禁书、恶评如潮但销量极佳,这种题材一贯吸引人。
作为三部曲的第一步,2011年才上映的part I绝对能让没有看过原著的观众看的云里雾里。
仅仅揭露剧情冰山一角的故事,在看到遥遥无期的后两部之前具备了挖坑党的一切恶质。
Who the hell is John Galt?
从来没有一部三部曲拍的这么无视观众观看体验又这么吸引人,难怪据说滚石杂志评分给了个大鸭蛋。
强烈推荐吐槽不断的影片字幕,同时必须考虑看原著:)
《阿特拉斯耸耸肩》作为仅次于《圣经》的神作,看似有道理,也很煽情,但我认为更像是一个精巧的臆想,被奉为哲学也缺乏严谨和深度。
就好比经济学,各种理论和公式都很复杂而自成体系,但实际上它们的前提假设条件在现实中是不存在、不可能的,所以“经济学没有定理”。
同样,《阿特拉斯耸耸肩》里心系国家的完美英雄人物、又坚固又轻又便宜的金属、超越时代的发动机、可笑的10-289法案,乌托邦式的精英乐园,这些现实中都不可能存在,钢铁-铁路-煤矿的完美循环对内聚集财富,对外只是加速消耗资源,所以精英拯救地球的模式是天真,也是包装出来的光环。
这些只能存在于作者夸大后的精巧臆想中,是她摆脱苏联时期阴影的一种情绪宣泄。
现实中对利益的贪婪带来的绝不是进步,而是垄断对创新的扼杀,如果瓦特像里尔登一样垄断蒸汽机,那还会有工业革命吗?
正因为全国铁路都被达格妮垄断,所以她一走就全盘崩溃,正因为怀亚特垄断了油田所以一场火会让世界面临灾难,而且在他刚来时那里可没有火,非要用故意破坏后的废墟来衬托某些人的重要,这本身就是可耻的作秀,不是世界上没有能人,而是少数精英为了自己的伟大而摧毁了他们的舞台。
另外钱权结合会造就强势家族和集团,现实中这些家族集团也影响着美国的参议院,连个控枪法案都通不过,还会出台10-289那么搞笑的东西吗?
所以把这些家族集团塑造成反对政府暴政的英雄是十分荒谬的,真正可能出台侵害劳工利益的10-289法案的是他们,最符合奴隶制关系的也是他们。
小说电影仅当一乐,回归当前,华尔街精英一手打造的世界经济体系并不完美,越吹越大的泡沫危害着地球的持续发展,增速数字之下是大量的低效和浪费,经济危机也比流感更危害人们的生活,现在的问题或许不在于共产和资本、计划与市场、先富与后富,而是怎么重新设计合理的经济运行体系,否则人类离走下坡路不远了。
借了全套的书,结果是翻了前面的三十页就看不下去了。
感觉自己的阅读能力越来越受不了读长篇了。
前面翻了几页,一大堆的人名,看到后面,已经分不清谁是谁了。
也就这样放弃了。
在小米电视上看到有该片,直接点开了,貌似没有全的,仅有前面2部,第3部是直接网上找的看完。
先对电影做一下自我的感觉:经典但不精彩。
安兰德的小说几乎是美国家喻户晓,也算的上是和盖茨比起名的经典小说。
往往经典是最难拍的,大家的期待也已经达到了一个很高的水平,一般来说都是狗尾续貂多一点。
这3部基本上就是。
先讲讲情节,真的有点乌托邦,大政府想把所有的产业都收归国有,在这种情况下,铁路运营公司是仅存的几家非国有的盈利企业,企业的负责人貌似是个脑袋不灵清的二代,他姐姐(就是女主角)开始了对公司的危机拯救计划。
全篇内容就是如此。
第一部,铁路公司的投资失败,在海外被收归国有,在国内也是困难重重。
女主角通过找到新的材料重新铺设新的铁路,并且和炼钢公司的老总眉来眼去的。
第二部,国内的政治势力大师扩张,将更多的企业收归国有,铁路公司也面临这被收编的风险,女主角力顶避免被收编。
与此同时,更多的提倡自由经济的精英无缘无故的消失了。
第三部,女主的飞机意外失事结果到了一个世外桃源,这里聚集了从原来世界消失的精英们,他们在这个世界里,按照自由的方式生活着,女主很快也适应了这里的生活。
现实不得不让女主在一段时间后返回现实的世界,她要处理她该处理的事情。
现实世界和世外桃源的切换,让女主虽然有不适应,但也在大家的帮助下应付的得心应手。
三部全部都是在讲自由市场的重要性,还有就是讲作为一个企业家,时时刻刻都要冒险,时时刻刻都不得安宁,时时刻刻都要要危机感,时时刻刻都要处理当下的事情。
电影是看完了,也应该把书重新的读一读。
推荐指数,撑死三星吧。
如果说纯粹对电影的感受,有些桥段表示看不懂逻辑。
只看part I我以为只是讲了两个企业家的爱情故事,也没冲动再看part II。
里面的政治阴谋跟纸牌屋的宇宙级手腕相比又弱了一些。
谈点感受:1. 当经济危机来临的时候,政府干预可能是民心所向。
与一些没受过经济学训练的人聊经济问题,对于市场中令人不满意的方面,他们的第一反应几乎都是让政府治理乱象。
对政府干预的依赖是不是人类的天性?
为什么遇到市场问题的时候,人们的自然反应不是“政府少一点,市场多一点?”在经济危机面前,人民更信任有形的权力,对无形的手则嗤之以鼻。
2. 这部作品是当年意识形态之争中的应时应景之作。
放到今天的中国看,缺少背景,索然寡味。
遥想当年,苏联很强,自由主义国家没落,西方对苏联的计划经济心生向往。
自由主义思想家自然要为自己信奉的思想摇旗呐喊。
如果把这部作品放到90年代初,可能有一些共鸣。
20多年高速市场化后的今天,我们的社会已经不再大面积讨论也不用讨论这些问题了。
简单说,我看该片无感挺正常的。
此书内容为平民社会所不容,却精准地点明了精英阶层的心理状态,并为精英统治的合理性做了辩护,所以虽然恶评如潮,却在金融资本的强大影响下,发行量极大,仅次于《圣经》。
关于这本书的详情,可参看《货币战争》中的介绍。
我也是因此对这本书有了较深印象,没想到2011年终于被搬上银幕了,估计拍这部电影绝对不会缺金主投资的。
下面摘一段网上评价:其实很难定义兰德是一个小说家还是哲学家,甚至有人说她是个“阴谋家”,因为在这本书中,兰德毫不掩饰的宣传金钱至上的思想,赞扬那些创造出巨大财富的资本家,认定他们才是未来世界的统治者。
那些整日忙忙碌碌的劳苦大众,应该把他们的一部分权力分给这些资本家,特别是财富的分配权。
这显然与现在现代西方社会所普遍遵守的道德体系存在巨大的反差,由此招来了众多学者和读者的炮轰。
由于各银行家族十分赞成此书观念,旗下各基金会大力推荐此书,列为中小学生必读课本,意图重塑美国人民价值观,此书销量仅次于《圣经》。
格林斯潘、 索罗斯、罗纳德·里根深受本书影响 。
说说电影的原著:书的主题讲述人类的自由意志在生活和社会中起的作用。
兰德认为,自由思考、创造力和发明能力是维持这个世界运转的动力。
书中兰德展示了如果人类丧失了自由意志,世界将无法前进,文明也将毁灭。
书的基础是建立在客观主义哲学上,这种哲学的创始人就是兰德。
一部奇特又空洞的作品,一般商业影片很少涉及“专业”领域,虽然我很希望这是将来电影进化的方向。
更多的还是借着其它领域的壳讲述普通人能理解的人情世故,比如《华尔街》系列。
虽然全世界没有不知道华尔街的,一旦影片开始严谨地讲金融,绝大部分人只会因听不懂而昏昏欲睡。
本片使用大量杜撰的工业领域术语和法令填充片长,这对于打高分的那些门外汉眼里是高逼格的体现,但你稍微具备一点综合性知识,就能看出错误百出。
比如女主的前男友的戏份:1.什么样的投资客会只是因为他是巴西的“网红”就跟买股份的?
只有脑残粉啊,这哪像投资客的行为。
当穆迪、高盛都是死的?
;2.戏耍自己的股东们,“看着被你欺骗者的痛苦,会令你得到快感”,这家伙有多脑残先放一边,你是嫌自己活的太长?
你把这位大腹便便的“花花公子”的人设换成非洲刚从树上下来,镶着金牙的本土军阀我倒能接受。
因为这种货色才会只图眼前利益、做事不过脑子不考虑后果;3.这位花花公子认为以女主哥哥为代表的投资者们活该,因为他们“对矿产一无所知,他们觉得知识是多余的”。
首先跟庄买进是常规行为,其次矿产被收为国有和专业知识有毛线关系?
剧情把女主弟弟设定为一个不懂技术,喜欢并“擅长”和华府政客们打交道的角色。
在这场投资里需要他懂得矿业知识吗?
不需要,恰恰需要他发挥自己的特长。
然而他所做的,就像个乡巴佬一样和几个井底之蛙在酒桌上纸上谈谈花花公子就决定了。
既然想要故作深沉,就请你专业一点好吗?
你要这样粗糙地处理剧情,那把场景设定到遥远的东方好啦。
这里从来不缺拍屁股就决定政策的智障领导,从来不缺捧屁说香的专家学者,从来不缺洗脑型媒体。
这样剧情多好处理:男女主是这个末世里仅存的还会一步一个脚印踏实苦干的实业家,而她那秧子弟弟不学无术,记恨姐姐在家族的能力和地位,勾结官府,绑架媒体,一个又一个红头文件下发制约他们的企业发展,一拨又一拨的专家叫兽站台蛊惑舆论。
多通顺的结构,多熟悉的场景,对吧。
2016年石油危机,家族传承企业塔格特铁路公司,现任总裁是家族长子詹姆斯·塔格特,副总裁是达格妮·塔格特,兄妹俩为挽救公司岌岌可危的营运,想法与方法却南辕北辙,詹姆斯只是口头囔囔一些没有经过详细评估的墨西哥——圣赛巴斯蒂安支线的投资,却没有提出一丝一毫的规划与执行方案,常常以见不得别人成功的酸葡萄心态看待事情与诋毁他人,他认为所有行业的核心都不在经济领域,而在政治领域,试图让政府通过各种限制和打击对手的法案来争取自己公司的发展;达格妮则是位实干家,与重要助手爱迪·威勒斯努力工作试图扭转困局,为顺利完成里约诺特的铁路支线,她找到汉克·里尔登合作,采用里尔登发明的新合金里尔登金属当铁轨。
国家科学研究所发表声明告诫人们抵抗使用里尔登金属,议会通过了机会均等化法案规定每个人只能有一个公司。
里尔登不得不将自己名下的里尔登矿公司、里尔登煤炭公司、里尔登铸造公司、里尔登生产公司转送他人。
政府的种种阻碍并没有阻止列车在新铁轨上的首秀成功。
但不幸并未结束,很多优秀的人才莫名失踪,其中包括达格妮的优秀属下和里约诺特铁路支线的老板。
“谁是约翰·高尔特?
”成了达格妮无法解密的谜题。
“我在为科学研究中心工作,我们依靠公共基金,我要牺牲什么?
很棒的金融还是研究所的未来?
” “馊主意让二十世纪摩托公司倒闭了。
这个公司打破了工薪的平衡,他们根据员工的需要来发工资,而不是根据他们的贡献。
为什么这些愚蠢的利他行为会出现?
这既不仁慈也不公平。
过不多久,毫无意外地最聪明的经理和较好的员工选择离开公司。
留下来的数百名员工都不能经营它,服务水平下降,曾经引以为豪的产品质量没有了,公司走下坡路了,最终倒闭。
” “作为经济规划和国家资源局的新协调员,我已经发布了一组指令:我在所有的铁路干线上发布了暂行禁令,此外在我的领导下所有钢铁工厂的水平和产出必须均等,然后再根据人们的需要进行分配,不仅如此,大公司将不再被允许离开他们现在的州转移到一个像科罗拉多这样这样更富有的州去。
最后,为了使国家经济平等化,一项联邦税收将要在科罗拉多州实行。
” “我的名字叫约翰·高尔特,我住在亚特兰蒂斯,我想你很适合那里。
那是英雄和想成为英雄的人居住的地方,在那里我们的政府把我们每个人都看成独立的个体和制造者,事实上除了一些法院大楼,那里并没有多少政府的概念。
底线,如果你对强行限制你力量发挥的政府感到厌倦,如果你现在已经准备好回到你自己生活的道德底线,那么我们该走了。
我们会带你去亚特兰蒂斯。
” 影片中,政府采取一系列手段推行计划经济以缩小贫富差距,达到均富的效果。
但这样无疑会严重挫伤社会精英的创业和进取热情,进而阻碍社会进步。
二十世纪摩托公司的馊主意类似共产主义,人们按需分配而不是按贡献分配,但人的需求是会无限膨胀的,结果同样导致了精英离开,公司倒闭。
于是,那些财富的创造者、科技的发明者、企业的领导者不愿再被压榨剥削而选择了罢工,跟随约翰·高尔特去了另一个地方——Atlas(阿特拉斯)。
也许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才是正路,在保证市场化调动人们工作积极性的同时,通过政府的托底保障(包括教育、医疗、公共服务等)来保护弱势群体,毕竟社会不需要懒人。
PS:《阿特拉斯耸耸肩》是上世纪美国著名哲学家、小说家安·兰德的代表巨著,这位俄裔美籍小说家推崇理性,认为人的最高美德便是理性。
她不顾传统舆论的偏见,力倡个人主义,认为不能使个人利益得到最大伸张的社会,就不是理想社会。
她的客观主义哲学自上世纪50年代起便风靡美国校园,影响了几代美国人,她本人也成为美国青年崇拜的偶像。
《阿特拉斯耸耸肩》是她最著名的一本小说,曾在美国社会产生巨大影响。
书中宣扬金钱至上的思想,探讨了理性利己主义的道德性。
1957年刚刚出版曾遭遇社会恶评,但却异常畅销,在美国的销售量仅次于《圣经》,并影响了当时社会的很多知识分子,甚至成为美国学生必读的课外书籍。
难得静下心来看一部电影,没想到一个多小时以后完全没看懂,不知道到底打算讲述一个什么样子的故事,还是这个part1仅仅是一个引子而已,看完的第一感受就是是不是要去找原著来看一下,起码也知道到底讲什么片中不断被重复的那个Who is John Galt是支持我看下去的主因,我也很想知道,到底这个家伙是谁,如果不是有这个,多半早就被我关掉了,不明白为什么之前的评分还是很高 反正是挺枯燥的电影,没看过原著的不建议看
达格妮:有主见,有担当,做事果断,自信和坚定,目标明确。
看到莉莉安手环的时候直接摘下项链换。
里尔登:相当完美的人,懂得合作,懂得取舍,懂得爱。
纵使外面缤纷吵杂,他都能在高处俯视般观察和处理事情。
詹姆斯:达格妮的弟弟是个见不得别人成功的酸葡萄心,是种自卑的表现,对自己的亲姐充满了恶意,只会不时的诋毁和并不折手段的打压。
就如同东野圭吾的《恶意》,你熟悉的人和关爱的人有时是最恨你的人。
莉莉安:一个愚昧的粗人,她认为丈夫只会工作,只知道钱。
她其实才是俗人。
体会里尔登用自己十年努力研究出的新型合金制作了一个手镯的价值和浪漫,体会不到一个企业家对事业的执着和对家庭的爱。
整个影片中最精彩的对话“这里的大部分人都很无助,你为什么愿意关心他们”“因为他们是一群困惑的小孩,他们非常想活下去。
”“我为什么要在乎他们的想法。
”“什么战斗,我不会和缴械了的人战斗?
挺大气的呀
唯一吸引我的是名字
Part1.预感。
不行不行
没看过书。觉得电影还不错。
看书去...电影风格不错
我擦 啥时候有第二部啊
与其说是科幻片不如说是探讨社会发展之路:重个人还是重集体的斗争。
一颗献给ayn rand!女性崛起~
未完
大学第一次读兰德的《源泉》时,有种找到自我的感觉(如今知道那叫精英意识)。后来,看Atlas Shrugged时感觉故事非常生硬,与《源泉》一样喜欢哲学、道德说教。现在再看这电影只剩下对所谓阿特拉斯所谓英雄的深深厌恶,我终于变成了民粹主义者。
文学改编,没有看过书的人表示故事真不咋滴。但是演员和配乐表现出来的气势都不错,像个大片的样子。
渗人……
理性的自私是美德。
太烂
看了影评才勉强明白,不太喜欢
这样的小说很难改编,最差的电影之一。是共产主义理念宣传片的镜像反面。
还可以再乏味一点,如果电影比书还单调,那我们何必去看电影
不知所谓。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