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的怯魅:看电影经常会有一种自我鼓吹自我激励自我洗脑的情绪,比如看那些风光纪录片,会被引导自我感动了。
至少看电影的时候有一种希望被感染被震撼被感动的倾向。
这个电影也让我下意识,或许我想着切身去体验日本人最长的一天,希望能够被那个“伟大”时刻震撼到。
然后我就悄悄被电影引导着。
突然,我想我是中国人啊,我干嘛要去理解他们日本人呢,至少不该去代入二战日本的情绪,比如电影里面笑谈长沙战役,如果我跟着电影走我应该跟他们一样哈哈哈大笑,但是长沙战役他们杀戮的可是中国人啊。
然后就端正了对这个电影的态度,减少自我感动。
突然也发现了看电影的一条新的思路,没有必要被电影带着走,我们看电影,也是为了理解世界感受世界。
前段时间看了韩国的政变电影,南山的部长们和首尔之春,拍的那个紧张刺激,让人如临其境,本来也还想自我感动的,发现竟然是一场失败的政变,龌龊的政变,也不知道如何情绪了。
看日本电影和韩国电影,让人佩服的还是日本这个民族,大和民族仿佛顶天立地,哪怕危险临头也井然有序。
哪怕在最危难亡国之际,也是团结避免分裂,筹备国家再次复兴,可遇见日本复兴在未来历史可能还会出现。
而大韩民族太那个儿戏了政变搞得跟东南亚那些国家差不多,现代社会下依然有很多丑闻,还有堕落糜烂资本盛行的韩风。
好像把韩国说的一无是处了 。
中国呢?
我们这个国家如何呢?
我们的特质是什么?
有什么特质能让我们再度复兴?
初稿,后面再整理。
可以当成一部拍摄精致的纪录片来看。
服化道以及各种场景都很考究,还原度很高。
如果熟悉那段历史和里面的人物,观影障碍会少一些;如果不熟悉,可能会觉得有点闷,因为出场人物众多,容易脸盲。
故事推进的节奏很快,煽情的点也控制得恰到好处,效果有了,又没有太铺张。
印象比较深的有两幕:一是阿南惟几回到陆军省,少壮军人都暴动去了,空无一人,只有收音机里反复播放着请民众第二天收听重要广播的新闻。
阿南默然关掉收音机,却不知从哪里传来了悠扬的爵士乐,叫他忍不住坐下来静静地听。
镜头拉远,昏暗的走廊仿佛深深的隧道,把人吞噬。
二是畑中少佐带人占领广播电台,在播音员故意切断电源的情况下,仍然对着话筒念出准备好的暴动宣言。
明知道那是不可能被播出、也永远不会有听众的广播,还是读了出来。
一道道汗水从畑中脸上滑过。
山崎老爷演的出色,本木雅弘也不错,堤真一发挥的空间小了点人物方面,阿南一以贯之地被塑造成悲情英雄,铃木贯太郎则被处理成老谋深算型,表面装傻,心里明白,不像他那些倒霉的前任,既没有让内阁垮台,也没有被刺杀(二二六的时候已经被刺过一次了),最终在武强文弱的时代里,推了历史一把,让战争在自己的任期里结束了。
比较有惊喜的是东条英机,一共出现四次,每次都是反面0担当。
尤其是在陆军省煽动少壮军官暴动和在阿南办公室为了一幅新增加的字画而咆哮的两场戏,很出彩。
不知道东条是不是因为已经被钉在了历史耻辱柱上的缘故,所以干脆就被导演抛弃,成为彻头彻尾背锅的人。
阿南为什么非要切腹?
也是玩完了吧。
原因一:作为陆军大臣,他当然是不愿意承认已经打输了。
这事关军人的荣誉,不战到最后一兵一卒,怎能言败?
但另一方面,裕仁是皇帝,又是赐军服又是过问女儿的婚礼,皇恩浩荡;铃木是老上级,提拔自己当了陆军大臣,也有赏识之恩,他们都决定降了,自己又怎么能不服从?
所以心里肯定很矛盾。
原因二:身为陆军大臣而在投降决议上签字,哪怕最后确实这样做了,阿南内心肯定也还是纠结,不甘心固然是一个因素,另外也清楚自己将来会一直被非议,泥虹的陆军在他阿南的手里,盖上了战败的章。
光是这个责任,就足够压死他了。
如果活下去,未来日子肯定很难过。
但是为了大局,这个最难的事,阿南还是扛下来,去做了。
原因三:阿南只要活着,就会被少壮军人抬上神轿,被推到暴动的风口浪尖上,他不想给他们这个借口,而且如果陆军叛乱,他这个陆军大臣一定脱不了干系,罪责难逃。
但是如果他不答应,那少壮军人首先就会先杀掉他。
如果那样死了,实在太不值得。
反正怎么看,都是“死”路。
原因四:少壮军官要下克上,阿南内心里是理解兼同情;但是理智上,他又很清楚地知道,这种冲动的起义是不可能有结果的,不过白白送死。
他想保全这些年轻人的性命,又明白自己做不到,将来眼睁睁看着他们被处死或自杀,他也痛苦。
原因五:关于“本土决战”,阿南也算力争过了,无论怎样都想维护陆军的体面,可是改变不了什么,走到这一步,全面战败不过是时间的问题。
阿南又不是傻瓜,看到女人都拿起长矛开始操练,就明白男人打不赢的仗,要女人去打,真是一个笑话。
但是,如果降了,放下了武器,会有什么结果?
自己被当成战犯事小,国体无存或者更严重的事,他也不愿意去面对。
所以,索性就不去面对了吧,一死了之,眼不见为净。
至于影片评分为什么不高,当然是在上映的这个时间点上,没有做到中国观众想要的“谢罪”或是“忏悔”,但这毕竟是拍给自己国人看的电影,本来就没想要面对国外的观众。
也不能要求每个日本导演在拍这段历史的时候,心里时时念着别的国家,从本片的立场来看,基本上就是在说:尽快结束战争是正确的,哪怕为了本国的民众,也一定要结束它,放下武器、停止顽抗,不管多么艰难,也要这样去做。
这个角度固然离我们的诉求有很大距离,但肯定有其积极一面的。
最后最后,要说的就是,无论如何,还是要记住这些为了结束战争而付出的努力。
在那么多的偶然里面,只要一个小的环节出了问题,战争就有可能再继续下去,垂死挣扎也好,负隅顽抗也罢,时间每往后拖一天,都意味着会有更多的死难者。
至少在这个点上,影片中的很多人都做出了“对”的选择,没有让错误再延续下去。
尤其是那些写好三十份遗书来保护录音盘的侍从、御书房的女官、广播电台的工作人员,几乎是冒着生命的危险在做这些事,这是大时代下小人物的良心。
最后看到这个少佐的时候,我开始思考为什么日本一直不说自己是侵略。
如果不投降,其他国家就会出动武力阻止。
而他们把这描述成对自己的宣战,还把日本描述成被迫自卫的国家。
不做亏心事,不怕鬼敲门。
我觉得他们正是因为做了亏心事,所以不敢投降吧。
但他们好像觉得只要不承认就跟没发生过一样,这样就可以心安理得的继续生活,就不会受良心的谴责了。
另外,日本自古就有一种“耻文化”,这也会让他们不像其他国家一样坦然面对,仍对未来抱有幻想。
可是如果要想师出有名,就要使用天皇的名义,但天皇已经决定接受《宣言》,所以他们想要拉拢人“起义”。
而以楠木正成自比,就是为了多骗一些人加入罢了。
了解了他们的想法后,我觉得如果真的有个日本人明确地知道真相,那么他也不会认错表态。
因为如果这样做了,肯定会受到国内大量民众的讨伐,而为了不面对舆论的压力,所以选择和大家一样不承认历史。
毕竟过去这么多年了大家都这样说,好端端自己为什么要揭这个头。
因此现在,没人愿意指出这件“皇帝的新衣”。
我看到日本古代有个叫“村八分”的处罚制度,就是大家一起选择性的忽略一个人,不再与其来往。
只不过这次变成了全国一致性的选择忽视侵华。
少点政治眼光,随口谈下电影。
本片并没有很严重的“受害者心理”,也没有很严重的“反思战争”情结,相对来说比较中规中矩,比较中立(就算有倾也是微倾),反而成了一个特色。
看腻了其他日本爱拍的“受害者”电影,也看腻了一大堆的各国拍的“反思战争”题材(不觉得“反思战争”基本成了标签吗?
拍个战争相关片不“反思”一下就被怀疑“没深度”,欧洲反思的效果也越来越好,清真寺稳步增长),要是清一色都是这两类片,天天反思来反思去或者天天觉得自己受迫害,岂不是无聊透顶,都是套路。
日本人反不反思,道不道歉,也不是电影的本位,电影就算拍日本反思一万遍,也就是个电影,电影拍日本人正义凛然,那不还是个电影么。
所以看日本片儿不用那么凝重,先放下什么民族国家的“大义身份”,想象自己是个法国人看着远东国家最后发生的自己基本不了解的事儿,不就平静很多了。
所以啊,看电影就是观赏,就像看书一样,偶尔来个清淡的新口味不是很好吗
首先,这不是一部反战电影。
其着眼点,根本不在表现战争伤害,谴责战争上。
或者说它是一部历史正剧比较合适,表现的是日本如何停下自己的战争机器。
以及在这个停住过程中,各种政治势力之间的斗争过程。
其最集中的体现就是从14号到15号的这一天。
所以叫日本最长的一天。
里面各派的立场,大概有天皇:觉得实在打不下去了。
对于国民的牺牲已经觉得难以承受。
铃木首相为代表的停战派:主张接受波茨坦公告,但是最好能有接受国体的保证。
但是后来面临苏联进入日本本土,日本面临分割占领的情况,连这个也不顾了。
阿南陆相为代表的继续战派:主张继续打,哪怕是在本土作战。
希望通过这个打出来一个他们觉得满意的协定。
但是天皇既然已经下令,出于忠君的思想,也只能接受。
陆军一批激进参谋:主张无论如何打下去。
即使政变也要打下去。
这部电影就大概反映了这三派政治势力以及其上倾向停战的天皇之间的政治斗争的过程。
其中最着力刻画的是陆相阿南这样一个夹在停战和激进中下级军官的人物。
在影片里面,阿南刚刚升任陆相的时候,被那些下级军官们认为会是个强硬人物。
也确实他在影片里面一直主张现在日本还可以打下去,即使接受停战,也要在保证日本国体的情况下。
所以他对于接受波茨坦公告是不满的。
但是另一方面,他又是一个忠君爱国之辈,绝对忠于天皇,对于天皇对其的几次关心,比如出战中国之前的送行,对其子女婚事的关心都念念不忘。
所以虽然他从心里面不愿接受无条件投降的决定,但是也只能服从,并且他不光自己要服从,还要尽力的让底下的那些激进的中下层军官接受这个事实。
为了达成这个目标,他即有言辞呵斥,说除非杀了我,否则不能让你们行动。
又有假传信息,以安抚那些强硬的下级军官。
可谓软硬皆施。
最后觉得自己该负责所以自杀。
当然另一方面,他又不想过分处罚这些激进的中下级军官,因为在他看来,这些人也是为国尽忠。
所以他的行动在电影里构成了内在的冲突与矛盾。
也成为了电影的一个重大看点。
实际上,我个人觉得这部电影可以说是日本旧保守派的一个最后挽歌。
以阿南为代表的这一批人就是这一派的最后代表。
他们忠君爱国,尽忠于天皇。
对于天皇的尊崇有一种带有神话色彩的崇拜。
而这种崇拜在传统时代并不鲜见。
虽然明治维新之后的日本,天皇并不是那种全权的君主。
(铃木首相的一个大胆的决断就是让天皇在最高层议事不绝的时候,请求天皇裁处,而显然在此以前天皇并不起最后的决断作用)朝中的重臣都努力的希望能维护未来天皇的位置,保证所谓的国体。
阿南等坚决主战派如此,而铃木这样的主和派也是如此。
也因此,当天皇下定决心,尽快停战,以免日本遭受进一步破坏的时候。
这些文武重臣也都服从了这一决定。
其中包括像东条这样在此之前一直在中下层中煽风点火的。
这是一种旧时代臣子的本分。
或者说用中国这几十年常用的术语来说,叫封建忠君思想。
在这部电影里面,还特别的突出了阿南他们的家庭生活,在这里面,阿南和铃木都被描述成了重视家庭,家庭和谐的人士。
阿南在战争年代依然希望为女儿操办一个风光的婚礼。
教育儿子要体恤下属,忠贞勇敢。
这些情节的铺垫了许多温情。
显然,这些情节或隐或显传达出的内容是,他们跟世界上的很多保守一样,分享同样的美德观,重视家庭,责任和勇敢担当。
但这部电影没有提的问题是,为什么这些看上去并不那么坏的人却将日本带入了那么一场灾难中呢。
我个人觉得这个原因很大程度是因为这些旧保守派对于世界大势的认识出现了问题。
换言之,他们缺少一个现代人的世界观。
没错,他们可能确实忠贞勇敢,但问题是那一套用在丰臣秀吉和德川家康的时代可能完全够用,但用在20世纪的世界当中,却已经不合时宜。
在二战之前的年月里,日本流行的那些理论,都是什么英美打压我们生存空间,各种包围圈,他们不相信自由贸易。
不珍重政治基本权利。
终于把日本送入歧途。
在影片里面,阿南他们知道底下的军官们对于投降是不满的,甚至知道他们正在准备行动,但他们并没有采取强力措施来压制。
这当然有长官对于下属的爱护之情。
但我看更重要的是他们思想相通。
他们在思想是父与子的关系,没有他们这些长辈们在哪里长年灌输种种民族主义的,受迫害的,弱肉强食的世界观。
这些青年军官们根本不可能如此激进。
他们是思想上的父与子关系。
父辈培养基础,子辈就很有可能变得完全不受控制。
所以这部片子里面所有的高层们,即使是主和派们,都脱不了他们的一分历史责任,在日本最终走入战祸的悲剧中,他们都曾出力。
铃木首相这样的,也曾经是积极参与日本扩张的战争人士。
只有到战后,美国人对日本进行了彻底的民主化改造。
日本的旧保守主义才转化为一种新保守主义。
在这里,他们依然保留了那些传统的责任感和家庭感。
依然强调爱国和爱家,但是却少了一些神化,多了对于和平与自由贸易的坚持。
以及基本人权的捍卫。
去除了那些不合现代文明之处的保守主义在新时代成为日本发展的最大基石。
所谓反战电影,实际在美化军国主义者,阿南惟几的扮演者 役所広司很帅,但去百度了阿南惟几的照片大失所望。
渲染了年轻的陆军部军官的爱国热情和守土决心,深刻描绘了陆军大臣 阿南惟几,首相 铃木贯太郎,书记官 迫水久常为了大局忍辱负重,艰难做出投降决定。
看不出有什么歉意,顶多是褒奖了一下昭和天皇不愿战争伤及平民的态度,也谈不上反思战争。
只是说我们打不过美国,苏联又宣战了,迫不得已,为了避免本土决战断送日本将来,所以做出了投降的决定。
至于为什么发动战争,以及对战争本身的反思和避免一概欠奉。
画面四星,老爷车驶过樱花道扬起粉色落英缤纷的镜头很美。
价值观零分,说是军国主义招魂片可能有点夸大,但拿这片子纪念终战七十周年,既有辱同盟国军先烈,亦缺乏对日本自己和受侵略国家人民的尊重。
其实就是一帮老顽固的终结。
为了一个过去日本帝国的大梦,打鸡血一样奉献了自己的一生。
不管是二战以后恢复经济,还是重新搞社会救助,都有一种精神失落的感觉,旗帜已经烧掉了。
他们是行尸走肉。
老版本我也看过,不像这一版那么直接的描写天皇,还有他热爱的生物学知识。
老版本就是讲暗杀的,而新版却简洁得多,连人物介绍都没有很充分。
阿南由役所广司来主演,真是难为他了。
紧接着第12分钟的小汽车驶过,飞起片片樱花,那简直太美了,让我们想起世间万物都是过眼云烟。
阿南塑造得更亲切。
很多谈判的镜头也只是对老版本的复习而已。
没有那种紧张的氛围。
这是最失败的。
也就是个按部就班的。
没啥想法。
《日本最长的一天》从名字大概就能猜到,大概是描写日本二战战败那一天前后所发生的故事,既然是日本拍摄,那么必然角度和诠释会与中国、美国、韩国等视角不同。
我定义这部影片既不是反战也不是反战败,而是一部描写日本官僚性格的片子,因为影片本身淡化了对于日本投降的意义诠释,只是在着重刻画几类人:一、天皇;二、内阁;三、陆军部;一、天皇本片对于天皇的描写是相对中性,毕竟是日本自己拍的片子,但从天皇三番五次的让内阁去讨论与盟国的条件等等反映出来天皇的内心极其纠结,怕承担责任,又想着别再死那么多人了。
天皇代表了日本当时官僚体系的性格,当局势不利于自己的时候,开始各种思考,没有明确的态度,导致每天开会讨论,然后被美国轰炸东京,扔原子弹,最后几个月白白几十万百姓送死。
天皇最后的性格决定了日本命运的最终走向。
二、内阁铃木内阁就是收拾残局的,维护天皇最后那少得可怜的尊严,不过在历史进程中,铃木内阁还是很大程度上促进了日本接受投降,尽快结束战争。
整个内阁体系很会洞察天皇的心思,一来明哲保身,二来可以说在最后避免了日本官僚体系走向崩溃,殃及自身安全。
三、陆军部当时谁被任命为陆军大臣,谁也就心里清楚,必然会以自杀殉国作为结局。
所以,阿南惟几最后的表现可以说就是走了一遍过场,体面的自杀,免的盟军接管日本后,对军人的审批必然是走上绞刑架,自杀还能在日本国内给家庭留些尊严。
陆军部最后的叛乱,可以说就是一场闹剧,谁也不敢去接那个指挥棒,甚至连开枪夺权都不敢,所以这样的军队能在战场上获胜么?
失败是必然的。
日本战败这段历史其实值得研究,国家危亡时刻往往是当时国家性格的体现,当再度遇上此类对手,在战略上分析对手,往往就是看谁能看清对手的性格,从而作出针对性的反击和防御,赢得胜利。
写在前面的一句,有精神洁癖在作祟,再怎么声称反思都是改变不了吃了屎,且未来极有可能还要继续吃屎的命运。
本片翻拍自1967年版的同名影片,讲述的是二战最后时刻的日本历史。
观看本片的时,很难不与另外两部电影进行比较,即冈本喜八的67版同名电影《日本最长的一天》,及德国电影《帝国的毁灭》。
与这两部电影相比较,可以明显的感觉到本片的缺乏诚意和日本式的“政治正确”。
两个多小时的电影里,陈述的是昭和天皇的英明神武,仁君形象;内阁大臣们的深谋远虑,隐忍前行;皇军全体将士们的七生报国,奋勇杀敌;领导们的家庭是一团和睦,汽车能行驶在樱花烂漫的石子路上,庭院前是阳光和煦的家庭聚餐,一切都是那么的美好,只是那偶然间插播进来的防空警报让人好生讨厌,就像是五月蝇一样的煞风景的存在。
大和民族众志成城的形象如此,不了解历史的,还以为敌人是来自外星球的怪兽似得。
片中的日本就好像是在作为一个受害者的形象出现,就好像谁都没有错,错的只是敌人的强大,错的只是皇军中那一小撮稍稍热血的、爱国的、奋发向上的青年军官罢了。
哦?
是吗?
撇开电影中多次生硬拙劣的剪辑拼接、等技术层面不谈,历史电影首先要做到的、非常重要的一点便是要向现在的人,也就是历史电影里的子孙后人们去还原历史,陈述历史。
《帝国的毁灭》很好的展现了发动战争的领导层一直到最后时刻的疯狂与邪恶,德国民众在最后时刻的分裂与扭曲,众生在面临命运审判前的何去何从等等,让荧幕前的观众们都能得到非常直观却又深刻的感受。
本片做到了这些吗?
就像《男人们的大和》、《吾为君亡》、《永远的零》等影片一样的思想立场,给东亚带来深重灾难的大东亚战争只是领导们谈判桌前修改终战诏令措辞的历史背景;化为焦土,垒尸成山的东京也只需要在脸上稍稍抹上些灰尘即可得到表现;民众在李梅火攻中的化为木炭亦可轻描淡写的一个镜头带过;相较于没有正面登场的67版昭和天皇而言,本木雅弘饰演的昭和天皇在本片中被洗得干净的令人发指,就好像历史上的昭和真的只是一个爱好昆虫知识,精通植物学,为人内向,不多言语的英式虚位君主而已;需要承担战争失败的责任统统推给了东条英机等一批打了鸡血的部分皇国陆军,就连历史上著名的主战派阿南惟几,在本片中都成了“智信仁勇严”于一身的忠君爱国的智将,在完成了一个臣子应尽的义务后,好像只需要他剖腹了,就已经代表了全日本都洗干净了彼时的罪孽,就能像片中那样抛却包袱,走向复兴的明天了。
问题来了,这一切苦难的原因来自哪里?
毕竟有果必有因,大家都没错,干嘛敌人没事就要来打我?
如若不是军部的一次次独走,绑架整个近代日本挑战全人类秩序,何来的战争失败?
如若不是昭和天皇对军部独走的一次次默认,甚至是变相的鼓励,又何来的九一八与七七全面战争?
如若不是民众在一次次对外战争中得手后的上街欢呼,全民支持,又哪来的李梅火攻与原子核爆?
由此上述到本片中不断憧憬回顾的所谓“明治时期”,从那时起,为了不断实现超出自身实力的野心而屡屡赌上国运的全日本君臣民们,便已然要为1945的年终战命运做好一个赌徒的终极觉悟:君以此始,必以此终。
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反战争和反战败是两码事情,把所有的罪与错都推给军人,那么培养这种军国主义军人的土壤又该是个怎样的存在呢?
-吐槽:1.看电影的时候,总是不自觉的产生天皇还要跟总理一起外出去做入殓师的兼职活;2.山本大将你不是死了么?
怎么又活了,还改行当了陆军?
(虽然最后还是死了....);3.本片导演是阿汤哥主演的《最后的武士》里那个猥琐矮小的反派大臣;4.三船敏郎在67版同名电影中饰演阿南惟几,最后的剖腹与介错场景的血腥效果非常震撼,相比较而言,本片的处理真是小巫见大巫;5.冈本喜八67版的同名电影标题在影片开始后20多分钟才在画面中时钟指向零点时出现,本片的处理同样潦草不堪;
今天才知道倭寇至今不承认战败的原因:他们非得战斗到家门口,被杀的片甲不留才能承认失败。
天朝,能满足他们的愿望吗?
日本投降的真正原因是什么?
日本看不到任何赢得希望以及通过谈判获得体面失败才宣布无条件投向。
太平洋失败日本失去本土防御手段、各种战略物资无法运回本土支持作战。
看看苏联出兵东北关东军过半物资调回本土看出日本物资极度匮乏,日本拍摄电影、纪录片表明后期日本食品严重短缺,战争末期仅有货船不是运兵运粮食矿产。
不管历史真相是怎样的,片子本身对人物的刻画很不错
分明就是日本版《国王的演讲》,抛开前因,只谈后果,过于美化天皇和军国主义,营造出自己才是受害方,甚至让人一度忘记是谁把日本和国民拉进了战争泥潭。
没意思,拍的这么索然无味
就拍摄水平而言很高
说是在为日本侵略者洗地,但是这帮明君贤臣却没有一个人为这场侵略真正感到悔恨,不管是所谓主和亦或是主战。另外,片中对细节的表现还是很到位的,东条英机虽然出场不多但刻画的不错。
没有反省,因为,这才是最真实的日本政治
电影的角度来说,各个方面很好,剧情紧凑不拖沓,人物刻画也很深刻。但是作为中国人,表示,你们活该!
我就是不讲理的假装爱国,二战破坏份子好意思把投降拍的这么义愤填膺也,德国都没敢张扬呢……后半段的矛盾弱爆了,太一般般了。
给老版提鞋都不配。冈本好歹拍了一群疯子,原田拍的是好丈夫、好家长,明君贤相,所以“长沙城外冲冲冲”也被洗白成了一场童心未泯的游戏。病根还是日本人太怂,二战人死得不够多啊。役所广司又切腹了,山本、阿南……这是要担起日本徐锦江二代目的节奏么?
仁心爱民大帝圣断 满门忠勇陆相归天
二律背反的战争反思,不必苛求。
这是陆军马鹿后代拍的片儿吧.想要表现体恤国民的胸襟,可还是暴露了草菅人命的伪善.昭和一去不复还!
差点重演226。
⊂((・⊥・))⊃
全世界的荷尔蒙青年都有同样的无脑毛病
你叫我怎么办,家里就一个电视,不陪着看就生气了。我不想看剖腹的。
1.东京大轰炸1945年3月10日、5月25日两次轰炸,这一空袭史称“李梅火攻”。2.7月27日波茨坦宣言发表,敦促日本无条件投降。3.8月9日,在最高战争指导会议中,围绕是否无条件接受波茨坦宣言的问题发生了分歧。以首相铃木贯太郎、海相米内光政和外相东乡茂德为一方,主张只要盟军能够维持天皇地位(即“国体维持”),就可以无条件接受宣言;但以陆相阿南惟几、参谋总长梅津美治郎及军令部长丰田副武为代表的另一方则主张必须附加一些条件(如拒绝盟军进驻,自行审判战犯等)4.8月15日黎明,阿南在家中畏罪自杀,但他在遗言后面填上的日期是8月14日晚,为此他向其小舅子解释道:“天皇的诏书将在中午播出,我听了会受不了。”但阿南两次动手后都没死成,最后在小舅子的帮助下才“自杀”死去。
政治正确,日本就这样了
不得不说,天皇被过度美化了
你女儿的婚礼准备的怎么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