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说一下,这片光靠主演的演技我觉得都不该给7.1分。
内容很紧凑。
其实大部分给低分的针对的都是结尾,其实我也觉得有点突兀,就是认为自己看懂了,然后最后给你来一下觉得自己好像完全成了老年痴呆。
这个结尾,看懂了是神剧,看不懂就是画蛇添足了。
第一次写影评,就是针对结尾,会有剧透,谨慎观看。
以下均为个人观点,勿喷,欢迎一起讨论。
结尾最后那么一下,金拿出的照片却是闵的。
让我完全懵逼。
后来仔细回想一下了一下情节。
有一个情节就是,警察队长说,17年前,烟店的小姑娘被杀之后他就再也不抽烟了。
按照金之前的习惯,杀人都是杀一些对别人有危害的人,为什么会杀一个烟店小姑娘?
这点当时让我有点怀疑。
而且17年前不可能是闵杀的,那时候闵还很小,肯定就是金杀的了。
再次回想,金在回忆17年前最后一次杀人的时候,他说了一句话:“我为什么要杀她。
”这两个情节串起来就有点意思。
金最后拿出的照片,里面的确实闵。
有的人说,是因为告诉自己要把闵杀了,所以把照片放在里面,我觉得不太合理,这样很可能在失忆阶段把闵当成亲人,这点我觉得说的很勉强。
那么我有个猜想。
最后金拿出照片,是闵的,其实这张照片就是金自己年轻时候的照片。
金有双重人格,第一个人格,因为父亲的虐待,专门杀有危害的人。
第二重人格,因为母亲的背叛和妻子的背叛,专门杀女人。
所以金当时小时候是先杀了父亲,结果因为母亲的背叛又杀了母亲。
姐姐受不了上吊自杀。
(这就是为什么姐姐上吊的时候家里没有其他人)正因为有第二重人格,所以在无意识状态下回掐住自己的女儿。
也真是第二重人格,所以他杀了烟店小姑娘,却不知道“我为什么杀她”,因为在第二重人格杀人最后,他变成了第一重人格。
那么影片中的这个线索也说得通了。
同时,在水库边杀人的那天,巡警有不在场证明,这个也说的通了。
那么一切就说的通了,片中的闵其实只是一个巡警,是女儿的男友。
那么金在第一人格的时候,把自己的女儿交给男友,让男友带她走,为的就是防止第二重人格出现的时候杀了自己的女儿。
这就是为什么,明明在证据确凿,女儿还可以做为人证的情况下,检察官却问他“你为什么杀了巡警闵泰周”总结一下,这片结尾,其实意思就是,金是自己的第一重人格,为了女儿的安全,和第二重人格做斗争。
最后说了一句,他还活着。
意思就是第二重人格并未消除。
我想应该是这个意思才解释的通吧。
其他暂时没想到,欢迎一起讨论。
内有大量剧透!!!
慎入!!!
慎入!!!
慎入!!!
↓↓↓↓↓↓↓↓↓↓↓↓======================剧透=======================相信很多人看的都是上映版,我就不多说了,就说一些导演剪辑版跟上映版的区别。
最根本的区别就是导演剪辑版把所有的事情都交代了,尤其是闵警官到底存不存在、是不是杀人狂这两个问题。
导演剪辑版中,男主金炳寿跟安巡警是有交情的。
安巡警带了警察学院的学生去找男主学习犯罪心理学,也的确一直把男主叫哥,证明两人私交关系不错。
影片后期,男主跟闵警官“大战”之后,屋里突然只剩下遍体鳞伤的他自己和女儿,闵警官不见踪影。
对此,男主向查案的警官交代为闵警官带着录有他犯罪告白的录音机,开着8588的白色轿车逃跑了。
而身为目击者的女儿对木屋里发生的事情绝口不提,既没有认同父亲的供述,也没有否认供述。
因为实在找不到闵警官和他的车,警方也只能暂时照男主的供述,将闵警官列为犯罪嫌疑人,连新闻媒体都这样播报。
男主出院时,恰好病房里的电视就在播嫌疑人闵警察依旧在逃的消息。
(不过这个新闻未必是真实存在的,也可能是男主的臆想,因为他此时仍然认定闵警官就是杀人狂)
但是在出院后,也就是关键剧情他走出隧道的时候,他忽然想起来杀人犯其实就是自己!
闵警官是因为撞车后看见男主后车厢有大量血迹,怀疑他是杀人犯才接近他的。
甚至影片末期闵警官也只是告诉男主的女儿竹林里有尸体被发现,她父亲是嫌疑人,根本没有伤害他女儿。
安巡警在小木屋里其实是跟闵警察在打电话,希望闵警官借未来女婿的身份劝男主自首,并不是认同闵警官有罪在追踪他。
杀了安巡警的人是男主!
(这里有点牵强,安巡警所在的小木屋就在闵警官和男主女儿藏身的大木屋旁,却非要在小木屋里打电话而不走进大木屋直接跟闵警官说。
想来想去,勉强可以解释为为了不让男主女儿听见他们的完整对话。
)
那么“失踪的”闵警官到底去哪了呢?
被男主在木屋里杀了之后,连人带车一起沉水库了。
女儿估计是因为对父亲的爱太深,才始终没有把父亲失神杀人的真相说出来。
所有事情的真相瞬间明了了,闵警官是真实存在的,但他不是杀人狂,所有他犯下的暴行都是男主的臆想,或者是男主变态人格的映射,因为脑袋缺一块的人,不是闵警官,而是男主自己。
真正因为杀父而被母亲用熨斗打掉几乎半个脑壳的人是男主,推测男主从那时起就对女性产生了厌恶心理。
导演剪辑版的结尾并没有出现女儿去医院探望父亲的情节(女儿应该还没原谅杀人犯父亲),没有混淆视线的贴有闵警官相片的项链,也没有男主“闵泰周还没死”的喃喃自语,也就是说并不是一个开放性结局,整个事件的前因后果全部在影片中展示出来了。
这个版本解释了很多上映版的谜团,但同时也将事情讲得太白、太彻底了,反而让观众失去了开脑洞的乐趣……
1、少年金炳秀杀人事件少年金炳秀出生于上世纪六十年代,栖息地大概是一个类似于滦平或者固安之类的小县城,家有父母及一个姐姐。
炳秀他爹金大爷,大概具备了南朝鲜土憋男的一切缺点:没啥能耐,更没钱,初小学历,除了吹牛逼正事一件都办不利索,人缘也不好,不顾家,管生不管养,重度酒精依赖症,就着一碟子泡菜也能整两口高丽地瓜烧,而且酒量不大,酒品不好,喝完了酒砸完东西打完老婆孩子倒头就睡。
在沉默少年金炳秀读中学的某天晚上,金大爷又跟家里就着泡菜碟子喝懵逼了,照例是砸东西,打老婆孩子,然后枕着炳秀最心爱的阿迪达斯白球鞋就眯瞪着了。
炳秀下了晚自习兴冲冲回到家,拉开屋门一瞅心就凉了,老妈跟老姐让金大爷揍成了乌眼鸡,缩墙角搂在一起瑟瑟发抖,再打眼一瞅,卧槽泥马,我的德国白板儿鞋!
众所周知,阿迪小白板儿一向不便宜,何况那年月在南朝鲜乡下也是挺罕见的,毕竟高丽人自古以来都也没啥见识,不定看着什么玩意动不动就美哭了什么的。
估计这阿迪小白板儿一直是炳秀的装逼利器,眼见得被抹的全是泡菜酱,还被金大爷垫着后脑勺子枕成个瘪茄子色,炳秀此时已然出离的愤怒了。
为什么是阿迪小白板儿呢?
可能是阿迪给导演塞了赞助费,也可能是耐克给导演塞了黑阿迪的赞助费。
当然这是玩笑,深挖的话这鞋是有故事的。
众所周知,阿迪达斯是德国品牌,而众所少知的是1963-1977年韩国向德国累计输出了大约7900多名劳动力从事采矿工作,嗯,详见高丽电影《国际市场》。
于是我们可以扒出,金大爷可能也是这出国务工大军中的一员。
由于出国务工,金大爷错失了金炳秀的成长期,回来的时候估计正赶上孩子叛逆,或是中间听说金大妈跟隔壁老王或者二狗什么的有点不清白,毕竟金大妈这三年又三年的一个妇女拉扯俩孩子也不容易。
或者是眼见得工友移民德美成了西方文明人士而自己灰溜溜的跑回朝鲜乡下导致心里恨得慌,反正就是中年危机心理失衡吧,不过从大老远给孩子带德国鞋回来这一行为来看,金大爷在回国前对老婆孩子还是有憧憬的。
可是无情的现实摆在金大爷面前,星星还是那星星,月亮还是那个月亮,但你大爷己经不是你大爷,你大妈也早就不是你大妈了。
愤怒的炳秀从金大爷脑袋下抽出了自己心爱的球鞋,对于少年来说,心爱的球鞋比金大爷的脑袋重要多了。
窝着火儿躺下的金大爷一睁眼看见小瘪犊子回来了居然不跪下磕头打招呼,一点儿跟亲爹的热呼劲儿都没,完了,我这花德国夹克买来的鞋算是送了白眼儿狼了,这小子长得也不像我,莫不是隔避王二狗的种儿?
于是钻了牛角尖儿外带喝了高丽秘制懵逼散的金大爷越想越烦燥,晃晃悠悠站起来,对着炳秀就是巴掌耳刮子拳脚皮带齐上阵,反正借着酒劲儿,怎么痛快怎么练吧。
可能是打爽了,或者打的不爽,反正打着打着,爷儿俩的上衣就都不见了,一个光着膀子开练,一个光着膀子挨揍,从炳仔儿身上的旧伤不难看出,这出儿也不是一天两天的事儿了。
炳秀一声不吭的挨着揍,看上去是习惯了,或者心里还是想着那双沾满泡菜酱的小白板儿,金大爷一无所知,只是觉得打得不过瘾,这小瘪犊子不哭不叫不呻吟,这对于SM狂人金大爷来说一点刺激性都没有,更甭提成就感了!
《罪恶之城》里听老布鲁斯对阿尔巴说的,虐待狂打你你不叫,他会觉得憋屈。
金大爷眼珠一转有了主意,拉着炳仔儿就往里屋走,边拉边说:仔儿啊,你也大了,让爹爹教你点咱老爷们儿才懂的事儿吧。
卧槽!
炳秀一听心里就一哆嗦,抬眼一瞅他爹,妈逼哟,这老禽兽眼光不对路!
正想着呢,人己被拖进里屋。
,被揍成鹌鹑的母女俩人哆嗦着不明所以,也没人上前拦一拦。
在外间只听得里屋一阵噼哩啪啪啪,镜头渗进里屋,炳爷以一个观音坐莲骑乘位的姿势骑在金大爷的腰上,把一个麦壳子楦的枕头压在金大爷脸上玩窒息PLAY。
然后金大爷就这么一嘴麦壳子的挂了,金大妈从外边听着突然觉得里屋的声儿咋不对劲捏?
于是胆战心惊的拉开门一瞅,我类个大操!
仔儿这是弑父啊!
瞬间,俄狄浦斯王的故事在金大妈脑海中闪过。
这种事儿,做为一个受东亚女德教育多年逆来顺受的朝鲜中年妇女,是绝对接受不了的。
为了拯救金大爷的生命和儿子小炳的灵魂,金大妈抄起熨斗,咣叽一下拍在了阿炳的侧脑壳上。
可能金大妈常年劳作兼挨揍锻炼出来的手劲儿有点大,也可能阿炳有点缺钙,反正一熨斗下去,阿炳的脑袋给干出一个大坑来,侧剖面图看上去就像块蛋糕给切去四分之一角似的。
2、少年阿炳精神失常少年阿炳在金大爷的虐待与母亲的懦弱不作为中逐渐变得冷漠扭曲,杀死了父亲金大爷导致被金大妈一熨斗子砸掉了小半拉脑袋,这一事件更是让亲情彻底破碎。
镜头中有一个阿炳刨好坑后给金大爷的尸体穿上鞋的特写。
我不太清楚导演保留这个镜头有啥用意,是暗示阿炳思虑缜密?
还是冲动杀人后的亲情未泯?
其实这些都不重要,只不过是导演故弄玄虚来糊弄我们的,因为这段记忆完全是阿炳虚构出来的。
你能相信一个被熨斗砸掉了半拉脑袋的少年顶着四分之三个脑袋没事儿人似地推着小推车上山刨坑埋死尸?
那么问题来了,杀了人的阿炳被砸懵逼之后到底发生了什么呢?
我是这么推断的,金大妈在敲晕了金阿炳后,伙同金大姐、隔壁王二狗将金大爷埋尸处理,并将金阿炳送往医院。
阿炳在医院醒来,大脑屏蔽了金大妈打烂他的头这一事实,选择编造了更能让自己接受的一个情景。
至于为什么这么容易就让自己接受而且细节如此丰满细腻?
搞笑么,看看炳爷那一身伤,金大爷铁定不是一天两天开始揍他,炳爷一定也曾不止一次的幻想过杀人埋尸这种事吧?
目睹一切并参与其中的阿炳他姐,认定了弟弟阿炳是隔壁王二狗与金大妈的私生子,于是在秘密和内疚的折磨下,炳姐在炳爷出院回家的那一天,以自挂东南枝式的悬梁自尽来欢迎炳爷,并向金大妈无声的宣告了自己的不屈:俺爹和俺两个老金家的人给你们腾地方,打今儿以后,你们就是这家的户主了,哼!
再次遭遇人生重大刺激的阿炳,将炳姐悬梁这件事埋进了记忆深处,啥是笔亚有句话说的好:俺可以自个儿缩进核桃壳子里自己耍子想啥是啥。
总之一夜之间少年阿炳就得了精神分裂与选择性健忘以及抑郁和自闭症。
基本上得了这病吃熊氏老方六味骨糠片是治不好了,就算是熊凤山跟乌仁吉一块割韭菜放羊围羊圈都没戏。
3、中年阿炳杀妻事件打那以后,沉默的少年阿炳用功读书,最后考取了高丽兽医大学宠物扎针儿系离开了家乡。
再回来时金大妈和隔壁王大爷己经撒手儿人寰,而继续了两家遗产的金阿炳开了一间宠物医院,在救治动物的同时开始行走在黑暗中惩恶除奸。
每次犯病之后,阿炳都会去一间荒僻废弃的修道院,向存在于臆想当中还活着的并且做了修女的姐姐寻求告慰。
渐渐的,沉默的阿炳吸引了一个撸猫的女子。
感情能力缺失的阿炳在浅薄的撸猫女看来是如此深沉如此酷,而且职业收入也不赖,属于那种从良婊优先选择的‘老实人’。
而阿炳的内心还有一丝对世间真情的渴望,于是老处男阿炳,感情缺失没情趣的木讷的阿炳和撸猫女结了婚。
爱情只是短暂的冲动,从良也只是偶尔的不理智。
所以婚后的撸猫女日渐觉得阿炳乏味,于是和其他男人有了情感纠葛。
终于有一天,阿炳将撸猫女与一个穿着豹纹内裤的男人堵在了格林豪泰的钟点房,愤怒的阿炳将二人绑到了埋尸圣地野竹林。
豹纹内裤男先领了便当,撸猫女在临死前说秃噜了嘴,让阿炳得知女儿居然不是自己亲生的。
至于孩子是豹纹内裤男的还是其他男人的,反正不重要,无需深究。
杀人者阿炳在驾车回去准备干掉孽种的路上出了车祸,顶着一脑袋血爬回家,正要干掉小孩,出于电影审查制度与公众道德的考虑(不能出现杀小孩的镜头),阿炳脑袋一疼,精神当即分裂,于是把杀了老婆这件事忘球了,顺便也忘了要杀小孩。
这段非常催人泪下,崽儿含泪喊阿爸阿炳安慰哈其玛让我多抽了三根儿烟。
日子就这么稀里糊涂的过去,彻底精神分裂的阿炳就这样晚上杀杀人,白天打打针,光明人格做为一个老实沉默的单身父亲带着崽儿无忧无虑的快乐生活着。
设定是只有回忆才能作假,但是如果允许把不是回忆的内容最后揭露为回忆,那我凭什么把任何一个镜头当回事呢?
所以这种设定的电影真的挺无聊的,因为逻辑经不起推敲,观众也可以说整个片子都是一个老年痴呆自己幻想的,其实他一直都在养老院没出过门,这种片子没什么解读的意义,假设只是单纯讲一个杀人犯vs杀人犯故事还是不错的,顶多就是逻辑性上有点差,但是一搞这个强行反转,反而画蛇添足。
电影有两个版本,上映版叫做Memoir of Murderer,导演版叫做Another Memory,一开始就告诉你,这不是时长的问题,压根就是两个电影。
和一般有双结局的电影不同,本片的不同结局直接改变了对之前所有情节的解释。
在结局之前,两个版本有如下主要差距。
1 导演版里检察官的审问贯穿全片,上映版在结尾处才出现。
2 上映版中有一些金炳秀与女儿恩熙互动的场景,比如吃面、剪发,导演版中没有。
3 导演版中有闵警官暴力执法打死一个女人的情节,他念叨:“犯了罪,总要付出代价的。
”上映版中没有。
4 导演版中安警官带着几个新警察去采访金炳秀,上映版没有。
如果不看结局,这几个差异存在与否对情节没有太大影响。
可两个版本的结局截然不同,反过来看能发现安排这些细微差距的端倪。
上映版是一个温馨感人的R15故事。
父亲(金炳秀)曾经杀过很多人,一次事故让他得上阿兹海默症,他通过录音笔和日记来记事。
他撞上一个连环杀人犯(闵泰洙),直觉告诉他那就是近期连环命案的元凶,杀人犯盯上了他的女儿,他报警,杀人犯就是警察,连与自己交好的安警官也不相信他的话。
杀人犯潜入他家里删他的日记,把杀人案嫁祸给他。
他随时都可能失忆,最后还是营救了女儿(虽然想起来不是亲生的),亲手杀死凶徒,最终完全精神失常,住进精神病院,女儿去探望他,他望着她就露出了笑容。
影片到这里从情节上到立意上都是完整的,可结尾处金炳秀突然又开始内心独白起来,针管贴着脖子,一下子又回到了隧道口,转头却看到金炳秀。
我认为这里解释成多重人格是不合适的,会导致之前剧情的过度崩塌。
其实,金炳秀为什么会出现在隧道口,全片其他地方都没有提到,不妨看作另一个版本的预告吧。
导演版是R18。
一开始检察官来到金炳秀的病房,拿出他的日记开始问问题,从撞上杀人犯到杀死他营救女儿,金炳秀坚持自己的说法。
令检察官不明的是,闵泰洙的尸体最后消失了,连环命案的死者都被挖出,嫌疑人一个找不到,一个痴呆,而金炳秀的女儿也不愿多说,检察官只得作罢,把金炳秀放了。
金炳秀提着包走出病院,走到隧道口(这里总算接上了开场),寒风吹过,他低头望着自己反穿的鞋,脱下来,正着穿好。
这是他第一次正着穿鞋,刚才在病院,检察官看他的拖鞋都是反着摆的。
这意味着,他全想起来了。
不是他撞了杀人犯,而是他杀完人被撞了;不是他去救被绑架的女儿,而是他杀人杀红了眼,杀掉了保护女儿的警官,还把人沉到湖底;和自己交好的安警官,不是被别人所杀,而是他自己干的。
之前所有的剧情,不过是他用自己残存的记忆脑补出来的,所以最后他才说:“不要相信自己的记忆。
”现在再回过头看看刚才提到的四个不同点的含义。
1 导演版检察官的穿插表示全片都是金炳秀的讲述,而不是零视角的叙述,这是最后反转的一个重要前提。
2 上映版与女儿的日常戏份刻画女儿对父亲的感情,使得女儿给父亲的录音和最后的营救都有充分动机。
导演版没有这些,女儿和父亲的关系在本质上并不融洽。
3 讲闵警官正面杀人,闵警官念叨的却是应该属于金炳秀的台词,正说明这段完全是基于自己幼时体验的想象。
4 与安警官关系亲密,安警官才会在最后想去劝金炳秀自首,创造自己跟闵警官商量的动机。
在情节相同的地方,由于结局的不同产生了不同的含义。
① 金炳秀的父亲是个爱打人的酒鬼,他杀了父亲,家里更安宁了,他便继续行使法外正义,杀掉各种坏人。
② 闵泰洙曾在父亲的手下救了母亲,却被母亲打了一熨斗,削平了小半个脑袋,从此他觉得女人都这样,成长为一个冷血杀手。
上映版中,两点都是真实存在。
金炳秀在出事故前行侠仗义,在杀死出轨的妻子后翻了车,从此间歇失忆,无法再杀人,直到见到威胁自己女儿安全的闵泰洙出现,他才打算重操旧业,最终也只杀了他一人。
导演版中,两点都是金炳秀的讲述,①的前半部分真实,而②是完全的虚构,闵泰洙是一个无辜的警官,想要保护他的女儿 ,金炳秀是唯一的杀手。
最后的X光片揭示出金炳秀才是少一块脑袋的人,也就是说当年他杀了爸爸之后,家里并没有安宁,他被妈妈打了,他于是失去了人类的感情,以杀人作为乐趣,靠失忆获得救赎,把邪恶都投射到别人身上,给自己虚构出父爱,支撑自己光明正大地活下去,一直到什么都想不起来的那一天为止。
在上映版中,①和②的存在揭示两个杀手诞生的起因,形成对比; 在导演版中,①和②的存在揭示杀手如何分离自己的记忆去构建另一个个体,两点都是真实与想象混杂。
荧幕上同样的情节,两种解释都很顺畅,都很巧妙,这也是这部电影一个很有趣的地方。
为什么要拍两个版本呢,导演想告诉你,你愿意记住哪个故事就记住哪个故事,反正记忆是不可信的。
对于男主的杀人行为和找的借口,还有那些19个受害者,让我想到老师的一句话,具体不记得怎么说了,大概就是意思说一个雕像你刻坏了,你可以慢慢去修改转变,而不是一棒子把雕像打碎,哪你还有什么可以雕的。
觉得自己也干过这种类似的事情,太轻视自己,有时候又太重视自己。
反正人生是一场漫漫修行,总有天你会找到自己。
珍惜当下的自己,至少你还活着,还可以改变。
看到介绍,说薛景求在这部片子里演技炸裂,又是一部烧脑神剧,所以兴致勃勃的找来一睹为快。
看完以后拍案叫绝,不单单是为薛景求精湛的演技,也为剧本天才的构思所折服。
很意外这部电影得这么低的分数,看懂剧情的人,应该会打8分以上。
剧中有很多反转,伏笔,很多观众看完后一头雾水,所以写一下我的理解。
(以下有大量剧透)我看的是导演剪辑版,对于上映版不做评述。
最初的情节交代了金炳秀(简称金)由于一次车祸引发了间歇性失忆,并在17年后恶化成阿尔兹海默症。
而在17年前他是一个杀人不眨眼的连环杀手,17年后另一个神秘的连环杀手又出现在小镇之中。
叙事以金的日记展开,所以整个影片大部分情节都是以金的视角在讲述。
这一点很关键,因为我们展现的是金脑海中的记忆,而金在每次犯病之后记忆就会消失,所以他只能勾勒出他以为的真实。
所以,不能相信你看到的。
解读电影的关键就是从这些不真实的片段中,拼凑真实。
有些线索可以帮助我们还原真实,比如,他杀人的方式,都是锁喉,比如地上的鞋子代表真实在房间里的人(活人)
让我们尝试还原一下真实,金在童年的时候,因为父亲的家暴,和父亲扭打,并杀死了父亲,在扭打中母亲用电熨斗重创他的头部,(母亲对他下手如此之狠,说明父亲死后也对他百般怨恨)姐姐的是他唯一慰藉,而之后姐姐也自杀离他而去(推测是他在接下来不堪的生活中杀了母亲,导致姐姐自杀,影片并未交代),从此开启了杀戮之旅。
并形成了几种人格,1)第一种人格,向往温情的男孩,2)第二种人格,充满仇恨的伸张正义的杀手(且不说是否正义)3)第二种人格的衍生品,仇视女人的杀手(除了女儿之外)
时间线来到了17年前,此时金已结婚生子,并已经成为一个老道的连环杀手,在发现了妻子出轨之后,愤而杀之,并加重的对女性的仇视,怀疑女儿(恩熙)不是亲生也欲杀之。
回程路上发生车祸,导致头部重创,引发的间歇性失忆,而恰恰因为失忆,让金唤醒了深埋在深处的人性,每次抽搐失忆,实际上是一种人格的切换,他第一次抽搐失忆,让他忘记了自己是来杀女儿的(或者说暂时失去了第二种杀戮的人格,切换到了温情的人格),保住了自己的女儿命,并在之后17年间停止了杀戮,(第一次抽搐之后,眼神都变得温柔了起来,第二种人格暂时消失了。
赞一下薛景求的演技!
17年后,回到了叙事的开始,金因为间歇性失忆恶化,发展成老年痴呆,记忆快速衰退,此时已经不能准确记忆刚刚发生的事情,此时小镇上又出现了连环杀人案,金听到新闻播报会快速跑去看自己的鞋底是否有泥,因为他曾经是个杀人犯,担心自己记不住是不是自己杀的。
而真实是他已经无法控制第二种人格,并且第二种人格由另一种形式出现,压抑已久的对女性的仇视爆发,让他变成了专杀女性的连环杀手。
在杀完一个女子之后,和闵泰柱(简称闵)发生了撞车,杀人的记忆快速遗忘,但是闵的形象和杀人紧紧的联系起来,并幻想出闵是凶手的情节(发现尸体,验血,包括闵在赌场杀人都是幻象)
闵知道金告发自己,联想到撞车现场在凶案附近,于是对金展开了调查,并结识了金的女儿,互生情愫。
金知道闵接近女儿,越发认定闵的凶手身份,担心女儿受到威胁,并幻想了闵告知自己验血结果的电话(手机在锅里代表着幻象),以及捆绑自己威胁女儿的记忆。
情急之下把女儿送到姐姐的修道院,而实际姐姐早已自杀,是自己为了保护女儿,把女儿送到了荒宅,并注射了安眠药。
同时,告知了安所长自己的所在,希望安保护自己的女儿,安在来程中闵告诫金就是凶手,安点上了17年前收藏的最后一包香烟,决定把凶手诉之以法,不过被背后的金杀之,闵随后赶到,也被金杀害。
恩熙最后什么都不愿意说,因为她极力阻止父亲未果,并在醒后知道了爱人死去,也知道了父亲的初衷以及病症,所以沉默不语。
老练的杀手本能让金把闵的车和尸体沉于河中,并回到荒宅。
在最后的审讯中,金用支离破碎的记忆和幻象描述了整个他愿意看到的故事,(全剧终。
)解读整个电影,需要拆分金两种不同的人格,第一种人格,善良,温情,甚至有点怯懦,饱受记忆缺失的折磨,第二种人格,嗜血,冷静,精于隐匿罪行,在第二种人格出现的时候,他能记住所有的杀戮。
或者说患有阿尔兹海默症的仅仅是第一种人格。
而当第二种人格消失的时候,可怜的阿尔兹海默症患者只能努力的拼凑着混乱不堪的记忆,相信自己愿意相信的真实。
还有地上的鞋子反着的鞋子预示着第一种人格,最后把鞋子正过来穿,预示着第二种人格。
电影最后,金再次切换人格,变成了一脸邪恶的杀手。
并交代了所有的真实。
电影的高明之处就在于,它隐匿了部分信息,所以可能会有不同的解读。
甚至你可以简单的认为所有的一切都是他编的,他运用超高的技巧骗过了所有人,从头到尾都在他的策划之中,不过这样就多少缺了点趣味。
以上个人理解供参考,欢迎探讨
简单的说吧,很多人看了导演剪辑版也没评论到点上。
大多数人只看到了“老年痴呆”、“即使失忆也改不掉习惯”这些表象符号,而导演真正讲的是:一个杀人惯犯,即使患有间歇性失忆症,也会在清醒的时候找出办法继续杀人,掩盖真相并嫁祸于人,不仅有娴熟的杀人手法更有缜密的逻辑思维,利用自己间歇性失忆的缺点,伪造出以假乱真的证据(录音笔和日记),通过所谓的细节博得检察官的信任或者说造成检察官的误判,最后成功脱罪。
首先男主失忆是事实,已经有医生证实,但是他不是常态性的失忆,而是间歇性的,这很关键!
聪明的男主想到了用录音笔的办法帮助自己纠错,录音笔是真实存在的,虽然结尾已经找不到,但更说明了它的重要性,如果找到了,男主的罪行就自然穿帮了,有可能是男主自己毁了,这都无所谓,主要是说明录音笔是男主的真正犯罪工具,他利用录音笔来回忆,并且编造了一份日记,这份日记虚实结合,就是为了欺骗检察官或者说是导演为了迷惑观众的,这也很关键!
日记中大量叙述了男主年少的遭遇,造成自己杀人的原因,和杀害19个人的细节,这些足以迷惑检察官并博得信任,因为即使这些都是真的,由于年代较长,已经超过了追诉期,男主也不会因为这些罪行而获罪,这是男主聪明的地方!
那么重点在于最近的几起杀人案,也是男主所为,影片迷惑观众说男主虽然杀人但是记不起来了,其实相反,男主不仅利用录音笔记得一切,而且在被闵泰柱追尾后,很快设计出了一个嫁祸于他的方案。
在影片结尾有男主真实记忆的介绍,当他被追尾时没有下车,而闵泰柱站在车后看到了血迹,此时的男主通过后视镜观察闵泰柱,并露出了邪恶的微笑,这是一个惯犯瞬间起了杀心而且盘算如何让他成为替罪羊的开始,这是第一次微笑。
而当男主被释放沿着铁轨走出涵洞的时候,男主对着观众又一次露出了邪恶的微笑,这是第二次,两次微笑互相呼应,表达了男主完美的完成了之前设计的嫁祸和脱罪的计划!
而男主的女儿没有对检察官开口,并不是因为父女情深,因为她知道了这不是自己的亲生父亲,而且亲生父母都死于男主之手,怎么还能有父女情。
影片结尾有片段是男主把女儿绑在浴缸里,手中拿着注射器,因为男主以前干过兽医所以熟知各种药物和注射用法,很有可能他给女儿注射了药物,造成生理和心理的创伤,既不会致死,也不能开口,也成为了让检察官判断失误的伪证之一。
影片中男主的记忆分为三个阶段:真实记忆、间歇失忆、臆造回忆,而主要篇幅都是在讲臆造,既是为了迷惑检察官也是为了迷惑观众,各种臆造不停的反转,让观众都产生了对自己记忆的怀疑,做出错误的判断,这正是导演的高明之处。
所以不要被表象所迷惑,罪犯始终是罪犯,不能因为其生老病死而值得同情,而掩藏自己罪行的那颗心才最可怕,最让人不寒而栗。
“去救你的女儿,这是你现在活着的唯一理由!
”-- 薛景求在《杀人者的记忆法》中扮演的角色和《素媛》中一样,是一位对女儿饱含深情的父亲。
这两部电影采用不同的路线和视角,但唯一不变的则是薛景求神演技的赞绝发挥!
《杀人者的记忆法》本身就是一部非常不错的犯罪悬疑片,阿尔茨海默病+多重人格的绝妙组合;影片集合了《致命ID》、《禁闭岛》和新近的《解冻》的悬疑设定的优点,没有过多的番茄酱画面很干净,导演掌控节奏的功力也属一流;而潜伏于故事深处的主题无疑还是“爱”,无论是家族之爱或是父女之爱。
影片结尾处杀手人格的复活应是参考了《盗梦空间》结尾(那个转啊转的陀螺)的设定,赞!
我看的是128分钟的导演剪辑版,感觉没有太多疑问,当然,剪辑不同而且少了十分钟内容出现完全迥异的结果也是可能的,所以,所有结论都是基于128分钟的导演剪辑版!
1、凶手只有一个,那就是金。
2、凶手是不是精分并不确定,但是肯定没有老年痴呆症,老年痴呆是装出来的,故意不认识路到警察局装老年痴呆,让警察成为老年痴呆的证人,为犯案解脱做准备。
最后被放出来之后把鞋换过来就证明了这点,他是为了装老年痴呆故意穿错鞋的!
3、此次为什么再犯案,犯案为什么要先装老年痴呆?
再犯案是因为前面的案子都过了诉讼期了,装老年痴呆是因为抛尸的时候跟闵撞车了,不被抓到再熬过一个周期的诉讼期不可能了,为了嫁祸给闵,开始装老年痴呆。
4、17年前的犯案主因是童年阴影,父亲的锅,他主要杀他认为渣滓的人,但是17年前发现了老婆的外遇,把老婆跟情夫一起杀了,这时候主要矛盾转移为对女人,同时也想起了童年自己杀父亲的时候被母亲削掉半边脑袋的事情,加重了对女人的恨。
17年前因为金杀母之后导致姐姐自杀,自身有负罪感,内心希望姐姐姐姐还活着,所以,过滤掉了自己杀母的事情,只有这样才能让自己接受姐姐还活着的想法!
5、当年金杀了老婆跟情夫之后得知女儿不是亲生,情绪失控翻车,让记忆出现了问题,激情杀人杀了卖烟的女人,杀了之后感觉杀错了,有负罪感,加上记忆出现问题,所以,有一段时间就没再杀人,等再想杀人的时候时间过去比较久了,他就想熬过最后一次杀人的诉讼期之后再犯案。
6、安警官当然是存在的,闵当然也是存在的。
电影除了在病床前的检察官询问以及最后走出来之后自己换鞋自己想的那些是真实的。
检察官询问的真实就说明安跟闵必然存在,毕竟都是警察系统的人,如果金虚构警察自己的人,显然很容易就会被揭穿!
整部影片其他的桥段都是金对检察官的详细叙述,这点从开头检察官就说了,你详细的跟我说这些事情,所以,既然是金的自述,那么很多的桥段都是为了嫁祸而编造的谎言,但是在这个谎言中,最大一个漏洞就是安抽了那盒烟,如果闵是这些案子的凶手,安不应该在确定闵是凶手的时候抽烟,显然,闵不可能17年前去杀卖烟的女人!
7、绝对的神剧!
高智商的犯罪。
女儿是因为自己不是亲生但是金还是把自己抚养成人而原谅甚至包庇了金,所以,一句话也不说,所有的事情都是金的日志以及口述,一个老年痴呆连家都忘了的人竟然能口述这么多?
这也是他装痴呆的证据之一。
8、所有能证明闵是罪犯的事实证据都不存在了,金举报闵是罪犯是给安举报的,而安死了,证明闵说过自己是罪犯的录音机也丢失了,证明闵的脑袋缺一块,但是闵又找不到尸体了,小木屋出来只有一具尸体,那就是安的。
而闵的脑袋并没有缺一块,只不过是金把自己的一部分事情安插到了闵身上嫁祸而已。
先写这么多吧,不知道是不是都说清楚了,如果再想起什么或者有同学提问再补充吧!
有必要看看导演剪辑版
一部贪多求全,用力过猛,但又力不从心的典型作品,白瞎了一个不错的故事初始设定,男主杀人记忆X阿兹海默尔初期X多重人格在一起本可以作为主要线索贯穿全片,偏要强加情感因素,尤其是最后的(企图)煽情段落和所谓的“开放式结局”显得牵强突兀。要不是男主的表演给力,真不知能否坚持到观影结束。
看的是导演剪辑版,比较容易理解
看得导演剪辑版,清楚明白,不好看
垃圾
我可以说不好看吗?反转了又反转,刻意的误导观众,各种漏洞,反派男主演技更是一言难尽,都说男主表演牛逼,只有我觉得用力过猛吗?浮夸的要死,疯疯癫癫,我看不出一点好!
薛景求对犯罪片的人物刻画是不是有特殊的癖好?《人民公敌》里雨夜抓揉了自己拉的粑粑;这片子里为了展现精神错乱,喝了自己的尿。下一部要干啥?
看的导演剪辑版,只要主角有人格分裂或老年痴呆的人设,剧情就可以随便反转不讲逻辑吗?
我想我永远不会明白,人类为什么会喜欢看韩国电影。
别太苛刻了,韩国今年的悬疑片貌似瓶颈,水准都不高,但这部片算是扳回了一些分数,薛大叔脸上每块颤抖的肌肉都诠释着什么叫牛逼,虽然后半程执行力不足剧本有瑕疵,不过作为韩影悬疑片的追逐者,前面1小时也确实倍感惊喜。
128min版。导演太想表现自己的好点子以至故弄玄虚。剪辑优柔寡断,很明显决意不坚,一会儿想做开放结局,一会儿又想反转,导致节奏很糟糕;又心疼镜头舍不得下手。其实要想做成反转,完全可以最后交代阿尔兹海默症,把缺损的头、熨斗和姐姐放在最后做成幡然醒悟。而如果要做成开放结局,闽泰柱的邪笑就是纯纯胡剪,挥刀自宫——你都这样邪笑了,让我怎么相信你没问题?导演你可别跟我说你要做成第三种结局,全是坏人?你要这样,那你缺的镜头可就又太多了。像现在这样剪,结果是节奏混乱,乏味冗长。如果导演拿个主意,别横跳,评分和困在时光里的父亲打个五五开。
得看导演剪辑版
7.4/韩国人讲这种故事不会太差,但是太拖沓。虽然还是有期待 但是后面被折磨的胃口也喂不饱了。记忆裂痕可以告诉你我想给你看的是什么,只能怪男二真的太令人生厌了。
这种题材的电影色调都很暗,看着就有一种心情压抑的感觉,薛叔的演技真是棒,看完让自己怀疑人生😂而且这种烧脑类的电影,不建议想娱乐休闲的人去看,脑子太累😂
两星半,故弄玄虚且无聊,要不是薛景求表演撑着,可能更无趣。
老薛神级演技也挽救不了故弄玄虚的剧本,感觉导演是不是想往多重人格上靠,各种悬疑类型大杂烩,最后结局更是WTF,为我薛打个感情分吧。我薛银色短发加老年斑的妆好清俊啊,想象他到影片里那把年纪本尊如此之帅,激动⊙∀⊙!
记忆碎片父女版……
演员演技到了人戏合一,他几乎就是那个人了。除开伟大的表演,影片主旨让我想发问:电影书籍类似聚光灯,创作者选择谁成为主角,给谁打灯,弘扬谁的可贵可怜,是造物主的喜好。可是,我们要怜悯一个因童年经历精神分裂成为连环杀手的人吗?电影像反方辩手:他杀了那么多人是因他的悲惨童年,他有病他才那么做。是要观众原谅恶棍吗?这是恶棍列传吗?抱歉我不接受,我希望这种人死掉。削弱人的主体性,仿佛人是不能选择自己成为什么人,我不同意这种价值观,不能因为演员演技好就认为主角的选择没有问题,更像是给连环杀手自我合理化。电影可以看,但要反着理解,5分都是主演,导演的创作意图0分。
同样是记忆消失/错位的题材怎么就偏偏拍的这么故弄玄虚令人讨厌,特别是最后的留白简直是蠢,就好像看见导演编剧那张大脸跳出来说:我牛逼吧!又把你们这些死观众耍了吧!另外演员表里为什么没有马东锡!
3星半样子,剧情一般,没什么悬念,节奏略拖沓,韩国警察也还是那么蠢,但薛景求大叔确实奉献了神一般的演技,抽搐时微表情的掌控力精细到了极致,片末救女的情感爆发感人肺腑。结尾莫名其妙,看了导演剪辑版介绍后虽然解决了疑问,但觉得还不若目前呈现的情况,就让大叔做个情深似海的老父亲不行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