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风阵阵

Suspiria,美版阴风阵阵,窒息(台)

主演:达科塔·约翰逊,蒂尔达·斯文顿,科洛·葛蕾丝·莫瑞兹,米娅·高斯,杰西卡·哈珀,西尔维·泰斯蒂,安吉拉·温科勒,玛高莎·贝拉,英格丽·卡文

类型:电影地区:意大利,美国语言:英语,德语,法语年份:2018

《阴风阵阵》剧照

阴风阵阵 剧照 NO.1阴风阵阵 剧照 NO.2阴风阵阵 剧照 NO.3阴风阵阵 剧照 NO.4阴风阵阵 剧照 NO.5阴风阵阵 剧照 NO.6阴风阵阵 剧照 NO.13阴风阵阵 剧照 NO.14阴风阵阵 剧照 NO.15阴风阵阵 剧照 NO.16阴风阵阵 剧照 NO.17阴风阵阵 剧照 NO.18阴风阵阵 剧照 NO.19阴风阵阵 剧照 NO.20

《阴风阵阵》剧情介绍

阴风阵阵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1977年,德国正值于冷战时期。少女派翠西亚欲参与革命而离开柏林当地知名的顶尖舞蹈学校─马可斯舞蹈学院,于离开柏林前探望了心理医生约瑟夫。约瑟夫对其所言的舞团所发生之事产生疑惑。也使其回想起与他逝去的妻子的过往。不久后派翠西亚便失踪了。 另一位来自美国的少女苏西前往柏林就读马可斯舞蹈学院,艺术总监白夫人对她的表现非常青睐,便想她取替派翠西亚培养成下一个明日之星,而派翠西亚的好友莎拉及欧嘉也告诉了苏西于舞团所发生的事。 自派翠西亚失踪及欧嘉离奇死亡后,苏西的到来也使灵异现象接二连三的发生,而随着苏西一步步取代舞团首席,苏西也变得越来越怪异。莎拉也渐渐发现学校深处的腥风血雨。而约瑟夫也将慢慢揭开这所由白夫人领导的学院背后的黑暗历史。而发生的一切也记录了柏林在历史中被遗忘的一面。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墙上的女人泥鳅也是鱼蛊票之王相信男人逃命突出部之役:冬季战争一路不顺风安妮特·泽尔曼的历史长安诺口红香草抹茶证据神剑奇缘新蝙蝠侠星级大改造萌犬好声音4小小心愿女人的一生不发火亲爱坏蛋唐琬与陆游金大花的华丽冒险我是拳手准教授‧高槻彰良的推测半路父子移动迷宫2刘海戏金蟾黑川森生、在找兼职!80'后流浪汉世界杯

《阴风阵阵》长篇影评

 1 ) 改编得面目全非,改变之大像是两部电影

2018美国恐怖片《阴风阵阵》,改编自1977同名电影,全球累计票房794万,定级R,豆瓣评分6.7,时光网评分7.2。

看之前以为是翻拍,看之后才发现是改编,和1977版差别巨大,只是保留了基本故事内容,改编得面目全非,改变之大像是两部电影,1977版经典的视觉元素、色彩元素、悬疑元素荡然无存。

1977版是悬疑片,影片绝大部分都在构建诡异惊悚的悬疑氛围,直到最后女主才解开谜底,而本片则没有悬疑感,开门见山,开篇就已经告诉了观众女巫集会和女巫BOSS的存在。

1977从一开始就诡异惊悚,这种强烈的惊悚氛围牢牢吸引着观众,贯穿始终,一直持续到影片结束,而本片则像剧情片一般,一开篇就平淡不惊悚,我看完全片也没被吓到,心情始终很平静。

1977版仅一个半小时,节奏紧凑,因为故事并不复杂,所以一个半的叙事架构恰到好处,而本片则长达两个半小时,足足多出来了一个小时,大大拖慢了叙事节奏。

就算不和经典的1977版做对比,单看本片,叙事混乱,支离破碎,乱七八糟,看得我稀里糊涂,努力让自己参透剧情,却始终无法看懂看透,导演故弄玄虚,刻意玩影像、玩风格、玩意识流,反倒将影片搞得不伦不类。

豆瓣评分6.7真是高抬了,我顶多给5分。

女主达科塔·约翰逊在《五十度X》三部曲中的留海造型掩盖了她的大脑门,在本片中头发上梳,露出了圆圆的大脑门。

在《五十度X》中没觉得她是平胸,在本片中有一幕穿着舞蹈紧身衣的侧身影像,简直就是一马平川飞机场。

 2 ) [阴风阵阵],新美学感官恐怖片?

看到了一个新的名词来形容新版[阴风阵阵],有人叫它“感官恐怖片”。

淡绿色的俄亥俄乡村、冷清的1977年的柏林,新版[阴风阵阵]并没有重复原版中对色彩的泼墨式描画。

1977年的原版,达里奥·阿基多用他一贯的“铅黄美学”,让那部充斥着斑斓色彩和神秘阴谋的恐怖片长留在影史中。

©原版[阴风阵阵]色调拍过[请以你的名字呼唤我]的导演卢卡·瓜达尼诺翻拍之下,有他自己的美学,以一种既温和又激烈的方式。

色彩变温和了,但更浓烈的是身体和舞蹈部分。

电影里,蒂尔达·斯文顿饰演的舞蹈老师有一句话说:舞蹈既不是美丽的,也不是宜人的。

这里的舞蹈学校是隐藏着神秘与噩梦的女巫们的巢穴,而无辜的舞者女孩们,在无意识中用舞蹈构建起了一种巫术仪式。

©新版[阴风阵阵]里的舞蹈一边是狂舞的舞者,另一边的镜后是随着舞蹈动作被一下下打碎骨头的想要逃出去的女孩。

抵抗和背叛受到的惩戒是借由舞蹈来实现的。

电影结束前最后的献祭之舞就更是一场群魔乱舞的视觉奇遇,舞者们赤身裸体、在血红色中如酒神般尽情狂舞,惨厉、硬核,用身体为这场女巫安息日增添了一些令人晕眩的惊世骇俗。

©[阴风阵阵]里最后的献祭之舞 影评人Zeba Blay写道:我有点被最后一幕吓到了,这一幕让我想起了卡若琳·史尼曼(Carolee Schneemann)的《Meat Joy》,这是一场欣喜若狂的狂欢,人们在生肉、鱼和肉的海洋中翻滚嬉戏。

史尼曼是六、七十年代女性主义艺术运动中的一个传奇人物,就像《Meat Joy》的身体狂欢,她喜欢用女性的身体来表达性别权力。

©《Meat Joy》1964瓜达尼诺在整部电影中对女性主义艺术的借鉴和致敬,同样建立在对身体和感官的高度探索利用上。

电影中的现代舞灵感来自德国女舞蹈家玛丽·威格曼(Mary Wigman),再借由现代舞指达米恩·贾莱精心编排实现。

©舞指达米恩·贾莱2013年的作品《Les Meduses》和[阴风阵阵]瓜达尼诺向我们展示了一种可能性,他挖掘了1977年的历史、记忆和情感,让女巫们在女权主义艺术意象的世界里翩翩起舞。

这是一部关于女性世界的电影,我想我们真的很想沉浸在这部电影的女性气质中。

我希望这部由男性导演的电影,能够以一种激烈的方式展示女性艺术经验。

采访中,导演不止一次地提到这是一部女性电影,更直接提到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女性主义人体艺术对他的启发和对这部电影的影响。

而女性艺术家安娜·门迭塔(Ana Mendieta)、吉娜·潘恩(Gina Pane)等人的名字必然是启发名单上的一员。

甚至在去年7月份,安娜·门迭塔的遗产组织还因此将影片的出品方亚马逊一纸诉状诉至法庭。

因为有一些非常明显的“过度借鉴”,比如电影里对安娜这两张名为《轮廓》(Siluetas)和《无题:强奸场景》(Untitled:Rape Scene)的重塑。

©《轮廓》和[阴风阵阵]

©《无题:强奸场景》和[阴风阵阵]最终的结果是双方达成了和解,电影的最终版剪辑中包括这两张共删除了8张相关照片。

它们本来应当出现在女主角的梦境中,当在舞蹈学院被女巫们掌控着梦境时,这些从70年代女性艺术家那里收集来的图像以快速连续的方式在镜头前一闪而过。

虽然仍然存在着种种争议,但不能否认的是,瓜达尼诺从这些女性身体的艺术作品里“偷”来的灵感已经是电影女性气质的重要一部分。

安娜·门迭塔,提起她的名字很多人并不熟悉,但是她的一张带胡子的自拍照却广为流传,甚至被很多名人争相模仿。

©安娜·门迭塔这是一位在70年代颇有影响力的古巴裔美籍行为艺术家、雕塑家、画家,她的作品常常从女性身体出发,甚至是自己的身体。

比如,她最早也最著名的《无题:强奸场景》行为艺术。

1973年,25岁的安娜还在爱荷华大学读硕士,这年3月份学院内发生了一起恶劣的女学生被奸杀案件。

这件事让她一直难以释然,于是,她做了一场重大也是职业生涯开始的行为表演。

她邀请了同班的学生一起来她的公寓,在那个约定好的时间,大家来之后看到的却是这样一幅画面:安娜身影背对着门口,俯下身子半趴在桌前,头和手臂被绳子绑着,她赤裸的下身涂满了血液(实际是鸡血)。

©安娜的《无题:强奸场景》这样的动作让她持续了一个小时,这是她对女同学被残忍奸杀的画面重写。

教授兼艺术史学家KairaCabanas写道:她的身体是这项工作的主题和对象,她的肉体存在要求承认女性主题。

这也是电影中那张《无题:强奸场景》的来源,而另一张《轮廓》,来自于安娜最具代表性的“地球躯体”系列。

1973年到1980年的7年时间里,安娜重回古巴、墨西哥等地,到处探索不同的地形,来进行创作。

她把自己的身体轮廓印刻在雪地里、草地上、河水里、坟墓中,泥土、岩石、花草、枝叶甚至火把、雪花被置于身体轮廓四周。

©安娜的“地球躯体”系列用这种方式,她和整个世界、和宇宙,也和小时候的自己对话。

她说:我一直在进行景观和女性身体之间的对话,我的艺术是重建与宇宙连接的纽带的方式。

这是对大地母亲的回归。

有意思的是,瓜达尼诺的[阴风阵阵]里一直强调的概念也是“母亲”,片中最终出现的叹息女神(Mater Suspiriorum)是女巫神话的三位神母之一。

而电影里有一个房间的墙上挂着的文字写着“母亲可以替代任何人,但却无人可替代”。

©[阴风阵阵]安娜的大地艺术,是她一直在追寻自己血脉中拉美的根,是她将拉美宗教中的母亲元素融于自己的行为艺术。

同时,她又是70年代众多女性艺术家中的一员,70年代,正是西方女性主义艺术运动蓬勃发展的时期。

她们尝试新兴的大地艺术、人体艺术、行为艺术,在身体艺术里探索女性、身份、暴力、死亡与生命的主题。

[阴风阵阵]里的舞蹈和身体同样也是,她们用身体引导暴力和力量、巫术和恐怖。

而除了安娜·门迭塔,我们还能在电影里看到吉娜·潘恩(Gina Pane)、克劳德·康恩(Claude Cahun)。

©吉娜·潘恩的《死亡控制》和[阴风阵阵]

©克劳德·康恩的《自画像》和[阴风阵阵]两人同样都是法国女性主义艺术家,吉娜更是70年代人体艺术运动的成员之一。

她著名的行为艺术作品《伤口理论》用剃刀片在手臂和脸上划切出均衡的伤口,以自虐来完成身体仪式。

而《死亡控制》(Death Control)的行为艺术则是她躺在地板上,让蛆虫爬满了她的脸颊,用这种方式来表现接近死亡的每一步。

先不论争议,不论瓜达尼诺都借用了哪些作品,电影从女性身体出发来探索世界,本身便充满着感官的冲击。

能看到这样一部混合着女性艺术意象的极佳恐怖片,作为观众来说就是足够幸运的。

-作者/卷卷毛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破词儿】

 3 ) 一次对铅黄电影的失败复兴

虽然导演瓜达尼诺声称自己完全没有翻拍的想法,只是一次私人化的重新表达,但他复兴上个世纪80年代衰落的意大利铅黄电影的小小(也许是大大?

) 野心不可能不被察觉。

原版《阴风阵阵》是阿金图“母亲三部曲”的第一部,主要讲述“叹息之母”的故事。

三部应该连起来看才能了解脱胎于英国浪漫主义的“三女巫”的故事,瓜导并没有在这一部电影里讲清楚“母亲”和“女巫”的概念,所以新版《阴风阵阵》在剧情理解上造成了很大的障碍。

意大利铅黄电影发兴于上世纪60年代的意大利,以神秘性,处于险境的女人,精心制造的悬疑,性和暴力,血浆,刺激而鲜明的视觉色彩,对谋杀与死亡的偏爱,锋利武器刺穿身体,甚至少许超自然元素为特征。

在新版《阴风阵阵》里,最明显的是迷幻鲜艳的视听语言的缺失,瓜导在坚持自己美学的同时—即对精心布置的静物定格式的展现,却在大量封闭暗室场景内没有对光和色彩有任何费心的调度。

暗物背景前的人物在做着“逃避—追杀”的行为,无形之中在对影院屏幕的亮度质量作着极高的要求。

在悬疑惊悚感的塑造上也是令人遗憾的。

导演迷恋于对女性躯体关节的破坏与扭曲,以此来营造生理上的不适感,却对整体的惊悚气氛没有起到任何帮助。

另外,太多无谓的梦境恶心场景,没有隐喻,只是无谓的大尺度填充。

作为一个意大利人,瓜导利用新版《阴风阵阵》传递出的只是对过去铅黄电影盛兴社会背景(即意大利极权下的社会恐惧)的再唤,着重在历史背景的陈述,扯上了私人命运与政治隐喻,与纯粹铅黄电影对视觉心理快感喂养和冲击的原初背道而驰了。

 4 ) 新《阴风阵阵》到底想讲什么?

几句关于原作的话写在影评之前, 如果你和我一样只是影迷而不是那种以研究电影当饭吃的人,那1977年的原作基本上可以略过了,原作确实在视觉营造上特立独行,但故事剧情放到现在那可真是啼笑皆非的级别。

众多人捧成神作的哥布林乐队的作曲40年后也不过是单调重复的电子音节,甚至有些时候吵闹地盖过了演员台词,极其影响观影体验(万圣节在影院back to back看了新旧两版,原作的音乐在影院里真的只能用刺耳形容)。

总之要想感受1977年版最为著名的那妖气冲天的视觉冲击,看看截图即可, 作为40年前的老片,或许真的能在那个年代的电影院里把依然天真无邪的观众吓得屁滚尿流,但放在今天,全片的制作水准,只能用滑稽来形容。

那些认为本次翻拍超越原作的各种赞誉之词,我觉得太过浮夸,因为平庸的原作本来也没有树立多高的标杆让后人难以逾越。

说完了我对原作的看法,是时候进入正题了,今年的电影业真的是对恐怖片迷的恩惠,从惊喜的新血液(遗传厄运)到经典系列的重新延续(万圣节)再到如今《阴风阵阵》对于原作题材的重新解构,今年的恐怖片无论从技法,风格,题材,内涵都比之前有着质的飞跃,希望未来几年的恐怖片市场能继续保持这样的质量和劲头。

当然这部电影也并非十全十美,导演有很多的包袱和内核想去探讨,但毕竟一部两个半小时的电影装不下那么多东西,在之后的剧情讨论里我会给予一些关于电影本身的拙见,欢迎交流,因为涉及大量剧透,请酌情阅读。

这次观影是在伦敦的Everyman Cinema, 有幸抢到这么一B格爆表的电影院在万圣节期间的点映票着实有点小确幸

非常有诚意的红幕,沙发,美酒,爆米花,美滋滋的观影体验先谈谈本片的视觉风格和背景设定,首先导演瓜达尼诺非常明显地有意去和原作的那种奇光异彩拉开距离, 如果说1977年原作里的德国是个光怪陆离的梦境,新版则是更偏向冷战那种压抑的写实风格:看不到阳光的天,脏兮兮的街道,时不时闪过抗议的人群,电视上24小时滚动播放的“红军旅”恐怖袭击的画面,甚至连故事发生地——舞蹈学院本身,比起前作那精致的小楼,都显得灰暗老旧了很多,学院门口更是正对着充斥着涂鸦的柏林墙。

不得不说,新版依然将故事背景设定在1977年的决定显示出了导演的极度用心,不光这是对原版最好的致敬(1977年上映),导演更是利用了1977年德国纷繁复杂的政治局势(德意志之秋)不光用历史营造了贯穿全片那压抑的气氛, 更是利用了这些历史事件去和片中的一些设定和隐喻相挂钩(之后讨论剧情时会讲),不得不赞叹导演的想法,如果原作给观众带来的是妖气,那本片则是一种“地狱空荡荡,恶魔在人间”的刺骨寒意(不得不说里面很多镜头让我以为回到了《极寒之城》)。

当然,本作在部分视效上依然有对原作的致敬和模仿,尤其是最后一幕高潮戏,非常炸裂。

当然,影片本身的恐怖塑造也是实属上乘,前期关于本片的很多宣传都围绕着“that scene”展开,不得不说,身经百战的我在电影院里看到这一幕时心头还是抖了两下。

虽说内容不过是简单的body gore,但随着精妙的交替剪辑和音效,呈现的效果是这几年银幕上罕有的震撼,具体的不想透露太多,就用最近最火的《荒野大镖客2》做个例子给大家感受一下吧。

—————————————————剧透注意,谨慎阅读——————————————————接下来该讲讲剧情了,瓜达尼诺相比被一党文青捧到飞天的阿金图,在对设定,背景材料的挖掘和发挥上更加成熟和有深度。

先简单说一下片中女巫的神话背景:三位神母的概念来自英国散文家托马斯·德奎西的诗歌和散文。

1845年,德奎西写下了Suspiria de Profundis,这是一系列断断续续出版在一苏格兰杂志上的沉思录。

在所有的作品中,“Levana and Our Ladies of Sorrow”,描述了三位侍奉古罗马分娩女神Levana的神母:他们是黑暗女神Mater Tenebrarum,泪之女神Mater Lachrymarum,和片中出现的叹息女神Mater Suspiriorum(叹息女神也是三神中最古老,最强大的)。

全片主要围绕着舞蹈学院的女巫们准备为领导人,号称是Mater Suspiriorum的Markos夫人找到下一个宿主,以及实际领导人Blanc夫人和Markos夫人之间的权力斗争展开。

如之前所说,新作的很多故事背景设定同样和当时的时代背景紧密相连,先不说那些非常明显的联系 (比如第一个学员Patricia失踪的时候,女巫老师们骗她的朋友Olga她可能是去参加了红军旅) 瓜达尼诺更多地是想将历史和人物故事背景设定相挂钩以此来表达一些隐含的深意。

首当其冲的便是电影中对女权思潮的讨论,二战后德国女权主义的兴起正是在这一时期,随着社会的进步,女性更加注重个人选择的自由,在这期间,女权运动被视为一种新的生活态度,女人们开始想自己的身份及能力,不再只为男性而生活。

从1971年开始的 “Mein Bauch gehört mir”支持女性堕胎运动,到1977年创立欧洲唯一一个全由女性主导的政治杂志“EMMA”,这一时期的女权运动无疑是对依然深受纳粹德国影响深远的父权社会的极大冲击。

1971年德国《亮点》周刊,刊登采访了374名曾经堕胎的女性,以展示那个时期女性争取婚姻及分娩选择权的决心

1977年,第一本《EMMA》周刊,也恰好是影片发生的年代这些关于女权的讨论在片中非常明显,不光整片的出场角色基本上都是女性(连唯一一位男性角色心理医生Jozef Klemperer都是女王蒂尔达.斯温顿扮演的)片中的角色也一直在强调各种对于女性独立的宣言,比如不收女主Susie学费以此希望学生们能够经济独立,以及Blanc夫人不断强调舞蹈中对个性和自由的追求。

其次,女巫这个设定本身也和女权的讨论非常挂钩,毕竟在中世纪,拥有独立个性的女子经常因为不愿屈服于家中男性的意志而被污蔑为女巫被处以极刑。

中世纪火烧“女巫”因此,片中的女巫们,不光成立了独立于男性之外的属于自己的社团和学院,更是对传统男权各种蔑视和不屑。

当象征着男权暴力力量的警官来到学院调查时,女巫们并没有对他们痛下杀手,而是催眠两位警官,将他们的裤子扒下来,肆意嘲笑摆弄着警官们那从古至今一直有着征服和统治内涵的男性性器官。

在影片开头,心理医生Klemperer面对Patricia歇斯底里的求救,也不过轻描淡写地写下病情描述,认为Patricia仅仅是在“妄想”,直到Patricia失踪后才意识到事情的严重性进而报警求助。

这种无意识中流露的父权思维让医生也吃尽了苦头, 在女巫用亡妻幻象(医生妻子的演员正是第一部的女主,一个很有意思的彩蛋)成功引诱约瑟夫回到学院后,她们将医生绑走,并讽刺了他根深蒂固的男权思维:“女人告诉你实话,你却告诉她们那是妄想!

” 而且尽管他有伸出援助之手尝试去帮助那些受到女巫荼毒的女孩,但他的后知后觉依然让他在影片最后受到了来自叹息女神Mater Suspiriorum真身的惩罚:失去所有关于他对于他妻子的记忆。

而电影中背景里时常播放的关于红军旅的破坏活动,也多多少少和影片中女权的讨论有所关联。

1977年2月,红军旅的一位重要人物布利吉特-莫恩豪普特(Brigitte Mohnhaup) 刚刚从监狱中释放出来,就参与了刺杀德国联邦总检察长西格弗里德·布巴克和德累斯顿银行理事会发言人尤根·波投的行动中。

她对权力制度的反叛,所进行的暴力和恐怖活动,与舞蹈学院中的女巫的所作所为是何其相似。

布利吉特-莫恩豪普特,在片中的电视报道中也出现过她的照片其次,影片利用故事背景地德国,尝试着在故事的发展中融入一层政治隐喻,这一层含义在结尾的高潮戏里尤其突出。

——————————————结局大剧透!!!

谨慎阅读!!!

————————————————在片尾,抓了医生作为仪式的见证者之后,当Markos夫人转生于Susie身体的仪式即将开始时,出现了第一个反转。

作为学院负责人的Blanc夫人,突然表示反对仪式的进行,这不光是对女巫领袖Markos夫人的质疑(之前女巫间的投票选择领袖期间对Markos夫人真实身份的怀疑),更是因为在教学期间,Blanc夫人作为Susie的导师,在欣赏她洋溢的才华同时,更是在她身上看到曾经的自己,一种源于母性的保护欲让她不想浪费这么一个好苗子。

在争论无果的情况下,Blanc夫人想要打断仪式,却被Markos大手一挥直接砍断了脖子。

本来看似一切为时已晚,Susie即将被献祭为Markos夫人的新宿主,不料此时全片最大的反转出现了——原来Susie才是真正的叹息女神,而那么长时间以来Markos夫人不过是假借叹息女神之名为自己续命(这里的剧情我还有点疑惑,不知Susie从小就是叹息女神还是在学院里才被附身的,但电影似乎是更倾向前者的猜测,从回忆片段里Susie从小被虔诚的门诺派教徒母亲虐待,到Susie现出真身时,远在美国病入膏肓的母亲留下的遗言:“我的女儿是罪恶”能看出身为基督徒的家人对她身上不洁所表现的厌恶)。

最终,在叹息女神的真身现形下,开始了对冒牌货Markos夫人的绞杀,最终杀光了所有Markos夫人的支持者,完成了一场震撼的血祭。

叹息女神的真身Susie拉开了胸膛,露出了自己黑暗的本质对于这一段的剧情,我的解析是它的发展很大程度上和德国本身的历史一样,Markos夫人冒充强大的叹息女神,牺牲了几代年轻人的生命(Markos夫人活了很久了,这点大家看电影里她的形象就非常明白啦)不是为神服务而是为了自己,本身就是对权力无限制的滥用来实现一己私利。

而最后真正的叹息女神现身亲手将这些权力滥用者终结,加上心理医生作为一名二战中幸存的德国犹太人见证了仪式和杀戮的全过程,很难不把这段剧情的发展和近代德国的命运联系起来——纳粹德国的崛起和最终被领袖野心带向毁灭之路,影片在此借用剧情和故事背景表做出了对滥用权力的有力批判。

最后结局,当Susie前来拜访医生Klemperer时重申了这个主题,告诉他一个强大的世界 - 需要“内疚”和“羞耻”,掌权者需要这些特质才能阻止他们滥用权力。

当然,在滥用权力方面的讨论,我觉得导演也蕴含着对当代女权运动风向的反思和批判,随着这几年白左愈发出格的平权运动,不禁让人质疑当今的女权运动是否如同这个舞蹈学院里的女巫一样,也在滥用自身权力,去追求特权?

我觉得这个还可以继续深入探讨。

再提一点,我觉得瓜达尼诺在借德国历史对权力滥用做出批判的同时,也批评了助长邪恶滋生的那些普通人。

突出这一点的是片中Blanc夫人排演的现代舞蹈“Volk”,故事交代这个舞蹈上一次表演是在1944年,也就是纳粹德国日薄西山的最后时光。

“Volk”本身在德语里就有人民之意,因此这里的舞蹈很大程度上是在暗喻德国人民。

虽然Blanc夫人向Susie提到“Volk”的创作初衷是在最黑暗残酷的年代依然找到光明,但这也从侧面说明了人民对外面滋生的邪恶不闻不顾,在自己的歌舞升平里享受着小确幸。

他们没有助力邪恶,但他们的漠视却给予了邪恶自由生长的土壤。

而1977年的德国也正是这样的情况,极端主义盛行,恐怖暴力活动接踵而至。

而在这些动荡的时节,“Volk”们如同学院里的女巫一样不闻不问,任由着罪恶的横行。

因此,女巫虽然在大屠杀和纳粹德国统治的最后岁月下编排出了她们最引以为豪的舞蹈,但对外部世界的不作为,才有了如今学院的门口阴暗丑陋的柏林墙。

而女巫们在学院内的恶行,则更像是一种对普通人面对滋长的邪恶时不作为的“原罪”的一种抽象的和隐含的表达。

解析了那么多内容,那么新版《阴风阵阵》到底想讲什么?

这也是我对本片最大的问题。

新作有着现代电影少有的对剧情和故事背景如此细致的考量和之间联系的建立。

但显然德意志之秋是个纷繁复杂的年代,德国也是一个有着复杂历史的故事发生地,很显然导演想把种种充满的深度的思考和讨论通过剧情发展和背景设定传达给观众,但瓜达尼诺始终没有找到一个想要关注的重心,如同一篇辞藻华丽的论文,有着深入探讨的分论点,却忘记加入了一个主旨思想,而这也是很多持反对意见的影评人的普遍想法,那就是整部电影“太散”。

而且许多隐藏的思想讨论需要观众有大量对那个时代的历史背景的了解,这也造成了第一次观看时对其中很多台词和剧情的困惑,本人一直不太喜欢需要一定知识背景才能去理解的电影,总感觉导演在制作电影时有一股文化人的那种傲慢和炫耀,这种非常个人的“show off”总会让人反感。

但好在本片在艺术和商业间找到了一个不错的平衡,有深度的剧情和思考,魔性的艺术设计,非常好的镜头运用,视觉冲击力极强的恐怖片段,《阴风阵阵》论质量,绝对能在近十年来的恐怖片市场里拔得头筹,如果你喜欢恐怖片,那这部电影一定不容错过,当然,这部片子里绝对还包含着我尚未发掘的隐喻和思考,欢迎大家一同讨论。

 5 ) 延伸出自然之美的惊悚恐怖片

这部影片的风格比较阴郁,以舞蹈和古典的结合的相当的巧妙,配乐不算华丽而是恰到好处,形体语言的运用是本部影片的精髓,恐怖的氛围是比较自然没有刻意的营造,延伸出自然之美的惊悚恐怖片。

影片中可以看到女主角对舞蹈的力度的掌握和技巧已经相当娴熟,但是仍缺乏一种舞者的灵性之美,这也是院长唯一不满意的一点,其实这都是在为剧情做铺垫,女主角后来才知道是三位创世之母之一叹息之母,比上帝和恶魔的诞生还要早,甚至是所有人类的最原始的三个创始母亲,女主角有句台词说道,跳舞高潮的感觉就像和动物做爱,因为创世之初只有三个母亲,所以只有通过和动物做爱来达到繁衍人类后代的目的,这是一个伏笔,可见叹息之母已经在人类的历史存活已有几万年不止,因为经历的情感太多太复杂,所以难以达到心灵的纯净也就自然而然,所以舞蹈也就无法展现出灵性。

还有一幕是女主撒尿的方式没有脱内裤,而是直接坐在马桶拉开内裤来撒尿,我也是疑惑这应该不仅仅是展现个性而是为影片埋下伏笔而且非常的巧妙一个点,还有一些裸体的镜头的运用,极简风格不会有色情的成分而是恰到好处,增加神秘感和美感。

舞团存活的目的就是为眼泪之母提供祭品,就是需要一个最好的心灵纯净的舞者在献祭仪式中自愿献祭,来为眼泪之母恢复青春,最后眼泪之母在献祭仪式的过程中被反杀,可见眼泪之母是属于比较自私的,只想索取,和恶魔基本没两样,叹息之母则属于比较中性的,有一定的邪恶,对自己的好友也没有网开一面最后也是被赐死了,院长虽然最后想悬崖勒马也是没有获得女主角的惋惜,就像做了错事一定要有惩罚悔改也没有用,这和上帝的观念完全相反,当然也有一定的善良和人性,因为和老者曾经失散的妻子一起在集中营经历过苦难,能猜到应该是为女主角而死了,所以才有的后来为老者治愈疾病。

所以整部影片延伸自然,风格浓郁,耐人寻味,韵味深长,是一部非常经典的功力深厚的惊悚恐怖片

 6 ) 完全看不懂的一部恐怖片

真心没看懂,看完后满脑壳问号❔从开始到结尾都没有看懂,但居然坚持看完了,是很有魔性的一部剧,让你总觉得也许看到后面就懂了。

这么长的一部剧,啥都没看懂,不甘心,马上过来看评论。

完全是靠看评论才摸到一点门口,恍惚明白了个大概。

作为资深恐怖片爱好者,想对导演说,请不要把单纯的恐怖片拍成恐怖文艺政治历史片,真心看不懂。

这部恐怖片就是拍给文学家哲学家历史学家心理学家看的。

不是一般老百姓看得懂的。

如果你看懂了,说明你真心不一般。

 7 ) 自嗨型创作电影典范

第一,不是画面恶心就是恐怖;第二,不是具有多重隐喻暗喻、政治含射、宗教女权等,就是代表着高深。

它首先是一部电影,镜头语言要让人能读懂,然后理解,这才是高超,这部电影明显是导演自嗨型创作,毕竟不会有人在观影前去具备那么多有助于理解的知识储备,有人说优秀艺术电影就会有两极分化严重,但是像这样一部电影,还达不到两极的程度,大众来看一千个人有十个人认为好的都不错了。

所以这部电影的受众既不是恐怖片迷,也不是文艺片迷,更不是大众,它顶多面向的是兼具德国历史迷和基督徒的观众,抱歉两者我都不是。

电影的优秀并不只是镜头以外所传达的意思有多么深刻和多重,然后忽略镜头前的表达能力,而是在两者间达到一个平衡才最重要,否则影史上抽象创作电影岂不是个个都是艺术造诣巅峰的代表?

(拍水滴涟漪的重复镜头,反正解读其背后的寓意就行了)

 8 ) 新版《阴风阵阵》之隐喻系统全解析

在影片《阴风阵阵》里,我看到了导演卢卡·瓜达尼诺喷薄的表达欲。

他像是被前作《请以你的名字呼唤我》憋坏了,于是在这部电影里拼命走向自己的反面,抛弃清新的情爱,拍了一部恐怖片,又不肯安分地往里面猛加私货,最后几乎把一部恐怖片拍成了严肃的现实题材电影。

我这么说好像是在讽刺,其实不是的。

准确地说,我为这部电影感到兴奋。

尽管还是能看到很多问题,但我兴奋于它的颠覆性,以及在恐怖片类型上的探索。

与老版《阴风阵阵(1977年)》不同,新版并没有把焦点放在视听语言上。

当然,它的视听体验也绝对不差,只是并非重点。

瓜达尼诺的野心或者说兴趣在于文本层面。

他不是要做个单纯吓人的东西,而是在电影里融入了很多作者性,包括他对于历史、宗教、政治、巫术、女权、恐怖主义等的看法。

要把这么多元素塞进一个文本里,自然相当困难。

这也是影片口碑两极化的分水岭。

对于单纯想寻求视听刺激的观者,这部电影显然太闷了。

但只要你细看下去,透过它表面有关女巫的故事,看到导演试图去探索的真问题,就会越看越有滋味。

(以下文字涉及大量剧透)影片最浅层的故事其实特别简单,讲了一个转世的“真神母”击败“假神母”获得重生的故事。

“神母”这个概念来自德·昆西的诗文集《来自深处的叹息》,里面提及了上帝创世前有三位神母:黑暗之母、眼泪之母、叹息之母。

而影片的女主角苏茜就是叹息之母的转世。

她起初并不知道自己的身份,却被冥冥中的一股力量牵引着来到柏林。

那是1977年,正是冷战时期,在柏林墙附近有一家舞蹈学院,被一群信奉神母的女巫控制着。

这群女巫因为权力斗争分成两派,一派的首领是自称神母之一的玛寇思,实际是个冒牌货,另一派的首领是舞蹈家布兰科。

苏茜来到这里,很快成为领舞,却也发现了女巫们的秘密。

原来她们开设舞蹈学院的目的,是帮女巫头目玛寇思挑选少女,作为续命的容器。

而所谓舞蹈,不过是这场夺命巫术的仪式。

最终,苏茜潜藏的意识苏醒,在最后的仪式上,她现出真身,并召唤恶魔干掉了玛寇思及其党羽,之后清除了所有人的记忆。

至此,叹息女神终于归位,舞蹈学院又恢复了往日的平静,或者说,将继续其隐秘的罪恶。

表面看,就是这么个故事。

但是下面,我要开始引申一些东西了。

在我看来,这部电影试图去容纳至少三个层面的表达。

当然,这个多义性做得并不够严谨,也确实有难度。

这三个层面分别是:两德、革命和女权。

其中,“两德”这一层表意是最浅白、也最直接的。

故事发生在冷战时期,而且就在柏林墙边上。

舞蹈学院进门的橱窗里挂着老师们的照片,分成左右两列,左边以玛寇思为首,右边以布兰科为首。

左右是位置关系,也是意识形态的分野。

那么很显然,玛寇思象征着苏联治下的东德,而玛寇思命数将近也正是苏联即将崩溃的预兆;布兰科象征着美国治下的西德,相对开明,且与美国来的苏茜心意相通。

影片在推进过程中,不断插播左翼极端组织“赤军派”在柏林制造的恐怖行动,也是一条暗线。

现实中,赤军派是反美的,并获得了东德的暗中支持。

而到了影片里,借心理医生约瑟夫之口说出,“对于帕翠西亚(前任领舞)来说,玛寇思夫人、迈因霍夫夫人在她的生命中同等重要。

”迈因霍夫是赤军派的创始人之一,由此更加明确了这一层对位关系。

甚至还可以引申出,玛寇思借神母之名满足一己私欲,其实和赤军派借共产主义之名行恐怖主义之实,两者本质上是一样的。

那么苏茜代表什么?

一个新生的德国,特指二战后在美国马歇尔计划援助下复苏的德国。

所以苏茜来自美国,而她的母亲生了重病,也暗合当时美国因深陷越战而声誉扫地,这也是赤军派反美的口实之一。

最终,苏茜灭掉了玛寇思,布兰科活了下来,而现实中也是西德在法理上接手了东德,合并成一个崭新的德国。

随后苏茜找到约瑟夫,向他讲述了妻子在集中营被害的真相,并告诉他,“我们需要有人认罪,也需要有人羞愧,但那个人不是你。

”然后抹除了他的记忆。

这象征着新生的德国,希望人们能够彻底摆脱纳粹记忆的阴影,重新开始。

瓜达尼诺是个德国历史迷,整部影片选在1977年,也是德国历史上很悲情的一年,史称“德意志之秋”。

从这个角度来讲,影片的结尾是趋于光明的。

赤军派的恐怖行动被瓦解,人质被解救;而舞蹈学院的危机也被解除,神母再次降临。

这是个结局美好的故事,导演告诉我们:一切都过去了,忘掉它,继续前行吧。

但如果我们换个角度看这个故事,就没这么美好了。

接下来我们就进入第二层文本解读,关键词是“革命”。

说是革命好像也不太准确,应该说是一个行将崩溃的王朝的政权更替问题。

现在,让我们把门关上,不再看向柏林墙,也不管赤军派的是是非非,我们只看舞蹈学院内部的事情。

这里的人们,无论女巫也好、舞者们也好,似乎都对外部世界漠不关心。

那么我们其实可以这样认为:舞蹈学院本身就是一个社会微缩模型,它自成体系,有自己的运作模式。

影片第二幕开始,有一个近3分钟的长镜头,拍女巫们的内部选举。

候选人是两派的头目玛寇思和布兰科。

注意,这不是两党制,也不是代议制。

这些女巫并不代表任何人的权利,而舞者们也只是不明真相的群众,唯一摸清了真相的帕翠西亚和欧嘉也早早被处理掉,成了祭品。

她们的选举完全是内部的,走走过场,最终玛寇思以10比7获胜,继续掌管舞蹈学院。

玛寇思应该是活了很久了,这绝对不是她第一次当任,当然也不会是第一次续命。

她的盛衰就如帝国的兴亡一样,需要祭人民的血,并假之以人民的名义。

三个神母是什么?

自由、平等、博爱吗?

或许是吧。

不管怎样,玛寇思假的正是那些崇高理想的名义,以合法化自己的统治。

而布兰科作为党派内部的异见人士,在新的一轮选举中,又败下阵来。

其实她早就开始怀疑玛寇思的身份了,在与另一个女巫的对话中,她曾经说过,“如果玛寇思真是三大神母之一,我们就不会沦落到这种地步了。

”是的,如果玛寇思真如她所宣扬的那样崇高,这个帝国也不会如此衰败,满身都是脓疮。

好,沿着这个思路,我们来说说“舞蹈”是什么。

先插一句,影片的舞蹈设计非常精彩,跳出了一种致命的吸引力,让人不敢看又欲罢不能。

那么它到底代表什么?

在我看来,它有着双重含义:一层含义,象征着统治者对人民的控制;另一层含义,则是人民对统治者的反抗。

这两层含义从舞蹈的名称也能隐约看出。

整部影片只涉及两段舞蹈,一段叫《再次现身》,一段叫《人民之舞》,很显然,前者是控制,后者是反抗。

对应到影片中,大概56分钟左右,苏茜第一次跳《再次现身》,这时她与地板下的玛寇思有了心灵感应。

所谓“再次现身”就意味着玛寇思所象征的腐朽体制的再次复活,而这段舞,无异于一场对当权者的俯首帖耳和顶礼膜拜。

正如布兰科和苏茜的交谈,说到跳舞的感觉是“像被一道闪电击中,像是做爱”。

绝非巧合的是,在维克多·克莱普勒的书《第三帝国的语言》中,记载了莱尼第一次目睹希特勒演讲的风采,她提到,“那种感觉如同闪电,如同神谕出现,令我永生难忘。

”是的,跳舞也是一种语言,是统治者用来控制人民的一套话术,由此来框定所有的信仰和行为。

那不断扭动的舞姿,看似自由,实际都是规定动作,就像是纳粹帝国的人们喊出“嗨,希特勒”时,高扬的手臂一样。

如此自然,如此虔诚。

那么《人民之舞》又是什么呢?

是一次由布兰科主导的反抗,或者叫革命吧。

但布兰科是相对温和的,她想用舞蹈的方式代替血腥献祭的方式,来让腐朽的帝国得以喘息。

正如女巫们在一次聚会里说到的,“布兰科已经着手于那个新方法了,一个史无前例的方法。

”这个方法就是一改血祭的传统,来实现一种渐进式的改良。

可惜,这个方法最终还是失败了。

原因是苏茜的背叛,正是她唤醒了萨拉导致舞蹈中断,计划也因此破产。

于是一切只得重回老路,影片最后的那场血腥仪式又再次上演。

那么问题来了,苏茜为什么这么做?

她和布兰科又是什么关系?

其实苏茜和布兰科的关系,就是一场革命中实践者和理论者的关系。

布兰科是苏茜的导师,是整个舞蹈理论的建立者,但实际跳舞的人是苏茜。

布兰科只能在理论层面指导苏茜,却无法阻止苏茜把理论当做武器,来武装自己的行动。

布兰科告诉苏茜,“要想学好跳舞,你得先学会法语。

”这句话显得莫名其妙。

但只要了解“法国大革命”对整个欧洲的革命启蒙意义,就能明白这句话背后的深意。

那就是一次理论指导,是布兰科在传授“革命”的真谛。

还有布兰科一再提醒苏茜的,《人民之舞》中最重要的动作是“跳跃”。

如果说地板代表黑暗的现实,代表腐朽的玛寇思,那么跳跃显然就是一种挣脱,一种反抗。

终于,在布兰科的指导下,在一次次通过梦境的启蒙之后,苏茜终于觉醒了。

然而,人民的觉醒就一定是好事情吗?

影片显然给出了悲观的答案。

苏茜最终背叛了布兰科,将革命再次引向血腥的征途。

在那场本以为是为玛寇思加冕的仪式上,苏茜召唤出恶魔,或者叫暴力本身,杀死了上一任当权者,并清算了其所有的同党,自己成为了新的王。

她是真的叹息之母吗?

不知道。

我们唯一知道的是,她代替了玛寇思,成为了新一代以神母之名作为政权合法性的统治者。

自此,黑暗的历史又将继续,一切不过是新的暴力代替旧的暴力,什么也没有变过。

而苏茜最终清除了心理医生约瑟夫的记忆,这和统治者夺权后命令知识分子闭嘴,也毫无差异。

那么还有一个问题,为什么玛寇思的支持者坦纳夫人活了下来?

很简单,因为只有她是真心支持玛寇思及其所代表的体制的。

因此在玛寇思死后,她抱着尸体痛哭。

对于新一代统治者,同样需要这样的“愚忠”,而不要投机分子的站队。

从这个角度看下来,这个故事将变得无比黑暗。

它就是一则极权主义的寓言,充斥着阴谋和暴力,甚至令人绝望。

好,最后我们来看第三层表意,也就是女权主义的演变。

这部电影对自身的女权倾向简直毫不掩饰。

片中几乎所有的重要角色都是女性,就连82岁的男性心理医生约瑟夫也是蒂尔达·斯文顿化妆扮演的。

对于女权这件事,瓜达尼诺显然有自己的看法。

先提一个重要道具:钩子。

看那个钩子的形状像什么?

对,肋骨。

这就很清楚了,《圣经》里说女人是男人的一根肋骨变的,被男权社会解释为女人对男人的依附性。

而到了影片中,象征肋骨的钩子成了女巫们用来反抗的武器。

特别是在那场调戏男警官的戏里,女巫们将两个男警官催眠,取下了他们随身携带的枪,并用钩子拨弄他们的生殖器取乐。

这就是女权主义的初级阶段,是对于男性的反向歧视,本质是一种弱势群体争取自身权力时的矫枉过正。

而整座舞蹈学院,就像是女权的实验场。

再往后发展,到了最终的仪式上。

片中唯一重要的男性角色约瑟夫被催眠带到了现场,作为这场女权加冕仪式的见证者。

而就在他被妻子的幻象引到舞蹈学院时,女巫对他说了这样一番话,大致意思是:你本可以救你的妻子免于纳粹的迫害,结果错失了机会;当那些女孩求助于你时,你不觉得她们所说的女巫是真的,反倒说她们是妄想,现在那些女孩都将死去,这都是你的错!

这就是女权的第二阶段,认为女性是需要男性保护的,而现在的弱势处境都是因为男性的漠视和高傲,所以应该向男性争取权力。

这看似是一种强势的女权,本质上仍然把自己想象成男权社会下的受害者,依然未能抛弃男权思维,争取彻底的平等。

由此到了影片最后,真正的女权代言人苏茜彻底觉醒,她清除了约瑟夫关于妻子以及所有受害女孩的记忆,并对他说出了前文已提及的那句话:“我们需要有人认罪,也需要有人羞愧,但那个人不是你。

”这句话才是真正的女权宣言。

它告诉所有男性:抛弃你们虚伪的同情,也不要一提到女性受害者,就自恋地以为都是自己没能履行护花使者的使命。

真正的男女平等,就是大家都是人,没有人更强,也没有人更弱,没有一群人天然就要仰视或同情另一群人,这才是真正的平等。

至此,影片的三层较完整的表意基本讲述完了。

还有两条有趣的支线可以简单聊聊。

一条关于“母女关系”。

影片中有三位神母,现实层面对于苏茜来说,也有三位母亲。

一位是美国母亲,一位是玛寇思,一位是布兰科。

从这个角度讲,影片其实讲了一个女性如何挣脱母亲影响获得独立的故事。

而这三位母亲也各自代表了一种畸形的母爱。

美国母亲是漠不关心的、将死的、无所谓有无的;玛寇思是攫取式的,甚至不惜借女儿的命让自己复活;而布兰科的循循善诱,则是一种软性的控制,是让你从精神层面臣服于我。

当然最终,苏茜觉醒,从心灵上断绝了与三位母亲的关系,自己成为了一个独立女性。

另一条支线,关于“政治与艺术的关系”。

说白了,在一个高压的政治环境下,艺术家们该如何自处。

有个有趣的现象,女巫的两个派系之间,玛寇思一派基本都是行政人员,比如坦纳类似一个教导主任,范狄加斯特是宿舍管理员;而另一面,布兰科一派都是对艺术本身负责的,布兰科是舞蹈团的灵魂人物,布塔赫是技术指导老师,贝尔福是设计舞蹈服装的人。

这两派恰好可以对位于政治与艺术,当然大家心里都明白,政治是占上风的,而艺术不过是为政治唱赞歌的,正如舞蹈只是君王的加冕仪式而已。

但在这个过程里,布兰科身为一个艺术家,却仍然有自己的艺术坚持,最后甚至移情于苏茜,希望她能逃离最终的献祭。

此时,玛寇思对布兰科喊出了那句点题的话:“这一切不是虚荣,更不是艺术!

”是的,你们这些艺术家本来就没什么尊严,不过是我的垫脚石而已。

从这个角度看,也挺有趣。

ok,这篇文章已经太长了,写到这里,也差不多该收笔了。

如果让我打分的话,我可以给这部电影打7.5分。

尽管瓜达尼诺仍然没有处理好复杂文本的融合问题,以致于造成多义性之间的顾此失彼,甚至文本的割裂感,但我仍然为他的勇敢尝试而喝彩,这比那些墨守陈规的恐怖片强多了。

特别是拍过了《请以你的名字呼唤我》并暴得大名后,瓜达尼诺并没有停在舒适区,而是勇敢地往前走。

我不知道他此番究竟是突破了自我,还是回归了自我,不管怎样,《阴风阵阵》都一定会成为他创作生涯中极其重要的一部作品。

 9 ) 这电影真的好?

我不明白为什么有人会认为这是2018年最好的电影,在我看来这不过是导演借着老版本的一次疯狂自嗨,插入那么多时代隐喻有什么用?

红色连的新闻播了一段又一段,跟这个故事的联系在哪?

那个老头医生为什么而存在?

看到最后我也没明白,说是让那个老头成为事件的“见证者”,但是这个故事为什么需要一个“见证者”?

没有这个老头,那个仪式就不能完成?

这些电影里都没有交代,这电影的剪辑也有问题,女主角蹦迪把另一位舞者蹦死,我看不出两者动作之间的关联性,稍微剪辑一下能变的精彩的部分,导演粗糙的处理让这部分看起来毫无逻辑。

再来说说这部电影所谓的“恐怖元素”:骨骼扭曲、小便失禁、肉体穿刺、女性生殖器官血浆化;这些东西除了让我恶心,再无其他,单纯的用视觉冲击引起观众生理不适,个人并不认为这是什么高超的手段。

总的来说我很反感这个导演这么处理这部影片,你真想针砭时弊,就去拍个《再见列宁》,在一部恐怖片里强加一些时代纪录片似的东西,又不和主要剧情建立任何联系,蛋很疼。

电影中的时代背景对故事的影响为零,把这个故事剥离出来,发生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都成立,我不知道这是导演的成功还是失败。

对于这类十分晦涩的隐喻类电影,我一直有个迷思,好比:你自创了一道菜,营养价值极高,但是是大便味儿的,这道菜该怎么评价?

 10 ) 一次大胆尝试

卢卡导演真的是太厉害,每次都能大胆突破,没有被限制在特定的艺术区间内。

创新的恐怖叙事手法让人不禁捏一把汗暗自叫爽。

除了大多关于两德、革命、女权的解读,该片在舞蹈方面也非常有深度。

舞蹈的风格、寓意、美学等已不容多说,而Blanc对于Susie舞蹈精神方面的教导(归我、自由、反抗),以及其惜才的表现仍能对当今行业给予反思。

影片中仍旧有一些细节我尚未看懂,但也不失为观众猎奇幻想的元素。

Susie的梦魇、最后的屠杀等等,一切最恐怖的画面却有着吸引人的独特美感,少一星源自主题的模糊和剧情的零散,但不妨碍我喜欢这部影片。

《阴风阵阵》短评

看到女主就一心想打她PG。。。至于剧情,就仨字:W!T!F!

3分钟前
  • 眯着眼的偎灶猫
  • 较差

看完失语,邪中有善,善中有恶,非常美,也暴力得近乎疯狂,非常喜欢,然而短时间之内我是不愿意再看的,全片弥漫着一股不安感,不清不楚却彻入骨髓。

4分钟前
  • RD
  • 力荐

对不起,我是一点都没有看懂,也没有觉得恐怖和惊悚

6分钟前
  • Ironman.
  • 很差

看着角色们不可理喻的对话和行为配合很普通的视听实在无法沉浸,最佳恐怖片?快闷死了,两个半小时一直都很闷,还扯来恐怖主义,扯去集中营,翻荣格,一般看片都会等到credit结束,但看到dako字母出现赶紧起身了,平时可能两星,高期待的主竞赛一星。。。买了两场主竞赛的联票,被堪称爆款的此片伤到后把第二场放弃了,赶紧回主岛吃点东西,准备醒完闲逛,偶遇下《人人都说我爱你》的电影场景,再偶尔看电影。

8分钟前
  • 阿哲系
  • 很差

视听上非常享受,最大的败笔可能在强行把时代政治背景和故事做互文,感觉挺没必要的。

11分钟前
  • 死咗
  • 推荐

走火入魔版皮娜鲍什致敬。几段快速闪回的短镜头蛮美,无字幕版本完全不知道德语说了啥,女主胸型不错…一场东拼西凑的疯魔乱炖。只当是撞了名字。

16分钟前
  • 囍弗斯
  • 还行

相比老版的以渲染诡秘气氛为中心的表现形式,新版更是成功地提升了舞美灯光音乐服装设计等各方面元素的影响,使得女巫这一颇为陈旧的恐怖意象有了新时代的颤栗美学的氛围。不仅仅停留在舞蹈学院内部,新版更是融入了心理医生证人以及东西柏林的凋零背景,格局更大故事更为饱满,结局部分更是如同一出诡异却充满力量的当代艺术大作。以及,从未想过Tilda长发能如此衬她。

19分钟前
  • littledepp
  • 推荐

suspiria翻拍起来确实有难度,因为原版主要厉害在视觉上,剧情本身并不算好。但翻拍的时候又不能照搬原来的影像风格,于是这个版本选择了在原本设定上进行扩充,但是大量的加戏反倒拖垮了本身就不多的几个有冲击力的场景,而且加了这么多戏也就是把一个两分的故事提到三分而已…

20分钟前
  • F.|Looprider
  • 很差

感覺做了各種嘗試但哪裏都去不盡🥴 you finally failed me Luca

22分钟前
  • Hildegard
  • 较差

重看会降分,4k画面感觉一般,加入了时代背景元素和支线感觉意义不太大,事实上阿基多那套光影布景技法才是原作的精髓所在

27分钟前
  • 树莓雪芭
  • 还行

这片子里哪有隐喻了?直白程度其实和伪B级片没区别嘛!且翻拍想塞的东西太多了,也许是很有雄心吧,可是各层面没有一层做合格,非要说这是“艺术”不是“电影”的,可能只是迷恋符号高潮吧。有啥可欢呼的?TY也不怎么适合做电影配乐,为啥不让greenwood来做?

30分钟前
  • 12
  • 较差

看得也太累人了

35分钟前
  • 蚂蚁没问题
  • 较差

欣赏不来....wwwtttffff

38分钟前
  • 欲圣
  • 还行

无感

42分钟前
  • Vivian
  • 较差

拆分六幕感覺沒什麼必要? 前半敘事和最後cult爽實在是有點脫節,浪費了前半營造的整體氣氛。一直覺得心理醫生化妝怪怪的聲音像女人,最後床上終於看出來是Tilda⋯(。

47分钟前
  • 占士鯊
  • 还行

煎熬的两个半小时

49分钟前
  • Joycelyn
  • 较差

蠢!

50分钟前
  • Peter Cat
  • 较差

“一种可怕的审美正在诞生……”从遗传厄运到这一部,对肉体的杀猪场式处理和邪教的结合……这是一种什么审美?

52分钟前
  • 在呼兰河
  • 较差

翻拍自1977年同名影片,老版本女主在本片客串医生死去的妻子。……片尾有彩蛋。……电影细节丰富到极致,叙述结构导致需要二刷才会注意和发现更多细节,所谓的烧脑也因为这个原因。没有什么隐喻,历史背景和事件交代的很清楚,导演想表达的全部都在影片中。……镜头,色彩,音乐,和无数的伏笔细节让本片有了谜一样的吸引力和观赏感,但故事本身和私货太多是诟病,票房巨亏,导致后面2部续集直接流产。……蒂尔达斯文顿扮演2个角色布莱克和医生;女主是五十度系列的达妹;片头出现的是超杀女克洛莫瑞兹;萨拉出演过《救命解药》。……因为是翻拍所以达不到邪典的高度,但不可否认拍的非常精致。

56分钟前
  • 君心可晴
  • 推荐

too long too ambitious...惊喜有二:Tilda Swinton的反串演出完全没有认出来;贝拉·塔尔几部电影的摄影师Fred Kelemen在片中客串一个警探。

58分钟前
  • Marty McFly
  • 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