猴子

Monos,失控少年兵团(台)

主演:索非娅·布埃纳文图拉,朱利安·希拉尔多,凯伦·金特罗,劳拉·卡斯特里隆,德伊比·鲁埃达,保罗·库比德斯,斯奈德·卡斯特罗,莫伊塞斯·阿里亚斯,朱丽安妮

类型:电影地区:哥伦比亚,阿根廷,荷兰,德国,瑞典,乌拉圭,美国,瑞士,丹麦,法国语言:西班牙语,英语年份:2019

《猴子》剧照

猴子 剧照 NO.1猴子 剧照 NO.2猴子 剧照 NO.3猴子 剧照 NO.4猴子 剧照 NO.5猴子 剧照 NO.6猴子 剧照 NO.13猴子 剧照 NO.14猴子 剧照 NO.15猴子 剧照 NO.16猴子 剧照 NO.17猴子 剧照 NO.18猴子 剧照 NO.19猴子 剧照 NO.20

《猴子》剧情介绍

猴子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讲述了八个哥伦比亚游击队少年在山区基地中看守一名美国俘虏的故事,他们经历的一系列事件让人开始反思成长、反叛、规训等主题。雨林、山丘、激流的壮丽背景与叙事的残酷相辅相成,精彩的配乐和变幻莫测的剪辑同样令人赞叹。本片获第35届圣丹斯电影节评审团特别奖。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仙女与骗子暗流好人约翰尼少年猎手:贝文顿的野兽安魂曲麻甩妈咪任侠看护地球百子第二季半个喜剧无极限之危情速递瞒天凶嫌会痛的十七岁吸血鬼雷吉纳德第一季抗日义勇军金玉良言维和女警:暴力安全区黑色星期一第二季塞外长风断网假期局中人白雪公主之魔镜魔镜侏罗纪宠物历险记2:失落的秘密二婶我是大哥大幽冥部队樟树味,茉莉香娱人日记校园鬼降疯血色蝗灾二次初恋

《猴子》长篇影评

 1 ) 一群孩子在森林里互相残杀,这背后的人性令人深思!

今年的年初,有一部电影在圣丹斯国际电影节上横冲出来引爆了口碑,获得了圣丹斯国际电影节世界电影单元剧情片评审团特别奖。

紧接着又入围了柏林国际电影节的全景单元,而在柏林照样还是口碑大爆。

其实早在去年戛纳电影节之前,这部新片就已经备受关注。

深度关注戛纳电影节的各大媒体《综艺》、《银幕》都曾经把这部电影列进去年戛纳的主竞赛预测片单中,但不知道是什么原因,影片最后没有选择选入欧洲电影节而走了圣丹斯独立电影节的路数。

影片出自一位哥伦比亚导演亚历桑德罗·朗德思之手,这个导演仅有两部剧情长片作品,在维基百科上的个人介绍不足三行半。

上一部作品是《波菲里奥》在戛纳电影节首映之后,入围印度国际电影节获得了最佳影片。

但考虑到印度电影节淋的程度,下一部作品直接就被各大媒体预测进戛纳,大跨度的进步让我不由自主的就拔高了期待值。

结果,影片愣是连柏林主竞赛都没有去,直接去了圣丹斯。

柏林全景单元世界首映之后,很多影评人惊呼:这部全景单元的片子好于90%的主竞赛片!

这样我就更期待了。

能够这么早在内地看到这部电影,还要感谢今年的北京国际电影节,以迅雷不及掩耳盗铃之势引进了《猴子》,我是真没想到北影节能这么快引进新鲜出炉的新片。

它被放在了“午夜惊奇”单元展映,我很诧异,这难道是一部恐怖片?

直到我看了之后,才明白这部影片为什么会走独立电影的路数以及被放在午夜惊奇单元展映。

影片整个是一部寓言色彩很重的电影,它讲述的是在一个与世隔绝的少年军营中,八个哥伦比亚游击队少年在看守一名美国俘虏的时候发生的故事。

A与B是一对情侣,B被这一群少年的教官提拔为游击队队长,每天负责组织轮班看守一个女性战俘。

全队的唯一物资是一头奶牛,C在一次狂欢的时候H过了头,把这头奶牛打死了,因为害怕受到处分,全都都陷入到惊慌中。

在巨大的心理压力下,队长B开枪自杀。

在混乱中,D成为了这个游击队的首领。

于是D开始一步一步的实现自己的野心,企图带着整个游击队逃离军队的约束自行称王称霸。

但D的独裁行为引来了A和E的强烈不满,于是这个小团队在热带雨林中开始了你死我活的相互追杀。

整部影片的故事都发生在一个与世隔绝的要塞中,整个要塞的八个少年外加一个美国战俘,构成了一个小小的社会体系。

这个社会体系里国王,有士兵,有野心家,有懦弱者,还有奋起反抗者,当然还有反贼,相当的完善。

这就是个关于人性的政治寓言。

导演将所有的人都放在一个与世隔绝的环境中,观察他们在极端环境下人性中本能的一面爆发出来的样子,看起来很像是“斯坦福监狱实验”式的电影。

当人类作为一个群体,处在一个散乱无章的状态下的时候,会有什么样的结果。

斯坦福监狱实验告诉我们的结论是,只要是有人的地方,就有大大小小的江湖存在,不管有多少人,也不管这些人原本是什么样子。

斯坦福监狱实验中,人被人为的分出了阶级,警察和犯人。

而《猴子》中,则看似是消除了这种人为的干预,让人性自由的释放,当然释放的结果,必然是毁灭。

这一定是事先已经定好了主题,导演在这个主题框架之下去完成自己的作品,说的通俗一点就是“主题先行”。

这点让我想起了德国新浪潮四杰之一的导演沃纳·赫尔措格的电影,他的电影往往会设定一个极端的状态,去观察整个社会的运行机制。

在《陆上行舟》中他描述了一个探险家去往亚马逊热带雨林想要进行开发的过程,探讨了当人类社会的文明在进入到蛮荒的时候,发生的某种根本上的转变,这种转变中带着对人类文明未来发展的某种担忧在其中。

而这种担忧,体现在《猴子》中,就是当人类文明进入蛮荒的状态的时候,是否还能维持得住的问题。

赫尔措格通常在探讨人类文明的过程中,会加入对整个社会运行机制的思考。

在《卡斯帕豪泽尔》中,他以一种嘲笑的口气道出了整个人类文明的虚伪道义。

《猴子》则没有赫尔措格那样宏大的视角,它就聚焦于一个点,并且对这个点进行了挖掘,挖掘的落脚点最后落在了人性本能上。

影片越到后面越是暴力,八个人在丛林中相互的追逐战,就是一场派系争夺战。

如果将这场派系争夺战放在成人的社会中,就会是一场儿童版的《权力的游戏》,有人野心勃勃,有人暗藏杀机,有人螳螂捕蝉,有人黄雀在后,看了以后令人胆战心惊了很久。

在这一点上,《猴子》又颇有致敬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现代启示录》的色彩。

在《现代启示录》中科波拉把战争这种国家对国家的行为,描述为一种人性从娘胎里带出来的欲望,人生性就是自私的。

而控制着整个国家机器的又是人,所以战争其实就是人与人之间矛盾的国家化。

《猴子》的思路是不一样的,它就是聚焦于人,但是这种人与人在极端环境下的矛盾其实和国家与国家之间的矛盾的形成机制却都源于人从娘胎里带出来的原始的欲望。

所以在《现代启示录》中叛逃的将军采取了杀戮的方式想要建立起人类的伊甸园,但是最后又功亏一篑。

《猴子》开篇所展示出来的宁静和与世隔绝,正是在塑造一个伊甸园一样的国度,但我们都知道这样的伊甸园是不存在的。

这是《猴子》最为有趣的地方,另外就是对声音的运用是颇见特色的。

这两个地方其实即是影片最具有特色的地方,也是令人看起来很焦虑的地方。

他将影片设置成少年被圈在小范围中,缩小了格局,使得影片更有完成度,但是也丧失了把主题纵向深挖的可能。

再加上影片剧情上出现的一些BUG,让我看到导演在掌控剧本的时候依然还是有些吃力。

声音的运用非常好,尤其是在后半段出现的排山倒海雨声和水声,出现的点都非常自然,而基本也切合导演所要表达的人物心境。

特别是后半段,少年们跳进河中游泳,瀑布、山泉、雨水交叠成一张伊甸园式的画。

当枪声响起,水声褪去,你所感受到的那种震撼无以言表。

但声音的运用依然有明显的瑕疵,影片的前半段充斥着隆隆的雷声,出现一两次的时候觉得很有特色,但是当雷声运用到第三次的时候也确实听着很疲惫,好像导演再没有什么新鲜的视听语言可以运用了一样。

当然,尽管影片存在着大量的不足和冗余信息,影片的叙事和主题表达完成度还是非常高的。

对于一个才拍了两部剧情长片的导演来说,已经属于惊喜。

照着这个风格继续前进下去,导演下一部可以威尼斯主竞赛单元见了。

(其实这部就已经秒了今年柏林很多片子了。

)(文中图片来源于网络)锐影Vanguard作者 | 致远君✪▽✪欢迎转载,但一定要注明来源和作者哟

 2 ) 不要用传统方式来看这样一部电影

前半部分在展现一群孩子的自然浪漫的天性,导演在这里非常克制,没有急于将恐怖分子这种特殊身份引入剧情,尽管他们负责看守一位人质,但是这种绑架勒索,在他们的认知体系里,并不具有正义或邪恶的区分,这只是他们的一项工作。

当然这种工作对这群孩子来说,有着真正军人般的严苛,因此一头奶牛的死亡,才会引发分裂,甚至队长的自杀。

这种死亡带来的震动,早晚会降临到这群孩子身上,因为他们的身份和处境。

于是在下半段里,恐怖分子这种身份开始慢慢摧毁和瓦解了整个队伍。

前半部分是非常重要的铺垫,因为这种身份下,观众看到的自然纯美的天性才令人动容,但是这种身份的设计,如果没有后半部分就显得表达过于浅薄了。

有些人喜欢看纯美的天性,但导演显然不是满足于此,对于处于这种动荡混乱的环境里的导演来说,更是如此。

影片里有一部分性别混乱的部分,也许受到好莱坞电影的模式化,或者是传统观念的引导,即使是接受同性,我们也潜意识中分别它与男女情爱的不同。

但是在自然天性之中,这两者本来就是模糊错乱的,影片片名叫做《猴子》,除了现实中的叫法,显然也是寓意这些孩子在丛林之中与世隔绝,展现了自然天性的一面,也展现出冷酷杀戮兽性的一面。

很多人觉得前面部分清新迷人,后半部分稍显混乱,这本来就是影片故事气氛的走向,前面纯美自然,后面渐渐情绪失控,有迷幻蘑菇,也有抽象的战斗舞蹈,很多部分包括兰博遭遇的家庭,出现得非常突然,包括博士出逃又被俘,她和兰博复杂的情感关系,这些都是加剧气氛的重要手段。

总之不要用好莱坞式的故事讲述方式来看这部电影,它的好处其实就是用很多非传统的讲述方式完成了故事还有关于博士电话中提出问题的部分,我把自己的理解也粘在这里:因为我们没有处于极端环境中,所以我们还是按照日常的思维,提问就是提问,回答就是回答,其实有的时候提问就是一种信息交流。

因为博士已经被绑架了很久,所以双方都因为深思熟虑,在这种难得的直接对话中,每个问题都要具有更多含义,按照我的理解:对方问了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确实是为了确认人质是否活着,人质回答也确定了这种想法,第二个问题,最伟大的英雄,这个问题很显然像是一个孩子提出的问题,所以提出这个问题的隐藏含义是,你的孩子是安全的,也许博士被绑架时她的孩子也同时处于危险之中,所以为了传递这个消息,对方才会问第二个问题,通过这个问题提出后,博士的表情,先是非常激动,捂住了嘴,然后她抹掉眼泪,控制住情绪,然后说spiderman,说完时能够看出一丝笑意,这是获知孩子安全后的欣慰。

博士一直着急提出第三个问题,根据这个逻辑,是想确认父母的安全,那么可以猜测她的父母也一定处于危险之中。

但是对方挂断,那么就有很多解释,如果这是一个第三方电话,是否恐怖分子截断了通话,或者对方没有博士的亲属在场,他们只准备了问题,无法回答,或者博士的父母确实已经去世,他们结束通话,已经传递了这个信息,这些都存在可能。

但这并不重要了,对于这部电影的内容来说已经无关紧要了。

 3 ) 一部具有多重解读可能性的人性寓言

【柏林电影节观影】这算是在本届电影节上看到最惊喜的一部作品。

印象中看过的哥伦比亚电影不多,无外乎就是人迹罕至的荒漠或丛林背景,还有就是充满异域色彩的民俗仪式。

当然这些元素都能在本片里找到,但并非意味这是一部用第三世界影像奇观做噱头来讨好西方观众的“艺术电影”;相反,它却是一部具有多重解读可能性的人性寓言。

影片的主角是一群与世隔绝的青少年游击队,他们在一名侏儒教官的严格指导下学会了格斗技术和武器使用,教官离去之后,给他们留下任务要照管好一头母牛,以及一个说英语的女人质。

这一段情节在充斥古怪仪式与山峦环境里推进,而母牛被射杀后,情节开始进入疯狂而难以预测的走向。

从模糊不清的时间背景来看(尽管高潮段落有一句交待女人质身份的台词点出来),影片似乎是在刻画一场正邪难分的战争。

青少年游击队绑架了女工程师,而游击队领导自杀后,接任者独揽大权、肆意妄为,这个无政府的小团体就此陷入分裂状态;其中一名厌倦了暴力、不想服从的成员出逃到森林里一户人家,原本以为借此远离纷争,却继续遭遇其他成员追杀,最终上演一场九死一生的顽强对抗,逃出生天后回归现代文明社会。

这一系列纠缠不清的、敌我难辨的混乱状况描写似乎就是过去数十年间哥伦比亚内战的缩影,而映后导演现场的解说也印证了这一点。

然而,导演表达的重点并不完全为了让观众观看哥伦比亚内战的混乱史,因为他模糊时空的处理手法独具匠心,给影片带来极其神秘的气息,很难让人猜想到是故事发生的年代和地理位置。

而不见敌人的战争,雾气腾腾的山峦,危机四伏的森林,更给影片营造出丰富解读的可能性。

这群与世隔绝的青少年在习武和接受纪律训练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一个紧密互助、类似家庭的组织,每人分工明确,谁负责看管母牛,人质逃走了谁负责找回来,都有泾渭分明的界定。

而当意外发生后,先是陷入群龙无首的状态,很快便由一个专横霸道的成员掌权,却也因其残忍暴力的手段而种下祸根,导致成员的厌倦和出逃。

从这个层面来看影片似乎在影射独裁专政国家从形成到兴盛,再因领导者暴政而产生群众不满而分崩离析的整个过程。

在这个过程里,导致“家庭”产生矛盾和分裂的重要因素有两个:青春期的反叛心理与外来者的影响。

这群青少年看上去都是未成年的孩子,涉世未深的特点都写在脸上和性格里。

教官训导的过程中给他们灌输了严格律己和顺从指挥的道理,另一方面也种下了对权威和秩序的反抗心理。

教官离去后,他们对爱情和欲望的压抑逐渐得以释放,不断引发出无节制的暴力和无序状态。

之后杀害教官以及跟外界断绝联系的描写,也印证了青少年反抗权威的天然属性。

剧本将青少年安置在这个特殊的故事背景里,有极其耐人寻味的效果。

这种处理手法与经典作品《蝇王》有着深深的渊源。

同样是天真无知的青少年,逐渐退化成动物般的野蛮人和暴力狂,显露出人性中的阴暗和兽性,一如片名“猴子”所具有的双重指涉意义。

然而,有别于《蝇王》及其后类似主题的影片,如去年法国片《野小子们》,本片并没有局限在一个固定的环境里讲述人性演变,而是用变化的空间来展现人性退化的过程,这算是导演又一个匠心独到之举。

青少年心理及行为的变化与身处的自然环境形成了一种暗含寓意的对应关系,从雾气缭绕的高山到危机四伏的丛林,他们从孤立无助、彼此团结的严密组织,转变为迷失方向、远离文明的“猴子”。

导演令这个脱胎于经典叙事的模式更复杂化的是加入外来者视角,即女人质这个重要的角色。

起初这名女人质跟他们相处不算太差,甚至有可能充当组织里“母亲”的角色。

在她眼中他们都只是小孩,做出的荒唐事并非真正所想。

然而,作为大人,她明显懂得更多,语言和应对危机的能力,以及戒备心理都要优胜于这群娃娃兵。

她成功脱逃一次后被抓回,之后再利用看管女孩的同情心和天真本性而重获自由的情节,展现出成年人和青少年之间的鲜明对比。

剧本对她的刻画以及女演员都精彩演绎出人性中黑暗而复杂的一面。

影片的影像风格令人难忘,摄影机的运动和场面调度与扣人心弦的剧本保持着精准的契合度,从高山到丛林到激流险滩,无不彰显出创作者的用心设计。

不过最为突出的还要数音效和配乐。

曾为《皮囊之下》做配乐的Mica Levi此次依然炮制出耸动而震撼的效果,画面上不时浮现模拟打雷的鼓声,渲染出诡异而逼迫的气氛感,暗示情节朝着难以捉摸的方向发展,与剧本中所刻画的人性如出一辙。

首发于电影公众号电影触觉CineTouch

 4 ) 这部电影的拍摄者是多么的危险?

这部电影的拍摄者是多么的危险?

在哥伦比亚、墨西哥这样的地方,拍这样暗黑题材,鬼知道这部电影的参与者是多么的坚强。

哥伦比亚检察院的法医报告指出,2018年哥伦比亚境内共发生了12458起故意杀人案件,与2017年的12066件相比增长了3.25%。

研究人员认为,数据上涨的原因在于,在哥伦比亚政府与武装力量“FARC”达成协议后,“FARC”原先控制地区的暴力行为出现了大幅上涨。

 5 ) 生下来是什么,你就是什么。

很多时候,一个人生下来就注定了一辈子,老船长的孩子可能也是船长,木匠的孩子也是木匠,医生的孩子也是医生,甚至公务员的孩子可能也是公务员。

这也是我们常说的三岁看到的主要原因吧,无奈他就那个环境。

一群孩子,天真,贪玩,幼稚,被圈在了游击队里,指望着一群孩子带领一群孩子,只能说这个游击部队心够大,以为都是我们家的王二小和张嘎呢,但二小和张嘎那也是只能在大人的带领下,孩子知道啥。

这不是我想说的,我想说的是有时候人生也是如此,我们拼命想改变现状,奋斗,努力,然而你的起点可能本来就是错的,给八个孩子换个中心思想,跟着女博士混,可能个个都有好的未来。

有时候我们身陷其中,我们不能只考虑我是谁,我要到哪里去,而是要告诉自己,我是谁,我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

不知讲的够不够清楚,不要渴望能改变一个人的态度和观念,往往改变都是在一瞬间完成的,而那一瞬间就是你的思想。

 6 ) 。。。

我不懂南美国家当地的风俗文化,以及他们的基本国情,所以我对电影传递的某些元素无法做到深刻的理解,我仅表诉我所感知的部分。

与其说这七个孩子是叛军,我更愿意将他们看为没有得到正确引导的小孩,而且是逐渐回归自己的本性的小孩。

他们的队长为何自杀?

是看到本应该由自己守护的奶牛被剥皮刮肉后的屈辱感?

还是因为无法面对他的上级和下级?

但不管怎样,他是软弱的。

Lady这个角色被后来长官问话中一语道破,‘她就是一个婊子,一个权力的婊子。

’虽然她自己嘴里不承认,但她的行为却很诚实,影片中她最后的画面是拿枪指着藏在桌底下的儿童,接下来的画面我希望它是美好的。

其他的孩子也相继找到自己的本性,但无一列外,没有一个是被什么军规之类的玩意儿所引导。

还有很多东西,我不想一一叙述,因为我的真实观影体验是全程懵逼加无聊,这也许就是无法感同身受吧。

 7 ) 从安第斯山到亚马逊,失落时空的黑暗的心

Monos所属的军事组织原型是简称“FARC”的“哥伦比亚革命武装力量”。

FARC盘踞在哥伦比亚南部丛林和安第斯山脉地区,因常年战乱、军阀割据,经济发展陷入停顿,主要收入依靠于毒品交易和绑架外国人索取高额赎金。

[1]常年战争导致的贫困和青壮劳动力的下降,越来越多的未成年人被征召进FARC。

一份2012年的报告显示,FARC 50%的成年战士在未成年时就被应召入伍。

自1975年始,共有11,566名儿童被强征入伍训练成士兵。

[2]贫困地区的未成年人一出生就没有太多选择,而只能被迫或者志愿加入FARC谋求生路,对于那些土著人口众多的农村地区来说情况则更为严重。

Monos在西班牙语里意为“猴子”,它们是南美洲最常见的动物之一,也是这支少年游击队的代号。

电影的开场是几个半大的孩子们在蒙着眼睛,在堆叠云层之上的山顶玩耍踢球的游戏。

细笛声空腔响起重复着某一个音调,预示着不安情境,被称为“信使”的男人从远方骑马而来,孩子们所属的准军事组织慢慢浮出水面。

在高踞于云上的军事堡垒,八个孩子的主要任务是照看一头被借来的奶牛并看管一名美国人质。

母牛的死而引起的内讧让这个小团体开始出现裂痕,来自外界的炮火暂停了纷争。

游击队核心部队受到攻击撤退到这个堡垒时,孩子们接到转移人质的任务撤进丛林,同时这个群体也开始逐渐分裂。

出色的摄影和震撼声效给电影带来狂乱而迷离的气质。

平静时,山顶的景色仿佛桃源仙境般的诗意,云层被天空的蓝色大片晕染,随风舒展向高海拔的田野,覆盖住其间的草木山石和人,与其融为一体,在宽屏远景镜头中创造了神圣而宏伟的景观。

Monos战士像普通青少年一样追逐打闹,恋爱和争吵。

男孩子在山石上翻起跟斗,女孩子们在河边为人质洗头梳妆。

田野间,亲密无间的队长野狼(Wolf)和美人(Lady)以及雌雄莫辨的兰博(Lambo)犹如无忧无虑的乡间少年,用手鼓吹模仿鸟鸣,毫不羞涩地亲吻和嬉笑。

混乱始于野狼和美人的婚礼。

夜幕降临时,篝火和尖叫点燃了夜晚,循环往复的工业噪音魔障般降临,如同涡轮般高速旋转增压,将观者全部感官吸入婚礼上的狂欢。

他们像过家家一般模仿成人仪式,又兴奋得像猴子一样围火跳跃,燃烧弹和烟雾弹被用作是庆祝烟火,奶牛被挂上了荧光棒惊恐地四处窜逃。

低音提琴不安的弦声与噪音交互响起,手持晃动的镜头将狂欢推向眩晕的边缘,成人礼的欢欣喜悦中蓄积了稠密的动荡情绪。

灾难也尾随而至,孩子们兴致未尽、鸣枪庆祝时,奶牛被意外打死,负责照顾奶牛的野狼以自杀谢罪,队伍中的副手大脚(Big Foot)被任命为队长的角色。

孩子们尚未完全接受这一变故,紫红色的信号弹已穿破云层,划过天际:战争来了。

镜头短暂切换到夜视镜,枪弹、战壕和炮火瞬间黯淡变形,犹如抽离了现实一般失真,这般体验来源于未成年人对于战争的麻木感知,未知其残酷,只当是游戏。

战火燃及山顶的堡垒,大脚带领着Monos小队转移到山脚下的热带丛林。

没有了野狼的领导,性情乖僻的大脚带领的队伍变得极端而狂热。

他们操演猴子的肢体形态,组成灵长类动物与人类相似的社会结构:雄性首领、雌性和其他阶层的单身雄性。

当他们眼中的光芒也变得越来越炽热时,也越来越脱离了游击队预先为他们设定好的职责。

人质失踪、蓝精灵(Smurf)揭发、谋杀教官、兰博逃离、瑞典妹被害。

剩下的队员在低吼嘶叫着酝酿复仇,一切都脱离了轨道朝着不可预知的方向疯狂下坠。

导演Alejandro Landes在后半段中加入了更多怪诞的超现实主义元素。

在魔幻眩晕的电音和噪音交杂中,Monos在脸上和身体涂抹颜料,模仿印第安土著施行神秘仪式,像印第安人攻击殖民者一般伏击进入丛林的人。

他们训练和攻击的姿态有如祭祀舞蹈,光怪陆离的肢体动作和行为解说着人性道德面的分崩离析,兽性按耐不住正张牙舞爪咆哮。

电影画面在超现实和魔幻中游离,视角也不断变换,从野狼到大脚又到“医生”,最后落在了兰博身上。

无论男女、无论是人质还是绑架犯,都在生存的前提下选择了残酷。

只有兰博在选择中退却,他代表了潜藏在Monos内心的恐惧和多愁善感,以及人性慈悲。

在失去临时的栖身之所后,兰博被追赶得跳入河流。

镜头并没有追逐他被水冲走的身体,转而切换成微距的图像,跟随水下一颗颗绵延开的气泡序列快速滑过飞速旋转。

即使被解救,脱离了赖以生存的组织,漂浮和失重将会代替纪律和集体主义占据兰博未知的生活。

片尾Monos杀死了收留兰博的平民夫妇,美人用枪指向躲藏在桌子下惊恐的三个幼童,这似乎是在暗示FARC统治地区的儿童将走向周而复始的战争命运。

孩子们在与世隔绝的地方生活构成一个社会的微缩,随之暴露出各种人性问题,这样的格局(尤其是后半段)与《蝇王》和《阿基尔,上帝之怒》有几分相似。

电影中甚至有致敬《蝇王》的段落,比如为了惩罚蓝精灵而砍下的猪头,以及最后兰博被外来的军用直升机所带走。

但与戈尔丁和赫尔佐格所创造的寓言式悲剧不同,在超现实和梦幻般的表象下,《猴子》所展现出来的有违现代文明的那一面:持枪少年绑架人质杀人放火、公有制物资高于一切、集体主义中的互相揭发与绝对服从,却是在复述着哥伦比亚最大的反政府武装的真实现状。

片中扮演教官的矮小男子,也正是一名曾服役于FARC的前少年队员。

对于Monos故事所发生的背景,导演在片中交代甚少。

片头没有文字作为简介,电影少有出现过科技设备的痕迹。

孩子们没有手机和互联网,甚至没有稳定的电源,训练和战斗之外的主要娱乐是踢球和舞蹈、远程的通话依靠无线电。

但细枝末节却暗示着这一切发生21世纪,孩子们身上残存对于外面世界的记忆:街舞和电视。

将FARC背景的隐匿,也是Landes用开放的视角探索人性的过程。

导演并没有着力去关注组织和历史本身,而是在Monos里创造了一个被外面的世界遗弃了几十年的失落时空,它与现代社会格格不入、疯狂而原始。

电影的视点也沉浸其中,从未升华脱离,这非但没有削弱电影的现实批判意义,反而避开了廉价的同情心,用居高临下的文明社会姿态去消费那些真实参与过战争的未成年人经历。

虽然片名为“猴子”,但依然是时代之下,生而为人的故事。

[1] 哥伦比亚革命武装力量百度百科https://baike.baidu.com/item/%E5%93%A5%E4%BC%A6%E6%AF%94%E4%BA%9A%E9%9D%A9%E5%91%BD%E6%AD%A6%E8%A3%85%E5%8A%9B%E9%87%8F/1214382[2] Insight Crime: The FARC and Child Soldiers: A Question of Reintegrationhttps://www.insightcrime.org/news/analysis/the-farc-and-child-soldiers-a-question-of-reintegration-so-near-yet-so-far/

 8 ) 《猴子》:战争如何让孩子沦为野兽?

很多时候,我们在看电影的过程中会经常发出这样的论断,这部电影是在考验人性,这部电影诉说了人性的黑暗面等等。

这些论断大都源于电影中的某一个主角或者是某一个故事主线中设定的挑战者在面对一些状况的时候,心中的那些黑暗面渐渐的占据了上风,最终在这些状况面前,表现出来了一些反日常行为的行为,这个时候,我们将自己看到的这些行为统称为“人性”。

但是人性并不是一个人类固有的属性,而是一个人类共有的属性,什么是人性,所有人都具有的一种属性,这个属性是人类的基本属性。

如果扩大到整个生物种群当中的话,其实就更加明显了,人类也属于一种动物,而人类共有的这种属性其实是一种动物的本能。

某种意义上来说,人性等同于兽性。

在原始社会或者说在上古时候,人类还没有进化完全的时候,基本形态就跟灵长类动物别无二致。

我们可以说自己曾经是一只猴子,而猴子的属性基本上就跟所有的野生动物一样了,弱肉强食很普遍。

因此,当很多电影中出现了基本的人性之后,我们可以将他们的某些表现与猴子结合起来。

这才是本能。

而今天给大家推荐的这部电影,讲述的就是这样一个故事。

一个弱肉强食的故事,一个体现人性与兽性的故事。

而故事的主人公并非一群猴子,而是一群少年。

本片名叫《猴子》。

八个小孩子奉命看守一名美国战俘,而这八个小孩子并非是普通的小孩子,而是具备一些战术素养的游击队少年.期间,他们经历了一系列的坎坷的故事,最终随着战俘不断地逃跑被抓,这些少年们渐渐的将人类的本性暴露了出来。

看完这个电影之后,我们可以大胆地发问,这群人在干什么?

这群孩子在干什么?

这群猴子在干什么?

很可惜,这些问题都没有答案。

战争如何将这群孩子逼成了杀人犯?

这个问题也没有答案。

我们可以走近看一看,这群孩子到底做了什么?

他们为什么这么做?

大家普遍都认同小孩子是可以进行规导的,也是可以塑造的。

而经历战火纷飞的大环境之后,小孩子的属性自然与在和平环境中的孩子有所不同。

本该是一群生活在阳光下的孩子,却在这个战区被塑造成了战士。

但这些战士的本能还残存着一群孩子的性格色彩。

就比如说开始的时候他们踢球玩,然后一起游戏等等,虽然展现出来的行为都比较暴力,但始终还是在孩子的属性范围内。

不过后来渐渐的开始失控了。

他们的长官送来了一头奶牛,而这群孩子的任务除了看管战俘之外,还要奉命饲养这头奶牛,而这头奶牛的生死,也决定了这群孩子的成长路径。

起初的时候,他们相处的非常好。

但是意外发生了,奶牛不幸被流弹击中后丧命了。

这个时候孩子的属性便暴露了,面对突发状况他们根本不知道如何处置,而这个意外也导致了其中一个孩子因为愧疚而自尽。

在没有一个大人进行心理疏导的环境中,这些孩子选择了一意孤行。

奶牛死去是一件让他们难以承受的事情,而后来成员的自杀更是让他们慌了神。

本就无法处理好面对的突发状况,而这些状况却接二连三的发生。

于是这些孩子更加的慌乱了。

但此时,意外却继续着自己的步伐,战俘逃跑了。

这个打击彻底的将孩子们原本的童心摧毁了。

一个正常的小孩子在犯错之后,最常做的就是拼命的否认自己的错误,因为小孩子一般都不具备承担后果的勇气,对于这群武装游击队的小成员们来说也是这样。

他们在处理自己的错误的时候,就是拼命的掩盖已经发生的一切,比如说砸掉电台等等。

最后在处理被抓回来的战俘的时候,他们继续着自己对待奶牛时候的态度,直接用锁链锁起来。

这对于孩子们来说是唯一一个让自己放心的做法,虽然看上去并不妥当,但是锁链的加持,可以让他们更加的放心。

而故事也因为这件事情而接近了尾声。

被锁镰缠绕后,战俘本来是一个非常善良的人,但一再的被侮辱已经让她暴露了自己的本性。

相比较一个孩子而言,一个成人的本性会更加的黑暗。

我们后来得知这是一个女工程师,而她在逃跑的过程中不惜用锁链绞杀了看守自己的女孩。

这个时候,所有的人都癫狂了。

尔后的一个逃跑出去的游击队员看到了正常人的平静生活后,开始心生向往,但是却被自己的队友们打破了平静,故事到了这个我们看到了该片的主旨,是什么,就是什么,不是什么,永远不会是什么。

战争剥夺了这群孩子们成长的权力,然后他们就再也回不去了。

对于人类来说,让每一个人无差别的回归兽性,这可能就是战争的终极创伤吧。

……你好,再见

 9 ) 赫尔措格+科波拉,有意思

今年的年初,有一部电影在圣丹斯国际电影节上横冲出来引爆了口碑,获得了圣丹斯国际电影节世界剧情片单元最佳影片奖。

紧接着又入围了柏林国际电影节的全景单元,而在柏林照样还是口碑大爆。

其实早在去年戛纳电影节之前,这部新片就已经备受关注。

深度关注戛纳电影节的各大媒体《综艺》、《银幕》都曾经把这部电影列进去年戛纳的主竞赛预测片单中,但不知道是什么原因,影片最后没有选择选入欧洲电影节而走了圣丹斯独立电影节的路数。

影片出自一位哥伦比亚导演亚历桑德罗朗德思之手,这个导演仅有两部剧情长片作品,在维基百科上的个人介绍不足三行半。

上一部作品是《波菲里奥》在戛纳电影节首映之后,入围印度国际电影节获得了最佳影片。

但考虑到印度电影节淋的程度,下一部作品直接就被各大媒体预测进戛纳,大跨度的进步让我不由自主的就拔高了期待值。

结果,影片愣是连柏林主竞赛都没有去,直接去了圣丹斯。

柏林全景单元世界首映之后,很多影评人惊呼:这部全景单元的片子好于90%的主竞赛片!

这样我就更期待了。

能够这么早在内地看到这部电影,还要感谢今年的北京国际电影节,以迅雷不及掩耳盗铃之势引进了《猴子》,我是真没想到北影节能这么快引进新鲜出炉的新片。

它被放在了“午夜惊奇”单元展映,我很诧异,这难道是一部恐怖片?

直到我看了之后,才明白这部影片为什么会走独立电影的路数以及被放在午夜惊奇单元展映。

影片整个是一部寓言色彩很重的电影,它讲述的是在一个与世隔绝的少年军营中,八个哥伦比亚游击队少年在看守一名美国俘虏的时候发生的故事。

A与B是一对情侣,B被这一群少年的教官提拔为游击队队长,每天负责组织轮班看守一个女性战俘。

全队的唯一物资是一头奶牛,C在一次狂欢的时候H过了头,把这头奶牛打死了,因为害怕受到处分,全都都陷入到惊慌中。

在巨大的心理压力下,队长B开枪自杀。

在混乱中,D成为了这个游击队的首领。

于是D开始一步一步的实现自己的野心,企图带着整个游击队逃离军队的约束自行称王称霸。

但D的独裁行为引来了A和E的强烈不满,于是这个小团队在热带雨林中开始了你死我活的相互追杀。

整部影片的故事都发生在一个与世隔绝的要塞中,整个要塞的八个少年外加一个美国战俘,构成了一个小小的社会体系。

这个社会体系里国王,有士兵,有野心家,有懦弱者,还有奋起反抗者,当然还有反贼,相当的完善。

这就是个关于人性的政治寓言。

导演将所有的人都放在一个与世隔绝的环境中,观察他们在极端环境下人性中本能的一面爆发出来的样子,看起来很像是“斯坦福监狱实验”式的电影。

当人类作为一个群体,处在一个散乱无章的状态下的时候,会有什么样的结果。

斯坦福监狱实验告诉我们的结论是,只要是有人的地方,就有大大小小的江湖存在,不管有多少人,也不管这些人原本是什么样子。

斯坦福监狱实验中,人被人为的分出了阶级,警察和犯人。

而《猴子》中,则看似是消除了这种人为的干预,让人性自由的释放,当然释放的结果,必然是毁灭。

这一定是事先已经定好了主题,导演在这个主题框架之下去完成自己的作品,说的通俗一点就是“主题先行”。

这点让我想起了德国新浪潮四杰之一的导演沃纳赫尔措格的电影,他的电影往往会设定一个极端的状态,去观察整个社会的运行机制。

在《陆上行舟》中他描述了一个探险家去往亚马逊热带雨林想要进行开发的过程,探讨了当人类社会的文明在进入到蛮荒的时候,发生的某种根本上的转变,这种转变中带着对人类文明未来发展的某种担忧在其中。

而这种担忧,体现在《猴子》中,就是当人类文明进入蛮荒的状态的时候,是否还能维持得住的问题。

赫尔措格通常在探讨人类文明的过程中,会加入对整个社会运行机制的思考。

在《卡斯帕豪泽尔》中,他以一种嘲笑的口气道出了整个人类文明的虚伪道义。

《猴子》则没有赫尔措格那样宏大的视角,它就聚焦于一个点,并且对这个点进行了挖掘,挖掘的落脚点最后落在了人性本能上。

影片越到后面越是暴力,八个人在丛林中相互的追逐战,就是一场派系争夺战。

如果将这场派系争夺战放在成人的社会中,就会是一场儿童版的《权力的游戏》,有人野心勃勃,有人暗藏杀机,有人螳螂捕蝉,有人黄雀在后,看了以后令人胆战心惊了很久。

在这一点上,《猴子》又颇有致敬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现代启示录》的色彩。

在《现代启示录》中科波拉把战争这种国家对国家的行为,描述为一种人性从娘胎里带出来的欲望,人生性就是自私的。

而控制着整个国家机器的又是人,所以战争其实就是人与人之间矛盾的国家化。

《猴子》的思路是不一样的,它就是聚焦于人,但是这种人与人在极端环境下的矛盾其实和国家与国家之间的矛盾的形成机制却都源于人从娘胎里带出来的原始的欲望。

所以在《现代启示录》中叛逃的将军采取了杀戮的方式想要建立起人类的伊甸园,但是最后又功亏一篑。

《猴子》开篇所展示出来的宁静和与世隔绝,正是在塑造一个伊甸园一样的国度,但我们都知道这样的伊甸园是不存在的。

这是《猴子》最为有趣的地方,另外就是对声音的运用是颇见特色的。

这两个地方其实即是影片最具有特色的地方,也是令人看起来很焦虑的地方。

他将影片设置成少年被圈在小范围中,缩小了格局,使得影片更有完成度,但是也丧失了把主题纵向深挖的可能。

再加上影片剧情上出现的一些BUG,让我看到导演在掌控剧本的时候依然还是有些吃力。

声音的运用非常好,尤其是在后半段出现的排山倒海雨声和水声,出现的点都非常自然,而基本也切合导演所要表达的人物心境。

特别是后半段,少年们跳进河中游泳,瀑布、山泉、雨水交叠成一张伊甸园式的画。

当枪声响起,水声褪去,你所感受到的那种震撼无以言表。

但声音的运用依然有明显的瑕疵,影片的前半段充斥着隆隆的雷声,出现一两次的时候觉得很有特色,但是当雷声运用到第三次的时候也确实听着很疲惫,好像导演再没有什么新鲜的视听语言可以运用了一样。

当然,尽管影片存在着大量的不足和冗余信息,影片的叙事和主题表达完成度还是非常高的。

对于一个才拍了两部剧情长片的导演来说,已经属于惊喜。

照着这个风格继续前进下去,导演下一部可以威尼斯主竞赛单元见了。

(其实这部就已经秒了今年柏林很多片子了。

) 本文首发于锐影Vanguard,版权属于锐影

 10 ) 人类最原始的暴力史诗

一直期待着看到《猴子》这部电影,看完后果然没有令我失望,的确精彩,无论是摄影,配乐还是剪辑上来看都是令人惊喜的加分点。

这部电影叙述了哥伦比亚反动军的一个特种小分队——猴子小分队之间种种,以此来折射出哥伦比亚长达六十年的分裂战争的抽象图景。

八名猴子小分队的队员在一个与世隔绝之处看守美国俘虏,一个女工程师,也是全片中唯一带着文明基因的人。

小分队中发生的第一个事件就是,奶牛带来的队长自杀,队员为了欢庆队长的婚礼,开枪庆祝,却打死了他们保护的奶牛,队长畏罪自杀。

大脚借机上位。

在这其中,我们看见了对于小分队来说,他们所处的环境和教育是在一种强权统治之下的,所有的事件包括追求伴侣都是需要得到上级教官允许的。

而且所有人是缺失私人空间的,大家完全生活在公共领域之内,没有隐私也暗示着所有人都在监视者其他人。

而后的情节,大家分野狼的装备,互相揭穿,独自逃跑,都可以看出来队员之间的关系并没有十分亲近。

野狼之死,是猴子小队分崩离析的前兆。

这其间还有一个细节,就是兰博十五岁生日之时,庆祝典礼就是用鞭子狠抽十五下,多克托拉也被要求抽一下,她不愿意却也不得不狠狠挥出鞭子,由此来看是她文明思维第一次受到直接冲击和突破。

而后多克托拉逃跑算是一个转折点,这时,背叛与出卖相继出现,大脚希望确立自己的权威,不愿意受到惩罚,决定不上报自己寻找多克托拉。

一切的一切,礼崩乐坏。

小分队在各自的鬼胎中散去了。

最后,电影结束在兰博含泪的面庞中。

整部电影都处在一种阴郁的环境中,既是雨林的潮湿氛围,也是强权统治下暴力至上的思想牢笼。

这八个人和俘虏组成了一个几近完全封闭的小型社群,伴侣朋友都仅限于这些人,而完全丧失的私人空间,让每个人都相互忌惮。

黑暗中的篝火,吃了致幻的蘑菇,庄严的歌舞暗藏着的枪声,这一切给电影带上了神秘色彩。

正如他们不能理解他们“和善”对待的多克托拉要逃走一样,我们无法想象暴力之于人类的不可缺失。

在这样几乎返祖的语境下,杀人对这些孩子们和踩死一只蚂蚁没有任何区别。

这种本我的思维,是由战争带来的。

战争抽象出来,再由一群孩子展现出来,就是猴子小分队。

猴子就是高度抽象的暴力史诗。

《猴子》短评

真原生态,想尝一下致幻蘑菇

7分钟前
  • 奔跑的树袋熊🐨
  • 较差

热带雨林反战片真是百看不腻,想到赫尔佐格也想到科波拉,但这部电影还是有自己的生猛之处,节奏把握也很恰当,整部电影看下来是越来越沉浸,到最后当头棒喝,像朝圣也像献祭。

12分钟前
  • 阿暖
  • 推荐

军官是这群猴子和现代文明的唯一联系,大脚怪杀了军官,他们便涂上油彩,不再说话!

16分钟前
  • 吾以观复
  • 推荐

少年军使用的特殊语言很想《戈梅拉岛》里的鸟语。让规则和故事渐渐自然呈现的过程很不错,音效也帮了很多忙。

20分钟前
  • btr
  • 推荐

生日這天總算遇到了一部看到high的片子。聲效音樂加上精彩的鏡頭調度令人難掩激動,好久沒有接近這樣豐沛到溢出的銀幕能量了。篝火場面讓我快要從椅子上蹦起。象徵性的叢林寓言。奶牛和首領,叛變與規則重建。結尾也很喜歡!導演未來大有可為,一定放入期待列表!BAFICI0410Gaumont

25分钟前
  • 看守煙霧的人
  • 推荐

这个片必须要在杜比或者巨幕影厅看呀!试听感受太棒了,声效和摄影都太赞,尤其是声效!影片一上来就是完全陌生的环境和人物背景,之后的每一场戏也很别出心裁,很新颖,之前没看过这样的生态。然后讲的是一个小群体的故事,群体事件和个人的反应如果做得不充分则会显得生硬,但本片没有,人物的发展转变也很循序渐进。期待这个导演的下一部作品了。

27分钟前
  • 最近删除
  • 力荐

情节也不复杂,人性才复杂。一个与世隔绝的小团体,高山草甸、热带雨林,怎么就那么容易找到逃跑的人?瀑布、云团,是给三星的原因。不喜欢这个题材。

29分钟前
  • philips001
  • 还行

配乐有青春的骚动,他们的天真与残忍,一同盛开。在战争中如何不被洗脑,是个问题。女博士经历也太惨了。三星半

31分钟前
  • 信电影得永生
  • 推荐

尽管视听工巧、小心翼翼,整体效果十分震撼,审美意识极度超前,下手非常狠,掌控力一绝,思想性也熠熠生辉。特别是最后一场“激流勇进”,匪夷所思、叹为观止,到底是怎么拍出来的!!哥伦比亚电影,糙就糙吧,我服了。

36分钟前
  • 我不在这
  • 推荐

有极强的影像风格,也有成熟的内容,而且终于看了一部不是用台词来告诉观众片名隐喻的电影了。

37分钟前
  • 豆瓣路人己
  • 推荐

刻意追求视觉美感的镜头令人作呕,各种讨巧的设定和对奖项的企图心实在是太过明显

40分钟前
  • 猪老三
  • 较差

新人屠牛崩溃,雨林猴子称王,麻花辫拥吻与锁链,夜视逃亡连累街坊,行军怪舞,他人的战争,小熊软糖可以围绕地球四圈……蝇王版南美现代启示录,挺好

43分钟前
  • kylegun
  • 力荐

有点儿邪性,剧组太苦了,拍个戏跟野外拉练似的,不知道编导是否喜欢《陆上行舟》。前面将近一半都是伪剧情片,主要是展示游击队员的日常,剧情没有推进,为后面转变为戏剧化的政治寓言做铺垫,但我觉得铺垫太长了。中间开始戏剧化,展示人物性格和关系演变,创造冲突,格局出来了,但冲击力一般,我觉得是因为人物传记太单薄了。

47分钟前
  • 小A
  • 推荐

游击队少年被训练的没有人性的“猴子”,与拥有人性的人质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少年的迷失与无序,这个“小社会”会联想起《蝇王》。摄影师要关注起来,视听的极致享受,这片得在影院看,在电脑上看效果大打折扣。

52分钟前
  • 大奇特(Grinch)
  • 推荐

看不懂啊,有点乱。

54分钟前
  • CoolFinger
  • 较差

脏乱疯野穷,完善到极致可以给到四星,现在不行。

57分钟前
  • Syfannn
  • 较差

从高山云海到热带雨林,奇观接连不断,拍摄难度惊人,牛到让人都忘了摄影的存在,完全被吸引到画面中去,尽显电影才能有的展现惊人细节的魅力。故事是个寓言,一队青年在外部压力下的分裂和选择,游走于兵匪之间,最后有的回归自然,有的拥抱文明。几段夜间狂欢相当慑人。

1小时前
  • 风间隼
  • 力荐

很生猛的电影,坐在第一排看得很爽,但是大家好像不太满意啊掌声稀稀拉拉的。

1小时前
  • 美味的蝴蝶酥
  • 力荐

just insufferable

1小时前
  • hellst
  • 还行

就算把现代文明像狗一样栓起来,我们也是被它俘虏的猴子耳耳。*那个叫影志的号怎么有这么多关注这么多赞?把一部独立的电影称为xx年版xx片+xx片+xx片有意思么?

1小时前
  • 新一不姓工藤
  • 力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