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MA影城的条件着实不错,屏幕大、座位多、阶梯坡度适中,看起电影来确实要比在法国和西班牙文化中心要爽很多,如果身后没有咀嚼爆米花的声音的话,当然就更好了。
不知道为什么,影片放映前的有奖问答被跳过去了,虽然我得奖的几率很小,不过一直觉得这个环节有趣得很,能够让整个活动不显得那么干巴巴,所以多少有些怨念……片名叫做Ondskan,英文译作Evil,中文译名叫做“校园规则”。
在我看来,这个更为广泛被接受的中文译名还不如直译“邪恶”,少了剧透,而且更有嚼头,不会像“校园规则”一样在观影结束以后就黯然失色。
电影本身相当不错,我没有去了解片子的相关背景资料,所以对于电影的创作初衷一无所知,下面的感受全部来自于电影本身。
埃里克一踏进这所学校,就接触到它的怪异,或者说与众不同——这是一个由学生说了算的学校,更确切的说是一个叫“学生自治会”的组织。
如果你像我一样,刚听闻这个名号有些许欣喜的话,相信我们后来对于它的转变也大体相当。
你会发现,在这样一个貌似“学生翻身、当家作主”的地方,实情与想象完全背道而驰,这让我不由自主地想到乔治•奥威尔的《动物农场》,就像口渴时想要喝水一样自然。
校长老师就像农场主,学生自治会头目就像猪,学生众就像农场里除猪以外的其他动物,结构体系如出一辙。
《动物农场》里的猪率领动物众推翻农场主的统治,实现自治,又延续先前猪领袖的地位和理念,继续由猪做“老大哥”;我们不知道电影里的“学生自治会”的来历,只知道它的根深蒂固,从校长老师们面对暴行的无动于衷、学生们在自治会头目面前的唯唯诺诺、学校后勤人员的冷漠麻木就可见一斑,何况还有自治会头目倒行逆施时的有恃无恐、所有人面对这一切时的逆来顺受。
所以电影关注的不是这样的一种社会结构是怎样形成的,也不是这种社会结构会带来怎样的局面和结果,而是作为身处这种境况里的个人应该怎样做。
在这一点上,明显与《动物农场》侧重不同,《动物农场》恰恰由于它如同纪录片一样的精确预言而被人津津乐道并传颂至今。
显然,本片导演Mikael Håfström并不是要做一个乔治•奥威尔一样的先知。
“你太冒尖了!
处处让我难堪!
”这是自治会头目亲口对埃里克所说,告诉他为什么遭受各种折磨虐待。
这对于中国人来说一点都不难理解,因为我们从小就受到训导——“枪打出头鸟”、“出头的椽子先烂”、“木秀于林风必摧之”,父母希望你做的就像皮埃尔希望埃里克做的:做个普通人,默默无闻,我们这里还有一个简称——屁民。
没有人不想安逸,不想保护自己,就像没有鸟不怕枪,没有椽子不怕烂,没有树木不怕风来摧。
可是你有没有想过这样的问题:鸟的出头、椽子的出头和木秀于林究竟有什么错?
是什么给它们带来杀身之祸?
中国人信仰“生存主义”历来是深入骨髓的,感谢《潜伏》教会我一个词——生存主义,让我知道原来中国人是有信仰的。
一切生物都有求生本能,而将它提炼升华为“生存主义”作为信仰恐怕算得上我天朝国粹了。
吴国盛老师在提到四大古文明只有中国文明一脉传承到今天时,说我们凭的是“好死不如赖活着”的精神,可谓点中七寸。
结果就是我们看到的这样,即使有人骑在我头上拉屎,只要我面前还有一口吃的,我就能忍。
在我忘记了所谓正义、尊严和人格这类东西的时候,还满口傻气地宣称“我成熟了”,每每面对朝气蓬勃的年轻人叛逆世俗的时候,要么跟身边愚众一起高呼“打倒异端”,要么不屑一顾地撇嘴斜眼道:幼稚!
这样的扭曲变态环境里,出现再多的愚昧荒谬,你也不会感到意外了。
如果你像埃里克一样,坚信木秀于林并非木的不对,请允许我敬佩你。
我们这个国度这个时代需要的恰恰是这种人:他明白木秀于林风必摧之的道理,他作为秀木像其他木一样害怕风摧,但他不甘心仅仅为了生存下去而放弃自己的秀,他认为自己的秀没有错并竭力彰显自己的美好,在他认定了这一切以后誓死坚持,风摧依然可怕,但不再足以撼动他的信条。
其实我虽然身处这样的时空,但我始终抱有希望,从未放弃乐观,原因就在于:像真理、正义、人格、尊严、原则这类东西,仅仅是被架空了,但从未被彻底抛弃。
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人们虽然在实际言行中忽视、可以无视、有时甚至践踏了它们,但很少有公开蔑视践踏的混蛋出现。
这也可以从人们面对写实主义作品时的态度看出来,尽管人们背地里做了恶心、肮脏、见不得人的事,但看到有作品将这一切端上桌面时,就不能忍了,“忍”字后面所压抑的东西终于找到了宣泄的渠道,在这一瞬间厚积薄发。
莫言的《丰乳肥臀》、余华的《兄弟》、贾平凹的《废都》、贾樟柯的故乡三部曲都遭遇到同样的唾骂。
我知道写实作者面对这种声音时更多的是怜悯和无奈,可是至少有一点是值得高兴的——人们确实还觉得这些行径是龌龊肮脏的,这还能让我们看到希望。
人们只是不愿意仰视诸如正义、人格这类东西,因为坚持它们会让生存变得艰难,所以宁愿忘记自己活得像什么样子而把它们束之高阁。
所以说,它们只是被架空但从未被彻底抛弃。
不管怎样,这总比将卑鄙龌龊作为正面价值观要好上很多。
埃里克的不屈和勇敢让人佩服,尤其在缺乏它们的环境里。
埃里克是幸运的,他的不屈和勇敢唤起了一些人的共鸣——皮埃尔尽全力坚持着,食堂女招待也爱上了他。
尽管他的身边充满了麻木看客愚蠢懦弱的呐喊助威,面前对视的是自治会头目居高临下的强势目光,但总比只有这些要好。
你也许会为埃里克的勇敢从何而来,他明知道这样会吃苦头的。
我知道你的骨子里也有同样的勇敢,只是它去“压箱底”了,只有“生存主义”都不足以坚持的时候才会蹦出来。
埃里克的勇敢在维持人格尊严的时候就挺身而出了,这让他站得更直,活得更有人样子。
我愿意相信埃里克的所作所为是天性使然,但我不能忽视埃里克自身的强大,如果他没有那么能打的话结果会怎样呢?
他的勇敢还会像篝火一样旺吗?
我不知道,可能他就没有这么勇敢,或者被修理以后就归于窝囊,变成和身边学生众一样的人。
这可怎么办呢?
就任由学生自治会的混蛋们胡作非为吗?
这怎么得了?
如果你也这样想,不甘黑暗肆虐,不甘在弱势群体里尔虞我诈,当众人皆拍案而起的时候,勇气也就油然而生了。
这也就是为什么卡尔•马克思号召“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而不是在贫瘠的土地上勾心斗角,殊不知肥沃的油水已被抽走。
也许你像埃里克一样顾虑会由于伤害自治会成员而得不到升学资格,会慑于校长的地位而不敢要回爱人的来信,但当自治会头目浑身战栗地跪倒在地、校长在律师面前惊慌失措的时候,你知道你的顾虑是多余的,你只要真理和正义站在你这一边。
正如罗斯福告诉我们:“我们无所畏惧,唯一畏惧的就是畏惧本身。
”
从表面看,影片的节奏张力十足:艾里克从家庭暴力受害者(继父的虐待)转变为校园暴力反抗者,再到利用法律规则反制施暴者的过程,似乎构成完整的成长弧光。
但若剥离情节的戏剧性,会发现导演刻意消解了"反抗"的力度。
例如艾里克最终通过校规漏洞举报学校,这一看似理性的解决方式,实则是将暴力从肢体层面转移到制度层面——学生会长的特权本身便是校园等级制的产物,而校方对此的默许更暗示了规则的虚伪性。
这种处理让观众在短暂的爽感后陷入更深的虚无:当施暴者被惩罚时,产生暴力的温床(阶级特权、权力崇拜)依然完好无损。
影片的北欧美学风格强化了这种无力感。
冷色调的画面与克制的镜头运动,将暴力从血腥具象化为一种弥漫空间的压抑氛围。
当观众期待一场酣畅淋漓的反击时,导演却让艾里克在击倒学生会长后突然收手——这个被影评人诟病为"剧情突兀"的转折,恰恰揭示了暴力逻辑的荒诞:以暴制暴只会让个体沦为暴力链条的新一环,而制度性的恶仍在阴影中狞笑。
2003年瑞典和丹麦合拍的《校园规则》,是讲校园暴力霸凌的。
获得当年奥斯卡最佳外语片提名,可见这个题材不轻。
电影故事性不错,人物形象生动。
所表现的瑞典五、六十年代的一个贵族私立中学,是个校方利欲重、严重缺乏公平公正管理,校园风气差、学生恶霸横行的学校。
以前总感到北欧男人有些生冷,这里何止生冷,不少人还处在弱肉强食低级思想意识阶段。
家长有习惯于欺侮后妻孩子的,学长有以欺凌新生为乐的。
自由民主思想意识在这部电影里不怎么能看得见。
在整体风气差、无处讲理的地方,对付霸凌还真要用以霸制霸的方法。
男主人公是个被以前在公立学校因打架被开除的学生,母亲变卖了一些家产将其送到私立贵族性质的学校,这是完成学业的最后一条路了。
打架能力不是问题,但不能就此无学可上了。
在遭受持续不断的侵扰和欺侮之后,最后还是忍无可忍,出手解决恶霸学长的欺凌;又以学校违法的名义与校方交涉,逼校方允许继续学习。
大打出手不能搞定一切,硬的管用但还要软硬兼施,才能完全解决问题。
《邪恶》是2004年的瑞典电影,片名也叫《校园规则》,除了获得奥斯卡最佳外语片提名外,还获得当年度瑞典影展最佳影片奖。
这部影片的故事内容并不复杂,讲述一个十六岁少年进入一所贵族学校后受到各种欺凌,最终透过“以暴制暴”来夺回自己的尊严。
故事发生的背景、剧情的整体走向、甚至拍摄手法,与法国新浪潮开山之作《四百击》与许多相似之处,可说是《四百击》的成长版本。
《邪恶》v.s《四百击》《四百击》是法国新浪潮导演楚浮的成名作品,拍摄于1959年,故事讲述一个小男孩置身于冷漠、僵化而严酷的家庭、学校、社会之中,因为性格叛逆而被当成顽劣且无可救药的坏份子,最终只能展开一场漫长的逃跑,独自逃出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压迫。
《四百击》是根据楚浮儿时的经验而拍摄的,与此类似,《邪恶》则是根据瑞典畅销小说家杨库卢的同名自传小说所改编,故事背景是五0年代的后纳粹时代,讲述一个少年从压抑、充满暴力的家庭中学会以暴力来处理问题,当他进入一所私立寄宿学校、试图以忍耐方式融入环境当中时,来自学长的欺压却逼得他无路可走。
《四百击》里的小男孩唯有逃跑才能获得自由,于是有了片尾那段世界知名的“漫长的逃跑”,导演以极长的时间拍摄小男孩从管训所逃出,一路穿过漫漫长路,不断地向前跑,一直跑到无人的海边,这才对这镜头露出快乐的笑容。
《邪恶》里的少年并没有逃跑,他的年纪比小男孩大,知道自己就算跑得再快再远,也不可能跑出社会,他还知道真正的自由必须依靠打倒敌人来获得,而且不光是靠一双拳头打倒敌人,以获得短暂的胜利,还要抓住敌人的弱点,让敌人即使被伤害也不敢反抗,让自己挤到权力高塔的顶端来获得永久的自由。
于是他利用学长对死亡威胁的恐惧、校长对校誉毁坏的恐惧、继父对形象破裂的恐惧,将他们一一踩在脚下,将自己从被压迫者转变为压迫者。
在片尾,少年骑着单车、迎着风,对镜头灿烂地笑着,他的自由不光是靠一双脚跑出来,他有更好的工具、更好的办法,所以他可以笑得更大更久。
《邪恶》v.s《白丝带》与《浪潮》除了讲述如何从压迫中获得自由,《邪恶》中另外一点非常有意思。
在影片中,所谓的“邪恶”其实有两层意义,第一层意义是主角从单纯的坏、从只会以暴制暴的少年,成长为高阶的恶,一个懂得以恶制恶、以社会的潜规则反制压迫的成人。
另一层意义则是一所私立住宿学校如何从单纯的学术环境中,滋长出一个充满暴力与压迫的邪恶机制。
而这层意义,与另外两部德国电影形成非常好的呼应,完整地解释了德国纳粹这个极致邪恶的群体是如何诞生的。
《白丝带》讲述二次大战前德国北部某个村庄的往事,这是一个封闭且压抑的村庄,父母以绝对的权威和体罚方式来教育孩子,要求他们无条件地坚守各种道德规范。
然而大人的世界里却有着各种败德的行为,通奸、乱伦、阶级压迫被隐藏在平静无波的日常生活里。
于是孩子们集结起来,以他们所学到的暴力伤害方式惩罚这些有罪的大人,甚至将惩罚延伸至这些大人的无辜子女。
恶的种子来自对纪律的严格要求、来自对体罚的无声默许。
《浪潮》讲述一个六0年代真实发生的高中校园事件,一个教导集权主义课程的教师,为了让学生了解集权主义形成的过程,以实验之名将班级组成一个称为“浪潮”的组织,并实行集权的管理模式。
在学生为组织设计徽章、制服和规章的过程中,一种归属感、同侪认同之情油然而生,一个实验性质的松散学生活动逐渐演变成为一个具有荣誉感、忠诚度、高度团结的坚固组织,不允许组织内外有任何不利于组织团结的言论与行动,而这种狂热最终演变成严重的校园枪击事件。
恶的花朵滋长于忠诚、团结的美好情操。
《邪恶》讲述一个欧洲五0年代的后纳粹时代故事,主角所就读的寄宿学校实行严明的阶级制度,一般员工不能主动和老师学生讲话,吃饭时的座次按照家庭地位和财力划分,宿舍床位则是按照入学先后来安排,最重要的是,学弟必须对学长毕恭毕敬,无论学长提出多不合理的要求,学弟都必须遵照执行,否则学长可以任意处罚学弟。
对于学校的这种不合理制度,有些老师并不知情,有些老师虽然知情但但无力阻止,有些老师则是知情且支持,尤其是校长,他认为这种严厉的制度有利于建立学生的规矩,也有助于学校的管理。
在主角刚入学时,学生会的会长热情友好地带他参观校园,事前没有欺凌压迫他的预设立场,然而主角对校园阶级制度的不以为然态度,以及不肯向学长低头的对抗姿态,让事情逐渐走向极度。
在学生会会长的立场来说,维持既有的阶级纪律是必要的,无论要求是否合理、学长是否欺压学弟,只要有一个人不服从纪律,则其他人也会开始藐视纪律,接着整个组织、所有纪律都会面临崩溃的局面,所以必须不计代价地让主角遵从游戏规则。
结果随着主角不断的抵抗,欺压与整治行动便越演越烈,最终走向你死我活的境地。
恶的果实产生自对厉害关系的优先考虑、对小我的牺牲奉献、对大我的绝对拥护。
什么是邪恶?
有些人生来就邪恶,有些人是被家庭、学校和社会压迫而成长为邪恶,然而最极致的邪恶却往往是因为对纪律、对组织、对大我的绝对拥护,当这些美好的德行遇到适合的土壤,便会开出邪恶的花朵、结下邪恶的果实。
德意志民族自铁血宰相俾斯麦以来,便以纪律严明著称,在一次大战后,严苛的赔偿条款让整个德国陷入悲惨境地,让他们凝聚了高度的团结意识,让他们在希特勒的振臂疾呼下,感受到一股对抗欺侮的强大感觉。
而这种美好的感觉都来自于纳粹的组织与纪律,因此无论后来事情如何走到荒腔走板的地步,所有人都必须更决绝地向前迈进,不计代价、不计牺牲地让组织和纪律继续延续下去,直到一切都崩溃、毁灭为止。
什么是邪恶?
对一个人、一个信念、一个团体的绝对拥护,就是邪恶。
世界最极致的邪恶大多是以正义为旗号。
那什么能够战胜邪恶?
当然是正义,不过所谓的正义其实也只是另一种形式的邪恶。
改编自同名小说,应该是校园暴力题材影片当中的翘楚者,导演用冷峻而又跌宕起伏的情节设置将故事娓娓道来。
导演哈弗斯特罗姆用了大量的反差手法,将邪恶的主题精神巧妙地展现出来。
而主演安德鲁斯威尔森更是从120多名试镜者中脱颖而出,用精湛的演技证明了自己。
本片代入感极强,将压抑、悲催、怜悯、暴力、反抗、无奈都处理在冷冷的镜头中。
影片稍显遗憾是用法律维护权益的部分桥段显得比较苍白,和前面整体铺垫有点不搭调。
一个集合探讨个体与群体、暴力与法治的故事,摄影剪辑毫不花哨却代入有力,开头家庭暴力外移的错觉与结尾威胁诉诸法律的轻巧遗憾地给剧作横加硬伤,惯性英雄主义倾向自由的引导仍未讲到集体牺牲精神的境界,将权力滥用偷换成群体压迫,让观众享受着忍辱负重后粗暴复仇的快感,最后法律轻易还原了公道,很明显本片幼稚的形上批判与给力的观影体验截然不同,虽有好莱坞的兆头,但导演竟然会做金蝉脱壳这种影片的傀儡还是有些意外,起码别太没营养
我是一个特别偏僻地方农村出生的小孩,家里也很穷。
我对穷有一种理解是家里老人都没有。
为什么这么说?
在现在,我已经迈入更大的世界,认识也接触到了很多人,我发现他们都有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甚至一些人的爷爷奶奶们都到了耄耋之年。
而我还未出生就都死了。
我都未曾见过他们一眼,只能在每年扫墓时、通过墓碑上的名字去感受他们的存在。
我问过我妈妈我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们情况。
我爷爷在我爸爸13岁时候就去世了,那时不过八十年代初……其它几位长辈也都没有挺过九十年代……八十九十年的正是欣欣向荣的建设时期,而我的祖辈们却在那苦难年代里艰难生存,然后在家业创造前期崩殂,而我父亲只能孤身一人打拼。
那时流行一首粤语歌,歌词里唱着:好运歹运,总嘛要照起工来行;三分天注定,七分靠打拼;爱拼才会赢……谁喜欢拼命讨生活?
谁不想坐享其成啊?
不过是失意人生的一首慰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没有爷爷奶奶等人,我小时候和身边小孩不同的是我从小就有母亲陪伴。
我当时上的小学是镇里的小学,是当时镇里唯一一所小学。
不要觉得“唯一”是门槛高的意思,“唯一”一所仅仅是因为只办得起一所。
放现在就是需要支教的一个乡村学校。
当时是零几年的时间,虽然贫困但是教育上不至于很差,不过我当时还有“留级制度”。
上到三年级时候,班上学生年纪大都多不相同,最大的有96年的。
(当时学生普遍00年,01年的出生的)校园霸凌存在在任何一个有校园的地方。
在一个学校读书甚至一个班的同学,大家家庭情况大部分都大差不差。
在这所学校里,没有任何官二代和富二代,大家都是农二代或者农三代。
现在流行的校园霸凌的原因在我们那小地方根本行不通。
阶级对立?
不存在!
大家都是某镇某校x班的学生。
金钱至上?
更不会有!
大人不会给小孩很多钱,小孩也不认识什么名牌服饰。
那我们的校园霸凌在哪?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作为方圆几里唯一的一所学校,这里招收的学生也是多种多样的。
无论年纪大小或者“特殊群体”都是收的,而农村最不缺的就是“特殊群体”。
我记得我小学时候遇到很多在身体上残疾或者智力上有缺陷的人,当时也不觉得他们哪里不正常,因为小孩子都疯言疯语的,考零分也不能觉得他是智障。
而且当时的老师是可以体罚学生的,不识字的老一辈都认为棍棒下出好学生,都很支持老师打自己小孩,甚至觉得打得重是老师为师严厉、教学认真的体现。
这一思想也导致老师的权威很大,课堂上即使是脑子不好,举止随性的低能儿都可以乖乖的听课。
我记得我的小学同学中的“特殊群体”还挺多的。
小学一年级时候,一个女生她名字中有“桂芳”二字,刚好她是一个低能儿,某天她没有来上学,老师说她在家玩过家家玩入迷了,今天不来了。
语气是嘲笑的,表情也是在鄙视她,和我们说她是一个傻子,我们恍然大悟。
再之后桂芳同学回来上课了,一些调皮的男生说她是傻子,一些女生还用嫌弃的眼神看着她。
她气急了,就骂人了。
桂芳同学虽然孤身一人,但她就逮一个人骂,还挑的是班级里最注重自己名声的一个小女生骂,见到她就说“鸡来了,鸡来了”。
这女生平日就爱装模作样,一心觉得自己是迪士尼公主的人。
几次下来她就破防了,哭着跑去找老师了。
老师很头疼这种事情,她不是头疼怎么处理这种事情,而是头疼教一个低能儿。
她听到桂芳同学骂人是鸡,她觉得事情非常严重,具体她怎么和家长那边处理的我不得而知,只知道这次之后桂芳同学再也没有来了,老师也开了一个班会,严厉的和我们说明这种问题很严重,还在班级里颁布不准骂同学是鸡的话语,一旦出现,严惩不贷。
某次课间,我发呆,无意之间看到了那位女生,突然发现她长得好像我家里养的小鸡啊……如果你觉得这次事件中我是无辜的,那就大错特错了。
我们确实不会觉得一个人平日里疯言疯语的,考试考个零分是傻子,但是我们把老师当作一切,她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会影响着我们。
我们之前不知道桂芳同学有问题,即使知道也不会影响我们和她一起玩游戏。
因为我们太小了,不知道“傻子”是不好的。
但当一个权威和你说“他是傻子,傻子是对自己不好的,所以不要和他接触”,你才会明白。
正如现在有很多专家和我们说“不生小孩是不好的”,我们会说:“建议专家不要说话”。
哈哈哈,不是啦。
一年级的小朋友是不知道老师说得有什么问题的,我们只把这句话奉为圭臬,并且唯命是从。
我那时虽然也有在被霸凌,但在当时情况中,我一个正常人也对桂芳同学发起了霸凌——决定这之后不和她玩了。
所以很多霸凌的原因是这个人不同于大多数人,而非强者对弱者的霸凌。
因为很多时候,强者不屑于和弱者交流,更多是弱者向更弱者的一方进行霸凌。
当时群起嘲笑桂芳同学的大多数是班上成绩一般般的,调皮捣蛋的学生。
而成绩优异的同学却是在一旁观望和阻止闹剧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在桂芳同学离开后,某天放学路上我看到了在家门口和自己妹妹玩的她。
我急忙看向其他地方,装没看见她。
我妈妈看到了,她叹了一口气,说:“那个在门口玩的姐妹俩,大的那个好像和你是同学吧?
”我看都没敢看,只能加快脚步,并且以无声的点头作为回应。
“那姐姐生了一场病,家里穷,没什么钱治病,结果脑子就被烧坏了。
”妈妈叹气,语气中有深深的遗憾和叹息,“她妹妹没什么事……你大表姐,记得吧,她是生下来就如此,听你二婶说怀孕撞到了肚子才如此……”我猛然意识到,原来脑子不好是生了一场难治的病,仅此而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是上个礼拜在C6看的电影,它有很浓重的欧洲电影的风格.欧洲电影一直是我脑海中的思维空白,没有很认真的看过,也因为演员不够亮眼失去兴趣.这是一个怪诞的学校,最起码我自己很难理解那所学校的制度,高年级学生利用学生会对低年级学生进行种族压迫式的迫害,并且在那些毫无人性的老师的默许中作为一个优秀传统流传下来.这是一个常见的主角,我常常在欧洲电影中看到这样的人,这个年龄段不安的少年,说起来自己跟他们也是差不多同龄的人,他们的生活跟我的比起来更具压迫性,最起码我既不会经历家庭暴力和校园暴力的双重威胁,我想这也大概就是男主角会与食堂女服务员发生恋情的原因,毕竟她是他在那个学校唯一的异性朋友.这是一群被扭曲的人,现在会议,我脑海最清楚恐怕是那些在决斗场边高声吼叫的可怕嘴脸,还有那帮在男主角结束禁闭后发疯似地从上来绑住他的人.最后的结尾我并不喜欢,我甚至认为用法律手段解决问题这个情节不免有些说教的意味.
《EVIL》让我很有感触,说实话,这是这么久以来第一部让我真正去关心的电影。
关于成长教育的话题,父母可以说很多,社会也可以谈论很多,但是,我们,更可以表达些什么。
现在青春是我们的,经历着的也是我们。
我们也许不清楚某些事情的为什么,会怎么样,但是我们清晰地经历着我们的一切,感受着我们的感受。
观赏完影片,很迷恋艾瑞克。
不仅因为他长得俊朗,更是因为影片从头到尾他演出的一种气质,沉默但却不失锐气,有一种难以掩盖的强者之范。
虽然我是女生,小时候也被男生欺负过,也曾幻想过自己有一些功夫,能在别人欺负我的时候,反击得让他目瞪口呆,从此没人敢再欺负我。
但终究只是幻想,我还是乖乖地长大了。
艾瑞克实现了这种幻想,我想也实现了很多人的幻想,那些曾经处于弱者地位的人--比如皮埃尔。
艾瑞克创造了那种“我忍你,但也是有底线的,激怒了我后果你承担不起!
”的霸气。
在影片的开头就描述艾瑞克在打架方面的“才能”。
躺在地上那张血淋淋得让人不忍心看的脸,围着的那些叫好的人,以及艾瑞克冷酷的眼神。
艾瑞克就是这样以一个校园恶霸的形象出现在观众眼前,与之后成熟而微笑着的他有很大区别。
在校长室发生的那个场景,有一点是需要我们注意的,那就是校长室里面还有一群不敢吭声的老师,校长同时也在指责他们--因为艾瑞克成绩优异而纵容他的恶行。
这说明艾瑞克是一个很聪明的学生。
他最终被开除了,并且不被允许在任何州立学校上学。
还有一些需要说明的,那就是艾瑞克的家庭坏境。
他有一个爱他而且他也敬爱的妈妈,还有一个经常对他使用暴力的外表道貌岸然却内心丑陋的外交官继父。
艾瑞克并不承认这个继父。
母子委身于他,母亲在孩子被鞭打时即使心疼及愤怒,也不能保护他。
这个继父就是艾瑞克邪恶的根源,而他的母亲就是他改变的力量支撑。
艾瑞克的妈妈变卖了家里值钱的东西送他去了一首贵族学校。
离开前,处理艾瑞克校园暴力问题的律师给而来艾瑞克一张名片,让他有事找他,在故事的最后,他也帮助而来艾瑞克维护了自己的权益。
艾瑞克带着对母亲的承诺,也许是一个不再使用暴力的承诺进了新校园。
但很快发现这只不过是一个更脏的地方。
学生委员会的贵族成员堂而皇之地欺负弱小(用欺负这个词也许言轻了,但目前想不到更好的词)。
老师和学校领导假装不知道,任其为所欲为。
他们毫无理由或者为了不是理由的理由地欺负别人,同样喜欢血腥暴力,喜欢别人的臣服。
艾瑞克注定要显露锐气,他骨子里的傲气也注定他终不能委屈求全,但是他对母亲的承诺又让他面对挑衅与凌辱一次次的选择沉默。
在一系列的斗争中,艾瑞克渐渐学会了隐忍,这也让委员会的那群人更想看到他屈服。
接着,委员会的那些贵族学生把矛头指向了艾瑞克在学校的唯一朋友--皮埃尔。
这确实激怒到了艾瑞克,他虽然没有正面的反击,但是他帮皮埃尔挡了烟头,任烟头在胸前被捻灭,让西维海姆及其跟班颤抖。
在与艾瑞克的相处中,室友皮埃尔也变得勇敢了,学会了战斗,也许是他厌倦了委曲求全的懦弱。
一个活跃的灵魂怎么会愿意长期甘于被欺压呢?
皮埃尔被打之后,留下一封信离开了。
艾瑞克在被老师指责之后彻底怒了。
在战斗中,他对他的两个对手说:“我要打断你的鼻子,我要扭断你的胳膊。
”所有人在笑。
艾瑞克三两下把他们都打倒了,也许观众还不觉得过瘾(对于艾瑞克的暴力,这里的感觉已经发生了变化,虽然还是残忍,但感觉不再那么可怕了),跟班已经爬着出去“擂台”了,艾瑞克看了一眼西维海姆恐惧而又故作镇定的脸,离开了,留了一片惊恐。
这就是影片中艾瑞克的英雄表现所在,深藏不露,不鸣则已,一鸣就让你们战栗。
在艾瑞克的成长过程中,避免不了要出现一位恋人,就是玛莎。
她热烈地爱着艾瑞克却又害怕丢掉工作。
她一次次帮助了艾瑞克。
在逃避与选择中,她还是面对了自己的真实感情。
玛莎最后被开除了,带着艾瑞克的孩子回到了她的故乡。
应该是玛莎,让艾瑞克从一个男孩真正成长为一个男人。
只有像艾瑞克这样内心真实的人才能懂得爱与被爱。
艾瑞克最终给了西维海姆致命一击,当他看到西维海姆跪倒在那里呕吐时,这个敌人在他看来是如此脆弱,脆弱到他觉得自己任何攻击都是多余的。
可怜的人是不值得愤怒的。
艾瑞克最终还通过律师的帮助从校长那里拿回玛莎给自己的信,也在学校顺利毕业了。
回到家后,他也给了继父最后也是唯一一次反击。
最漂亮的反击就是在攻击的同时对方无法反击。
艾瑞克做到了。
他已经学会了主要用智慧与法律而不是拳头去战胜不公平了。
这就是我看到的艾瑞克的成长。
什么是邪恶?
谁又是真正邪恶之人?
艾瑞克不是,西维海姆也不是,也许艾瑞克的继父也不是。
在我的认识之中,真正的邪恶是不会存在于尚未成长成熟的人中。
所谓的不良青少年只是尚未通过自己的眼睛正确去认识这个世界的人而已。
没有人生下来就是邪恶的,又不是动画片,恶魔丘比克的孩子一生下来就作恶多端。
没有一个在健康和平的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孩子会想要用暴力去解决问题的。
只有那些被欺压了,又无力反抗的人,心里产生愤怒,暴力也才有此产生。
西维海姆我想就是这类人吧。
他成长的环境不可能是平和的,应该是充满暴力的。
所以他才把那种环境折射到校园里面来,只是在这里他要当一个强者,而不再是受气的那一个人。
所以每个父母,每个大人,都不应该带孩子去看一个不干净的世界。
因为在开始的时候,他们确实只能通过他们来看这个世界。
当他们懂得自己去看世界的时候,再让他们看到不纯净的东西吧。
《麻将》里面的红鱼就是受父亲影响很深,最终无法自己走出,这个社会在他眼里太肮脏了,他的态度太偏激了。
父亲即使后来想教他学会爱,他也学不会了。
爱,勇气,自尊与智慧,我想这是艾瑞克成长起来的因素,也是每个人成长起来的必须因素。
因为有爱,所以不愿意离经叛道;因为勇气,所以敢勇敢去斗争去争取;因为自尊,所以可以不卑不亢,不谄不媚,活得自我;因为智慧,所以能正确对待不公,更自如地在社会上生活。
《燕尾蝶》里面各类迷失的人,她们缺少的就是爱吧,或者一个健康的环境。
之前有看过的同一个演员主演的《旅梦人》,灰暗的色调,3个主人公也许就是缺少爱,也缺少勇气,所以他们没办法成长起来。
关于成长教育,我只能以我的认识说这么多。
关于大人那方的世界,我还是没办法完全理解,就像《EVIL》里面的老师与校长,《麻将》里面红鱼的父亲。
话题类影片少有的,相当真实又有冲击力的画面感,瑞典之秋配合精心打磨的构图,极具冷肃氛围。
导演亦把对比发挥到了极致。
母亲的爱对比父亲的恶,纯洁友谊爱情对于三人成虎的霸凌,也不是一般扎心。
回到主题。
一是本片里的规则与老马概念下的法律相似,都是统治阶级的产物,是统治阶级治理的工具,而此处统治者正是高年级或有背景的学生,肆意滥用规则破坏规则,如同手中把玩的橡皮泥,用来满足自己膨胀的自恋和残缺的内心。
因为身份地位的不同,他们亦跟常见的校园霸凌颇有不同,像成人般不停想要支配的动机却只是一群披着狼皮的孩子。
二是家庭暴力。
中规中矩地塑造了男性社会下男性作为主要压迫者的形象,顺便兼具了几乎病态的完美主义,加剧了家庭里令人窒息又极端残酷的现实状态。
三不言而喻即是男主作为革命的化身,被美好的品质和知识洗礼,对恶势力忍无可忍之后的爆发。
不可思议地通过理性诉诸必要的暴力和法律。
他全盘算好,却放下屠刀的那幕,固然俗,却特别震撼人。
我也永远相信,这世界大体是美好的,人性的另一面仍是个案,是它真实的一面。
这部电影最早是在本科时候的某堂课上,老师放给大家看的,深有感触!
生活中理性与血性是不可或缺的!
看着电影里一部部暴力情节,我有时不禁颤抖,有时双手握拳!
我知道自己肯定会通过自己的方式反抗!
我能感觉到自己之前为复习英语慢慢消磨的自信又重新燃起,我能感觉到全身有一股力量在流躺!
背着书包走在路上,任凭风吹,我觉得什么都不怕了,走回操场,我一口气跑下了十圈,用来宣泄积压在心里的苦闷,用来表示自己的决心!
我肯定不会放弃锻炼,在不得已面对暴力时我要让自己有能力可以选择对抗!
再一次看是在研究生期间学校的内网中,看见有人上传,自己又仔细的看了一遍。
这次的体会,没有几年前那么狂野,我想得更多是关于家庭、亲情、友情与成长。
男主角在一个充满家庭暴力的环境中长大,从小学会的就是以暴制暴。
我看见了一个很希望儿子成材的母亲,一个不忍忤逆丈夫的妻子,一个懦弱、顺从、刻苦努力的室友,一群象征着权威的恶势力,一段不被认可的爱情...看着看着渐渐就想起了自己的某些方面,在强势的时候要学会遮住锋芒,得饶人处且饶人;在弱势时,需要隐忍,退一步海阔天空。
自己未来的路还很长,还有很多地方要学习,我也希望用知识和锻炼还武装自己。
好片。
一般。男主角明明在学校一直是有反抗精神的,结果面对家暴自己的继父莫名其妙忍了那么多年,又莫名其妙在影片的最后脑子清醒了,还不如设计成学费要一直靠继父呢。整部电影可看性是有的,但是结尾过于俗套了,对于校园暴力的批判以及受虐者的人文关怀也不够,食堂厨娘的出现和整部影片格格不入。
靠规则而不是法律来规范的社会是可怕的,有点草草收场的电影
小时候秉持的正义观,都在成长过程中偏离,这是最大的邪恶。而我最大的邪恶,就是习惯性妥协。
屠龙少年的成长之路,先隐忍再爆发的剧情很精彩,也很残忍。家庭环境永远是孩子的第一个温暖空间,而内心的安稳和家庭给予的支持相关。男主先解决了学校的麻烦,再解决了家庭的麻烦,从内心的不安到勇气可嘉,这是内心戏码最值得研究的部分。很赞。一定要有豁出去一站到底的决心,也要有止战的智慧。控制不好自己的情绪,就容易成为新的暴龙;情绪控制得太好,则而已成为懦夫。平衡好自己的智慧和情绪,是大智慧。
残酷的真实
像过于简单,浪费时间
没有什么意思,看的无聊,气愤,在家里被后爸鞭打,被亲爸打还说得过去,被后爸打,亲妈弹钢琴,真犯错了也能原谅,tm吃饭时掉个叉子也被打,在学校懦弱,朋友被打不出手,被逼退学,最后打了个马仔,逼学生会会长下跪了也不敢打,这懦弱的一切,一以贯之也行,为了生存,为了完成学业也能说得过去,但是你为啥偶尔还要反抗一下呢?既然反抗了也不敢反抗到底,这是什么北欧精神?屎浇学生会会长头上,在餐厅故意被殴打我以为tm是小伙开窍了,我以为这个学生会会长会挨处分会被开除,结果啥都没有,北欧学校都这样吗?这电影要么极度写实,要么纯粹胡乱编造,没有一点狗屁意思
训诫、违背行为底线和既定的不合理且非法的规则之下,我们就应该妥协吗?是什么让我们成为更好的人?
男主的自始至终和霸凌他的那些人没有任何区别,只是被压抑了而已,用校长的那句话:本性都是邪恶的,他从来没有想过现在受到的这一切就是以前他带给别人的。
看过
男性獨特的校園霸凌,主題配樂觸動人心,只能在裡頭堅強然後出來社會,似乎是無法改變競爭,那些弱肉強食的學校環境,配樂響起的那刻我感到些許哀傷。
所谓的朋友不过就是一句再见,打抱不平,充当好人,不过就是安抚自己那颗正义之心,who TM care !六年级的初中生,就算再坏能坏到哪去?贵族学校常有的事儿,谁没搞过制度,欺负过低年级的学弟,这些随着年龄的成长回过头来只觉得当年真是可笑。男主角有点像某个国际名模,打的带感!
人生最顶峰不过武力与智慧共存。片子摄影很不错,瑞典语听的有点不舒服,男主角好看的有点不真实。事实告诉我们,只有知识可以带领人走向更高的高度,武力只是一种伪装。
校园的所有规则就应该打破。 没有冲动而一切所有都忍到最后爆发 有文化的流氓最可怕 哈哈。
崇尚暴力的人通常都是最没用的胆小鬼;看似胆小怕事的优等生,其实心里常常住着一个截然不同的自己;为人师表的老师和校长其实都是道貌岸然的家伙;麻木不仁且早已无是非观可言的众人是时代的牺牲品。这个时代需要绝对的变革者。
最终问题看似很轻松地解决只会让我不理解干嘛之前要忍受那么久不过室友line好嗑的!
强行加戏
動粗後說聲"還是朋友",是為了掩飾權力位階下一切惡行衍生的禮貌;對淺規則的噤聲,都不及反抗來的邪惡;優雅高尚是殘破腐敗的一種掩飾;就算被貼盡標籤,僅用眼神也能將懦弱擊潰;不是英雄主義,只是單純的與在規則底下活著的你們不同;一個人邪惡與否又該怎樣定義... (這就是九把刀電影前三名...)
天使在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