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近成名

Almost Famous,成名在望(台),不日成名(港),成名之路

主演:比利·克鲁德普,弗兰西斯·麦克多蒙德,凯特·哈德森,杰森·李,派屈克·福吉特,佐伊·丹斯切尔,迈克尔·安格拉诺,安娜·帕奎因,费尔鲁扎·鲍克,诺亚·泰勒

类型:电影地区:美国语言:英语年份:2000

《几近成名》剧照

几近成名 剧照 NO.1几近成名 剧照 NO.2几近成名 剧照 NO.3几近成名 剧照 NO.4几近成名 剧照 NO.5几近成名 剧照 NO.6几近成名 剧照 NO.13几近成名 剧照 NO.14几近成名 剧照 NO.15几近成名 剧照 NO.16几近成名 剧照 NO.17几近成名 剧照 NO.18几近成名 剧照 NO.19几近成名 剧照 NO.20

《几近成名》剧情介绍

几近成名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优秀生威廉(派屈克·福吉特 Patrick Fugit饰)在毕业前争取到为《滚石杂志》写采访稿的机会。他要跟随摇滚乐队的行程,进行一次长途的旅行和报道。妈妈担心摇滚乐队的不良作风,坚决反对威廉的决定。 威廉还是固执地上路了。他的采访对象是“Stillwater”乐队的成员,这群年轻人还没有成名,心中怀揣着梦想前往全国各地开演唱会。他们有着很多其他摇滚歌手具有的特质:放纵、呐喊、喜怒无常,现场煽动着观众的尖叫。同时,他们会沉溺与毒品,有着人性中自私、猜妒的种种弱点。有一个叫潘妮(凯特·哈德森 Kate Hudson饰)的乐迷,与乐队共进退,最后却选择了离开。威廉用心去感受并参与这一切,从中获得宝贵的阅历。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神圣骗局我仍然相信地狱通话撞机画眉狼少女人生百事请再来四杯第一季恶作剧窈窕淑男的日记真相半白生化危机入云龙公孙胜10年计划三叶草超重警官耶稣受难记美妙频道第二季乌龙茬龟甲秘事之拨云见日虹色时光下辈子做你的女人企业动物东城寿司特快小火车:超级小火车大赛烈火之前死区时间RedEyes监视搜查班恶魔游戏神拳无敌

《几近成名》长篇影评

 1 ) 不过如此

这片子让我想到很多小团体。

从幼儿园到大学,甚至到工作之后,好像都有那种小团体存在。

他们总是给人一种团结的感觉,总是整体出现在大家面前,说着旁人几乎听不懂的内部语言,他们似乎有着自信的气场,有着自己的行事原则,成员之间有着强大的凝聚力。

有些小团体很多时候可能还经常成为班里或者什么其他工作环境中的焦点。

给未加入的人以吸引力和距离感。

而当你接近了或者甚至进入了这些小团体,你会发现,他们的成员之间相互可能有抱怨,有的甚至不是抱怨这么简单,而是敌视。

有些成员可能并不想继续呆在这个团体里面只是碍于很多别的因素只好继续留在其中。

有些成员可能是心甘情愿或者并不自知的被其他成员利用着。

一个看似非常团结的小团体,其实里面很可能问题重重。

一个小裂缝都有可能让他们整个崩溃。

而如果崩溃,成员之间很可能在外人面前撕破脸把很久之前的积怨全部抖出来,那场面好像会是相当的难看。

所以那些表面上令人羡慕的小团体,很可能就不过如此,就像片中这个乐队,有些看上去高端大气的人,很可能就是绣花枕头,而很可能可悲的是他们连自己绣花枕头的身份都没有意识到。

就像片子里的Lady。

这些小团体喜欢被外人羡慕,而象乐团这种小团体,外人的羡慕和支持正是他们名气和金钱的来源,他们自然想维护并加深这种羡慕,所以要更加维护自己那种美好的形象,维持大家对他们的期待,甚至是在自己可能并不胜任的情况下,就像在水池旁边的房屋顶部,在下面乐迷热切的期待下,他只好跳下去。

跳下去之后呢,狂欢和庆祝之后,水池依然会恢复平静,不过如此。

最后在飞机上,大家在暴风雨中把所有的积怨都说了出来,而其实场面可能并没有那么难看,相反大家把话说出来之后,那种压抑的气氛没有了。

暴风雨过去倒是晴朗了很多。

最后乐队灵魂人物去找主角道歉,说出了真心话之后,很多问题其实就迎刃而解了,其实摘掉某些并不属于自己的光环,结果也不过如此,甚至可能会比之前更好。

影片结尾,一直向往摇滚生活而离家出走的女儿终于在弟弟的带领下回家了,母亲马上伸出双手接纳了她。

打破别人的期待其实可能并没有什么,否定一下自己也可能没有那么难,不用低估某些寄望者找到其他目标的速度,也不用低估很多真正关心你的人对你真面目的包容程度。

 2 ) It's a long way to the top

最近再次吸艇吸到天昏地暗(间或也吸了点Cream和PF),突然发现想不起来这片子里的罗素是吉他手还是主唱了,结果就又刷了一遍。

回头一想也是二——比利·克鲁德普是黑头发,那就是那谁嘛。

身边从来没遇到过对摇滚乐感兴趣的人。

说囧妹还有在国外的同学知道,要是说六七十年代的老乐队,只能到十几年前的打口店里跟人聊聊——话说他们的生意也早就收摊了。

单位有个85后有时憋不住外放一首顶马或万青,遭到90后集体抗议“难听”。

但总比当年听崔健会被视为流氓强多了。

同好扎堆的地方也好不到哪里去。

多年潜水得出的结论是,在论坛、贴吧、云村这些地方,最好少吱声。

有时真心就是想说说自己的感想,却会被有些人解读为冒犯了他的神。

艇粉突然开始喷平克,虫吹无故怒怼枪花。

这些景象看着像一个可悲的循环:越是自觉孤独,就越是互相打脸。

这部片子里也说到了这部分。

哪怕是一个刚混到暖场的乐队,主唱和吉他也要先搞清楚谁可以比谁更拽。

虽然大家都知道这种事的结果99%是散伙,但就是忍不住。

就像这个圈子里的一切一样,都带着那种自我作死的气质(如果连经纪人也跟着作,那基本也就到头了)。

没人愿意控制自己,从脑袋里的各种疯狂幻想到无限膨胀的自我,再到亢奋不已的下半身,统统爱咋咋地。

即便有短暂的清醒和理性,也会被酒精和药物再次掐灭。

这是个彻底由酒神统治的世界。

它也正像当年古希腊的酒神秘教一样,必然被“正常社会”鄙视、恐惧或唾弃。

有些人确实是像罗素说的“为了变酷”才玩音乐,但那部分其实是音乐工业的活儿。

据威廉·曼彻斯特回忆,最早是在辛屈纳拉的演唱会上发生了女孩晕倒的事件,被大肆报道,于是唱片公司开始雇人来晕倒和尖叫,后来就出现了疯狂的歌迷们。

实际每个听过一两百张碟的乐迷都心中有数,没有过硬的solo、riff和编曲,光凭一头长发和奇装异服,到底能走多远。

事实是地球上根本就没有那样成名的乐队——至少在爱豆这个职业出现之前。

所以很多人对这部片子不满,是因为它太少提到音乐。

三十年后的克劳仍然像一个未成年的娱记,一心盯着八卦和果儿。

这也是为什么一开始乐队将他们视为“敌人”。

但外界喜欢关注、也能给杂志带来最大销量的消息就是这些。

谁想看他们坐在录音室里一遍又一遍枯燥地练习和排练,如何删改那些靴腿,反复比较小样,不断混音和重录?

他们必须得像他们的前辈——游吟歌手和卖艺人一样,出门去巡演。

哪怕他们中一些人的性格原本腼腆、内向甚至社交恐惧,为了能以音乐为生,也得逼着自己承受这些(不过这种生活的牛人也有,参见《寻找糖人》)。

而即使是为了减轻怯场的压力才求助于酒和药,也没谁会同情你。

男主的前辈警告他,不要跟乐手交朋友。

如果他指的是巡演路上的酒精、毒品和女性共享主义的话,那么这话是对的。

和所有的名利场一样,这里只有互相利用和互相鄙视。

哪怕是真正的意气相投和一片痴情,也没人想让自己陷进去。

为了博得圈子的认可,维系自己的地位,每个人都努力显示自己的冷酷和玩世不恭。

最后就是一场自私、冷漠和非理性指数的大赛。

只有当新的偶像把旧的拍死在了沙滩上,当事人才会清醒过来,发现自己也没什么不得了。

但在那之前,每个人都卯足了劲儿,愿意不惜一切代价,去在那幻觉里再多活一秒钟。

骨肉皮们也是如此。

虽然小潘在本片中整体是一个受害者的形象,可她为什么不退出这个圈子?

她真的希望得到某个人的承诺和那种平凡意义上的幸福吗?

或者果儿们存在的意义,就不符合正常观念中的爱情和欲望。

她们中的成功者是像比比那样,成为受到崇拜的女神,把辗转于乐手之间本身变成了声名和传奇。

不顾一切,也不想一切,就是扑向自己想要的那个人,或者投入想要自己的那个人,没有任何责任和后果可以阻拦。

而最有“职业素养”的果儿显然是索菲,不纠缠于某个人,也不搞要死要活,像来上班一样,跟着乐队一起驻场打饭。

她图的是什么?

我等凡人所能想到的,也就是几十年后出一本回忆录吧。

说白了,克劳当时其实是要拍一部喜剧片。

“飞机忏悔”那一段现在看简直是尬出来的黑色幽默(据传是the who 的真事儿,想起汤申德老师后来的经历,我更笑不出来),最后的结尾也温馨得严重失真。

但无论主唱和吉他像这样和解的概率有多低,乐队允许媒体刊登“真实报道”的大团圆是否合理,听到罗素最后坐下来,对男主说出自己的初心:“我爱音乐的一切。

”那就总算还没有跑得太偏。

至于为什么,还是去看《吉他英雄》吧。

 3 ) 当音乐不再音乐

很多时候,我们听摇滚我们玩摇滚我们谈论摇滚,我们骂那些商业化的唱片公司,鄙视那些电视音乐选秀节目,叫嚣那些无知幼稚的流行乐歌迷,装逼的和那些我们眼里自认为是伪摇滚的争辩,不断的听,不断感受,专辑听了数百张数千张,mp3沾满了电脑所有的硬盘。

嘿,朋友,那我想问你,我们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态度去对待这些事物,我们当初又是为什么才去听摇滚的?

当初我们接触的摇滚的原点又在哪里?

很好的解释,这部电影。

如果你觉得自己算是个摇滚乐迷,觉得你手中乐器演奏的是摇滚,嘴里吼着嚷着唱着的还是摇滚,你就应该用你的眼睛耳朵大脑去记录一遍这部电影。

你会找到你想要的解释,记住,只是解释而不是答案。

这是一部自传式的电影,讲述的是一位15岁少年为了替滚石杂志写稿而跟随采访一支乐队巡演。

而主人公的故事正是编剧导演Cameron Crowe自己曾在15岁时经历的—————Cameron Crowe曾在73年作为滚石杂志乐评人撰写过一篇关于新晋乐队的文章,当年他15岁。

影片的镜头有少些带有记录片的味道,更多的是类似故事片的叙述和剪辑,通过主人公威廉的话筒笔纸记录他所跟随采访乐队Stillwater对人生,对音乐,对摇滚的态度和矛盾心态。

当乐队核心人物吉他手罗素面对威廉一个个问题时,罗素并没有给出那个被我们时常拿来争论的问题的确切答案-摇滚是什么?

什么是摇滚精神?

他只是给了我们解释,是的,只是解释,而对这些解释的思考与理解都只是每个对摇滚抱有期望的歌迷以及乐手的个人问题。

我认为摇滚有两种解释,一种是音乐风格,一种是精神。

而后者往往要靠前者去承载。

你如何从前者中感受到一种精神层面的东西,那就是淫者见淫的事了。

摇滚和做爱一样,是一种很个人化的东西,每个人的感受和理解都不一样我无法用精神层面去解析去评判这部电影要告诉我们东西--什么是摇滚。

只能从音乐层面去做出我的理解。

影片中的乐队,stillwater是一直二流的摇滚乐队,有乐迷有名气,但还没到SupperStar的程度。

这只乐队现状和问题是大多数摇滚乐团们都有过经历和面对的:为大牌知名乐队暖场,巴士全国巡演,一群女人簇拥,随意的性关系,大麻毒品,乐队的音乐灵魂人物与团队的不合,面对金钱名利是选择音乐还是商业的矛盾心理。

这些种种的记录,正是摇滚乐手们的典型,在巡演途中可以为了桌面上棋牌游戏而交换女人,在舞台上可以不停的放纵自己,在旅馆里可以云里雾里的狂爽一通。

摇滚乐手的行为对于摇滚究竟是什么这个问题的矛盾而又迷茫的理解。

“为什么玩音乐”“因为这样可以让我们看上去更酷”很真实的想法。

不是为了什么神圣的摇滚精神也不是为了赚多么大的钱,几个年轻人开始玩这种所谓摇滚的音乐风格只是为了让自己更酷一些,与众不同。

当罗素在舞台上演出前,叫威廉把录音机关了后说出这句话的时候,我突然觉得很好笑,什么摇滚精神什么音乐,当我们在去计较一些摇滚这类永远没有答案的问题的时候,什么都不存在。

你可以说吉他手罗素玩摇滚乐的动机是单纯--只是让自己更酷,你也可以说他们只是一支披着摇滚的华丽外衣,实则哗众取宠的伪摇滚的乐队没有摇滚精神。

只是当单纯的动机一旦真正走上舞台,在舞台上在万人面前如此的歇斯底里如此的义无反顾后,他感受到却是某些方面的挣扎,有来自现实的---名和利,也有来自本身对摇滚以及音乐的态度-如何从音乐到精神之间有一个共性的存在。

而当威廉去采访乐队的其他成员时,他们不知所措或者说是不知道所以然不知道玩音乐的目的是什么时,一切也都解释了关于摇滚,作为音乐和精神两种存在的无意义状态。

“如果有人说不喜欢他的音乐大受欢迎,那他一定是个胆小鬼。

我研读过整个音乐史,通常最杰出的音乐往往是最受欢迎的,如果硬要说受欢迎是不好的,那充其量是因为受欢迎原谅自己的缺失,但我从不轻易原谅自己,你呢?

”罗素对着充满疑惑的威廉说道。

很有分量的一句话,也是对每个喜欢靠摇滚装逼的家伙们最有力的反击。

也很有力解释好音乐的魅力并不是因为商业化的操作而使得它被人喜欢,是因为音乐作品本身的杰出。

当滚石杂志的编辑着急地询问威廉采访稿的内容如何时,当那个希望赚大钱的新经纪人来到乐队里替乐队计划未来如何获取更多钞票时,音乐真的已不在是音乐,音乐想表达思想想表达的精神已经被物质及其他所取代。

滚石杂志的编辑们关心的不是乐队音乐本身而是乐队成员之间的勾心斗角相互拆台,经济人一心只想在人多的大城市搞一出轰动的演出,赚勾人气。

而乐队成员们,似乎迷茫,似乎矛盾,因为这种生活状态已经不是他们刚开始玩摇滚乐最初最单纯的目的了。

前进获得更多的名和利还是原地踏步等待被别的乐队取代?

在这种状态下他们选在继续自己的旅程,不管目的如何,继续下去,巡演,尖叫,迷失,感性,疯狂。

乐队在巡演的飞机旅途中,发生了一些小小的意外,所有人以为自己快要死了,每个人都坦白了自己的内心真实的想法,和自己所做过的事情。

在死亡面前那些内心的迷茫挣扎矛盾都显得微不足道,而那些人对生命的态度并不像他们在舞台上唱出的歌词那样无意义抑或虚无。

那时,没有人在想,没有人在想我玩音乐酷不酷,没有人再想我可以再赚多少钞票,没有人再想我是应该继续坚持自己音乐还是向唱片公司妥协,没有人在想,嘿,我还摇滚不摇滚。

每个人只是忏悔自己所做的以祈求内心的宽恕。

此刻,没有什么狗屁摇滚精神,那种被许多信奉为人生哲学价值观的东西,在死亡面前是如此可笑。

脱离危险后,下飞机,很平静,每个人。

威廉走了。

“你想怎么写就怎么写”罗素说道。

滚石杂志的编辑室,没有人相信一个十五岁的孩子是撰稿人,也没有人相信威廉写的稿子,那个让编辑们不可思议的有趣的乐队故事是真的。

编辑们与乐队成员确认稿子的真实性。

否认,是的,乐队成员们想成名,想让威廉在跟随乐队巡演的途中采访中好好相处,努力掩饰乐队存在的问题。

好让他写出来的文章能多赞美乐队。

可是十五岁的孩子没有想那么多,他还是个孩子,对于摇滚对于音乐的态度也只是孩子的理想主义。

他把一个真实的故事写出来,一切遭到拒绝。

而乐队的成名之路也貌似遥远。

当一切平静下来,当罗素似乎明白点什么的时候,他来到威廉的家,他告诉威廉,他打电话给滚石杂志,威廉写的都是真的。

“那罗素你告诉我,你喜欢音乐哪点?

”“全部”于是,生活继续,stillwater还是那个二流的stillwater继续坐巴士不坐飞机巡演的乐队。

威廉和它保守的母亲继续生活着。

无论如何,生活还在继续,如果真的要我说摇滚究竟是什么,独立在床底留下一堆摇滚唱片,离开保守母亲去追求自己空姐梦想的姐姐。

十五岁高中毕业,一个人跟随着摇滚乐团全国巡演替杂志撰稿的威廉。

姐姐成为空姐回来了,威廉跟随采访结束了。

73年,摇滚热潮嬉皮士运动逐渐退去的时候,留给那一代人的是什么?

一千个人心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也许是自由,解放,平等,也许是叛逆,疯狂,堕落。

但我们独立了,一个人,独立了

 4 ) 摇滚之路

看完这部长片,久久地叹了口气,说实话感觉看这部片子的时间过得很快,这部电影是我最爱的片子,我给他打10分的满分,题材是最爱的摇滚乐,讲述的是一个年少热爱摇滚乐的青年以及一个不知名乐团以及身边追随着他们"臭名昭著"的groupies(我忘了应该怎样称呼这些为了与那些成名乐团在一起而上床的疯狂女歌迷).电影开始于摇滚,结束于摇滚,自然电影的原声非常非常好听,导演虚构了一个STILL WATER的乐队,而故事也源于道源Cameron Crowe年轻时更从LED ZEPPLINE巡回采访的亲身经历,于是自然地电影中我们听到了大量那些耳熟能详的著名乐队:black sabbath(黑色安息日),led zeppline(齐柏林飞艇),eagles(老鹰)等等...说实话这很让我振奋...电影讲述的是70年代,在一个性,毒品,摇滚乐同时被解放的年代,在一个传统的美国单身家庭,女儿与母亲矛盾深刻,一个是热爱自由,摇滚乐的女儿,一个是身为大学教授,思想保守的目清,女儿离开了家,走之前他把自己所有的摇滚乐LP(黑胶片),留给了弟弟.弟弟是一个聪颖的孩子,并且不违抗母亲.渐渐地弟弟热爱上了摇滚乐,并且开始写一些乐评,他言语客观,文风犀利,很快他被老牌摇滚杂志委派去采访刚刚开始走红的摇滚乐队STILL WATER,他认识了热爱这个乐队的女孩penny,以及乐队的吉他手Russell,然后他们开始了一段让他们都难忘的全国巡演....电影中有许多矛盾:groupies的表面的放荡不羁与她们内心的空虚,摇滚乐初衷的音乐与商业化金钱的冲突,still water内部的分分合合.电影中许多个镜头也让我印象深刻:飞机要坠毁了,大家说了心底的秘密,结果..Russell问Penny地址,结果却得到william的地址,结果两人..."life was saved by rock 'N' roll."什么是摇滚?在我看来,那些真正用生活以及灵魂描写出来的曲子,那些让人从心里深深震撼的曲子,就是摇滚乐.用心感受摇滚,用心感受生活.

 5 ) GOLDEN GOD

虽然不曾是摇滚迷.但是看片的时候还是能够深深感受到摇滚人的梦.美国的70年代应该是披头士们的年代吧.他们疯狂,乐迷们疯狂.直到现在仍然一样.却常常在世界的各个角落.总是有自由与家庭.梦想与现实.金钱和纯真之间的碰撞交融.威廉跟这静水在全美巡回.摇滚.大麻,女人,背叛,爱情,信仰……她母亲的严厉与慈祥.其实是每个青春期的人,每个追逐梦想的人,每个充满希望的人都要面对的吧.做自己的GOLDEN GOD就好。

就像电影中那样,你爱音乐爱摇滚的哪一方面?

-全部。

生活也应该如此吧

 6 ) 假如我們在路上迷路

探討真實與內心萬緒交織的戲碼是吸引我的搖滾明星的成名之路一直是最好的寫照題材"Why do you like music?""Because rock n roll makes me feel cool"Russell在一開始的那段訪談對話讓我意外通常情況下 一個樂手了解音樂的樂手這時 不是應該大篇長論的談起搖滾的意義以便跟自認不入流的音樂格開關係以示自己清高?就這麼簡單的幾個字眼甚至看起來像小學生的言語解釋了對自己表示一切的音樂跳過許多細節忽略掉在Almost Famous整部影片中說真的 唯一讓我最著迷的是結尾當William花盡一切心思寫成的訪問稿被一通電話就被denied的時候令人興起一陣錯愕之後Russell給Penny打了那通電話那時我才明白Penny這個角色所扮演的關鍵她讓Russell重新思索了他的過去 他的現在 他的未來作為個公眾搖滾人物是否該誠實又是遺忘自己的良心又或是拋棄最初的音樂或者說 是被良心所遺忘 背音樂所拋棄?我相信最後Russell的決定是最好的答案"What do you love about music?"" ..... everything."結局美妙的讓人屏息

 7 ) 珍爱生命,远离摇滚

前几天临睡前收到桃子姐一条短信:“乐队穷三代,摇滚毁一生”我倒吸一口凉气,马上回过去:“为神马突然给我发这个……”这是一段小插曲,也是导致我找来这部想看好几年了却一直没看的电影的原因。

角色一:叛逆的孩子大多数的我们都曾或多或少被打上叛逆的标签,父母煞费苦心地安排好我们的一切,用他们觉得最合适的方法。

该谈恋爱的时候没谈恋爱该玩得昏天暗地的时候没有昏天暗地该知道些事儿的时候却什么也不知道我想美国的孩子至少还有在18岁之后say no 的权利而通常情况下中国父母的禁锢,从生理到心理,从身体到精神,从婴儿到成家立业这也难怪,每年一到过年,网络上到处可见吐槽的,各种盘问不说,还非得给他人灌输自己的价值观,这是一件太可怕的事情。

从小我们被家长被学校教育要正直要善良要不爱慕虚荣可是,现在又在给我们教育什么?

“你看人家怎么找了个那么有钱的男朋友……”“当官的就是有本事啊……”“你也学学……”请不要自己掌自己嘴巴好么?

我喜欢那些和自己孩子共同成长共同面对这个世界的父母不管你自以为自己有多少经验有多少学识有多少才能面对偌大的世界,我们都太渺小我们应该一起去探索这个世界“你太好不适合摇滚乐”“你们当然会喜欢他”“你把他教得很好”当姐姐终于在摇滚乐中对妈妈说出自己要离开家去当空姐时当威廉终于因为摇滚乐评能够暂时离开妈妈成长一段时间时他们真正开始去面对属于自己的人生包括最后回到家三人一起生活,这才是真正的理解的关系。

角色二:记者当我看到电影里威廉被乐手称为“敌人”时,我不禁笑了出来在摇滚的世界里总还有些东西是没变的:sex、drugs、rock ‘n’roll;漂亮姑娘;酒精;巡演;砸东西;当然还有大多数乐手是排斥至少谈不上喜欢媒体和乐评人的,这点放在现在依然行得通(想通了利害关系和媒体共进退的音乐人除外)威廉的矛盾代表了很多因为喜欢摇滚乐而成为了媒体从业者的矛盾一方面他们热爱摇滚乐他们是最忠实的乐迷,一方面他们代表媒体要保持客观,而另一方面他们不可避免的和乐手成为了朋友。

摇滚乐手为什么会排斥媒体?

看看导演剪辑版里他们去电台录节目的那段把(电台主持念着不知所云的稿子,甚至睡着了)!

那就是现实,大多数的媒体根本不在乎你谈的是吉他还是贝司,他们只是照本宣科的做好一个活儿,甚至有时还做不好。

任何乐队在大多数媒体看来只是成千上万的料之一而已,对于现在的社会来说,关注的人又少,又拉不来什么广告,在他们眼里甚至连料都算不上了,谁还来认真做你!

现在也不会有媒体愿意出钱派一个记者去追一个巡演只是为了一篇4000字左右的稿子。

演出去不去看自己时间,专辑听没听不重要,重要的是专辑寄到了没有,车马费给了没有,通稿发到邮箱了没有?

改扒改扒给宣传个人情上呗!

到处都是给各种客户做的软文,但是可悲的是,玩摇滚的人没多少钱,他们连版面也买不下来,于是你能在主流媒体上看见摇滚的机会越来越少,字字都是钱啊,干嘛放着不赚!

当威廉听到越来越多的真话时,他的身份已经从记者游离到朋友之前有跟朋友讨论做采访的一些事情我们归纳总结为一个字:懂当被访者感受到你的诚意和你在某个方面能懂他时其实采访的门才真正打开所以当滚石杂志里所有人都质疑这个15岁男孩时,我不禁想耻笑一下那些编辑,你以为你们有权威,你们有阅历,你们有经验,就足够做好一次采访么?

当你们拿着这些围绕在你们周围的气场出去采访时,谁能保证被访人和你说的都是实话,太多艺术家在回答他们不喜欢的人的问题时都早就有了草稿,所谓的采访技巧如果建立在胡话的基础上,再漂亮的对话也没有用!

角色三:Groupie“It's all happening ”这是最开始我记住她们的话她们还说:“这些新来的女孩真奇怪”“她们根本就不知道骨肉皮怎么当,骨肉皮会对一首歌一个乐队痴迷不已,爱到心痛”之前有一段时间我是不理解Groupie的,他们的两性关系对于我来说太过简单又太过复杂,直到某一天我看了《海盗电台》,我第一次真正意义上释然了,为什么会有Groupie存在就跟为什么会有爱情存在一样自然,并不是只有摇滚乐中才存在这种关系,但凡与艺术沾边或者是有魅力的人都或多或少有过这样的关系,不为什么,他们有这样的魅力。

反倒是一直在月亮组看到有帖子在声讨那些女孩为什么要跟摇滚乐手上床的时候,我非常想跟一贴,女孩选择跟什么样的人上床是她的自由,这个时代脱离婚姻脱离恋爱关系的两性关系并不少,我并不觉得在其他领域就没有这些状况出现,为了一个自己喜欢的人或者说为了一个写出自己喜欢的歌的人,这种理由比起钱、奢侈品、交易、寂寞来说要可爱的多。

Penny代表了很多热爱摇滚乐的女孩,她们漂亮、热情、热爱乐手,她们不是一无所知的只想着和风光男人上床的女孩。

她可以追巡演,她可以逗乐手开心、她会社交、她知道的乐队不比乐评人少、当巡演巴士上响起某首歌时,她可以一起合唱!

她一直说她已经退休了,她一直不肯告诉别人她的真名,当她在散场的场子内,独自拿着一枝玫瑰起舞,那种看完演出的满足和幸福,你可以相信她的爱有多么浓烈和真诚。

威廉是个真正勇敢的男人,他正视自己的感情,并且用真心对待一切,他说:“现在我要勇敢进入,许多男人曾经去过的地方”他吻了她“那个骨肉皮?

她是乐迷,她对你们乐队一片痴心,你们只知道利用她,你们全都一样,利用完就扔掉,你们和鲍勃迪伦在一起时,她差点死了,你们老是三句不离乐迷、乐迷、乐迷,她是你们最忠实的歌迷,而你们却不珍惜她,如果你看不出这点,那是你的问题。

我爱她。

”他吼了他他对她们的态度从来不依附于任何人的想法和看法电影里没有大谈摇滚乐如何如何伟大也没有把摇滚精神捧上天,甚至乐队在面对威廉的采访时,那些答案都真实的可笑。

他们只是想让自己更酷一点,嗯,酷一点而已当他们接受了那个牛逼商业经纪人的时候,他们的迷茫、混乱、不知所措被商业打了个正着当摇滚乐脱离地下、肮脏的时候,他们只能是几近成名纵然他们成了滚石杂志的封面故事三个角色和摇滚乐一起告诉我们一件至关重要的事情:独立没有独立精神,一切都是瞎扯淡!

当所有人都跟你说:珍爱生命,远离摇滚时他们只是希望你能远离那些他们看到的“坏”的事物珍爱生命、远离滥交珍爱生命、远离毒品珍爱生命、远离利用珍爱生命、远离虚伪珍爱生命、远离虚荣……当我远离了这些时,我发现我离摇滚更近了

 8 ) 电影中出现的全部52首歌曲

1. America - Simon and Garfunkel 2. Sparks - The Who 3. It Wouldn't Have Made Any Difference - Todd Rundgren 4. I've Seen All Good People: Your Move - Yes 5. Feel Flows - The Beach Boys 6. Fever Dog - Stillwater 7. Every Picture Tells A Story - Rod Stewart 8. Mr. Farmer - The Seeds 9. One Way Out - The Allman Borthers Band 10. Simple Man - Lynyrd Skynyrd 11. That's The Way - Led Zeppelin 12. Tiny Dancer - Elton John 13. Lucky Trumble - Nancy Wilson 14. I'm Waiting For The Man - David Bowie 15. The Wind - Cat Stevens 16. Slip Away - Clarence Carter 17. Something In The Air - Thunderclap Newman 18. Teacher - Jethro Tull 19. Mona Lisa's and Mad Hatters - Elton John 20. Tangerine - Led Zeppelin 21. Search and Destroy - Iggy Pop 22. Sweet Leaf - Black Sabbath 23. Go All the Way - Eric Carmen & The Raspberries 24. Misty Mountain Hop - Led Zeppelin 25. The Chipmunk Song - The Chipmunks 26. Roundabout - Yes 27. Bron-yr-aur - Led Zeppelin 28. Small Time Blues - Pete Droge 29. Hour of Need - Stillwater 30. Paranoid - Black Sabbath 31. The Rain Song - Led Zeppelin 32. Everbody knows this is nowhere - Neil Young 33. Future Games - Fleetwood Mac 34. Albert Flasher - Guess Who 35. Love Thing - Stillwater 36. Burn - Deep Purple 37. You had to be there - Stillwater 38. Reeling in the Years - Steely Dan 39. Dear Jill - Bloodwyn Pig 40. Love comes and goes - Stillwater 41. Voodoo Child - Jimi Hendrix 42. Slip away - Clarance Carter 43. Wishing well - Free 44. My Cherie Amour - Stevie Wonder 45. Looking at you - MCS 46. Cortez the Killer - Neil Young 47. The Oogum Boogum Song - Brenton Wood 48. River - Joni Mitchell 49. Easy to slip - Little Feat 50. Peggy Sue 51. Cover of the Rolling Stone 52. Colour my World

 9 ) 《几乎成名》:一代“果儿”苍了

(芷宁写于2006年3月17日)向摇滚乐队奉献全部身心的女忠粉被称作“骨肉皮”,影片《几乎成名(Almost Famous)》中“骨肉皮”Penny Lane(凯特·哈德森饰演)的原型据说是影星丽芙·泰勒的妈。

泰勒妈妈是上世纪70年代名模,热衷于摇滚乐,曾经辗转于各个乐队名人之间,毫不吝惜身体地在床上记录下了彼时美国摇滚乐的很多历程,堪称骨灰级“骨肉皮”。

自从有了前卫张扬的摇滚明星,这世间就出了很多心甘情愿的“骨肉皮”,除却美洲大陆的各位,在欧洲有玛丽安娜·菲斯福尔曾伴在滚石乐队主唱贾格尔身边,在国内,北京人给这个称呼来了个本土化,叫做“果儿”,随着时光流逝,一代乐队沉浮,一代果儿苍了……影片的故事情节可谓简单直接,叙事手法也平铺直叙,部分节奏还显拖沓,却在当年引发了美国人的观影热情,美影评人也难掩激动之情,纷纷给予好评。

究其原委,大抵和该片剧情仿若美国摇滚乐怀旧之旅有关,如果不是铁杆摇滚迷或有兴趣了解彼时乐队轶事的吾国观众,不一定会看得津津有味。

在该片公映的新千年,怀旧情结应时爆棚的美国观众仿佛化身为片中15岁的摇滚歌迷威廉·米勒(帕特里克·弗吉特饰演),和前去采访的少年一道兴致勃勃地搭乘着名为“almost famous”的巡演大巴,亲历了美国上世纪70年代摇滚乐繁盛期的那些事儿。

其实,那些事儿也早不是什么业界新鲜事——台上强势张扬、激情四溢、愤怒嘶吼、反叛呐喊,私下里放纵堕落、怯懦逃避、矛盾尖锐、酗酒打架、沉迷于性和毒品……该片的微妙有趣处在于,将彼时多个乐队的事件似是而非、虚实结合地加诸在一个虚构的名为“净水”的乐队身上,令影片流露出一丝集中又迷离的气息。

写实的部分主要以真实存在的《克里姆》、《滚石》杂志、乐评人莱斯特·邦斯、“黑色安息日”、“齐柏林飞船”乐队来体现,而虚构的部分便是“净水”乐队,米勒与该乐队的结伴而行,仿佛一个做梦、追梦的青涩少年逐渐看清现实的破碎之旅,一路的亲历,一路的失望,一路的碎片,于是,少年对乐评人邦斯的告诫“千万不要与摇滚明星交朋友”叹服不已。

影片开篇那组在稿纸上书写演职人员的简单画面,仿佛预示着这是一部和文字、和音乐有关的电影,是以乐评人见证的视角书写的故事。

导演卡梅隆·克罗威在他16岁时已当上了《滚石》杂志的记者,可谓业内资深人士,对圈中那些事耳熟能详,可以说,影片就好似他的半自传体。

在片中所示的堕落、吸毒、滥交、酗酒如同家常便饭的圈子里,Girl仿佛一件炫耀的华丽衣裳,仿佛雄孔雀所需的美丽翎毛,她们似乎无处不在,又可有可无。

Penny Lane热情美丽,笑容甜美,看上去似乎颇有主见,实际上却日渐迷茫,一路追星、恋爱、同居的旅程,让她逐渐失去了初衷,她的美丽也仿佛在逐渐消亡,就如同乐队那逐渐外强中干的实质……不过,此种生活方式,作为年轻时代的经历也未尝不可,只是,不少女孩缺乏走过历程、提炼升华的智慧。

该片最值得提及还是配乐,那个年代很多具有代表性的歌曲被散落在影片的不同时段,看影片,就仿佛回顾了一场摇滚演唱会,还是群星版的。

虽然其中采纳的歌曲不能完全代表那个如火如荼的摇滚年代,但结合影片氛围听,颇具味道,算是一张很应景的摇滚拼盘吧。

该片原声大碟收录的歌曲:1.America --Simon & Garfunkel 2. Sparks -- The Who 3. It Wouldn't Have Made Any Difference -- Todd Rundgren 4. I've Seen All Good People: Your Move -- Yes 5. Feel Flows -- The Beach Boys 6. Fever Dog -- Still Water 7. Every Picture Tells a Story -- Rod Steward 8. Mr. Farmer -- the Seeds 9. One Way Out --- Tha Allman Brothers Band 10. Simple Man -- Lynyrd Skynyrd 11. That's the Way -- Led Zeppline 12. Tiny Dancer -- Elton John 13. Lucky Trumble -- Nancy Wilson 14. I'm Waiting for the Man -- David Bowie 15. The Wind -- Cat Stevens 16. Slip Away -- Clarence Carter 17. Something in the Air -- Thunderclap Newman(若听片中所用老歌之一,保罗·西蒙和加芬克尔的《America》,点击http://nicolew.blog.hexun.com/6641716_d.html。

 10 ) 与音乐原本无关

其实没有特别喜欢摇滚乐,一直以来都是蛮听听其他人听的,电影里放的,直到最近。

事实证明把片子拖到现在没有错——正好是看完“摇滚乐的历史”的纪录片之后,背景知识于这一部片很重要。

1. Rock 'N' Roll。

Rock Music和Rock 'N' Roll是有区别的:前者是一种范围很广的音乐形式,后者不仅包含前者,还更多地是由Rock Music衍生出来的流行文化。

摇滚本来并没有多伟大,按照Tom Petty的话来说就是“摇滚是一种态度,音乐本身不一定要有多好”,按照Lester Bangs在片里的话就是“gloriously and righteously dumb”。

摇滚可以是为了音乐本身,也可以是为了装逼或者操逼。

我最喜欢的摇滚是五六十年代,因为那时候的摇滚就算撇开它的意义——叛逆,仍然是好音乐,不像到了七十年代只剩下了态度而没有了内容,而因为没有内容态度本身也变得无法justify。

如果说六十年代是在借着音乐歌颂世界的美好(或者不美好),那么七十年代就是借着虚无歌颂虚无——至少在美国是这样的。

这时候的摇滚已经无关音乐,Lester Bangs在片里说这是“very dangerous time for rock 'n' roll; the war is over and they've won. These people'll ruin rock 'n' roll and strangle everything we love about it.” 这部片就明摆着告诉你七十年代这帮小混混的摇滚与音乐无关:几次采访不同人“你爱音乐什么?

”,给的回答都和音乐本身毫无关联,甚至groupie们的意义都要大于音乐;而在妈妈看来就只剩下一句话:THEY'RE ON POT. 然而他们仍然觉得态度是可贵的,自己是伟大的,拼命想把你拉进去,make you feel cool and that you belong,好像你也有了所谓“疯狂的青春”,但其实都是假象。

这些都是深深埋在那个年代的浮华和虚伪之下的问题,没有经历过的人大概也很难拍出(写出)这种爱恨交融的复杂感情。

我觉得导演就不是在表现Rock 'N' Roll的伟大,而是在嘲笑它,嘲笑它作为一种lifestyle时多么的肤浅和愚蠢。

这时候作为观众我才觉得自己真的老了,已经可以跳出来看到这点了而不是像任何一个热血沸腾的青年一样at the mention of rock 'n' roll一头钻进去,然而另一面又确实还没有退化到无法体会那种ecstasy。

2. Bowie。

这其实完全是我自私的一个point;之前看“摇滚乐的历史”,等到第七集终于讲到七十年代了激动无比以为终于要开始好好讲一讲Bowie了,结果根本就是蜻蜓点水而已,虽然我事后安慰自己地下丝绒也就是点了一下而已,整个七十年代太群魔乱舞了,但还是蛮伤心Bowie于七十年代好像没有我想象的那么重要那么icon。

不过这部里他算是蛮不错了,出现在谈话里三次,杂志封面一次,背景音乐里一次,头发还露了一次。

嗯很满意。

觉得有Bowie的才是真正的七十年代。

(≧∇≦)3. Penny Lane。

这些跟随乐团巡演并和他们发生关系的女孩们叫做groupie,大概就是充当“公路女朋友”的角色;有一个很著名的groupie就是Sid的Nancy,当时她还不是先看上Sid的,而是被乐队里的一个人拒绝一个人甩了之后才找上Sid的。

这片里的Penny Lane小姐管自己叫band-aid,我看的版本没有字幕所以我一直以为是bandaid,也没有什么区别,都是用完扔掉嘛,word play而已。

姑娘年轻,爱幻想,充满了青春的热情与矛盾:一面明知道这不是她的所谓“real world”,一面还是像任何十几岁的女孩一样经不住rock star的甜言蜜语——“你真正退休的那一天摇滚乐会失去多少东西”,劝说自己也许他真的爱她;一面说都是因为音乐,一面其实爱的还就只有那个他,又或者简单粗暴地追求一种虚幻。

只能说太理解那种“没有为什么 就是好喜欢好喜欢”的心情,那种“觉得他一举一动、一颦一笑都好看”的狂热,那种“听到他的声音心里瞬间开满了蔷薇“的柔软;最没有理由最不记回报的那一种追星,也就只有未成年少女有能力或者资格。

像William说的,她才是最大的fan。

“If I ever met a man in the real world who looked at me in the way you just looked at me...",所幸姑娘最后发现了这个人。

然后片子as a whole……lol其实是喜剧吧;162分钟有点拖沓,但是很真实,真的能叹息着感受到那个年代腐烂的精神状态的本质;Kate Hudson脸好平啊,但是笑起来牵得人心里一疼;妈妈演技好棒。

《几近成名》短评

无乐队buff的我看得有够尴尬的 给乐队加一星 拍的角度难受 我要是乐队粉丝估计更生气了 讲的乐队的氛围吧 高中生的背景加得好油腻

7分钟前
  • Virgo
  • 较差

一点都不好看,看在阅后即焚女主的份上没打一星

12分钟前
  • Denis
  • 较差

因了凯特-哈德森的成名作,而期待很深,还是逃不过嗑药滥交的乐队巡回巴士,这段在路上的过程,不但剖析了乐队成名的艰辛,还教会了车上的所有人,如何对待朋友,如何去爱,如何去成为一个更好的人。比起成名之路,小乐评家的一家子更让人感兴趣。

17分钟前
  • momotea_Summer
  • 还行

感动的我一塌糊涂!!/////////音乐,乐队,姑娘们爱和孤独。PSH演的很温柔深情的狂野大叔。女主鲜嫩。人物有点平淡剧情没怎么说服我。譬如女主怎么万千宠爱光彩照人又是bigfan公路电影一贯的随性放肆,挺酷的。frances演了一辈子这样的角色

18分钟前
  • Q这一切的一切
  • 推荐

又臭又长不知所云的摇滚电影 这些人的生活是真的不能理解

23分钟前
  • 指环魍
  • 较差

三星半 里面咖还是蛮多的 儿子幼时看着眼熟 原来是怂蛋迈克尔·安格拉诺 姐姐看着像佐伊 一查还真是 好正 妈妈影后 杰森·李太眼熟了 以为是和阿尔芭演《我的无形符号》的克里斯·梅西纳 安娜·帕奎因的长相也是极有特点 都说凯特·哈德森是大美女 当初看《隐形的杀手》可没觉得 果然 年轻咋样都是可爱的 永远不戴胸罩 唯一的露点飞舞 肥伦那时候就出名了吗 party里有个绿衣女孩很正 一看是《甜心先生》导演 果然风格类似 看着很舒服 就是完整版有点长

24分钟前
  • dvlyc
  • 还行

一般般。。Rock 'n Roll的电影就是和偶没啥共鸣。。男主蛮木讷女主就是早熟金发小女子姐姐也蛮眼熟的。。没有体会到些什么。。就像天鹅绒金矿吧口碑高但不是偶滴菜。。

28分钟前
  • vivien
  • 还行

感觉很好.逃离现实逃避责任的摇滚乐.沉迷于音乐和大麻的快感中.能够一辈子在路上多好,开着那辆未成名的小破车,想象着自己的tour.

30分钟前
  • 大v
  • 力荐

伪摇滚迷的狂欢。

34分钟前
  • 阿巴巴巴
  • 较差

Don't wanna get hurt? don't love——Want the love? get hurt!——

36分钟前
  • w2jmoe
  • 还行

随团野鸡和拎包小弟的顿悟之旅,顺便唤醒一位病入膏肓的摇滚渣男内心残留的几分良知。粉丝的服务很到位,成名的道路很崎岖。这个世界我不懂,这部电影很一般。

40分钟前
  • 白发生
  • 还行

导演剪辑版,华丽流水账,全程无高潮。

44分钟前
  • 老虎
  • 较差

Director's Cut未免太长了点,这么长了还讲的有点藏着掖着的感觉。记忆点最深的一段就是他们在飞机上遇暴风雨急速下降时不知生死情况下的“真情告白”,果然只有在这种时候才会讲真话

45分钟前
  • Sipoooo
  • 还行

有人说男孩的妈妈很保守,要是她真保守的就不会让他儿子去这趟旅行采访。

50分钟前
  • 目光能聚纳的__
  • 推荐

装酷,打着摇滚乐的幌子;看过的关于摇滚乐的最无聊的一片,迷之不喜欢女主,没有任何精神可言,无聊恶俗低级:)与其浪费这两个多小时,不如自己回顾几张经典老砖

53分钟前
  • Kidulty
  • 很差

因为“摇滚”主题收藏的片子,看过之后很失望吧。没有让我感受到一点正义。还不如波西米亚狂想曲,至少结尾的升华让我有热血沸腾的感觉。

56分钟前
  • f
  • 很差

william和penny对峙那里尴尬得我实在看不下去了,男主演技差的要死,什么狗屁band aid,retired的说法傻逼的要死,groupie就groupie装什么,还各种柔光慢速打造goddess既视感,呕吐🙃各种意义上的做作和不流畅,that's not the rnr im talking about

59分钟前
  • 牛奶眼修理工
  • 较差

伪摇,但是拍的不错

60分钟前
  • 宇田川宙子
  • 还行

because we are all the uncool

1小时前
  • SSEN
  • 推荐

我们总是在家,因为我们不酷

1小时前
  • lacily
  • 较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