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属之声

Sound of Metal,静寂的鼓手(台)

主演:里兹·阿迈德,奥利维亚·库克,保罗·拉西,劳伦·利德洛夫,马修·阿马立克,克里斯·佩尔费蒂,迈克尔·陶,威廉·泽法尔茨,亚历克斯·基尔戈尔,杰米·加扎里

类型:电影地区:美国语言:英语年份:2019

《金属之声》剧照

金属之声 剧照 NO.1金属之声 剧照 NO.2金属之声 剧照 NO.3金属之声 剧照 NO.4金属之声 剧照 NO.5金属之声 剧照 NO.6金属之声 剧照 NO.13金属之声 剧照 NO.14金属之声 剧照 NO.15金属之声 剧照 NO.16金属之声 剧照 NO.17金属之声 剧照 NO.18金属之声 剧照 NO.19金属之声 剧照 NO.20

《金属之声》长篇影评

 1 ) 老罗在怎么用力也敲不出和小麦的共鸣了

开头罗德曼和麦当娜在小剧场开演唱会热火朝天,老罗架子鼓敲的如雨打芭蕉。

老罗和小麦开着房车愉快的环游加演出。

幸福来的太突然,一天早上老罗如平常般起来做早点做俯卧撑,突然发现自己失聪了,从此走上了迥异之路。

小麦回到父亲家继续摇滚之路,天天抖音最火的明星。

老罗加入互助组,妄图逐渐适应自己是聋子的新角色,几经融入,老罗学会了手语学会了与其他成员间的娱乐,这里就像个世外桃源。

老罗始终忘不了小麦,终下决心,卖了所有音乐设备和房车,坐了昂贵的设备植入手术。

世外桃源已经不容他了,他毅然唱着一无所有奔赴小麦。

恰逢小麦夜晚开party,面对嘈杂的环境老罗突然明悟,晚上啪啪啪也没有了性质,一大早老罗背起行囊消失在清冷的晨曦中。

生活只能独自面对,失去的注定不是属于你的,要学会适应改变,才能坚强地走下去。

留恋历史永远不敢直面未来!

故事教育我们,别吸毒,即使戒赌4年也会有后遗症,而且不可逆,等到失去健康才追悔莫及,而且会引起一连串失去更多

 2 ) 长段的默片,细细品味。

片子不短有两个小时,沉下心来看,《金属之声》是一部不错的片子。

能让一个健全人体会到不少听障人士的痛苦。

很细腻的一部电影,有大段的默片,很考验演员的演技。

中国观众如果有80%能觉得这是不错的片子。

相信那些《澳门风云》《唐探》等相对较差的片子就不会动辄收获20亿的天量票房,中国的电影市场票房提高了很大,现在急需的是提高观众的欣赏水平,为好的影片买单,促进全球优秀电影的发展。

 3 ) 小记

当一个人变成聋子的时候,才会完全用眼睛去观察世界。

鲁比到最后的结果还是跟老头是一样的,他可能会摘下耳窝,重新回到那个失聪人的乐园。

他失去了梦想,失去了房车,失去了爱人,当自己一无所有的时候才想起老头对他说的话,片刻的安静才是永远属于自己的,人生中最宝贵的东西。

许多道理必须得自己经历了才知道,在经历了这么多后,鲁比才明白老头说的话,这就是人的天性,不撞南墙不回头。

但是我还是觉得老头有点不近人情了,感觉他就是不愿意借钱,还搞一些冠冕堂皇的借口(不过肯定是我短浅了)。

老师看之前说过这部影片获得过最佳剪辑奖,所以看的时候我把很多注意力放在它的剪辑上,但还是会忍不住忽视,又全神贯注的关注剧情了,所以我认为这是因为他的剪辑节奏 做的非常好以至于我可以完全忽视镜头之间的组接,把它当作一个完整连贯的生活来看。

另外关于爱情方面,两个人无疑都是深爱对方的,但是他们已经渐行渐远了,鲁比对露到头来只会是一种负担,露露可能不愿承认,但她潜意识一定是这样想的,因此他们的结果只能是分开。

给自己的启示就是,捂住耳朵用心去感受世界,感受自己。

 4 ) 【视频】干货!《金属之声》全片解读!

陈小姐:2021奥斯卡黑马佳作现身!

全片读解!

影片是在亚马逊流媒体上的线。

一上来很猛喔,一场重金属音乐的现场演出,乐队一共就两个人,他们是影片的男主女角。

金属乐非常复杂,分好多好多流派。

短短一场戏,有几个标志性元素可能可以帮助观众迅速做一丢丢判断。

他们应该属于重金属音乐中的死亡金属乐。

这种音乐标志性的特点就是超高速、强有力、攻击性的鼓点,另外主唱的演唱几乎不带旋律感,而是以一种近乎咆哮的方式嘶吼。

在歌词方面,死亡金属乐写的内容总是会涉及到一些极端的行为。

还有,请注意,男主角最显著的正面纹身是please kill me,切一个房车里的镜头,让你注意女主角手臂上的自残痕迹,表示她有自我毁灭的倾向。

点点滴滴均暗示着强烈的死亡符号。

这些信息都在最短时间帮助着观众建立对人物的判断。

好的导演不是用台词叙事。

好的导演就是懂得用视听语言叙事。

有观影经验的观众,要习惯接收到这些信息。

这又是一个新导演的处女作长片,今年的奥斯卡绝对不是小年啊,新人辈出!

他们生活在一辆房车里,以巡游演出为生。

平日里两人的闲谈话题也会时不时涉及死亡,聊了以后,有些话就会直接变成他们的歌词,soulmate,很令人羡慕。

又是一站巡演,两人在做着准备工作,影片到这里,我都以为这是一支音乐题材的电影,但是很快剧情直奔主题。

男主人公,鲁本,忽然失聪了,原来矛盾做在这个点上,一个鼓手失聪了。

鲁本非常惶恐,他独自去药店咨询并迅速接受专业检查。

女友也很崩溃,决定立刻停止巡演,把他送去一个失聪人士的互助社区。

离奥斯卡颁奖日期越来越近,所以我最近集中看了大量的奥斯卡各奖项入围影片,与上一个读解视频所推荐的《thefather》一样,这部作品也拿了6个重量级提名,我记得是最佳影片,最佳男主,最佳男配,最佳音效,最佳剪辑和最佳原创剧本。

我看了以后的感觉,这是一匹十分值得期待的黑马级的作品。

这个片子,男主和男配都太强了。

甚至让我时不时去对标那年的《达拉斯买家俱乐部》。

今年,看了《father》,原本以为安东尼爷爷的影帝已经稳了,但是鲁本,演得太好了。

今年的演员奖竞争超厉害喔。

而且根据经验判断,最佳男女主最后也很有可能颁给《蓝调天后》的两个黑人主演,因为奥斯卡真正的风向标——工会奖,已经揭晓喽。

乔是失聪社区的精神教父,在他的组织下,社区无偿为失聪人士提供住所,教他们手语,组织他们互助。

突如其来的失聪让鲁本陷入绝望,女友为了让他安心留在社区,毅然离他而去。

鲁本勉强开始了他在社区的生活,导演很有耐心地细致展现了这群弱势群体在深林中的生活内容,他们的世界虽然无声,但是他们很快乐。

一个以声音为生计的鼓手,失去了他的声音,等于失去了世界。

影片经常用音效模拟出鲁本的主观听觉,让观众切身感受那种什么都听不清,仿佛被蒙在鼓里的那种感觉。

这是一种忽然被全世界抛弃的感觉,鲁本很郁闷,超郁闷。

剧作对主人公心理刻画的走向是合乎人之常情的,你非常能够感同身受这种突如其来的绝望。

乔带鲁本来到手语学校,手语学校有个漂亮的女老师,长着一双会说话的眼睛,这个片子的演员真的都非常好。

思路那么清楚、表达也那么清晰的影片,难以相信这又是一个导演的长片处女作。

导演耐心地展现鲁本在失聪后的郁闷,有些怪怪的乔,可以说是他的心灵导师。

他要鲁本学着安静下来。

乔在一开始就说了,这里修复的不是一个人的听力,而是一个人的心灵。

影片就此构筑起了一对矛盾,也是本片深刻的主题,到了这里你看出来了吗?

鲁本的进展是做在与孩子的一场对手戏上面,这里也设计得很好,闷闷的金属振动有点像鼓声,这是他第一次在这个世界为自己找到了一丝存在感。

鲁本开始渐渐与这个无声的世界交融了。

他开始能坐得下来了,可以写东西了。

这些人与人之间的很纯粹的、不带功利性的交流,其实是非常可贵的,非常温暖的。

导演处理得也很纯粹,很节制,不煽情。

乔看到鲁本的状态越来越好,提议他留在这个世界,在这里工作,在这里生活。

鲁本忍不住又去网上找女友的视频,他疯狂思念女朋友,他想念外面的这个有声的世界。

让他重新听到声音,当代医学不难做到,只是需要钱。

鲁本变卖了他所有的家当毅然去做了人工耳蜗的植入手术。

乔对他非常失望,他拒绝再为鲁本提供帮助,把他赶出了社区。

当观众第一次跟随电影声效,跟随鲁本重新获得世界的声音的时候,我也与他一样激动不已,但是他听到的始终是一个失真的世界,所有的声音都呈现出一种尖锐的金属质感。

鲁本飞到法国,找到女朋友的家。

女朋友其实是富二代,不得不离开鲁本的她,回归到了布尔乔亚的生活中。

当天刚好是女朋友父亲的生日party,昔日的重金属女王不再嘶吼,而是唱着忧伤的法兰西香颂,曲调与歌词都暗示了两人情感的分道扬镳。

两人分手的戏也处理得隐晦而含蓄。

女友的造型变了,她从前染白眉,长发及肩,手臂上遍布伤痕。

如今她活脱脱适应了白富美的新角色,俏丽的短发,漂亮的眉毛,不再伤害自己,讲优雅的法语,唱香颂。

他们曾经那么要好,无话不谈,空气在他们的交流时不会冷却。

但现在,他们已不再是同一个世界的人,所以,一场高明的分手戏,其实不需要太多。

能懂的观众可以懂。

鲁本离开了女友家,他在街上坐了下来,看到一群孩子。

他开始思念失聪社区的孩子们了。

影片的结尾处理得非常非常高明。

教堂的钟声传来,在鲁本听来,仍是刺耳的金属之声。

他终于,主动摘下人工耳蜗……世界忽然安静了。

看到这里的时候我心里其实一直在说,不能这样结束,我靠你这样结束我抽死你鸭。

影片,结束了。

眼前一黑,我又一次体验了被一脚踹下山崖的感觉。

从6个奥斯卡奖提名可以看出,这匹黑马处女作有几个显而易见的看点,也是影片极大的优点。

技术层面,影片的剪辑、声效非常出色。

影片的对白量不大,因为是描述一个听不见的世界,所以要靠镜头来讲故事,出色的剪辑让叙事很清晰,人物的心理变化层层递进。

声效很用心,让观众能够切身体会到主人公的境遇。

两个表演奖的提名是对演员的充分肯定,男主是英国演员,也是一位说唱歌手,生于1982年,毕业于牛津大学。

鲁本这个角色在表演上很有难度,镜头数量多,几乎整个影片是他的独角戏,大量内心的激战,深沉内敛的情绪处理,他太棒了。

男配在饰演一位古怪的心灵救赎者时,也找到了自己的方法,寥寥几场谈话戏很见角色性格,据传他自己的父母就是失聪人士,所以他流利的手语很可能源于真实生活。

这是一个牵动人心的故事,关涉弱势群体,但是,如果导演把重点做在对他们给予同情,那就真俗了。

他们,不需要同情,需要同情的过得猪狗不如的是我们啊!

如果,这部影片仅仅只有简单的一个鼓手失聪的故事,它是不可能拿奥斯卡最佳影片的提名的。

这部影片,之所以让我觉得是一匹黑马,是因为在一个失聪的表层故事下,我又一次看到作者探讨了困扰当代西方知识分子永恒的问题。

那就是,科学技术的昌明,真的能带领人类前往更美好的家园吗?

其实,这部视听语言极其朴素的作品,探讨的问题与炫目的英剧《黑镜》,和我读解过的美剧《西部世界》都是差不多的。

影片中指代科技的是现代医学,指代精神家园的是林中失聪人士的社区。

现代医学,尤其是西医,哪里不好医哪里嘛,对吧,哪里坏了换哪里,几乎可以说是现代人的上帝,而科技这个“上帝”究竟会把我们带去何处?

我生活在上海,以中国现在的国力,上海这样的国际都市,所出产的文艺作品,怎么能不去触碰人类共同的痛点命题呢?

不知道托了谁的福,还真没有。

只看到新外滩滨江带多漂亮,房价有多贵。

所以,难得出一两个娄烨,探讨都市现代性,不容易啊。

西方最前卫的影视作品几乎无一例外均是指向这个主题。

因为对现代性的反思可以说就是西方当代哲学的核心中的核心。

对于这部影片的理解,我觉得可以借用当代活着的最伟大的哲学家哈贝马斯的观点,不应过分强调技术的重要性,而应强调人与人交往的重要性。

影片中的失聪社区是一个无声的世界,但是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却貌似回复到了一种前现代的纯粹和美好。

然而鲁本强烈的要回归正常生活的欲望还是促使他倾家荡产拥抱了现代医学,将科技奉为上帝的他,却永失所爱。

故事的走向是一种作者态度,是意识形态,是创作立场。

最后,街上的孩子指向的是人与人之间纯真的交往关系,头顶的教堂钟声指向的是精神世界,是信仰,是家园。

这部作品好就好在,提出了思考,但并没有尖锐的批判性,导演只是让鲁本摘下了耳蜗,在影片的最后,重新思考他的人生抉择。

所谓“金属之声”,象征的正是这个物质世界露出来的本质材料。

这个本质,真的是我们想要去往的方向吗?

 5 ) 金属之声,一场与世界的平等交流

影片的最后,鲁本摘下帽子,取下了助听器,一瞬间,整个世界又重归寂静。

不远处直插云霄的教堂尖顶,两个学者玩滑板的小男孩,钻出葱郁树叶的金色阳光,一切都还是原来的模样。

这不是一部典型的励志片,甚至算不上是一部励志片。

男主角鲁本,一个重金属摇滚乐队的鼓手,偶然发现自己的听觉与这个世界已经开始割裂。

只剩下一两成听力的诊断结果,无疑是个晴天霹雳,砸向了这个普通摇滚小子本还算平稳的生活。

一番挣扎后,鲁本与女朋友开房车四处巡演的计划被中止,而他自己去了一个经纪人帮忙介绍的聋哑人社区,并在那里学习聋哑人的生活。

金属之声,无疑是个具有很强迷惑性的片名。

除去开头的重金属摇滚现场表演之外,全片与摇滚乐剩下的联系寥寥无几。

但回头来再看,男主身上的一些特质倒是与金属或金属乐有几分相像之处。

硬朗,是男主给我最直接最强烈的感受,如开头的架子鼓演奏一样,铿锵有力,干脆利落。

得知自己听力受损的消息,他尽力克制自己的情绪,单刀直入地询问医生有没有治疗方法。

得知诊断结果后,他又掉过头来宽慰伤心焦虑的女朋友,并盘算着继续巡回演出的计划赚钱治病。

他不愿意因为失聪这道坎放弃现在拥有的一切,但在别人面前,尤其是在女友面前,他必须这样表现得无所畏惧。

但硬朗之余,他不免在噩耗的作用下渐渐失去理智,变得横冲直撞。

餐厅里的电话独白令人印象深刻。

面对电话里另一头的经纪人,鲁本劈头盖脸给了一通好似漫不经心又略带夸张的解释。

他听不见,仿佛与世隔绝,那一通电话,他是在有意识地发泄,去向世界表达一个“失聪者”的不满与沮丧。

虽无法在台上敲响重金属乐,鲁本依然可以自己发声,讽刺的是,和在舞台上一样,他听不清他观众的回应,而仅仅是被一片嘈杂声包裹。

鲁本需要改变。

但想要改变,从来都不容易。

相比于用工整的手法拉出一个完整的故事,影片更倾向于用氛围的营造去感染观众,让观众掉落到人物的情绪之中。

音效,承担了主要任务。

从片头开始,电影便交替给出正常人听到的与听力受损的鲁本听到的这两种声音。

后者嘈杂的声音如同飞机起飞时的轰鸣声,令人耳膜不适,一度使我被迫摘下耳机缓一缓。

但正是这强烈的“噪声”,使观众代入到了鲁本的世界中,去体会他的无助。

鲁本被迫来到了聋哑人社区。

表面上,社区想要帮助鲁本重新振作起来积极面对生活,但实际上,它只是想要给他灌输社区理念将其同化罢了。

在逐渐适应的过程中,鲁本也会被社区的乐观精神所感染。

但在我看来,他的内心还是孤独的。

所谓的把自己当作正常人来对待,只不过是一种自欺欺人的托辞,让鲁本在小的群体里自我麻痹。

这是一个被动接受的过程,短暂有效但根基不牢。

被关在社区里的鲁本,心心念念的依然是他和女朋友许下的诺言,卖车攒钱冲出社区去买助听装置。

影片中两种声音的交替,更像是一种被迫接受和主动接受的对立。

真实世界里的声音,清晰明了,却也无法回避。

它会在不知不觉中包裹住你,逼迫你去接受。

鲁本铁下心来给自己添置了助听装置,耳边却还是杂乱不堪的噪音。

郁闷了大半部片子的鲁本,缘何如此?

医生的指导,女友的劝说,社区工作者的要求,不论是谁,他们一直把鲁本当作破旧的机器。

医生想给它添上润滑油争取重新运转,女友想给它找个好的垃圾场作别,社区工作者想直接让它报销回炉重塑,而鲁本自己,也在别人的“声音”下逐渐迷失自己,他牢记医生提到的助听装置,聆听社区工作者的教导,却也在一步步失去主动与世界“沟通”的能力。

做好手术的鲁本来到了女朋友的家中,适逢他女友父亲的生日宴会,席上一首父女合唱令人心碎。

饰演鲁本的里兹•阿迈德贡献了完美的表演,哭戏层次感十足,他逐渐开始思考,与这个世界开始对接。

与这个世界沟通,只能通过声音吗?

影片的最后,鲁本摘下了助听装置,他选择以一种沉默的姿态,主动去和这个世界交谈比画。

与其说鲁本最终达成了与自己内心的和解,毋宁说是他在痛苦挣扎后做出了另一种选择。

“声音”不仅仅是用分贝衡量的听觉印象,更是我们的内心与外界沟通的桥梁,桥梁可以塌,但我们要保住我们过河的信念与希望。

 6 ) 生活就是这样无趣。

7片名与剧情是反期待的吧,而且也是反高潮的叙事,反而更贴近现实。

有点类似于《NRSA》的味道,生活就是这样冗长无趣甚至沉闷,偶然有开头那样的放肆激情。

如果换成查泽雷,音乐肯定换成爵士,两个人的感情会更突出,但前面已有《爱乐之城》,也不必再重复。

本片则和《漩涡俱乐部》有点相似,都有一个人美歌甜的法国女友。

父亲出场时,有点期待他把男女主分开,比如让女主有新男朋友,也许更有戏剧性,但最后鲁本只是平静地离开了她,幸好是离开了,绝对不想看到两个人继续在一起。

结尾李姐静静地看着远方,让人想起《CMBYN》结尾甜茶的“壁炉凝视”桥段,而正是这一点让人物丰满了。

并且最后平静地坐在长椅上也呼应了剧中老人让他静坐。

李姐出演失聪者,安东尼出演阿兹海默症患者,两人都奉献出不错的演技,李姐也值得一座奥斯卡。

开头就是李姐特写,我想总有人会注意到,也有人注意不到胸口文身“Please kill me”,而后房车上面也有繁体的“自杀”字样。

也许刚好契合重金属文化,但也和全片相衬。

有人提到类似于《骑士》自我救赎,但二者内核相反,骑士最终救赎了自我,鲁本却失去了一切,只剩下混杂着尖锐噪音的耳蜗。

生活就是这么无趣,没有太多大起大落的情节,只有平淡的日子。

最后片尾曲很好听。

 7 ) 病痛外衣包裹下的心灵感悟

其实这部电影的核心,就是乔在鲁本去而复返时说的那段话。

乔在问鲁本,也是在问所有观众。

“在我的房间坐着的那些下午,你没有感受到片刻的平静?

保罗拉西演的是真不错对每个人而言,在人生的关键阶段,能否感受到这个平静的时刻,至关重要。

在我看来,整部电影就是围绕着这个简明扼要的点来组建的。

静的反面,一个是噪,一个是焦虑。

一个是声音层面,一个是内心层面。

于是,里兹阿迈德被设定为一个金属音乐的鼓手,嘈杂的不能再嘈杂,噪到不能再噪。

然后又让他失聪,短时间内失去听觉。

正常人失聪后尚且惶恐不安,更何况是一个以音乐为生的爆裂鼓手?

精巧地设定给了阿迈德很大的发挥空间,鲁本被他演绎得非常有层次,大大的眼睛,消瘦的脸庞,他就是为大荧幕而生的演员。

电影的背景和反差,是第一个静的反面,声音层面的。

电影的声音效果切换也为诠释静和静的反面,发挥了卓越的作用,人们适时的能够感受到主人公的处境,虽然刻意,但是有效。

电影的主体,是第二个静的反面,内心层面的。

大段的时间用来讲述鲁本初失聪时的焦躁,以及他假装渐渐接受失聪事实的内心想法,到最后听觉修复效果和之前天差地别的落差感。

对于鲁本内心的焦躁和不安表现得淋漓尽致,但是因为是设定剧本,电影也因此显得非常闷。

在陪伴鲁本走过煎熬的一百分钟后,电影迎来了尾声。

鲁本独自坐在喧闹的大街上,摘掉含混不清的助听设备,这一刻,世界瞬间安静了下来,再也感受不到教堂的钟声,孩子的喧闹声,以及各种嘈杂的声音了。

鲁本知道,自己再也回不去了。

这一刻,静的不止是声音,还有鲁本失落的心。

当一个人真正静下来,才能拿出对自己最有利的主意。

礼记大学有云:“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生而为人,无论古今中外,心灵感悟,殊途同归。

 8 ) Sound of Metal or Silence

一开始以为是个音乐片,看完觉得跟金属乐没什么关系,是个人物设定。

这样的设定更有戏剧冲突,金属乐队鼓手Ruben、4年前XD、突然失聪,就是个惯常的跌入人生低谷的套路,由于做不起手术(植入助听器)进入互助社区,女主唱同时也是互相依靠的恋人为了他能安心进入,离开他回到父亲那里。

这个地方其实我是有质疑的,需要这样的果敢,但是如此快速的决定让我为之一颤。

那边的负责人收起了Ruben的对外联系工具,让他专心适应这里的生活,不让他干活,唯一能做的就是写字,先坐下,就写字,不知道写什么没关系,就写到能够继续坐着写字为止。

这里可以说是让我印象最深刻的地方,在一个处在这样境地心烦意乱焦虑不安的人,真的可以坐下来吗?

一直写字就可以安心吗?

理想中是可以的。

从抗拒到接受也没有什么大的冲突在里面,毕竟大家都很友好,他也很快选择面对了。

有一天一个小男孩打击滑梯的震动给了他启发,于是他开始教大家打鼓,因为震动是可以感受到的。

朋友跟他到他房车上看打那些设备都惊呆了,可是一切在他看到lou的消息后被打破,lou开始了自己的表演。

Ruben没办法忍受lou没有等待自己就一个人继续往前,卖掉房车做了手术,决定去找Lou。

虽然Lou还是很开心地能够见到他,但是虽然我能够听到了,但是听到的声音不是以前的声音;虽然见到了Lou,但是Lou和以前那个人也不太一样了。

Ruben假装一切都和以前一样和Lou一起,但是最后他问起Lou未来打算的时候,Lou不自觉抓了抓之前的伤口,Ruben明白了Lou的压力,“It is OK”,他选择了离开,从Lou离开时的绝望崩溃可以看出来Lou就是他的全部,至少在一起的时候是。

但是两个人已经不再能像以前那样生活,或许离开才是对Lou对自己最好的选择。

最后Ruben带着助听器坐在街道中心的一个长椅上,突然响起的钟声让他觉得嘈杂,他摘掉助听器,一下子世界安静了,远处玩耍的小孩子,周围的一切,突然变得清晰起来。

虽然影片最后没有明确给答案,也是给了大家一个结局。

影片很平静,但是看完之后很不平静,没有拒绝接受那种撕心裂肺痛不欲生,也没有接受过程中的种种苦难与救赎,有的只是慢慢接受,是啊,不然能怎么样呢?

能够平平淡淡接受已经是比很多人勇敢了。

如果是我,可能无法做到。

 9 ) 我拥有的都是侥幸啊我失去的都是人生

失去究竟是人生的残缺还是必经的过程?

换个问法,失去什么人生才算不再完整要人怜悯?

我觉得Sound of Metal在片名双关,结构互文,台词沉心的基础上,其实探讨了这个更大的问题,也是为什么虽不是音乐人,但看着Riz Ahmed(Ruben)外星人一样的大眼睛,我们却依然格外心痛片中Ruben失聪后如同失去人生的执念,多多少少人都会有,只是筹码没有那么大; 互助会一样的庇护所则提供了一面完美的镜子,没有什么需要修补,也没有什么需要找回,只是人生需要学会新的体验,走进新的角色女友Lou的出现和离开也同样给出了对待失去的不同行为,当失去最重要的东西时,救赎的方法是付出微薄的所有接纳一切,还是斩断羁绊让对方成熟面对片子尝试用Ruben两种人生观皆有的体验,以及争议性地用addiction来比喻对鼓手生涯的追求,来留白对于失去命题的答案,让观众跟着金属声走向静寂的同时,听见自己的内心,得到自己的答案。

我的答案是,人生即是失去,听障人士应当只是生活方式与我不同,救过命的感情终将在对方报完恩后失去羁绊。

听上去残忍,但就像歌里唱的,去挥霍和珍惜是一件事情…我拥有的都是侥幸啊,我失去的都是人生…

 10 ) 接受or“纠正”

在全片进入后三分之一时才终于出现主题『金属之声』的时候才恍然大悟……前三分之一真的很棒 觉得肯定会是个好故事 就是观影的过程会折磨 心里期待值拉满 真的有一丝当时看《痛苦与荣耀》的感受了结果中间三分之一 敷衍的剧情推动和烂俗走向 大家(也可能只是我)想看的难道不是主角面对突如其来的苦难如何去接受到慢慢地重新融入一个新的社群的过程么 结果在金属滑梯两端借由音乐达成的一次心灵交流下瞬间快进到岁月静好了就在忍不住想骂的时候 后三分之一带着导演真正想表达的主题它来了整体故事确实有拉回来一点 尤其是和Lou最终解开心结(好像也不算?)的时候真的无声胜有声了 结尾也有一丝触动 但还是很失望于当中被猝不及防被喂一口屎☹️『Find the silence of stillness, it's the Kingdom of God, it'll never abandon you.』但凡能做邪教头子的真的是有人格魅力的(雾)P.S. 真爱听力 远离重金属乐#SIFF2021/8 @沪北

《金属之声》短评

音效做的太厉害了,结尾看完很平静。

4分钟前
  • doge27
  • 还行

开始的金属音乐挠心发泄的声音,到最后鲁本听到的,助听器过滤后听起来同样挠心和无奈的女友和父亲的合唱,结合二人的家庭背景以及乐队经历,这应该是讲一个人如何面对生活的故事。生活似乎不论你做什么选择,都会面对这种希望和绝望交织的状态,影片最后男主角取下助听器,似乎找到了老师提到的平静,可是豁然开朗的结局其实有点拉低了影片的调性,片中对音乐的使用非常克制,到最后出字幕却忍不住鸡汤了起来,失聪学校那部分可能有些带偏了观众的期待,片子对于主角聋了之后寻找人生答案的过程似乎过于集中于女友,使得片子在主角内心描写的挖掘上少了很多层次和内容,最后主角去找女友,二人都没有重新合作表演一次音乐的戏份,甚至,都没有聊音乐,似乎不能打鼓就不打了,最后变成俗套的,我放过你,也放过我自己的结尾,视角还是窄了,有些可惜。

9分钟前
  • 毕兹卡
  • 还行

声音部分的设计很有意思,对听障人士的声音世界的模拟,代入感很强。尤其作为一个听力受损的人,很能明白男主的那种绝望。中间有点套路了,好在最后拉回来一些。

11分钟前
  • 桃桃林林
  • 还行

无论是从情节上还是主题上来讲这都是一部”安静“的影片。没有起伏诱人的剧情,没有戏剧冲突的表演,而是克制冷静地展现出男主生活失衡后的竭力挣扎,以及拥抱生活与其和解的内心转变。男主陷入痛苦,用尽全部力气,回到爱人身旁,他们热烈相爱,深情相拥,但男主知道过去的生活再也回不去了,于是他放下执念,卸掉对过去的不舍,用 崭新的目光去看待眼前的世界,那世界是安详的,辽阔的,是暴风雨过后宁静的海。

12分钟前
  • 一匹马赛克
  • 还行

不太能跟上本片思路…主演去互助小组的时候我心想他这种摇滚青年肯定是没法过这种清教徒生活的,不是说这种religious气息太浓的互助小组本身有什么不对,但是两者气质冲突太大不可能调和的。所以我猜大概10分钟后主演就会逃跑然后继续拍他和摇滚纠缠的事,结果片子接下来拍了1个小时这事?what?我整个人就懵逼了。所以这片子为什么要叫《Sound of Metal》,我看叫《Sound of Inner Peace》恐怕更切题点(有豆友建议叫《deaf heaven》,好!)

14分钟前
  • 小亚基
  • 还行

解析男女关系那段影评写得特别好,打着音乐与复健的幌子实则是一个浪漫无比的爱情片。

18分钟前
  • 瓦登尔
  • 推荐

北影节双井ume,绝对适合大银幕而不适合别的地方看的电影

21分钟前
  • 摆摆手
  • 推荐

实际上,整部电影就是删掉矛盾冲突的好莱坞模板传记片,遭遇不幸--拒绝接受--逐渐接受--主动接受很好莱坞,但电影风格完全不同,也导致很多观众觉得电影节奏太慢,内容过于冗长,但生活里接受事实绝不会过于戏剧化,这部电影非常写实。生活就是逐渐被迫接受事实的过程,学会接受虽然说起来容易,但真正做起来太难了,导演给了观众一个最妥协的结局。有些电影经历过才能看得懂......

22分钟前
  • AaronSSA
  • 推荐

莫名其妙又平庸至極。一時不知道是這個更爛還是nomadland。

24分钟前
  • 667DJP
  • 较差

五分有点多…

26分钟前
  • pedx
  • 较差

作为导演处女作却被摆到如此高的位置,反而会让观众对作品吹毛求疵,借用「失聪」来重审人际关系,在呈现上有个人风格却在大多数细节设置上用力过猛与陷入俗套。

28分钟前
  • 451½°F™
  • 还行

他最后坦然面对失聪了吗?也不算吧,只是无奈接受了。失去了工作,女朋友,所有的财产,一无所有,也就没了反抗的资本。

30分钟前
  • 豆友1102543
  • 推荐

莫名对标下这周在院线同由“声音”做文章的《如果声音不记得》,在本片面前大概就是个天大的笑话。失去了听觉的鼓手,犹如被夺走了灵魂,于是开始重新用新的器官来触碰与学习这个世界。狂躁的发泄与自弃,仿佛没有尽头的黑暗;之后是渐渐接受变化视为馈赠与终于能够放下。Ruben的心路历程被揣摩得很细腻,也完成了很自然的情感转变。但这之外,更出色的其实是对声效的极致运用,摘下耳蜗的“全世界突然安静”,激昂高分贝的鼓点(甚至见识到去年TIFF期间有观众被抬出的那条花边绝不算炒作…)还有配合人物情绪的声音片段…我提前给本片奶个技术奖提名,Amazon劝你好好给公关!

34分钟前
  • 基瑞尔
  • 推荐

新瓶装旧酒,但我们都太需要面对失去和自我疗愈了。

36分钟前
  • 斯 琰 🌈 🍭
  • 还行

不是很理解影片的点在表达什么

37分钟前
  • ThrashKino
  • 较差

看之前以为是个音乐片,一开始看到主角失聪又以为是当代贝多芬的故事,作为鼓手与听力丧失抗争。结果后续情节几乎与鼓手身份无关,只讲主角如何接受自己聋了的事实,反类型反得有点过火了,显得极其冗长平淡,浪费人物设定。唯一亮点在于音效的设计,对听力丧失与恢复以及几处视角转换都很生动。

41分钟前
  • 托尼-斯塔科
  • 较差

就是克制的情绪还可以吧

42分钟前
  • 懸想
  • 较差

7.5,缺乏惊喜,最后部分崩的厉害,结尾的长镜头不错。anyway,与自我和解。

45分钟前
  • Kryten
  • 还行

大爱此片。估计和很多没看简介的观众一样,开始以为是金属乐手传记,到开头不久演出前出现耳鸣时,竟立马揪心地共情主人公,一阵阵煎熬涌上心头。作为摇滚乐手,却没如期脸谱化呈现焦虑暴躁,而是一系列的抗争、接受、学习、改变。声效系统和音效剪辑是这部关于声音电影的绝对品质所在,刚开始还想试着辨清主观镜头和客观镜头下会不会有声音分别,没想到就跟着主人公进入渐渐失声的情景,这绝对是一趟对账于VR的VSR(Virtual Sound Reality)体验。营地去留的逻辑也交待的令人信服。

50分钟前
  • seamouse
  • 力荐

#TIFF#平庸,人物没有建立起来就着急把故事往前推,太平了。

51分钟前
  • 王书叔
  • 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