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安尼亚拉号》,很震撼,同时又深感无力。
人性和宇宙的无垠太令我触动了!
一、人性1、对家乡的怀念,是人类远行时最强大的精神力量。
安尼亚拉号上有一个设施,名叫MIMA,它可以根据人的回忆,让人可以梦到自己心中地球最美丽的一面。
安尼亚拉号在之前往返地球火星载客时,单程仅仅耗时1个月,MIMA的体验者少之又少,女主MR一个人就可以搞定了。
但自从安尼亚拉号偏离轨道,堕入宇宙深处时,人类得知自己短期内无法归家,MIMA的体验者暴涨。
谁都想念家乡的美好,谁都怀念家乡的温暖,这是游子心中最强大的精神力量。
MIMA“投映”的地球是大家心中的精神乐园2、贪得无厌、滥用无度,依然是人的本性。
MIMA的好让大家排着队来体验它,MIMA的管理员从1人增长到了8人。
长期的过度使用,MIMA也受不住了。
但无论是舰长还是游客,都没有让MIMA休息的意思。
最后,MIMA自爆了。
舰上人类的精神支柱崩塌!
人类过度使用MIMA,MIMA自爆!
在安尼亚拉号,人类对MIMA的滥用导致了MIMA的爆炸,在地球,人类对地球的过度开发和使用,终将会导致地球的毁灭,就像电影片头一样!
龙卷风、熔岩、地震...人类在探索和开发宇宙时,同样是不爱护空间环境,乱”扔“垃圾的,安尼亚拉号被击中偏离航道,“凶手”居然是人类自己留下的太空垃圾(螺丝)。
太讽刺了!!!
安尼亚拉号被人类制造的太空垃圾撞到二、宇宙无垠1、无意义宇宙到底有多大?
片中的天文学家说,现在做的一切都是无意义的,你们不知道宇宙到底有多广袤!
是的,宇宙大到大家都只是在等死。
没有尽头、只有黑暗、甚至感觉不到时间的流逝!
第三年就有48人受不住自杀了。。。
第7、8年,女二也自杀了。。。
她甚至亲手杀死了自己的孩子。。。
或许她认为,这是她孩子最好的结果,她不愿她的孩子,一生都在等死!!
第10年,连舰长也开始想自杀了。。。
以为捕获到能源时,但却无法破解其中的奥秘。
天文学家说,没有任何意义了,大家都是在白费功夫!
但舰长不放弃,舰长说得对,最重要的是要让大家保有希望,这何尝不是他自己的希望呢!
如果失去希望了,在黑暗的宇宙中,依靠什么活下去?
舰长不想人们失去希望 第24年,剩下的人类聚集在一起,祈求神明赐予他们一点点光明。。。
这时候,即便生死,都无意义了。
在黑暗的宇宙,连一丝光都是奢侈!
眼都瞎了。。。
2、宇宙就是大大大!
船长说,第2年,我们就可以遇上大质量行星,并且依靠他的引力返航。
(虽然是骗人的)但,整整过了接近600万年!!!
安尼亚拉号才遇到这一颗可以返航的行星。
看起来也像是适宜居住的行星!
600万年,,,多么难以理解的数字,到底是走了多远,要走过多少个时代!
要知道人类史也才几万年!
根据目前天文学最新的研究和观测,地球距”可能宜居的行星“,最近的一颗都有100光年的距离!
而人类目前掌握最快的速度,不及光速的万分之一!
大家自己细品。。。
600万年后,安尼亚拉号才进入一颗行星的引力区 好好爱护我们的地球吧!
人类之于宇宙可能连尘埃都不如,太渺小了!
地球毁了,我们去哪里再找这样的一个家!
美丽的地球
黑眼圈第十六观影日,瑞典导演佩拉•卡格曼和雨果•里尔亚作品《安尼亚拉号》。
科幻题材影片一直是广大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表现形式,科学技术的进步与人类命运的思考也常常成为该类影片探讨的主题。
其中一个思路是充满对未来科技进步的欣喜与期望,这常常出现在二战以前的早期电影之中,而另外一种思路则是对科学技术采取一种审慎怀疑的态度。
这一思路更多出现在美苏冷战之后的时代的电影之中,在核阴霾的笼罩下,人类对科技不再那么简单的乐观主义了。
影片其实并无多少新意,科技场景的表现更多的是现有技术的堆叠,巨大的星舰,心境投影,藻类食品技术,星际旅行的方式都是现实中离技术实现只差临门一脚的差距。
该片重点表现的内容则是人类过于依赖科技支持,一旦失去科技支持后(星舰的动力设备损坏)人类需独自面对茫茫宇宙时的恐惧与无助。
影片的基调无疑是悲观和宿命论的,圣经章节体,叔本华式的天文学家大妈,自爆的MAMI,带着孩子自杀的女二号,邪教崇拜,星舰运行底噪,以及片尾最后一章第5981407年后的天琴座。
如果真被影片营造的氛围带入了,还真是挺沮丧的,毕竟它说的是冰冷残酷却又无可争议的现实。
说几个其他的点,心境投影中那个类似体温监测的仪器第一个出现的画面是喜闻乐见的塔尔科夫斯基式的水草,后来舰长对镜梳洗的画面又有点儿像《阿飞正传》里的梁朝伟,可能还有类似的彩蛋可以让影迷在做游戏式的发掘。
最后要说的是本篇影评写的时候没有查询任何网络信息,在失去网络这个外接大脑的情况下做很多事情真的变得很习惯。
所以当科技越来越深度介入我们的生活的时候,人类真的应该热情的拥抱科技么?
特别是从一个杯中气泡的角度来审视这个问题的时候。
2020.8.18
1,从地球逃难的人上了飞船成为了太空难民,太早忘记了自己是难民的事实,准备23天后到火星。
然后开始夜夜笙歌。
这是人过的日子吗?
这是神仙过的日子!
凭啥?
还可以开性爱排队,还可以打电玩,结果居然那么多人把时间花费在一个叫MIMA的沉浸游戏里……真想送套赵忠祥老师配音动物世界给他们。
2,最后是5981407年,600万年了,飞船里人都成化石了?
一个无限飞行的飞船,说好的乌托邦呢?
反乌托邦呢?
大家弄个所谓邪教也不过是变性的性爱派对。
问题是人口繁衍呢?
600万年,这么长时间能做多少事情,说实话,不断繁衍人类然后把死去的人还有废物垃圾都作为推进装置,经过精确计算和称重都可以在宇宙随意遨游了吧?
子子孙孙无穷无尽,总有一天到啊,要知道当年探索西北航线时候,惊恐号和幽冥号还坚持了三年在没有手机电脑娱乐甚至女人情况下。
3,格局还是小了,可能北欧人过惯了神仙日子,如果这事儿发生在美国能给你整出个雪国列车出来!
分分钟开始窝里斗。
发生在中国呢?
一切太平大家安安稳稳到达天琴座——只需要每天有吃的,住的地方不需要太大八个人挤一间,努力工作种藻类交房租。
种的最好的被提拔的才有妹子愿意嫁,想看MIMA,摇号!
双数月摇号!
以家庭为单位摇号!
每天新闻联播好好报道下火星水深火热,地球多少人没撤离。
表彰一下工作好的同志。
批评一下贪污腐化的同志。
让每个人都劳作起来就忘记烦恼了。
4,那么长的时间能做多少事情……Minecraft都能联机盖个地球规模的城市了。
反复研究那个探针,都够度过几万年了。
进行藻类和人类的基因工程测序,比赛解哥德巴赫猜想能熬过几百年,编排表演歌剧话剧。
用虚拟现实进行地球模拟。
研究攻克癌症方法。
用unity制作大游戏。
组织篮球比赛,足球比赛,游泳比赛。
组织选美大会。
俄罗斯大转盘。
组织绘画展,拍卖,赌博,电子竞技,拍微电影,研制藻类食物替代品。
这样都能愉快度过几千年了。
怎么会想不开呢……600万年……都够在飞船上开创N次技术革命了……
LSD味浓,迪厅光效,小成本下未来感并不突出。
太空cult止于群交,人性之恶仅够生存,外星钢管就亮个相,没有献祭没有罪恶,没有变异没有独裁…《深空失忆》和《ANIARA》,是太空战场和太空坟场,是cynic和宿命论者,一个是史诗般的预言,充满自大的激情,一个是平静的绝望,就这样缓缓离世。
很北欧,每次以为要出现巨斧砍人了,或者舰长要变希特勒了,就来一段充满迷幻感的床上运动,让人心惊胆战的某个潜在psycho又是鬼叫又是大笑,镜头就顺滑地切过去了。
很温,偏冷,整体上不会引起太多感情激动。
最美的是一段拉情。
一个默默留意,关键时刻甘为她挨打;一个为她打造一座光幕,遮挡来自宇宙的无尽黑暗。
然而Isagel,看到她的第一眼我就好像看到了她的命运。
外冷内热的人,精确、理智,也会是虚空来临时眼中星光尽失、彻底绝望的人。
MR和她截然不同,乐观、坚强,有源源不断的热情。
她那么爱她,她也那么爱她,可是再多的爱也留不住下定决心要离去的人。
较之石棺中的社会实验,导演更倾心于演绎negative和positive的斗争。
那个最最积极向上、想要大家都满满正能量的舰长,居然也屈从于绝望,拖着一只割腕失败的血手来大礼堂颁奖。
片尾的视听绝了,然而“流浪”的起因设计得太不用心了,只能说太空垃圾罪孽深重。
无力感渗透进每一个细胞,维持在不癫不殇的水平,像是吸食少量后又灌了半瓶白葡萄酒,“小嗨怡情”。
本片可以看做是欧洲版的流浪地球,但这个结果可能不是太美好,尽管电影的结尾暗示了新的发现,但是片子的整个过程却是完全不支持的。
本片的色调比较暗,有很多情节难以展开,比如那个心理治疗所,感觉有点莫名其妙的,而且原理有点让人晕。
科幻这几年都在拍末世,主要着力点都在外星移民上,但很难有一部电影拍得很让人过瘾。
可能这就得交给电视剧吧,拭目以待。
算我低俗,不好看,看的过程睡着了两次,还有一次煮宵夜去了,浪费了一个多小时。
算我低俗,不好看,看的过程睡着了两次,还有一次煮宵夜去了,浪费了一个多小时。
算我低俗,不好看,看的过程睡着了两次,还有一次煮宵夜去了,浪费了一个多小时。
算我低俗,不好看,看的过程睡着了两次,还有一次煮宵夜去了,浪费了一个多小时。
算我低俗,不好看,看的过程睡着了两次,还有一次煮宵夜去了,浪费了一个多小时。
当舰长说出那句“我们已经建立了自己的小星球”时我是天然抗拒的,如果它继续从社会学角度讲出又一个变形的《蝇王》故事的话。
毕竟我深深认同人类不值得,不值得被拯救、不值得被馈赠,所以不必再观看又一个人性导向自我毁灭的实验了。
然而这个方向的故事只是浅尝辄止,甚至毫无疑问被当做羔羊送上献祭台的MR都重新走上了工作(创造价值)的岗位,故事变得有趣了,于是我开始思考另一个问题:为什么流浪在太空里的船舰就一定只能是石棺?
为什么没有后路没有前途的此刻就注定会因为失去希望而毁灭?
MR在前半部分说的那句话“火星就一定好么?
”就是我心里最大的疑问。
如果说大自然是不可或缺的,但生活在钢筋水泥的包裹中、淹没在电子屏幕的包围里的“现代人”,与大自然的关系究竟为何不可替代?
人类社会当然是无法片刻断乳于地球母亲的,然而影片中的绝大多数人无疑始终生存在社会链条中远离土地的那一端,所谓的“希望”、究竟什么样的“希望”、于他们才是有意义的?
生活在火星上人工制造出来的生态圈里就可以得到心理救赎么?
事实上就算生活在地球上,又有多少人只是活在自己的Aniara号上呢;终其一生,又有多少人是真正找到了生命的方向与价值所在呢?
又有多少人有着明确或模糊的除了“活着就是为了活着”之外的存在理由呢?
只能在船舰上推石头的西西弗斯,就必须要因为失去希望而自杀么?
生命因为终有一死才宝贵,那么放在船舰上的生命又不会因此而长生,保持积极的理由到底为什么就不复存在了?
为什么绝望,什么又是希望,电影终了直到现在我依然一头雾水。
对于主人公MR来说,孤独才是她的Aniara号,所以与爱人一起在船舰上绝望地流浪、远比独自一人安全地生活在地球或火星更幸福、更有意义、更让她整个人都散发出光彩——这是我更加认同的生命模式。
既然现代生活已经让个体逐渐远离了宏大叙事,那么用内在力量对抗虚无,自然会成为“现代人”的生存本能,我愿意这样“乐观地认为”。
最近很巧在网上看到这个片子,科幻,剧情,那就赶紧下来看看吧。
片子是五十年代瑞典的小说改编,原著获得诺奖,背景是在飞往火星的飞船上。
该片在画面上一改科幻大制作的特点,看场景应该是在一处新建商业的地方完成拍摄,因此投资较其他片子小很多。
人物表演方面主角都很棒,没有问题,个别角色戏份需要调整,这个马上说到。
再说片子对小说的还原,能拿到诺奖的小说,毫无疑问,绝对要有发掘深度,并且很有深度,两个小时的电影对于原著来说全部精华可能不能一一体现。
因为看小说,读者边读边想,看电影,观众是被动的跟着导演的节奏,这就暴露出片子的一个小缺陷(个人认为哈),发生事故后,是这个艺术作品的主要内容,小说我没有看过,但是可以推测的是人性与人心在外围一切失去援助及希望的时候的变化及表现,但是片子比较匀质把第一年,二年,五年,十年等等分开描述,从时间里份量上导致人性及心里挖掘深度不够,因此建议有主次的描述才能挖掘深度。
第二点,主角的性质与特点是需要反衬的,这点上我个人觉得舰长这个反面角色以及天文学家的描述不够。
以上是我个人的体会。
片子以及体裁很好,有机会的话可以再好一些。
星河浩瀚,宇宙无边,美丽的地球已经焚烧殆尽,可悲的人类满怀期待奔向火星,弹丸之地,花无生命,唯独的意义,在于到达本身。
期待与恐惧相辅相成,唯自我意愿被违逆为最痛苦。
众生百态,淋漓尽致,权利与金钱退居二线,当歌舞不再升平,邪恶战胜理智,只有兽欲而不思考之时,才能卑劣的活下去。
六百万年飘荡,落向何方毫无意义,生命早已殆尽,一切只是一堆烂铁。
无欲则刚,不念过往,不期未来,才能存一丝坚持,转念一想,地球还不如安尼亚拉号,有何绝望?
没看过小说。
诺奖在早年间会颁给那些人性实验的作品,如《蝇王》。
就电影来说,塑造的是透彻心扉的绝望。
为了故事走向的观赏性,增加了几次希望,但是总体来看还是绝望。
中间穿插人性实验。
但是没有常见的人性善恶的较量,凸显的是科学、理智、乐观逐渐败给信仰、迷失和绝望。
善抑或恶,在当今电影届,可能已被讨论滥了吧。
说到底,在百千光年、百万年的宇宙尺度面前,渺小的人类,除了绝望,还能有什么。
发现导演之一当年参与了dirty diaries 这么点经费拍如此宏大的文学诗歌设定能完成已经不错 角色塑造/群像有点单薄(摄影好减分啊女主的演技被晃得好逊色)斯大礼堂也太出戏了
这片子7.1??????
好丧,大一点的监狱叫家园,小一点的叫石棺
及其慢.....最后点题了算是
飞船的船长没有胡子和有胡子,都挺帅的。能够理解那些自杀的人。
不是科幻
感慨船长的意志力
1950年代反乌托邦文学一种,反乌托邦也是科幻题材表皮下屡试不爽的一大主题了
真的很垃圾 大家不要看了 讲的是个什么故事?
最后那个烟消云散的残骸穿过天琴座还颇为震撼的,有一瞬遁入人类的努力都是无意义的黑洞。纵观主题是凌驾于人物之上的宇宙宏观视角,但切换到主角时又太过代入角色,但其实在剧情的衔接上并不流畅而显得仓促,符合成本不高的惊悚科幻寓言设定。
这片子是真的烂,要说低成本,这个男人来自地球不比这个低?屋子里唠嗑也比这个好
最深的恐惧永远来自于内心毫无期盼的绝望,设定虽然不新,但绝对是很惊艳的一部电影。看完好一阵不能缓过神来3星半,7分
当星际旅行变成无期徒刑,人在浩瀚星空下慢性自杀的全过程。加入了科幻、女同、邪教、心理等内容,就像是对人类未来的孤独预言。最震撼的还是结尾画面——500万年是什么概念?!拿了诺奖的原著被誉为是太空版的《浮士德》,应该比电影更厉害吧...(想读)
科幻背景下探讨人性的作品。一艘引擎意外损坏只能漫无目的的在宇宙中航行,等待命运的转机的宇宙飞船,随着时间的流逝人们的心理状态也逐渐发生了微妙的变化,或是寄托宗教、或是自尽来逃脱了无生趣的生活,飞船在五万多年后终于到达了一颗类地行星,但船上的众人早已经化为了累累白骨。其实试想一下,这个人数规模的船只有足够的条件繁衍下去,子孙后代是有希望到达一颗新的星球的,但在看不见希望的情况下,没有人会想要孩子生活在这种处境之中,证明了人的生活中希望乃是最宝贵的东西。一些镜头语言运用的非常好,体现出宇宙的浩渺和寂寥,不过剧情不够紧凑,缺乏刺激性,整个观影过程比较乏善可陈。
三星半,气氛塑造的挺不错的
总觉得高举科幻大纛的塔可夫斯基的诗性科幻与库布里克的哲学科幻纵有千般交集,还是有那么一丝罅隙,这部电影解决了一些问题,我名其为性灵科幻。
小成本科幻,反向“流浪地球”。失去动力的移民船,飘向无边宇宙,虽然一些地方没有涉及(比如救援,生存物资甚至阶级观念等),但重点在于讨论人文,把这里当成永久的监狱还是今后的家园(1956年的原著年代还没有星舰文明的概念)?尤其是当精神寄托的系统崩溃后,象征信仰的坍塌,自然性和社会性兼备的人类不同的发展结果。整体基调还是很文艺且悲观,章回体式故事推进让孤寂情绪越来越强烈,直到600万年后,尘归尘土归土
恕我孤陋寡闻,这才知道原来群P是一种祭祀仪式...
设想大胆。遥远的未来,一艘地球与火星间往返输送旅客的飞船,因被太空垃圾击中反应堆偏航,为了不爆炸泄光燃料,只能漫无目的地在宇宙中漂流,期待遇到质量体改回航向,飞船携带物资有限,年复一年飞船上人们各种行为与变化。幻境人工智能在频繁看过太多人类记忆,决定自杀这个点没有想到
不知道为啥我还挺喜欢这种无聊的科幻性冷淡电影的一艘船,最后的人类,注定的灭亡,很适合看着看着睡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