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开始其实还没打算看这部电影,被名字和画报吸引进来看的。
说实话,一开始看起来并不吸引人,而且还有点无聊,对着一片花上演了“宫心计”。
但是后来随着剧情的深入,慢慢被故事吸引。
选择的花的颜色也是特别巧妙,娇艳欲滴的大红色,其实也是一种隐喻。
到底是娇艳的花朵在寄宿人脑控制人类,还是人心难测?
还是值得人们反思和思考。
今天这位导演能贴上的标签特别多,贴上标签之后又特别长。
奥地利导演,奥地利文艺女导演,奥地利单亲妈妈导演的科幻片,四次入围戛纳“一种关注”单元后终于入围主竞赛并最终夺得影后大奖的奥地利单亲妈妈导演的英语科幻片……采访中,她有三个观点让我印象深刻。
她说,她有个9岁大的儿子,竟然爱看《冰雪奇缘》,她觉得这简直跟吸毒一样。
全奥地利人都只看美国电影,她的内心是可怕+恐怖!
她还说,自己在奥地利做导演的过程中,遭遇过一些不受尊重的待遇(是metoo吗?
咱也不好说,咱也不敢问)。
她还被周围批评不是一个好母亲,因为生下孩子后,她没有完全在家待着。
她反复说,人类是不可能完全理解他人的,这种不可能的意思是,就是不可能。
而她的科学观是,中国的基因编辑婴儿是大好事,积极,正面,引导我们往正确方向走,和国际舆论的谴责截然相反。
她说的这几件事,都可以在这部电影里找到对应的表达。
这位导演叫杰茜卡·豪丝娜,绘画艺术家庭出身。
电影叫《小小乔》,豆瓣上有些争议,但不失有趣,今年欧盟影展的开幕片,国内暂时还不能在商业院线上看到。
导演杰茜卡·豪丝娜
《小小乔》电影正式海报它到底讲了一个什么故事呢?
小乔是女主角爱丽丝儿子的名字,小小乔是她另一个“儿子”——一种能让人闻了就心情好的红色花朵(不就是嗑药嘛)。
女主在通过测试后,安心地把小小乔送给小乔,谁知道,测试是不准确的,小乔被小小乔“控制”了,性格变得古怪,并且,越来越多的同事也被小小乔“控制”了。
电影里,最终只剩下爱丽丝一个人是“人类”,她必须做出选择,归顺“小小乔”,或者对小乔放手——尼玛,这根本就是一件事,哪有得选啊!
听上去有点《天外魔花》+《恐怖小店》+《怪形》+《科学怪人》……但《小小乔》有它自己独特的节奏,诡异,深邃,很抽离,失真。
但它的不真实,又与我们人类社交的不真实极为相似。
能看出来,杰茜卡·豪丝娜来自一个中产阶级家庭,有良好的教育,衣食无忧,她可以尽情思索哲学,安心做导演。
来吧,上干货。
01从哲学到科学人类永远不能了解他人;中国基因编辑婴儿这事积极又正面第一导演:《小小乔》算是你影像上最具野心的一部戏吗?
杰茜卡·豪丝娜:怎么样的野心?
第一导演:比方说你把一切成熟的想法都放在里面了。
杰茜卡·豪丝娜:那我不确定它算不算最有野心的一部,我就是通过电影讲述对我来说重要的故事,没想那么多,不能说它和我以前的电影相比更具野心,不能这么形容。
第一导演:这次离金棕榈更近了一步。
杰茜卡·豪丝娜:我只能说我的电影变得更复杂了,但我也没有办法拍出一部获奖概率更高的作品。
第一导演:整部电影到处都是模棱两可的情节,人物动机的多义性,很想知道你从几岁开始怀疑人际交流上的“真”与“假”?
杰茜卡·豪丝娜:我也不记得我是什么时候有了这个想法,它源自我对生活的一般性认知和过去积攒的经历,这些是你我都曾拥有过的,而非我自己所特有的。
有一瞬间你会意识到,人们不总是一直说真话,这是非常正常的。
但是我们会试图忘记这一点,通常我们会忽略它,我们希望自己能够去相信,希望所有都是真的。
你并不了解他人,你永远无法真正理解他们,你只能去猜测。
这部《小小乔》就试图去告诉大家,这或许才是人类最普遍的状况。
第一导演:《小小乔》是一部很完整的女性电影,但是,你为什么想到把它和当代科学结合在一起?
在科幻这方面,你的起点是什么?
杰茜卡·豪丝娜:对我来说,《科学怪人》这个故事是我创作的其中一个起点,它是关于一名科学家创造了一个怪物的故事,这个怪物逃离到了外面的世界并伤害人类,我想展现这个故事的一个女性版本,即女科学家版本。
确实,这部影片是关于科学的,因为所有的科学家都会创造新的事物,但没有人能够百分之百地确定新事物后来会如何发展,是否会有一些没有预见到的副作用,从这个角度上讲所有科学家都在给世界创造怪物,因为他们无法控制自己创造的东西,这是其中的一个方面。
另外一个方面是这个科学家既是一名女性,也是一位母亲,她不仅创造了花朵,也孕育了自己的孩子,这是《科学怪人》中没有的元素,但我们发现在当下,职场母亲是个非常重要的话题。
1931年《科学怪人》海报第一导演:那这部电影背后的科学家团队都是来自哪些领域?
杰茜卡·豪丝娜:我面试了很多不同领域的科学家,其中有一位是做脑研究的美国科学家,他也参与很多美国商业电影的制作,同他谈话非常有趣,因为他已经熟知如何把科学最好地结合到电影中。
我曾跟他讨论,我们需要干预大脑的哪个部分来改变人们的行为。
但最后,只有三个科学家真正同我们合作编写剧本,包括一名神经学家、一名植物遗传学家和一名人类遗传学家。
第一导演:那么,你是否有关注到去年中国那次基因编辑婴儿的报道?
杰茜卡·豪丝娜:有的,我听说过这个新闻,我觉得这是个创造性的研究,这与我们在欧洲和美国所展开的讨论很相似,都是关于伦理问题的,自从那位中国科学家对胎儿进行基因干预后,这方面的讨论更为热烈,我觉得这是件好事。
因为有科学家开始编写针对科学家们的伦理指导目录,这是非常重要的,从这个角度出发,这个事件有正面意义,因为它让人们意识到,我们需要相应的指导,帮助把握这项新的研究领域的方向。
那科学家是否有可能对人类进行真正的基因改造呢?
我并不清楚这个问题的全部答案,但现在科学家都在制定伦理指导目录,这件事是特别正面和积极的。
02从导演到母亲女导演没男导演那么受尊重;我曾被批评当妈不称职,因为我生了孩子还去做导演 第一导演:你刚才有提到电影中的职场母亲,你自己也是一位母亲,你是如何平衡母亲和导演这两个工作的?
杰茜卡·豪丝娜:其实,《小小乔》这部电影想要传达的信息不仅是给女性观众的,更多是针对男性观众的。
在我生活的奥地利和整个欧洲,大家对于女性的母亲形象认知仍然是非常传统的,社会认为母亲就是要爱自己的孩子胜过其它一切,但我想要表达的是,其实母亲跟父亲很像,虽然她很爱自己的孩子,但同时她也可以把自己生活的其它部分拿出去做别的事情,例如成为一名科学家或者像我一样做一名导演。
我作为一个女性,也曾经被周边的人批评,因为他们无法想象女性如何能做到在工作上全力投入同时又不耽误做一个称职的母亲,我觉得这根本不是什么问题,因为大部分父亲就是这样的,这是可以实现的,所以我认为母亲们的生活中应该要有这些方面,毋庸置疑她们是爱自己的孩子的,但她们也应当能够参与到其它事情当中。
第一导演:电影中有一场戏,本·卫肖站在艾米丽·比查姆家门口和她表白,表白的同时,旁边走过来几个女人,她们嬉嬉笑笑,仿佛是在嘲讽男主刚才的示爱?
本·卫肖在此时像一个利用情感的人,你有这层对男性的批判隐喻吗?
杰茜卡·豪丝娜:这不是什么隐喻,我只是在扰乱那个时刻,因为当时他正在表白他的爱意,那些走过来的女孩有点打断了他,我时常在我的电影中使用这种方法,创造一种幽默的感觉,当你试图严肃起来的时候,突然一些搞笑的事情把氛围破坏了,例如不合时宜的声音忽然出现把你的注意力给分散。
这也涉及到你在采访开始的时候问到关于整部影片的那个问题,什么是真与假?
什么是真相?
真正的感受是什么样的?
也许本·卫肖正尝试表达他真实的感受,但他被那些女孩打断,状况就崩塌了,我们也就不再相信他了,当他再说“我觉得我爱你”的时候,听起来有些尴尬,但女主也并没有做出真正的回应。
也许他说的是实话,但我们并不知道。
整部电影中都充斥着这种特质,我想提出的问题是,“那个真正的我在哪里?
什么时候我才是真正的我?
什么时候我表达的是我真实的感受?
” 人的身上有许许多多不同的方面,由于受到外部世界的影响,人们很难做到真正本我的表达。
第一导演:去年的Metoo运动有影响到你吗?
杰茜卡·豪丝娜:Metoo运动影响到了整个欧洲社会,包括导演群体。
我认为Metoo运动的核心是男性和女性如何对待彼此,曾经人们普遍缺乏对女性的尊重,在我成长的过程和成为导演的路上,我曾经常受到这样的影响,我不是说人们都很坏,但对男性导演的尊敬程度就是和对女性导演不一样,所以我会认为男性更受待见。
如果一名男性导演拍了一部奇怪的影片,人们就会说他是鬼才,如果是女性导演的话,人们会倾向说,这电影也太奇怪了吧,简直是一部失败的作品。
我感觉人们在评价女性时缺乏信任和尊重,女性也能在电影和其它方面出类拔萃,但这个事情并不是那么显而易见,因为大部分时候是男性主导的。
第一导演:Metoo不能单单只体现在性别观念上,它其实是一种政治。
杰茜卡·豪丝娜:对,我觉得性别只是其中一个很小的方面,重要的是在更高的层面开展交流对话,而不是贬低和轻视女性。
第一导演:说到两性,这部电影有一个设定,我觉得很有趣。
“小小乔”这朵花不能繁殖,电影里有场戏很微妙,男主有一天和女主约会,按常规的情节发展,他们有可能在当晚确定关系,但是在约会那天下午,男主意外触碰了“小小乔”的花粉,然后他似乎没有再对女主有任何性行为上的企图了,他很可能被花控制了。
那么问题来了,一朵不会繁殖的花,阻止了两个人类的交配,请来讲讲这个设计吧。
杰茜卡·豪丝娜:是的,电影中繁殖这个主题与爱丽丝作为母亲的身份相呼应,她自己生了一个孩子,同时也赋予了植物以生命,这甚至不算什么发明,因为这些植物都是经过基因编辑的,大部分都无法进行繁殖,这正如影片中说的那样,这可以防止植物在自然界中的繁殖,因为我们不知道基因编辑的植物是否会有什么副作用,这就是为什么影片中大部分植物都没有繁殖能力的原因。
第一导演:当代独立女性在慢慢觉醒,反婚反育的女性比重在加大,如果这个选择是基于两性公平,基于社会健康,那会不会意味着,一部分女性会从社会性上正确地远离子宫这个器官?
在绝对公平面前,人类的繁衍是不是也不太重要?
杰茜卡·豪丝娜:这已经产生影响了,例如在一些儿童看护服务不是很健全的国家,他们的出生率和儿童数量都在下降,例如在德国和奥地利,我们都不是很擅长(抚育孩子),很多孩子去上幼儿园,中午十二点就回家了,那你该怎么办呢?
所以大多数家庭的母亲都是待在家里的。
法国就是完全不同的情形,女人生完孩子后,过六个月就回去上班了,孩子会在很好的公立机构得到看护,如果女性能够继续工作,同时她们的孩子可以有人照看,那么她们是会继续生育的,但如果她们必须在职业生涯和养育孩子之间做出一个选择的话……就像我的母亲一样,她选择了后者,丢掉了自己的工作。
对我而言,我没有做这样一个选择,我有自己的工作,同时也有孩子,因为我会雇人照看我的孩子。
我觉得这是问题的关键,现在的女性想要工作,所以需要她们的孩子能够得到很好的照料,以确保她们不会因此感到愧疚,这应该是未来的方向。
03从“小小乔”到“我儿子”我9岁的儿子喜欢看《冰雪奇缘2》,我很怕,这跟吸毒有什么区别第一导演:你当前的一切的看法,和你的绘画艺术家庭的出身有什么联系吗?
杰茜卡·豪丝娜:我父母是艺术家这个事情对我对女性的认知没有必然影响,因为不管是从事什么职业,像我父母那代人,大多数女性都是跟孩子一起待在家里,不管是艺术家还是在邮局工作都是一样,每个家庭基本都是这样。
但我的父母作为艺术家是对我在艺术方面有影响的,我们会经常一起讨论和欣赏艺术,因为他们热爱艺术,所以他们会向我和我的姐姐讲解很多关于视觉艺术上的东西。
第一导演:那你厌恶商业流行电影吗?
杰茜卡·豪丝娜:我的儿子今年九岁,他的学校组织他们看了《冰雪奇缘2》,我这几天在中国也看到影院贴着《冰雪奇缘2》的海报,这让我有点担忧,好莱坞的造片机器非常强大,人人都对其着迷,这让我感到害怕,一部影片怎么能影响这么多人呢?
孩子们都会去看这样的影片,我觉得它们都很容易让人上瘾,就像吸毒一样。
《小小乔》确实也反思了这个问题,有一些影响是可以进行操控并让人上瘾的。
让杰茜卡·豪丝娜害怕的《冰雪奇缘2》第一导演:漫威和DC的电影对奥地利的影响大吗?
杰茜卡·豪丝娜:是的,对奥地利的影响过于大了。
你知道吗,现在奥地利人只看美国电影,这简直就像一场噩梦。
我觉得这些美国电影里的音乐是很关键的一个东西,像《冰雪奇缘》中使用的音乐,不管对成年人还是孩子都非常有吸引力,在一些场景中,当音乐响起时,你会不自觉地哭起来,或者感到恐惧,音乐创造出了不同的情感。
这与我在《小小乔》中所做的恰恰相反,《小小乔》的音乐也很引人入胜,但也很怪异,它制造了一个间隙,让观众思考自己是否真的喜欢这部电影,但漫威等美国票房大片永远不会这样做,他们努力让你忘记你自己,变得被动,所有的信息都自动被消化,因为你已经停止思考了。
第一导演:那么问题又来了,如果你阻断自己的孩子看流行大片,他就会在这个主流群体中被孤立,变得孤独,你不阻断,你又会因为孩子看这些电影感到难以接受,这可怎么办?
杰茜卡·豪丝娜:你说得对,我觉得可能没有办法阻止他们看这些电影。
我自己的话,会给孩子提供一些其它可以看的影片,有时候我们也会一起看卓别林的《大独裁者》,这对孩子是有益的,卓别林幽默,影片也更具智慧,他让孩子明白,电影可以有不同的形式,不一定都像《冰雪奇缘》。
第一导演:我也是这样做的,我的孩子五岁了,我没法阻止他看一套两只大熊和一个秃头伐木工打架的动画片,虽然这套动画的某个剧场版拍得还不错,但我会有意无意地给他看上世纪中国上海美术制片厂的经典动画。
杰茜卡·豪丝娜:如果你的孩子五岁了,那我建议你去看一个日本导演的动画,他叫宫崎骏,他拍的《千与千寻》就是个不错的选择。
第一导演:已经给我孩子看了无数次了。
杰茜卡·豪丝娜:哈哈,它很具有娱乐性,但同时也很怪异,如果你的孩子能喜欢《千与千寻》,他再去看《冰雪奇缘》也是没有问题的。
第一导演:话说,好莱坞有没有给你发射过什么合作信号?
杰茜卡·豪丝娜:我这部《小小乔》就卖给了一个很棒的美国电影发行商,叫木兰花影业,他们有发行欧洲文艺片的经验,也做过一些有意思的美国电影。
当然《小小乔》的成功主要在文艺片观众群体中,而不是商业影片那里。
我也从好莱坞和美国对我感兴趣的经纪人那边收到了一些有趣的邀请,但我觉得我还是会保持独立。
第一导演:最后一个问题,李安,也许你有关注,也许没有,但是他现在有些困惑,他开始钻入“电影结界”里出不来了,你是一个有兴趣探索“未来电影”的导演吗,或者说,你会觉得电影会被某种别的媒介取代吗?
杰茜卡·豪丝娜:我觉得当我开始创作电影时,出发点都是一些简单的想法,随着作品的推进,我会做一些研究,写剧本、选演员、拍摄、剪辑、完成影片,而最初那个想法始终没离开过这部影片,如果不是这样,那就说明我的创作失败了。
当然,影片最终不一定跟我当初想象得完全一致,过程中会发生很多变化,可能比我最初的想法更好或更差,有些特别棒的新想法会蹦出来,但也可能会漏掉一些东西,就是会这样。
但我认为,最重要的是那个基本的想法需要传达出来,贯穿始终,直到影片与观众见面。
电影还能表现这些基础想法,我就会继续拍电影。
(这是我们第一场欧洲导演专访,同时,也是我们首次联合大平台——猫眼娱乐一起推广电影深度内容。
王婆不卖瓜,先把logo刷。
)
猫眼提供热度,第一导演提供深度,让采访更有厚度。
*文中图片源自网络,如有疑问请联系本号。
2019年,剧情科幻电影《小小乔 | Little Joe》颜色很鲜艳的海报,但是另一款海报给我逗笑了。
完全没毛病,灵魂画手。
剧情电影看的我容易犯困,还有那精神污染一样的BGM,有时候颇有感觉,有时候又感觉画蛇添足。
科幻外衣下的情感电影,或者说家庭电影?
更多的我还是想到了幸福感和安全感这两个词汇。
涉及部分剧情了电影剧情也是走的双向理解,一种是真的被控制,另一种则是全是脑洞,产生这样结果的原因,还是剧情的漏洞太多经不起推敲。
感觉正片理解就应该是科幻题材,一种幸福魔画,消灭其他植物,吸引其他动物来保护自己。
本质上讲似乎也没有太大的危害,只是很魔性,另一条线是走心理路线,来迷惑观众的。
但是就是表现不太好。
比较矛盾的就是,如果这个花真的控制人的话,其实就是类似于邪教了,完全没必要折腾那么多剧情,涉及反对意见的人早早让他们加入队伍就好了。。
何必呢。
也许更多的是我欣赏不了这个电影吧。
中餐?
强行用筷子,明显不会用,貌似吃的像寿司。。。
感觉年纪都不大呢。
实验室的花,随便拿的吗?
这对儿很神奇,百依百顺就不是她了(捂脸)
都出去了,为何回头?
天天护理这个花,没人发现这个球,不过侧面讲这个能治好?
诡异的配乐,和诡异的剧情设计有点习惯不了呢。
--我是老乔的分界线推荐指数:★★☆(5/10分),怪怪的故事。
非常棒的片子,它最棒的地方就是在于它在同一个故事里面加上两种完全不同的可能性,而这两种可能性就是两个完全不同的世界,而这两种可能性却又都在影片中有反复的暗示。
反复缩进的镜头也很趣,它镜头的大小是一直在变得,两个人聊天最后会落落落落在一个物品上,我认为它是想表达人的消亡,而后来又有大大大大到全景覆盖了所有人,有没有可能是在表达人最后都变成了物。
另外,画面第一个镜头那个旋转摄像头的镜头特别美。
吸食花粉前后的变化显然是很明显的,男主从一开始主动邀约女主,变得被动,儿子从听话变得叛逆,但是如果从另一个角度理解这其中的变化,如果这一切都是女主认为的,女主沉迷于工作,而在她试图从工作剥离后,这可能过了很久,或者情况发生了很多变化,使得这些变化其实就是正常的潜移默化在发生的,只是女主在那个老妇人的帮助下臆想出的吸食花粉的过程,当然也可能就是花粉的作用。
儿子最后以只是玩笑糊弄过去的那段对话我感觉是全篇的戏核,它带来了很多思考,主要点就是在于目标越单一的人会活得越快乐,但这个快乐是不是正常的,当人被设定上程式化的目标之后你还是不是你了。
这其实就很像古代在神权下的统治,目标很明确,为了上帝和上帝所授予的国王,这里面小小乔其实就类似于那个上帝,它赋予了所有人一个简单的目标,但其实也可以看出这个目标不是唯一的,就像最后男主表明爱意那样,人类的感情终究还是会滋生出来的。
另一个这片子有趣的思考就是如果你是唯一那个不一样的人,那你只能装作和他们一样,最后的飞机声仿佛预示女主逃离了这个世界,去往了其他世外桃源,这也可能预示着她压根儿就没被感染,但为了生存她只能选择装得一样,毕竟上一个不一样的已经死去了。
当然,这个片子最妙的就是它不扼杀任何一种可能,而在可能性中遨游的时候就会碰撞出不一样的思考,看的是同一部片子,但可能是看的两部片子,它真正做到了这点。
2022-12-9看
我不得不感慨导演的思考总是先于时代太多。
纽约场放映结束,身边四五十岁的男观众身体前倾一脸困惑,想要质疑又不知该说什么,想要批判又找不到源头。
八九十岁的老奶奶们就着细枝末节提出自己的想法。
主持人很官方的提出一些专有名词,大概也搞不明白今年热闹的戛纳是怎样入围这部缺乏主线又结局失败的文艺片。
导演和主演也很茫然的没办法和观众交流。
于是我想了一天,看了另一部电影,习惯了导演的风格,斗胆猜测这是一部讲女性与母爱的电影吧。
艺术是带着批判与质疑的。
最毋庸质疑的母爱真的存在吗?
最毋庸质疑的母子关系真的存在吗?
在女科学家爱丽丝决定杀掉自己的产物little joe,那一刻还有爱吗?
在无奈被转变信仰说出的那番话和送走儿子的行为,是被影响,还是终于解放了自己的内心呢?
老科学家摆脱执着的终极快乐到底是不是因为吸花粉呢?
如果世界上有唯一不可打破的牢笼,大概就是作为母亲身份的道德束缚吧。
在男性视角导演和社会主流对原生家庭的愤怒批判下,女导演选择以此为出发点,给了女性另一种表达的出口,着实让人敬佩的。
幽默的是导演把女性的很多传统形象化表达放在了剧中男角色身上。
碎碎念,办公室传闲话的男主角,passive aggressive和精致的利己主义男老板,从不lean in的男助手,从任性暴力抵抗转变成对父母的温柔抵抗的儿子。
这些刻意让人察觉不到的性别转换,对比极端乖巧的女朋友,打扮高调性感的心理医生,不由得让人想象,当花粉传播世界各地,全球弥漫着女性味道的时候,世界会是什么样的。
女权当道的今天,导演也在提醒,客观极端的女权同样是危险的。
就像无处不在的猫一样的神秘的日式音乐,旋转的而非线性的监控镜头,第一个被处死的狗狗。
假装快乐隐藏自己,不也是最明显的母亲困惑吗?
戛纳女主角,封的值得,也是敬给女导演的。
如果有一种花粉,吸了就能感到快乐,和所有吸过的人一样失去自我,没有灵魂像不会有什么改变地死了一样,同时照顾那花成为你的使命,你甚至愿意为那花去杀人(谋杀贝拉);不吸的话,继续在人间疾苦中挣扎求幸福,但你和任何别人都不同,你有自己的个性和使命。
你会吸吗?
花粉的设定,和毒品一样都通过吸食使人快乐,同时让上瘾的人为了它甚至可以付出生命。
红色,如少女的红裙般妖艳性感,同时也代表着血腥暴力。
而当身边所有人都吸了,你不吸反而被看成是异类,遭排斥乃至围攻,甚至采用暴力手段,你会妥协吗?
你会为了捍卫自己的灵魂而坚决抵抗被同流吗?
很多时候我们妥协了,我们合群了,从中暂时地抛开眼前苟且,获得了暂时的开心。
爆米花片就是现实中的其中一种小小乔。
影片中贝拉和爱丽丝拒绝妥协,结果被逼死、被同化。
这结局很让人不开心,也更让人反思。
想想自己还有哪点没有被同化,还能有自我的自由。
配乐很特别,暗示剧情转折,惊悚和诡异的氛围被渲染得如百万朵花同时抖落花粉般浓烈。
画面色彩也很讲究,爱丽丝的服装都是潜粉系套装,配上金黄蘑菇头和各式大颗圆形耳钉,抢眼主角风。
好几个镜头背景很干净,比如小小乔的“全身”远景,爱丽丝的几个特写。
香水boy 本卫肖的出演令人惊喜,给影片狠长一度期待值,表现中规中矩。
这次不是为了香气,而是为了花不顾一切不择手段 ,难道冥冥中注定为他物而活。
这才是一部惊悚片应有的样子。
说得就是某医生,放下闪灵重新来过或许还有机会让我重新爱上你。
地球上生物不小千万种,人类只是其中的一个品种,在地球的视觉里,人类不比其他生物高明,只是因为进化的关系偶尔获得了造物主的厚爱,感觉人类掌控了地球,其实不然,就像有些电影中描述的,最先出场或者最先带光环的不一定是主角或者笑到最后,地球上的生物还不一定谁才是真正的老大。
感谢导演,通过一朵花让我们有了警醒,人类不要总是狂妄的认为自己无所不能,任何一种生物都有可能比你更强。
论在地球的年龄,好多生物是比人类存活的多了几个亿的时间,论数量,好多生物,比如昆虫,比人类多了不知道多少个数量级,说不准他们比人类更加高明。
比如,你家的宠物狗,你敢说他没有在某种程度上控制了人类。
你看很多人把自家的宠物狗当成了家人,自己拼命的工作,它们却有着狗窝,有着美食,不用辛苦工作,只需撒个娇,就活得美滋滋得,你敢说人类比狗更高明?
比如,农场里得奶牛,单纯从种族繁衍上来说,他们是成功得。
因为他们得奶可以喝,人类大量繁殖他们,他们得种族不断得壮大,反观黄牛,因为对人类价值不高,目前生存空间越来越小。
所以,人类并不是地球最宠爱的生物,一定要时刻保持清醒,在这个地球上,不知道谁在傻傻的劳累,谁在偷偷的享福。
影片目標: 想要展現女科學家版「科學怪人」。
以職場母親的身份體現當代性。
花隱喻當代操控人上癮的“好萊塢造片機器“。
(出自訪談)【職場母親身份帶來的女性困境,推進故事線,使母親違規送幸福花給兒子喬。
幸福花象徵資本主義新興的,設計成令人上癮的娛樂。
這種娛樂使得人與人之間關係冷漠,只在意娛樂,積極拉其他人入坑。
而這不是製造這種娛樂的母親的初衷。
】影片觀眾:文藝片觀眾群(出自訪談)【文藝片觀眾是對產業化大眾娛樂保持一定距離的人。
他們對這種令人上癮的大眾娛樂或許會有種旁觀者的“清醒”。
影片似乎暗示,面對這種無孔不入的娛樂,很難完全不接觸,保持不迷失其中。
而堅持自己所面臨的社交壓力,或者讓他們被周圍人排斥霸凌,或許是選擇裝作和被娛樂同化的人一伙。
喜好小眾的人有時就是面對如此處境。
】影視手法: 角色:熱愛工作的職場單身母親,12歲的兒子,暗戀母親的男同事,清醒知道事態的貝拉,投機的主管,分居爸爸,兒子女友,花。
背景:培育基地,母親家,兒子學校,分居爸爸的家。
畫面風格:人工感,設計感,無菌,乾淨。
音樂:引人入勝,但是製造疏離感和怪異的。
【影片強調著人工和精心佈置感。
導演刻意讓音樂唐突,把這部作品和好萊塢令人上癮的造片手段區別開,讓人不完全被操縱調動情緒。
或許我們會思考,自己是否真正喜歡這部電影,還是只是被控制情感了?
】運鏡:暗示第三方的存在。
【能令人上癮的娛樂產業一直潛伏在身邊,直到最後統治世界。
】
刚看完电影,没太看懂,上豆瓣看看大家怎么评论,深受启发;1.我认为小小乔,隐指女主的事业。
这份工作听上去高大上,但是是违法道德的。
它的盛开让周围的生物死亡。
女主开始时并没有想到,但它腾空出世,就无法阻止它的杀伤力,和诱惑。
也许是毒品,武器,教义。。。。
2.她的那个老女同事, 贝洛 。
她也曾经是个成功的研究员,但是她曾经一度崩溃过。
她告诫女主,对事业的执着会让人自以为快乐,幸福。
但你心里明白这个研究是不负责的。
人为的控制温度,让人情绪高涨,如红色的海洋。
有人希望她一起来参与,她不得不假装参与以自保,当她看到事态升级时,忍无可忍,最后被封口。
3.男同事希望女主不要放弃事业,他需要她的帮助。
4.老板,在女主没有成功的时候怀疑她,在有前途时不想让她放弃。
甚至把说出真相,提出质疑的 贝洛 封口。
5.乔,是真正她的孩子。
她是依恋他的。
但她的事业传到了家里,她的同事甚至来和他谈论,洗脑。
她非常担心孩子被传染。
女主不得不假装被花粉感染,然后把孩子转给了在乡间的爸爸,她高高兴兴的走了。
6 心理医生,是女主潜意识的想法,故事主线。
从对自己大胆设计骄傲--怀疑--反抗---妥协---伪装最后,女主,她是一个离异的女科学家。
什么是真正的快乐?
这也常常是现代知识女性的困惑。
儿子乔终是要走的,她明白。
留下来陪伴她的只有她的事业--小小乔,她是它的妈妈,它没有生殖能力(有生殖能力的都会离开你,无论人还是狗)。
虽然它不好,但是别无选择,不是吗?
她是旁观百姓的代言人,弱者,心里明白但为自保强装欢颜,看似快乐。
细思极恐。
(豆瓣首发:Mr. Infamous ;原载:《电影》杂志)艾米丽·比查姆很瘦,略大的连衣裙并不贴身,紧勒的腰带摘下了,布料就有了种要飘起来的假象。
不在乎。
衣服的缺陷,正好拿来大咧咧地自嘲。
照片没拍多久,似乎被镜头追到了穷途末路。
她定住,笑了笑,有些不好意思地表示,哎呀,不知道该摆什么姿势了。
似乎只习惯在镜头前诠释角色,而不是摆弄自己。
于是当摄影师让她想象要抓住点什么,或是心情突然放晴时,她一下子俏皮、生动起来。
剧本是一桶燃料,没有注解也不打紧,她可以用演员的格调来完成明星的使命。
而那种谦逊与诚恳,又赋予她高于本职的魅力。
有一瞬间她玩得特别开怀,特别忘情。
不过等到结束后问她,晚上是不是要去吃烤鸭呢,她笑得更加灿烂。
(注:以下涉及剧透。
)1 我不介意角色是什么,只要剧本好,而且导演有意思5月17日,《小小乔》在戛纳放映。
活动结束后,艾米丽·比查姆就回了英国。
一天早上,她醒来后接到一个电话,被告知要火速赶去机场,搭乘最早最快的班机折返戛纳。
她的确是去了,只不过,从英国尼斯启程的漫漫长路,她乘坐的是摩托车。
风尘仆仆,却也酷劲十足。
紧接着,她成为了最佳女主角。
聚光灯打下,才满35岁的她被定格在影史的光辉一页。
只是向来低调的她,就连社交媒体也几乎不发工作以外的内容。
很多人还不熟悉这位新晋影后,更不知道她的大半人生经历,都与表演息息相关。
其实就跟许多演员一样,艾米丽自小就对表演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但在那会儿,她还不知道自己是否能够成为演员,于是18岁时,她去伦敦音乐戏剧艺术学院参加了面试。
可即便幸运入围,她依然不知道演员能否成为自己的职业,毕竟“这个行业太难进去了”,因此她还准备了应聘简历,预备去酒吧工作。
总是欠缺一点信心的艾米丽,其实彼时非常享受跟学院的老师合作。
“他们总能让我受到鼓舞,而我也能学到很多,他们的恩情,我欠了不少。
”在学校里,她还遇到了一个不错的经纪人,使得她在竞争激烈的演员行当里,慢慢地觉得自己“可以做得来”。
“过了好一阵子,我才能跟合适的人在一起工作。
我觉得每个演员都会有适合自己的不同项目。
我一直都知道自己想参与独立电影制作,而且这种表演是我所喜爱的,让我很有感觉。
”艾米丽深感幸运,因为无论是影视表演还是剧院表演,“都能跟很好的导演合作,饰演一些有深度与风格的角色”。
2006年,拿到学士毕业证书的艾米丽正式踏入影视圈,接拍了《牵引亡魂》(2006)、《一路顺风》(2006)等剧集。
这些年大大小小的角色试下来,还是要等到电影《凯撒万岁》(2016)和剧集《百年乡情》(2013-2014)、《荒原》(2016-2018),才能给予她更高的知名度。
在吴彦祖主演的《荒原》里,她演活了一位非同凡响的寡妇,被人们用“能将剧集据为己有”来夸赞表演的出彩。
等到独立电影《达芙妮》(2017)找上门来,她更要大呼这是“意外得到的天赐之礼”。
评论界不吝笔墨地盛赞大放异彩的艾米丽,最终她也收获了伦敦独立电影最佳女主角、托里诺电影节最佳女主角等表演类奖项。
当然,她仍旧没有当红的境遇,也没有翻红的功利。
不断感激一路尽遇贵人之余,身为演员并以演员自视的艾米丽只是一再强调,“这就是我的口味,能去做一些真心实意喜欢做的事情真是太赞了。
”她说,“我不介意角色是什么,只要剧本好,而且导演有意思,我就会非常渴望去合作。
”她又说,“我的确很享受看到一份好剧本的喜悦。
而且,当作品能有好质量的时候,那种感觉简直美妙无比。
所以,我真的是非常走运。
”2 我希望你们能够理解我,而这就是我想要去做的《达芙妮》之后,就是杰茜卡·豪丝娜的《小小乔》(2019)。
这种偏向独立的作者电影青睐艾米丽,艾米丽也对自身的又一种可能性跃跃欲试。
在这部电影里,她饰演爱丽丝,一位新品种植物开发公司的高级植物培育员。
她领队研发一种特别“有爱”的植物。
除了定期浇水、保持恒温这些基本操作,这种暗红色的美丽植株还“希望”人们来抚摸它,并且跟它倾谈。
作为回报,它会释放一种气味,激发人们的快乐。
像是养一个小孩或是宠物,辛劳付出后,可以期盼一些难以用物质标准来衡量的愉悦。
于是她以儿子的名字给它命名,称之为“小小乔”。
但在爱与温暖的表象之下,人们似乎开始被小小乔改变本性。
饶有兴致地看了剧本后,艾米丽去跟杰茜卡见面,表达了自己的喜爱之情。
杰茜卡则向她展示了小小乔的设计理念,给予她一个近距离观照导演思想的机缘。
“我非常喜欢杰茜卡之前的作品,跟寻常电影相比,它们相当有趣,而且很有深度。
她每部电影都挺不一样的,我尤其喜欢《卢尔德》(2009),那种黑色幽默和出色的视觉效果,真的很厉害。
”加盟《小小乔》是必然的,特别是本·卫肖和凯瑞·福克斯已经答应参演,“我一直都想跟他们两位一起演戏,而且之前也跟制作公司合作过,所有一切都很棒。
”拍杰茜卡的电影是去开展一场未知的冒险,“我完全没有办法想象电影会是什么样子的,但不管怎样,它一定会很有意思。
一切都在杰茜卡脑子里布置好了,她有自己的想象,而我们都很想知道,她会希望电影以什么形式呈现出来。
”在一切尚未揭晓时,杰茜卡先给他们设计造型。
“她问我愿不愿意剪短头发,然后给我发了些照片,又问我愿不愿意把头发染得更红一些。
我说可以啊。
”于是,那个有些保守、呆板却又颇为耀眼的发型,开始把爱丽丝的内在性情给外化出来。
艾米丽笑说自己的发型、实验服都很搞怪,而本那个有点“舔狗”特质的角色克里斯也是,总穿着衬衫,搭配米黄色休闲裤子和休闲夹克,还挎了个小包。
“很好笑哎。
”艾米丽这样形容。
就像“跟他一起拍戏,总是很好玩”,尤其是当“如此绅士的人,要去表现暴力的时候”,所以打斗场景也是她极为钟爱的。
玩笑话说得轻松,事实上,准备工作还是很严肃、很繁杂的。
他们要提前做好很多调研功课,还要一起长时间地探讨,从而保证所有与科学相关的术语、操作,都经过精心打磨。
艾米丽觉得基因工程的内容和美学很有革命性,很吸引人。
她特别喜欢培植房和实验室,那里摆满各种科学仪器,还会有科学家解释自己手头的工作。
“他们要从一片叶子里提取DNA,实验非常复杂,但非常酷。
我们不太能理解实验结果,但兴趣就是会被吊起来。
”可无论表面有多少好奇、兴奋,艾米丽表演起来,还是要以收敛为主。
“这个角色需要把全景给拼出来。
她总想读懂别人的想法,总是疑神疑鬼,怀疑别人是否在戏弄她,欺骗她,嘲笑她。
他们都是她的敌人,已经被小小乔感染,这让她觉得自己要负责任。
”因此,面对周围环境的悄然变化,她总是显得比其他人淡漠。
在草木皆兵的当下,连喜怒哀乐的表露都是一种危险。
艾米丽在很多时候,就是要在尽量小幅度的动静里传递细微的情绪波动。
回想当时,她说,“当你在做一些基础表演的时候,要学着去集中注意力。
你要想,这一幕能传递什么?
我希望你们能够理解我,而这就是我想要去做的。
至于每个角色要做点什么,我们相互之间都会谈论很多。
”她又补充,“这还是很需要勇气的,因为这跟你之前的表演和其他人对你的要求,都是不一样的。
我不知道会不会演得很糟糕,于是特别紧张最后呈现的效果。
不过,似乎大家觉得还不错。
”“这就是演员要去承担的风险。
”但就跟参演一样,艾米丽对杰茜卡有着百分百的信任。
“她不会让我做任何不好的事。
但这个表演确实很不一样,这对我来说也是新的体验。
”3 电影就像是一件艺术品,不是为了娱乐大家,而是逼着你去思考小小乔是那么精致,那么美丽,通体包裹着呵护、亲昵与爱,释放着开心的迷人信号,但它却是一切未知的缘起,如同看不见的根部,岔开了众多叫人不寒而栗的事实。
因为要生存,被绝育的小小乔通过花粉来改变人的习性,让他们千方百计地维护它。
艾米丽看得透彻,“这绝对是植物想要生存下去的本性与办法,是它们的一种竞争方式。
让苍蝇帮它们繁殖,就像人类操纵别人去实现自己的目的一样,不管这目的是好还是坏。
”由此衍生的强烈对照在电影里比比皆是。
可爱与可怖,人类的善意与植物的恶意,人为的操纵以及被动的报复,全都在相绊相生。
到头来,小小乔让观念不同的人们之间出现裂隙,产生矛盾,甚至引发争执与冲撞。
在艾米丽看来,“每个人都有不同的方式去爱。
对某些人来说,爱是很好的,但对另一些人而言就不是。
此外,每个人应该怎么去定义快乐呢?
当你开始质疑快乐,那它就成了你无法控制、抓住的东西。
这是很实在,很主观,很哲学的。
”关于爱与快乐,《小小乔》谈了很多,并以此作为探讨其他问题的基底。
“我觉得之前的情节就是为了营造出这个电影高潮,这个完美的一刻。
”艾米丽称善杰茜卡的聪明,“她之前也没有尝试过这种做法,但这一切就像是生活本身,像是真实生活的一个版本。
什么才是完美结局?
什么才叫终极快乐?
你试过人为制作吗?
你能够找到并且到达那个目的地吗?
《小小乔》是能够激发很多思考的。
”这些问题全都压到了爱丽丝身上,她成了探寻答案的主体。
艾米丽说,“当她发现自己可能创造了一些具有毁灭性的危险东西时,感到非常害怕,与此同时,她的爱好、生活、工作也都遭到了毁灭性的打击。
所有东西都在彻底改变她的观念。
”当她失去理智,感到尴尬、羞耻、受伤、失望后,“她就变成了孩子,而孩子变成了家长。
杰茜卡也是在探讨家长与孩子的关系,探索关系的变化。
”但在千头万绪之下,还是杰茜卡所谈到的核心,“爱丽丝创造了一个弗兰肯斯坦式的怪物。
她不再有能力去控制,但她对此负有责任,必须去终结它。
这是一种很不舒服的感受。
”弗兰肯斯坦可以泛指失控的创造物,通常会毁灭创造者,这可谓小小乔极佳的注解了。
在面对潮般涌来的众多问题时,导演处理得非常聪明。
艾米丽解释,“观众跟演员一样,在经受角色的经历,一起去完成那个拼图。
但在最后,什么都是非常模棱两可的。
对我们来说也是这样,但对她而言,这就是想要的结果。
”由无从怀疑到怀疑他人再到怀疑自身,由异化到同化,又在一个更大的层面,让大家自以为根深蒂固的情感,会被轻而易举地连根拔起,叫人反问假装与本真的距离,世情与人性的荒谬。
在这个思维背景下,干净、简洁的《小小乔》展现了一种深层恐怖片的自律。
而东瀛风的诡异配乐跟独树一帜的用色、剪辑,更让效果翻了倍。
艾米丽笑谈“杰茜卡在玩她喜欢的把戏”,因为就连演员,“看着这样的场景、服装,怎么也没觉得是个恐怖片。
”但这是一次有趣的体验。
艾米丽评价,“杰茜卡喜欢在紧张感上做文章,让观众觉得马上就会出现危险或恐怖的情节,感到不自在,突然间,却发现并不是这样的。
门后没有怪物,只是一个小孩。
就好像所有东西都坏掉了,然后又回到那个疑神疑鬼的状态去。
”对此,“有时会让人受挫,但有时又会让人非常喜欢。
有时候观众特别想要看到一个怪物,想要一个结果,但她却有特别高明的想法。
”看得透这一层,艾米丽非常理解《小小乔》口碑的两极分化。
对观众而言,可以为惊喜而兴奋,可以为落空而懊恼。
这是一场由始至终就没打算讨好大众的游戏。
艺术世家对杰茜卡有着深刻的影响,“电影就像是一件艺术品,不是为了娱乐大家,而是逼着你去思考,让你感觉不舒服,让你质问自己。
这就是艺术的作用。
”从很多层面来看,艾米丽身上也透露着这种良性的艺术气息。
就像当年她曾说过的那样,“我进戏剧学院,不是为了在镜头前装可爱。
”如今她已贵为戛纳影后,也许意味着日后会有更多选择角色的机会。
但由始至终,艾米丽强调的都是“明智”,希望自己能够“选对了”。
相比起数量,她还是更倚重质量。
“因为你想要做到完美,做到最好,那你就要竭尽全力。
假如你没法跟角色产生共鸣,那就很成问题了。
”换句话说,“你可以拍很多很多烂片,但这会将你引向一条自己并不想走的道路”,而“当你选对了一个好项目之后,它能让你走得很远,给你带来很多收获”。
“所以,还是要在空闲的时候,学习,体验,读好书,旅行,跟好的人接触,这能够提高你的生活品质,更能让你成为一名更好的演员。
”
旧酒装了一个比较精致的新瓶,对科技的恐惧和排斥通过植物作为载体来表现也不是什么新鲜事了。本喵沦为花瓶意料之中但还是有点痛心疾首,影片后半段纠结于是否将悬疑惊悚进行到底,来回的暧昧也一定程度上表现了导演的态度。大家团结一致为了一个目标进而获得真正的快乐与幸福,这样的逻辑是不是非常熟悉?没错,看完电影就想振臂高呼:“XX主义好”!
72 Cannes, 这就很像抽大麻了,抽过的都说快乐,想拉没抽过的试试。本来很期待会有个Twist,但到最后还只是Cliche
這部創作於2019年的後現代風格電影,給出的故事設定充滿了對後三年影響全球的公共衛生事件的預言性:引人過度關注從而控制了人類,使之忽略了同身邊人的關係、忘記了什麼是最重要的東西的,何止“小小喬”的花粉?影片主題上的哲學性是對技術所製造的快樂之反噬的檢討。演員以無表情表演為風格;日本作曲家完成的民樂風格的怪奇配樂,則使得影片帶上了“英倫怪談”的氣質。片子在篇幅上可能過長了些,後半部分一再重複同一概念,令人有些疲憊,做成一集《黑鏡》的體量或許最為適當。2022年12月12日15:00於飛揚樂峰9號廳。
追评,19年当时漏看了hhh一直想看来着怎么说呢,作为恐怖片是合格的,配乐真的很出彩,算是印度风么?感觉和《闪灵》很像P. S. Emily Beecham拿影后好像确实有点水…
角色和观众保持同观感,在判断中游移。各角色的设定与彼此关系非常微妙,在常人表象下成了观众实现判断的关键动因,并同时作用于女主角的潜意识。最大问题来自前后段的偏差,松散且生活流的前半段明确了情感真实,而紧凑编排的后半段则隐藏起情感与情绪,只呈现行动。这导致了本该达到的暧昧变得机械,不可靠。形式上大概是所谓欧洲学院派?声音,调度,画面造型等形式反而比文本更显封闭,意义明确的想要达到暧昧、深层恐惧的效果,可玛雅德伦不是这么玩的。
期待值很低所以意外地觉得还不错?想到乙一关于自我催眠的一个短篇。人生本来就是舞台剧里的一个角色吧。#siff2019# 17 @ 梅龙镇
一惊一乍的配乐太烦,可其他部分配乐又很有趣。片子的象征符号太明显,影像又没太多新意,完全可看可不看的那种
时代 过于诡异的配乐。
7分,错过开头,中间有点忍不住玩手机了……看到全员都在渲染一种女主多疑的氛围,有一刻我信了,开始怀疑自己。但是英国电影和韩国电影的通病都差不多,看似女主角实则只是一个man shadow,可以理解但是观众很无奈……
#寝室里的戛纳电影节 DAY 6#兰斯莫斯味的天外魔花,视听风格非常突出的影片:推拉变焦镜头(魂穿圣鹿之死)、浅焦摄影、不存在的视点镜头(很黑泽清),诡异的配乐(很日式)与素净到失真的美术布景(依旧很圣鹿之死),整体做出来了那种机械感。不喜欢的点也是在于文本上:过于概念且过于依赖视听导致文本有点过于生硬——以及这个表演也很间离,但是没觉得能拿影后……
7,有很妖异的美感,其实和我们共生共存互相影响的生物也不少呢。
今年影院观影TOP1剧本,如果要想给这一故事套一个科幻的模子,其直接呈现出来的便是这种效果,音乐显著地带有中式恐怖的韵味,联想到花粉,让我一度怀疑导演知道“迷迭香”这一词语。但同时给其定义为现实主义的话,一切又是那么的正常,只不过女主角不再正常,在这一语境下,导演似乎在重演“疯女人”的故事,她们闻过后之所以又反悔,乃实事求是之后,发现真的如是,自然打消顾虑;男性角色之所以如此捍卫花,不过因为其是商品,是利益;女主角最后的转变带有女性对家庭、对工作重心的转移。同时代入到那句“成为我们的一员”,又何尝不是一种后现代重塑一神(信仰)的口号。
现代版【天外魔花】,脑cao非常可怕,延伸一下可以想到很多
东方神秘主义的配乐与西式神秘色彩的画面(紫色的戏剧光效)的融合,像是拍了一部彩色版的《天外魔花》。此部的配乐已经大于画面与叙事功能了。
Emmm看完旁边两个妹子说“这剧本也太烂了”不能更认同…就很多对话都是那种很cliché的教科书起步级别的😂而且这个音乐吧 确实很不一样 但是老是在情绪没到的地方神神鬼鬼就很烦啊🙄还有这个电影简直诠释了很多人对转基因的妖魔化 满脑子臆测自己吓自己 &有这么不严谨的科学家??gene变异了自己不知道?对照实验啥的都没?样本调查问的这么随意?这就是编剧脑中科学家咋做事的?自己写剧本不做点research的??可能唯一加分的点就是小本?发现他老是演那种温柔尴尬的角色lol 还Phoenix brossard这个弟弟是宝藏 已经跟我喜欢的两位男演员搭戏了(colin morgan in benjamin
剧情不够,配乐来凑,还嫁接了东方的元素。片子的暗喻是蛮有意思的,只是最终的呈现只有影像的美,看完来豆瓣搜资料才发现,这片子竟然出了个戛纳影后?what?
【7】很厉害的科幻片。有一种韦斯安德森x兰斯莫斯的美丽,简单通过对布局,结构,最诡谲的是用花与声音,两种超强视觉-听觉的存在共同营造一种不见声色的恐怖片行径。捉摸不透下一秒镜头会怎么摆,是声音的扩大,还是精神病毒的传染与人物的挣扎。用矫揉造作,故作高深端着,试探着,演着,不过是妈妈保护胎儿十月。千万种方式,最终迎来了第一声婴儿落地的“妈妈”。悬念结束,科幻片结束,恐怖片开始。
结局的多可性让人不免觉得「你好我好大家好」也许也不错。映后访谈中,导演表示「晚安,妈妈」是个玩笑,没有揭示真相的作用。个人觉得,倒是蚂蚁、心理医生是个拉锯战,作为砝码各自印证了两种可能性。配乐太灵了。典型的日本乐器和调式 (可怜这种来自汉音雅乐的配器与多声部谱曲已经被国人扔得罄尽) ,让我胡乱联想到不列颠与日本这两大「绿手指」国度。英国的园艺与日本的盆栽都极负盛名——跑题了。画面质感太棒了。第一场心理咨询没有直接上对切镜头。那种移镜头的揭示感张力十足。模拟摄像头也平添了一种惊悚的意味。Alice作为故事主线,是非常能够吸引观众紧紧跟随而不掉队的。以及,影片的布光与配色太舒服了——除了红花与紫光邪恶诡异的设计~
来一口,天下大同
之前上影节买了票却没能看成,趁这次欧盟电影展来南京赶紧补上啦。由于预期期望放很低,加上现场女导演亲自解读,观感还不错,Phénix Brossard今年戛纳也好几部,是也要上位了吗?赶紧火起来呃 #EUFF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