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第一次两个多小时的电影用了4个半小时才看完。
首先我不否认,这部影片有着美化美国政府,输出美国文化、价值观,宣扬基督教的嫌疑。
但不可否认的是政治的复杂程度是难以想象的,背后的利益关系,职责,与局限性都超乎我们的想象。
在19年周年阅兵时看到一代代领导人的老去,这都是最好的证明。
人无完人,也没有完美的政府,因为政府也是人组成的,我们都有局限性。
而一切都有着风险和未知性。
最后的结局是和平达成协议,果然赢民心者赢天下。
肯尼迪是有头脑的,以国家元首命名的学院不多,肯尼迪政府学院,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啊,他肯定是有才之人。
而身边人也是十分重要的,比如鲍比和肯尼。
妥协不是一个肮脏的词语,但也不可一味的妥协,该强硬时需要强硬。
不论是肯尼迪,鲍比,还是赫鲁晓夫,苏联大使,每个人都会紧张,每个人都有不自信的时候。
我们也是如此。
立场不同,所看问题的角度就会不同。
没有共赢时,只能各自保住自己。
人还是要善良,当看到安生少将牺牲,看到肯尼迪发电报给安生父母时,真的爆哭。
飞越他国领空是活该被击落,古巴是正当防卫,但从另一个角度,他并没有做错什么,没有生灵涂炭,而且十分善良,只是在为国效力罢了。
我们追求和平,追求的是有价值的和平,我们都生活在这个星球上。
太阳每天升起都会带来某种启示☀
对冷战时期多数的感觉是在对峙,但没有想到,原来人类曾如此近地接近核战。
美国向来主张美洲的事务由美洲人解决,美国实际是这块大陆的君主。
如今苏联要在后院安装导弹,美国自然反应强烈。
围绕古巴,两个大国展开激烈的角逐,虽然苏联没有基本没什么人露面,仍能感到苏联也在紧密的谋划对策。
其实想一想,美国在土耳其安装导弹的时候苏联什么感觉呢。
从这个角度看老美的双重标准是很明显的。
演的还是很不错的,处理的比较到位。
最后还是要感谢智慧的人作出的理智抉择。
《惊爆十三天》这部电影,以冷战时期为背景,讲述了一场关于政治、权力与信仰的博弈。
影片通过紧张刺激的情节和深入人心的主题,成功地吸引了观众的目光。
影片中,政治博弈的情节设计非常出色。
通过展现美国和苏联之间的紧张关系,以及各方的利益纠葛,影片成功地营造了一种紧张的氛围。
观众在观影过程中,时刻感受到政治斗争的复杂性和危险性。
同时,影片中的人物塑造也非常成功。
主角在面对政治压力和信仰考验时,展现出了坚定不移的信念和勇气。
他的选择和行动,不仅体现了个人信仰的力量,也让我们思考:在面对权力和信仰的冲突时,我们应该如何选择?
此外,影片中的视觉效果和音效也非常出色。
通过精美的画面和紧张刺激的音乐,影片成功地营造了一种紧张、压抑的氛围,让观众沉浸在故事中。
《惊爆十三天》不仅仅是一部讲述政治博弈的电影,更是一部关于人性、信仰和选择的探讨。
它让我们思考:在面对复杂的政治环境和艰难的选择时,我们应该如何坚守自己的信仰和价值观?
《惊爆十三天》是一部非常成功的政治悬疑电影。
它通过紧张刺激的情节、深入人心的主题和出色的表演,成功地吸引了观众的注意力,并引发了对政治、信仰和人性的深入思考。
这部电影是一部政治色彩鲜明的电影,电影背景事件是苏美冷战时期的古巴导弹危机。
1962年10月中旬,华盛顿的美国情报官员在进行例行情报资料分析时,从飞临古巴上空的U-2飞机所拍摄照片中发现了问题。
他们确认,苏联正在古巴首都哈瓦那西南的圣克利斯托瓦尔修建基地,部署中短程导弹和运载核武器的伊尔-28重型轰炸机。
从这些基地发射的导弹,可以击中从秘鲁利马到加拿大哈得逊湾的大多数美洲重要城市。
消息传到白宫时,引起一连串的恐慌,幸好当时的总统约翰·肯尼迪和其弟罗伯特·肯尼迪能够冷静应付。
10月22日美国东部时间晚上7点,肯尼迪总统在白宫他的书房里,向美国和全世界发表广播讲话,通告了苏联在古巴部署核导弹的事实,并指出,这一“秘密、迅速和异乎寻常的导弹设施”是“蓄意的挑衅和对现状作出的毫无道理的改变,是美国不能接受的”。
因此,美国一方面公开向苏联发出警告,要求苏联从古巴撤出其中短程核武器,同时以美国海空力量在加勒比海的广大海域对古巴设立了海上封锁线,进行所谓的“隔离”。
就这样,在当时世界两个超级大国——美国和苏联之间爆发了一场危机,将整个世界带到了核灾难的边缘。
影片透过白宫高级特别助理肯尼斯·奥唐纳之眼,再现了危机重重的惊天十三日。
首先我们从经济角度分析一下这个电影情节的背景,到底为什么会产生这一危机事件。
我们知道,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的经济实力骤然增长,在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中占有全面的优势。
在完成了由战时经济向和平时期转变之后,美国经济从20世纪50年代起在上述优势地位的基础上进一步持续增长。
而历经了二战法西斯入侵的苏联,经济上却受到了严重的打击。
斯大林时代留下来的工业基础起了一个比较重要的作用,依靠斯大林模式的工业发展,苏联在战后经济重建上取得了一个奇迹般的发展。
而军事方面,苏联更是依靠强大的重工业基础以及部分德国研究人员,达到或者超过了美国的水平。
美苏之间差距的缩小也使得苏联在国际社会的野心扩大,使得美国苏联之间的碰撞更为激烈。
这就可以解释为什么苏联迫不及待的想要在古巴形成自己的军事力量。
分析了经济背景,我们再着手于影片,其实我们能够从当时的美国总统约翰·肯尼迪以及他的决策团看得到很多学问。
首先我们来讲公共决策。
公共决策是指公共组织在管理社会公共事务过程中所做出的决定,它是公共管理的首要环节,贯穿于整个公共管理过程的始终。
在这个电影中,肯尼迪以及他的决策团在整个事件中起着至为关键的作用。
我们可以从影片看到当危机发生的时刻,总统的决策团能够冷静思考,客观的分析前方情报,判断当下形势,首先化解了这让人不知所措的局势,并且在整个决策过程中,可以坚定自己的想法,不被外人所动摇,这是很重要的。
我们可以看出,在整个过程中,军方是主战的。
苏联在古巴设置的导弹对美国本土的安全而言是极大地威胁,射程包含了美国的大部分领土。
就最简单的思考模式,美国直接出动空军对苏联在古巴的基地进行轰炸是轻易的解决方法。
但是这种方式未免太简单粗暴,容易导致可怕的后果:美国打古巴,苏联就攻打柏林,北约出动,便引发世界大战。
为什么需要公共决策,就是避免独裁专制,肯尼迪政府决策组进行了多日的讨论,经过内部的充分讨论与资料收集,对每项方案的利弊进行了全面的分析,协助肯尼迪做出最恰当的局势分析与决策判断。
通过各种比较鉴别,他们选择了海上封锁,并以空中打击为备用手段,同时进行私下谈判。
就像肯尼迪总统在总结危机教训中所指出的那样:“核大国在保护自己重要利益的同时,注意不要把对手逼上绝境,使他要么选择丢人的惨败,要么选择发动核战。
如果真发生这样的事,那就是我们政策的重大失败,或者说是我们对世界末日的追逐。
”这是公共决策重要性的最好体现,如果是总统一人的独裁专制,也许我现在不在这里写这部影评了。
大家看完影片后,应该会发现整部影片是以总统特助肯尼思-P-奥唐奈的视角来描述整个事件过程的。
通过本片中我们还能认识两位位高权重的人物,那就是约翰-F-肯尼迪总统和他的兄弟布迪。
奥唐奈和布迪在整个事件中扮演着一个非常重要的角色,政策顾问。
一个正确,冷静,理智的决策,离不开核心领导人的判断,更离不开他身边政策顾问的支持与分析,整部影片,他们两位始终在总统身旁出谋划策,并为推进事件的和平解决做出了极大的贡献。
当总统等人决定向媒体甚至自己的公关主任封锁有关古巴导弹的消息,他的助理从电梯中冲出来向一个媒体人怒吼,目的是避免在政府决定对策之前公众出现恐慌情绪使得事态失控。
另一个情节就是空军中校在飞越古巴导弹基地受到攻击后,对同僚说“只是撞到了麻雀”并且也向军方高层撒谎,目的是阻止他们以此为据向总统提出开战的强烈建议。
在这两个事件中特助都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另外肯尼迪组织了一个危机处理委员会,让这个委员会完全自由开放地进行讨论,在这个会议之中,所有与会者的地位都是平等的,并且可以提出看法并修正对方的看法。
希望招开此会是有帮助的,在经过充分讨论以及信息的完整收集之后,供美国总统的团队做出正确的决策。
他们对政策的实施起到了至为重要的作用。
当然,在整个决策过程中,肯尼迪总统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单单是一个好的公共决策体系,一群优秀的政策助手,是不能完成最后的决定的。
总统掌握着权衡取舍的大权,他的决定关系到一个国家甚至是世界和平。
影片中美国总统约翰·肯尼迪在得知古巴核弹危机的相关情报后,面对种种的压力,能够以和平解决为前提,冷静沉着对待。
美国总统约翰·肯尼迪和他的领导集团抱着让美国人民度过这次危机为目标成功地一次又一次作出正确的决策,使得这次危机顺利被解决,虽然影片中大力宣传大美国主义,英雄主义,但是影片中的领导的艺术我们不可置否。
单从这部影片出发,约翰·肯尼迪能够被评为美国历史上十大伟大的总统不是完全没有道理的,从人性上来看,美国总统约翰·肯尼迪与美国总统布什相比,布什当年能够发动对伊拉克战争,但是战后却拿不出伊拉克藏有核弹的任何证据,而美国总统约翰·肯尼迪进行的一系列的行为,决策都是有凭有证的。
他在决策的时候也是多阶段、多步骤优选方案,完全是一个成功领导的典范。
他能听取多方面的意见,比如说在驱赶苏联船只返回的时候,当时美国的高层的领导集团在指挥方面都是各自为政的,很多高层的将领都是有自己的见解,甚至有些是想发动战争的极端分子,这些人不断地为战争寻找导火线。
不过在这个时候,约翰·肯尼迪兵们没有立即下令开火,而是经过反复的考虑,听取他人的意见,综合总结所有的意见,在最关键的时候,没有受其他不良的建议的影响,下达正确的命令。
军方人物普遍支持空袭和入侵,武力解决问题,然而作为美国总统的肯尼迪明白,一旦动用武力,第三次世界大战在所难免,而美苏拥有的核武器足够终结人类的历史。
在国家利益和和平中他选择了和平,而不是用战争换来苏联的妥协。
这不单单是美国的胜利,也是世界和平的胜利。
迄今为止,古巴导弹危机仍然被认为是人类存亡的最危险时刻,它差点儿酿成热核战争,肯尼迪与赫鲁晓夫对此看法高度一致。
1963年6月,肯尼迪发表演讲,强调在避免核毁灭问题上,美苏具有共同的人道主义精神和现实利益。
华盛顿和莫斯科后来很快建立了领导人热线,而且再没有用核战争对赌。
古巴导弹危机的历史严重警告后人,绝不要用威胁使用核武器来赌国家命运,肯尼迪的成功的确很大程度上是靠运气好。
惊爆十三天在一定程度上还原了当年真实的历史场景,虽然美化了美国的形象,毕竟是站在美国的角度讲述,但整体还是还原了当年事件的紧迫感。
最后我认为,想要强大还是要从发展经济入手,没有人会容忍军事上的低劣手段。
1. 美国已在意大利和土耳其布署了中程弹道导弹雷神和朱比特。
(30+15枚)2. 古巴导弹尚未部署完毕,美军已封锁古巴,进入警备状态(三级防御状态),更多的美军被移驻到佛罗里达州,约200艘舰船围绕古巴。
3. 美国此时已经拥有可以从水下发射的北极星导弹,这些核潜艇不易被发现和消灭,而苏联当时还没有相应的对抗措施。
4. 中印开战。
(正值中苏关系紧张之时)我只想说,赫鲁晓夫同志也不容易!
8星吧。。。
毕竟还是比较抹黑苏联把美帝放在被动的一方。
涉及到美苏对抗美帝拍的片基本上都是这个效果。
表面看上去美帝是被动的苏联是强势主动的危机制造者。
但是有些片子里会透露一些信息实际上苏联才是被动的。。
就看是否能体会到了。
本片就是这类。。
肯尼迪兄弟被美帝权利层处决就是因为他们是正直伟大的爱好和平的。。。
这和美帝的原则是冲突的。。。
片子里可看到这帮畜生是多么无耻狡猾。。。
而肯尼迪兄弟是多么无奈。。。
献给伟大的肯尼迪兄弟是他们避免了世界被美帝毁灭
古巴导弹危机据说是人类最接近核战的一次,是什么样的力量克服了所有非理性的选择?
是什么样的决策和执行机制能够在议院掣肘、媒体追踪和鹰派主张的情况下,仍然能够让苏联做出让步,还让美国不丢面子?
遵守规则,但可以影响规则的触发条件;手握重兵,但仍然顾及使用后的严重后果,历史总是包括那些发生了的和没能发生的事情。
不是惊变18天或28天,此片也不是科幻片,但的确和人类毁灭有关。
它讲述的是人类历史上最可能接近毁灭边缘的一个事件---古巴导弹危机。
我想大多数中国人顶多听过这个名字,不了解这个事件的严重性,起因过程结果和含义。
交代一下背景。
1962年,美苏冷战正酣,双方都已发展出了能毁灭世界的核武器和能直达对方国土的洲际弹道导弹。
然而由于两国距离远,洲际导弹的预警时间相当长,对方都有时间做出反制举动。
正当双方相持不下的时候,苏联做出了一个重大举动,在美国后院的古巴部署了可以携带核弹头的中程导弹。
这样核弹在5分钟内就能炸到华盛顿了。
在同一天,中印边境战争爆发,此事在影片中也有提及。
古巴原来的巴蒂斯塔政权是亲美的。
卡斯特罗推翻了这一政权,同时也试图保持和邻近的美国的关系,但是仇视社会主义和共产党的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拒绝了古巴,并加以封锁和煽动颠覆。
可以说古巴倒向苏联,有美国自己的责任。
接着说导弹危机。
5分钟到达的核弹是无法让美国政府容忍和接受的,但是如何应对这一事件,美国政府内部发生了严重分歧。
而这部电影也主要是站在美国的角度来描绘这一事件的发展过程的。
苏联方面只有外长、驻美大使和驻联合国大使露了面,最高领导赫鲁晓夫和神秘的“强硬派”贯穿始终却从未出现,也反映了肯尼迪等人当时的处境。
本电影中出场的核心人物有三个:美国总统约翰·肯尼迪,总统特别助理Kenneth O'Donnell(本片主角,凯文·科斯特纳饰演),司法部长罗伯特·肯尼迪(总统的弟弟)。
此外出场的还有副总统(林登·约翰逊)、国务卿(负责外交和部分内政事务)、国防部长(文官)、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最高军职职位)、国家安全顾问、美国驻联合国大使、中情局局长、空军参谋长李梅(叫嚣动武最响的)等等。
军方人物普遍支持空袭和入侵,武力解决问题,然而作为美国总统的肯尼迪明白,一旦动用武力,第三次世界大战在所难免,而美苏拥有的核武器足够终结人类的历史。
肯尼迪决定采用折衷方案,封锁古巴海域阻止苏联继续运送武器,苏联无视封锁继续前进并派出潜艇护航,美国军舰未经总统授权向潜艇投掷深水炸弹,却不知这些核潜艇携带有核导弹。
深潜而无法与莫斯科联络的苏联潜艇舰长以为第三次世界大战已经爆发,决定发射核弹。
然而由于大副执意反对而没有实施(苏军潜艇发射核弹需舰长、政委、大副一致同意)。
双方在古巴海域发生摩擦,一架美国U-2侦察机误入苏联领空,另一架在古巴被击落。
在全世界人都认为美国势必报复,大战不可避免的时刻,美苏双方的内部各种势力也互相倾轧,人类的命运未卜。
本片讲述的就是这高潮迭起的13天的故事。
最终,肯尼迪和赫鲁晓夫顶住压力,作为理智和有良知的领导人,避免了人类毁灭的悲剧的上演。
本片剧情和上述史实略有出入,因为站在美国的角度讲,没有描述苏联潜艇的故事。
片中还穿插了很多政治桥段,自己人和敌人的阴谋全套层层叠叠,增添了本片的层次感。
总体来讲,有如此震撼人心的真实事件作为蓝本,如同《银行大劫案》一个道理,本片不会难看。
看的每时每刻都在想,这是真实发生过的事情啊,人类能够仍然生存到现在全靠这些人的一念之间。
当然如果是虚构题材,震撼力就大打折扣。
微信公众号:肥嘟嘟看电影(feidudumovie)
电影主要讲述的是冷战大背景下美国肯尼迪政府处理古巴导弹危机的事件的始末,其主要由苏联在古巴部署导弹而美国坚持要求撤除导弹而引起的,这算是美国和苏联在冷战期间比较激烈的一次对抗了,世界大战几乎一触即发,人类空前地接近被核弹毁灭的边缘,但最终以双方互相妥协而告终,影片将持续了13天的事件浓缩为两个多小时,营造出一种很成功的剑拔弩张的气氛,使人感同身受的同时也得到了诸多思考。
影片中,有不少军方高层将领执意主张进行空袭,发动战争以此来洗刷之前的耻辱,全然不顾大局,而肯尼迪总统能在顶着各方面的压力之下沉着应对,思虑周全,在关键时刻做出正确的决定,什么时候采取海上封锁,什么时候该采取武力攻击,他都能做到心中有数,能尽量避免武装冲突就尽量避免,思虑周全,值得我们去学习。
一部很令人值得思考,汲取经验教训的影片,虽然不乏美国大国主义,英雄主义。
三个男主演技很不错,影片让人很快就能进入到它所营造的急凑氛围。
电影《惊爆十三天》讲述了因苏联在古巴部署核导弹引起白宫危机,通过美国总统肯尼迪的沉着冷静应对,和苏联及白宫各方斗智斗勇,有效成功开展危机处置,从而避免了一场一触即发的全球核战争的故事。
此部电影内涵丰富深刻,以宽宏的视角和细腻的手法展现了和平、信仰、正义、使命、信任、担当等理念。
本经朋友推荐,当做美国如何应对突发事件处置来看的,通过电影可以看到美国白宫如何通过民主高效的决策、执行机制来应对危机,也可以看到处理危机的多元思路、方法和手段。
也可以看到,当面对囚徒困境时,双方如何通过试探,通过第三渠道,打破困境,重回谈判。
但这只是技术手段,远远不够。
电影最想表现得,当人类在面对核危机时,无论总统还是平民,无论对国家还是对家庭,都特别的无助,特别的渺小,表现了对人类和平的期望、对使命信仰的坚定、对国家和生活的热爱。
很喜欢影片结束时肯尼迪办公桌上的座右铭,上面写到“The sea is so great and my boat is so small”(沧海辽阔而我的船很小),在面对人类社会、面对大自然、面对未来、面对未知,任何人都是沧海一粟,非常渺小,因此更要常怀敬畏之心。
凯文科斯特纳是美国老牌演员,剧中无论作为肯尼迪的特助还是一家之长,都演得非常细腻。
扮演肯尼迪的演员跟肯尼迪很像、很帅气,演出了其危机下的沉稳担当,颇为敬仰,可惜不知演员叫什么名字。
KevinCostner在《JFK》后简直是对肯尼迪题材得心应手嘛。整片下来还算紧凑,相关背景还不少,就是俩小时前戏后后面高潮萎了,不过这不赖谁,因为这由历史决定。肯尼迪是个人物,能够做到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古巴导弹危机,最接近核战争的十三天,电影很紧凑,惊心动魄,好在肯尼迪和赫鲁晓夫都知道核按钮会带来什么。再之后苏联大力发展核武器,核威慑在保证互相毁灭之后反而带来了和平...也是很有趣,光脚的不怕穿鞋的,古巴是跳的最凶的,对比现在的朝鲜。
it's complicated
我想知道片子中以黑白出现的场景有什么含义?★★★☆
(7/10)古巴导弹危机题材。白宫视角,对美国低层人物和民众、古巴和苏联都没有刻画。在这场冲突中,美苏两边最高领导层都是明白人,武力是用来谈判而不是战争的,但下边的人头脑热血,他们渴望“决一死战”。肯尼迪打开赫鲁晓夫写来的信时说了一句:“他的压力也很大吧。“
2000年前的凯文科斯特纳是天才
流水账PPT,叙事逻辑不清。事实上古巴危机最终谁赢谁输,完全取决于由谁做怎样的诠释,话语权是最高的权力,在古巴危机这件事上显示得淋漓尽致
最大的感觉就是,以前拍政治片的技术和套路,真是理所当然,你当在你家后院BBQ呢。过了十几年了,现在的观众回头看,多少有点稚嫩。
KC大哥啊,你到底是演了多少2个钟头以上的片啊……太牛了!这个片相当好。这回不是友情分了。o God , thy sea is so great and my boat is so small.google 了一下,说是Breton Fisherman's Prayer
惹人嫌的视角,男主求你原地爆炸,你太多余了
“中国入侵印度了!”“什么?你在开玩笑吗?!”“我也希望我在开玩笑!””
古巴导弹事件的戏剧化历史重现。能把一个历史事件拍的惊心动魄,足见导演的功力。
从美国人的角度还原古巴导弹危机。那时候中印也在开火。可见任何人都不会允许自己家门口被部署导弹的,说什么侵略都是放屁。还不是看谁国力强说了算。
当一部演绎的纪录片还能看看,一星给凯文·科斯特纳,我喜欢的演员也没能拯救影片,看了导演这第3部影片后就此打上避坑标签。7.9/0.48万 【IMDb7.3/5.7万 预算8000万美元,美票房3459.2万美元,全球票房6657.98万美元】
重要的决策和具体的应对手段,都是肯尼迪和他弟弟想出来的,没看出来男主起到了什么作用,电影却想呈现男主高众人一等的感觉。俏皮话和废话太多,焦点不集中,吊儿郎当地危机就化解了。
塑造了肯尼迪冷静沉稳的形象,不过有点压不住下克上的军事高层。
所谓真相。。。
作为一部电影有点沉长无聊,对这件事情的描述都是美国做了什么balabala绝口不提在意大利土耳其先布置导弹的前提。美利坚主旋律里比较差的
不能说差,但还是更多站在美国的角度上歌颂自己
二零一二年九月初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