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y 亂成功學裏的最精煉也最浮誇的臺詞莫過於“我能”兩字。
這兩個字讓年輕人們相信,所有人都可以通過自己的不懈奮鬥,達到像世界首富那樣的人格與財富的雙重成功。
可是,實際上,這樣的“成功”只有在物理真空狀態下才能實現。
與其說人是處在無限的可能之中,倒不如說人從出生到死亡,都受制於時代、地理、性格、家庭、教育背景等等各種各樣的局限。
正是因為各種局限與缺憾的存在,人才能夠成為“人”,而非超於自然的生命。
想想看,歷史上任何自詡為神或者超人的人類,最終莫不是一敗塗地。
成功是一系列隨機式的布朗運動的集合,無法被復制也無規律可循,人們唯一能做的是竭盡全力做好當下的事情,讓歷史能夠按照正常路徑延續下去。
萬眾矚目式的成功好比天上明月,美麗非凡卻也遙不可及,對於多數人來說,努力學會坦然面對失敗,才是生活的必須,才是生存的常態。
科幻電影《另一個地球》(Another Earth)似乎就為那些郁郁不得誌卻又無路可尋的年輕人,送去了一絲安靜卻又溫暖的陽光:如果這個地球充滿了讓人費解的無助與冷漠,那麽“另一個地球”或許是個不錯的選擇。
《另一個地球》是一部小成本的獨立電影,2011年榮獲聖丹斯國際電影節評委會特別獎。
電影的情節編排、畫面構圖、臺詞設計等等,都力求簡約,片中甚至運用了不少紀錄片式的白描手法。
大量的空鏡頭與話語留白,在助推情節層遞式鋪陳的同時,也給人以無限的思考與回味。
本片電影的風格簡約,而探討的內容卻一點都不簡單。
四年前的一個夜晚,尚未成年的女高中生羅娜(布裏特•馬靈 飾)駕車時,不慎撞上音樂教授約翰(威廉•麥鮑瑟 飾)一家的轎車。
約翰的妻子和女兒當場死亡,約翰嚴重受傷並陷入休克。
少不更事的羅娜則強忍著傷痛,在事故現場渾身顫抖著,等待警車的到來。
結果,約翰雖然蘇醒了過來,但是喪妻失女之痛立刻讓他陷入困頓,生活潦倒。
原本前途無量的羅娜,因為交通肇事而被監禁四年。
這起事故讓羅娜的心靈蒙受巨大的打擊,四年的監獄生活也沒有絲毫減輕她心中的罪惡感。
就在車禍發生的當晚,人類發現了與地球極為相似的行星——“另一個地球”。
出獄後,羅娜性情孤僻、少言寡語,在自己讀過的高中找到了一份清潔工的工作。
她試圖通過苦行僧式的底層生活,來洗脫心靈上的罪責。
通過網絡查詢,羅娜得知了約翰的近況,並找到了他的住址。
一天,她以提供免費清潔服務的名義,走進約翰已經困窘不堪的生活。
經過一段時間的相處,兩顆冰冷的心靈彼此感受到了久違的溫暖,在真誠與撫慰之中摩擦出了愛的火花。
與此同時,人類發現,“另一個地球”幾乎是地球的鏡像,地球上存在的任何人、發生的任何事,“另一個地球”也同步進行著。
唯一不同的是,在人類四年前發現“另一個地球”的同時,兩個地球的鏡像發生了變化,它們不再“同步”(synchronicity)而是朝著不同的方向演進。
在“另一個地球”上存在著人類的另一個自己,這對在地球上生活不幸的人們來說,是個好消息嗎?
一次,約翰因為修理房子太拼命,累得頭痛不已。
沒有讀過大學卻閱讀量頗豐的羅娜,給他講了一個俄羅斯宇航員加加林的故事來安慰他:加加林是有史以來第一個踏進宇宙的人類,當他在狹窄的太空艙裏,第一次透過機窗看到了自己居住星球時,完全陶醉了。
可是就在這時,太空艙的儀表上傳出細小而持續的滴答聲,他費盡周折也無法消除這種聲響。
他知道,如果不能解決這個問題,他將在接下來的二十五天裏失去理智,最終崩潰。
終於,加加林想到了不讓自己崩潰的方法——那就是愛上這個聲音。
於是,他閉上眼睛,開始盡情地想象。
當他睜開雙眼時,耳中聽到的不再是滴答的響聲,而是美妙的旋律。
在余下的時間裏,他在天籟之音中遨遊太空,心平氣和。
也許,“另一個地球”並不在遙遠的太空,而就在你我的心裏。
【媒體約稿、轉載,還請告知在下】
女主细腻的表演完全抓住我的注意力。
不论是恐惧的颤抖还是自责的沉默,以及怯懦的逃避,所有极致的孤独压力追悔善良以及爱都在她黑色的连帽衫下沉默着。
唯干净的外景下她的身影和没有目的的手指清晰表述她的意识。
很久没有看过这么细腻沉寂的电影了。
很多镜头都狠狠抓紧了我的心脏然后利落地撕裂它。
这是一部唯美的电影。
男主也相当出彩。
深陷的眼睛演绎着麻木,惊讶,喜悦,和愤怒。
结局挺有趣的。
毕竟,当她可以站在身外看见自己的时候,也就是她开始回归自己的时候了。
***有些错误会伤害别人,伤得非常非常深。
使得被伤害的人很难去选择原谅。
一部好电影可以告诉我,被伤害的人唯有选择了原谅才能结束伤害,否则,被伤害人才会是最终那个有意识的罪人。
没有什么不能被原谅的。
没有。
***电影在脑子里又过了几天,突然有个疑问:要是女主不是这么美丽沉默,作为观众的我还能去理解原谅吗?
如果女主用张牙舞爪来保护自己的罪恶感,正好又长了一张痴肥变形的路人脸,我看着电影,还会为她心疼吗?
至少在看的时候不会了。
所以导演选了一个最便捷的将观众带入的途径。
而真实是:很多人都有着丑陋,虚伪,刻薄,非常不讨人喜欢的特征,并,在这一点也不美好的外表下,有着孤独,自卑,脆弱的心态。
于是比电影还要悲剧的悲剧真实发生了。
这就是艺术电影为什么叫做艺术电影。
它粉饰了现实中最悲怆无情的那一面,掩盖掉赤裸裸的丑陋,让人回头看见自己身边的甲乙丙丁时,全然忘记想要宽容的心。
如果真的有这样一个地球的镜像,那端有一个同样的“自己”,你能勇敢面对“他”吗?
“What would we really like to see if we could stand outside ourselves and look at us?”除了那些冰清玉洁的人、无所畏惧的人、放浪形骸的人,应该有很多人在面对“自己”时会紧张、失望、不知所措吧?
我在面对“你”时不知该说些什么。
我知道你的懒惰、你的懦弱、你的自私、你的猥琐,我知道让你比现在过得更好的一千种方法,我也知道这些你都不愿意去做,你知道的我都知道,你不知道的我全不知道,那么,我能对你说些什么呢?
你甚至是一个让我讨厌的人。
你知道我的所有私密,了解我所有犯过的错,你有那么多的缺点和遗憾,这附着于“另一个人”身上是多么惹人厌。
我很想知道你做过的很多愚蠢的事究竟是为什么,而这个问题你可能也想问我。
面对同样的“自己”不是一件新奇、有趣、值得期待的事。
“他”了无生趣,而你又无可奈何。
这也不是什么新鲜游戏,这一幕,在我们自省时常常发生。
镜像打破的概念旨在看到“不同预期的自己”——即不同的consequences,如同“罪犯与百万富翁之间的差别是极其微乎其微的”,但这种比拟不是在说什么“一失足成千古恨”的破道理,相反,而是说,自我(对自己的那唯一的概念设定)是不存在的,幸福的模式或痛苦的模式也是弹指可破的,唯一存在的只是不同因果导致的不同consequences。
在这里,一个看似科幻的概念,可见的平行宇宙、相遇的自我,其实还只是一个隐喻,不妨回到我们当下的这个现实,即便没有出现地球2号或真的另一个你,这些无穷的consequence依然存在——就是不同的你我他,记住自我是不存在的,你我他的区分仅仅是一张宇宙因果全息图景。
然后,只需要做一件事,看到这些演绎,接受。
温馨平和的基调,让人的心情可以平静一些。
但从导演故弄玄虚(如果结局是女主角看见“自己”,淡淡的一笑——这样大家就不会误解了。
)导致观众误认为是悲剧的结局这点来看,还是很不“厚道”的。
由于借助镜像理论推动故事情节,那么真相也只可能有一个,这个片子的结构和结局不可能是开放性的。
真相就是:Earth 2没有发生同样的车祸。
因为从Earth 2开始逼近地球的那一天(也就是4年前车祸发生的那晚)两颗星球的synchronicity就终止了,直接的证据就是电视里现场直播的现场女科学家和Earth 2中的“自己”进行“对话”,对话不是同步——有先有后,有问有答。
所以有了结局时女主角和“自己”见面。
如果女主角足够聪明(她应该是),当她看见“自己”时,应该确信了两个Earth之间已经不同步了,Earth 2没有发生同样的车祸。
她应该高兴才对。
导演在这里安排她以不安的表情展示给观众,良心实在是大大的坏了。
况且这个手段并不高明,聪明的观众“鄙视”他!
所以呢,结局应该是这样的:男主角到Earth 2,看见“自己”美好的家庭还在,心里就不会痛苦了。
但他仍会纠结——他已经是局外人了。
但为了维护世界和平、构建和谐社会,他的也只能选择默默的离开了。
而女主角呢,自己人既然见了面,难免寒暄一阵。
最后各回各家,各找各妈。
最终,男主角返回Earth 1和女主角过上了幸福美好的生活。
我试图往更深层次的方面理解这个电影。
有两种理解:1、柏拉图的洞穴理论的破产,镜像理论也是谬论,不存在主次问题。
2、存在镜像,有主次之分,但这种情况会发生变化——实体和镜像变成了两个独立运行的个体,影子摆脱了主人。
难道暗示人类可以摆脱上帝的控制(上帝是主,人类是次)?
无论如何,本片从哲学上讲是典型的怀疑论论调,超出了科幻的范围。
不存在真理的世界还是世界吗?
或许本片本来就是情感文艺片,深究显得矫情了。
什么时候起科幻片开始褪去硬线条的架构,尝试用叙事的内核替代抢眼的视觉元素,如同早前[源代码]和[忧郁症]都是这样剧情先行的设置,而眼下[另一个地球]走的也是差不多的路数,科幻外衣的裹衬下表述地是深刻晦涩的哲理。
在一个半小时故事里,围绕车祸过后罗达和约翰之间,赎罪与原谅的母题成为影片叙事的主线,反观其中平行宇宙和镜像理论的穿插,则更像是为了议论文的论据而存在的佐证。
交代“地球II号”事物同步发展,运行轨迹一致的落笔,更像是籍由一面镜子映照出现实里人心的脆弱与不安,思考着自身与影子的关系,因此影片里无时无刻不充满这种辩证的隐喻,更是一再用旁白的方式加强这种观点的表述:“我们会遇见我们自己吗?
那个我比这个我更好吗?
”可至始至终电影都没有对地球镜像的缘由作出解释,转而试图以主人公自身的行为将这种困惑或解答转嫁给观众自己,似乎意味着每一种反馈都是这个问句的答案。
譬如片中一个场景,罗达和约翰在玩格斗游戏,屏幕中的人物是自己的影子,从头到尾镜头没有给到过游戏的内容,却一直注视着两位主人公的动作,细微的镜头语言成为了画面之外的解读:与其是你在操控屏幕中的人物不如说你被那个人物所操控。
对于[另一个地球]来讲,科幻元素的加入只是提供了一个手段,一个试图厘清人与人间无法洞察暗角的途径。
然而随着整个叙事下来,影片在最后交代罗达和约翰离开与逗留的选择,以及罗达遭遇到另一个自己的情景后,关于整个主题的表达仍然讳莫如深,或者说这种不明所以的感觉就是导演需要的,所以他才用近似纪录片的手法来呈现冷色调的影像风格,继而又将抽象的借喻藏匿在漫不经心的叙事里。
最后,在这部对白与长镜头组成的剧情片里,科幻只是掩饰这种未知感的借口,全然没有解释就是最好的解释,所有的答案都在说与不说间存在,如同整部影片的基调,玄乎的元素包裹平乏的初衷,除了圣丹斯会对这类独立小片青睐有加外,普通观众则只会沦陷到极度喜欢和不知所云的两极里。
你犯了一个错,伤害了一个人,也许你心存愧疚,试图做点力所能及的事情来弥补他,本片本质上就是这样一个故事。
但问题来了,你到底能否弥补什么,你是为谁去做这件事,也许你并没有想清楚。
本片透过一个科幻题材给出了答案,那就是:过去的无法弥补,你只是为了你自己。
过去的事情无法弥补,罗达以为为教授打扫房间就能让他高兴,但最后仍无法让教授走出生活阴影。
罗达以为把票送给教授,就能让他跟死去的妻儿团圆,但最后证明也是徒劳的。
那么罗达错了吗?
是的她错了,她本以为是在赎罪,但其实只是为了让自己好受一点,她本以为是帮助他人,最后证明只是在解脱自己。
当地球2号的罗达出现在面前时,一切都绝望地失败了。
教授没有找回家人,罗达也没有赎罪,一切都回到零点。
不要通过赎罪来美化自己,过去的无法挽回。
能做的只有勇敢地面向明天。
说不好看的话,只是不适应这种调调。
非常喜欢这样的影片,纪录片的手法,描述一个简单的故事。
喜欢的几个镜头与场景:1.女孩出狱了,她的房间就好像走的时候一样,没有被动过,但是她还是收起了所有的东西,搬走了所有的家具,只留了床和一盏台灯,布置成了监狱的样子……2.弟弟大学通知书来了,全家一起庆祝,女孩一个人,感觉无法融入……3.女孩去看那个高中打扫卫生的老人,老人已经听不见也看不见了,她问:为什么……4.女孩把唯一一张去另一个地球的票给了约翰,之后……女孩的房间里有了鲜花,当她在救赎自己的罪恶,救赎约翰的生活时,也救赎了自己最后,女孩看见了另一个自己。
也许在平行世界里,有些事是注定会发生的认同我楼下那位网友的说法,女孩很漂亮,即使她不动,不说话,不笑……就是一个故事……然后她动了,我们却依然猜不透……
这是一部包裹着科幻外衣的文艺片,一个关于自我救赎的故事。
一场车祸毁了两个人,也联接了这两个人,两个陌生的个体因此系上了血色的纽带,肇事的女孩渴望救赎,生还的男人渴望内心的平静。
大量的手持摄影营造了真实生活的质感,但影片又无时不透露着淡淡的优雅气质,天空中蓝色的神秘星球,女孩苍白而又美丽的脸,蔚蓝的大海,阳光中轻轻飞舞的尘埃,这些美丽的意象让影片沉重的主题不那么令人不忍注视。
事实上这个主题并不好拍,毕竟因为一个人的过错而让另一个原本幸福美满的家庭瞬间破裂,受害者真的能够原谅肇事者吗?
如果可以,他到底经历了怎样的内心挣扎?
而肇事者怎样寻求自我救赎才会令观众觉得她真的偿还了自己的过错呢?
说清楚这些问题而又能让观众信服,或者至少产生认同,并不简单。
达内兄弟的电影《他人之子》探讨过这个问题,最后他们还是相信人性的宽容,给了双方一个和解。
最初那颗蓝色的星球降临,是剧作家创造给女主的。
换句话说剧作家是这个世界的上帝。
所以请不要用物理角度去分析。
那颗星球里不是新的世界而是同一个世界,那个Rhoda不是另一个Rhoda而是同一个。
没有同步不同步,只是同一个人在遇见那颗蓝色星球后会有不一样的故事。
悲痛,罪恶感,是Rhoda无法面对的,忘记FORGET也不是真正应该做的,应该做的事是去面对它,面对自己。
正如电影中earth2不是一点一点在变大吗?
那是一个过程,面对自己,get close to me myself.当结尾天空中蓝色星球消失的时候,It‘s time to face herself.到底她自己能不能原谅自己,John能不能原谅自己?
到底是罪恶感去接近John从而去讨好他,还是真的接触到John的内心爱上他?
到底是让他去追一个无法释怀的过去还是面对一个让大家互相开心的女主呢?
当结尾天空中蓝色星球消失的时候,两个世界合并在一起,重新回到同一个世界。
一切都是已发生的事实无法改变。
so,it's a story about "face",and a story about love.
飞机上来来回回地拨了五遍。。。都快背下来了。
披着伪科幻的皮。上演着狗血装逼的小清新。=_=
觉得是可以和《忧郁症》相媲美的片。教授给罗达演奏那段,罗达向教授坦白,都很不错。Brit Marling饰演的女主角太美了。她什么都不用说,什么都不用做,站在那里就是一场故事。
要是我会怎么做?如果真有另一个地球!
可以和《忧郁症》媲美的片 破镜理论 结尾处理很特别
基调很颓靡,故事的构想很不错。
很耐看
如果你在街边开车,头上突然出现第二个地球,你也会拥有女主角那样清澈的眼神,平滑的额头看着天际吗。真心喜欢女主角。
知道这片的问题在哪吗?在一个很有挖掘潜力的主题下,它却抓不住你的内心,甚至没能很好的抓住角色的内心
自我救赎。
本以为是科幻片 原来是部文艺小清新电影 关于救赎
那么大的舞台讲述的居然只是一个文艺小剧情 就像 在格拉斯通布里音乐节舞台上出来几个人在那里斗地主一样......我表示比较失望 剧情跟舞台太勉强了.....
太软了,虽然是软科幻,文艺气息也过重了一些,我觉得编剧没有放开,既然已经借用了平行宇宙的主题,更应该天马行空一些,现在反而完全成了挖掘角色救赎心路历程,甚至挖得不够深刻。
闷片!!!
文艺
什么破烂玩意儿。。。。何必硬套个科幻呢。。。。
11年看的,特意拉到12年来为我爱的小片开头。。。
这只是一个精心制作的骗局
木有看懂
快进看完的,线索很古早,所以兴趣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