己的嘴巴,不想被男人闻到嘴里呕吐过的味道。
作为一位底层律师,这部电影再次击碎了律师袍下无意识的可笑优越感。
苦难在挑选对象的时候并不会区分职业、性别、个人能力、智商等级,没有一个女性能够在这样的经历下像没有感情的AI一样陈述事实,这本就不公平。
所以当遭遇不公平的时候,如果人人都不为自己发声,那么是否在不经意间连自己也成为了施暴者的帮凶,沉默不会带来情绪的解脱,而是永远无法对自己做出的原谅。
就像782天的这场大雨,注定将淋湿泰莎的一生。
只有当自身也从云端坠落,在这段绝望的失速里,才会知晓她人的勇敢。
抓住这一根伤痕累累的接力棒,从地狱里耗尽尊严也要爬回人间,找回自己的声音,让渺小的声量汇入更多的意识形态里,让争论越来越多,让这滚烫的泪水浸透决策的方向,直至影响到每一个角色和生命。
要走的还有很长,但是在世界的每一个角落,已经有无数的人在走。
就如同泰莎最后和那个年轻的女警察对视的画面一样,女警察穿着男式风格的工作制服。
但无论如何,她已经穿上了。
我们,只会越来越勇敢。
看到电影的第26分钟(约24.52%进度),我终于看不下去了。
脑海中浮现巨大疑问:如果这也算电影,那直接看话剧录像不就行了?
我不排斥任何电影形式,但电影必须有其存在的意义。
比如《北京法源寺》的话剧更震撼人心,B站就有完整录像,何必拍成这般?
豆瓣分类更让我困惑。
《初步举证》明明是话剧录像,却被归为"剧情"类,而《北京法源寺》直接标注"话剧"。
若按此逻辑,是否所有话剧录像制成拷贝在影院放映都能算电影?
仔细想来确实可行,例如《狗镇》若加入巧妙场景转换,完全能改编为话剧,再以录像形式放映。
只是中国电影市场尚未有人尝试罢了。
继续观影至1小时04分钟,我彻底放弃,确定此生不会再看完。
强烈的枯燥感将我吞噬——单人单场景的话剧形式本就单调,故事内核更是单薄:探讨女性与异形性行为中遭遇强迫时,如何证明自己被侵犯。
这种简议题用105分钟呈现,剧情毫无波澜,苍白无力。
《末路狂花》仅用一场强暴戏就足以传递同等张力。
冗长的对白与停滞的情节,足以让观众如坐针毡。
对我而言,电影必须有趣,故事必须精彩,这是超越一切的铁律。
然而,这样乏味的作品竟在豆瓣获得16万人评分9.5?
我可以理解女性观众等待一部好电影,等待一个好的独立女性题材电影太久了,她们渴望被关注、被重视。
我自己会给它7分。
即便它枯燥得让我看不下去,但它确实是一部好作品,毋庸置疑。
(慎点有剧透。
对本专业的电影真的很想说上两句…)我亲历性侵审判案件。
案发地点在一处公共厕所,一名年仅十岁的女童独自如厕时,被猥亵而大声喊叫,女童的父亲闻声迅速赶到现场,撞开门后发现女儿正在遭受猥亵,将施暴者当场制服并报警。
庭审现场检察官依据详实的证据对施暴者进行指控,法官依据事实和法律,敲响法槌作出宣判。
在那一刻,全场肃立,我看到了“正义”的具象。
《初步举证》中泰莎的撕裂与法庭上那位父亲的悲愤,在时空交错中叩击着现代法治的根基。
当精英律师沦为性侵受害者,当公厕里的童稚呼救演变成法庭上的庄严宣判,两种司法图景折射出法律体系在性别暴力面前的复杂面相。
对抗制与纠问制的司法剧场里,受害者都在经历着相似的凌迟。
英美法系的交叉询问如同公开处刑,对方律师用"当时为何不反抗"的锋利质询肢解受害者的尊严;大陆法系的职权询问虽稍显克制,但法官对"合理反抗"的执着追问,依然将受害者推入自证清白的道德困境。
我可否将此认为是程序正义外衣下的二次伤害?
举证责任的天平倾斜将受害者置于结构性困境。
父权制法律体系的基因缺陷在证据规则中显露无遗。
从英国19世纪"贞操测试"的遗毒,到当代法庭对受害者性史的猎奇式质询,法律程序始终将女性身体置于被审视的位置。
印度刑法第375条将婚内强奸豁免的条款,恰是法律父权化的活体标本,暴露出立法者将女性视为丈夫财产的本质认知。
罗尔斯的无知之幕理论在此显现出革命性光芒。
当我们将立法者置于不知道自身性别、阶层的原初位置,证据规则必将重构:性侵案件的举证责任可能转向行为人自证同意,受害者的创伤应激反应将被纳入证据采信体系,法庭质询将配备心理专家实时干预。
瑞典2018年推行的积极同意原则立法,正是这种思维实验的现实投影。
法律终究是流动的正义。
当泰莎在证人席上完成自我救赎,当那位父亲在判决书中触摸到正义余温,我们应当看见制度变革的曙光。
构建真正性别平等的司法体系,不仅需要修正证据规则,更要重塑渗透在法条字缝中的权力关系。
毕竟,真正的正义不应是受害者穿越荆棘才能摘取的果实,而应是法律自动为弱者撑起的保护伞。
太牛了,凭借一个人的力量让很多画面生动地浮现在人们眼前。
我简直太震撼了。
而且我也强烈地感受到那种跟吃了一只青蛙一样哑巴了叫不出来的感觉。
自愿和非自愿仅仅只是一线之隔,在时间上甚至是一瞬之隔,在语言上可能可以轻松地迈过,在法律上却隔了一座大山。
女性有口难言,说不清楚。
男的则都觉得无所谓,矫情。
婚姻和恋爱关系成为了很多恶行的遮羞布,好像在这样的框架内,很多恶劣的行径突然无足轻重。
我们究竟应该怎样呐喊呢?
我又想起我发布了男的总是让我感觉不舒服的帖子时,本来只是想抒发我交朋友的边界感总是被打破,被暧昧化,被两性关系化。
却收获了不仅来自男性而且来自女性的攻击。
“你们没有任何特权”“你如果生理性厌男就不要浪费他们的时间”“你真的很奇怪,看不出来他们喜欢你吗”原来男性的任何行为被冠以“喜欢”,就可以被轻飘飘地合理化。
这和小时候“喜欢你”的人就可以肆无忌惮地欺负你,又有什么区别?
这个世界究竟要替男性遮多少羞。
我对亲密关系没有任何愿景,看到有愿景的男性也知道他们只是想找一个保姆、一个发泄性欲的对象、一个自甘受辱的人、一个可以捆绑一辈子的称号。
世界上的蠢货那么多,我只希望女性中这样的人可以少一点。
不要再冷漠地站在自己同胞的对面,看不出来男性过得已经有多好吗?
他们的时间根本不需要我浪费,他们自己冠冕堂皇地浪费了我很多时间。
同样,我也脱下了对于男性的学识滤镜,虽然不是totally,但也快了。
这还是多亏了我学的专业。
他们的学识看起来再怎么渊博,本质上还是服务于自己的特权,为了维护父权的利益,不可能用于帮助我、建设我。
学识只是学识,看是谁用,一个冷冰冰地只会引经据典的没有人性的机器,即使能够纯熟地运用各种知识,又与我何干?
又算得上有什么魅力呢?
我永远不可能受益于他们的学识。
书看得越多,越自以为是,越高高在上,越冷漠,越要调转矛头指向我们,越看不起人,越趋近于男性的本性,越像退化的人类。
台词过密如同asmr般催眠,当被麻痹后冷不丁将人喊醒,生命裂开的罅隙开始越扩越大,而这就是女性的困境。
这么小的一个剧场如果我在现场中途起身离场是不是不太礼貌,谢天谢地我没有在现场。
立场先行的扯淡故事,司法体系要是真的按这帮人要求的那么改那才是真的天下大乱,左派总是打着进步的标签祸害世界。这片子在国内的营销倒是很成功,傻白甜们很吃这一套。
看了前面说辩护性侵案 就能想到后面的剧情 演员挺强的 但是本剧对人物刻画其实并不好 没有人物为什么要起来起诉性侵自己同事的背景刻画 另外 对于最后在法庭的辩护 可能也因为是一个人演的原因 刻画很少 以至于不知道为什么就败诉了 因为女主还是能打4 但这部剧确实不应该拿那么高的分 女权加成太大了
可以 从me too的诬告产业化到这个母狗们真的完成了诬告去责任感化了
我发现豆瓣只要是女性电影,拍的怎么样都能上9分,这值9.5是对豆瓣top电影的侮辱
当她说出每三个女生都有一个遭受性侵的台词时,死寂沉默的影院突然有一个男性带有诧异的讲“这么多”,多么照进现实的回文闭环啊。男性的傲慢自大特权无法共情在这三个字里淋漓尽致。
是啊,我们怎么忘了,法律无罪不等于事实无罪,天啊。以及年纪越大,越感受到女性困境,这是彼时象牙塔的我,感知不到的。
确实intense,从主题到海报都强调理性与情绪的冲突,但剧本实际上绕过了理性,而用一种直击天灵盖的方式诉诸共情,“三分之一”完全是slogan式的强力campaign,比起伊藤诗织《黑箱》里更多诉讼细节或《坠落的审判》探讨真相的限度,是要单向些的,不过表演和舞台水准极高,比如呕吐时换成了白光,说窒息台词时甚至能看到科默的脸泛紫,包括哭腔的运用,可怕的控制与释放。另外就是结尾说的法律错误,是个真问题,翻电之前讨论过,我们对公共价值的判断和信念,不是由讲道理而是由感受驱动的,真来自体验之真(比如紧张性强直静止)。所以两个联想一是判例法下应考虑不同时期观念的竞争,“前鉴”要有贬值空间。二是把法律换成宗教或革命,那种被抛弃的共情就能打开,道德感反映的是人的境遇,其中凝固的部分形成身份。
累死演员系列,嘴上不停还要自己手动换景。独角戏或许是为了后期孤立无援、其他所有人都隐身黑暗中的效果吧,从性侵当晚跳到法庭现场的语气转换很震撼。剧情还是蛮 设计感的。性侵案不需要证明受害者没有consent,只需要证明强奸犯没意识到她没consent,说出来都他妈离谱
782天里雨没有停,但最后灯会一盏一盏亮起。如果公平甚至不在法律里,那就继续发问,继续质疑。
也不是说剧本/direction是三星的水平(其实也差不多),但最主要的问题在于如果Comer独角戏+victim account已经把整个narrative变得足够fragmented的时候,频繁的剪辑只会让整个观影体验更加disorienting. NTLive似乎忘记了影像是永远服务于演出的;如果不能起到一个近似于theatergoing的体验,多机位近距离都只是舍本逐末
这也是为什么,艺术文化败落的今天我会如此失望的根源——因为规则的不公、政策的冰冷,需要这般有力的人文艺术来拯救。只有这样,当人类被洗脑、被规训时,才能有重生的希望。
9.5的豆瓣评分全是一帮装逼犯评出来的,虽然女主角一个人演完全场看似特立独行和先锋,实际出来的效果却真的相当垃圾:台词一直急吼吼、特别迫不及待地从她的口里像连珠炮似地蹦出来,就像她自己在和自己抢着说台词,而语气一直像在说相声,让人毫无角色心理的代入感。直到,女主演绎自己被强暴,仍然像在说相声,我果断退场了……这是一个业务能力很差的相声演员。
初步举证结束后的一句话只花1s你就能猜出ta的性别“你们不会在哭吧”👌🏿
含女量爆表,男性角色被边缘化,刻板化,一股子姨妈味,母味冲天
角色定位太巧了。讲了一个年轻女律师从质询者到受害者的转变,她非常清楚法庭的游戏规则,所以当身份转变时,当原先她所掌握的武器,此刻通通成了朝向她的炮火时,她才意识到,这背后存在的系统性不公。她原先也是身在其中的“帮凶”,而现在,她的优越感、逻辑自洽、精英意识,全部崩塌,她明白了,这套规则最恐怖的地方就是会把所有人都纳入到一整套理性程序中,并为此心安理得,唯一被排除在外的,就是受害者本人的正义。朱迪的独角戏,酣畅淋漓。不止是形式感的问题,是把“女性”提高到最显著的位置,让观众全程感同身受,不为任何其他人分神。所以这出悲剧,也就具有了极强的宣言性质。
女主的表演非常精彩,完全撑起了这样一出独角戏,同时直接在台上进行道具的转换与服装的更迭也是非常精妙的设计。全场唯一女主退场的时间应该就是计时从1跳至七百多那下。整个片子尽管只有一个演员,尽管没有对话,但确实为我们呈现出了一个完整且有趣的故事。从律师到受害者的转变也更能讽刺出现有法律体系的问题。在结尾段落,女主的总结的部分,画面第一次带到了观众席,让这段总结显得更有对象感。但是这段总结的归因其实我觉得不太合理,因为既算不是父权社会,既算我们去按没有说是就是不是去判断,那么我们会发现把整个剧作的主角写成一个被诬告的男律师,整个剧作会仍然成立。这其中的不合理之处绝非是什么父权社会带来的,而是由于人类人性的缺陷导致的法律有不可弥补的缺陷。同时整个片子确实不完全像个电影。2025-2-23看
初步举证如果作为廉价的舞台剧观看手段,4 星。如果作为一部电影,只有 2 星。全给演员的努力。作为电影,它集中了独角戏加固定场景,而且没有来自外部的紧张力量,几乎完全的内心戏。还是最刻板印象的 magic circle criminal barrister 形象。它缺乏视觉吸引力和剧情的新意。我能接受固定机位小空间表演,起码你得有俩人。我能接受一个人独角戏,就像《完美的日子》但起码有外景。我的每一位朋友都承认,至迟在詹娜的故事讲完,每个人都知道故事是如何发生和如何结束的。有点像在演列宁在 1918,台下观众词比演员都熟。我觉得这部电影是最好的参考值,应该在所有中学选修课上播放它和《还有明天》,然后在黑板写上:初步举证 not a movie还有明天 thats a cinema
看了三分钟,就知道是装,电影具有独特性,反而是一群人打九分以上,票房说明一切优秀的电影怎么也要精彩纷呈的故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