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欧:无理之战

Brexit: The Uncivil War,脱欧,脱欧:野蛮战争,英国脱欧:非内战,Brexit

主演:本尼迪克特·康伯巴奇,李·布罗德曼,奥利弗·莫尔特曼,理查德·古尔丁,马尔科姆·弗里曼,莎拉·贝尔彻,露西·拉塞尔,奥利佛·伯奇,罗斯·哈特,利兹·怀特

类型:电影地区:英国语言:英语年份:2019

《脱欧:无理之战》剧照

《脱欧:无理之战》剧情介绍

脱欧:无理之战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本尼迪克特·康伯巴奇将主演聚焦英国脱欧的2小时新剧《脱欧》(Brexit,暂定名),饰演公投官方竞选组织“Vote Leave”的首席总监多米尼克·卡明斯。该剧将探索这场数据驱动的政治运动,这是现代史上最具争议、最有争议的政府公投之一。剧集由托比·海恩斯执导,剧作家詹姆斯·格拉汉姆操刀剧本,今年下半年开拍。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失控苦乐村官彻夜之歌刀剑神域爱丽丝篇异界战争便利贴请叫我英雄惊天绑架团嘻哈帝国第五季母爱如山四目大师无地自容灵魂战车暹罗密码随风而逝斗牛犬之女薰衣草平原上的火焰午夜阳光火龙对决我和我的传奇奶奶判我有罪美女足球队纳粹僵尸战场鬼子也疯狂那家伙月是故乡明饭前祷告少年神探狄仁杰丈母娘来了索玛花开

《脱欧:无理之战》长篇影评

 1 ) The Horror Continues

永远无法忘记当时在宿舍里看了一整晚的投票,一觉起来居然真的脱欧,英镑应声而跌。

第二天上课的时候大家都无力交流,晚上看到一位老师在fb发了条动态,大意通过这次投票才意识到自己一直生活在一个bubble里,因为每日都是被同样的受过教育的精英包围,已然和社会大多数人脱节。

最近看新闻,bojo又靠着装傻卖萌赢了选举,边感慨不知昔日老大帝国将向何处去,边找到那个老师的fb想看看有无新的评论,却发现她已然生了第三个混血宝宝,生活一片岁月静好。

看来不管政治世界怎么运转,还是得come to term and live with it, no matter how political you are(were).

 2 ) 一场全民政治狂欢

电影只集中说了政客们在脱欧这件事上的较量,至于为什么脱,而且将决定权交给所有英国人,脱了以后如何,基本上没怎么交代,毕竟电影时长仅仅90分钟。

也许电影制作时剧组已经很明确目的,就是将脱欧的政治较量完全表现出来,所以他们不止放弃了说明国家为什么要在脱与留之间定夺,也不想花精力解释脱欧与否对政客们有什么影响,为什么能让他们吵个热火朝天,投入大堆人力物力宣传自己政治观点,甚至闹出人命。

所以电影虽然拍的不错,只是有点没头没尾的感觉,没有说明各色人物的“动机”,只有谢了顶的卷福在最后的听证会以竭嘶底里的发言说明他推动脱欧的原因,其他人呢?

不知道。

可能对英国人来说发起公投的前因后果已经是大家都知道的事情,剧组就懒得费这个时间再做说明。

电影像纪录片一样以几乎不带任何立场来还原公投前的这段日子各色势力之间的角力,这场政治游戏没有正派和反派,留欧派和脱欧派差别只有给的镜头多和少而已,镜头下只有胜利者和失败者,还有一场全民政治狂欢留下的一地鸡毛。

公投的结果全世界都知道,脱欧究竟是愚蠢还是明智,两年过去还是争论不休的问题,但可以肯定的是,比起公投,这更像一场全民参与的政治闹剧,所谓的公投不过是民众发泄心中不满的缺口,留欧派列举了种种数据,搬出一大堆理论和专业术语说明脱欧是一场灾难,而民众根本不关心这些。

就像留欧派领袖跟选民开会时,留欧派的一大通理论没人听得进去,那个情绪失控的妇女只是咆哮的“我没什么可以失去的了”、“我受够了自己的一无是处”,既然现实太过操蛋,那就闹吧,闹个天翻地覆,反正我受够了。

这种情绪被脱欧派很好的利用了,他们甚至用不存在的事实刺激、引导摇摆不定的选民相信日子过得差,都是欧盟的锅,那些土耳其人、希腊人和难民抢了我们的工作,侵占我们社会资源,我们纳的税全用在海峡对面的懒汉身上,只要脱欧了一切都会回到从前一样美好。

脱欧派就像一群高明的公众号写手,不管自己说的是真是假,标题起的够醒目,内容能击中大众痛点就不怕火不起来,反正认同的人多了,事实是如何没人关心,假的也可以当真。

在留欧派们还在查资料,统计数据时, 脱欧派领袖卡明斯绞尽脑汁想着如何激起民众的不满,他非常明白民众想看的比什么是正确的更有用。

渴望脱欧的民众们想法很简单,他们不在乎脱欧后有什么灾难,反正自己活得憋屈,大不了大家一起憋屈罢。

他们存粹是抱着“光脚的不怕穿鞋的”心态投脱欧的一票,脱欧后会天翻地覆?

脱欧派的“take back control”能不能实现?

大概只有留欧派会关心,反正连议员都给暗杀了,一切都乱套了,后面的烂摊子谁爱收拾谁去,反正我等群众只管用脚投票。

难怪首相卡梅伦宣布辞职后他吹着口哨溜达回首相府,也许他还有点幸灾乐祸的期待这群嚷嚷着脱欧的人怎么收拾烂摊子呢。

全民公投已经过了两年了,当年政治狂欢留下的一地鸡毛还没收拾妥当,英国跟欧盟谈脱欧谈的大家都难受,所谓的“take back control”还是一句空话,甚至有人呼吁发起第二次公投,电影重现两年前的那场狂欢,提醒大家现在这副烂摊子正是他们用选票齐心合力弄出来的。

 3 ) 继续作 继续输

英国大选结果出来了,天天被左翼学术戏子媒体精英嘲笑的鲍里斯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大胜,说真的,选前光看社交媒体,真的有种工党要一统天下的感觉…【实际结果】365 【专家预测:政治学学会】326 【9个学术机构预测模式的平均值】329 【民调 - YouGov最后的预测】339 当然,左逼们依然是一根筋,从科尔宾的败选感言还有一堆戏子媒体学术在社交媒体上的无能狂怒就能看出来…“错的不是我,是这个世界” “我赢了就是伟大的民主,我错了就是该死的民粹”他们依然觉得,喊几句政治正确的漂亮话,和几个演戏演到分不清现实的戏子一起煽动一堆未经世事的学生开开party,再靠媒体包装下,就应该大杀四方…继续作,继续输,我看好你们😏,别忘了某位伟人的一句忠告:“人民群众爱看的,你们算老几?

 4 ) 一场投票,一场闹剧

脱欧派的幕后指使努力将民众想要的呈现给群众,“take back control”只是一个口号,是为了获取选民投票的一个幌子。

对于那些没有相关思考力且生活过得及其不如意的人而言,他们是有一种剥削感的。

而脱欧派给他们当今的不如意归罪到欧盟身上,提供了一种发泄的渠道。

此外,他们本身并没有什么东西可以失去,根本不需要考虑决策失误的成本,况且,他们真的觉得脱欧可能让他们过得比现在好,这更是让他们肆无忌惮地投出脱欧一票。

由此可见,投票的人其实是不了解事物的本质的,他们,应该享有投票权吗?

另外,这是一个潘多拉的盒子,一旦打开了,就没有办法控制,最后的幕后操作者也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只是一切为时已晚。

所以,疯狂叫喧着投票=民主自由的人对吗?

答案是显而易见的,尽管我们不愿意承认,但是就是有一些人,他们真的没有足够理性到能够参加投票!

每个人拥有投票权就一定公平吗?

由此造成的恶劣后果由其他一些理性的人负责,这样对那些理性的人而言,就公平吗?

 5 ) 堵在历史十字路口的英国

拍出过《是,大臣!

》和《幕后危机》的英国人拍政治电影还是手到擒来。

关键是历史将如何评判?

2016年当英国全民公投结果显示脱欧派胜利的时候,我在回老家的高速公路上。

车上用手机听国外的播客,反复提及的词就是震惊,未知领域,慌乱。

卡梅伦宣布辞职后闪光灯里踮步回唐宁街10号首相官邸时,被身上的录音设备录下了哼着小曲的声音,最后来了句:“好吧!

”(Right!

)好吧!

他是解脱了,或许还在幸灾乐祸那个倒霉蛋要收拾现在这个烂摊子?

我突然想起了二十年前的一位英国老师聊天时对我说,因为欧盟,自己没办法吃到某种鱼!

如今英国人民在一片混乱中将自己推向了二战之后最大的政治漩涡。

网上Facebook的英国年轻人一通吐槽和失望,而工人社区酒吧里的退休老人却欢呼雀跃。

我在车上不断的想,近几十年,英国和欧盟,文化、政治、军事都密不可分,经济欣欣向荣,为什么突然要放弃未来领导整个欧洲的全部机会,放弃欧洲共同市场,甚至频频谈及要变成挪威这种边缘国家的模式呢?

这是一种怎样的政治休克?

英国决定退欧,它真的退的了吗?

仅仅是前奏脱欧公投仅仅是这场暴风雨的开端。

整个不列颠群岛在随后两年开启了过山车式的莎士比亚恐怕都难以写出的大戏。

2016年公投之后,英国首相卡梅伦随即宣布辞职,保守党党魁选举拉开帷幕。

其党内的脱欧派志在必得,但没想到公投中脱欧派建制势力的政治明星党魁热门人选前伦敦市长鲍里斯·约翰逊却在关键时刻和迈克尔·戈武突然发生内讧,黯然退出选举(这两人的关系和戏剧化的内讧过程完全可以拍成另一部电影),而戈武也在随后的选举中惨败给了支持留欧的特蕾莎·梅。

脱欧大争论引发的领导人地震,最终却以留欧派的上台告终,这是怎样的一种嘲讽?

2016年的全民公投不仅仅留下的是伤痕和对立,更为关键的是爱尔兰边境问题,以及全部选区都支持留欧的苏格兰。

为了尽可能的保全英国经济,同时为了照顾党内的强硬脱欧派,留欧派特蕾莎·梅骑虎难下,艰难推进她所主张的温和退欧,正是两面不讨好的典范。

这对于议会反对党原本是天赐良机,可脱欧也让反对党工党也发生了内乱,两次党魁选举,杰瑞米·科尔宾这个曾经的极端左派在党内几乎众叛亲离的情况下,依靠青年工党支持者两次击败众多对手,保住了党魁宝座。

趁工党大乱之际,特蕾莎·梅趁机提前发动大选,想要扩大在议会的多数议席,这样就能在日后退欧谈判中有更大的议价能力。

可没想到的是英国选民给梅开了个天大的玩笑,提前大选的结果是执政党保守党失去了议会多数席位,形成了悬浮议会。

特蕾莎·梅最后勉强依靠一个北爱尔兰地区的一个10人的小党北爱统一党勉强组阁执政。

这对特蕾莎·梅的脱欧大业几乎是致命的打击,因为这不仅仅意味着她的任何脱欧协议将很难取得议会的有力支持,并且由于被北爱统一党抓住把柄,北爱边境问题将成为最棘手的难题。

行文至此,这场脱欧大戏远远没有到结束的时候。

特蕾莎·梅千辛万苦的追着欧盟各国达成了协议草案,却接连遭受党内强硬脱欧派和北爱统一党的双重反对,眼看着就无法通过。

同时议会两党的留欧派又接连挫败政府,在议会连续通过了防止英国硬脱欧(即无任何协议脱欧,与欧盟贸易关系降为世贸组织关系,将对英国经济几年之内造成重大伤害)。

特蕾莎·梅的脱欧计划到底如何玩下去,她自己还能坐首相的位置几天依然扑朔迷离。

而这部电视电影,就将我们拉回了问题的关键时刻,2016年脱欧公投。

电影就讲述了一件事。

一个特立独行的反建制派狂人,是如何带领脱欧派完成英国近40年里的最大的惊天变局的。

Why? How?为什么不列颠老百姓想要脱欧呢?

首先就要说到英国和欧洲大陆的关系。

自从英法百年战争之后,英国终于放弃了所有欧洲大陆的领土要求,特别是跟法王的封建关系,走向了隔海相望的分而治之的外交策略。

16世纪以来,英国趁欧洲大陆争斗不休,将军舰驶向了全世界,最终建立了日不落帝国的殖民地体系,到现在还是英国外交的重要体系——英联邦。

同时凭借着同美国的同盟关系,英国成功的领导欧洲赢得了两次世界大战,在联合国、北约等战后体系当中也都扮演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但从内心深出来讲,英国海外征服的辉煌历史,本岛几百年来没有被外敌占领,对欧洲事务分分离离,同美国的特殊关系都让英国的民众心中的国家认同感非常的突出,对欧洲大陆的认同感并没有法德意荷比奥等国如此的突出。

但二十世纪中叶开始,英国不得不做出了加入欧盟的决定。

英国在二战之后海外殖民体系崩溃,美国实际上在世界各地取代了英国的世界帝国的政治地位,而苏伊士运河危机又深深触动了英美的特殊关系。

同时英国经济饱受滞胀困扰徘徊不前,欧洲在英国对外贸易中占到的比重越来越大,英联邦贸易避重逐年降低。

欧洲一体化的迅猛成熟让欧盟一跃成为了欧洲地区最大的政治力量,成为了冷战时期美国不能忽视的一极。

英国的政治经济的现实决定了它必须加入欧洲共同市场,利用更广阔的市场获取更好的经济利益,同时借助欧洲来维系其大国地位。

卡明斯的高明之处就在于他摒弃了传统政治中脱欧派的精英主义视角,而是抓住了两个英国民众感受最深最直接的议题:欧盟对英国的控制和移民问题,然后毫不怜悯的加以利用。

从最实用的角度来看,英国加入欧盟和欧洲共同市场得到了相当的好处,伦敦实际上成为了整个欧洲的外资桥头堡和金融中心,英国经济和广阔的欧洲市场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密切关系。

但英国民众已经把这些当当成了理所应当,随着欧盟在九十年代的不断扩大,当年麦克米兰和希斯首相申请加入欧洲共同体的反复权衡利弊到今天更凸显的似乎又是那些显而易见的问题。

人们抱怨大量涌入的东欧的移民,爱生孩子,抢夺底层的工作,占有英国的劳工福利;人们抱怨欧盟的食品法规让英国的许多传统食物在餐桌上消失;人们对欧盟接纳大量东欧穆斯林和非洲移民的反感;人们对欧盟官僚机构的不信任等等。

当下的不满往往转换成了对往日美好的臆想。

欧盟成了英国国内现实发展问题的出气筒。

卡明斯创造性的发明了那句著名的“每周我们给欧盟三亿五千万英镑,让我们把这笔钱给国家健康服务!

““土耳其加入欧盟将带来7000万移民!

”这不是什么高超的谎言,不需要几个懂行的就能证伪,可为什么还有大量的民众相信呢?

情感战胜了理智,那些迎合民众原本笃信的观念的伪证,会被不假思索的吸收。

对于欧盟来讲,英国的经济实力当然对于欧洲大陆也很重要,可它带来的麻烦也不少。

从欧盟各国特别是法德领导人来看,英国从来都不是为了真正的欧洲一体化和欧洲认同加入的欧盟,反而拉帮结派频频阻挠欧洲进一步一体化的努力。

不加入申根,不加入欧元区,要求预算贡献大折扣,差异较大的经济模式,与美国保持军事外交的优于欧盟的特殊关系,都表明了英国加入欧盟纯粹是为了最大程度的摘桃子,享受共同市场带来的好处。

如今英国要闹离婚,那欧盟就干脆甩掉英国,加快欧洲一体化进程,也不失为双输之中能看到的积极一面。

影片中用极大的篇幅谈及了那句著名的宣传语:Take back control。

特别是Back一词,抓住了很多上年龄的英国老百姓对往日大英帝国的思念之情。

本尼迪克·康博巴奇饰演的卡明斯对传统政治思维嗤之以鼻,他立志要用信息时代的新方法去寻找颠覆传统政治的可能。

在公投中,卡明斯对宣传策略的手段包含“不要讨论移民”,“讨论商业”,“不要造成这次公投是最终公投的印象“,”讨论欧洲法院的大包大揽“等等。

由此可见此人对大批疑欧或脱欧民众中的欧洲印象的把我是何等精确。

他利用数据工具,在热门的社交媒体上拿用户当作实验品,利用数十亿诱导式的广告和钓鱼式的有奖调查挖掘原本远离政治和举棋不定的选民,他成功了。

重启是万能的?

无论如何,可以明了的是,英国脱欧虽有铺垫,但却并不是像必然会发生的,它更像是被催生的。

事实上英国也是整个欧盟地区少数的议会中没有出现极右翼政党一极势力的国家,足以说明英国选民的理智情绪。

可是卡梅伦在本党内部一小部分强硬派和极右翼党派的压力下选择了将公投和2015年大选绑定,逼着英国民众选边站队,必须表明自己的立场。

卡明斯自己在影片中也对公投这个制度嗤之以鼻:“公投是做出选择的最糟糕的方法,它具有分裂性,它假装复杂的政治问题有简单的黑白二元对立的答案,可明明我们知道有更精巧的更可靠的办法去实现政治变革和改革。

”但并非具有强制效力的全民公投却成了英国的现有政治体制为了解决政治纷争而急于抛出的甩锅大法。

它就向“鬼子来了”中扔给马大三两口麻袋的“我”一样,把这样的选择不负责任的直接扔给了民众。

更可怕的是,它的选项只有两个:是或否。

没有“我不明白”,没有“再等等看”,没有“走开!

别问我”。

全民公投如此重大的选择,难道不该设置高一点点的门槛,多一点点的时间吗?

电影假设了一个场景,当工党议员乔·考克斯被脱欧支持者刺杀致死后,卡明斯的对手留欧派的总管克莱格·奥利弗和感到震惊的卡明斯在地铁偶遇。

奥利弗向卡明斯坦诚他对这种不文明的、不可靠的、分裂化的政治文明的深深的焦虑。

卡明斯斥责奥利弗的迂腐:“新的政治来了!

它是什么样子你我都不知道,但你必须接受。

” 奥利弗警告他:“小心你希望的是啥,你也没法控制。

” 影片最终借卡明斯之口悲观的预言了2020年脱欧后的英国。

卡明斯将矛头再次对准了现有的政治体系。

他说:“我按了恢复出厂设置,可运行的却又是同一套操作系统,让我们失败的是狭隘的自私自利和缺乏想象力的短视。

”审查脱欧派选举舞弊的委员会主席质问卡明斯:“你不正是这种政治文化的一员吗?

这种半真半假,简单答案,虚假承诺?

”这简直是电影导演对民粹主义政治文化的直接控诉。

回顾起来,英国曾经有机会联合法德领导欧洲联盟,坐上欧洲领导者的位置,但由于大英帝国的历史遗产和大国自尊自我放弃。

而等看到对岸的欧洲共同市场搞得红红火火再想分一杯羹,却被戴高乐将军两次羞辱。

英国没有放弃,熬到戴高乐下台,直到1973年终于加入了欧共体。

如今英国人拆掉了红绿灯,把自己堵在了历史的十字路口。

这个伟大的国家,主动要面临一次艰难的选择。

PS: 关于本片弄了期影评瞎聊,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关注。

https://www.ximalaya.com/yingshi/13031268/153866561

 6 ) 信息权力

许多人看了预告片的人都在吐槽卷福变得稀疏的头顶,脱欧和脱发相映成趣,但看完影片却让人笑不出来,在寒冷的1月让人越发觉得后背发凉.剧情逻辑清晰的梳理了一遍英国脱欧这事是怎么发生的,这件事被讨论过很多次,其本身没有什么可多说的,其中最值得关注的也是影片希望人们关注的就是舆论遭到有意的控制这一危险的行为,在资本主义体制下,科技的进步不一定更加解放人民,而是可能更进一步的奴役人民,这不是《黑镜》剧中的伪科学桥段,而是现实世界中发生过并且还在继续发生的事,民众为了体验效率不得不向网络服务供应商妥协,放弃部分隐私权,而从广大民众中收集的看似无关紧要的一些零星信息都蕴含着巨大的潜在权力,这权力不能被直接行使,但允许其掌控者篡夺人民自由选择的权力,因为其从源头上控制民众进行思考的原料一一信息,这在事实上剥夺了人民自由思考的能力.许多普通民众认识不到什么是真正对国家有利的,他们早已厌倦专家和政客不接地气的夸夸其谈,只想宣泄自己被忽视的愤怒,而有很多人甚至都不太清楚自己到底在为什么而愤怒,他们无法提出建设性的意见,虽然已经成年,但受到自身所受教育及所处阶层的局限,他们实际上无法对自己负责,更无法对国家负责,西方民主因无法适应时代的进步而丑态迭出弊端竞现,随着信息技术进步而崛起的信息权力如果不受控制,在道路的前方将是一个让人不愿想象的前景.

 7 ) 唯上智与下愚不移?

整体上一般。

有几个点有价值,值得思考:根据社交媒体(即使你不怎么上网)获取个人信息、精准投放,甚至是骗你。

非理性战胜理性。

欧盟官僚太多?

应该多致力于经济互动,而非政治建制?

或曰:先搞好经济、再去弄政治?

英国一向疑欧,这次退了,反而有助于欧盟团结吧。

而且,其退欧的痛苦有警示作用:有问题,慢慢解决嘛,就事论事嘛,全面的退,既不易、也不划算。

低层(低对高,下对上)自然不“理智”,一向如此。

现在的问题是,高层无远见,只知道自己享受全球化的好处。

在此意义上,民..主好,就是好!

低层有了发言、参与决策的渠道。

上智与下愚不移,对吗?

不对吗?

人类文明史似乎支持这个论点。

但是,上段所述情况,同样存在。

所以,制衡是王道。

比如美国总统选举,一方面是一人一票,另一方面是州(应该译为“邦”)层面上的赢者通吃。

 8 ) 全民公投制度带来的的确是无理之战

虽然开头给人一种过于高大上有点劝退的感觉,但是在之后,很多东西都是给人民说的,在讲述全民公投背后的真相,无非是传媒的天下。

不过对于不是很了解英国党派制度的人来说看着有点吃力。

看着很正经官方严谨的电影同样也有着好莱坞的味道,看点就是卷福的经典形象“反社会型人格”是如何以自己的天才实力对阵其他人。

在紧张刺激的公投对决中,也不忘发掘一下Dominic Cummings的内心世界。

也讽刺了一下英国的议员制度,议员的确给人一种无知的感觉,但具体的话我们也就不得而知了。

 9 ) 面对新时代的立场:煽动孩子们的办法都写在了刑法里。

看完太困了。

睡醒了之后捡一捡自己剩下的thoughts。

人民是孩子吗?

面对“父亲”的电话会议和分发的番茄酱,豆子和土豆泥,孩子们还是吵吵闹闹要果汁要玩具打打闹闹。

父亲当然会觉得不高兴——但终究留不住孩子们。

即使花上比对手一千倍的预算去救火。

在位者的Campaign也许从来就做不到滴水不漏。

可是Coup的成败就一定仰赖于机关算尽吗?

Dom的退场,也许除了因为他不是政客之外,还因为——靠运气来的胜利,没法假装是自己赢来的。

片子的立场站位还是很有趣的。

摇摇摆摆,直到最后酒吧里的谈话才见分晓。

公众的分裂和仇恨,不是选举和投票所能“左右”的,即使是Cambrige Analytica能做的也只是发掘出影子一般的那部分。

如同《战狼》,如同下沉的B站,如同我们曾经以为和自己没什么关系的拼多多。

当然还有那shot in the dark,不过就像那句有名的笑话:“能赚大钱的方法都写在了刑法里”。

人类和人类的游戏,谁也不会比另外一方蠢多少,那么“赢得选举的办法,不是已经写在了刑法(也许还有宪法)里,就是将要写进去。

”又或者我们从未比以往更仇恨他人。

PS 片后字幕其实有我国过审反腐片儿内味儿了;)

 10 ) 笔杆子的力量

1、The uncivil war翻译成“无理之战”感觉有点词不达意,“野蛮之战”大概更接近影片的主题——名义上是civil的民主投票实际上却是uncivil的政治斗争,作者是在表现政治斗争的野蛮、虚伪、不择手段。

2、男主在做市场调查的时候选的是酒吧、游戏厅、小餐馆这种中下层阶级常去的场所,他们的见识更直接、局限、短浅,对欧盟带来的好处已经习以为然,对欧盟带来的弊端记忆犹新,对整体格局一无所知。

而且在这个剧变的时代,三观已跟不上社会和生活的变化,这种不安全感和挫折感总要找个人来背黑锅,那就是被推上风口浪尖的欧盟咯。

3、最广大的中层、中下层、下层群众在信息革命之前很难使他们团结起来(除非战争),信息时代有了组织“乌合之众”的技术和能力。

两个派系的领导者的服装也很有意思,一个是干净的西服正装,一个是屌丝装,正像是中上层阶级和中下层阶级的对抗。

4、“选民是用脚投票的”,这早就不是什么秘密,选民的政治态度会受到政治家的引导,但是现在不需要政治家出面,只需要大数据分析后的精准的信息推送就可以诱导选民的政治态度。

选民们变得更加容易被控制和拉拢,更像是工具了。

印象很深的一个镜头是在留欧派的座谈会里那几个公民代表的争论,黄头发的中年妇女说“受够了自己一文不值、一无所有”,她把矛头指向了欧盟,以为是欧盟让她变成这样,以为脱欧就会让自己突然变得有了价值,可惜即便脱了欧,她依然会一文不值,而她对此一无所知。

5、公投结果出来后,脱欧派的狂欢和留欧派的落寞,似乎这仅仅是吵架双方的斗气,以为出了结果就是结束,这个公投怎么看都是小孩子的过家家游戏。

无论是脱欧派还是留欧派,都是失败者,真正的胜利者是这批数据科学家,他们的实验成功了。

广大人民群众根本不知道自己的对手究竟是谁,也不知道他们今后要面对的是什么,甚至政客都不知道,他们在这场闹剧中,起到的作用只是实验室里的小白鼠。

6、《未来简史》里提到一个观点——未来最有价值的资源是个人的数据,但是现在我们却在让这些巨头公司们免费获取。

从这个观点出发联想的话,我们这些广大普通人的未来简直太黑暗了——变得无足轻重、任凭摆布(比被剥削更残酷的是无足轻重)。

某国产手机品牌有个提倡把朋友圈的权限给放开的广告,还被吹成是最走心的,简直呵呵了,被BAT搜刮还不够,还要它来掺和?

简直就是像是列强瓜分晚清一样。

6、靠大数据技术改变政治格局,简直就是世纪豪赌。

英国民主大选只是数据科学家的一个大样本实验,简直太牛了!

财富、声望在这些数据科学家眼里都不够吸引人,他们要的是最稀缺的资源——至高无上没有任何限制的权力。

这个技术的威力可能不亚于核爆。

8、我有个疑问,51%难道就意味着大多数人的利益吗?

什么叫大多数?

我觉得至少得66%以上才可以勉强称之为大多数人的利益吧。

对于这种以微弱优势获胜的选举,应该流产而才对吧。

ps:据说希拉里特朗普那次美国大选的时候也是如出一辙。

《脱欧:无理之战》短评

能把90分钟拍得比2016那段时间任意一天的新闻都无聊也是本事。

7分钟前
  • Rosan
  • 较差

苍白无力罢了

12分钟前
  • 梓沐
  • 较差

不知怎的居然拍成了草根逆袭的励志故事……归因还是太浮于表面,但很有娱乐性…

15分钟前
  • 小油飞
  • 推荐

卷福秃了,但是更强了。很多时候人们以为自己表达的观点是自己内心的想法,其实在你表达之前,你早就被洗过脑了。英国脱欧公投前一两百天,其实脱欧派并不占多数。公投官方竞选组织“Vote Leave”的首席总监运用大数据分析,定向投放广告等新型游说手段,使得脱欧派在不到一年的时间后获得了公投的胜利。其实想想还是很可怕的,互联网掌握了人太多的隐私,如果与你生活相关的所有APP数据都被一个组织掌握会怎样?就像电影里说的那样,facebook比你更早知道你什么时候不爱你的妻子了。

17分钟前
  • 蒙奇D
  • 还行

每一场革命、政治运动都需要一个鼓舞人心的口号,大不列颠从keep calm and carry on到take back control,阴天下三百万个不被关注的民众,那些在这片土地上找不到存在感的白种人,统一在targeting下让dom这样的人实现他的control目标。至于之后的烂摊子,谁爱管谁管,卡梅伦我哼着小曲退休了,886。

20分钟前
  • Moth
  • 还行

忽然觉得脱发的本尼,头有点大。嗯!聪明人都头大,因此要脱发。看第一遍的感觉是大数据平台控制舆论导向,未来谋权是信息战。究竟有多少人为底层人说话?看看豆瓣就会发现一群底层人嘲笑着另一群底层人。

22分钟前
  • 白云在青天
  • 推荐

呵呵你们真的好好看了吗

25分钟前
  • Ken Yang
  • 力荐

卷福依旧

26分钟前
  • 水水
  • 推荐

對於一個常年不怎麼關注新聞的人來說,儘管有一些不太好懂的術語,但也對整體的脈絡有了清晰的了解。可惜張力不夠,有些過於平淡了。電影是這樣結束了,不知道現實生活中又會是什麼結局呢。

30分钟前
  • 多面体
  • 还行

基本还原了8 但是此片导向性严重 明眼人都看得出来。。。

31分钟前
  • Sid
  • 推荐

这种故事既然不拍成纪录片而是这种形式 怎么不拍的更激烈一点 纸牌屋都拍的比这好 remain竞争太弱了吧 结果到最后票也没差多少嘛

32分钟前
  • ys
  • 还行

最好的货

36分钟前
  • 南瑾
  • 很差

其实脱欧的综合原因是很难在一部电影里讲清楚的,更何况还想做做时代解读,就会显得散乱和神神叨叨,连带着这个角色也脸谱化了,后面算是挽回了一点,但是还是太难把握了。无论如何,卡梅隆哼小调总是要鞭尸的。

41分钟前
  • Simon
  • 还行

真实改编,政治传记片,数据+高科技选举。

44分钟前
  • Zola
  • 还行

所以我可以理解成大数据的胜利对嘛...本尼老师身上无时无刻不充斥着“我说的不对但是看起来就是那么有道理”的传销头子魅力【对不起我哥又给大伙添麻烦了_(:3」∠❀)_但是他秃成这样让我很慌】以及里面女议员遇刺是不是《贴身保镖》的background?脱欧这摊烂事说句俗话真是管杀不管埋,都是自己搅和完了再把脏水泼别人身上吧,结尾还拉了一把隔壁老唐hhhhhh当然了天下乌鸦一般黑,两张选票放在你面前,分什么哪张是干净的,哪张是肮脏的。

47分钟前
  • 喵尔摩丝
  • 推荐

一个打经济战,一个打心理战。再精确的数字分析,在非理性的民意感情和舆论煽动面前都是妄谈。片子虽然无意成为专注科普幕后角力的纪录片,但是话唠高频台词、无处不在的字幕还有对策略部分的篇幅加重,还是多多少少有些了解。这么时事感的题材做成3集剧会更完整,90分钟明显潦草了。

51分钟前
  • 基瑞尔
  • 还行

老套 无趣 一句话可以说清,不想听吵

55分钟前
  • dooice
  • 较差

20年前就开始的斗争?我在想,失去了苏联,大概民主自由也变成了同样丑陋不堪的东西,嘴上叫嚣着伟大,却看不到那些一直在失去什么都得不到的人。

59分钟前
  • 春垓
  • 推荐

过于简单

1小时前
  • merleau
  • 还行

是否无理 起码十年

1小时前
  • Nemooo
  • 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