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忧郁一开始就注定。
浪花的奔涌,只是让忧伤入髓更深。
洪常秀第四部长片,《生活的发现》,不再像前三部那样借助显眼而精巧的结构揭示生活真相(结构更隐蔽了)。
镜头始终跟随一个人。
这让观众陷入沉浸式体验。
这个人是个男演员。
他坐在出租车内接到多年不见哥们从外地打来的电话,说他身边有位迷妹,疯狂喜欢他演的电影。
邀他去玩。
他不太在意这来自边远地区的迷恋和热情。
但很快他又踏上旅程。
因为电影公司导演告诉他,为了更好票房前景,公司下一部电影不由他主演。
哥们所在是个偏远地方,在一间农舍接待的他。
哥们显然跟他关系不太紧密,多年后才听说他以前是个猎艳高手。
他淡然回应。
散发出更富性魅力男人的自信与淡定。
从电影叙事层面,这个信息,埋下后面系列故事的伏笔。
第一个不谐音符出现在有陪酒女的酒吧。
喝多了的陪酒女逼着他也脱光(她已全裸),这令他难堪,拂袖而去。
心情差到想路上拦车当即返回汉城。
哥们出来劝他。
在屋檐下,喝多了的哥们抱着他安慰他,结果自己哭了。
这是洪常秀电影的绝妙一笔。
毫无预警地,宣告大家都活得不易。
不废话,不陷入累赘铺陈。
他安慰哥们道:“尽管做人很难,还是不要成为野兽。
”这是他前面去公司找导演发飙时,导演对他说的一句话。
此刻他讲给哥们,后面他还会讲给被他伤害的女人。
这是在暗示,在此艰难时刻,他正在变成野兽(一种语言与实际之间的间离,电影的反讽效果)。
电影接下来安排他们去游览当地一个寺庙,但走到中途放弃继续前行(因为哥们在景点碰到自己不想再看到的熟人,这也是生活中常有的事)。
借由哥们之口电影讲述了寺庙里转世门的典故。
说是唐朝一个公主爱上一位平民,皇帝大怒把平民杀了。
平民转世变成一条蛇继续纠缠公主。
有一天,公主走到这道门前,借故进去有点事,蛇在外面等,公主却再未出来,而天下起大雨,蛇受惊吓逃走了,公主由此摆脱纠缠,故名为“转世门”。
这个传说勾画出这部电影的灵魂(本片英文名为“转世门”,韩文名则为“生活的发现”),这是一个现代转世门的故事。
正是由此电影构建出两段式隐蔽结构(电影用7个标题分割了内容)。
但乍一看就是个镜头跟随着主角旅行的生活流电影。
正是隐蔽的结构决定着电影的流向,并让观众在观影结束之际获得感受的升华。
而其鲜活生动的细节,与生活别无二致的真实表演,以及时而穿插进来的偶然因素,就像布满屋墙的植物,让电影产生奇妙的直观体验。
从景点返回后,哥们带他去见一位女性朋友,她舞跳得好。
她在自己工作室秀了下舞技,随后,三人在湖面上划船。
一个有意思的细节是,附近一只船靠近他们,里面坐着一对男女,中年男子很斯文,像个知识分子,向他们借火抽支烟。
点烟后道谢划走。
这个细节让我感觉洪导喜欢捕捉一些生活随机情景,以让观众获得电影中角色是真的在生活的感觉。
而不只是导演意志下一颗机械的棋子。
电影看到后面发现,这是一处关键性巧合元素设置。
那对男女的游船身上印着编号25。
此场景一闪而过。
划船场景中我们能感受到哥们的美女朋友对主角显现出来的含情脉脉。
虽然他们才见面不久。
我们被此吸引。
这几乎是对主角性魅力的直接展示。
前面哥们提到听说他是个猎艳高手,在此有了苗头。
在餐馆吃饭之际,哥们离席了一会,留下美女跟主角。
而她,热辣辣地看着他。
气氛有些微妙。
突然她提出,我们可以接吻,来打破沉默。
这简直是突然一击。
这女子的热情奔放,形成一股强大冲击力。
我不禁想,这小子,虽然事业受挫,桃花可不见少。
他们立刻投入接吻。
深吻了一次松开后,他又补吻了她一下。
这个补吻动作显得非常真实。
表示这女人确实对主角构成吸引。
离开餐馆开车回家之际,美女下车时趁着醉意,当着哥们的面,希望主角也随她一起下车。
这不禁有点雷人。
美女的主动令人诧异。
但并不显得虚假。
主动的女人有格外杀伤力。
他犹豫了下后下了车。
哥们连招呼都没打,汽车呼呼着驶离。
二人沿着夜晚街道溜达了一会。
他们觉得有些尴尬,担忧哥们会多想,甚至杀个回马枪。
但这个夜晚就是用来成全他们的。
他随她回到家中。
即刻投身疯狂的性爱。
他的床上功夫令她迷醉,一边享受着强烈快感,她一边感慨道,你这床上表现,哪个女人不为你发疯!
艳遇推进如破竹之势,对爱的索求也是迅疾的。
女人很快问他,你爱我吗?
并告诉他,自己早就爱上他了,期盼着见面这一天。
原来,她就是那个迷妹。
至此,前面她那令人诧异的主动热情显示了更合理动机。
但这个女人显然心思有些简单,以为这样就可以谈爱。
她确实代表着这世界上真实存在着的一些爱得热烈而心智简单的女人。
认为美好结合自然代表着爱情的诞生。
失落也就是必然的。
我们的男主角虽然顺其自然地就脱了裤子,但他也有自己的原则,那就是心中还没产生足可形容为爱的情感时,是不会说爱这个字的。
他是个浪子,却不欺骗女人,不制造幻觉。
女人顿时失落了。
第二天再次与哥们聚面时,她又暴露了心智的简单,以为编个谎真的能蒙混过关,主角则感觉到哥们深藏的恨意。
空气中弥漫着紧张与尴尬。
第三天哥们甚至失踪了一天,将主角独自扔在弟弟与弟媳打理的农庄。
她的电话倒是打来不止一次。
追索爱。
爱而不得的痛苦。
挣扎。
纠缠。
她变成了那条蛇。
但他并不为所动。
她甚至说,我现在正与一个男人呆在房间里,他正在洗澡,你知道那是谁吗?
他提了哥们的名字。
她说猜对了。
他挂了电话,心中更加鄙视这个女人。
他终于要坐长途车离开了。
哥们到车站送他。
不久,她也出现了。
还递给他一份礼物,及自己的照片。
背后写着肉麻的情话。
难以自抑的、透露出些许愚蠢的、无望的爱。
哥们尴尬了,走出候车室去抽烟。
他撇下她,追哥们去。
这样一场相聚,以及这段意外情感插曲,就这样尴尬结束。
至少两人受伤。
他在火车上把玩着照片,将其顺手送给了一位夸照片上女人漂亮的陌生男子。
然后起身去了别的车厢。
换车厢、落坐在一个新的座位上,宣布旧故事彻底结束,而毫无停顿地,洪常秀为观众拉开了新故事帷幕。
旁座上坐着的女人,转过头看了主角几眼,对他颇有兴趣的样子。
这似乎又是主角见神杀神见鬼杀鬼之神奇魅力的显现。
说来奇怪,看到这个地方,依然感觉到故事是可信的。
似乎正合了那句“商场失意情场得意”的中国谚语。
其实,这段偶遇故事后面,导演又设置了一个惊人巧合。
巧合作为一种戏剧手段,确实可以为本就平淡得跟生活一样的故事增添不可思议的魅力。
但这极度考验导演的处理功力(包括演员表演的可信度)。
弄好了是西施,没弄好就变东施。
洪导的电影场景传递出不可思议的真实感,因此当巧合被呈现后,观众不免也会惊叹一下,呀,世间居然有这么巧的事,而不是反过来骂道,导演你就瞎鸡巴编吧。
这第二个女人显出了有别于第一个的美感。
一种更阳光更知性的美。
读过主角手上那本书,还看过主角看过的电影。
一位资深文艺男青年遇到这样的女青年会是什么感受,不太难想象。
主角在这里依然是被动的。
他是被饶有兴趣的目光打量的对象。
他没有显出猎艳者的油腻。
这能令观众对他平添几分好感,并共情他的处境。
他几次拿起手中书来看都被她打断。
于是他请她去餐车喝两杯,作为顺水推舟的艳遇起点未尝不可。
但她偏偏又拒绝。
并不想上钩的样子。
这令他有些郁闷。
他们只是有一些简短聊天。
她是直接喊出了他名字的,因为她看过他演的电影。
她告诉他自己的名字,但表现得只是因为碰到一位名人而有点兴奋的样子,而并不愿有什么发展。
她提前到站下了车。
他一人落寞独坐。
忽然她又出现在窗外,跟他打招呼。
这是一个转机。
他赶忙冲下车去。
然而她告诉他,只是想跟他道个别。
说完转身离去。
这个女人真是太会折磨人了。
(男)观众也有点气愤她这样玩弄我们的主角。
他将怎么办呢?
回到车上吗?
他显然心有不甘。
他被撩拨起来了。
这种滑到手指边却未得到的美,一旦错过,估计会遗憾许久。
况且,我们的主角也许心头升起了更强烈的情感。
前面那个女人索要的爱,他不想给。
但眼前这位显然更能激起他的爱意。
我们的洪导对男女心思细微之处真是有魔鬼般的拿捏水准。
这段火车上偶遇戏真是精彩无比。
观众简直也期待主角能继续抓住这份偶遇缘分。
他作出了行动选择。
没有上车,而是尾随她。
一直跟踪到一个巷子深处,眼看着她走进自己家门。
得知她确切住址后,他在这陌生小镇上找了间家庭旅馆,住了下来。
导演还给主角设置了在小镇上待得并不愉快的场景。
在小店吃面,因为眼光朝向一个女食客,遭到同桌男友的粗暴恐吓。
这也令我们对他接下来的遭遇是喜是忧捏着把汗。
他回到女孩家门口,敲门。
又一番奇葩情景出现。
屋里出来一位年长女性,以充满怀疑的态度盘问他,继而又出来一个女人,然后期待中的女孩才现身,与自己家人站在一起,冷漠而疑惑地看着他,不欢迎他的样子,这时门口又出现一个年轻男子,说不清是她哥弟还是丈夫。
在一堆人的怀疑和驱赶声中,他仍然厚脸皮地坚持要女孩换个地方跟他说话。
仿佛是为了平息家人的不安情绪,她勉强答应,随他一起走去别处。
而后面,几位家人尾随着,仿佛是为了防止不测。
单独聊天时,她倒是马上变换了一副面孔,态度好了不少。
决定找机会跟他再次见面。
故事在巨大的不确定性风险中,终因男主角的执著争取,迎来了一丝转机。
接下来在餐馆中,吃饭之际,她悠悠然告诉他,其实他们以前见过。
这令主角惊诧,观众也惊诧。
那是15年前,双方还未成年,他们住在同一个城市。
有别的小孩在路上欺负她,他出手相助,并尾随她到了她家,敲门想进一步认识她,与今日之情形,近乎完全一样。
她为这样的巧合哈哈大笑。
他则几乎是蒙的。
直到看着她用手在脸旁扇动以驱除脸上热气时,他忽然想起来他们曾经在一起的情形,那时她也拿手在脸旁扇动。
她承认她一直有这个习惯性动作。
她说,正因为曾经认识,她才关注到他后来演的电影。
才在火车上认出他来。
至此,这个女子前面所有奇怪的主动表现,都有了更合理解释。
这就是洪常秀的巧手编排。
先展示人物的动作,后面再来揭谜,赋予人的动作以更强大合理性。
用女孩以手在脸旁扇动的动作来唤起主角记忆,这样的细节够特别够鲜活。
电影看似生活流,但充满灵动细节。
虽设计了简直让人难以置信的巧合桥段,但又形成逻辑自恰,观众愿意选择相信。
在这些细节设置上,想必洪导是花了不少心思,既充斥着诗性的随意,也暗含着数学般的精巧。
此后在一种互生感觉并且是男主角的诱导下,他们去了酒店房间。
发生了更能触及灵魂的性爱。
这次,产生关系羁绊冲动的人是主角,而不是女人。
她已婚,有个社会身份不错的丈夫。
她显然不打算放弃婚姻。
也不纠结于二人之间情感,一旦对他放开,也只是沉浸于当下享受当中。
次日离去时,她留下一张字条,上面写满符合她气质的诗意表达,对这份短暂甜蜜的深情感怀。
她离去了。
不舍就这么结束的是他。
他又来到她家门口,想再约她出来。
却遇到一个西装革履的中年男子,一副回家来的样子,并问他你找谁。
显然,那是她丈夫。
而他看到他有种熟悉感。
那个在湖上划船时向他借火的男人。
当时看似闲笔,在此成了一个关键巧合信息。
而她家院门口写着的门牌号也是25。
又显现出精巧的安排。
两个25。
一对居于婚姻之所中各怀欺骗的夫妻。
数字25,就像哥们本想安慰主角抱着他时自己发出来的哭声,都是一种强烈暗示,暗示这世界处处隐藏着的伤痛,缺憾,无奈,不完美。
这是悲观主义哲学家洪常秀的讽刺性态度。
揭示生活的残忍。
我们的主角灰溜溜地离开他已动心难舍的女人的屋前,写了份大字报,放到她家附近巷子的墙角,用一只柿子压住。
大字报是揭露她丈夫的虚伪,仿佛是想让她看到,了解生活的真相。
但奇怪的是,还把她留给他的浪漫字条贴在上面,仿佛想逼她勇敢承认真相的样子,不计其他后果。
做了这件事之后,他又成功地把她约出来了。
她决定满足他的愿望,再到酒店跟他相聚一次。
在酒店里,这次他却莫名其妙地失了雄风。
似乎某种过于复杂的况味令他失去了纯粹性欲。
他反而在心头升起想死的欲望,我们一起死吧,就这样抱在一起死,这样多纯洁美好。
然而这殉情的冲动并未打动她。
即便他当面对她说他见过她丈夫跟别的女人在一起。
也并未激起她的信任。
他在她面前显得苍白无力。
即便他告诉她她是活在欺骗之中的。
随后他们在巷子里闲逛。
看到有个院门旁贴着算命招牌他突然心血来潮,坚持敲门要找卦师给他们算命(他付费)。
卦师不太乐意接这一单。
但在他要求下还是给他们算了。
她的命很好。
她先生的命也很好。
近两年她的家庭有极好发展态势。
要好好珍惜你的婚姻生活。
卦师对她说。
那他呢?
她问卦师。
卦师说出刚才不想接单的理由,是因为看到他命不好,近三年走背字,还会有血光之灾。
你不要与他走得太近。
卦师直喇喇对她说。
二人从算卦者铁门走出来后,她欢快地往前快速走去,他则呆立原地,错愕地看着她完全不顾他只顾自己开心的样子。
仿佛二人之间,立刻有了一条鸿沟。
她对他的不高兴感到莫名其妙,准备独自离开(艳遇本也差不多该结束了),但还是转身笑着对他说,你在这里等我一下,我回去拿下钱包再回来(她出门匆匆忘拿钱包了)。
他等着。
天突然下起了雨。
越下越大。
她久久没有回来。
他只好来到她家院门口。
院门紧闭。
大雨如注。
他呆立良久,终于放弃等待下去的希望,转身离开。
电影在这里终结。
随着电影走向结尾,响起本片唯一的音乐,带着忧伤气息。
导演似乎不忍将他的男主角送入死亡般的结尾。
献上这首动听的挽歌。
简单来讲,短短自我放逐之旅中遇到的两个女人,一个被他抛弃,而另一个,抛弃了他。
至于抛弃的原因,并未言明。
但似乎也有暗示。
提示着一种可能性。
比如前面他放到墙角的大字报,后来不见了。
巷子的场景里,可以看到有骑自行车的小女孩,经常往返穿梭。
但洪常秀显然不喜欢将因果关系固化、显化。
生活一切皆有可能。
他在可能性空间里,为电影洒下一片神秘气息,提示着命运的不可预测。
这部电影充满了东方禅意。
非理性玄学,又为电影结尾涂上重重一笔。
一个生命走在黑洞里的男人,看似还有男欢女爱来弥补他的缺失,提供安慰,然而,不是伤人,就是受伤。
第二个女人,有一种可能性也是被他所伤。
然而即便不是这样,我们也可以借助电影铺展开的细节一点点体会到,最初那点击中他的神秘感觉,被他看作爱的感觉,多么经不起推敲。
更多只是一种虚妄感觉。
当生活幕布一点点拉开,故事越来越明朗化,我们终于发现,其实没有奇迹可言。
有的只是我们对奇迹的期待,以及因这种期待而制造的幻象。
人,终归奔向不同歧路,孤独,方是心灵永恒寓所。
洪常秀,把他的第四部长片拍成了一首忧伤长诗。
影像流过之处,若隐若现的忧郁,流经心头,久久停留。
241112
1.也是第一次看洪尚秀的电影,对于这样的文艺片我的观感还是挺不错的,一些文艺片的镜头,滤镜,台词,景物。
和湾湾的文艺又不相同,和大陆文艺也不相同,有点介于两者之间的感觉。
特有的烤肉烧酒,诗句,还挺有意思的。
2.还是那句话,不管男女都是固定的爱情定律人对唾手可得的东西一定不珍惜。
你越是想抓住,越是抓不住。
两次的“恋情”像是颠倒过来,第一次是女人被动,想要抓住,第二次是男人被动想要抓住,这个世界还在扯什么感情,绕来绕去就是一个圈。
你以为你找到了爱别人不把你当回事。
3.女人爱爱完了以后都喜欢这么问,或者过程中就会问。
好像是一个很致命的问题。
也是自己安全感不足的体现。
其实说出来这句话很容易了,当男人听到这问题,他知道说出来会让女方好受,会让女方继续,但是怎么说呢,就是不想吧,问题的答案在问出来的时候就很明显了,这种明知故问的。
提出来甚至有些无理取闹的意思,问多了人都会烦,爱不爱,不用问,想说的时候自然会说。
4.只有爱才会被同一个人放两次鸽子啊,你的爱可能会吓跑对方。
5.其实很好选,女人一定不会选择让自己不稳定的,尤其是听到算命的以后更肯定了。
一部没有配乐的电影,一部只有固定镜头的电影,一部没有开始也没有结束的电影,总之是一部奇怪的电影,而且还是一部晦涩难懂的电影。
我不能说我明白了,我只看到了一个猥亵、落魄、小气男人对两个女人所显露的男人本性。
男主角是喜欢性的,这是肯定的,他来者不拒,没有拒绝第一个女人,而且还想跟第二个女人进行多次。
男主角是猥亵的,是不负责任的,他不喜欢第一个女人,但是还跟她上床,她喜欢第二个女人,就偷偷跟踪人家,还站在人家门口,当着她家人的面缠着她要和她说话。
而且在饭馆看美女,还要偷偷的装成看画,很虚伪的。
男主角还是小气的。
跟不熟的朋友在一起,还要假客套,说给人家钱,只是做做样子。
到最后走的时候,还拿了朋友给的钱。
而且第一个女人送给他的礼物,全部收下,最后背着她,把她本人的照片送给了陌生男人,真是太过分了。
照片应该是最珍贵的礼物。
看来第二个女人的选择是正确的人,就不应该再见我们的男主角,我感到他是我们男人的耻辱。。
我只是看懂了这些,不能说我看明白了,这些就是我的想法。
对了,不是全片没有音乐,出字幕的时候有音乐的
《生活的发现》里有许多闲笔。
小女孩被面包车的门夹到手、湖上踩鹅船时两个陌生男人间的借火、蹲在地上观察一只鹅……诸如此类的片段有些跟后面的情节有关,有些就是拍了放在那里。
这些闲笔里显露的是创作者的自信,也是炫耀。
我想这么拍也就这么拍了。
安排男女主角散着步,走进院子里算命。
几句定论,两种命运。
前后两段,情节、台词、性爱,相似的重复,区别无非是主动与被动,“我很喜欢你“和”我爱你“,但不管爱不爱,都有一场大雨等在前面。
洪尚秀的吸引力之源来自于某种紧张感。
松散表面之下,结构的严密性。
故意延缓步调,有条不紊,同时保留大量缝隙,夹杂犹豫与不相关的走神。
但在转折之时,却完全是冷酷的。
某种程度来说,所谓风格仅仅是重复而已。
就像奏鸣曲中飘忽而来的动机,也许仅仅轻轻地暗示着。
然而那个动机,提醒着细心的听众,这就是命运,它在还魂,它在重复,它在壁橱里悉索作响。
细心的观众们需要格外注意影片中的重复,在故意的拖延中更加显眼:一、台词的重复。
失败的演员金俊淳,被导演训斥,导演骂道:“即使做人不易,也不要做一个禽兽。
”金俊淳旅行到春川,曾两次重复这句台词,一次一本正经地告诫他的朋友,另一次训诫爱慕他的秀婷。
二、动作的重复。
在火车上遇到女人孙娅,并燃起爱情之火。
孙娅的魅力何在呢?
金俊淳发现了埋藏十年的回响。
十年前,金也曾尾随孙回家。
而当年在旅游地的饭店,孙用手掌扇风的动作(配合语言“真热”)在十年后重现。
金一旦在重复中闻到了命运的甜蜜,便毫不吝惜地扑上去。
三、性爱的重复。
金有一套性爱的技巧,插入后的晃动让两个女人获得快乐。
他还要分别询问:我干的好吗?
金依靠床上功夫,相似的动作获得赞许而随后两个女人的纸条,都十分诗情画意地提到了“合二为一”。
只不过,面对孙,他的肉欲忽然消亡,寻求形而上的一次性解决,产生殉情的冲动。
四、故事的重复。
金俊淳与朋友在风景地游览,讲述了蛇与旋转门的故事。
(公主为了摆脱变成蛇的恋人,骗他等待,蛇进去找她,霎时间狂风暴雨,雷电交加,最后蛇被吓走。
蛇转身而去的那扇门就叫做旋转门)。
在尾声阶段,不再想死的孙娅,微笑着撒谎,消失在门后,果然雷雨大作。
雨中,剩下一条金俊淳。
乐曲果断的转折点来自算命老太太,她奏出了刺耳、不容置疑的旋律旋律。
转折点冷酷而果断。
仿佛利刃出鞘,切开男女缠绵的幻想,破开了伤感之旅的平衡感。
所有情节都在软绵绵地对称着,只有这一刀是孤独着,它唤起了一场雨。
绝望这个词我好像真的没有完全认识到。
但洪对人与人关系的讲述,或者说他不是再说爱是什么样子,而是在讨论爱情,爱情是一种关系,一种人和人之间的关系。
但是我们可以看出,他很多作品中流露出的是一种失望。
这种失望大概是这样:结局或许就是这样丑陋,但人其实是不甘心的想挽回。
这里的挽回是指——人与人的关系中那些真切的彼此都充满爱意的,真正的真心,互相的愉悦这一类,因为对这种情感的珍惜且对过去的自己和对方的那种留恋。
挽回是这个意思。
明知不可能但是一想到过去那些绝妙的时刻,人就会想挽回,但这种挽回是无力的,反思当中的痛苦也是因为这种无力吧。
这种无力其实是一种必要的形式,绝对理性让我们规避痛苦,因为痛苦对身体不好,可我们或许不愿意那么工具。
题外话:情感上的反思、纠结、拧巴这种看似形式的其实是有必要的?
人是一种需要的东西,人会判断有无需要然后进行选择。
可这样子看上去实在是太精准太工具了?
电影角色代表着我们身上不那么理性的部分,我们在作品中去设计这样的角色也是为了替我们自己去发问吧?
洪尚秀的电影让人感觉不安。
他往往拍摄的都是琐碎的日常生活,吃饭,走路,聊天,在这些繁杂的不知所谓的叙述中,展示给我们最真实的生活。
以此为背景,来反映男女之间那最不可言说的小心思。
洪尚秀往往以男人的视角来展开画面,或怯懦,或猥琐,或纠结的男主们,都从各个角度折射出洪尚秀对男人的不认可。
或者说,他是对生活的不认可,某位影评人说过”洪尚秀电影的唯一缺点是:看不见一丝阳光。
”很多镜头都是在吃饭,饱暖思淫欲,男女的饭桌,似乎预示着要发生什么,就像运动前热身一样,必不可少。
但饭后的男女之事,却只是一种需要,就像人必须要不定时的排泄一样,没有任何其他意味。
他的电影里面的男主,很多都是沉溺流连于这种不期而遇的两性关系中,这是一种不需承担责任的旅行,偶尔的逃离固有的生活以外,做一次精神和身体的放松。
我不知道这是生而为人的本性,还是男主不成熟的体现,他们似乎都在逃避稳定的情感关系。
虽然我觉得,这是人的本性(对未知的好奇,对固有的厌倦,对新鲜的追逐),但我仍希望这是一个人不成熟的体现。
这是至今我认为最好的一部,即使他永远重复母题;看洪尚秀的过程,就像是伤疤被慢慢揭开的尴尬和痛楚,你痛恨有人竟切中你微妙不可言说的心事,你很想从画面里把他揪出来痛斥一番。
结构对仗工整,4段式对称,两场雨两个女人,一句被问畏缩一句主动陈情,两男两女空间上的平衡,一切完美。
无论这里的男性“知识份子”的身份是什么,导演,大学教授,演员,作家,其本质上都是拥有着庸常而露骨肉体与萎靡困倦心灵的“野兽”,而所谓“生活的发现”,大概只是希求自己可以“好命”一点...生活就是这样,爱你的人教会你爱人的能力,然后你离开他去爱一个不爱你的人。
在春川有一名胜为清平寺,相传一个源自唐朝的民间故事,一平民少年因与公主相恋而被唐太宗问斩,死后他化身为巨蛇苦缠公主;直至公主听道士的话,在清平寺前向巨蛇说︰“我会带食物回来,请在此等我。
”当她一入寺后,便再没回来,而巨蛇欲入寺时,当一到“回转门”时,突然雷电交加,因而吓走了巨蛇。
上边这个故事是韩国电影《生活的发现》中主角的一个朋友讲个他的,现实中可能也是韩国一个旅游景点的传说。
电影中的故事和现实中的传说有什么区别没办法去考证,我们就以电影中的为主来解释下这个电影。
很多看多这部电影的人,都会用男人、性、女人、交配权来解释这部电影,从起点上我们已经把它当成一部彻头彻尾的情欲电影了,影片中加两三场做爱的戏,并不代表的就要拿性来作为主体。
看这部电影应该变成电影中主角来看整个故事,包括其中蛇的故事。
仔细看蛇这个故事,其中最悲情的不是公主,而是书生,他与公主是相爱的,但被唐太宗杀了,然后变成蛇缠着公主,按照一个人性的理论来说,蛇所做的一切都是合理的,人的愤怒时会做出任何事情,蛇想与公主死在一起是单方面的意愿,但蛇会觉得我们是相爱的,公主也会这么想,但结果公主用了道士的方法骗了蛇,所以蛇是一个最悲情的人物,还有一些人说蛇象征的诱惑或者生殖器,是不是只要有棍状物体就说它代表性呢?
提出这些理论估计大多都是性饥渴!
这部电影是一部很简单的电影,就是一个男人不知道自己喜欢什么,哪怕是与一个女人做爱,也是为了新鲜,做两次之后再某个时刻幻想起了以后美好的生活,结果女人并没有答应自己,男人很伤心的走了,但很快就会过去,因为男人知道自己经常说谎,只是天真了一下,自己到底想要什么根本不知道。
这男人是处女座的可能性很大!
想了很久我才明白,其实这个片子讲的就是去旅游的那艘船上,主角朋友和他说的那个神话:男人死后化作蛇,缠着公主。
公主到了庙里,然后说她去拿点饭就出来。
但最后她没出来。
电闪雷鸣和雨中,蛇离去。
所以,这个《生活的发现》片名就很含蓄了,相比较,英文片名《想起命运之门的时候》更有含义。
我感觉还是很重要的,因为这暗示着,这个结尾,就是主角想起命运之门的时候,他是带着对那个命运之门的神话所感而离开的。
另外,主角那条橘黄色的T恤衫,我觉得是故意安排的,为了让你明白,送他相片那个女的在相片里穿的也是橘黄色。
她穿了和主角一模一样的颜色。
可见她的卑微。
做人很艰难,但也不能变成一个野兽啊。旅旅游、偶偶遇,调调情、打打炮…看似自由散漫,实则情欲困兽;要靠大雨来洗刷肉体,可心灵上的空虚谁来慰藉,孤独是人生的常态,漂泊才是唯一的定所;万般愁绪剪不断理还乱,生活的发现,就是看着镜头里的自己在陌生门前百无聊赖地折返,突然的清醒时刻,转化成下一个方向的瞬间动机—这部真的是洪尚秀最佳。
燃冬surplus没有电影的质感,看起来像公众号短视频加长版男导演的幻想之帅演员事业受挫但美女接二连三送上门但我心如玉妖女莫挨老子.jpg台词僵硬,在不该密集的地方很密集而显得尴尬据说这部电影是为了反对过去的性别刻板印象,虽然不知道过去韩国刻板印象是什么样子,但挺契合现在的刻板印象的为什么一切流动与隐喻都要用男女感情为载体?而且表现得很俗…男女关系的错位有所体现,但无病呻吟的矫情掩盖一切
一个幼稚且自我中心的男人依然能够享用美好和单纯的女人,高级讽刺
还是喜欢洪尚秀的男主角更猥琐内心更多小九九一点,否则就只剩下普通了。
其实男主角挺像我的。感情经历也像。就是比我瘦那么一点点。。
你到底发现了什么呢?生活到底是挣钱花钱还是借债还钱?
去年最后一天凌晨四点,被尴尬逗得从床上坐起来,真是又尬又美微妙至极。如论如何对她说不出口的“我爱你”对她却脱口而出,戳心。喜欢那个捡起在烤肉店碎掉的杯子的镜头。
面对不轨的性(情)欲,多数男人同时表现出了短暂的道德挣扎和迅猛的进入攻势两种心理状态,这和米兰·昆德拉灌输给东方人的自由思想稍有出入,但这就是当下最真切的现实。整个东方似乎都正在经历一种以性为代表的,文化的过渡和挣扎,类似的故事绝不仅仅发生在韩国。
无聊成这样。
洪尚秀最佳,尴尬美学自成一派,虽重复母题,内里细微差异的表现仍令人着迷;就像是伤疤被慢慢揭开的尴尬和痛楚,你痛恨有人竟切中你微妙不可言说的心事,你很想从画面里把他揪出来痛斥一番。结构对仗工整,4段式对称,两场雨两个女人,一句被问畏缩一句主动陈情,两男两女空间上的平衡,一切完美。
3.5,焕然一新的一部,尽管对男女情事的讽刺仍然浑浊不堪,但人物却被谜语般的虚构所捉弄,掉入了一篇古代的话本,我们不必再溺于某个绝望的情境,因为情境会被一次次扰动。
2022.10.17 办公室。很多镜头和对话看不太懂。海报上的三幅图也都没看到。只觉得看了一个落魄的男人在旅行散心的几天里和两个女人乱搞的故事。第一个女人他好像不喜欢,但还是上床了。第二个女人好像不喜欢他,也上床了。总体觉得有些压抑和尴尬,看完加星。
充满了禅味。与其说是拖沓,不如说是慢半拍。好像在脑子里找确切的词语去说明,而一时陷入空白的感觉。人物的脸都相当模糊,以至于看完了一个也记不起来。挺好,只需要记住蛇与旋转门,或许就是导演的用意。对他的其他作品马克之。
跳着看的 嘶~~一夜情就那么好玩么
还真是对没什么责任感和道德感的创作者喜欢不起来😅最后算命的桥段算是有点意思。男主角碰到缺爱的女人想跑,碰到母性强的又想占有,贱不贱呐?
更喜欢《转运之门》这个名字。第一段讲的蛇与公主的故事,恰好是第二段里男主与爱慕女子发生的事。第一段里在船上借火的男子,恰好是第二段女主的丈夫。分明是两个非常相似的故事,但却感觉第一个像是第二个的伏笔和引子。
布里斯班电影节给本片发了费比西奖,附带的评价是:“For the subtlety of its characterisations, for the freshness of its narrative style and for the simplicity and elegance of its embrace of ambiguity.”
韩国演员确实挺敬业的,结局反复看了两遍,最后一个长镜头看得人心口闷闷的。
发现艺术片分三种 一种是用了一两个显而易见而又能自圆其说的小伎俩的 一种是用了好多个小伎俩让观众应接不暇的 一种是不用任何伎俩的。洪尚秀的成长历程至今 大概是1到1.3的进阶 但是已经差别显著了。大概是 因为爱情。。。
如果说要翻拍中国版的生活的发现,男主非蒋姜莫属,文化人的龌龊贱气淋漓体现。转回之门的奇谈在现实生活中的对照,游湖时遇到借火点烟的偷晴男人竟是男主后来偷情女主的老公,火车上的多年重逢巧遇,自作多情可笑可怜的舞蹈老师。洪尚秀的电影里总是有各种巧合,和不得志的生活,各种游手好闲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