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不由己
De Ofrivilliga,不由自主,Involuntary
导演:鲁本·奥斯特伦德
主演:Villmar Björkman,Lola Ewerlund,玛丽亚·朗德奎斯特,Henrik Vikman,Linnea Cart-Lamy,Sara Eriksson,Cecilia Milocco,Ulf Lundstedt,利夫·埃德伦德,Olle Liljas,Mia Eriksson,汉娜·莱坎德,Si
类型:电影地区:瑞典,法国语言:瑞典语,英语年份:2008
简介:奥斯陆继他的处女作《蒙古吉他手》(Guitar Mongoloid)在2005年斯德哥尔摩电影节获影评人奖后,在他的新片《不由自主》中寻找电影手法上的突破。《不由自主》这部电影讲述的是一个群体与个人息息相通,紧紧相连,却又对个人巨大影响的悲剧故事。这部片子主要由五个部分构成。奥斯陆和他的合伙人艾瑞克·翰摩道夫一同..详细 >
延续了《吉他蒙古人》的风格,也是几组人的碎片呈现。不同的是这次观察的不是问题人群,是瑞典社会的普通人,导演的想法很简单,就是探讨“人们害怕丢脸”这件事。
看不懂
为赋新词强说愁
鲁本对于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各类尴尬的展示喜好确实从创作初期就开始了,本片中五个没有联系还有点没头没尾的小段都是一些偶然和琐碎,个体意识在群体环境裹挟下发生何种变化,镜头一直放置在事件中心之外,仿佛也因为尴尬而想要避开焦点。整体太过于琐碎平淡,容易让人失去耐心,女演员和女教师两段明显优于其他三段。
几个故事并行讲述,其中的每一个都同时折射出人在群体压力之下截然相反的两种反应,即问题发生前不计后果的莽撞和出现问题后畏惧承担责任的怯懦,两者之间的矛盾被归谬演绎到了滑稽的地步,但又极为真实,让人不由自问在趋利避害的动物本能驱使下,我们的行为中有多少是完全由他人决定的“身不由己”。
333333
尴尬的、惊险的、荒诞的白描
5个没有关联、尴尬和本可避免发生的不寻常故事,叙事在故事间来回转场,没看懂一头雾水,但能看懂就完全另一回事了。看似粗糙,其实是鲁本·奥斯特伦德玩转了视听技巧玩,固定镜头和不完整的人物构图,还挺契合的,主题也跟后面几部作品相承,3星半。
B—太知识分子的一套,也就只有欧洲人会这么拍电影了。
初有理念但恳切,片段式剪辑比较讨巧。这时候鲁本还是有点爱人类的,女孩子那段我胃里已经开始翻涌,被善意抚平
固定长镜头足够锐利的呈现出困境和尴尬瞬间,五个平行故事之间除去主题的勾连总觉得少了一些什么。
殘篇形成莫名趣味,每個人為了自己,堅守一份底線,造就人際互動的尷尬。煙火誤傷、瘋狂女子、男性派對、小學老師、停滯旅行,因小事而觸發對彼此的猜忌,動搖眼前這份信任危機。頭尾呼應的救護車視角,何以至此,人性所為。影像劇本皆具創意,審視人性透徹。固定鏡頭,畫外空間,半身群像。
片段是故事的结局 片段是故事的插曲 目前围城的生活状态 要找到爱之所爱~~~
转场取代剪辑,抹除视线的引导,镜头不再发挥暗示功能,让人更加相信双眼所看到的,哪怕是局部的、残缺的,于是每次对情节的误判如新一轮是非问的重启。毫无关联的场景被抽象作相似主题的复调,控制,进一步控制。导演领袖气质初现,开放的表达姿态,强硬的精神内核。
6.5/10 作為Play前作的確散了太多,類似The Square集合一些梗湊出來的長篇,但純熟度遠沒夠達標。
比洛伊安德森好看,而且可能是魯本奧斯倫最佳
比较闷的电影,其实拍得还挺细腻的
1.个体应顺从群体还是坚持己见?坚持原则的女教师受人排斥,“屈打成招”的小男孩获得满堂彩。2.继承罗伊安德森风格,五个故事构成个体与群体矛盾关系的全景,但剪辑的意图性似乎只在拉长客车故事的叙述。3.前妻字条神秘的最后一句,致敬布努埃尔。4.厕所窗帘架究竟是不是女人弄坏的?两次心理反转,眼见才为实,反思不完全叙述的偏斜。4-
xzd
很多时候在社会上漂泊的我们,都很害怕在各种场合丢脸,也很怕被别人看到自己的短处,也许有那么一层所谓的光环亦或是假装的光鲜,反而能让自己觉得安心许多。可是任何时候一个人最骗不了的就是自己,你不可能在那样不合适的状态中浮沉太久,否则就很像是泡在福尔马林里的尸体,终究是只能静静等待死亡。说到底,开心从来是这烦心生活中的第一要义,我希望终有一天,你也能过上那样理想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