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温暖的喜剧小品,展现了三个观鸟人为了冲击纪录而展开的异常激烈又令人啼笑皆非的竞争。
观鸟是一项盛行于欧美中产及有闲阶级的休闲活动, 以识别、记录鸟类的种类为目的。
所谓『大年』(the big year)就是参赛者用一整年的时间和精力,记录自己观察到的鸟类种类数量,数量最多者取胜。
片中有人调侃:美国人能把所有事情都变成竞争。
其实,应该说男人能把所有事情都变成竞争。
三位主人公中,一位是原有纪录保持者肯尼。
他为了保持并刷新纪录,数次抛下正在备孕的妻子,行为堪比大禹。
大禹至少还是为了治水大业,他所执着的却是妻子和许多人眼中的不务正业。
布莱德的父亲就是这样认为的。
布莱德是一名程序员,三十多岁,离异,过着父亲眼中失败的人生。
当听说他打算搁下工作,用一年时间冲击大年时,父亲抑制不住地表示厌恶。
好在母亲愿意支持他,并在关键时刻资助他。
观鸟是一项烧钱的活动,特别是在冲击大年时,需要飞到各地,包括人迹罕至的山川和海岛去观看鸟类迁徙。
不过对于第三位主人公,事业有成的斯图来说,钱不是问题,时间才是。
他本来下定决心退休,安心冲击大年,可是继任者不让他省心,他一次又一次被拉回到办公桌前。
影片展现了瑰丽的自然风光和多种美丽的鸟儿,更展现了三位主人公人生状况的变化。
布莱德获得了父亲的理解,找到了情投意合的伴侣。
斯图明白了对他而言最重要的不是公司,也不是观鸟纪录,而是陪伴家人。
他们俩没有做出肯尼的选择,但懂得他为了观鸟做出了怎样的牺牲。
全世界有近万种鸟类,而人们的选择何止千万。
影片没有褒贬谁,而是对每种选择给予充分的理解。
很欣赏这种慈悲的态度。
微信公众号:小盆哟「littlebasinyo」
你们谁能告诉我 这个比赛的诚信机制是什么 难道全靠书面记录做证明吗 还是说靠拍的照片那也太容易作弊了吧 随便以开口就可以说我今年看了2000只鸟 难道美国人都不说谎的吗?
我纠结死了 这个问题 纠结得睡不着觉啊啊啊啊啊 纠结
19世纪,美国人为庆祝圣诞节,会举行猎鸟大赛,看谁在一天内射杀的鸟最多,后来在动物学家的建议下,把杀鸟改成了看鸟,进而演变成了“观鸟大年”(the big year)——在北美地区的范围内,看谁在一年里看到的鸟最多。
这周三早上,出门上班前从常听的播客介绍页读到了“观鸟”二字,顿时来了兴趣。
多年前我就在单位看到过这部电影——《观鸟大年》,有点兴趣,也有点疑问,可惜还有别的工作,就这么错过了,只是在心里埋下了种子。
昨晚和孩子妈产生了争执,我有点心烦意乱,此时观鸟二字的出现给了我不小的安慰,我决定好好看完这部电影。
电影中参加这次观鸟大年的主角有三位——中年离异程序员布莱德,打算边做全职工作边观鸟,母亲支持儿子,父子无法理解,认为他是不务正业;成功的公司总裁斯图决定放下手中的工作,充分享受可以自由观鸟的一年,同时可能也恐惧着退休之后的生活;还有一位卫冕冠军,决定再次捍卫自己的荣誉,哪怕妻子正在计划着怀孕的事。
故事挺普通的,三位主角在这一年的观鸟活动中都有了各自的感悟和收获,中年程序员和父亲和解,并结识了同样喜欢观鸟的女孩;老总裁有了孙子,开始渴望回归家庭;卫冕冠军卫冕成功,妻子却因和他聚少离多选择结束了这段婚姻。
真正吸引我的还是观鸟这一主题。
最近在看《如何找到想做的事》这本书,这算是我擅长的事,向内思考,用孩子妈的话来说,我不是那种往前冲的人。
第一次看到“观鸟”这两个字时,我就意识到这似乎是一件可以独自完成的事情,随着年龄的增长,我好像过的越来越独了,也可能本来我就是这么一个人。
前几天的吵架源于一次分歧,学校发了艺术节的通知,妈妈希望儿子展示钢琴,当时这个计划没有最后敲定,不知不觉就错过了报名截止日期,由于我被认定为是家里负责这类相关事宜的人,所以受到了责备,更重要的是,我对这件事的态度比较消极,也就是并没有多么希望他参加比赛,就像孩子妈说的那样,我不是“往前冲”的那个人。
期间孩子妈问我,为什么要让他练琴?
观鸟这件事似乎能回答这个问题。
第一次看到这个电影时,我最大的疑问是:怎样才算看到?
结论是,你自己看到了就算看到了,不用任何证据,在现在这个年代,如此老派的建立在信任上的比赛让我大为震撼。
当然了,比赛是没有奖金的,但后来我再想这个问题,似乎也是行的通的:参加比赛的人,是认可这一判定指标的,因此也就不会为了成绩的事而撒谎,否则一切就都没有了意义,就像我所做的工作没有考勤这一说,那因为如果我不到岗,我前面的人就没法下班,与其说大家是为了让别人准时下班,不如说是不想延时下班这件事发生在自己身上。
观鸟这件事就是自己独享的moment,这个时刻可谓转瞬即逝,快到你没有机会按下快门,它的身影只存在在你心里,满足感也只在你的心里,而对观鸟者来说,这就够了。
还记得高一一次放学后,打完球并没有着急回家,我和杨阳在操场的器械区闲坐着,这位大哥一脸老成的问我,你觉得活着的意义是什么,当时我的回答是,为了感受更多。
也许我们每一个人的价值观真的是在很早以前就已形成了——相比于做成了什么,我更在意自己在做什么,相比于结果,我更在乎过程。
看吧,也许我也可以成为一个birder
三位主角为了观鸟排位爆发一场场的争夺战,到底是榜首成功蝉联,还是年轻的新挑战者或退休的老鸟夺冠?当中法宝尽出, 战略部署, 令人发笑.孙子兵法战略如: 以逸待劳,隔岸观火, 笑里藏刀, 声东击西,苦肉计 都能在片中看到.
《观鸟大年》是我看过的第1033部电影。
当波士迪以755种鸟类赢得第一名在情理之中,他成功了。
虽然赢了冠军,但也失去了爱人,可是这也并不能使我们去嘲笑他的理由。
他令人尊敬,我打心里佩服。
看完这部电影,使我感触颇多。
四年来我看了1033部电影,虽然这是一个毫无意义的数字,但我失去很多东西。
宅在寝室里,宅在电影院了,看了无数电影,但学业一塌糊涂,没有稳定的工作,稳定的收入,一直单身。
但我并不后悔,就像波士迪一样,也许在自己喜欢的事上认真对待才有真正的意义。
别人说,如果把这份执着放在其他事上早就成功了。
是啊,说这些话的人连执着都没有,又何苦劝导别人呢?
最后愿大家都能找到最美丽的鸟!
非常好的电影!
从中折射了很多生活的哲理。
最后片尾的时候Steve跟Jack打电话的时候,Jack说到:“We win, we got more of everything.” 的确,Steve和Jack因为要顾及家庭和工作而没能赢得冠军,但是他们却得到了更多的东西,家庭的团聚,爱情收获……影片的最后一幕Owen去了到中国去开始了新的挑战,他在一个公园里看到一年轻的中国夫妇抱着孩子在公园里享受家庭的幸福,他的眼里折射出的那种复杂心情只能用最后的旁白来描述。
“Only the No.1 knows what price he had paid for."
2011美国喜剧片《观鸟大年》,根据真实故事改编,全球累计票房817万美元,定级PG,豆瓣评分7.6,时光网评分7.2,IMDb评分6.2。
题材非常新颖,头回看到将鸟类爱好者的经历如此戏剧化的精良改编,剧本构思独具匠心,很好地捕捉到了这个故事的戏剧冲突。
由于是真人真事改编,所以我头回知道有“大年”这么个鸟类爱情者的重要活动。
本片没有提及详细的比赛规则和参赛要求,好像只凭个人诚信似的,看到了并记录下来了就算数。
三个男主都是二十一世纪初当红的喜剧明星,如此卡司阵容很强大,由于题材的限制和束缚,所以三个人总体来说是剧情片的表演风格,没有刻意搞笑。
本片犹如欧美国家风景区大集合,展现了很多美国和周边国家的森林公园和风景区,很开眼界,壮美风光非常养眼。
如果都是实景拍摄的话,那么影片辗转拍摄的拍摄成本可是够高的了。
本片中出现了中国元素,男主在中国餐馆吃饭,和中国店主聊天,结尾男主来到了中国观鸟。
我在看本片时就在想,这些鸟类爱好者为何不来中国呢,中国的鸟类太多了,只要来到中国,很容易就能打破观鸟记录。
编剧在这个观鸟比赛的题材中很好地融入了情感主题和人生感悟,告诫人们与兴趣爱好相比什么才是最重要的。
胖男主找到了同样喜欢鸟类的伴侣,冠军男主则为了保持冠军地位而妻离子散。
正片结束后的字幕部分以极快的速度展现了无数张精美的鸟类照片,很好地契合了主题,给这部鸟类电影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本片定级PG,全年龄段电影,非常适合少年儿童观看,从小培养孩子们对大自然的热爱,提升孩子们的环保意识,是一部非常涨知识、长见识、开眼界、带有科普性质、少年儿童喜闻乐见的正能量电影。
遗憾的是,虽然本片题材新颖,虽然有三大笑星助阵,但是票房却仅仅817万美元,可能题材比较文艺和小众吧。
啊为了做田野看的 当观鸟这项闲暇活动遇到big year,它最狂热的一面就出来了,电影选了big year来呈现观鸟这项运动的狂热以及它所引发的与生活其他部分的矛盾。
一直觉得birder们身上有种不近人情的气质,果然在博斯蒂克身上看到了——他们的目光永远不在人身上,永远地望向天空。
我还是很喜欢最后抚慰人心的:Brad放下望远镜望着他的女朋友,CEO抱着孙子走在雪地里给他讲小鸟的故事,只身一人来到中国的博斯蒂克作为一个顶级的观鸟者也做出了牺牲——至少导演是这么认为的,不然他为何在看到游人怀里的婴儿时面露遗憾呢。
希望我们理解这些怪人(nerd),其实也不怪啊,把健身,追星,蹦迪替换过来,是有一些共通之处的,比如说逃避角色压力,或者单纯的从分类和辩识中获得快感,虽然观鸟自身的特点,比如听到鸟讯时丢下手头的活火速赶到一个奇奇怪怪的地方等等被电影处理成笑料,但却也正是它们组成了观鸟这一实践的乐趣,不足为外人道也。
再是,日常生活中观鸟如任何一项消遣一般和生活中的其他事项并不是等级森严的排序关系,电影实在有夸张的成分,鸟人们其实也很可爱的啦~
观鸟只是形式,追求“自由”的精神才是本质,尤其对我这种上班族。
每年都想着攒钱旅游,却因为种种原因,比如预定的日期和工作冲突,预算不够,没有旅伴,很少能实施得下来,好不容易出游一趟,一口气把泰山,南京,杭州,无锡游玩了一遍,回来以后跟同事也炫耀了一番,却发现一个人旅游实在是孤单得很,尤其像我这种缺乏安全感的游客。
旅途中才可以静下心来问问自己,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样的生活。
在影片中,观鸟在很多人眼里似乎是不足称道的事情,至少在Jack老爹眼里,kevin老婆眼里,stu下属眼里,也就是属于兴趣爱好的范畴,说白了不能当饭吃,不能当爱情滋润,不能当事业奋斗---但最后偏偏,Jack因为观鸟收获了爱情,stu更加体会到亲情的温暖,而bostic太过用力,走火入魔即使再渺小,再微不足道,在真正喜欢的人面前,那就是一种寄托吧,也许他们认为这就是他们可以做到和别人不一样的地方,可以得到自己“存在感”的地方。
推己及人,观鸟只是形式,我的日常生活也有很多类似“观鸟”的兴趣爱好,比如,放风筝,弹吉他,游泳,看电影等等。
人天性追求“自由”,至少不喜欢被外界束缚,现在的人被太多东西束缚,物质上的,感情上的,工作上的,生活上的,但不能永远被这些束缚,需要适时地发泄一下,如果你讨厌你从事的工作,让你感知不到你的存在感,那么找一份工作以外的活动来证明自己是实实在在存在的。
说句题外话,一直觉得人活着就是在追求两样东西,“安全感”和“存在感”,缺乏“安全感”所以要有朋友,伴侣,缺乏“存在感”才需要事业,名声,财富。
写的很乱,再慢慢整理。。。
足球无关生死。
足球高于生死。
每当提起“爱好”,我总想到上头这一句。
然后觉得“爱好”这个词过于狭隘,无法涵盖我想要表达的那种意义。
瘾。
瘟疫。
命运。
+α。
还有更多。
一个人为了自己所追求的事物可以做到什么地步?
疯魔痴狂,去作一个癫子。
个中滋味便如寒天饮下雪水,点点滴滴,灌到心头。
《观鸟大年》讲述了这样三个癫子的故事。
但是如果将“爱好”与其为完成“爱好”而舍弃的事物放到天平上,程序员与CEO理应自惭形秽。
欧文·威尔逊扮演的世界纪录保持者肯尼才算实至而名归。
然则像肯尼一般,为了“观鸟”而放弃家庭——乃至孩子,是可以被理解和效仿的么?
即使是同路的观鸟者,九成九也会毫不苦恼地作出政治正确的答复。
程序员、CEO,都因为观鸟而获得了一些东西:新女朋友,战胜恐惧后的豁达心态,还有友谊,等等。
这些东西未必高于观鸟本身带给他们的,但肯尼完全有资格指责他们不够纯粹。
肯尼不会指责他们。
肯尼观鸟。
后来去了中国。
奇怪的是,这部电影描述的事那么清晰,但我在豆瓣上看到的影评有许多却拐一个生硬的弯,说起看人家美国如何如何,而咱们中国如何如何。
恶心。
我是从《政局边缘》追布莱克,才抵达了《观鸟大年》,却莫名其妙地发现了谢顿。
哈哈。
让我们看到一种完全与众不同的爱好与追求爱好的生活方式。对某件事物的狂热爱好和普通生活的平衡,贯穿很多人的生活,在于你内心的取舍。what are you doing here, Dr. Sheldon Cooper?!
男人的小清新,没有恶俗,很舒服的电影,像午后的一盏茶
很久木有去户外穿越,总是有各种借口。人生苦短,打起背包,上路。
一辈子能亲眼看一次白头海雕的求爱仪式,也是一种信仰。
纯为sheldon。
oh what a price to pay
love it love it love lit !!!!
哪一种都是人生,成功往往需要付出更多的代价。
观鸟像极了我们的圈子文化,换成手办、集邮、包包甚至更稀奇古怪的玩意儿,同样成立,圈子文化与日常生活的冲突与和解,很多人也能从片中三位主角身上,找到现实的影子。有的为了兴趣过于疯魔,甚至是影响到了自己的生活,导致家庭分崩离析,有的是享受兴趣,甚至在圈子里觅得自己的知音,有的因为内卷而不择手段,有的最终为了生活和家庭放弃了目标。男主角大概是很多迷友所一直追求的理想状态,从肥宅一枚逐步升级到圈中大神,不但找到知音觅得真爱,兴趣与家庭最终相辅相成。跟老爸找猫头鹰那段太动人了。堪称鸟类百科全书,摄影和风光非常美,为了观鸟,甚至可以组团来到阿留申群岛最西端的阿图岛(快到俄罗斯了)
没什么耐心看
以为这3个人肯定是特搞笑了 刚开始还挺失望 看着看着就套上自己感触了 所做的一切 冷淡了亲情 友情 到底值不值得 虽说从不后悔 但也会困惑 这一年在家和爸妈呆不足7天 输了你赢了世界又如何
一般般吧,没有啥笑点,不是太理解这么疯狂的喜欢看鸟🐦
以为是个喜剧 看完才发现是个温情片 在观鸟比赛的过程中找寻到家庭 爱情 事业的意义
逐梦的时候不要忘了家人。喜欢这种调调的电影
鸟的镜头和习性介绍再多点可以加一颗星,人物塑造太符合预期了
浪费100分钟。
如果你有心把老米那些怪奇脱力系的职业化非职业化的竞技项目统统改编成电影的话,那将是一部多么让人肝颤儿并蛋疼的伟大事业啊!作为政治正确的励志作品,本片沿循着传统的创作趣味,带出个人家庭,事业以及爱好之间的矛盾,人情味十足但包袱太过于干净,少了点儿嬉闹操蛋的意思。“谢耳朵”是个观察者
如果这是确实存在的比赛,我倒是觉得美国人果然比较有思想,能想到这样的比赛方式。电影本身倒像是一部关于鸟类的科普片,不一样的是宣扬了追求梦想而不轻言放弃的精神。
好想尝试一次,被片尾鸟儿们的照片震撼到了141213重看
我们也需要一些这种全民参与的自然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