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LTSZ春季最佳动漫。
祇园精舍钟声响,世间诸行总无常,沙罗双树化传法,盛极必衰是沧桑。
富贵骄矜难持久,只如春宵梦不长。
亮点很多,局限更多,23分钟11集的剧集要把如此庞大的历史观相对完整地呈现出来,快节奏是不得不面对的,超能力者也是不得不安排的。
但瑕不掩瑜的重点在于,拥有遥视能力的琵琶安排的很合理,虽然她是一个原著里没有的虚拟角色,得益于超能力代价设定的合理,外加悠木碧精湛的表演,使得关键超能力人物琵琶的作用完美地展现了出来。
《平家物语》主要在讲无常和人们对虚假的正义的追求,其实从后白河时代到山本五十六,日本的本质没有变,第11集的集体自杀让我想起了《帝国的毁灭》。
如今,精神至上的时代已经过去了,动画版《平家物语》中的女性角色也多了些当代女权主义的时代感和功能性。
最后,山田尚子用德子的独白表达了对京都动画众人的哀思,直接封神。
(记得初看这部动画是两年前了,上个月从日本回来以后看见平家物语绘卷的联动海报,便想到了当初的观影随笔,于是找到了这篇当时的随笔,再看一遍动画的片段时,也再次被触动到。
)动画《平家物语》的文化创作背景对于学习日本史的我来说可以是轻车熟路,但这部动画作品与日本文学史上的军记物语的内核却有着些许差别。
《平家物语》由因讨论汉诗文失态而出家的文人信浓前司行长所作,之后由琵琶法师讲述,战争内容不少则源自东国武士的听闻。
而作为动画的《平家物语》打破了作为军记物语的《平家物语》以平氏一门兴衰作为叙事主体的叙事模式,而是通过作为记录者的少女琵琶——平安时代末期的一位平凡但又可以预知祸福的人物视角在故事的开始便预示了结局的悲剧,但又在这种已知的故事中让观众看到了更多故事以外的对于生命的思考。
在当代的亚文化创作中,打动观众的并非宏大的叙事,而是具体的细微的情节中的元素构成带给观众的共情。
少女琵琶与父亲在京都遇见盛极一时的平氏四处搜捕不满平氏者,父亲因此送命。
紧接着便是权臣平清盛的宴会。
在平安王朝支撑王权的贵族中原本是摄关家居于「复合权门体制」的上位,与顶点的「王家权门」(治天与院近臣)共同组成了院政的支配构造,武家居于下位。
而此时的武家贵族平清盛拉拢了公卿,改变了原有的「权门体制」的权力结构,形成了中世武家权力结构的原型。
而平氏的繁荣「一门公卿十六人、殿上人三十余人,另有诸国受领、卫府、诸司合计六十余人,如此盛景世间无二。
…六十六国,而平家领有三十余国,已超半数。
此外,庄园田产等不胜数」,并称「非平氏一门非(殿上)人也」(平氏にあらずんば人にあらず)。
正如第二话的标题“俗世繁华梦中梦”,终归是平氏一门的梦中之梦,只待繁华落尽,一切便如风中飞尘。
琵琶结识了平重盛与他的子嗣们,以及安德天皇的生母平德子,主线故事便从这里开始了。
琵琶的特殊能力就是闭上一只眼睛,可以看见未来——源平合战的命运,坛之浦的波涛,挣扎的德子。
而如同琵琶养父一般的平家栋梁平重盛同样也有看见亡者的能力,他能做的,只是尽自己的努力去改变平家的未来。
鹿谷阴谋是改变他命运的重要事件,他拼尽全力维持平家和后白河院之间平衡的努力在一点一点付诸东流,在最后的最后,他奉献出自己的生命祈求神佛来救助来世的苦难,无力地走向末路。
如落下的山茶花(椿)在盛时整朵花连着花托一起掉落,如同武士死亡般凄美,《平家物语》动画中的死亡隐喻便是通过落椿来表现。
黑泽明的《椿三十郎》也是一部以椿为意象的电影,椿代表了一种义无反顾的爽朗凄美与壮丽的精神。
猛き者もついには滅びぬ、ひとえに風の前の塵に同じ。
任由平相国翻云覆雨,平氏终如撒向大海的平清盛骨灰般沦为风中尘埃。
而每一个人物的故事,都令人扼腕。
《平氏物语》不是单纯的历史,更是具体到了故事中的每一个人:身不由己的德子,无力回天的资盛,凄美赴死的敦盛,痛苦挣扎的维盛,都在命运的漩涡中被吞没。
波の下にも都が,在琵琶的见证下,正如她眼中所看到的那般,安德天皇和三神器没入大海,平家的繁华也随之落入了深渊。
浪涛之下,亦有皇都,埋藏着他们的俗世繁华,梦中梦。
想到曾经读过的一段话“死亡的观念不是宣判我们将以恐惧和黯淡的悲观主义方式存在,而是像催化剂一样将我们拉入更真诚的生活方式中”。
象征武士凄美死亡的椿,便是这样一种美好的意境。
平知盛跳海前说道“该看的,我都已看尽了”,这也是我们所目睹的《平家物语》。
荣华之梦,并不怎么渴望,只希望从容看尽四季景色,红白花朵散尽,正是生命的色彩。
那句著名的遗言“浪涛之下,亦有皇都”,也是平时子在生命最后关头对自己和安德天皇的宽慰。
即使身死,海底之下也有皇都,亦是长生之所。
随着琵琶转轴拨弦,散落的椿纷纷回生,海底的皇都中亡去的平氏一门其乐融融,天空中象征平氏的扬羽蝶飞向远方…这也是山田尚子表达的对于生命的感受。
琵琶不仅仅是一个见证者,她也拯救了德子。
在德子认为命运已经注定并准备随之入波涛时,琵琶告诉了她活下去的可能性,告诉她对于她而言一切还没有结束,在平家命运的低落中给了她生的希望。
而对于山田尚子来说,她就像是坛之浦中幸存的德子,坛之浦的悲剧就像是京阿尼的那场灾难。
出家后的德子说“请祈福吧,我也依旧有些念想难以忘却,因此,我只能这样怀念众人,怀念我所爱之人”。
我相信这也是山田尚子想对自己的那些逝去的朋友同事想说的……军记物语《平家物语》叙事的升华点在于在源平合战的最后——坛之浦海战中发生的悲剧结局,在于“世间悲欢已览遍”这句遗言背后代表着的平氏“六波罗时代”的烟消云散。
它不仅带给一路看完平家荣辱起伏的观众们一种巨大的落差感,也让研究中世日本史的历史学者感到一种浓厚的历史感。
中世史学者石母田正便从《平家物语》中看出了“内乱时代的动荡,不断反复的人世沉浮,悲剧与喜剧”与“那贯穿其中的、无法撼动的、支配着一切的命运”。
在作家太宰治看来,《平家物语》中平氏的“光辉是灭亡之兆”也展示着他在战时被压抑的无意识下对于充满可能性的未来的渴求。
而在当代的亚文化中,《平家物语》故事内核的“光辉”代表着的则是不会破灭的、存在于琵琶内心的希望,“命运”也变得不是中世那样由神仏注定往生的历史意识,是得以冲破历史的支配、能够自己去掌握实现的,这是动画《平家物语》与古典军记物语不同的现代性意识反映所在。
而叙事者琵琶与平家的互动则能够让观众意识到自己与故事人物存在的距离,这也使得故事里的人物们不再是史料上一个个冰冷的符号和故事中身不由己的角色,而是能够让观众共情的个性鲜明的具体的人。
在中世的《平家物语》中,平家一门彻底消失在了海底,通过琵琶法师的定语被封印在了那个时空里。
而在今天的《平家物语》中,平家一门在相聚的画面得以被动画呈现,它代表的是琵琶的想象、一种可能性的体现,这也是笔者形容被“再填色”的《平家物语》所展现出的惊艳画面之一。
观众们从一开始便通过琵琶的眼睛知晓了结局,所感触到的更多是对古典文学赋予现代性价值的合理演绎。
“最后结局即便已经注定,过去无法改变。
唯有今天,就在我的脚下。
你的本来面目,闪烁着光亮。
”
最后推荐下冈山林原美术馆的平家物语绘卷展海报~
《平家物语》共11话,分别是:非平氏一门者,都算不得人;俗世繁华梦中梦;鹿谷阴谋;无文;桥合战;迁都;清盛之死;离都;平家流离;坛之浦;诸行无常。
第一集中,平清盛虽然随出家的后白河天皇即法皇在东大寺受戒入道,但依然权倾朝野,平家诸人皆在朝廷中担任要职:平清盛的嫡长子平重盛是内大臣兼左大将,平宗盛是中纳言兼任右大将,平知盛官至三位中将,平重衡任藏人头,嫡孙平维盛任四位少将。
平家一门共有公卿十六人,殿上人三十余人。
此外尚有各国国守,及在卫府与诸省司任职者,计有六十余名。
殿宇庙堂之上,仿佛再无别姓。
平家势力如日中天,当然也有看不惯他们霸道行径的人。
于是,平清盛精心挑选三百名年龄在十四五六岁的少年,一律秃发,统一穿着赤红的直垂,令他们出没于京中各处探听访查。
一遇上口出恶言,不利于平家者,便立即闯入乱言者家中,chao没其家私财产,并将其捉拿到六波罗府里去。
平民百姓瞧在眼里,即使心中愤慨不满,也无人敢说三道四。
一见“六波罗殿之秃发”,道路上行人、骑乘、牛车,尽皆避之唯恐不及。
番剧中,女主角琵琶看不惯秃童们仗势欺人挺身而出,她的父亲因此而命丧黄泉。
她来到平家遇到平重盛后因为能够遇见未来而被收留,从而见证了平家的盛衰。
这便是故事的开始。
她和平家的公子小姐们一起长大。
他们吹笛赏花,天真烂漫,享受着季节变换的绚丽,恣意人生。
就像《红楼梦》中琉璃世界白雪红梅,秋爽斋偶结海棠社,芦雪庵争联即景诗,但最后是三春去后诸芳尽,各自须寻各自门。
平家最后仓皇逃离,流离失所,全军覆没。
平清盛之死是平家由盛而衰的转折点。
这位强势的老人,一生把所有人都当作棋子,他让年仅九岁的幼女盛子嫁入藤原家,进而控制年仅十二岁就守寡的盛子继承的财产;让德子嫁给天皇,在天皇奄奄一息之际,他甚至想让德子嫁给她的公公法皇,在被德子义正言辞地拒绝后才作罢。
但其实平重盛离世已经为平家的衰落埋下了伏笔。
和父亲平清盛相比,平重盛自我认知是“无趣”。
实际上,他是端方君子,平衡着父亲和法皇之间岌岌可危的关系,在平清盛打算幽禁法皇时,是他拿出了与之抗衡的气魄,阻止了平清盛的野蛮行径。
如果没有平重盛的制止,平家会不会走向不一样的结局?
我想并不会,盛极必衰且无论是朝廷还是民间早已布满对平家的总总怨言。
某种程度上是平重盛延长了平家的荣光。
平家和贾家的共同之处还在于,后继无人。
作为武士之家,平重盛的嫡长子平维盛不爱武术爱舞蹈,懦弱无能,在战役中损失了七万士兵,严重削弱了平家军事力量,直接导致平家离开京都,之后节节退败。
继承平重盛平家家主之位的平宗盛,是个绣花枕头,纵情享乐,无法继续带领平家与源家抗衡。
剧中最动人的角色是德子。
美丽善良这些词对她来说是陈词滥调。
她永远笑意盈盈,轻声细语,恰如一朵山茶花。
她无法决定自己的命运,顺从父亲的安排嫁给天皇并诞下皇太子。
看着天皇和其他女人情意绵绵,她不是不羡慕,但依旧保持着尊严与大度。
父亲与法皇势不两立,两边都是她的亲人,在父亲强势之时,她时常看望法皇。
世间种种,她说她选择了原谅。
在逃难的过程中,曾经金尊玉贵的德子,穿着草鞋背着儿子与众人一起在大雨滂沱中艰难前行,毫无怨言。
祇园精舍钟声响,世间诸行总无常。
沙罗双树花说法,盛极必衰是沧桑。
富贵骄矜难持久 ,只如春宵梦不长 ;扬威耀武终迟暮,唯作风前尘土扬。
虽然,平家彻底覆灭了,但是他们的故事能够代代流传也未尝不是一种永恒。
作者本人, 版权所有,没有经过我许可,请勿转载。
豆瓣、贴吧id均为(兰陵笑笑生水瓶)https://tieba.baidu.com/p/7632490054?pn=2 本文将以原著《平家物语》来解析一下山田尚子的同名动画。
以集数为单位,注释动画中出现的历史名词等等。
然后每一集按照时间对应原著,比如几分几秒对应原著哪一卷哪一章。
评论一下山田尚子这部动画的得与失。
在这里面先说一下,我使用的《平家物语》来自于译林出版社的郑清茂译本。
同时参考日文版与王新禧和周作人,一共四种版本。
该本底本是通行的觉一本,共12卷,附加《灌顶卷》,每一卷由章组成,数量不等。
在注释年表发面郑清茂的是最全的,不亏用了三年时间打磨的译本。
动画使用b站的字幕组。
《平家物语》叙述的故事起自长承元年(1132)平忠盛敕许初登“殿上之间”,终于建久十年(1199)源赖朝死去,前后跨越几乎70年时间,这是源平合战的广义时间。
然而原著中叙述重心起自治承元年(1177)的鹿谷之谋,到元历二年(1185)坛之浦合战,占去了全书九成篇章,因此我把这前后不到10年的时间称为源平合战狭义时间。
动画以b站的《平家物语》字幕组为准第一集 非平氏一门者,都算不得人开篇第一帧画面隐喻了平家的家纹扬羽蝶(凤蝶),平氏的始祖是桓武天皇的后裔高望王(被赐姓平),日本皇室是没有姓氏的,因为是神的后代。
赐姓说明降为臣籍,平一字来自于平安京。
因为日本迁都到平安京(京都)就是始于桓武(第50代天皇)。
平氏家族因为平清盛的功绩被分成武家平氏和公家平氏。
公家平氏使用“蝶纹”,也被认为是平氏家族中代表家纹。
除此之外武家平氏中平清盛嫡子平重盛也使用“蝶纹”。
平氏一家的其他家纹可以总结如下,都是非常重要的分枝其中平维将很重要,他同样来自于高望王一系,他的后代就是北条时政(女婿是源赖朝),源平合战中有很多源氏平氏互相站队,所以不要简单认为这是源平两家的对决,它牵涉到日本中世史的结构转型,即武士崛起与贵族没落。
源平合战把整个日本各地各种势力都卷入其中。
01:00—03:30对应原著第一卷第四章<秃童>秃童为平清盛设立的密报组织,由300个14到16岁年轻人组成,遍布京城中,遇到口出恶言平家的人,直接扭送到六波罗。
动画中描写比较准确,秃发就是河童发型,穿红色直垂,且小说中有乱入其家的情节,动画也还原了。
动画主人公琵琶登场,为虚构。
关于琵琶法师《平家物语》讲述的故事是12世纪末的日本,大约相当于我国南宋孝宗与光宗时期。
但是《平家物语》成书在数十年后。
学术界上比较认可的说法来自于吉田兼好的《徒然草》(1331年日本随笔),在后鸟羽成为上皇时,比睿山天台座的慈镇和尚招致一批有才艺的人于其门下。
其中有一位来自于信浓国叫藤原行长的,通晓掌故。
他就是最早讲平家故事的人。
就像荷马的史诗最早也是先有口头文学再成书一样。
《徒然草》中有关藤原行长的原话是这么说的“此行长入道作平家之物语,授之与盲者生佛,使讲唱之。
其叙山门之事极为详尽。
于九郎判官(源义经)之事,似亦耳熟能详而据实成说。
至于蒲冠者(源范赖)之事则所知有限,故多有遗漏而未克记录者。
有关武士与弓马之事,因生佛为东国之人,故可问之于武士而使书之。
彼生佛天赋之声调,仍为今日琵琶法师学习之典范也。
”那么琵琶法师最早出现的时间在13世纪初年,晚于源平合战至少20年以上。
《平家物语》在那时被称为平家琵琶或者平曲。
琵琶法师指的是早期讲唱平家故事的僧人,不特别指一个人是一个团体。
我们从叙事上也能看出来,比如著名的开篇诗句,那是往生净土的写法。
书中出现很多佛家故事,说明早期《平家物语》是由佛教传开的。
后来到了室町时代,有个叫沙门觉一的人,把口头文学《平家物语》整理成了词章体小说,日本现在最通行的《平家物语》版本就是觉一本。
所以琵琶法师是团体,不是一个人,也不是小女孩。
琵琶法师出现的年代,源平合战已经结束,所以也不是什么见证人。
动画中的琵琶可以理解成琵琶法师,琵琶法师晚于源平合战,因此所谓预见未来的能力,其实是作为讲述人,已经知道历史。
山田尚子这么虚构,有一定道理,但是琵琶这个角色在动画中属于多余的人。
她的作用毋宁说方便讲故事。
3:31—04:15对应原著第一卷第一章(祇园精舍)但是只有开篇那首著名诗句,没有介绍篇章内容,这一章主要叙述平家在平安时代的历史。
片头曲以红白为主色调,隐喻了源平合战。
源氏白旗,平氏红旗。
平字上的颜色变化对应了琵琶的瞳色。
动画所使用的《平家物语》原著底本来自于河出書房新社,古川日出男(翻訳)的版本,为何日语还要翻译成日文,其实就是文言文与白话文的区别。
《平家物语》原著中的日语是中古体,里面夹杂了很多汉文训读体,和化汉文,如果不翻译成现代日文,恐怕本国人也看不懂。
其次就是加入大量注释,如果没有注释,就是专家也很难看懂。
动画制作选择这个本子作为参考,是很自然的事情。
05:45—09:50对应原著第一卷第十章<立东宫>、第一卷第五章<吾身荣华>动画以宴会贯穿始终,通过宴会上的人物介绍,让观众初步了解一下平家的家族构成,其中很多原话出自上述两章。
宴会是虚构的,宴会上说的话源自于原著。
平家一门共有公卿16人,大臣为公,纳言、参议三位一下为卿,合称公卿。
殿上三十余人。
诸国受领、卫府、诸司,合计六十余人。
此处字幕组注释有误。
根据原著,仁安三年(1168)三月二十日,高仓天皇在大极殿由东宫变成天皇。
平清盛是在同年十一月因病出家。
所以高仓天皇上位不是因为平清盛生病,是因为平家要立高仓,高仓的母亲是建春门院(平滋子)。
新春指的是嘉应元年(1169),这一年后白河出家,出家日期为七月十六日,所以在新春的时候动画中就说出家,是不可能的。
逻辑错误是因为宴会是动画虚构情节,为了把小说中几个章节合并,这样就漏出马脚了。
09:51—10:18对应原著第一卷第二章<宫中谋害>、第一卷第三章<鲈鱼>动画在此处做了简化处理,故事情节一波三折,平忠盛所携带的刀是木刀,外面用银箔贴上。
显示了平清盛的父亲足智多谋。
因此平忠盛后来被许可升殿,平忠盛参加的宴会是丰明节会,是非常重要的一个习俗,原著中有精彩的描写。
这里面说一下,平家虽为武士出身,但是长时间居住在京都,早已公卿贵族化。
第一卷第三章平忠盛从备前国返回京都,鸟羽上皇垂询道“明石之浦”如何?
”平忠盛直接用和歌回答“残月欲曙天,明石枕风眠,浦上波逐浪,但见潮回旋。
”这首和歌后来被收入《金华和歌集》(白河上皇敕撰),由此可见一斑。
平家在和歌、琵琶、笛子方面人才辈出,与平家比源氏是不折不扣的乡巴佬。
所以动画第一话,把平忠盛塑造如此文雅是比较符合事实的。
平家很多人是文武兼通。
10:19—19:30动画虚构情节,琵琶是虚构角色,所以她出场时,很多情况是虚构的。
这一段讲了琵琶与平清盛家人见面,首先是平重盛,然后是平重盛几个儿子(平维盛、平资盛、平清经、平有盛),还有平清盛女儿平德子。
对于平维盛与平资盛的性格描写比较接近原著,也是为了下面剧情铺垫。
动画中的预知未来之眼纯属虚构,平重盛也被赋予这种能力,更是虚构。
但是有一点需要说明一下,在原著中平重盛确实预感到自己家族的灾难,是通过做梦,预见到了未来的事情。
详见第三卷第十二章<无文佩刀>。
不是通过眼睛。
原著为什么这么写,主要原因是《平家物语》是后世撰写成的,所谓后知后觉。
这本书中很多故事都有这种后知后觉的味道,还有一点,平重盛预感到家族没落,是因为因果报应的佛教观念造成。
盖《平家物语》最开始是佛家讲的故事,它的一些写法就是按照佛教哲学来写的。
19:31—21:35对应原著第一卷第十一章<争路>这是第一卷中相当重要的一章,嘉应二年(1170)十月十六日,新三位中将平资盛当时13岁,任越前守(当然是遥领)。
在一次打猎回来时,与当时的摄政藤原基房争路。
因为天已经黑,基房那边人没有认出是平清盛孙子,结果把平资盛一行人打了。
按照道理平资盛应该让路,被打纯属活该。
但是平清盛交横跋扈,明明不占理,还要给孙子出气,于是在十月二十一日,摄政入宫商量高仓天皇元服之事时,派人埋伏路旁,把藤原基房以及随从的发髻剪了。
动画基本上按照原著来演,但是没有交代时间地点。
平资盛因为这件事被平重盛流放到伊势国。
、
以下来自小西甚一的《日本文学史》最负盛名的军记物语,不用说,是《平家物语》、《保元物语》与《平治物语》三书。
虽然同有“物语”之名,而在本质上却与创作物语大不相同。
换言之,这些原来都是琵琶法师“说唱故事”的稿本,与后起的谣曲稍有共通之处。
据藤原明衡的《新猿乐记》,在十一世纪中叶,琵琶法师已拥有他们演艺用的“说唱故事”,但其内容如何却不得而知。
这些身为漂泊艺人的琵琶法师们,在十二世纪中叶到末叶之间,开始以源氏与平家争霸为题材进行弹唱。
然而,琵琶法师们巡回弹唱的词章到底是何人所收集,而后来又如何经过整理,编成编年体;或者是何人先作了词章,再由琵琶法师用来编成弹唱的曲子。
其间的先后关系并不清楚,可能是两方交错互动的结果。
平氏灭亡约五十年后的仁治元年(一二四〇),已出现了十二卷本的《平家物语》。
据推测,在其前有六卷本。
更在其前有三卷本。
可想而知,《平家物语》的原型早已成形。
但是如果仅靠琵琶法师,况且在如此短期间之内,能否汇聚成其原型,实是一大疑问。
无可否认的,从成形的初期,贵族或素有贵族教养的人大概早已参与其中。
然而,单凭贵族系统的精神不可能产生如此壮大的叙事诗。
在此不得不承认民众“英雄”憧憬的代言者——漂泊诗人——的存在。
这些漂泊诗人分别属于高野山系统、根来寺系统、长谷寺系统等,而且似乎各自管理或利用独有的题材。
《保元物语》与《平治物语》大约也是同时在同样情况下所产生的作品。
祇园精舍钟声响,世间诸行总无常;沙罗双树花说法,盛极必衰是沧桑;富贵骄矜难持久,只如春宵梦不长;扬威耀武终迟暮,唯作风前尘土扬。
——《平家物语 卷一》动画改编自原作,但并非是原本的《平家物语》,而是现代作家根据《平家物语》进行翻译再创作的故事。
它的背景总体上概括是日本平安时代末期的“源平之争”。
狭义上的“源平之争”就是源平合战,指以仁王令旨讨伐平氏,再到源赖朝、源义经兄弟等源氏起兵,以坛之浦海战平氏灭亡的这段时间。
广义上的“源平之争”指平安末期到源义经身死,镰仓幕府消灭东北藤原家族之间一系列的故事,其中涉及皇室间的院政之争,公家派系的斗争、公卿与武家之争,武家之间的争斗,朝廷与宗教之争,改革与保守之争,需要大量篇幅叙述。
因此简单叙述动画中的内容便是:平重胜的父亲平清盛带领平氏崛起开创武家时代,到平氏灭亡。
五段时间:Ⅰ.武家崛起保元之乱Ⅱ.平治之乱Ⅲ.兴盛武家之首Ⅳ.巅峰非平氏不为人①嘉应强诉②殿下乘合事件③缓和与冲突前夜④平重盛之死与治承三年政变Ⅴ.源平合战①反乱的狼烟②源氏起兵③平清盛逝世④败逃京都⑤回转与破灭Ⅵ.海内长生,岂有不灭唯有战死的平氏,岂有投降的平氏Ⅶ.源义经之死与幕府大将军动画的内容是在第三部分后期开始的。
平氏继承人平重盛温厚柔和,冷静沉着,文武双全。
他夹在平氏与后白河法皇之间左右为难,竭尽全力试图弥补裂痕。
父亲平清盛的期望、平氏族人对他的不理解令他心交力瘁。
忠孝两难全,一切以天皇为重,在生命面前以家族为重。
他的忠诚在平清盛与法皇的矛盾中起到了艰难的平衡,他的存在让法皇没有充足的理由对讨伐平家,他的兵谏阻碍了其父势力的无限扩大。
然最终,平重盛的去世江平家彻底暴露在各家势力的绞杀中,平氏与公家彻底决裂。
平氏的威势达到了最顶峰,同样也走向了衰落。
平清盛尽管对上要挟法皇,对下欺负朝廷近臣,但是在重盛死后体现了一代枭雄的决断,触手果断,毫不手软。
幽禁法皇,近臣或杀或流放,敢有反抗出兵者追杀。
然而这并护不住平家一世。
德子在法皇与清盛的较量中,悲惨的棋子地位让人动容。
我们将眼光放在朝代,放在天下,佛天子帝王家丁陪葬,忽略了女性的个人感受,而德子一句“我会保护安德天皇,自始至终”,接受了自己的使命,将照料先煮养育幼主视为己任。
她是一国的皇后,天子的太后一个大家族的皇亲。
她自己从始至终只想做好一个贤淑而忠贞的妻子,一个合格的母亲。
在历史长河之中,我们很容易看到家国之大,却往往容易忽略了家庭之小。
维盛出家时僧人所说“或许有人觉得这算不了什么苦痛,但是他人能承受的苦痛,自身不一定能承受”。
这部番剧给我们提供了一种审视历史人物的角度,带入场景中感受“懦弱之人”的苦痛,也正向琵琶再次遇到维盛时说的“我会将你的故事也流传下来。
”“我的故事?
逃避一切的我的故事?
”“琵琶对你再清楚不过了,我愿意珍视它们。
”也正像琵琶在平家落魄时对资盛所说“琵琶遇见了你们,了解了你们,因此便只将所见所闻流传下去。
”我们并没有否定他们的资格。
全番在动画中新加的人物琵琶的视角下见证了平家的兴衰。
我们作为历史的后人,知晓他们那一刻的未来,一只眼睛知晓他们的结局,一只眼睛能看到他们死后的场景,却无法干涉。
琵琶作为历史的后人,却身临其境的体验了那段历史,沉浸在那段历史中和重盛、德子是朋友,坛之浦战在当场,能体会一切的悲痛,却无力改变任何事情。
平家兴而平家衰,源家兴而袁家衰,就像四季之花,含苞待放,灿烂绽放,渐渐枯萎,最终凋零,周而复始。
一个故事的结束恰是另一个故事的开始,平家衰败恰是源氏腾达,历史长河不必悲惋。
我是看沟口健二导演的《新平家物语》(1955年)找到这部动画的。
关于《平家物语》的点评以及对这部动画的分析,大有高人在。
我就不班门弄斧了。
只是为了帮助自己学习这段时间的日本历史,对比了中国这段时间发生的事情。
做一个笔记而已。
先说电影《新平家物语》描写的时间段:1137年。
那时候,平清盛还是一个20岁的小伙子。
此时的平清盛,对应的是中国的岳云。
是的。
岳云只比平清盛小1岁。
岳云23岁就死了。
但平清盛23岁时已经跟着父亲叱咤风云了。
这部动画讲解的时间段是从1169年-1185年。
分几个阶段:1169-1170,这是平家发展的顶峰。
50出头的平清盛此时是太政大臣,官居一品。
虽然出家了,但并没有放弃权力。
这一话的题目叫《非平氏者非人》,也就是全天下一半的地盘都是平家的。
整个朝廷里当大官的也多半是平家人。
1170年的「殿下乘合事件」,成了权臣平清盛(52岁)和后白河上皇(43岁)分裂的导火索。
也是平家盛极而衰的开始。
【未完待续】
一直对日本平安时代的历史很感兴趣,上个月断断续续地看完了山田尚子改编的《平家物语》,非常喜欢,无论是画面,音乐还是剧情,都堪称艺术品。
最先吸引我的是这部动漫的美学风格,浮世绘般的画卷徐徐展开,极具历史的厚重感,人物设计既古朴又具有鲜明特色,让人仿佛置身于平安时代的京都。
同时,导演擅于使用花卉隐喻人物的命运,我印象最深的有影片中经常出现的山茶花意象,山茶花凋谢时通常是整朵掉落,故又名“断头花”,山茶花掉落,不仅喻示着平家武士们的牺牲与平家的覆灭,也代表着日本重视名誉,宁死不屈的武士精神,隐喻“无可奈何花落去”的宿命感;还有平重衡被源氏俘虏时,镜头转到了两朵盛开的牡丹花,牡丹花开得正盛,而“京都的牡丹”重衡却将走向死亡,乐景哀情,显得人物的悲剧更加动人,极具情感张力。
故事以原创角色琵琶的视角串联,琵琶既是历史的旁观者又是历史的参与者,巧妙解决了原著叙述庞杂的问题。
琵琶预知未来的能力也赋予了观众上帝视角:平家注定走向灭亡,这也与佛教中“诸行无常”的思想暗和。
作为一名女性,琵琶细腻的视角更注视到了原本历史的洪流中被忽视的女性力量。
祇王姐妹舍弃白拍子的身份削发为尼,弃绝繁华富贵;平德子用柔弱之躯拼死守护自己的孩子安德天皇,在平家覆灭,天皇投海之后更是背负着巨大痛苦活了下来,在寺庙中修行,为平家赎罪:封建社会的女性用自己柔和而坚韧的力量反抗着时代的压迫与命运的不公。
琵琶的成长也是动画中值得品味的部分,从最初对平家暴行的愤怒,到无力改变平家命运的痛苦,再到最后找到自己见证与传诵的使命,琵琶的成长体现了人生的终极议题:在不可逆的命运面前,个体如何寻找存在的意义。
三位女性角色的命运与现代女权精神遥相呼应:祇王以斩断青丝对抗男权凝视,德子以肉身苦行重构母性神话,而琵琶最终的顿悟,则昭示着从“见证者”到“重构者”的身份蜕变——这恰似当代女性主义从“解构”到“重建”的演进轨迹。
动画将日本的物哀文化展现得淋漓尽致。
樱花不常开,而生命也不常在,正因如此,情感才是如此动人。
平家人物的死亡正是物哀之美完美表达。
动画将历史事件进行了诗意的简化,摒弃了原著中繁杂的战争场面,而是更多用象征性场景展现人物心理。
重盛病逝时飘落的樱花,清经投海前哀婉的笛声,德子投海时飘扬的发辫———“哀”与“美”二元一体,同生同灭。
让我印象最深的是平维盛的死亡,怯懦的性格与家族尊严之间的矛盾贯穿于他的一生,在他投海前,镜头既对向了深海,也对向了海面倒映着的漫天紫云:他沉身入深海,也是飞身上紫云。
深海带来的窒息感与云霞带来的飘逸感形成对比,传递着物哀中“归去来兮”的解脱感,轻盈浪漫的场景弱化了维盛自杀的残酷性,强化了悲剧美学。
海底是否真的有一坐宫殿?
平家人是否真的能在海底相会?
平家覆灭的结局,强化了物哀中“繁华易逝”的哀婉。
比樱花更绚烂的平家之焰,焚尽鎏金时代,照见浮世苍凉底色。
山田尚子用历史的旁观者琵琶解构宏大的历史叙事,将目光聚焦于历史洪流中鲜明的个体,这样的改编既保留了原著“命运无常,盛极必衰”的物哀美学,又赋予其“向死而生”的现代表达。
正如动画结尾所言:“祇园精舍钟声响,诉说世事本无常”,这一声钟鸣不仅是历史的回响,更是对当下生命的叩问。
平家物语的动画,从首页推荐点的追番,今天看了,实在不得不佩服,不出高开低走的意外的话,这是日本文化输出的又一个神。
至此,日本古典文学双璧,《源氏物语》和《平家物语》,一文一武,"菊花"与"刀剑",都已动画化。
源氏是上世纪八十年代做的动画电影,十年前又只改编了不到四分之一便再无动静,曲高和寡,但是平家的惊艳起势可当一句后生可畏。
作画炫分镜妙剧情强配音顶音乐牛,完全没有出现大部头开篇枯燥,细节潦草的顽疾通病,几处镜头语言无声胜有声,第一集就把背景,矛盾,线索,宿命,衰势都点染了。
可怕,能把名著改得吸引力封顶,忍不住反复观赏了好几遍。
特别希望咱也能有名著改编的动画,我们的红楼梦如果能按这种高质量的制作方式改编出来,也绝对是中国文化输出的紫电青霜,希望有生之年看得到大能操刀。
各大金主,不用着急抢热门网络小说的版权,江山代有才人出,爆文以后一定有的。
真的该多看两眼咱浩如烟海的古今名著,做得一般是不讨好,但做好了好处吃到千秋万代啊。
但可惜,没人不想挣快钱,咱们已经落后了。
【追番理由】看PV之前看过大河剧《平清盛》且颇为用心的研究了下这段历史的前因后果,同题材的动画是一定要看的。
看PV质量也值得期待。
【观看感受】还行·有时间看个乐呵在我看来,本作的优点和缺点都十分突出。
先说优点:水彩风格的景物作画细腻、美丽,构图也费了一些心思,使得很多空镜头,尤其是远景、花朵特写,截下来就是桌面。
部分剧情桥段刻画得不错。
再说缺点:最核心的问题是受众定位模糊。
对于不熟这段历史的人,基本认不清搞不懂谁是谁、和谁是什么关系、为什么要这么做,甚至看不明白发生了什么、时间又过了多久。
对于熟悉这段历史的人,也没有选择/提出个史观来统领叙事,仅是把知名历史事件走马观花的串了一遍。
借用bgm网友Stephen9755的一句“珠玉虽好,但若不打通关窍使之串联,终究一文不值”,我虽不觉得一文不值,但也有类似的感受。
具体表现有:①原创角色琵琶的加入并没有使故事变得易懂,反而限制了叙事的可能性,并一定程度上消解了历史厚重感、模糊了重点、浪费了篇幅。
当故事进行到后半,琵琶离开平家,两边分开叙事的时候,一切就自然了很多。
②事件取舍、编排混乱。
比如敦盛之死画得漂亮,但杀了敦盛的谁,这人从哪儿蹦出来的、之后又怎样了,完全没有交代。
又比如静御前,若不是本就知道她和源义经的关系,她相关的戏份谁能推测出用意?
再比如平氏跳水自尽的部分,平时子带着天皇一起自尽时平家武士们就看着,后面好多女官殉葬时平家武士们也看着,偏偏平德子自尽时平家武士们要不顾她意愿的把她捞上来,捞上来之后平家武士们也随着主公纷纷自尽,这剧情改得也太违和了。
(历史上平德子是被源氏当战俘捞上来的,估计是捞小天皇和三神器没捞到,只捞到平德子了。
)③角色,或者说,历史人物的塑造不太好。
一方面历史人物智商、才略的削减。
比如狡狯奸诈,深得帝王之术,不断的利用官位,名声为诱饵,挑唆平家、源家、藤原家各方势力自相残杀,从中渔利的后白河法皇,在本作中像个老顽童二傻子。
打破武士阶级天花板,军事、经济、政治才华兼备,但得势后飞扬跋扈、独断专横,因专权狠辣、做事不留余地而受到公卿和其他武士势力记恨的平清盛,在本作中像个愉悦犯。
从满门问斩、自身流放,到带领关东武士崛起,铲除平家并最终建立起第一个武士政权——镰仓幕府的源赖朝,在本作中像个装傻式的搞笑艺人。
一方面本作对该人物的塑造不符合史实,导致其前后行为冲突。
比如平德子。
本作视图将其塑造成一位心中智慧只是无奈于时局的、一心保护自己孩子的刚强女子,但这种的女子怎会眼睁睁看着母亲抱着自己的孩子投水自尽?
她前面说的那些“我会保护殿下”有多感人,后面望着孩子去死却没有采取行动的样子就有多奇怪。
④角色太多、太乱,分不清谁是谁。
本组采取了大量“三个和尚”风人设,虽然人设努力把每个人画得有特点(奇形怪状),但除了琵琶几个,其他角色登场时我还是会愣一下,想“这谁”。
总之,本作冲着“历史”看不太值得,但如果是冲着截图景物当壁纸用……倒是不错。
太失败了,整部影片都没有解决女主位置的问题,即她到底是干什么的?她是观看者吗?但她早已介入其中了,从那把刀举起来的时候她就不是旁观者了。她是故事中的人吗?但她的存在是完全割裂的,整套叙述方式就很莫名其妙。且不说拍出历史的厚重感,即便是从“青少版”来看也是失败的。//完全没把握好严肃和卖萌之间的平衡,该表现的很多方面都余力不足。第二话对佛御前等人的演绎可谓是完全失败//演出保持了山田尚子的一贯水准,但我很好奇杀父之仇-平家诸善二者之间的矛盾如何调和
7.8 画面加分。一份中规中矩的“繁华一梦”故事。相比《犬王》扑面而来的野木式“自我”宣教,这种劝百讽一的故作温情反而戳到讲唱形式的旁观视角:述而不作。“别矣斯世,别也今宵;投死之行,梦中梦者。譬犹无常原上道旁霜,一步逐一步,行行去消”。琵琶之为物、为名,为依托,都只能隔岸观之,弹唱演之…但从中辨认出吉川作者一以贯之的俗世之境感。相比汤浅的《犬王》,本作琵琶的谶语性质浓些,《犬王》的分幕性质浓些。同一位琵琶监修,同一个作者的原著,可见监督本身的风格对故事的影响,又回环合上了琵琶的角色:“故事的最终结局即便知道从开始便注定,唯有今天在脚下”。
画面美,但是实际内容太次了,原著是白描,这个就无脑洗白,无脑好的就好怎么都好,不好的怎么都不好。可能适合低龄或者低智商人群吧。
三星半。
画风很喜欢,但是剧情有些平了。
词穷。
不轻松也不厚重的历史故事,一部改编独特的山田作品。对这段历史没有任何了解的观众并不是这部动画最适合的受众。生死观是作品的一大话题,可惜没有把这一点表现得让我觉得很出彩。山田制作过程中也是遇到不少挑战,尝试用了不同的创作思路,也让人看到了很多的可能性,期待你们的新作品。
“祇园精舍钟声响,世间诸行总无常。沙罗双树花说法,盛极必衰是沧桑。” 通过源平合战了解的这段历史,争来争去,竟双双没落,真的是世事无常。严肃小说改编动画还是挺有风险的,后继也是悲伤结局,喜欢这种风格的就去看看吧~~~
我实在是山猪吃不来细糠吧,画面很美,但是观感极其难受,没有一个人物是非常立体的,这里的立体是指一个人性格经历有好有坏的刻画,不了解历史的看完只觉得这是一家夫妻和谐父慈子孝兄友弟恭的大圣人被迫害的故事。然而看完原书的就感觉仿佛是把《三国演义》拍成《我老曹家二三事》,导演更适合拍MV。不管多少人吹这个作品也没法名留青史的。
还行
画面精美,古色古韵。对人物的写意描写过多,而对历史和战事的叙述较少,有点本末倒置,加之日本的历史我本身也不是很care。B站番剧弹幕里无脑尬吹日益严重,吐
8/10。大量类似于实景拍摄的柔焦手法,通过粉色滤镜、色彩叠化和空间透视,凤蝶飞舞、娑罗、山茶的缤纷姿影以及花落(死亡)的转喻手法,使景物和光晕都变为朦胧效果。水平界面的亭子拱桥和垂直界面的建筑空间、庙宇墙上的圆形窗和宽阔的竹林小径,制造出向心式的线形空间,象征平家权势的稳定,连僧兵集结的表现都用了中心取景,但当琵琶扑向出嫁入宫的德子怀里,看到德子生产的未来,冷紫色的基调预着示平家的落寞,随着琵琶脱离平家、寻母相认后决定将平家的命运见证到底,前后使用了一连串灭亡的意象:京都被黄沙笼罩的萧瑟感、震颤的瞳孔特写、水鸟的翅膀震动、海葬船撒下的粉随风飘向严岛神社焚烧时的火焰。战争场面几乎是静止画完成演出,以古代绘卷或眩晕、线条晃动的全景来省略交代(特别是平家士兵在山里遭受夜袭,慌乱逃跑被推落悬崖一幕)。
人物杂乱太难记住,日本家族的命名跟中国传统不一样,好多看起来是平辈的名字结果都不是。“骄奢之人不长久”,权力的膨胀太容易导致骄奢,人性如此,难以避免。
等山田的下一部作品面世的时候,我们再来从山田历史的角度来评论这部《平家物语》吧。
“眼看他起高楼,眼看他宴宾客,眼看他楼塌了。”——《桃花扇》之前一直为山田离开京阿尼感到惋惜,现在一想虽然京阿尼成就了她,但毕竟题材局限,离开未必不是一种更好的选择。《平家物语》作为离开后的第一部作品,既维持了自身的风格,也进行了一次自我突破,虽然并未达到最完美,但结果无疑是成功的。山田的写意跟《利兹与青鸟》相比,无疑是更上一层楼
2.5分 美术画风的确别具一格 令人印象深刻 但流水账似的故事线 乱糟糟的人物角色与关系交代 与其说是物语倒更像是一场闹剧 无聊且荒诞 三个人赏月吹笛子那里 这么难听要如何欣赏了。。同时也对三味线的评弹祛魅了 诡异的曲调 没有节奏感的念唱 晦涩难听
画风美得没话说,但是这故事讲得太平淡太肤浅了……
女性失权,还在那儿体谅㽖的为了㽖鸨付出生命
我不理解,但我大为震撼
大和民族为全人类创造贡献的美感超过所有他族之总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