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聊聊美国电影《良心护士》。
片名The Good Nurse (2022),别名好护士 / 死亡天使(台)。
以往的各类电影中,充斥着各种各样的连环杀手,而在《良心护士》中,则出现了一种和以往作品完全不同的连环杀手。
《良心护士》改编自记者查尔斯·格雷伯(Charles Graeber)的同名调查书,查尔斯·格雷伯花费7年时间完成了这个故事,讲述连环杀手护士查尔斯·卡伦(Charlie Cullen)的故事。
查尔斯·卡伦是一名注册护士,他16年间在多个医疗中心工作,直到2003年被捕,他在护理生涯中谋杀了数十名,更可能是数百名患者。
2006年3月2日,查尔斯·卡伦被判处连续11次无期徒刑。
2003年12月被捕后,查尔斯·卡伦很快被媒体称为“死亡天使”。
他并不是一名心怀怜悯的仁慈杀手,也不是一个简单的怪物。
尽管他没有承认,但大家普遍猜测他和无法确认的数百名患者死亡事件有关,他可能也是美国历史上最高产的连环杀手。
查尔斯·卡伦的职业生涯横跨新泽西州和宾夕法尼亚州的9家医院。
和那些大片不同,《良心护士》简单得令人耳目一新。
这部电影主要采用不起眼的广角镜头,看起来就像在记录现实生活一样。
画面笼罩在灰蒙蒙的滤镜下,显得平淡无奇,丝毫没有疯狂的镜头。
而侦探们的对话也十分简单,没有高深玄乎的推理,仿佛在唠嗑。
整部影片最为抓人的还就是两位奥斯卡获奖者。
奥斯卡获奖演员埃迪·雷德梅恩(Eddie Redmayne)在这里扮演令人困惑的复杂角色查理(Charlie)。
他风度翩翩、乐于助人、安静温柔,很快就能取得周围人的信任。
小雀斑较好抓住了角色的性格缺陷,他一直处于煎熬和焦虑的状态,具有一种十分特殊的精神缺陷,直到他开始无缘无故地害人,观众和他一样对此感到困惑。
另一位奥斯卡奖得主杰西卡·查斯坦(Jessica Chastain)则扮演以身涉险探究真相的护士同事艾米(Amy)。
她是一名主管护士,患有心脏病,有较大的中风风险,但因为医保问题,她拖着疲惫身体还要继续工作。
劳模姐为艾米注入了更多的自然主义,表现自然真实,观众很快会忘记这是一名奥斯卡奖得主,而是一名身心俱疲又薪水微薄的护士。
尽管艾米努力地工作,但是她还是沮丧地发现,她的病人正在神秘死亡,甚至那些正在康复的病人都突然死亡,原本人满为患的ICU变得越来越空。
离奇的死亡率引起了侦探的怀疑,但侦探们却被医疗中心的官僚统统挡住。
当有所察觉的艾米和满心疑惑的侦探们相遇时,他们发现了背后凶手的作祟手法。
凶手通过在盐水袋里注射胰岛素,诱发了不特定病人的死亡。
在良心和正义的感召下,艾米同意作为线人接触查理,套取真相……
《良心护士》根据数百页解密的警方记录、采访、窃听录音和录像带,同时结合查尔斯·卡伦本人和秘密线人的独家监狱谈话,编织了一个关于谋杀、友谊和背叛的惊悚故事。
在这个故事中,查尔斯·卡伦是一个聪明且复杂的年轻人,他原本可以受人尊敬的职业生涯被体内无以言表的杀人冲动淹没了。
他用自己的害羞举动掩盖了家庭和朋友对他造成的心理影响,而他的核心动机也只能留给外人猜测。
艾米是一个表里如一的好护士,她为了抚养孩子、为了自己的手术费而日夜操劳,通宵达旦地照顾病人。
在影片开始的部分,这就是一部有关底层劳动人民艰难度日的记录。
当神秘案件发生后,影片开始向充满紧张气氛的悬疑惊悚片转变。
有趣的是,查尔斯·卡伦的犯罪行为隐蔽性很高,但在专业人员眼中并不高明,但他就职的医疗中心却害怕担责而选择掩盖真相。
这个故事描绘了一幅令人难以置信的疯狂的生动画像,从最内部展示了美国医疗体系的内部玄机。
这就像天主教调查内部丑闻一样,这么多家医疗中心也都进行过内部调查,而处理结果就是简单地将查尔斯·卡伦开除了事,剩下就用沉默保护自己。
这不但不能阻止查尔斯·卡伦,反而是变相纵容了查尔斯·卡伦的杀戮。
如果不是两名前纽瓦克凶杀案侦探丹尼·鲍德温和蒂姆·布劳恩苦苦追寻蛛丝马迹,如果不是一名护士同事艾米·拉夫伦(Amy Loughren)甘愿以身涉险找出证据,甚至将自己的工作和孩子安危置于危险,很难说查尔斯·卡伦还会害死多少人。
有关查尔斯·卡伦犯罪的原因一直是个谜,他本人也没有谈过。
对于这种没有由来的犯罪,创作者肯定有很多话要说,往往可以选择不同的解读方式来拍摄,而《良心护士》则选择了真实表现的方式,把思考留给观众。
同时将矛头对准负有监管责任的医疗中心,在平静的对话中表现了另一个社会性难题。
一个连环杀手伤害的人毕竟有限,而一个尸位素餐的医疗系统,伤害的人将会不计其数。
你觉得大众会对个别失德医护人员感到害怕,还是对整个医疗系统坍塌感到害怕。
而这才是《良心护士》在大量快餐式电影中脱颖而出的关键。
《良心护士》向护理艾米·拉夫伦、她的女儿亚历山大·洛伦和玛雅·波特以及帮助破案的侦探丹尼·鲍德温和蒂姆·布劳恩表示了“特别感谢”。
艾米·拉夫伦现在和她的两个女儿住在佛罗里达州的德兰,在侦破案件后,她开始追求灵性的生活,除了是一名注册护士外,她还是一名职业灵气大师和催眠治疗师。
侦探丹尼·鲍德温是国家失踪与受虐儿童中心 (NCMEC) 的调查顾问,也是他自己的公司鲍德温咨询与调查公司的私家侦探,蒂姆·布劳恩担任NCMEC亚当团队分部的顾问。
全新方式的连环杀手,大道至简的直面丑闻。
这里是硬核影迷集散地,欢迎关注公众号:妙看影视
就像无间道里的黑与白,善恶之间的灰色地带,这名护士能持续那么多年下手,不被人发觉,也是非常厉害的角色,在所有人面前伪装的非常好,在法律面前也毫无破绽。
直接证据,间接证据都不能证明他的罪过,所有的一切,错的只能是病人本身,疾病本身。
疾病对于病人来说,本身就是一个漏洞,身体出现的漏洞,除了弥补之外,就没有其他办法,在高危漏洞面前,人命很脆弱,随时都能因为各种身体原因而离世,各种意外而离世,护士的罪行自然不能被察觉。
人们从来没有反思过,人的死亡究竟是源于什么,只知道,死是理所当然,自然也就不存在细细追究,也没办法细究。
这种情况下的一切,都被阴霾笼罩,在暗箱操作下,生命被掌控,这个生命依托于身体,在于实体,这个身体的各种漏洞,病人不能完全了解,也没办法凭借粗陋浅薄的学识去掌握,所能骐骥的只有医学仪器、医生护士。
中国古代有句话:我命由我不由天。
可是当命不由己的时候,可能这个天就会变为一个人,这个人可能是医生,可能是护士,可能是家人。
当成为自己的天时,才能掌握命运,健康就弥足珍贵。
我们常常用“体制内的天才”来形容好莱坞的鬼才导演,我更多的用它来形容杰西卡·查斯坦。
好莱坞电影、好莱坞电影业…其实世界任何地方的电影工业都对女性不友好,一部女性电影,经常是披着羊皮的狼,表面上写着女性的故事,暗地里偷偷维护或输送着男权意识形态。
在如此糟糕的环境下,杰西卡不仅是我极少的可以明显感知到有明确女性意识、女性立场的好莱坞明星,也是一位一直坚持着自己的原则,在黑洞中探寻着哪怕一点点可能性的女演员。
《良心护士》里查理(男性)是整个社会的威胁,我们无法得知他或许十分复杂,但也可能十分简单的杀人理由,他更是两位女性赤裸裸的威胁——前妻与艾米,对一个伤害后还要不停纠缠、索取,对另一个而言像一只趴在密林里的野兽,谁也不敢保证他会不会袭击你,即使他向你承诺过些什么,这样的设定在好莱坞中真是是罕见之罕见。
反而在其中,杰西卡没有扮演一个传统的地母角色,当然也不只是一个需要被保护的受害者,我经常觉得,杰西卡的角色总带着某种女神灵的光环,从《茉莉牌局》、《猎杀本拉登》到这部作品,她看不得别人作恶,需要她的时候她从不犹豫,但她也看不得对“恶人”暴力的规训与惩罚,所以她也总是在争取机会,用女性的特质——比如更温柔,更有耐心的方式——我认为更进步、更可取的方式——(虽然我觉得这些特质也是文化的产物,但在更大程度上应该是宝贵的产物)在男性权力系统中,在国家机器中获得成就、站稳脚跟。
我极爱她与查理在审讯室的对话,其实她一直非常恐惧,因为她怀疑或者确定查理最终的猎物一定会是她和她的女儿们,但即使在查理两天两夜经受着暴力却仍然拒绝招供时,她也没有选择把所有的怀疑、责难、盛怒一股脑儿倾泻出来,虽然她有资格这么做,她只是一直表现出对他的尊重、信任,帮他解下手铐、帮他披上衣服,因为她知道他也是一个会这样做的人,每个人都有柔软的地方,每个人也都需要被柔软相待,她是一个懂得温暖与爱的力量的人——我们这个世界正是太缺少对最美好事物的信任,花了太多精力斤斤计较不重要的事情,才会越来越糟、越来越糟——,最终他说“我从来没想要伤害你”,她说“我知道”,“我知道”是查理承认一切的原因,在“没有一个人阻止我”“没有一个人真正在乎我”“没有一个人爱我”的当下,“我知道”真的可以融化一个人。
看《圣杯与剑》的时候,因为文化语境的塑造,我已经很难想象或者相信那段史前史了,但看Jessi的角色塑造真的就像文明的微光,持续的一点一点的击中我唤醒我。
当然影片中的这一段落也与《绿洲》里的犯罪场景有着异曲同工之妙,比起繁复的犯罪解释,“他们没有阻止我”更深刻,这句话不仅仅针对国家机器,更在警醒世界。
神爱所有人,如果可以,她愿意给每个人机会。
杰西卡是电影中的神明,她不仅给角色以机会,还为我们提供了更多想象这个世界的可能性。
为美国、为伊朗、为中国是为了世界。
为美国、为伊朗、为中国是为了世界。
男主角,矜矜业业,毫不利己,不为任何私欲,没有任何目的性地杀人,这种行为不能不说是纯粹的哲学的艺术的形而上的高蹈脱俗的即兴,是值得讴歌传扬加冕的。
而女的,不安天命,为苟活而骗保,为毫无道理的盲目的正义虚与委蛇诓骗对她真心实意温柔以待的男主角,俗不可耐,恶贯满盈。
绝对正义的审判之剑定然是劈向这女的。
连环杀人案件改编失败案例。
看得出来,导演不想流俗,回避了所有反转、惊吓、刺激等商业套路,想营造出真实无力的恐惧感,可惜没有抓住恐惧的源头和正邪冲突的根本,导致一切都很扁平,演员对着毫无洞见的剧本干使劲,演得非常好,但就是像在看表演大师班。
这个案子的原型其实非常丰满,一、变态护士杀人犯十几年杀了上百人,二、医院体制为自保成为帮凶,三、正义护士反击前两层。
最有力的抓手是医院体制这条线,这也是案子本身最令人无奈和胆寒的地方,为了避免缠上医疗官司宁可包庇杀人犯。
女主身患心疾需要工作续医保,杀人犯出现后对她无微不至分担工作获取了她的信任,当女主得知了真相,她必定要做出选择,不顾病情(性命)也好、不惜丢了工作也罢(医保,还是性命),都没有,她的做法像一个正常的好人,不像电影角色,步步为营地做着好人好事,和杀人犯只靠着3个月的“交情”对线,和院方毫无相互掣肘,不免显得过于单调平淡。
杀人犯的动机虽然原型就从未交代过,但也只能往医院上靠,因为没有人阻止,所以他利用了这些人的恶作更大的恶,哪怕证据确凿也能肆无忌惮多年,而在人命和饭碗之间毫不犹豫选择后者还冠冕堂皇的那些人,比他还要可怕,这无疑是促使他杀了400多人(估)最大黑手。
总之,网飞这把拉了。
首先放成分,电影党没看过原著,所以就不在这讨论改编的成不成功了。
说下剧情内容大概就是女主患了一种病,必须要做手术可是自己还有两个孩子要照顾,再加上上班时间不足没有外国医保报销,所以有些艰难。
紧接着新来了一位男护士,也就是男主,两人朝夕相处,男主又对女主一家人颇为照顾,所以感情升温的很快。
而在中途有一位病人死掉了,这种很平常的事所有人都没有放在心上,医院内部也在进行处理,直到7个星期之后才报警。
警察根据医院的隐瞒,和女主的谈话,越发觉得这件事不是那么正常,警察和女主配合一番调查后,发现原来男主在盐水里面注射药物,谋害病人。
最后在由女主一番感化,男主认罪。
剧情方面应该是悬疑成分高一点,但是有些不一样的就是,悬疑电影的主角一般都是凶手或者警察侦探相关的。
而这部却把视角改在一个可以称作为受害人的身上。
整部电影太工整了,无论是演员的演技,整个剧情,灯光,你挑不出一点毛病,但是音乐方面个人认为实在是太棒了,把每一处的气氛烘托到极致了。
但是问题也就是出在这个太工整上面,总感觉差点东西,每次音乐到顶上了,结果什么事都没发生,还是接着工整。
就让人感觉总差一点,总差一点。
吊的心里特别难受,让我最抓狂的就是俩人在女主家里对话的时候,我几度都以为男主要爆发了,要突然变脸,要暴露本性。
结果都那样过去了,当然可以也可能是导演故意这样设计的。
还有一点一开始没做功课,看完才发现,这个事竟然是真实故事改编。
让我觉得离大谱!
最后说下评分:刚刚好4⭐差点3⭐半。
以上
Amy第一次约Charlie出来吃饭套他的话时,Charlie的反应是沉默,岔开话题,以及稍纵即逝的愤怒。
他没有选择欺骗,或许是察觉到对方已经知晓,或许是他生命中第一次出现了一个他不想欺骗的人。
警察48小时的审问毫无收获,而后Amy两句话事实揭晓。
Charlie交代的似乎太容易了,Amy说不够,我需要更多的名字。
干什么不够?
定你的罪不够。
而后Charlie努力回想已经忘记的名字时,就像是要全心全意的帮助Amy,而浑然不觉是在往自己身上添加罪责。
电影虽然没有涉及,但我们知道原型的人生过得并不顺遂。
Charlie应该不是天生杀人狂,他是被霸凌和施暴扭曲了人格。
如果问他的动机,我想连他自己都需要几天时间来理清思路。
我甚至觉得他并没有确切的动机,而是他的身体自发性的选择一些手段平衡自己被践踏的自尊,因为这或许是唯一可以苟延残喘的方法了。
Charlie的行为是潜意识的,是思想上的上瘾症。
对他来说杀人是自我人格存在的证明,他每隔一段时间就要犯案,不然他就会产生自我怀疑。
久而久之,这变成了身体自己的习惯,就像生物钟一样。
儿时父母会教导我们,不要因为不值得的人做无法挽回的事情,不然在你遇到值得的人的时候会后悔。
Amy有机会成为Charlie的救赎的,就像Charlie成为Amy的依靠一样。
但可惜的是Charlie罪孽深重到已经无法救赎了。
他在自己可能的救赎到来之前选择了让自己的懦弱成为帮凶,在堕入黑暗的自己的背上又踩了一脚。
结尾Amy对Alex说,不上学了,今天我们就躺在床上。
看上去似乎一切都变好了。
但其实并没有,Amy依然一个人带着孩子,依然需要平衡夜班和陪伴孩子的矛盾,依然继续缺席孩子们大部分的人生。
唯一的变化或许是她终于熬到了拿到医保的日子了。
而当她偶尔回想起那个在这段最艰难的时期陪伴和帮助自己的人,又会是怎么五味杂陈的心情呢。
先读的剧本 再看的电影 所以从剧本的呈现以及最终电影对比来讲 有好有坏 电影加分的地方是摄影非常优秀 用胶片拍也是正确的选择 大部分amy和charlie的对手戏都不错 减分项是 一些细节的改动以及删减 使前两幕节奏偏快 剧本用近80页讲的故事60分钟差不多就过完了 导致1)Charlie和Amy的关系显得还不够亲近 2)没有足够的篇幅对od致死的病人建立同情 3)Charlie的形象还是偏于抽象 不够立体 但最大的遗憾是两个detective的选角上 以及剧本最后对amy的处理 前者是使观影体验很抽离 总是会介意究竟是dp收钱了一直给老白男设计镜头 还是选角导演收钱了让年轻黑哥混进来了 后者的问题在于前面铺垫了那么久的心脏病 医疗保险的事情 最后只字不提给混过去了 原来内部告密的成本这么低吗 这直接导致amy这个角色沦为工具人 没有任何内心的斗争 也没有任何需要牺牲的挣扎 总结 如果这个电影真的想表达些什么 就不会只是提一嘴 像其中一个小细节 amy的女儿alex在排练剧本 准备竞争演一个市长的角色 但是学校老师建议她戴胡子 因为没有女市长… 这点跟剧情有半毛钱关系吗请问 除了不真诚想混点当下政治好感度我没有感觉到任何为女性发声的意图 而这也是这个电影弱点的一个缩影 铺垫了所有的热点要素:真实事件 人为医疗事故 健康保险 单身母亲 但到最后以字幕的方式直接收尾 试图以创作止于现实来美化以及掩饰剧本创作上的懒惰 空有一个对抗、揭露医疗系统弊端的姿态 却沦为言之无物的安慰剂
其实全片我最想问的也是一个why,去查了一下才发现没想到真的是“They didn't stop”,虽然他心理肯定是有问题,不管是从事迹还是Eddie的演绎,但什么问题就完全不得而知了,但这样看完确实是感觉很憋屈。
但话又说回来了这些🏥也真的很恐怖,其实从女主做了个心电图和问诊要980🔪的时候我就感觉天塌了,这也太尼玛贵了。。
意识到就开除去嚯嚯下家更是(,我甚至想过是不是医院pay money让他减少医疗资源消耗或者收保险钱之类的,没想到完全真的就是逃避责任(。
不过整个电影关于这方面感觉也拍的隐隐约约的其实我觉得还可以再雕琢一下。
tbh剧中很多次我的心情其实是Eddie Redmayne禁止再留这个发型,忒吓人了有点,完全暗黑杀手,角色演绎加成下哪怕是温柔的时候我都怕你突然来一刀()话叕说回来了,也就只有此男能在这种砂仁犯造型下还能哭的无敌脆弱感让人只想抱抱不想枪毙了。。。
一部基于真实事件改编,关于一位名叫Charlie Cullen的护士谋杀了上百名病人的电影吸引了很多观众的眼球,但这里,来自丹麦的导演Tobias Lindholm,巧妙的选取了一个更人道主义的视角:护士Amy Loughren,探讨了护士Amy如何完成了制度无法做的事情,如何利用她的人性、怜悯和友谊感化了Charlie Cullen,结束了这一切的疯狂的杀戮。
电影全程并无血腥镜头,更偏向于文艺剧情,侦破过程也比较纪实,如果你是想看一部传统的连环杀手电影,这部电影可能并不是你的首选。
而不同于传统的犯罪题材,正是这部电影所具备独特的地方。
观众对于为什么charlie这么做,以及作案的过程有强烈的好奇心无可厚非,但作为一个charlie本人,至今为止,也没有完全交代过他这么做的理由。
原著《the good nurse》(纪实小说)也只是对他做的理由和背景做出分析,所以电影里是无法明着展现他为什么这么做的,但是导演通过一系列巧妙的设定和对话,暗示了他这么做的动机:如提到自己的母亲、自己失败的婚姻等。
这些戏没有喧宾夺主,导演利用自己的理解给予charlie动作的一些解释。
导演和编剧在这里更想表达的是真正的good nurse amy。
导演Tobias在采访中提到amy让他想到了自己的母亲,也是一位默默无闻英雄。
而做为电影的讲述者,讲述这样一件真实发生的犯罪故事,感觉自己有责任要考虑到受害者家属、事件中的英雄的感受。
对于导演最大的挑战是,和以往的犯罪故事不同,导演试图在黑暗的故事中找到的“光”,而amy正是这个“光”。
于是将重心转向amy,歌颂普通英雄,amy做到了system没有做到事,结束了犯罪,用自己的怜悯、爱和友谊对抗暴力,这正是现在所缺少的。
这里电影对制度和体系为什么没有阻止charlie也进行了探讨,Kim Dickens所饰演的医院公关人员其实早就知道了charlie的所作所为,但是在事情发生后7周才联系警方,此时尸体已经火化,并试图掩盖charlie值班时的用药记录,都是为了避免法律责任和金钱损失。
医院随便找了一个理由将charlie开除,但是什么也没做,这样他仍然可以继续在其它医院工作。
通过两位警探对charlie之前的医院电话联系,他们的所作所为是和现在的医院完全一样的,并且对他闭口不谈。
kim dickens在这里将charlie开除这场戏表演很棒,将医院的所作所为以及她内心的知情,完全写在了脸上。
同时两位警探的上司、包括检察官对事件不闻不问,也是导致他能继续工作的原因之一。
导演Tobias对故事完全追求真实性,医院的群众演员护士和医生,都是真实的护士和医生来演出,而我们的主演劳模姐和雀斑更是在电影开拍前进护士学校学习了两周,电影里两人展现的护士技能非常的真实。
两位主演的表演不需要多说,这里几位配角的演出也很棒,包括两位警探Noah Emmerich、Nnamdi Asomugha以及医院官员kim dickens。
电影叙述看上去很平,但是节奏很抓人,有着很强的视听语言,吸引人看下去,这样一种slow burn的节奏在最后将主题破茧而出。
电影全程冰冷、光很暗,加重了电影的压抑的感觉。
电影全程唯二两场光比较强烈的戏,一场来自amy和charlie前同事交谈的戏,光全程打在劳模姐脸上,配着劳模姐语言性极强的面庞,就是这里amy对charlie的所作所为恍然大悟,决定帮助警探们;第二场是电影最后amy和女儿们躺在床上,一切得到了重生。
普通人中的英雄是导演的切入点,这部犯罪题材没有任何血腥的镜头,但从头到尾依旧抓人。
amy和两位警探都是导演试图歌颂的,amy在生活中的难处和两位警探办案受到的重重阻挠,但如果不是他们,杀戮也许还在继续。
劳模姐几场心脏病的戏展现的恰到好处,这几场戏是展现amy普通人真实状况,以及她和charlie友谊发展的重要的戏,我们跟随导演的镜头和劳模姐的表演屏住了呼吸,同时amy的心脏问题也展现出了charlie好的一面,让我们对charlie这个人物有更多的思考,这么一个nice的朋友是怎么发展成连环杀人的呢,同时charlie的好的一面也和电影标题形成了对应,标题the good nurse显然是展现真实的英雄amy,之外也是对charlie好与恶的探讨。
好无聊啊
沉闷压抑其实都不要紧,但是无聊真的太致命了。就因为他拒不交代作案动机,就拍不出什么波澜起伏了?从头看到尾也只能说明一点,美国的医疗制度和管理制度有大问题,不断的被除名被辞退,换个地方都能很快找到新工作。这么多人命,之前所有的医院出了事都不好好调查的吗?我看并不是罪犯有多聪明,而是可以钻的空子实在太大。
确实是两头都没沾上,要不就讲俩人的情感到最后可能更戏剧性,要不就像黑水一样就挖医院内幕,这样两条线都太浅,演员都拉不回来(小雀斑和劳模姐确实还是强的
两个演员都很厉害!事实证明1917不需要太强的编剧…,而托比是个比较依赖文本的导演。
不喜欢不喜欢不喜欢
不明白为什么要这么拍 电影拍出电视剧质感 人物不连贯 结构比重很不和谐 甚至连配乐和运镜都很拉 冷色调更增添了败笔
i can't i can't i can't i can't i can't i can't i can't…😑
一个好人纠结揭发“朋友”的故事。两个小时的体量,仍然需要观众无限脑补的片子,如此单薄,都两小时了,还不够吗?
除了男女主的演技,没别的看头了。全片光线比那些川渝犯罪国产片还暗…
改编得并不成功的最主要原因,是为了避免俗套却滑向了平庸。可以看出导演有意让观众不要陷入反转而引起的刺激情绪,试图让观众更加靠近这种平静下的恐惧。两位的演技无法弥补过于单薄的人物,以至于男主从内敛温柔到歇斯底里也无法使这角色立体起来,观众看到的是一种理论上的表演,仿佛存在于某堂电影课上,而不是具体哪部电影之中。做为创作者,一味把谜团和反思以及反省扔给观众,显然是一种不负责或者说没劲的行为。说到底还是男主人物没塑造好,以及他与体制的碰撞缺乏深度展现。就这么说吧,即便本片主打反转(目前观众对反转类已经审美疲劳了),也会比本片精彩。导演技法有亮点,比如女主犯病时仍在抢救病人,仿佛在抢救自己的人生一样,这段特写极佳。但也有一些不太成熟的空镜头和一些书本气的运镜,总体上不差。
为什么要花两个小时讲一个看二十分就能猜到剧情并且从头到尾没有任何起伏任何反转的故事?真正想表达的也就结尾那几行字幕 那你去拍个小视频也有这效果
剧本拖后腿,浪费小雀斑和劳模姐的演技了。
emo killer真的会让我心脏骤停(你明白无路可走意味着什么吗...............
TIFF 2022,四星的剧情,五星的演技,看到最后竟然泪目了
#Netflix 影片基本遵照纪录片里的情节,有一处改编还行,把牧师换成了一个年轻母亲,排除了宗教元素,引入了家庭,但围绕这部分就没有了,午餐监听那场戏应该是全片最需要张力的剧情,但影片却把晚餐改成了午餐,直接移除了光影对于人物的塑造,只用镜头还是有些吃力,前景遮挡和跃出镜头的人物来展现情绪挺不错,不过整体正反打实在不太行。有几处环境音是亮点,尤其是那场心率监控那场戏。由于刚看完《邓布利多的秘密》细细想来,小雀斑拿起魔杖就能养动物 换身衣服就能当模特,各个角色塑造基本都一样……有些疲劳
还算挺好一个心理悬疑惊悚题材,结果拍成什么鬼
很浓重的丹麦导演的「北欧滤镜」,果然这样的故事放在如此色调下会更加「适应情绪」。电影由真实事件改编,但剧本结构与情节推进上却问题不少。故事线几乎「一眼望穿」,所有悬疑感早在影片中途便以「荡然无存」。这就导致前半部分与主线无关的情节铺垫以及后半段的情绪爆发没有着力点,更加凸显了电影的冗长乏味。事件本身亦缺少强有力的「行为动机」,使得整件事多少有些「没头没尾」,自然难以共情。人物塑造上更为注重表现杰克「人性化」的一面,一度让我产生导演要强行洗白「杀人狂魔」的错觉。如此脱离角色本身的主题偏移加上浮于表象的内心挖掘浅薄无力,大半时长等于完全靠「帝后」的演技在强行支撑。不知道电影在颁奖季有没有什么「野心」,不过在我看来只有表演类奖项可以一战,其他的还是建议算了吧!(一星半给劳模姐,一星给斑斑)
劳模姐演技真的很赞!很赞!!跟她一起心梗的节奏。
这种真人真事恰是影视编导需要避开的,人物没有任何令人敬畏或同情的点。同是北欧导演御用编剧编而优则导,Eskil Vogt《无辜者》怪力乱神格调不高,但特异功能释放瞬间还是有些奇观感进而产生敬畏感(我承认我很俗);Tobias Lindholm这部就很怪,首先不是自己写的剧本怎么就轮到他导,另外虽然看上去现实主义格调上来了,但你哪怕杀人过程适度加一些技巧也比现在好看很多(可惜受限所谓真事改编)。心脏病单亲家长这种设定激发的是苦情不是同情,激发同情不仅是悲惨境地,更是努力到接近极限还无法改变悲惨境地的绝望。大家台词功底不错,白人警察的抽搐脸设定没用好。可能是故意把有男主在的场景调得很黑暗,但实在看着太难受。
如果带着犯罪电影的期待去看的话,可能会有些失望,毕竟这个镜头语言太低调隐忍了,就像那些默默死去的受害者一样…埃迪的演技好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