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演才气不足,人物刻画平淡,好好的一个故事被拍成这样,记得看过探索频道介绍这个事件,对以色列突击队的行动感到惊心动魄,堪称反恐教科书!这部电影却把行动跟现代舞搞穿插,弄得我尴尬的要死,真的看这部电影不如看记录片,什么元素都想加进去,就会变得四不像!另外,这部电影也考量了政治性,不敢得罪穆斯林,不敢得罪非洲国家,轻描淡写,最后就成为啥都不是的电影,最近的导演都怎么了?敦刻尔克拍得令人失望,这部更糟糕,同样是以色列的故事,慕尼黑至少甩了这电影几条街!
电影的直译是《恩德培的七天》。
不知道为什么要译成《火狐一号出击》。
讲的是42年前的一次轰动世界的劫机事件。
巴解组织和德国红军派共同策划了这起劫持法国航空的飞机的事件,并且在乌干达独裁者阿明的支持下,降落在乌干达恩德培机场。
机上有一百多名以色列人。
劫机者以这些以色列人做为人质,要求以色列政府释放关押在世界各地的巴勒斯坦人。
以色列当局考虑再三,终于决定武力解决。
之后的事情大家都早已知道。
解救过程很顺利,打死了劫机者,三名人质丧生,以色列特种部队死亡一人,就是带队的指挥官约纳坦·内塔尼亚胡中校。
顺手还炸毁了11架乌干达的米格飞机。
这些战机为乌干达空军的全部主力。
救出了其余所有的人质。
在这个电影之前,已经拍了至少三部关于恩德培行动的电影了。
无非是乱打一气,凯旋而归。
所以,这部影片编导没有循以往常规的拍摄手法去直接演绎这个故事,而是加入了许多人物的思想活动,以及编导认为与这一事件有关联的场景。
如以色列政府的决策过程,劫机者们面临杀死人质前的各种考虑,人质们的种种行为等等。
使得观众没有把视角仅仅停留在解救行动本身的刺激和惊险,而是从政治历史人文信仰的角度去看待和思考这一事件。
虽然其中有不少是编导自己的揣测,却也使影片生色不少。
例如其中的两个场景。
一是两个德国劫机者的思想活动。
他们俩属于德国红军派。
这个组织成立于1968年,自我标榜为共产主义者。
实际上,他们没有人懂得共产主义理论,只是从一帮子不甘于平淡的左翼青年对现实不满,变成了恐怖主义者。
对于他们,杀人是过程,也是动机和结果。
这两个参与劫机的德国青年也同样如此,脑袋里充满了极端的思维。
但是,当他们接到指示,一旦和以色列政府谈判不成,就要杀死人质的时候,他们也彷徨不安。
毕竟用手中的枪去杀死成百名手无寸铁的无辜人质,远比面对自己的死亡更加艰难。
到现在他们才明白,他们为自己选择的是双重人生。
出来混总是要还的。
二是那个自愿留下的法国修女。
与她同行的修女有好几个,都知道走意味着生,留下面临的是死。
而只有她在被释放的时候要求留下来和剩余的人质一起。
在这里我们没有必要去考查她的动机。
和机长乘务员一样,支持她这种做法的或许不是信仰,也不是职业道德,而是人性。
影片中的乌干达总统阿明,纯粹是一个没有信念没有人性的家伙。
仅仅是因为以色列不给他提供军援,他就想黑以色列一把。
结果是偷鸡不成蚀把米,死了45个人不说,还没了空军。
就是这样一个混球,居然还统治了乌干达七年之久。
当地人的文明水平和开化程度也就可想而知了。
不过还是先不要说别人,在咱们这里,这种人也不少的。
虽然出现的荒唐事远没有劫机的动静那么大。
影片还着力渲染了以色列政府在对待这一劫机事件中的决策过程。
犹太民族是个多灾多难的民族,几千年的流离失所,几千年的受尽凌辱,培养了这个民族无比坚忍的性格。
默默的生存,默默的赚钱,默默的面对大屠杀。
建国之初,他们也以眼还眼,无情的烧毁巴勒斯坦人民的村庄,驱赶村民,杀害妇孺。
历史就是这样在无情的重复中缓慢前行。
在培养了巴勒斯坦人仇恨犹太民族的同时,也造就了以色列自信和自卑兼而有之、强势和担心孤独兼而有之的品性。
所以,他们的决策是犹豫且漫长的。
如那个舞蹈编导所说:“跳舞就如同生活。
如果你受了伤,你会变得有所顾虑,这可以理解。
但如果你变得过于害怕,以致永远有所保留,就没有了纵然一跃的决心,那你就永远跳不好舞”。
在营救取得胜利后,以色列总理拉宾丝毫感觉不到胜利的喜悦。
他说:“如果我们永远不跟其它国家谈判,那战争就永远不会停息。
”生存还是死亡?
这个古老的命题,无时无刻不在困扰着以色列人。
说到舞蹈,这也是影片中的一大亮点。
从头到尾都穿插了一段现代舞的排演过程。
创意很好,舞姿更好。
特别是结尾处,一个男人艰难的用尽全力挣扎前行,去追赶远处奔跑的少女。
把肢体语言发挥到了极限。
似乎象征着犹太民族背负三千年的苦难,去追逐现代文明的脚步。
坚定,不屈,义无反顾。
这部电影里,看看这个舞蹈也值了。
被人评分:7.5。
1星,拍的不好。
很多年前有过一个故事版的《火狐一号出击》,这部新作品名字一样,但剧情完整度还不如几十年前的那部作品,作为一场国际很知名的大营救行动。
政府的方案,军方的执行,国际各关系的态度,在这部片子里没有丝毫的体现。
导演反而想用文艺的方式来诉说这场危机营救,先是给反派人物赋予了一大堆的崇高理想,然后再给主角这边弄出了不少浪漫情调,考虑过现实人物的感受吗?
交火时则用剧场舞蹈来生搬硬套表现这场营救的激烈程度,几个场景来回切换到烂,蒙太奇成了蒙头转向。
这是一部文艺片,而非历史剧情片。
以色列野小子千里奔袭乌干达,可以说当今特种作战史上的绝唱!
多么好的题材!!!
背后有太多的真实故事 真实素材可以发挥,而这部片子几乎把重点放在两个德国恐怖分子上,其他几乎点到为止。
摩萨德在背后大量而又有效的间谍侦查行动、特种部队精准细致的针对性训练(连恩培德机场航站楼楼梯级数都不错过)、在机场的酣战等 这些才应该是恩培德行动这部影片重点突出的地方吧。
更可笑的是犯了好多常识性的错误,特种部队在突击时竟然没有佩戴头盔、内塔尼亚胡中校分明是救出人质撤退途中被击中头部而电影则在进攻途中倒下、以色列的战机在撤退时摧毁了恩培德机场的乌干达军机而电影中连以色列战机的影子都没有 等等。
只可惜了这么好的题材,给一星感觉都是多余的。
最后十五分钟的营救段落,导演把一段舞蹈和营救行动剪辑在了一起,观影体验支离破碎,整个段落我都是快进过去的。
实际上本片前半段还是很不错的,无论是恐怖分子内部,人质,以色列内阁,甚至独裁者阿明都给人留下了很深的印象,每个角色都性格鲜明,丰富饱满。
国防部长极端相信武力,总理作为政客思前想后,飞机上的机械师胆大心细,每个角色都很丰满。
唯独女舞蹈演员与男特种队员的感情在前期铺垫得非常不充分,最后这一段就显得极其突兀,这一段导演明显是想给电影来个升华,却画虎不成反类犬。
本片以著名历史事件“恩德培行动 ”为背景拍摄,基本复盘1976年6月27日~7月4日发生的法航客机被劫机,100多名以色列人被扣为人质,后被以色列特种部队奇袭拯救的故事。
但是本片被导演导得剧情稀碎,尤其最后人质解救的高潮阶段,生硬插入一段不知所谓的舞蹈桥段反复蒙太奇,除了给观众莫名其妙的剥离感以及剧情因被打断而产生的抱怨情绪外,什么也不剩。
不得不说本片从编到导都像是败家子挥霍后爹财产一样,浪费这么好的题材背景和投资人的钱,可谓烂片中的奇葩。
看过此片,我不禁感叹,烂片从来没有下限,只有更加的烂,尤其能把好题材拍得稀烂,那是要多么智商离线的大脑才能办到的事儿?
此片如果在院线上映,请不要去观看,如果要去请自备晕车药,自备医疗保险!
结论:导演拍摄此片,效果犹如壮汉欺负敬老院的老人和打劫乞丐一样,无能且下作!
柏林电影节观影,4/5一部完成度非常高的影片,节奏流畅,张弛有度,层次丰富。
短短107分钟,展现了一个复杂历史大事件以及事件里许多个牵涉其中的小人物的细腻人性,足见导演功底,不愧是出自神剧《Narcos》导演之手。
影片涉及的许多主题都足以让人深思:英雄主义,人文主义,政治博弈,暴力对抗,革命。
电影自始至体现出强烈的人文主义关怀,或许这也是放映结束时全场经久不息的掌声的原因之一。
这一次震惊世界的劫机事件,最终以以色列出动军力、劫机方(两个自称revolutionist的德国人,和一群自称freedom fighter的巴勒斯坦人)的全线阵亡结束。
结尾,一直在紧张等待军方行动结果的以色列总理及其同僚,在收到“102名人质全部安全登机回国”的消息之后,露出了释然的表情。
可是对于银幕前的观众而言,看着躺在地上的尸体们,我(们)却无法释然,甚至走出电影院后,依然不能。
也许,这个世界上从来没有绝对的正义可言,但有时候英雄主义仍能让人热泪盈眶。
片尾打出一行字幕:一直到2018年2月,巴勒斯坦和以色列政府,依然不曾和谈。
好的电影,真的让人反思历史,以及人类存在的正当性。
看这个评分,本以为是因为这种需要一定历史背景知识储备的电影不适合小清新豆瓣众,起码前三分之二都还行嘛,比不上《慕尼黑》也和《红海潜水俱乐部》差不多。
(要补充一句,这三部根据以色列现代历史大事件改编的电影可以一起服用,做个比较)。
看到结尾,就这?
那么牛逼的恩德培行动真正对战场面就这?
为了给恐怖分子一点人性,连以军士兵用希伯来语喊“趴下”加丢闪光弹闪瞎恐怖分子狗眼的真实史实都改了?
其实吧,想拍得非常出彩呢,也难,中规中矩的《红海潜水俱乐部》评分也就那样,而本片人物、线索其实更多,肯定要有所取舍。
然而导演一面取舍一面又想面面俱到,结果哪面都没讲好。
1.首先是恐怖分子,这方面算是拍得最好的了,西德红军派与阿拉伯方的纠结交待了,我觉得女恐怖分子在机场对着坏电话的一段独白是全片最出彩了,也彰显了演员演技。
2.人质。
毕竟人数众多,换了我我也不会着墨太多,毕竟就是“工具人”的定位。
不过可以重点突出一个人质(家庭)和身在以色列的亲属啊,不比用什么以军士兵和女友的故事好?
3.以色列zf。
拉宾和佩雷斯这对事实上的长期盟友矛盾还不够尖锐,拉宾的多虑和犹豫还能再拍深些,至于佩雷斯,拜托,除了外形有些像,就是个面瘫啊。
哪里有主策划的果敢?
4.乌干达阿明,这倒是中规中矩,毕竟不是主角,也有专门拍他的传记片珠玉在前了。
5.以军士兵群像。
行动现场领导+唯一阵亡者+未来总理亲哥的大内塔尼亚胡也是个工具人啊,他的戏份明明该加一下,把舞蹈演员的男友戏份分给他和人质家属就好了。
至于以军小哥,既然想多拍他,那也该多挖深一些,而不只是和女友舞蹈蒙太奇交叉,然后第一个冲进去突突突这么简单。
其实吧,我的观感就是从《红海潜水》姊妹篇到以色列《中国机长》,最后变成犹太《记忆深处》的大型宣传片,导演也不是不想深刻,但深刻得不够,故作深刻的部分就是强行说教,这个舞蹈当然一看就是战争+屠杀主题了,不过至于占用本就不算长的片长中那么多时间吗?
最后,这片子定位也有点不清,商业?
纪实?
还是啥,对于单纯想看爽片的观众来说,交战场景也不够啊。
很少写影评的,碰到这个二货导演是在忍不住要吐槽了。
整部戏的高潮时刻突然穿插起了尬舞。
节奏都被带乱了。
让人看着真是心烦意乱啊!
什么导演啊,这么好的题材糟蹋成这样。
动作戏拍不好可以学学其他人啊,哪怕就是抄袭好莱坞的二流动作片都比你这么瞎造强好不好。
节奏全乱了,真的看着很恼火,完全是一种很憋屈的感觉。
导演你这个二货!
电影#火狐一号出击##恩德培七日#推荐指数:0。
这电影成功的把一次成功的营救行动演绎成一部垃圾片。
垃圾特征1、明明是敌我矛盾已经到了你死我活的时候,非得扯上一个猪队友的无耻无知的善良;2、这电影里摧残人性还衔接头尾的舞蹈是为了表达什么呢?
3、打了胜战成功营救了全部人质的军人居然有如丧考妣的表情,导演,你是心瞎了啊。
看介绍以为会是红海行动那范儿的,结果…对不起打扰了…整个节奏都很舒缓,史上最有涵养的一伙劫匪,满腹理想又通情达理,人质情绪也挺稳定,小孩们甚至出门嬉戏打闹去了...后方的领导人和军队看起来也优哉游哉的,可能反而贴近真实?不知道。反复穿插一段舞台歌舞其实挺烦的,观感并不舒服。
这是文艺片,不是反恐片。
三星半。这是文艺片啊,期待紧张刺激感的还是不要看了。影片讲了史上最成功的营救故事,却让人无法为之欢欣雀跃。战争的存在就是罪恶,无论胜利或失败。
没有《逃离德黑兰》式的紧张感,一边是官僚两头堵的办事流程,一边是在发达国家不好好呆着非要当恐怖分子的二逼青年,影片为了忠于事实陷入了叙事上的被动,进而失去了让自己更上一层楼的机会。
我可去你妈的左逼吧,巴勒斯坦平民都走到哪破坏到哪,现在轮到你们洗恐怖分子了
再现了1976年巴解组织的劫机事件和以色列的成功营救行动。影片将着力点放在了劫匪一方,长途奔袭突击营救则只占了很少的一部分。从观影的角度讲,前者过重,后者过轻了。
剧本完成度不够
到底要讲什么?是不是把能沾上边儿的元素全部堆积在一起,就完事儿了?
除了最后的行动拍的很水以外,其他内容都蛮不错的。最近一年巴以冲突再次升级,看的很令人心寒。拉宾遇刺是我记忆最深的新闻之一,如果当年他没死,现在局势肯定稳定很多。另外,看到末尾才知道原来牺牲的上校是内塔尼亚胡哥哥!!!
居然是这么神奇的视角。。
特种部队千里奔袭营救人质…导演有一万个理由把这个故事拍得惊心动魄热血沸腾,但这一切都没有发生。只有忧伤,一千年无法化开的忧伤…
70年代的以色利真是不安宁
这舞蹈我就觉得没啥必要。
很差劲的一部电影,导演的巅峰作品还得是《精英部队2大敌当前》。某字幕组全程将巴勒斯坦翻译成巴基斯坦,嗯,他绝对是大陆人,最基本的国际政治局势和巴以冲突都不知道吗?当然了,还是感谢所有字幕组人员的辛勤奉献,没有他们精神粮食也没了。
1星,拍的不好。很多年前有过一个故事版的《火狐一号出击》,这部新作品名字一样,但剧情完整度还不如几十年前的那部作品,作为一场国际很知名的大营救行动。政府的方案,军方的执行,国际各关系的态度,在这部片子里没有丝毫的体现。 导演反而想用文艺的方式来诉说这场危机营救,先是给反派人物赋予了一大堆的崇高理想,然后再给主角这边弄出了不少浪漫情调,考虑过现实人物的感受吗?交火时则用剧场舞蹈来生搬硬套表现这场营救的激烈程度,几个场景来回切换到烂。这是一部文艺片,而非历史剧情片。
对恩德培劫机事件进行描写的一部电影。忘了在小学几年级的时候,在一本书上看到了这个事,当时就对IDF的千里奔袭印象深刻,此事作为反劫机甚至特种部队的典范事件。舞蹈很棒,虽然没看懂什么意思,但和剧情衔接得很好,唯一的缺点是最后的行动所占比例有点少,看的不过瘾。最后部分的灯光也很赞
艺术性高于故事性,6分多钟的舞蹈与营救穿插虽然不成熟,但可贵的是用艺术化的视角展现决定与执行的沉重与崇高。
2位德国愤青民粹为了巴基斯坦解放和以色列干起来了。绝对的共产主义精神!从热血到冷静,随以明白,但已无退路,拍的很冷静!推荐
电影中的舞蹈是有来源和含义的。以色列巴切瓦舞蹈团,chair dance 片段,编舞欧哈德·纳哈德 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4x411k7i3?spm_id_from=333.337.search-card.all.click 有幸看过现场版。舞蹈与电影的结合精妙至极,震撼不已。
没视点没重点的群像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