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写短评写超了,所以我第一次写长评。
这部片子其实前面拍的很好,单纯的一个无依无靠的父亲找孩子的故事,刘德华的表演特别好,让我恨透了人贩子,最初打动我的是他开头的扮相,磨破了的外套和尼龙手套。
陈可辛的《亲爱的》其实是讲找孩子的一些深层次问题,类似围城的问题,找不到难过,找到了也不好受。
让我有了那种矛盾感 。
而这部片子比较直接,初看的时候感觉是另一种味道的打柺片子,但是很快转折就来了。
转折就出现在刘德华被人推海里井柏然第二次出现的时候,从刘德华的开始说台词开始我就觉得味道变了。
我当时觉得刘德华的台词应该是类似:求求你帮我修好不好。
或者是有个过度,先生气再求他或者反过来。
但是他偏偏就很恼火而且稍稍有那么点任性(可能用词不当)的说:你帮我修啊。
我觉得一个找了十多年的孩子,处处求人的父亲,在崩溃的时候面对一个只有一面之缘的人是不会说出这样的话来的。
接着后面剧情变成了帮井柏然找父母,一直找到故事结尾,这其实是这部电影的主线,暂不说不太符合主题,重点是这一部分处理的不好,没能体现找人的心理,还用了很大篇幅去展现两人的日常,不是说这个不能拍,只是放的时候不对,而且篇幅太长,到了后面已经快趋向于喜剧片了,那种找人的“难”没有体现出来, 我都觉得他俩可以搭伙过日子了,前面营造的感觉没有了。
故事也有很多漏洞,比如井柏然说有个孩子和他一起被拐卖,并且是通过这个线索来找到了他父母,但找到井柏然的父母后被拐卖的另一个人提都没有提。
还有就是井柏然的问题,虽然刘德华也有口音问题,但我觉得他的表演绝对可以弥补,甚至可以让我忽略口音,井柏然除了口音问题,除此之外我觉得他的台词太多了,或者说是他的表演太少了,有些东西他没有演出来,只是通过嘴在说台词,麻木的传递信息,还有他与周围人格格不入的扮相,虽然已经很不漂亮了很普通了,但还是感觉浮在空中不够真实。
双线叙事也做的并不好,可能到最后主创也觉得拉不回来了,只能找几个僧人来结尾。
以上都是我看完这部片子一时冲动写的,第一次写长评,怎么说呢,结尾一句阿弥陀佛胜过千言万语。
失孤 (2015)6.92015 / 中国大陆 中国香港 / 剧情 / 彭三源 / 刘德华 井柏然
无论从哪个角度看,《失孤》都不是一部好电影:人物站不住,故事飘忽。
如果仅仅因为刘德华扮演了一名中国农民,或者因为电影会令公众对失孤家庭产生更大的同情和关注,它就变得根正苗红,不允许批评,那导演不如索性去拍正能量的公益广告,不要拍电影。
失孤为何失败?
电影有一条主要线索,即刘德华寻子和井柏然回家。
主线以外,还有两条支线,一是儿子被拐的福州白衣女,一是吴君如饰演的人贩子。
不幸在于,《失孤》的支线摇摇欲坠,生硬,仓促,一时间令电影的时空混乱,让观众困惑。
支线的薄弱,势必令主线受损,尤其是在主线也不通畅的情况下。
主线的混乱在于,它用轻描淡写的方式,让原本是寻子的刘德华跟着要回家的井柏然上路了。
这样一个找了十五年儿子的男人,居然说走就走了,堪比文青上路穷游。
为了描写两个主角的内心沟通,《失孤》安排了被人诟病的澡堂戏和洗车戏,说实话,让两个成年男性进行太亲密的互动,并不是不可以,有例子在前,张家辉和彭于晏在《激战》中的师徒关系就很亲密。
可是,《失孤》将刘德华和井柏然之间的“父子”戏,处理得过于脱线,令观众浮想联翩,瞬间出戏。
再看二人的冲突爆发,基本都是一方的嘶吼喊叫,堪比90年代初期的马景涛先生的表演方式,没有任何深化,流于表面。
此外,影片至少用了三次以上的航拍俯瞰,多少有点要营造上帝或佛祖的视角,目的明确。
可是,在一部极其贴近当代现实的电影里头,这样铺张的大阵仗越多,就意味着它越像一个精致的公益行为,而不是形式风格完整、深入人心的好电影。
还可以再回想下,当《失孤》拍到那些无名网友,他们拿手机对电脑转发寻人启事,镜头是多么的漫不经心。
热心助人的小姑娘,连棋子都不如。
这种漫不经心还出现在桥上会双亲时,身后群演进行着集体散步。
这种发号施令的散步,完全扼杀了孙海英德艺双馨的表演。
此外,还有观众发现,就连拍个上网,片中的电脑都是处于脱机工作的状态。
在这样一部试图表现中国之大,茫茫人海无处寻踪的电影里头,这些简易细节上的考究,其实是创作者特别需要谨慎对待的,否则电影就会变得空洞虚假。
你固然可以说,这些都是无关紧要的细枝末节,可真正缺乏说服力的,还是人物故事本身。
一个找了十五年仍然没找到亲生儿子的父亲,帮助另一个“儿子”回到了失去很久的家。
单看这样的故事梗概,其实《失孤》是耐人寻味的。
可惜,导演彭三源发挥欠佳——漫长的寻路中国,被简化为消失的铁索桥,被砍伐的竹林,还有掉在地上的、母亲的长辫子。
由这组蒙太奇所发散开来的中国现实,却让人打不起精神。
相比较去年陈可辛导演的《亲爱的》所触及到的中国社会全景图,甲乙丙丁的面目,《失孤》还沉溺在导演的个人想象和间歇抒情当中。
结果就是离家千里,离题万里,就更不需要用其他国家优秀的同类电影来对比了,比如巴西的《中央车站》、英国的《菲洛梅娜》,它们都做到了动之以情,晓之以理。
找人和回家新世纪以来,中国电影院里出现过一大批找人跟回家的电影,苦涩、灰暗,却不乏有经典话题之作。
比较典型的有两大类,一类就是“找人”,另一类是“回家”。
在“找人”里,较近的《亲爱的》和《失孤》,借离散之苦,说团圆之难,讲的草根和小市民的悲哀,导演并不克制,试图让你哭。
较远的有这么几部,贾樟柯的《三峡好人》,一个找老婆一个找老公。
王超的《江城夏日》,找儿子。
王小帅的《日照重庆》,找回儿子之前接触和认识的一切。
无论找到或者没有找到,这些电影经常流露出田园将芜、无以为家的伤感。
找不到的人,它要么一片空白,面目模糊。
找得到的,面貌也已经全然改变,结果似乎不再重要。
说的找人,其实主题还是落在“回家”上。
面对高度发展的经济,中国社会激烈震荡,人口大量迁徙流动,农村萧条破败,催生出许多现代悲剧。
这种变化,有形无形地拆散了许多人的家——传统的、根深蒂固的那个家。
当有人离开了家,就有人想找回它。
总体来说,新世纪前十年的中国电影,创作者们紧密关注着城乡变化,从乡村来到城市,或者从城市返回乡村。
电影表现的人物对象,也还是偏向底层的弱势群体,是一种自上而下的投射。
不难发现,这也是第六代电影美学的一部分,追求边缘化,强调个人存在,把观众带回到日常生活,同时捕捉巨大转变中的现实。
到陈可辛借《亲爱的》把中产阶级拉下水,这已经是一种新变化。
此外,《亲爱的》还有一个比较奇怪的视点变换,故事前半段是关于深圳的新移民,后半段却是孤立无援的农村妇女,在敌对关系中,双方还完成了一次位置互换。
这当然是得益于原型故事的万中无一,另一方面,却也说明了香港人的聪明讨巧,强化了人物和观众的道德困境。
这类电影里头也有比较离群的,比如李杨的《盲山》。
这部电影讲一名被拐卖的女子想要回到自己的家。
跟前作《盲井》一样,这部批判现实的影片拍得异常真实,是典型的、“暴露社会阴暗面”的独立电影,结尾笼罩在一片黑暗当中。
在我看来,它其实更像一部杀人不见血的惊悚片,拒绝把打拐行动温情化和公益口号化,更具艺术价值。
另一大类关于“回家”的电影,它们是以“中国式公路片”的面目出现,比如与春运有关的《落叶归根》、《一年到头》、《归途列车》、《人在囧途》以及《到阜阳六百里》等等,它们当中有正剧,有喜剧,也有纪录片。
整体上比较严肃,也倾注了创作者的人文关怀,映照着中国社会的千奇百怪。
《落叶归根》是比较有代表性的一部作品,比起让刘天王降低身段来扮演农民,让赵本山本色出演一名农民,显然要妥帖得多。
赵本山收敛了他与生俱来的狡黠,又带有意料当中的幽默效果,令电影蒙上一层黑色喜剧的色彩。
如果说,《落叶归根》看的是赵本山的独角戏,《一年到头》采用的却是人物群像和多线叙事,简单纯粹,真切动人。
与《落叶归根》和《一年到头》相比,《人在囧途》借了春运的题,扒的却是国外电影的衣服。
这仿佛再次说明了,只要抄袭的对象是正确的,中国观众似乎不太介意山寨。
《失孤》的问题也出现在这里,导演自称是希腊艺术大导演安哲罗普洛斯的大粉丝,这就不难理解《失孤》为何会出现情绪的错位,山寨致敬失败。
《归途列车》则是一部工业化流程拍摄的纪录片,我以为它会把更多时间用在路上,结果,那趟普快列车,只是用来连接了四川和广州,电影聚焦于城乡两地的空间差异对比。
至于很多人希望看到的残酷春运,这部电影并没有着力去表现。
同样的问题也发生在《到阜阳六百里》身上,当回家的旅途真正开始,电影以出字幕的方式,旋即宣告结束。
春节,意味着回家,这是所有中国人都知道的事情。
有的人是回不去,有的不想回去,仿佛总有那么一些人,他们注定永远离开了家。
这条回家的路,却总是令人心烦意乱、疲惫不堪,就像1984年严浩拍摄的《似水流年》。
迄今为止,这部电影成功消化了现实,又升华了主题,是为数不多拍出了乡愁韵味的华语电影。
“囧途系列”一路发展,直到蜕变成了票房火爆的《泰囧》,它把中国电影带入到另一个高举高打的发展阶段,喜剧为王,声势浩荡。
面对新兴的年轻观众和城市里头的中产阶级,旅游、怀旧热、出国生子等题材成为了一时潮流。
这次的《失孤》,片中不断出现刘德华骑着摩托车寻子的身影,许多人也冠以公路片的名号。
但问题来了,只要出现公路和旅人,它就是一部公路片吗?
如果真要这样讲,蔡尚君的《人山人海》比《失孤》更像公路片,再不然,《天注定》的王宝强也是骑着摩托车上路了。
这些电影带有杀气,不想妥协,往往也显得过于决绝。
在回家无望和无家可归的情况下,电影人物不惜与现实同归于尽。
面对这几组过于刺眼的对比变化,我们不难发现,资本的注入、票房的渴望和明星的站台,他们对相似的电影题材会起到多大的影响作用。
《失孤》的表里精致,内核疲软,很大程度上也是受到了这些复杂因素的干扰,结果,导演无力把控局面,要讲的东西也没能落在实处上。
所以,《失孤》的最大悲剧,并不是刘德华找不到儿子,也不是脑海中的记忆碎片,更不是忽悠人的缘聚缘散。
影片的悲剧是有家不能回,不敢回。
在中国人的传统观念里面,传宗接代的儿子,恰好是家族繁衍的重要标志。
无论被拐还是买入的家庭,他们都抱有这样的执着信念,面对悲剧的循环发生,沦为不幸的受害者,活受罪。
对这些痛苦的人们来说,回家的路,似乎跟走向死亡一样。
我们都得死,没有例外,但是有时候,这条路真的太长了。
【http://finance.sina.com.cn/roll/20150329/010721835087.shtml 刊发于《经济观察报》】
【微信公众号:movie432 请勿转载】
看了评论,里面一堆堆吐槽的,不懂他们吐槽些啥,也许是他们人性泯灭。
看电视要这么多浮夸的东西干嘛,起码我,我这个普通人,看着部剧的时候,心中充满了感动,过于华丽而完美的故事情节也许看起来会合情合理。
但是机械式的完美打动不了人心就算完美又怎样,而这部失孤,从头到尾给了我,感动,牵挂,坚持,对亲人的不舍弃,这样就足够了。
要多完美,要多合乎情理?
抛开过多的自以为是,用心去感受就行了。
从之前宣布影评题材的时候,到在网络上爆红的刘德华扮演农民工形象的照片,亦或是剧组人员与他人发生冲突,华仔出面解决等小插曲。
这是一部无论是在题材,阵容和话题都倍受期待的电影。
刘德华是票房的保证,他的演技也是毋庸置疑的,可是无奈对戏的确实一个演技未经锤炼的毛头小子,拉低了平均演技值。
使用井柏然这样一个偶像明星,有讨年轻观众喜爱的嫌疑。
其实也不怪制片方,因为较之前有《亲爱的》为打拐题材开拓“疆土”,作为后来者未免感到有些压力。
加之《亲爱的》全实力派演员阵容,对比这边厢只有刘德华一个人,难撑大局,虽说有梁家辉和吴君如客串,但连配角都陈不上,明显显得底气不足。
加入井柏然有意吸引更多年轻的观众也在情理之中。
我无意在为《失孤》洗白,因为在宣传上就能看出它的不自信。
《失孤》宣传的是垂泪但是不煽情。
这明显是针对《亲爱的》的,因为此前就被人诟病过它过于煽情。
其实《失孤》无需这样贬低他人而抬高自己,因为它既不煽情更谈不上催泪。
片方这样煞费苦心也大可不必。
我个人认为这跟导演的功力不足有关。
导演其实很想把道理说清楚,但是碍于能力不足又不知从何说起而戛然而止,这不像是艺术中的留白,更像是在投机取巧。
影片中还出现很多滥用长镜头和慢镜头的地方。
在一段无关紧要的地方使用长镜头,其实这只不过是刘井两人之间的嘴炮,也不加运动,使得对话更加无聊乏味。
而且影片中每隔几分钟就出现一个慢镜头,刘天王在跑步慢镜头,刘天王被人打慢镜头,落水慢镜头,下腰捡纸慢镜头,洗个车慢镜头,连回个头也慢镜头,无时无刻都在使用慢镜头,让人有一种卡壳的错觉,看着非常着急。
而且,剪辑烂得一塌糊涂,更像是偷工减料的样子。
听说导演是编剧,看来不单单她的导演功力不行,编剧能力也不怎么行。
这是一部公路片,想当然应该像《后会无期》那样,到一个地方一定会发生了什么事,之后再离开的,这样看起来剧情会充实些。
所以我一直这样期待着,可是从主角两人踏上往四川的路程起就没发生过什么。
就一直描写两人的嘴炮,一起洗澡,一起吃霸王餐,一边洗车一边嬉戏,互舔伤口,像极了一部同性题材的电影。
尤其是在澡堂那段,镜头对准两人上半身,就这样我看着你你有看着我,貌合神离,尴尬至极。
除了开头和结尾根本没有剧情可言,空洞乏味,无聊到了极点。
其实它也并没有可取之处的地方,当曾帅与父母相认后,说了一句,竹林没了,所以竹林倒了,铁索桥没了,铁索桥也倒了,到这里一切都很好。
可是,长辫子没了,你把辫子剪了掉在地上,一个黑白镜头吓死了我。
不是呀!
明明他亲妈还在世啊!
怎么就落了发了呢?
还以为他妈妈死了呢!
导演,你就不能再处理得有美感一点么,怪吓人的。
重要的事情要说三遍,能不能不要是井柏然。
其实明星效应我懂,但是能不能选个比较接地气一点的演员。
刘德华有多土,井柏然就有多潮多拉风;村民有多黑井柏然的白衬衫就越白,落差实在太大,条件太好好难联想到曾帅的身世有多可怜。
如果他不是演惯青春派或者小妞电影的话也许我就不会那么出戏。
如果想要转型的话请你做彻底一点,井柏然你的白衬衫敢不敢再白一点!
ps,估计会被井的粉丝骂惨_(:з」∠)_
黝黑的面颊上,深深刻着饱经沧桑后所特有的苦涩与坚韧,农民雷泽宽(刘德华 饰)驾着一台破旧的摩托车奔走在祖国广袤而荒凉的土地上,十五年的漫长旅程,早已不敢奢求何时是个尽头。
1998年的一天,他年仅两岁的儿子被人拐卖,从此下落不明。
这一事件彻底改变了老雷的人生,他带着有限的家当以及满满当当的寻人启事,踏上看不见终点的征程。
期间的苦辣辛酸,更有几人得知。
这一日,老雷因修车邂逅了俊朗的小青年曾帅(井柏然 饰)。
仿佛是命运安排的一般,曾帅竟和老雷的儿子有着相似的遭遇。
以此为契机,曾帅和老雷结伴同行。
一个为了找到失踪的儿子,一个为了找到梦回的故乡。
这是部让人又哭又笑,边哭边笑,边笑边哭,不知是笑是哭的电影;是一个关于寻找,关于呼吁的故事;是一部关于社会关于网络的描述。
现在,有太多的妇女儿童被拐,他们幸运的会被廉价卖掉,不幸的可能不知道在哪一刻已经不在人世,留下他们的子女、丈夫、父母为他们担心,为他们自责,为他们盼望。
他们的家人盼望着他们的回家,他们的家人等待着他们的消息。
这是一个父亲寻子的故事,也是一个儿子回家的故事,更是一个社会共同协助的故事。
雷泽宽15年前2岁的儿子被拐,一直寻子15年,毛雪松4岁时被拐,一直寻家15年。
在共同寻找的过程中,年轻的照顾年老的,年老的开导鼓励年轻的,是一个温馨而又心酸的历程。
最让人难忘的,是雷和毛在路边睡觉的场景,就像一个爸爸在照顾儿子,为儿子盖被子,为儿子调整坐姿希望他睡的舒服,这是一份久违的天伦之乐,无论是对雷还是对毛。
还有一个场景,两人帮人洗车时的嬉戏,更是增添了几分生活情趣。
看着他们在剧中笑,我却在幕前哭。
在寻子寻家的过程中,别人在拐孩子,别人在寻孩子,别人在帮助他人寻子捉凶。
在这个过程中,网络、社会、志愿者、警察相互协助,相互配合,相互连接,发挥出极大的作用。
社会的发展是各个社会因素一起进步,社会和谐更是需要各个因素共同承担。
拐卖妇女儿童,虽法律会有相应惩罚,但还是屡禁不止,需要社会各个环节相互协助,相互协作,打击拐卖、帮助被拐着回家。
另外,刘德华不亏是影帝,扮演失孤农民工手到擒来。
而井柏然虽演技青涩,但不失清新,与天王搭戏毫不怯场,接戏也相对流畅。
加油,看好你哦。
为了小井和刘德华去看的失孤,本来对这种题材不是很有兴趣的,只打算支持下偶像的偶像的票房的,刚开始进去还在玩手机,不过后来这部电影成功吸引了我的注意力,我喜欢小井和刘德华之间那种玩笑,小默契的动作,让整个电影看起来不会那么沉重,不会那么无聊。
不过感觉情节不是太饱满,那种失孤的情绪渲染不够。
小井气质太时尚了,修摩托车有点出戏,虽然他穿的衣服确实是从修摩托车工身上扒下来的。
整体来说还是不错的,这是我看了那么多部电影,头一次全体观众等片尾放完了才起身起开的。
至少证明,电影要表达的东西关总还是接收到了。
这部电影看完,其实就是这么一个事实显现了出来。
其实这部片子里面,华仔的港普口音不是问题(我从来都没在星际穿越的影评中看到,全家只有马修有一口纯正的德州口音然后会让人感觉到出戏。
),井柏然演技的青涩不是问题,多了一条莫名的妈妈在街头等被拐骗的女儿回来然后跳河也不是问题。
最大的问题,是片子中公安系统力量的缺失。
全片四处有出现警察的地方,两处是交警,还有两处是通过志愿者的报警才能出现。
但这却恰恰说明了,我国的公安系统在这件事情上,远远没有做到尽力这两个字。
你看片中的曾帅,他已经长大了,想要去寻找亲生父母了。
但他唯一的方式,居然是通过什么小时候回忆的铁索桥和竹林在全国一个地方一个地方地找过去。
我们国家,现在居然还没有建立起被拐卖儿童和妇女的基因库。
只要把去报警的亲属进行采血和基因分析,然后输入到数据库里面。
只要有类似曾帅这种长大的想要去找寻自己亲生父母的拐卖儿童,只要去下派出所,抽下血验下DNA就能在数据库里面查找了。
同样的事情,米国早在上世纪就开始了。
你要是觉得这事很耗钱什么之类的,那我告诉你吧,只要你在街头斗殴被派出所抓去。
派出所一律会抽你的血进行DNA登记的,而且这个数据库是全国的公安系统通查的。
所以,至今没有建立起被拐卖的基因库,原因实在是想不到。
还是就是片子中雷泽宽在福建泉州有了线索去和一个被拐卖的孩子接触时,连个警察的影子都没有出现,而且找寻儿子的畏畏缩缩,买了拐卖孩子的反而咄咄逼人,这还真是中国特色。
再说一句,片子中那个胖胖的志愿者跟雷泽宽说,这个村里有好多孩子都是买来的,每每看到这里,我总要想,这个村子是没有人去管的吗?
好多个,不是一个两个,那么我们的警察同志去哪里了?
有人说这是电影,是虚构的,可真的是虚构的吗?
真的在现实中没有发生?
呵呵。
虽然同是打拐题材,也都改编自真人真事儿,但《失孤》和《亲爱的》并没有太大的可比性。
如果说《亲爱的》更加贴近客观真相,那么《失孤》则更贴近主观臆想,前者是改编的故事,重点在故事和人物,后者则是编剧的主观想象,重点在创作者自身对“失孤”事件情绪和感觉。
因此《失孤》中没有强烈的戏剧冲突,没有大段的煽情,也不见对尖锐问题的探讨和展现,反倒大规模的展现了理想中的人性弧光,每个人都那么善良,每个人都那么美好,即使深陷与苦难之中却依然保有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路遇不平人人相助,即便是希望渺茫,还有信仰可以依赖,用信仰慰藉失孤者,用缘起缘灭化解他们的苦痛,在立意上还是是蛮新颖的。
只是这样的处理方法讨巧,但少了点人情味儿。
影片的节奏缓慢,剧情推进比较随意,基本上抛弃了起承转合和戏剧冲突,大段大段空洞无物的对话代替了故事推进所必需的情节设置。
特别像一对朝圣者追寻信仰的公路故事,两个人通过行走和对话彼此安慰和鼓励,最终一人找到终极归宿,另一人则一念成佛,有点儿《悉达多》的意味。
如果说,做作矫情的对话和情感上的克制和隐忍是《失孤》的优点,那么这部电影确实是一部问起气息极其浓郁的电影。
大片、大片的自然风光,一车两人,一路追寻渺茫的希望,在无数次失望中,升华的是两人之间的情谊,亲情、父子情抑或有那么点儿爱情,失孤反倒成了故事的背景。
交警偷偷留下的200块钱;人贩子不仅孩子卖不出去,一露头就被英明神武的人民群众抓了个现行儿;无所不能的网友们点点鼠标,离家17年的被拐儿童就能立刻回家,这是一个多么美好的世界,多么文艺的世界。
能把如此沉重、让人痛彻心扉的提出拍的如此美好想必是这部电影的最大优点吧。
刘德华演的超棒,一个如此落魄的父亲都能演的那么帅。
井柏然很努力,但稍显稚嫩,应该在台词方面多下下功夫,念台词真的不叫演戏。
最后井柏然亲人团聚的一场戏让人印象深刻,有那么点儿酸楚,有那么点儿感动,尤其是人群从刘德华身边走过,他孤独的站在人群后面痛哭流涕,五味杂陈一涌而上,是孤独、是落寞、是不干,是感动,镜头就那么远远的看着他,一种强烈的感同身受油然而生。
只可惜镜头并没有停留太久,就忙不迭的移开了,这时候有个特写会不会更好一点儿呢?
导演刻意不煽情,所以镜头知趣扭过头来对准了一干群众演员。
这样的处理方法在电影中很多,让人感觉是在刻意的回避演员的情绪爆发,剪辑时常让人抓不到重点,画面只是随意的切来切去,甚至是几个不同角度的建制镜头间的切来切去,让人觉得剪辑师生怕浪费了任何一个镜头,全部都得用上。
此外,镜头和景别的处理也不太讲究,太多的运动镜头出现在不恰当的地方,毫无目的的动来动去更像是在炫技而非为剧情服务。
也许是因为导演的资历尚浅吧,电影始终处于一种失控的边缘,该有的情绪被一笔带过,而没用废戏又占了很大的篇幅,比如那个站在马路中间失魂落魄的妈妈,展现她的疯癫状态,以及她的自杀行为有什么意义吗?
不太懂。
这电影很平淡,淡到品不出味道,如果硬要说这是优点的话也无可厚非。
毕竟找到一种方法可以消极苦痛还是蛮令人向往的,但把一切都描绘的如此美好真的就是能消解痛苦吗?
站在个人的角度说宗教可以消解这种痛苦,这没问题,但如果一切的答案最终落在所谓是缘起缘灭,稍显有那么点儿敷衍了事。
即便解释的通,也让人觉得太没有人情味儿了。
不是所有问题都可以用宗教哲学来作为终极答案的。
人与人之间的羁绊岂是一句缘分就能解释的通的,所谓的缘起缘灭只不过是一种低劣的安慰剂而已。
对于不可磨灭的亲情的执着和不抛弃,不放弃,才是“失孤”这件事情的动人之处。
重点在于情,而非缘,这也许就是《亲爱的》和《失孤》最大的不同之处吧。
展现问题有时候比给出模棱两可的答案更有帮助。
今天看了这部影片,感觉单是刘德华的演技就挺值回票价的。
开篇首先就是周天意的寻子启事,单是这幅画面就让我立刻感觉到导演用心了。
电影可以说分三条线来演;雷泽宽寻子一条线和曾帅寻父一条线,这俩条线结合在一起,贯穿全篇;唯独周天意被拐卖一条线被分成三段,在全篇交叉。
首先便以周天意被拐卖一事为开篇,立刻将气氛压到了很低的程度,当时给我的感觉就是很压抑。
在刘德华饰演的雷泽宽角色这条故事线中,故事剧情的发展虽然一直处于一种很压抑的状态但故事的流程很平缓,并没有很大的起落,人物的一切都要从平时的一举一动来表达,这一点很考验演技;令我记忆最深的有几点:在刚开始时有人劝说他放弃,不要再做无用功的时候,他的表情是麻木的,显然在这十五年的寻找中有着不止一人劝说他,但他却一直在坚持;在雷泽宽与吴君如饰演的人贩子失之交臂的那一刻,虽然平凡,但当时我的心落到了最底层,这一刻令我不禁在想雷泽宽在寻子的路上是否和自己的亲生儿子也有过与此一样的场景,在想到那个场景的时候我的心就有种微微的痛;高速公路上与梁家辉饰演的警察飙戏的时候,刘德华当时的演技真的令人心酸,那种卑微的表情,不住的哀求警察放他一马的低头弯腰的神态,真真演活了一个在人世中艰难寻找儿子的农民父亲的形象,而在后来看到地图中夹着警察给的钱后,雷泽宽依旧记了下来,有恩必报,这是他的原则;在哀求渔家请求做亲子鉴定时,是刘德华全篇情绪最爆发的一刻,也是唯一的一场,先是失望,再是去而复返,都透露着哪怕有一丝的希望,也决不放弃的信念;曾帅与双亲相聚时,刘德华是最悲喜交加的时候,为曾帅找到双亲的喜悦和不知什么时候才能与自己的儿子相聚的迷茫与悲痛,让他紧紧地抱着包痛哭;而在最后时,刘德华问大师,为什么是我儿子?
那种无助的感觉包含了我的全身。
如果说雷泽宽这条线是平缓的往下降的话,那么周天意这条线就是直接将你的情绪压到了最底层,还一直狠狠的踩着你,不让你起来。
刚开始时周天意就被拐卖,她的母亲寻找,让人的情感就很压抑,再然后随着周天意与雷泽宽失之交臂,以及在雨天黑夜母亲守护寻子启事的海报,直到母亲疯了,一直就死死的压着,不让气氛提上去,就连周天意被警察解救的那一刻,母亲跳河,让这一条故事线从头到尾都是黑色,不见一丝光明,就是这一条故事线彻彻底底的表现出了拐卖儿童的可恨和危害性。
如果说周天意这条线是讲的绝望,雷泽宽这条线讲的是寻找,那么曾帅就是讲的希望了。
很明显井柏然饰演的曾帅就是活跃影片气氛的,正是雷泽宽的鼓励、帮助才使曾帅坚持了下去,井柏然的加入好像一股清泉注入,透露着活跃、青春,在很多的地方都值得表扬。
但唯独一点:影片全篇都处于压抑状态,就好像弹簧一样,已经压得很低了,到结尾了,就需要一个爆发点,将之前压抑的情绪爆发出来,曾帅与双亲相认的那场戏无疑就是这一点,但很明显井柏然的演技还是没到位。
当时就好像胸中憋了一股气,本来应该“啊!
”的口气释放出来,但是到节骨眼上了,又憋回去了,只好顺着刘德华的问佛缓缓的将这口气呼出来。
(另外,友情提示:看过《失孤》或是《亲爱的》之后,就别再看《高个夜魔》了。
)
看到不少人批评剪辑、节奏、台词等。但国内电影市场需要这种类型的作品。多关注现实吧,拐卖要压力打击。同是寻亲,觉得《亲爱的》不论是情节还是表演都要更好一些。
看过《亲爱的》之后没有发现更亮点,倒是汽渡上两个武汉男匠为刘德华要不要找孩子这事都能扯个皮,这个剧情有点太写实了。不过刘德华真的值得赞赞赞。
电影原型郭刚堂找到儿子。你看,电影真的可以影响现实生活。
我一定会看住孩子的
2.5
每一个桥段甚至每一个镜头都在诠释什么叫导演的力不从心或者力所不逮。
2021年7月13日,这个电影最终有了一个好结局
刘德华烂片之王
国产片中还算不错就给四星吧。导演自己也知道这是无望的事所以依赖虚无的佛教因缘开解观众。女婴那条线可有可无。演技都还可以就是港台腔略不适。井柏然演技还可以就是完全不像乡下修车店小哥。以上,公平公正理性客观。
后半段失控,糟糕透了。剧情走向十分生硬。本以为整部片子会用力过猛过度煽情,结果还没有感动可言。华仔还行
不为电影,就为原型24年的坚持贺,也恭喜原型找到自己的儿子
新闻拼凑感太重,“找”和“寻”两方交叉和展开,交叉的只有基情不见火花,展开的情节琐碎情感断裂。刘德华的张口和井柏然的造型完全脱离现实,有些不该笑的地方突然就打断了本要堆砌的情感,留给观众的只有假惺惺的文艺腔调。
演员的演技是没有问题的,但是剧情实在是太糟糕,不知道是不是剪辑的问题?
刘德华扮相太自毁了,可惜剧情一般,感动不足。必须说一句,人贩太可恶,以后要把孩子看牢,并且早早教他爸爸妈妈叫什么家住哪里。
看着颇为压抑。和尚最后的几句话比较耐人寻味外,这个片子也就看看帅哥了
简直想要怒打一星,但觉得华仔也是挺不容易的。导演功力还是太次,本想做成一部有深度的文艺公路片,但是很多台词都莫名其妙的令人发指。多条线索叙事凌乱,两人的矛盾冲突点也是突兀,剪辑和节奏更是不堪。说港普的安徽人和一口京片子的胡建人,分分钟让人出戏。觉得亲爱的简直是神作了。
“亲爱的”130分钟都嫌短,“失孤”100分钟都觉得拖延时间,这就是大陆导演和香港导演的差距么,华仔演技值得肯定,奈何导演掌控力不足,剧情太弱,毫无说服力可言,更别提想要给观众心灵上的震撼。
最大的问题还是没有故事,没有起承转合,从哪里切入都ok。(因为原型被找到的新闻而来看片,现实还是比影片更动人……
演员太出戏了,一说话就出戏
为什么同样题材,《亲爱的》得分高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