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的阿迈德
Le Jeune Ahmed,少年阿默(港),少年阿罕默德(台),Young Ahmed,艾哈迈德
导演:让-皮埃尔·达内,吕克·达内
主演:伊迪尔·本·阿迪,Olivier Bonnaud,Myriem Akheddiou
类型:电影地区:比利时,法国语言:法语,阿拉伯语年份:2019
简介:阿迈德是一个生活在比利时的移民少年。像许多摸索个人价值的青春期孩子一样,阿迈德对父母和学校定下的规则有疑问。曾经是心中偶像的表哥叛逆地离开了比利时。青春期敏感孤独的少年之心需要叛逆的做派来武装。他于是也模仿起表哥,并和社区补习班年轻的数学女老师发生了冲突……详细 >
3.5 故事更简单了
如果将《编剧工坊》视作范例,《卢斯》是过于倾重,《阿迈德》则是避重就轻了。而与往日最大的不同以及电影的失败之处,在于达内兄弟一贯擅于用细节刻画人物心理的流动,这次却拍了一个“封闭心路”的少年。我们无法感受到阿迈德的所思所想,除了在个别镜头(比如田间初吻)中有些许流动感,大部分时间是“一潭死水”。这种封闭的、切分出“你我截然不同”的对立观看感,就像一个没有找到其合适展示方式、丢失文化背景与生成语境的展品一般,在看似堆满实则空空如也的展场里尴尬矗立着面对观众。
【欧盟影展】你是更喜欢模糊的我还是清晰的我?少年阿迈德为爱迈出的一步是「你愿意成为穆斯林吗?这样我的罪过就小了一些」,颤颤巍巍,吞吞吐吐。达内兄弟的手法还是受用,就是结尾处理模糊了些,人之将死其言也善这套我是不信的呀。
2.5 你看他往高处爬就知道他一定会摔,这样的定番情节又一次在黔驴技尽时出现了……少年猜忌中的疗愈旅程充满了这些留有痕迹的剧作行为,并比较愉快地以“被和解”作为结局。
四星半吧,再一次,被达内兄弟死死按在椅子上,动弹不得,《单车少年》之后最干练最完整的一部,很多时刻是熟悉的(巨大的心理张力),很多时刻又觉得不同于以往(外部困局→精神挣扎),我不知道这部算不算自我重复,我就知道最后十分钟的情节设计世界上多数作者写不出来。
没有明确表明为什么男主会深陷其中,最后的结局也不太有说服力。
我可不信最后突然的转变。
这类人可怕么?小粉红和他有什么实质性的区别么?
@FLC.
浮于表面,缺乏深度,结尾为了“和解”而“和解”,让层层构建的故事犹如倒地的阿迈德——轰然倒塌。
SIFF。手持+特写+前排大银幕,实在费劲儿。体力不支,中间又睡着了。睡之前小男孩还是无脑暴力,结果被自己的“启蒙者”送去劳改。睡醒之后他也不暴力了,也有小姑娘喜欢了,也知道心疼妈妈了。拒绝和小姑娘谈恋爱时,心里想的是,年轻的阿迈德,好惨。小姑娘恋爱观可以的!最后从房顶掉下来的时候,我突然反应过来,这片的名字意思是,年轻的阿迈德,要死……局部展示了极端宗教是如何引战的?不能求同存异,自己先把墙竖起来了。要不是电影节,估计这辈子我都不会看这片。
看了很久还是能想起这个结尾
达内兄弟依然是最会制造叙事紧张的导演,每部电影都是类型片。
看得非常懵逼…
冷静而克制的叙事。结尾尤其喜欢,自作孽不可活。宗教是洗脑的工具,从来就不应该被当作信仰而存在。
极端宗教主义在少年心中深埋,稚嫩的躯体承载着无所顾忌的冲动,但其笃定的信条似乎完全经不起风吹草动。达内兄弟用最短小精悍的篇幅,时而带动着你神经紧绷,时而令你会心一笑。而潜藏在事件背后,欧洲社会处理方式上的优柔寡断,才真让人不寒而栗。
这片子应该改名为“如何拯救冥顽不灵的穆斯林青年”或者“教你从小学会正确刷牙方式”。
这种题材达内兄弟简直已经是信手拈来了。从一个个体青少年去看一个社会问题,欧洲社会中穆斯林文化和社会主流文化的冲撞。以少年的视角表现得那么真切那么自然。我们只有在认识到生命的脆弱之后,才能够放下对那些宏大抽象的爱的追求,而转身向自己身边的具体的人的爱。这也是成长的要义之一,逐渐认识到自己眼下所拥有的具体的生活的可贵。
三星半。又一个执拗的角色,把对此类题材毫无兴趣的我彻底拽进故事里。发生在少年身上,带来的震慑程度大约要翻十倍。达内兄弟的故事中,结尾笔触都那样温柔,但以阿迈德的性格,结局不该是道歉,而是用尽最后一丝力气刺杀。(集合了《沉默的罗尔娜》跳车逃进森林、《单车少年》从高空坠下的桥段。)
把狂热的信教徒盲目的信教,就如同被邪教洗脑了一般,男主的长相很让人觉得20多岁的人(如果不看头部以下的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