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雷区

Under sandet,十个拆弹的少年(港),拆弹少年(台),血肉之区,Land of Mine,Unter dem Sand,nter dem Sand - Das Versprechen der Freiheit

主演:罗兰·默勒,米克尔·福尔斯加德,路易斯·霍夫曼,乔尔·巴斯曼,埃米尔·贝尔顿,奥斯卡·贝尔顿,奥斯卡·柏克曼,莱昂·赛德尔,劳拉·布罗,马德斯·瑞艾森

类型:电影地区:丹麦,德国语言:丹麦语,德语,英语年份:2015

《地雷区》剧照

地雷区 剧照 NO.1地雷区 剧照 NO.2地雷区 剧照 NO.3地雷区 剧照 NO.4地雷区 剧照 NO.5地雷区 剧照 NO.6地雷区 剧照 NO.13地雷区 剧照 NO.14地雷区 剧照 NO.15地雷区 剧照 NO.16地雷区 剧照 NO.17地雷区 剧照 NO.18地雷区 剧照 NO.19地雷区 剧照 NO.20

《地雷区》剧情介绍

地雷区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电影改编自真实的历史事件。 故事发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德国战败,大批被捕的德国士兵成为了俘虏。战争期间,德军曾在丹麦西海岸埋下了超过一百五十万枚地雷,而其中一些被俘虏的年轻德国士兵,则被迫成为了活体地雷探测器。 在丹麦军官卡尔(罗兰德·莫尔 Roland Møller 饰)的带领下,那些尚且只是孩子的俘虏们开始了排雷行动,他们用双手,用双脚,甚至用生命,一步一步的净化着长长的海岸线。然而,当任务结束之后,当幸存的孩子们满心欢喜的以为他们终于逃脱了死神的手掌可以回到故乡之时,等待着他们的,却是另一项同样残酷的任务。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赝作男人真命苦小杰克的攻击丛林有情狼3:伟大的狼游戏大城小事赤脚鸣声财富对岸的战争我家无难事机智的捕快日常鲍勃心动第一季小偷演员黑石岭怪谈珍游记维拉和其他人的快乐说来有点可笑路的远方反恐特战队之黑日密钥749局越狱火线干探之革命你比星光美丽兵临城下·虎贲悄悄爱上你爱你,西蒙塞西亚:复仇之剑珍妮·斯蕾特:怯场单程杀机沉睡的妮可斗法五湖镇冥海禁地

《地雷区》长篇影评

 1 ) 《地雷区》看完后,对战争中该承担责任的一方,你是什么态度?

这问题太难回答了,无论哪个国家的战士都是在为国家行为负责,有的战士,就像片中的小孩们,他们可能都不知道正在发生什么。

让他们为战争买单显然是不行的,可是战胜国的人民又哪个不是饱受战争之苦流离失所呢,他们平白遭受的又让谁去承担呢。

————————1-11———————————————————————

 2 ) “反”着主流却也正视着历史

历史从来都是胜利者书写的,所以二战后我们看到太多描写纳粹犯下恶行的影片---当然并不否认这些事是真实发生过的,但太多这样的影片不管是影片本身所传达的或是客观上所造成的影响就是告诉人们二战德军没有一个好人,所有德军都该死。

所以,这都成了固定模式---描写二战德军的必须是写其黑暗面的,但你相信那么多德国参战的人中没有一个是好人吗?

或许是得益于德国二战后的反思和忏悔态度,至少这部影片我觉得是德国战后那种态度应得的。

影片的可贵之处在于不是德国单独拍出来的,这比日本单方面拍的有关二战的影片客观多了。

从这方面来说日本根本就没资格享受跟战争受害国拍二战题材影片的待遇,因为日本从来就没客观反思过自己在二战中的罪行。

因此,相对于德国日本截然不同的态度,无论日本拍出二战何种视角的影片都不会令人信服。

回到本部影片,它很好的告诉我们战争的影响从来都是双向的。

剧情很好的向世人描写了那一段因为德国战败而不为人所知的历史。

正视历史是德国二战后的态度,也是本部影片的态度。

我相信,本部影片在表达德国二战罪行上比那些正面描写纳粹集中营的片更加有力,军士长对待那帮男孩的态度反而衬托出丹麦的包容和纳粹的罪行,让德国民众看这部影片和主流的描写德国纳粹的影片,你认为德国人比较容易接受和反省哪一部?

这是本部影片的成功之处,同时,它也向世人展示德国所付出的代价---而这是很难在其他影片中能看到的,这又是本部影片另一可贵之处---客观还原战争所带给德国的危害。

另外,影片能让人深思的是人性是不分国界的,纳粹的罪行并不代表这帮男孩就该死、军士长从痛恨每一个德军到帮助男孩回国、军士长同僚中同样有类似纳粹般不把战俘当人对待的人,这部影片给观众多个视觉去看待那场战争,“反”着主流却也正视着历史。

 3 ) 『战争之殇。』

片尾字幕介绍,二战后,2000多名德军俘虏徒手在丹麦西海岸排除了大概150万颗地雷,而其中死伤达到一半以上。

而他们绝大多数都是未成年的孩子… 从一个比较新的角度去看二战的影响。

丹麦在二战时期被纳粹在几小时内就占领了,而战败后的德军却沦落到言听计从的战俘,一群涉世未深的少年们用血肉之躯赤手挖掘数200万枚残余地雷,他们的生死没有人在乎,每天都想着回家团聚,可是真正能平安回家的又有几个?

在二战后期,德国后期的党卫军已经失去了当年的百战老兵,后来的都是被洗脑思想狂热的纳粹年轻人,只是靠着一腔热血战斗。

他们本该不用承受这些苦难,但纳粹的野心却荼毒了年轻人的未来。

看着海滩上被炸飞的少年真是心惊肉跳。

别说是一个大活人,就是只狗,也是活生生的生命,每天的工作就是未知死亡的感觉,随时都有可能送命,看着周围的小伙伴一个个离去,内心的煎熬是无法想象的。

纳粹造的业障,始终还是要日耳曼民族偿还,很钦佩德国人的态度和坚毅。

对于战争的悔悟态度在日本人那里就让人窝火,不管是日本政治领导高层参拜靖国神社还是日本篡改教科书,这些都让饱受日军铁蹄摧残的亚洲人民特别不待见。

这部反战题材还警醒我们,战争里没有真正意义上的赢家。

战争的受害者也好,始作俑者也好,都会饱受战争带来的痛楚,战争就是那么残忍,没有一丝怜悯之心。

幸而最后的结局没有让这群少年们在异乡结束生命,重感情有血性的士官长放走了他们,希望那是生的希望。

希特勒是一狂热偏执的煽动者,但民众在狂热中迷失,在狂暴前怯懦,却是他得以登台的背景。

历史证明,犯罪行为一旦披上一种“政治正确”的外衣,便是一场社会灾难。

对战争的反思,对历史的态度有一句名言:宽恕,但不忘记。

一方面,在国家、民族乃至个人的关系史上,恩怨之事所在多有,如无宽恕之心,或会化为冤冤相报的“西西里式仇杀”。

另一方面,历史的事实和是非如厘不清,历史的教训如不记取,战争罪犯如不被绳之以法,不仅受害者人心难以平复,加害者还会图谋东山再起,悲剧还会重演。

七十年的和平时光确实不易,也要随时警惕,战争离我们并不遥远,人类的野心潜藏在每个人心里,前几天看《希特勒回来了》,喜剧但最后看的我汗毛竖起,细思极恐,每个人心中都有个独裁者的影子,历史总是循环往复的轮回。

借古喻今,电影最好的就是能带给我们思考,很欣慰,我们在一个和平年代。

 4 ) 拆弹少年们

#地雷区##Land of Mine# 今晚看完的 从一开始“难道是我聋了”的“娇喘”开始 就有点全片暴力与血腥的基调 让二战后战败方德国士兵去扫雷 士官长被分到一群十几岁的小毛头 一开始对他们很严格很凶残 但后来也会给他们带粮食 在他们受到其他丹麦军官的羞辱时 会替他们反击 好像情况在慢慢好转 但猝不及防在已经确认无雷的海滩上 士官长的爱犬不幸踩到 去世 之后的他马上变了脸色 先是让负责那块区域的人学狗 之后让他们一行人手勾手肩并肩一步步走在扫过的区域 当然 扫雷这种高危工作 死伤正常 还有自杀的 最后只剩下四个人 本来要被调到另一个地方继续扫雷的他们 被士官长救了下来 跨越国界跨越战争跨越歧视的人性之美

 5 ) 唉!

恐怕没人敢说地雷是人类伟大的发明之一。

猜想原因有二:首先,这玩意儿创新性不足,技术含量也不高,凡是意识了“兵者诡道也”之后,早晚会有人把它发明出来,就像猎人捕捉动物的陷阱,你永远也考证不出第一个望向里面得意洋洋的那个人是谁;第二个原因,这玩意儿过于冷酷,它的存在代表了人类自相残杀的最高境界—明目张胆光明正大的手段是远远不够用的,阴谋诡计兵不厌诈才是干掉你的终极法宝。

伪装,引诱,埋伏,圈套,这些不止是人类所特有,但人类却可以将其发挥到极致,在你死我活的争斗中,优胜劣汰,胜者为王,动物性的一面过于彰显,以至于稍稍运用一点理性即能感到些许不齿,无论如何也不能无底线地拔高此类杀人工具的进步意义。

战争中,无所不用其极,几百万颗甚至上千万颗地雷埋下去,炸响的永远只会有几颗,敌人也不傻,明知道了有雷还会继续硬闯;战争后,就得排雷,因为这玩意儿不会有保质期,不可能等着它自己失效。

排雷的手段有很多也越来越先进,但造成人员伤亡会遵循墨菲定律,杜富国式的高尚行为和英雄事迹让我们敬仰、同情与感动,但空空的袖管和失明的眼睛无论如何不能成为消费英雄主义的廉价素材。

排雷到如今依然是极其危险的工作,依然要以付出生命为代价,遑论在七八十年前,二战刚结束的北欧战场上。

1945年,丹麦的一片海滩,德军留下了地雷,一名丹麦的军士长,十几名排雷的德军战俘,电影译制片名《地雷区》,原名《Under sandet》应为丹麦语,意即“在沙子之下”。

十几名十几岁的德军战俘代表了真实历史中两千余名他们的同类,片尾有数据告诉我们这些人用一半的生命清除了沙子底下一百五十万颗自己人埋下的地雷。

一千多生命的死亡与残缺,大多都是还没长大的孩子,战争后期,德国人垂死挣扎,丧心病狂地将未成年人投入了战场,这些没有战死沙场却被推向雷场的孩子,要承担他们应该承担的。

“不让德国人排雷,难道要让丹麦人干吗?

”作为胜利者的丹麦军官理直气壮。

无可厚非,我们作为旁观者的倾向性来自于身处和平置身事外云淡风轻的悲天悯人,设身处地于彼时彼刻,人道主义和同情心是危险的,排除政治的考量,对待敌人就应该如秋风扫落叶一样,任何妇人之仁或恻隐之心都无法面对现实的问题并可能造成不利于己方严重的后果,敌我矛盾不能以良善之心解决,即使战争已经结束,发动战俘去干一些力所能及的活走到哪都说得过去,何况地雷本来就是他们埋的,危险也是他们自找的,这叫做自作孽不可活。

所以说战争本身就是反人类的,战争机器一经开动,人们在和平时期积累养成的无疆大爱必然要灰飞烟灭,是结果也是条件,伴随战争从发端到结束。

直到和平卷土重来,仇恨慢慢消散,人性正面的部分重新占领高地,才会有太多的反思指认战争的残酷和恶劣,周而复始。

几十年来,欧洲反思战争的影片汗牛充栋,其中良品佳作的数量也可以用惊人来形容,看得多了,你会发现这部2015年丹麦与德国合拍的影片一点也不小众,它的内核与其他知名影片如出一辙—把美好的东西用战争来毁掉,还有什么能比这个更能直击和平主义者的心灵?

美好的东西是那些青春瘦弱的躯体,稚气未脱的脸庞,懵懂怯懦的眼神,和平时期他们完全应该是另外一番模样,明明战争已经结束,这些美好依然要被毁灭于敌视和仇恨。

电影伊始,当镜头不怀好意地再三给出每个男孩面部特写的时候,我就预感到这将是一部画面惨烈主题沉重的现实题材影片,一度产生了放弃的想法,再结合片名,我完全能够预期到那些令人不忍卒睹一次次触雷爆炸的揪心场面,整个观影过程紧张、痛心、悲哀、无奈的情绪贯穿始终。

印象极为深刻的一个片段:当亲眼目睹了好兄弟在地雷爆炸后尸骨无存,排雷男孩儿产生了应激反应,神情恍惚并肌体强直,一再念叨要回到现场查看,丹麦军士长只得给他强行注射镇静剂才使他安顿下来。

这一幕仿佛科学实验般的细节将写实主义发挥到了极致。

原以为被类似真实还原的场景和故事暴击多次,本应产生强大的免疫,却在每一次目睹之后,不忍与脆弱又要加剧。

看也不是不看也不是,唉!

 6 ) 嘣.......就这样,生命没了

一部没有爱情的电影!

无辜的生命,无辜的人,只因为德国是战败国, 只因为是德国挑起的战争。

一群孩子样的军人就这样被派去海沿岸排雷,忍受着饥饿,忍受着心惊,支起所有这一切的只是一个承诺,排完雷后,你们就可以回家了。

威廉被炸的血肉模糊,撕心裂肺的放声痛哭,在叫妈妈的那一刻,谁会想到这是一个士兵,分明是一个未成年的孩子。

当他们在谈论彼此的回德国后的打算时 ,答案是建筑工人,技师之类,为了实现梦想,他们整天在食不果腹的情况下去排雷,排雷的间隙,两位士兵捉到一只黑虫子,看似不经意的谈话,正反应了孩子内心的期望,正是这点点的期望,才可以让彼此坚持下去。

哥哥沃纳被炸没了,双胞胎弟弟恩斯特简直疯了,军士长给打针后,按照常理弟弟 ,肯定就会睡着,可意外的是他没睡着,无精打采的说的发自肺腑的那些话会让人飙泪。

最后恩斯特在陪小女孩的布娃娃包扎好头部后,毅然有向了雷区。

没走多远,就蹦的一声,没了......说出自己梦想的孩子,都被炸飞了。

万恶的战争,造就了这一切,

 7 ) 痛苦经历才能更好的反思战争

德国在战败后被分区占领,首都甚至成为冷战后东西方阵营对立的最前沿。

远在异国他乡的战俘无暇顾及,这也直接形成了德国年轻一代对于战争的认识和反思。

反观日本,在冷战序幕即将拉开之际无条件投降。

不仅没有废除近代天皇制度,还在朝鲜战争中直接变成了美国雇佣军。

以德报怨从来都不是一件简单的事,但日本却认为理所应当,退伍士兵被当作国家英雄享受高额社会福利。

在中国以德报怨的思想下,不仅将日本战俘礼貌遣送回国而且免除了巨额的战争赔款。

其中不少战犯和军国主义分子更是混进了政府高层掌握政权,首相参拜靖国神社,修改教科书粉饰历史的传统也是由来已久。

德国总理勃兰特1970年华沙之跪,这不是软弱,而是大气。

正视历史,承认错误,方得崛起。

 8 ) 既然已如此残酷,又何必狗尾续貂,涂抹一点人性?

《地雷区》是多年以来最令我感到震撼的电影!

战败的满脸稚气的德国军人要在胜利的丹麦军人的监督下清理掉德军在丹麦海岸埋下的地雷,丹麦人不欢迎他们,丹麦军人肆意的侮辱这些战败的德国士兵,尽管他们仅仅是一些稚气未脱的孩子。

丹麦士兵不愿意看到他们在丹麦土地上出现,他们之所以还在那里,仅仅是为了用他们的血肉之躯作为排雷的工具罢了并且,根本就没有想让他们活着离开丹麦。

电影一开始就充满了张力与剧烈的矛盾冲突。

镜头语言冷静,残酷。

这种宁静的残酷简直是对人的神经的巨大折磨,甚至远远超过了《血战钢锯岭》那种血肉横飞的残酷。

气氛压抑令人几乎无法呼吸。

究竟什么是法西斯?

法西斯难道只是一种意识形态?

一种极权统治方式?

一种政权组织方式?

或者说是一种野蛮的信仰?

我看法西斯更是一种人的本性,是人本性的邪恶的表现方式,这种表现方式不分民族、种族不分战胜战败,它总会在某个时刻跳出来肆虐。

难道仅仅因为战胜了就可以毫无人性的迫使一脸稚气的战败士兵的血肉作为排雷工具吗?

这明明是一群孩子。

这在本质上和法西斯毫无区别,这简直是对反法西斯的无情的嘲笑与批判!

电影最大的败笔在于刻意涂抹的那一丝人性!

 9 ) NO.14期——反思:战争结束后,在后战争时代,人们应该怎么样生存问题

谈论的观点汇总1、电影视角比较独特,(战后用俘虏排雷、孩子的角度、。。。

)——提起丹麦,首先会想起盛产童话的国家。

这也是一段很少人知道的历史。

这是一部令人心碎的电影,这也是一段让全人类蒙羞的历史。

也客观还原了战争给德国人带来的伤害。

它是真实历史改编的反战争题材电影,二战结束后,两千多德国战俘,绝大部分还是少年,被押往丹麦西海岸,被迫用双手人工挖掘一百五十多万枚地雷,几乎一半多死亡或伤残。

不管如何,虐待战俘,这算是丹麦的污点。

然而《地雷区》的编剧与导演正是丹麦人,一个丹麦人跟我们谈丹麦驱使德国战俘人工挖雷的故事,有意思吧?

反战题材电影往往是从胜利者角度切入的,《地雷区》却是从失败者角度切入,有意思吧?

从德莱叶到拉斯冯提尔,丹麦电影从来不容小觑。

说起丹麦电影,不少人还会想起《狩猎》。

粗暴地说,《狩猎》是群体迫害个体,《地雷区》是群体迫害群体,都是在情绪上辗压你内心的电影。

当初,丹麦与德国签署互不侵犯条约,但是德国撕毁了条约,一天之内侵占了丹麦,并占领了长达五年。

德国战败了,丹麦解放了。

面对昔日的非法占领者,丹麦人岂能不恨?

区区战俘公约岂能挡住他们内心的愤怒?

正如丹麦将官说:“不要指望丹麦人张开双臂欢迎你们的到来,你们只是来拆弹的。

”2、战争表面结束了,真的结束了吗?

(谁种下地雷,谁就该扫除地雷吗?

)(1)这部反战题材还警醒我们,战争里没有真正意义上的赢家。

战争的受害者也好,始作俑者也好,都会饱受战争带来的痛楚,战争就是那么残忍,没有一丝怜悯之心。

(2)卡尔逐渐清醒,意识到庞大的恶行是庞大系统所造成的,无论是侵略方还是反侵略方,在仇视中表现出了同样的恶,无论是德国士兵还是丹麦士兵,在巨大系统中都具有相同的个人的无奈处境。

而对应于此,人也应该怀有同样的、无偏见的善。

(3)可能只有无偏见的善,才能真正消除产生大恶的机会,这是电影《地雷区》给我们提供新的视角,有价值的视角。

(4)对待历史的态度:宽恕,但不忘记。

(5)战争机器如何人性的觉醒,不被制度机械的碾压(6)在特定的一些时刻,也许每个人都可能成为残虐的施暴者。

在战争环境下,每个国民都可能成为国家的杀人武器。

一个疯狂的杀人统治者,带来的灾难不仅仅是波及了敌国,也伤害了自己的过敏。

(7)就像别人揍我一顿,我去揍他儿子一顿,看似有道理,只不过是仇恨蒙蔽双眼,觉得父债子还天经地义罢了。

地雷问题该不该由德国来承担?

该。

可是借挖雷之机,肆无忌惮地让他们去送死,这就是千不该,万不该了。

然而,当我们把丹麦当作是中国,德国当作是日本时,你的想法是什么呢?外部压迫,内部惶恐。

3、电影叙事把控相对平淡,中规中矩。

(1)卡尔情感的变化处理的比较突兀,一夜之间对那些孩子们改变了态度一夜之间就改变对这帮孩子战俘的偏见,并且迅速的转变成一位亦敌亦友的慈父形象。

这直接导致了整部电影在情感上却少了层次感,更缺乏了可信度。

(2)那个自杀的双胞胎之一的小伙子爆炸后,没有镜头展示对小女孩的影响,小女孩看了那一幕后的反应是什么?

对她是什么影响?

看到与这个走向死亡的男人才发生静谧关系的孩子,是怎样的状态,她眼前如此鲜活戏剧而反常的事件势必对她造成影响,她以后对世界、战争、生命的认识势必会源于此。

为什么不对孩子进行稍多一点的描写?

这么美丽的死亡之路是不是需要更深情一些?

孩子在影片中出现的意义是不是可以更认真一些?

(3)结尾以为四个孩子逃离过程中,会突然来一颗炸弹呢,类似《柏林谍影》以影色为水沏了一杯人性的茶(看电影后,可以先谈谈自己的直观感受,然后再理性思考)

 10 ) 美国和欧洲国家对待德国战俘很残忍

战争很残酷,折磨人性。

1945年,德国战败投降后,驻守在丹麦的德国士兵全部沦为战俘。

而丹麦民众对这些曾经残害过自己亲人的德国军人当然是恨之入骨。

他们先给了这些纳粹士兵一顿痛殴之后,又决定让他们去排雷。

因为战争中德军为了阻止盟军进攻,他们在丹麦境内埋下了150万枚反坦克地雷和反人员地雷。

雷是德国人埋下的,丹麦人认为那就要他们自己来拆!

可是,在丹麦的这批德军俘虏中,其实大多数人其实都是老弱病残,根本就无法胜任排雷工作。

于是,丹麦军方在这些德国俘虏中挑选出了约2600名德国战俘,让他们去承担清除丹麦境内排雷的工作,这些德国战俘中有很多还只是十六七岁的少年。

这些被选中的德国少年们,其实他们都已经被德国抛弃了,当时他们只不过是薄如微尘的战俘而已。

不过,丹麦官方一直坚称参与扫雷行动的德国人,全部都是志愿者,并非是被强迫的!

虽然在排雷工作中动用了一些机械车来排雷,但更多时候还得靠人力去清除!

因此,在这场任务艰巨的扫雷行动中,先后一共有149名德军战俘被地雷炸死,165人被严重炸伤,另外还有167人被轻微炸伤,而这个所谓“轻微炸伤”是指被炸掉一条腿或一只手。

半个多世纪以后,丹麦和德国合拍了一部电影《地雷区》,其实就是讲述的这段排雷历史。

虽然在电影中有不少夸张成分,但基本也算是重现了当年的真实历史。

要知道,在那次排雷行动中,还有52名负责监督排雷工作的丹麦人也被炸伤。

其实,战后这样对待战败国战俘的事情并不奇怪!

而至于所谓的“战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阵营,他们对德国人心慈手软,甚至以德报怨,全心全意地帮助德国复兴”这句话,其实和史实是有一些出入的。

要知道,据美国政府自己估算,早在1944年时,美方就从德国战俘身上获利超过1亿美元(相当于现在的40亿至100亿美元)。

纳粹德国投降之后,有很多德国战俘还被遣送到美国本土,以解决美国国内劳动力匮乏的问题。

结果,那些尝到甜头的美国农业州议员们,在美国后来准备遣返这些战俘回德国时,他们甚至公开要求美国政府推迟遣返决定:最好能继续留下10万“德国佬”给我们干活!

所以,西欧和美国在对待德国战俘问题上,并不是他们真的有多“仁慈”,只不过是在表面做法上要比苏联稍好些。

毕竟战争中纳粹在苏联犯下的罪行“罄竹难书”,苏联人的报复,也只不过是在“投桃报李”而已。

《地雷区》短评

他们回去以后怎么看待丹麦人

3分钟前
  • smush
  • 较差

题材挺好的,演员们也不错。就是这个丹麦军官身上反差感太重,看着有点难以接受。人物塑造一般,一堆小男孩我到最后都没记住谁是谁。

6分钟前
  • 融化又凝结
  • 还行

其實覺得電影情緒方面有些過頭了.....卡爾雖兇狠卻是一個好人,但拆彈少年的產生是德國民族跟國家必須承受的苦果,老實說我認為丹麥軍官的思維看似殘忍但可以理解。

7分钟前
  • Sherylkim
  • 还行

战争的丑陋通过它的遗产就可以窥见。剧本很工整,但导演拍出了别样的风味,压迫感与忧伤伴随,一群男孩蝼蚁一般的命运,大兵爱与恨的纠结,战争与人性的对垒都藏在在美丽的海滩下的地雷中等待挖掘。[B]

9分钟前
  • 帕拉
  • 推荐

宁静的海岸里显得那几声雷响更加震撼。

12分钟前
  • B.M.W
  • 还行

看到有些人提到了“救赎”,简直是搞笑。十几岁的孩子被迫上战场被迫成了纳粹,被迫用生命排雷,你跟我说是救赎?

13分钟前
  • 落魚
  • 推荐

题材很好,但是人物显得单薄了些。少年的死亡和无休止的排雷,却也是早就在意料之中了的。军官的转变是很不错的展现。算是清楚明白地从小处反映了一段历史,却并不精彩动人。

14分钟前
  • 成都越
  • 还行

反战题材。战争的受害者也好,始作俑者也好,都会饱受战争带来的痛。这些少年们用血肉之躯赤手挖掘数200万枚残余地雷,在二战后期,德国参战的基本上都是年轻人,他们本该不用承受这些苦难,看着海滩上被炸飞的少年真是心惊肉跳。纳粹造的业障,始终还是要日耳曼民族偿还,很钦佩德国人的态度和坚毅。

15分钟前
  • kiki204629
  • 推荐

4.5/10 有点流水账,各方面都没有很出色的点,不懂为什么能拿奥外提名...

20分钟前
  • 梦幻之都
  • 较差

一张张年轻的面孔,一具具炸碎的尸体。一位喜怒无常的丹麦军官,一群可怜的德国军虏。这是一部安静的电影,却让人看得心酸的电影。我想回家,最后又有多少人能回家。我们都没有错,错的是时代和战争。

25分钟前
  • 三三
  • 推荐

第一幕单独一个人在成百上千的并没有受到任何人身束缚和大面积武力威慑的行军人面前狂揍一个年轻人其他人都毫无所动我觉得太鬼扯了,直接出戏看不下去

28分钟前
  • luokobe
  • 很差

然而,当任务结束之后,当幸存的孩子们满心欢喜的以为他们终于逃脱了死神的手掌可以回到故乡之时,等待着他们的,却是另一项同样残酷的任务

32分钟前
  • (๑⁼̴̀д⁼̴́๑)
  • 推荐

战犯有人权吗,一个问题

37分钟前
  • 龙三
  • 力荐

我们只想早日排完雷,回家做建筑、当画家、开饭馆。无论什么战争,最受害的总是人民。欣赏刀子嘴豆腐心的军士长,佩服德国人的坚毅,敬重两国的反思。8

39分钟前
  • 巴喆
  • 推荐

这个逻辑在哪里?

44分钟前
  • 树叶梗子
  • 较差

1、从另一个角度(人道主义或人性)看二战之后的后遗症,反思战争与历史的遗留问题;2、每一次排雷都是与死神的近距离接触,再加上都是一群孩子(历史的牺牲品),这样的反差更是触目惊心。

48分钟前
  • 叩歌
  • 还行

这么一般的片子能这么高分

51分钟前
  • 哒哒哒滴哒哒
  • 较差

这种细节写意的不像是一部电影。整部电影无关于人性,心理冲突也不够完善

53分钟前
  • 滚滚
  • 较差

很长时间一直没找到片源,大概是太期待,看了只觉得还好。

55分钟前
  • Josee
  • 还行

3.7星。那种不知道什么时候哪颗地雷会爆炸的感觉是这部电影除了情感层面外,最大的成功。

60分钟前
  • what'swilliam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