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离家不远了,只差一万公里 ――看《极地重生》《极地重生》是根据德国军官克列门斯.弗雷尔在二战时期真实经理改编的电影,同样是监狱题材的片子看有很多,象哈特的战争和第九日,但能表现出如此的勇气和毅力是其他影片不多见的。
影片中细节描写,让人印象深刻: 印象一:基文斯所带不多的粮食已经吃完,面对四周寸草不生的绵绵雪野,基文斯绝望地跪下来,对天长啸,“我们在天之父,请赐我食粮……”面对茫茫雪原,没有边际,似乎就要走到人生的尽头,无助与绝望,在那一刻扑面而来。
印象二:终日走在雪原的基文斯筋疲力尽,几乎已不相信他能走出西伯利亚。
除了漫天大雪,他什么也看不到。
然而,奇迹出现了,前方突然出现了一株小树――那象征着希望和生命的小树。
虽然它在风雪中抑制不住地颤抖,但依然坚定地、笔直地站在那里。
狂喜的基文斯奔过去紧紧地拥抱着它,大喊道,“ 是一棵树,你是一棵树。
我快要成功了!
”记得从新疆戈壁滩回来的路上,看到一片几颗绿色的白杨树,为止感动。
生命同样能带来感动,特别是在这样恶劣的环境中,唤起对生的渴望和勇气。
印象三:哥夫对主角基文斯说:你离家不远了,只差1万公里。
一万公里非常遥远,但对于基文斯来说不过如此。
他超人的勇气和毅力可以让他战胜如此艰难的旅行,何况只有一万公里呢。
主角用三年时间完成了一件事--回家。
在雪地中行走时,主角用数子弹的方法记录自己的路程。
在极度寒冷的迪尼夫角一步一步向前走。
每一天很短暂,但把每一天都专注在一件事上,最终成就非凡。
缺点:主角在和雅库茨克居民中一位少女的故事,显得太过俗套,好像每一个英雄都应该和美女发生故事。
《极地重生》,一个德国战俘逃离了迭夫涅日劳改营,在北极圈内独行500公里,继而向西南穿越克雷马山脉及克雷马河,走了一年才到勒拿河,风雪天被野狼袭伤,在雅库茨克被蒙古装束的居民救活,在蒙古包养伤并与一个美丽善良的寡妇(其夫被熊杀死)相爱,与前一小时相比,感觉雅库茨克温和美好如天堂,由于被通辑,继续西逃,在一个山花烂漫的季节逃到了赤塔,差点被活捉,又经一年多西行至中亚,形同乞丐,被一犹太人解救,获得拉脱维亚护照,经土库曼斯坦与伊朗边界的一座木桥离开苏联,因疑为苏联间谍被关入德黑兰监狱,幸而被一位在非洲做大使的舅舅相认而获准出狱,凭着两只脚和坚强的意志,苦行三年多,从苏联最东边白令海峡,经东西伯利亚山地,中西伯利亚高原,西西伯利亚丘陵,俄罗斯平原,蒙古高原,中亚高原,伊朗高原,最终回到家乡德国拜恩州,在一个冬夜温暖的教堂,老泪纵横地拥抱了自己的妻子和女儿,当时我也是泪流满面。
西伯利亚原住民伊莲娜送走利文斯基时,她的祖父在地上祈祷,音乐中响起女高音的独唱,真地感动的流泪了还有一个镜头就是最后利文斯基一家团聚的时候人的信念是多么的伟大那需要多么的坚忍,多大的勇气画风唯美
最后主人公历尽千辛,一家人团聚。
画风美的不可胜收。
画风唯美。
古老的仪式,不是传统,而是文明的传承。
俩人世界。
所有压抑的情感在最后家人相聚的那一刻爆发,就为了这一刻就足以给五星。
对于一个普通的士兵来说,他才不晓得政治的内幕,他只是遵从上级的命令罢了,真正牵动他的心的,是亲人啊。
主人公是一位值得所有人尊敬和钦佩的人,影片大量的篇幅用来描述逃亡回家那段14000万里的距离,其中莫文斯展现出的强大生命力首先源于他自身身体条件以及聪明才智,但更重要的是那种无比坚韧的意志力。
再进一步,其动力来源是因为他深爱着自己的家人啊,是责任感,是为了恪守诺言。
细节处理的非常好,内容也很丰富。
一路上遇到的各种各样的人充分展现了人性,有不堪入目的也有美好的。
穿过了空间,流逝了时间,经历了不同地域文化,不间断的危险与困难都一一解决,终于回到了只有在梦里和出现幻觉时才看得到的家啊,真的很令人感动。
另外,从德国视角看待历史,让我有一种感觉自己是井底之蛙的感觉,这段历史感觉得仔细研究一下,国与国之间的关系真的很复杂。
以此记录2019.02.11
看完电影, 觉得很多地方难以理解。
1. 在火车上, 一个士兵说, 他原来在纳粹冲锋队, 认为那是他最后的光荣, 接着就被打了。
为什么?
难道纳粹士兵也分支持纳粹的和反对纳粹的人么?
影片是想借此表达, 纳粹思想在当时的德国也是可耻的么?
我认为这就是本片故意为了渲染德国正义安排的片段。
2. 既然俄罗斯士兵对待战俘那么恶劣, 为什么纳粹老军医可以有自己的办公室?
他应该也在战俘营被虐待, 然后在需要他的时候出来瞧病啊。
3. 纳粹老军医为什么选择帮助男主?
我能想到唯一的原因被自己反驳了。
如果因为男主想逃被浸猪笼?
但是想逃走的人肯定不止男主。
要知道老军医是用自己的命给男主换来的逃生条件啊。
如果是因为老军医知道自己身患绝症, 随意选中了男主, 那只能说是主角光环。
4. 男主太帅了么?
为什么看守所军官跟女军医吵架的时候会问女军医是不是喜欢上了男主?
电影里没有任何铺垫。
5. 两个淘金的人为什么要救男主?
他们本身也不是什么道德高尚的人6. 雅库茨克人救了男主倒是还能说得通, 说明这个部落人心善良。
但是雅库茨克的寡妇为什么选择跟男主睡了呢?
仅仅因为这个男人太帅了吗?
好吧, 可能是吧7. 伐木场的军官, 既然他们要举报男主, 为什么还让他坐上火车呢?
可能就是为了让他在下一个火车站被再次俘虏?
这是不是也太蠢了8. 在火车站, 男主再次大逃亡, 看守所军官的脸都被男主的狗子咬伤了, 也知道他又跳上了火车, 就不再追了??
要知道他为了抓捕这个逃犯, 也差不多跨越了大半个俄罗斯了,为什么在离他这么近的时候放弃了????
他有汽车, 有资源, 抓人的欲望有这么强烈, 没理由抓不到啊。
9. 犹太人大叔帮助他, 我是真的无法理解。
他的兄弟被德国人杀了, 他还要帮助德国战俘, 并且发病临死了还要坚持说他会帮助所有人。
犹太人的利益观多明确, 他这做法说不通啊。
他帮助男主准备了假护照, 衣服,把仇人照顾得这么周到的犹太人, 我是真不明白。
10. 他偷偷搭乘大卡车, 情急之下杀了卡车司机, 没人报案吗?
俄罗斯没有警察吗?
过边境桥的时候, 一直费尽心机抓捕他军官给他让路这个举动, 更是说不通了, 只能说这一幕是他脑补的。
最后到了德国了, 他被怀疑是俄罗斯间谍, 这个是说得通的。
有太多牵强的情节了, 综合上面的疑问, 我更愿意相信这是一个俄罗斯间谍为了回到德国享受退休福利待遇, 编造的一串谎言。
《极地重生》早早的就收进LIST,由于种种原因却一直搁置未看。
昨晚,宝终于帮我达成这个心愿,陪我在被窝里看完了这个片子。
看罢,却是剪不断,理还乱,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影片根据真人真事改编,男主是二战时期的战俘,被流放到距家14000多公里之外的西伯利亚。
心心念念记挂着妻子与女儿,无时不刻记着答应女儿回家过圣诞的诺言。
劳改5年后逃出牢狱,扛住了酷寒、饥饿、追捕的重重劫难,在好心人的帮助下,终于在第八个年头的圣诞节回到家门口。
幸福似乎手可盈握,盼了那么久恨了那么久,镜花水月终成近水楼台。
手脚不由自主欣然前往,八年来无数次默念的那句“我回来了”终于要梦想成真脱口而出,却在最后一刻被躯壳里的另一个自己硬生生喊了一声:卡!
宝说,千山万水来到家门口,却犹豫不敢向前走,不甚理解。
但我想,这就是所谓的十年生死两茫茫!
不思量,自难忘。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小轩窗,正梳妆。
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犹豫不前,不敢开口,那是因为爱入骨髓,无法成言。
风雪八年,身上的每寸肌肤痴念至狂,每个细胞片无完肤。
因着爱你的执念,辗转回到你们的面前,内心深处既希望又害怕你们不再原地等待,既祈祷又恐惧已有双手替你们分担八年的辛酸。
所以不敢贸然上前,不愿造次相认。
生怕这一开口,会再次打乱你们辛苦修复的平静,会是无边无际潮涌而来再无能力承担的痛。
所以只能默默跟随,小心求证自己是否一厢情愿。
若说世上的快乐都是相似的,而痛却又不尽相同,那么灵犬莱西的痛,又有几只狗犬能感同身受呢?
莱西为了回到前主人的身边,从苏格兰一路500英里涉山涉水逃回约克夏。
夜里抵家,无灯火。
跑去校门口,主人亦不再原地等候。
那种不再被需要的惶恐足以压垮500英里的意志,疲累不堪得无法坐立,只能卧地,无作为的等待。
声声泪泪,全是痛。
任何举措,皆是执念。
回家,竟是痴心竟成妄想,竟是种无药可医的痛。
他们说,世上最遥远的距离,不是生与死,而是我站在你面前,你却不知道我爱你。
但其实,世上最遥远的距离,不是我就站在你面前,你却不知道我爱你,而是我爱你爱到痴迷,却不能马上抱你入怀,对你说我爱你。
因为我害怕我的冒失出现叨扰了你失而复得的安静,因为我害怕时光驱散了你的原地等待,因为我害怕我一说出口,思念势将溃堤成灾。
所以只能小心翼翼退后再退后,战战兢兢靠前又靠前,如履薄冰的拿捏着分寸,如临深渊的丈量着距离。
生怕一不小心,悬于一心的期待以及经年的努力灰飞烟灭。
历尽千辛万苦逃回家,你满心以为一切的含辛茹苦在靠近家门的那一瞬终成过往,到家就是大团圆。
但其实这只是涉世未深的孩童一厢情愿的想法罢了。
世间那么多的无奈,那么多的让人不能说的痛殇,谁又能知晓多少?
所以,有生之年,能够打开门大声地自如的说:“我回来了!
”时,尽情地说。
舍生忘死万里觅归途--其中一大亮点:女儿丽茜娅对父亲无比深切的思念.伴随长大。
二战末期,德国军人科利基文斯(米高·文度 Michael Mendl)在战争中沦为战俘,被处以25年的刑期,而此时他怀孕的妻子和女儿则完全没有他的消息,只能求神保佑他还能活着回来。
经过漫长的跋涉,一行战俘被送到了一个劳改场,那里没有围墙也没有栅栏,然而极度的严寒和千里冰原则成了难以逾越的屏障。
这里位于西伯利亚东部,初到之时,由于天气和疾病,很多人都不幸死去,然而非人的矿工生活,才是真正的炼狱。
科利基文斯从来没有忘记远方的亲人,一次失败的逃亡让他饱受看守的虐待,然而这却更加坚定了他要逃出这里的决心。
后来在年迈的医生的帮助下,科利基文斯才得以逃离劳改场,从此获得回家的希望。
可是在他面前的,将是长达14000公里的“死亡之地”,在被积雪覆盖的千里冰原,科利孤身一开始了漫长的回家之路…… 第一次与父亲的分别
与父亲有话要说
第二次,父亲遇险时女儿的心灵感应:
梦中惊醒
第三次,坚信父亲还活着
感应到
丽茜娅 期盼多年的父亲终于回到身边!
2023年1月30日22:34:49很好的一部片子。
12345678901234567890123456789012345678901234567890123456789012345678901234567890123456789012345678901234567890123456789012345678901234567890
【7.8】
1、主角光环都拉满了还这么狼狈。
专门在火车站10几个人带着枪围堵他,他随便一跳就能跳到正在开走的火车上,火车站不应该被临时管制,所以火车只能进不能出吗?
那条狗跟着他我就知道这条狗凶多吉少,狗在那儿给他争取时间,他一不上去补刀助攻,二不抓紧时间逃命,十几个人的枪都朝他开,他一点屁事没有,这不是就是神剧么?
神经病导演2、只能说主角经历丰富,但是并不代表他能力行。
他经历的那些事遇到一两件让他死里逃生也就罢了,一连串都被他遇到就是主角光环,就是狗编剧的安排而已,有什么不得了的遇到的磨难多,又不是遇到了绝境3、男主好几次都幻觉,导演故意这么安排吓观众,手段低劣4、我希望主角在快逃出去,快成功的时候死掉5、你说他一路上遇到的帮他的人为什么要帮他呢?
比起举报他的人来说,帮他的人更多,举报他、抓他的人更少、脑子更不全。
6、这个真实故事里的人走了14,208KM,荭菌怅筝走了两万五千里,1里=500M,鸿钧常增就走了12,500KM,这个主角居然比洪俊長蒸走的路还长,而且弘峻苌憎走了两万五千里只是“走得最远的布兌”。
因为学习德语的缘故,以及德国电影令人深思的特点使我看了这部电影。
看完之后,除了主人公的事迹留给我的震撼之外,更多是一路上帮助他的人给我的感动。
从监狱的医生,到森林猎人,再到土著人以及最终不惜一死帮助他的犹太人,每个人都给了他至关重要的帮助,让他在绝处逢生。
这让我深深的相信,我们的世界有真爱的存在。
前一段时间我还在想,世界上的每个人都是为了自己的利益而活着,不会去帮助一个和自己没有关系的人,而且这个人还可能会给自己带来危险。
但是,电影中的主人公正是遇到了这些“贵人”才得以“极地重生”。
因为理解能力的问题,我暂时想不透他们为什么会去帮助主人公、、、但是他们的确是这样做了。
最后苏联军官的放行我认为是他的内心受到了主人公坚强内心的感染,总之这一切都是深层次的人性吧,包括途中的出卖与背叛。
另外我自己也有一个目标,这几天也因为追求目标的过程真的很累而痛苦的煎熬着。
但是相对主人公来说我的目标真是十分容易实现,我也会更加努力的向前走。
看完了总想说点什么,但因为自己的表达能力较差,虽然内心感慨万千,但是无法描述、、而且行文也比较乱、、我会慢慢练得
太流水账了,磨磨唧唧啰里八嗦没有重点,也没有拍出历史的厚重感,浪费了这么好的题材。
苏俄地盘的生命接力棒:医生-淘金人-蒙古人-雪橇狗-伐木工人-中亚人-犹太人
在伟大的本能驱使下,主人公踏上了异乎寻常的求生之路。期间流露的细腻人性让观者觉得导演的“活真细”!呵呵
主演Bernhard Bettermann的祖父和外祖父都死于战后的苏联战俘营,据演员本人解释犹太人“以德抱怨”的作为是出于人的怜悯心(“人会帮助一个低到尘埃里的人,哪怕曾是最坏的敌人”)。影片中犹太人说“你们不知道,只是奉命行事”,这只是对德国人说辞的嘲讽。最后桥上苏军军官的出现是主角幻觉吧。
..
德国人终于不用反思自己,而光明正大地黑俄国人。但犹太人这关还是过不去。
一个人身体里只剩下求生欲望的时候,是最纯粹的人。科利基文斯在雪原上见到那颗孤零零的树痛哭失声的那一幕是最震撼人心的场景。
真实的逃亡故事
节奏有点太慢了
让我想起了肖申克的救赎,只不过这里支撑他从苏联东海岸逃亡回德国的是对家庭的承诺
逃亡三年,如果不是一次又一次遇到贵人,估计已经死在路上。
小时候 第十放映室 推荐的。太假了。
2.5。描述和设置不够以致于超过两个小时的这部电影实在显得过于长了。感悟上来说,比起毅力,能让人生存下来的更本源还是一种运吧。
没看完~~ 剧情太长~~~ 用空再补吧~~
味很冲,黑和洗。
个人认为蛮好看的,是纪实片看来很励志~
主角光环过于强大,细节禁不起推敲。从军医相助开始就很不合理,淘金者的相救,犹太人的帮忙,甚至一路追杀的伐木场官员最后放走了他,都非常假。一路有惊无险,乃至途中还有一场艳遇,这是典型的“外族女人爱上白男”的设定,着实难看。
1万4千公里, 3年,每天12公里。 光是这些数字,已经让我流泪了。
细节欠佳,苏联军官真是恶趣味。。
斩断退路合理化退缩 逼到绝境涅槃 有得选择可能是桎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