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谜踪

Searching,人肉搜寻(港),人肉搜索(台),搜索,屏幕搜索

主演:约翰·赵,米切尔·拉,黛博拉·梅辛,约瑟夫·李,萨拉·米博·孙,亚历克丝·杰恩·高,刘玥辰,刘卡雅,多米尼克·霍夫曼,西尔维亚·米纳西安,梅丽莎·迪斯尼,康

类型:电影地区:美国,俄罗斯语言:英语年份:2018

《网络谜踪》剧照

网络谜踪 剧照 NO.1网络谜踪 剧照 NO.2网络谜踪 剧照 NO.3网络谜踪 剧照 NO.4网络谜踪 剧照 NO.5网络谜踪 剧照 NO.6网络谜踪 剧照 NO.13网络谜踪 剧照 NO.14网络谜踪 剧照 NO.15网络谜踪 剧照 NO.16网络谜踪 剧照 NO.17网络谜踪 剧照 NO.18网络谜踪 剧照 NO.19网络谜踪 剧照 NO.20

《网络谜踪》剧情介绍

网络谜踪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工程师大卫·金(约翰·赵 饰)一直引以为傲的16岁乖女玛戈特突然失踪。前来调查此案的警探怀疑女儿离家出走。不满这一结论的父亲为了寻找真相,独自展开调查。他打开了女儿的笔记本电脑,用社交软件开始寻找破案线索。大卫必须在女儿消失之前,沿着她在虚拟世界的足迹找到她…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后羿之逐日之战茜茜皇后第二季怪物画之国婚前救急野探哈莉第一季科利奥兰纳斯浪漫面包屋谜孔雀超超超超超喜欢你的100个女朋友冤家成双对第二季奶奶再爱我一次鸳鸯楼·惊魂歌声不绝兄弟会狗狗学院第二季龙凤斗血迷宫之东宫西宫杨成武强攻东团堡遇见你的那天恰恰入侵隐私爱你就捧你泳队的事越野飞车女孩梦三十杂志梦回魂之夜如父如子列夫·朗道:诺拉与母亲

《网络谜踪》长篇影评

 1 ) 《网络谜踪》的结局有哪些细思极恐之处?

整部电影逻辑上并没有什么大问题,但是后来想了想警察的办案方式,为什么警察不能一开始就提取失踪者的电脑等个人物品,当作证物的那种扣押,反而是让男主拿着电脑,自己去电脑上一点点找线索,这种工作不应该是交给警察的吗?

首先警察更加专业,知道电脑上哪些地方能提供有用信息,第二是警察有普通人没有的权限,比如社交网络上的一个人,警察可以用特殊手段查到这个人的真实信息,而男主却只能自己上网搜别人的电话号码。

于情于理,电脑交给警察都是最好的选择。

但是不知道为什么电影里没有这么做,而是男主像一个侦探一样在寻找蛛丝马迹。

另外让人细思极恐都就是最后男主发现端倪的契机,是因为恰好那个广告是那个女模特拍的,如果不是,那么这个案子可能就被女警官瞒天过海,同时也体现了女警官的心狠手辣,表面上是慈母的形象,但是却可以为了自己的孩子置别人孩子的安危于不顾。

如果不是男主发现真相,就是女警官亲手扼杀了女孩的生命。

 2 ) 母亲最后的供述的另一种解读

十分怀疑母亲最后说的一段话的真伪性。

我觉得这是电影故意留个大家的一个悬念。

一个十分宠爱自己儿子,甚至不惜为他犯罪,杀害那个吸毒大叔来掩盖真相的母亲,在面对审讯的时候,会真实完整的交代儿子的犯罪真相?

我是不相信的,一定有一定程度的美化。

通过在事实的基础之上,适当的改编优化,从而减轻儿子的罪行。

这个揽下全责(take full responsibility),值得回味。

第一个疑点,margot开始的时候告诉爸爸说自己晚上不回家。

从这点我们可以看出margot这一晚上是有明确的目的地,而且她知道要很晚,可能没法回家。

而在叔叔家吸大麻并不需要占据整完时间,所以也就是说她在吸完大麻之后,应该另有安排。

而这个情节电影并没有讲她要去哪。

不过有一个相关的证据是,警官说儿子是跟踪。

如果确实是跟踪,那就很难解释margot为什么要深夜去湖边?

原因很有可能是Robert(警官儿子)约了margot。

警官说margot在车里吸嗨了。

而根据叔叔所说,他们平常在家里面吸毒聊天。

就算当晚是单纯的去湖边吸毒,肯定也不会彻夜不归,因为这是一个常规事件,margot不会突然说彻夜不归而引起父亲的怀疑。

所以一定是有人约了她。

而且警官说的margot吸毒这个事情,全程父亲都没有告诉她。

所以应该是Robert本身就知道margot吸毒,告诉的母亲。

第二个疑点,车上的2500美元信封。

如果儿子真的想还钱,想告诉margot真相,大可直接网上转账,为什么要当面换现金?

当面承认错误比在网络上应该是更困难的。

Robert在youcast上说自己因为要支付母亲的住院费,所以需要借钱。

这一点也很值得怀疑。

Robert究竟是为了编造相同的际遇来骗取同情,还是说确实也想骗到钱?

我倾向于后者,如果单纯的想借相同背景来增加共同话题,大可不必透露出自己没钱。

而是应该更多的聊母亲生病的感受。

所以我认为Robert是真实的需要钱。

结合警官讲的那个儿子以前筹钱的故事:找每个邻居借25元钱。

很显然儿子有骗钱的前科。

因此我更觉得车上的那个信封里的现金,是母亲准备为儿子洗白所卖下的伏笔。

第三个疑点,儿子一直借钱的目的是为了什么?

我猜测和吸毒可能有关联。

一个警官为什么会与前科犯人共建解毒所?

这个应该是戒毒所需要做的事情吧?

另外图中警官左边的大叔,也就是后面承认自己杀害了margot的人,是因为吸毒和性侵被抓起来的。

他最后愿意承认是自己杀了margot,应该是和警官达成了某种py交易?

PS:警官也是单身这种py交易是第一次吗?

还是说以前在建戒毒所的时候就有过py交易,为的是保护儿子?

让儿子在自己的眼皮下解毒

第四点,爸爸第一次登上女儿facebook的时候,信息流里面,Robert还在12小时前发了动态。

可见他毫无悔改。

第五点:那个哀悼会的网站。

在父亲提交完个人信息以后,给出的提交成功页面。

这个服务员!

看的毛骨悚然,为啥又是她,这个网站是谁做的??

从这个图片来看我觉得是Robert。

因为如果是一个正规的网站的一定是会正式的请一个模特。

而恰巧也是这个女生的概率太低了!

从个人的习惯来讲,当你使用了这个女生的形象之后,一下次还是有很大的概率再使用的!

所以我觉得是Robert建了这个站,来骗取margot的照片和视频。

最终他也拿到了这个数据。

而且我们可以看到现场和最后的哀悼会视频直播页面,根本没有任何地方用到了提交在这个网站的数据!!

最后结论:Robert是一个被溺爱过度的孩子,他有吸毒的习惯,在案发那天是他约了margot,想要性侵她。

挣扎中,margot掉下了悬崖。

或者是被推下了悬崖。。。

 3 ) 变成数据或动物,你选哪一个?

《解除好友2:暗网》《网络谜踪》:两部都是用屏幕表达的电影。

就这一形式,我个人觉得算不上新颖,只能说有趣。

这种形式缺点很明显,放弃了电影镜头之美,表面上是求创新——完全用电脑屏幕作为电影屏幕,但其实是由立体转变为平面,转变为纯信息。

不过这么多人喜欢,肯定是有其表达优势的,也很明显,这种“窥屏”式的表达,极大拉近了导演和观众的距离。

两点,伪记录片形式和伪监控镜头,以及电脑及社交屏幕是现代人熟悉,且密不可分的东西。

至于故事本身,我们看过的还不够多吗?

如果有很多这类电影陆续出现,你会不会失去新鲜感了?

电影里面有一点提到了,个人面对周围生活和网络(公众媒体)的分裂性,如果电影围绕这个主题展开,是非常精彩的。

没有网络之前,一个人,大概可以分成内心和现实,现在可以分成内心、现实和网络(公众媒体)。

有个典型,想必大家都知道或者遇到过——键盘侠。

网络极大地方便信息传播以后,也带来了一个新的一面,极大同化和统一了信息,独立意识将越来越少,绝大部分人只会沦为社会发展的工具,而失去了人性。

我并不是说,人都不是人了,只是作为生产力的人将不是人,这一点又和资本主义有点相似了,终究只是少部分富裕起来。

有没有感觉到一点,好像越来越不要思考了,媒体总会告诉你。

正过来说,反过来说,或者两者都用。

想想这一年来,各种炮轰、洗白的事件。

绝大部分总是跟着这股浪潮,喧嚣来,喧嚣去,平息,然后又被新的浪潮左右,如此循环,时间就这么一点点过去了。

偶尔有点人生的美好时刻,仿佛也是媒体告诉你的,比如“你应该怎么怎么样才是最幸福的”,“人生少不了什么的什么的”,“你一生真必须做的什么什么”。

就不区分性别了,我是推崇平等的,如果区别性别肯定会有人吵起来。

你们想想那种公众号吧。

不知不觉中,一生就被媒体左右了。

连停下来思考的时间都没有,不努力都没法好好活了。

还有,本是平等,本应同心的男性和女性,何时站在了对立面?

透过现象看本质,难道不是资本在作祟吗?

你的努力和奋斗被别人偷走了,得到一点点多余的,反而变成了那部分人的仁慈和恩赐?

你越努力越奋斗,被偷走的就越多。

然后你没有钱消费了,他们就越鼓吹消费,分化你们这一部分人,始终给极少一部分人甜头,把所有的一切归结于你的无能,而不是他们的虚伪、贪婪、肮脏、卑鄙的看不见的大手。

剩余劳动价值,你们是不是已经忘记这个词了?

科技不断发展下去,人总有一天变成了信息,生活在机器中。

那么,如果有那一天的到来,我宁愿做个动物活在大自然中。

 4 ) 席卷进信息时代的屏幕生活,人与媒介互为延伸

近期最热门的片,应该就是这部由“韩国周杰伦”约翰·赵主演的“伪纪录桌面电影”——《网络迷踪(Searching)》。

豆瓣上几万人评至8.8分,烂番茄保持住 93% 新鲜度,全球飙高的票房成绩与讨论热度,都无一例外的指向:它不仅是目前最好的“伪纪录桌面电影”,还很有可能就是今年最好的电影之一。

“Searching”这一行为显然在不断地组构成整部电影。

电影以每个人都熟悉至极的开机、拨号连接上网作为开篇。

我们虽然不知道开场的这系列操作由谁控制,但却能够迅速地被这个敏捷的“Searching蒙太奇”段落所吸引,在几分钟内亲自目睹了大卫·金的家族构成和生活的全部范围。

一切过往复杂的情感和事件,都被有效地罗列、打包、丢出。

接着,女儿失踪了。

在意识到女儿真的失踪了之后,大卫·金在报警之时也迅速地搜索警察的相关信息,同时也发起他自己的调查。

他进入了女儿的笔记本电脑,从Gmail到Facebook、Instagram和YouCast,开始搜寻她的秘密。

同时,在Twitter上,案件慢慢变成了病毒式的传播,#FindMargot和#DadDidIt的话题页面下聚集了网上的“吸血虫”们。

在层层递进的浏览器窗口和凌乱的桌面之间,故事开启了不断的翻转。

其实,单论《网络迷踪》的故事本身,虽然写的环环相扣,却也并不能产出多大的能量。

毕竟,它依旧是一个在框架内靠不断反转而写就的类型片故事,用一句话就可以概括:高中生女儿突然离奇失踪,爸爸靠网络抽丝剥茧地发现女儿的秘密,并最终拯救了她。

换言之,这是个《消失的爱人》的“社交网络”版,在跌宕起伏的情节中拥有丰富的戏剧张力,再在内核中放置入家庭情感、网络社交关系、舆论暴力等,主题上也就是陈词滥调地呈现一下这个信息时代隐秘的暴力与宣泄的途径。

所以,纠结剧情的bug与否,其实是一种无谓。

让这部电影受到巨大关注的可谈之处,更在于整部片子都是通过电子屏幕来进行呈现。

这个形式,在结合故事之后展现出了导演与剪辑出人意料的、堪称神奇的才华,最终获得了炸裂的效果。

当然,这一形式并非生来就能被运用地如此纯熟,它经历了几年的发展期。

随着信息技术渗透进当代人生活的各个角落,信息时代生来便以一种快速率计算的方式而存在。

以往耸人听闻的事件,现在不过是偶尔划过的某个下一秒便会忘怀的手机页面;人类情感与心理的表达,也越来越依赖于社交平台上的电子信息。

许多导演目前都在试图尝试将这一影响融入进电影的叙事中,比如哈内克的《快乐结局》、徐冰的《蜻蜓之眼》等,但他们都缺少掌握网络运行逻辑的基础知识,也缺乏相应的剪辑组织能力,甚至连屏幕界面本身看起来更可信都做不到。

而《弹窗惊魂》、《解除好友》、《解除好友2:暗网》等“伪纪录桌面电影”的出生,则将这个创想提升到了一个新水平。

它们将画面确定在笔记本电脑屏幕上,从而尝试渗透进入观众“现实生活”。

“搜索”这一人物行为,将故事与形式更好地融为一体,在噱头中保有了一定的叙事基本标准和连贯力。

这类新媒体介入下的前沿数字惊悚片,每一部都自带话题。

同类之一/《解除好友2:暗网》但同时,这类电影也一直无法得以真正意义上的成长,似乎一直囿于“伪纪录片”所创造出的“伪劣真实感”而止步不前——毕竟,现在的观众早已不再是上个世纪看《女巫布莱尔》时期会误以为真的观众,更不是在电影之初看到《火车进站》就会吓地满电影院乱跑的人。

观看模式的迅速转变,已经让人们对“虚拟-真实”与“真实-虚拟”的临界点了如指掌,对这些影片的形式,自然也就见怪不怪了。

倘若麦克卢汉地下有知,估计会扩写《理解媒介》:曾经,媒介技术不仅延伸人体,赋予人体力量,也瘫痪被延伸的肢体,增益变成截除、中枢神经阻塞感知。

而如今,人体走上了开始逐步成为媒介延伸的道路,冷、热媒介已经彻底变成无数纷飞的碎片,在交融共生中得以整合。

人与媒介进行交互的这一行为,已经迈入崭新的纪元。

那么,在一个已经没人会在下载完一部“伪纪录片”后,还能将自我投入进“伪劣真实”的情境中去的时代,一部电影要如何完成把观众拐带进它的“超链接”之中的使命,并将“信息生活”的命题进行包装呢?

《网络迷踪》无疑给了我们最好的答案。

先让我们回忆一下文章最开头提到的,电影开篇那个不知道是谁的手控制出的“Searching蒙太奇”段落。

之后,电影还提供了一些男主角的行为细节,诸如在得知女儿不上钢琴课的时候去翻找聊天记录、在报案的时候去查失踪人口的比例和警察的信息……这些恐怕都不是编剧为了更好地塑造人物而作,因为这些都不会是人物在那个情境下在第一时间应该做出的反应(连基本的迟疑、呆滞都没有),倒像是更需要观众得知的信息。

随着剧情发展,电影在后半段还不断地将第三人称新闻片段进行介入。

真凶范围的逐步确定,视角不断地进行轮转,以上种种这些都将《网络迷踪》影片的构成逻辑显得更为确切——它绝不是要将屏幕这一媒介单纯作为呈现的形式,以朴素的方式提供所谓的“廉价真实感”来让观众做出“相信”的反应。

它不期待大家在这一层面上的投入。

它的选择是进行彻底地类型化,把观众编织进“类似游戏”的抽丝剥茧式情节节奏里,让观众在虚拟世界的“下载与观看”这一行为中,继续被庞杂的信息所暗中影响,从而驱动自己“编织快感”。

而这恰就是最后一层,由观众亲自完成的“searching”。

这部电影比之前的“伪纪录桌面电影”都要有所突破的地方,也就在于这此。

在某几个时刻,《网络迷踪》在影像调度、时空线处理和视角转变等处理上,是天才的。

比如,电影的结尾,女儿在等待考试结果前,选择了上网搜索父亲当时拯救自己的一系列新闻,这不仅是对父爱的一次“searching”,同时也把之前的第三人称新闻镜头的切入,引作成这个时刻发生的事。

全片的叙事线索在片尾处,突然被分裂成了两个时空,混淆了之前所有时空关系。

同时,时空线索的处理也不需要人物出镜进行说明。

每次电脑桌面的转变、系统(windows或苹果)等瞬间发生的界面变化,观众都能迅速地体察到。

观众只要通过自己观察每次鼠标的挪动、网页的切换,就能在心中重构出人物的表情、心理等属性。

这在以往任何的类型片里,都需要耗费巨大的精力去做复杂的镜头段落设计。

传统意义上,类型片的蒙太奇,就是根据影片所要表达的内容和观众的心理顺序,将分别拍摄的许多镜头按照这一构思组接起来,配合剪辑来完成建、解构。

但在《网络迷踪》中的某几个时刻,传统的机制被不断地打破,创造出一种姑且可以被称作“searching”的方式,将角色的潜意识和观众的潜意识不断地换位,从而产生一种变相的错觉。

此外,之前绝大部分“伪纪录片”无法摆脱的问题,就是只能给如今经验丰富的观众提供“虚伪真实”,缺乏创造“高级真实”的能力。

在镜头处理上,“伪纪录”形式,产生了一种巨大的叙事限制——观众对镜头的信任看似必须达到高度信任,获取信息的空间又仅限于镜头之内,从而使得对叙事进行质疑的维度被彻底消灭。

但实际上,在《网络迷踪》中,观众根本不需要信任里面的任何一个镜头。

因为这部电影选择以复杂的快感来取代伪劣的真实,在抛弃“同步”之后,它达成了影像在另一个维度上的真实重塑与形式创新,不再继续困在“伪纪录片”的桎梏里来施舍观众“现实”。

正如前面所言,人体开始成为媒介的延伸,我们的四肢、大脑的主体性已经逐渐地被媒介进行偷换。

曾经,这一创想在电影界中只存在于影片的文本内容上(如《攻壳机动队》、《黑客帝国》、《黑镜》、《解除好友:暗网》等),而《网络迷踪》则选择书写隐喻于影片构成形式的外壳之中。

可以说,这是一种最新态的“伪纪录片”,因为它让观众产生“共感”的方式,不再是通过朴素的“同步(real time)”,而是从一种变相的错觉里生出来。

观众在大部分时间都被电影打破并重组了这种感受,而电影也由此摆脱了施舍的行径,选择以一种“随人物摇摆”的方式示人。

这,也许就是未来此类影片在“电影感”上的一个重要走向。

 5 ) 你没发现的30个伏笔和细节,我都帮你整理出来了(按时间线)

剧透预警!!!

多图预警!!!

这可能是2018年给悬疑迷最后的一个惊喜,全剧节奏紧凑,拍摄手法新颖,伏笔和细节非常多,值得二刷。

来看看我整理的30个伏笔和细节吧,欢迎留言补充!

前言:私以为,评判一部电影好不好,每个人都有不一样的标准。

我的标准是,能够将剧情设计得合理、有真实感,让观众在看的时候相信“确实发生过这些事”,就算是成功了。

悬疑电影还需要达到情理之中,意料之外的效果,这个就需要非常多看得到和被忽略的细节来支撑了,本片就属于细节伏笔无处不在的电影。

一定要看到最后,一个最细思极恐的地方!

1、 2分50秒 爸爸强势安利pokemon,margot的桌面壁纸成了皮卡丘,此后壁纸一直扮演了Margot心路历程的角色2、 4分10秒 Margot注册facebook,邮箱是[email protected](P就是Pamela缩写)后面Margot的网名都用的mkmania,都是深爱妈妈的体现3、 4分14秒 Robbie两小时前点了赞,凶手第一次露面

导演给的第一次提示 并不容易发现4、 4分27秒 行程表上全是Piano with Mom,妈妈就是陪伴Margot最久的钢琴老师,临终前Margot在她床前弹琴,钢琴是她们之间最深的羁绊5.、8分03秒 有个叫Hannah的女人邀请David再喝一杯,说明2个事情:1.David是主动或是被动的在接触新的女性,试图忘掉丧妻之痛;2.他们已经见过一次面了

Hannah这名字是巧合吗?

6.、8分35秒 David把“Mom would be too妈妈也会为你骄傲的”删掉了没发出去,这是前后呼应的一个伏笔,也暗示了David不敢在女儿面前提起妈妈,自己也不敢面对

删掉的单词完美诠释了男主的心理 演员鼠标和光标晚饭加鸡腿7、8分53秒 右侧的推荐视频里出现了舒缓的音乐和药物图片(暗示妻子去世David压力巨大,开始服用药物)还有第六个视频标题“如果你的孩子吸大麻要怎么跟他说”也暗示David应该是有所察觉大麻的事了,这年代,亲人都没有网站懂你啊

注意右边推荐栏第五个和第六个8、 9分4秒新闻首页出现了旅客被困9天后获救 和 预言降雨量将破纪录 暗示后面的剧情

媒体追踪帮助警察抓贼 说明了互联网时代背景9、9分50秒 5月11日晚上弟弟Peter来电,在哥哥说Margot要在学习小组呆一晚的时候,弟弟的神情有些奇怪和担心,可能是猜到Margot要来这里待一晚上不回家了。

弟弟欲言又止是想劝哥哥,跟女儿的沟通中不要避讳妈妈,但是被David打断了。

对于大麻的事情也是一句话带过了没有较真,说明在加州大麻很常见,响起的门铃很可能就是Margot(来吃妈妈的秋葵浓汤,抽大麻唠唠嗑)10、13分31秒 右下角有一瓶黄色的处方药,上面有David Kim的名字,再一次隐晦地交代男主现在的精神状态

睡觉还开着摄像头?

11、17分10秒注意看第四封邮件,David回复医生的话是“Trazadone sounds perfect曲唑酮听起来不错”这是一种抗抑郁药。

结合先前发的邮件(图二),David在16年11月左右开始看心理医生,而Pam的告别仪式是15年12月6日。

(6分5秒有照片显示时间)

曲唑酮是一种抗抑郁药

妻子去世一年后David开始接受医生治疗12、19分52秒 Margot的facebook主页图片是钢琴特写,她还是很喜欢钢琴,可为什么要逃课呢?

13、20分54秒 妈妈Pam很细心地给Margot的同学们做了通讯录,还细心地做了备注。

这里Robbie再一次出现,备注是父母在警局,离异家庭,喜欢过Margot

妈妈做的通讯录 倾注了她对女儿的爱14、25分49秒 Vick的facebook主页标语是A mother’s love for her child is like nothing else in the world.世界上没有东西可以和母爱相比。

结合头像和前面的“离异家庭”,暗示出一个溺爱孩子的妈妈形象15、28分4秒 Margot的密保邮箱是妈妈的雅虎邮箱,密码是自己生日,表达爱意+116、28分46秒 Robbie又双叒出现了(导演内心独白 求你了记住这个boy吧 他很关键!

还在更新头像,宅男无所畏惧17、30分06秒 David制作Margot好友的记录表用来找破案线索,Vick对他要求的是share不是send,还给share的按钮特写了好几秒,她有没有改动过Robbie的资料呢?

18、33分11秒 老师说Margot半年前就没来上钢琴课了,那时她做了一个决定,要彻底放弃钢琴,这也意味着放下对妈妈的执念。

这精致的构图 给你拍照的怕是个摄影大神。。。

19、33分45秒 后面跟着Margot丰田车的是Robbie的车20、43分09秒 这可能是全片最硬核细节,怀疑编剧是任天堂粉。

每一只pokemon都有自己的“特性”,Margot希望特性是可以忘掉不愉快的回忆,炸鱼薯条希望是变隐龙的复制对方的特性,所以他说自己喜欢pokemon,妈妈患了癌症,跟爸爸关系不好都是伪装出来跟Margot套近乎的,确实很符合这个特性21、49秒30分 Robbie以妈妈警局名义骗邻居钱,作为一个警察,妈妈却选择了帮孩子隐瞒真相,再一次暗示Vick的溺爱,后面甚至不惜包庇孩子杀人22、52分52秒 Vcik一开口就是“你在湖边吗”但之前的对话中David并没有提到湖,David的原话是她去了最近五个月经常去的地方。

视频中Robbie也短暂露了个脸,4点钟不睡觉的他,很关心这个事情的进展23、53分10秒 精灵球钥匙呼应了前面Margot真心喜欢pokemon,也是她在湖边遇害的铁证,所以David毫不犹豫地报了警,根本没问Vick意见。

他三次质问“你告诉我她只是离家出走了”一次比一次语气重,也暗示不再信任她了24、54分2秒 Vick一手扶额头,一手叉着腰,看着湖面,一脸愁容。

作为案件主理人,有了新线索怎么是这副模样?

车子肯定会被发现,后面该怎么办,怎么跟媒体说呢

前一个画面的2个警探还在谈笑风生 Vick却愁眉不展25、57分13秒 下了大暴雨,搜救进度受阻,呼应了第8条的天气预报。

同时接着埋下伏笔:提供了Margot能够成功获救的生命之水。

26、76分33秒 短信不回,Hannah只好发安慰的邮件。

好痴情的女子,如果结尾David能跟她在一起谈个恋爱啥的,也挺温情的

62分的时候Hannah已经发过一次慰问邮件

男无情女有意 David还是不回复27、91分21秒 警察质问VIck,认罪的吸毒犯真的是自杀的吗?

Vick犹豫了几秒,已经暗示了是她杀的。

28、95分53秒 打字速度惊人的David犹豫了几秒后发出了“Mom would be too”承前启后,Margot也换掉了桌面壁纸,表示父女俩正式打开了心结。

29、96分39秒 Margot在短信里跟装哭女Abby和抽烟男Derek划清界限,跟真正关心她的Isaac约了周末见面。

丰田也发来了提车通知,前面注册facebook的时候我们看到Margot的生日是2001年4月13,现在是2019年4月14,她刚满18岁。

如果这也是广告植入的一部分,真是太细节了,全场最佳金主。

嘴上说照片好丑 转眼就设置成了壁纸30、全片最细思恐极也是最成迷的:看似是一个全程安利苹果公司macbook和iphone的广告片,iphone7却不能帮助警方定位找人?

都7012年了。

这部电影我觉得最让人佩服的地方在于:爸爸David,妈妈Pam,女儿Margot,叔叔Peter,全片都没有刻意地用对话交代他们之间的感情,但却通过非常多细枝末节的地方来让你体会到他们感情的深厚。

例如:Margot的网名和壁纸,对钢琴和pokemon的喜爱;Pam住院后给David发的邮件还不忘交代家里需要注意什么,给女儿安排什么钢琴老师,给Margot制作的通讯录备注;David陪妻子跑步抗癌,拍摄VLog记录每一天,因为妻子去世得了抑郁症,邀请女儿参加各种活动(虽然总被无情拒绝。。

)Peter跟David要菜谱,学着给Margot做她妈妈独创的秋葵浓汤;他们都是性格内敛的东方人,或许不会像西方人一样天天把Love you,Dear,sweet heart挂在嘴边,但他们有自己表达爱的方式,就像不善沟通的David更喜欢用摄影机记录生活一样。

导演可能希望告诉我们,只要愿意坦诚地沟通,没有什么坎是过不去的。

如果像David和Margot一样因为担心谈及妈妈会让对方伤心,那这种披着保护外衣的爱反而就成了另一种伤害,关系也会越来越疏远。

你以为自己看了一部悬疑片,其实这是一部教育片。

 6 ) 以爱之名(剧透预警!!!!!)

男主角David和大多数父亲一样,对女儿Margot爱的深切却又笨拙的不知如何表达;对女儿的生活严加约束却又时有愧疚;明明对女儿的生活无比好奇却又不好意思主动开口询问。

自从母亲Pam罹患癌症去世之后,父女两人间的隔阂越来越大。

父亲认为Pam的死是两人心中永远的痛,所以试图通过绝口不提此事并清理掉所有Pam留下的痕迹让女儿逐渐忘掉母亲。

而女儿却把对母亲的回忆当做生命中重要的一部分,希望父亲可以和自己一起重拾和从前一样美好的生活,但懂事的她见父亲的态度又不好意思主动提起母亲。

两人都在用自以为最好的方式保护对方,却别扭的在Pam去世的伤痛中独自挣扎并渐行渐远。

直到女儿失踪,父亲通过社交网络才层层深入地了解女儿的内心。

这段剧情设计的非常巧妙,把对女儿性格刻画的层层深入和案件解密结合的丝丝入扣。

首先父亲发现女儿并不如他想象的这么受欢迎,反而在学校十分的孤僻。

紧接着他发现女儿可能还涉及金钱和毒品交易,完全打破了他对女儿乖乖女的印象。

一个因寂寞误入歧途的青春期少女形象跃然纸上。

最后,剧情斗转,原来女儿偷偷退掉钢琴课只是为了把学费攒下来给同样母亲患病的陌生网友,她还是那个单纯善良的小天使。

当女儿经历九死一生重新开始新生活之后,父亲终于意识到父女两人的心结所在。

犹豫的打出:”妈妈也会为你骄傲的。

”女儿开心的回了笑脸,父女二人终于得以坦诚面对过去的伤痛并勇敢迎接新生活,影片也在这里结束,皆大欢喜。

从这对父女的经历,我们可以学到的不仅是沟通的重要性,而且包括如何面对生活中的伤痛。

是试图掩盖和遗忘还是勇敢面对并将这痛苦内化成生命中的一部分并带着它前行。

父女俩的矛盾所在就在于都以爱之名为对方选择了处理痛苦的方式,殊不知这反而让两人都经受了更大的折磨。

影片中另一对亲子是女警官Vick和她的儿子。

儿子单纯地爱慕着Margot,偷偷注册了账号看Margot的网络直播。

为了唤起Margot的同情撒谎说自己的母亲和Margot的母亲一样身患重病,自己为了付母亲的的医药费不得不拼命打工最终还面临退学。

而他万万没想到善良的Margot真的会打钱给他。

他纠结许久还是决定把钱还给Margot并当面坦白。

然而却在解释的过程中不小心把Margot推下悬崖。

慌乱之中他打电话向母亲求救。

巧合的是他的母亲偏偏又是一个警官,而她清楚的知道这个罪名对儿子意味着什么。

于是,她决定用自己的职业技巧为儿子脱罪,将整个事件策划成了一起完美的谋杀案,甚至不惜为儿子找一个替罪羊。

若不是Margot的父亲执着到底而且智商逆天,Margot可能真的从被误伤变成被谋杀了。

同样的,Vick警官以爱之名保护儿子,甚至不惜以身犯法为儿子脱罪。

若是她在案件一开始就配合调查,Margot就不用在受伤缺水的情况下在悬崖下挨过五天了。

更不用说,若是Margot的父亲没有坚持调查,Margot因为他们母子命丧悬崖,儿子亲手杀了喜欢的姑娘,他心里会怎么想?

Vick警官一直到最后一刻都坚持整个事件是自己一手策划,跟儿子毫无关系。

把所有责任都揽到自己身上保护儿子,我们该歌颂她的伟大吗?

可她是试图谋害别人女儿的杀人犯啊!

母爱让人变得勇敢,也让人失去理智。

人性的复杂在这里显露无疑。

一个单纯暗恋别人的小男生,一个爱子心切专业过硬的女警官,他们都是以爱之名做着自以为对的事,却成为本片最终的凶手,不得不让人唏嘘。

而这也正是本片的精华所在:动机善良并不代表行为的正当性。

其他有意思的地方,比如新闻发出之后群众的反应。

Margot的同学本来对Margot的失踪都持事不关己的态度,新闻热度上来了之后又都纷纷开始跟Margot攀关系,甚至直接谎称"Margot在我这里"。

这里对人性的刻画十分微妙。

借同学失踪蹭热度并不会给他们带来荣誉和名气,但他们还是蹭了。

这是用理智很难理解的现象,但在我们的生活中却又如此切实可见,把人们那一点隐秘的虚荣心和博关注的心理暴露无遗,哪怕那些关注并不是对于自己的。

除此之外,影片采用大量操作界面的展示方式,把包括如何破解各种密码和如何搜索和整理信息的细节都一一展现,并且通过鼠标在不同选项上停留的时间来展现主人公的急切和犹豫(鼠标自己都可以成一个演员了)。

再加上John Cho表现力超强的一张脸,全程iphone自拍模式下的无死角的表情变化,让人叹为观止。

毫无疑问今年最惊喜的影片之一。

 7 ) 什么样的人会去电影院看电脑桌面?

什么样的人会去电影院看电脑桌面呢?

看着[网络谜踪]的海报,约翰·赵的侧脸,我陷入了深思。

它所有的画面,都是电脑桌面、聊天窗口、视频播放界面……如果是视频网站发行,在电脑上看,这才叫“是观看一部电影,还是置身其中”。

但是偏偏它上映了,而视频网站没有。

怎么办?

虽然我只是影视行业的边缘人,游民,搬砖工,却仍有一种深深的使命感,觉得自己有义务推动优秀院线电影票房攀升,促进全人类电影事业的进步,好在金字塔底部讨一碗饭吃。

撇开形式,[网络谜踪]的剧本也特别扎实。

为反转铺垫了层层细节。

可就是因为全程“截屏”,已经有不下于三个人对我说,这片不适合在电影院看。

都不看我就要饿死了啊。

去影院看“桌面电影”的精准受众,到底是谁?

或者问,这个月是谁,间接给我加了一顿鸡腿?

解毒指数:8/1001导演都怂先前看另一部桌面电影,[解除好友:暗网],也有记者问导演:你希望观众通过什么途径观看这部电影呢?

[解除好友:暗网],同样全程利用桌面,完成了电影叙事一看这位斯蒂芬·思科就没有信念感,一问就怂:我希望他们在影院看。

(来自你姜:“希望”??

能不能硬气点!!

)虽然我也很爱在家看点视频,方便。

但也有些电影,需要和人们共享。

每次我和一群人看这部电影时,真是惊心动魄,人们一起做出反应,一起笑一起哭一起受惊,这才是享受。

我本来也以为在笔记本上看这部电影,会很平淡。

但很多人在电脑上看,也被它打动了。

这样增添了真实感,让人更直观地体验了电影的情境。

所以不管人们以那种方式欣赏,我都很开心。

这种和稀泥的回答,我还得在文末标注上它是个参考资料,憋屈。

如果连导演都怂,还有谁能理直气壮地说,给我去电影院看?

02疯子够狠应该就是这位制片人,提莫·贝克曼贝托夫。

提莫·贝克曼贝托夫他倒不是第一个做起“桌面电影”的人。

[凯利女王]、[弹窗惊魂]都在他的[解除好友]之前,但一提到桌面电影,绕不开的第一人,就是他。

他说,可能是因为,我们最早把这种形式带到院线吧。

他指的是[解除好友],[暗网]的前作只有他第一个觉得,桌面电影,就是可以在大银幕上看。

连约翰·赵也曾拒绝过[网络谜踪],“因为我不想拍一部‘场景’是屏幕的电影。

但导演说服了我,我们是在拍一部电影而不是油管视频。

”贝克曼贝托夫却一部又一部。

他说,我觉得应该每年拍50部这样的电影。

他是个疯子。

2004年,他拍了[守夜人]这部商业大片,以420万美元(约2885万人民币)的成本,创下1587万美元(约1.09亿人民币)的俄罗斯票房神话。

续作[守日人],成本不变,票房涨到3172万美元(约2.18亿人民币)

2015年,他又担任了[他是龙]的制片老老实实拍商业片,他前途不可限量。

可他说,这不好玩了。

循规蹈矩扛着摄像机,拍个电影赚个钱,满足不了他了。

他把GoPro相机绑在演员身上,以监制身份参与了[硬核亨利]。

影片在2015年多伦多电影节首映,观众、媒体全跟着他一起疯了。

从第一个镜头,一直到结尾,观众都跟随亨利的视线看世界

全程第一人称镜头,和自己上场肉搏一样刺激据IMDB的估计,这部电影的成本大概在200万美元(约1375万人民币)。

当然啦,IMDB的这种估算,非片方数据,也出现过完全不准的情况,尤其是小制作,有可能大大高估。

但它全球1680万美元(约1.15亿人民币)的票房,却是实打实的。

好莱坞向他伸出橄榄枝,要他翻拍[宾虚],他还“不知悔改”。

它翻拍自1959年,威廉·惠勒的经典,是个吃力不讨好的活商业史诗大片耶,他还要玩新形式。

这形式叫派拉蒙哭笑不得:这回,他把GoPro摄影机绑到马身上,那拍到的镜头,一片黄沙滚滚,尘土飞扬。

你说那是创新,是艺术,但派拉蒙也可以说,他是让观众吃土。

所有“第一马称”视角的镜头,被派拉蒙全部退掉。

即使这样,贝克曼贝托夫还是玩过头,[宾虚]成了2016年最著名的大扑街。

至此,他对大片厂死了心,开发出一套“screenlife”,专用桌面形式拍电影。

或者用他的话讲,“把小屏幕放在大屏幕上”。

03世界在变疯狂。

他手头上已经有14个项目了,而且不仅仅是[解除好友]系列、[网络谜踪]这样的恐怖、悬疑类型,甚至还有爱情片,喜剧片。

他甚至戏仿道格玛95的“纯洁誓言”,编了一套screenlife的宣言:电影故事必须在一个广角镜头中发生,显示完整的计算机屏幕;必须让人感觉实时发生,并且只能显示一个角色的电脑画面。

道格玛95这个例子由贝克曼贝托夫提出,太有意思。

一年拍50部桌面电影,让观众总是在大银幕上盯着小屏幕,疯狂。

道格玛95虽同样激进,理念却截然相反。

它提倡记录真实粗粝的生活,不强调技术。

他们要手持摄影,要不经修饰的音画,不能打光,不能配音,不能配乐,不能加滤镜。

拒绝所有矫饰的技术手段。

激进到提出者也没法遵守。

从第一部道格玛电影[家宴],就不断打破规则而screenlife本身,就是一种技术手段。

但这种技术,却足以成为道格玛95的一个特例——道格玛要记录生活,而这种技术,已经成了我们的生活。

像贝克曼贝托夫说的:我觉得我生命的一半——我生命中最重要的事件——都发生在屏幕上。

我在这里交到朋友,失去朋友,恋爱,失恋,拍电影,合作,争论。

最重要的是,我在网上做出道德选择。

因为说出真相或撒谎,都时时发生在今天的网络世界。

你不看一个人的手机屏、电脑屏,你就不可能真正了解他;你不看屏幕,也不可能真正了解这个世界。

上世纪60年代,麦克卢汉就提出了“媒介即讯息”:任何一个时代所使用的媒介,比这些媒介所传播的信息,都更有意义,更代表这个时代。

这些学术观点弯弯绕绕,但当我在大银幕上看到[网络谜踪],含义格外清晰。

这是今天我们的生活我每天会有十个小时盯着电脑屏,看新闻、看资料、发微信、看视频、写稿;回去依然对着手机屏。

当我把视线从我的电脑屏、手机屏上移开,盯着大银幕,看着别人的小屏幕,抽离出来的视角,令人清醒。

原来这些屏幕早就定义了我们的行为方式、我们的生活方式。

[网络谜踪]里,父女俩一直没有就母亲去世的事,交流过感情。

但他们在电脑上的一次次操作,却泄露了所有秘密。

隐藏妻子最后的视频,是父亲怕触景生情

打出来又删除的光标,是父亲的犹豫

推文被保护,是女儿的压抑

好友清单,是每天面对的人际关系

冷清的直播间,是渴望交流的心情最令人触动的,是开场镜头,导演将它称作[飞屋环游记]式的开头。

[飞屋环游记]那闪回的十分钟,撷取了人生重要时刻,短短光影,浓缩了一对夫妻一生的生死离别。

而[网络谜踪],是用电脑桌面,浓缩了这个家庭的回忆。

记录下欢乐时光的视频,一次次连线对话,备忘录、邮件里妻子的就医信息,孩子偷偷搜索“姓”交是什么,甚至连windowsXP的默认桌面,也显示着女主人的生命,永远停在了那个系统所在的时代。

现代人最隐蔽的内心,对别人撒谎,却不曾对电脑隐瞒。

它们一次次暴露在光标的移动、双击中。

你朋友圈只点赞不说话。

他微博上浪,微信上苟。

她每句话后面都带着[/微笑]。

“对方正在输入中”从此没了下文。

每个应用的小红点,都消得干干净净。

我想也别问谁会去影院看这部电影了。

也不是疯了,只是生活在现代,又想清醒那么100分钟。

参考资料:[1]Dan Jackson.How 'Unfriended: Dark Web' Recreates the Scariest Corners of the Internet[OL].https://www.thrillist.com/entertainment/nation/unfriended-dark-web-stephen-susco-interview,2018.7.20.[2]Jen Yamato.With 'Searching,' 'Unfriended' and beyond, Timur Bekmambetov seeks a new cinematic language that mirrors our digital lives[OL].https://www.latimes.com/entertainment/movies/la-ca-mn-timur-bekmambetov-searching-unfriended-dark-web-screenlife-20180817-story.html,2018.8.17.[3]Eric Kohn.Timur Bekmambetov Is Done With Hollywood and Only Wants to Make Movies on Computer Screens[OL].https://www.indiewire.com/2018/08/timur-bekmambetov-screenlife-interview-searching-unfriended-1201989768/,2018.8.1.[4]momo.John Cho Stars In Thriller “SEARCHING” – Out In Theatres August 31[OL].https://caamedia.org/blog/2018/08/29/john-cho-stars-in-thriller-searching-out-in-theaters-august-31/,2018.8.29.[5]票房数据:http://www.kinobusiness.com及https://www.boxofficemojo.com[6]Geoffrey Macnab.'Profile' director Timur Bekmambetov plots slate of 'Screen Life' movies after box office success[OL].https://www.screendaily.com/news/profile-director-timur-bekmambetov-plots-slate-of-screen-life-movies-after-box-office-success/5126902.article,2018.2.11[7]Andrew Utterson.Technology and Culture, the Film Reader[M].New York:Routledge,2005:87-88-文:姜不停文章源自微信公众号:电影解毒

 8 ) Searching,反射的则是现实社会

这是一部剧情非常简单的影片:爱妻患病去世后,作为单亲家庭,David Kim身为父亲,又不善言辞,小心谨慎陪伴维系和女儿的关系。

突然有一天,女儿失踪了,毫无迹象... 父亲对女儿的生活实际朋友知之甚少,只能通过互联网逐步了解女儿的情况,抽丝剥茧慢慢还原女儿失踪前后时间线梳理。

忘记是谁说过的,「能把简单的故事拍精彩,恰恰是不简单的事」。

除了拍摄手法非常新颖之外,导演也的确很会抓观众的心,影片节奏控制得当,在观看的过程中,似乎有产生一种看news或纪录片的错觉。

如同一片片剥洋葱般,让我又一次体验久违的 "本格推理" 。

注意到影片的几个标签里有 “惊悚” 二字,本以为是恐怖片,看玩后我就明白了,为何全片没有一个血腥恐怖的画面,但看完后却令人感觉脊背发凉,惶惶不安(后文会详细展开说)。

我想,这部片子一定有打击到一部分 “脸盲”患者 (笑.gif),发现女儿失踪后,David火速翻看女儿社交账户寻找线索,和女儿常联系的网友信息表格化罗列,并逐一打电话了解情况(含照片、名字、说辞、哪天在干什么等信息),这边不得不感叹,不愧是工程师,父亲应该是一个有条不理的人。

在众多的社交平台,与女儿互动频繁的人员中,David总能发现哪里和哪里看到了熟悉的面孔,这真的是一个很了不起的直觉/能力/第六感... 怎么说都行,这也是父亲最终找到女儿的关键之一。

关键之二,我不清楚有没有人和我有一样的疑问?

当第一次见到负责这个案件的女警官时,知道名字后,David上谷歌搜索了一下。。。

我觉得这个行为很奇怪,David是个没有安全感的人么?

凡是出现一个新的人,都要搜索一下???

当时看到这边,特别不能理解。

但最终也正是他这个 “怀疑一切” 的态度,救了女儿。

他搜索了她,看到一张她和一群人的合影。

而后在女警宣称抓到嫌疑人时,嫌疑人自己录了个视频录像作为有力证据,视频里的那个吸毒男人的脸,正是大卫之前随意搜索女警时,出现在合影照里的那张脸, 女警早就认识这名“嫌犯”。

自此后,David开始重新梳理,个人认为,这个是全片最重要的一个点。

David 如果从头到尾没有任何质疑这位警官的话,这起失踪案将是一个彻头彻尾的阴谋悲剧。

>>> 哪 几 点 映 射 了 现 实?

1. 学习班负责人(顶着泡面头发的女生,记得皮肤有点黑)女儿刚失踪时,根据和女儿最后的聊天记录,她在上学习班,大卫电话过去询问女儿学习班有无异常表现等,想从侧面获取一些线索,但学习班负责人有点不耐烦,一直强调自己和他女儿也不是很熟,只知道她最后是几点离开的学习班。

但到了后面一幕,女警宣布已经抓到凶手了,说凶手在视频提供的证据也显示女儿多半凶多吉少,可推定为遇难,随后电视新闻媒体大肆报道最新进展,社交网络也不示弱,其中就有那个泡面头女孩的一个视频,她在镜头前痛哭流涕,说Margot和她关系非常好,表示她很痛心这样的结局。。。

影片有给到一个细节,她的这段视频点击率蹭蹭蹭的上去了,记得是六位数曝光。

很虚伪不是么?

蹭热点也不带这样的... 2. 社交头像 = 照骗 ?这么一棒子打死说的那么绝对是不太好,不过应该说现在很少有人会用自己真实的照片做头像(除非有些特殊网络平台这么要求用户上传真实头像)。

也是出于安全考虑,个人隐私泄露问题已经很严重了。

即使是本本分分传了真实照片的一部分人,为了让照片看起来光彩夺目,通常也是把自己照片P的连自己亲妈都认不得 ╮(╯▽╰)╭影片中,当警方已经基本认定Margot遇害,新闻媒体纷纷报道后,David想起邮箱先前收到一个殡葬服务的广告邮件,他当时已经意志消沉无力再奋起反击,点开了邮件,按要求上传了Margot的一些生活视频资料,提交成功后,弹出一个页面,David看着页面,眼睛直了!

那个女人的脸,他搜索时见过,不就是和女儿视频互动最多的一个网友 "炸鱼薯条" 嘛!

他快速搜索这张脸,又发现很多广告,品牌宣传都有这张脸!

应该是对方网上随便找了一张广告模特的照片当头像而已。

这边就让我想到,现实中很多经济诈骗犯罪经常如此,骗子感觉换个头像感觉就是换了个人一样,如果有实名制,相对好一些,通过手机号锁定人员,但是对于受害者来说,举证会变得非常困难。

3. FIN外套,被打的男生影片进行到,大卫发现女儿很喜欢去一个湖放松心情,那个湖离女儿最后被监控拍到的地点也只有5min距离,很快通知到警方这个新线索(这个时候david尚未怀疑女警)女儿的汽车被打捞出水,车内物品情况照片,发现有一件外套带着「FIN」圆形图标。

大卫突然想到在哪里见过,迅速翻找到一个女儿的网友,其头像照片身穿的衣服就带有这个图标。

大卫迅速翻看该男子的社交动态,7min ago 他在一个剧院... 火速赶到那里,找到这个男子,当场对峙起来,动手打了他。

全程被剧院的其他人拍摄下来放到了网络上。

也因此,女警禁止大卫继续参与协助调查。

最后大家知道了,被打的男生是冤枉的。

虽然很能理解大卫的心情,但随便怀疑别人并施加武力,这不能解决任何问题反而让事情变的更糟。

社交环境人人都想变成焦点,成为QUEEN / KING, 热衷于各种晒自己个性的生活,这往往也给一些别有居心者提供了便利。

4. 包庇儿子的罪行最终大家都知道了,女警的儿子推Margot下了悬崖... 回家告诉他妈妈,身为女警也同时是一位母亲,她居然第一想法是帮着儿子掩盖,伪装成 “离家出走”。

Margot失去母亲,又有吸大麻的情况,说她和父亲关系不和离家出走,大众是完全会相信的。

问题来了,为什么她会这么做?

作为警察,她一定是非常清楚的,全美每年有多少失踪少男少女案搁浅着,或者说不了了之吧,她一定是把握很大,才会甘愿冒这个风险来帮助自己儿子度过这一难关。

不想说权利腐败那么大,但至少是职权的滥用。

当警察都不值得相信了,那还能相信谁呢?

难道我们也要像David一样,凡是生活中新认识接触到的人都需要搜索一下?!

(我们也没有google)。

随便谈谈观后感,没想到啰嗦了那么多... 感谢耐心看到末尾的朋友,最重要这实在是一个难得的佳片!

值得去啰嗦几句。

我又忘了是哪位大导演讲过的,“好电影,不是那种看完后你会激动的站起来鼓掌,而是那些让你看完后瘫坐在座位上沉默许久的... ” 我想 searching 就是这样的电影。

- END -

 9 ) 《网络谜踪》的结局有哪些细思极恐之处?

本片男主是一个长得很像钟汉良的美籍韩国人David Kim。

他在经历了丧妻之痛后和女儿之间产生嫌隙。

她的女儿擅长弹钢琴,平时乖巧听话,却突然失联。

David想办法进入了女儿的社交网络,疯狂寻找她的生活轨迹,并最终在郊区一处湖边发现了女儿的车钥匙链,以及沉于湖底的空车。

至此出现了八个嫌疑人:1.Margot的实验室同学:

可疑点:与Margot不熟,但在案发深夜相约学习。

2.Margot的发小Issac:

可疑点:1、约她爬山并称她并未出现;2、与Margot关系并不熟。

3.Margot叔叔Peter:

可疑点:1、食用大麻;2、与女孩有“暧昧不明”的短信;3、衣服出现在湖底的车里。

4.惯犯Randy:

可疑点:1、认罪侵犯和谋杀;2、被警方鉴定为开枪自杀。

5.直播网站好友 F&C:

可疑点:1、了解女孩的历史,拥有她的信任;2、得到过她$2500的资助。

6.Ins 粉丝Derek:

可疑点:1、社交媒体上性骚扰女孩;2、爱发持枪、吸毒图片。

7.警方女侦探Rosemary:

可疑点:1、志愿破案动机不明;2、阻止David参与调查;8.Margot自己:

可疑点:1、伪造护照;2、把父亲给的学费另作他用,并用Venmo给自己账户“洗钱”;在影片大部分时间里,你会跟着男主进行快节奏的搜证和推理,然而这部影片最大的看点不是推理,而是叙事的载体:所有人物都是活在社交媒介中的,从facebook、ins到直播网站,镜头在电脑、手机、摄像机等各类屏幕间来回切换讲故事,电影本身是对故事某种程度上的“二次曝光”。

这不仅让观众有真实代入感,而且使得每个人物都看起来虚拟、可疑,加强了悬疑色彩。

第二个看点是美式社交生活:为了求证,男主跑遍了美国年轻人的社交系统,从三大(fb、ins、tweeter)到转账app Venmo,还有邮件gmail、直播网站YouCast和八卦中心Tumbler。

案件发生之后,网上出现很多热心“网友”,但并没有谁是女主生活中真正的朋友。

最后会将希望坚持到底的唯家人而已(虽然两代人之间也难免有代沟:David用的是PC,而Margot是 Apple)。

简言之,该片是一部以低成本撬动高票房的佳作,虽然叙事手法略显青涩,但表现方式有新意,结尾也收的恰当——即便猜得出凶手,也猜不到结局。

 10 ) 本格推理的创新游戏

从阿加莎女王和柯南道尔算起,悬疑推理的历史已超过百年。

从严谨的本格推理,松本清张开创的社会派,到东野圭吾、岛田庄司、伊坂幸太郎等大批日本作家的开疆辟土,推理作品得到了长足发展。

与此同时,悬疑电影作品也蓬勃生长,无论是希区柯克影片的步步紧逼,《东方快车谋杀案》等推理文学改编,《神探夏洛克》的经典影视化,还是《穆赫兰道》《致命ID》《记忆碎片》等等优秀作品,更是充分运用电影独有的影像媒介和声音渲染,将悬疑和推理的紧张体验推向了极致。

悬疑推理虚构作品也早已枝繁叶茂,成为经典扎堆的影视类型,也为后来者试图创作出新意制造了难度。

一部低成本的《网络谜踪》却在浩瀚的本格经典面前玩出了新意。

当然,这并非形容它的悬念和结构本身。

即便不剧透,稍有经验的观者也很容易从线索中找出真凶。

然而,这并不妨碍观者持续保持看下去的热情。

因为它采用了极为新颖的表现手法,以及阐释了极富时代气息的主题。

故事从一个幸福家庭的变故开始,年轻的母亲患癌去世,单身父亲陪着女儿慢慢长大。

某天,女儿却在毫无预兆的情况下失踪,悬念和推理由此铺开,焦灼的父亲与积极主动的警察密切配合,一步一步走近真相。

而直到最后的反转抵达,之前的线索和证据像积木那样突然组合成新的逻辑,真相竟然与惯常的思维相距如此遥远。

一个看似老套的推理架构,却被导演装进了充满电子风格的别致画面中。

整部电影完全由电脑屏幕构成,摄像头监控、操作界面、网络视频、聊天记录和文件夹提供了所有剧情和基础信息,并且推动了故事和推理的不断延伸。

最初几个设置账号和分类照片的操作流程,便轻松又充分地交代了幸福家庭的背景,与《飞屋环游记》片头的蒙太奇画面同样精湛。

之后的画面也完全处理成网络视频的低像素和高颗粒度风格,然而这丝毫无损它的精彩。

相反的是,观者需要更为专注和用心,在快速闪动的网页截图和自拍照片中寻找引发女孩失踪的蛛丝马迹。

将画面全部固定在电脑屏幕的设定无疑为剧本创作增添了极大的难度,却也提升了观影和解密的趣味。

本格推理在历经百年仍然魅力无穷的原因也正在于此,它将观者放在了和创作者同样的高度,并不以跳跃意识、快切画面或是视觉奇观来影响观者的判断,而是将全部证据展示出来,只通过逻辑和架构的差异来取得令人震惊的结论。

唯一的公平也许在于网络交流和电脑界面为推理提供了障碍,因为它比普通的电影画面有了更大的信息量,其中的角色、线索也有了成倍增加。

除此之外,故事紧贴时代的议题也发人深省。

电影主角是一对亚裔中产阶级父女,他们身份普通、家庭平凡,母亲的早逝奠定了忧伤的氛围,在此基础上,女儿突然失踪,并从表面的平和乖巧转变为与叛逆、放纵、绝望扯上关系的不良少女。

随着追寻女儿的踪迹,父亲也走入了女儿的内心世界,察觉到丰富而敏感的少女情怀,以及自己对女儿成长的忽略,态度的粗暴,发现彼此之间存在已久的隔膜。

真相所揭示的宠溺和包庇同样是一段扭曲的亲子关系,无论是悬念还是真相,都在告诫我们要珍视家人、友好沟通,以此换来真正的互相理解和长久幸福。

发表于《每日新报》。

《网络谜踪》短评

其实抛去形式的话,故事本身还是比较狗血的,反转说服力也欠缺。但因为坚持把所有的镜头都用各种电子荧屏展示,除了电脑页面还有电视新闻、监控录像等等,有种奇异的满足窥探欲的感觉。整部电影就好像在网上找到一个都市传说之后拼命谷歌了两小时看遍各大论坛各种留言的感觉。作为新导演的第一部长篇,把形式拿捏的还是得当,甚至有些太老练了。不过这部电影和亚洲首富连看会令人思考,一部是疯狂拿自己的肤色洗脑,一部是完全隐去亚裔背景,完全两个极端啊

6分钟前
  • 米粒
  • 还行

有种窥探别人隐私的感觉,所以感觉100分钟过得飞快。果然,人类本质就爱窥探隐私。

7分钟前
  • 喝豆乳也没用
  • 推荐

转折的太生硬

9分钟前
  • Xbon深海鱼🌈
  • 较差

形式绝赞!媒体狂欢和换女号两段最惊悚带劲,网络时代的可怖之处由此表露无遗,但故事整体落后当下的网络文化非常多,想想《黑镜》都拍到哪了,这才哪到哪。

12分钟前
  • 哪吒男
  • 还行

期待过高了。拍得不错,剧本和表演其实errrrr……

16分钟前
  • is4dog
  • 还行

看之前以为是突出父爱的电影,看完发现并不全是,电影手法很特别,情节节奏流畅,没有大的bug,不错。

17分钟前
  • 纤纤
  • 还行

形式大于内容但形式并不讨巧,内容非常平庸。表演零分,没有摄影,音乐负分。角色理所当然,真相转折生硬,动机完全是硬安上的不可信,比新闻和tru crime doc都无聊。整体来说就是品味很差。

20分钟前
  • Doradora31
  • 较差

一些细节禁不起推敲,但形式上足够新颖。《网络迷踪》对希区柯克式的悬疑进行了一次现代化的革新。完全借助各种网络媒体界面的变化来推进,正是由于网络已渗透我们的生活,这种表现才不至于让人觉得故弄玄虚。剪辑的水平的确令人惊叹,只不过看似奇观式的体验却丧失了属于电影的魅力。

21分钟前
  • 出火吐暴威
  • 较差

DOP的活儿太好干了 除了电脑截图 几乎没他什么事儿了~

26分钟前
  • 睿蕊
  • 较差

这部的剧本文本和节奏把控比《暗网》要难得多的多的多,作为处女作长片非常扎实了。前半部分有点拘泥于形式,后面也算渐入佳境,开始呈现出网络屏幕表皮下的电影化本质。剪辑过于优秀,中间那段换传统思维基本没法剪,但他们剪得顺理成章。网络语境下的类型片,不要迷失在形式主义上就好。

29分钟前
  • 糯木
  • 还行

Amazing! 剧本写得太好了,千回百转。几乎没有实景拍摄,但节奏感超强。这种拍摄方式真的太省成本了。

33分钟前
  • 香槟塔
  • 力荐

It’s official. John Cho is my imaginary hubby.

37分钟前
  • Nanccccccy
  • 推荐

如果说20年前的《女巫布莱尔》证明了DV普及的时代如何拍电影,那么《网络谜踪》则进一步实践了,网络普及的时代怎么拍电影。一个寻找失踪女儿的故事,深得网络时代的创意,完全通过互联网、监控视频、自媒体、谷歌地图等完成。步骤严丝合缝,悬念铺设看似随意却处处有玄机,既有扣人心弦的紧张段落,又有温馨暖人的亲情,到谜底揭晓的那一刻,绷紧的心脏可以放松一下了,这个结尾既合理又有说服力。

38分钟前
  • 内陆飞鱼
  • 推荐

好莱坞编剧们技巧用得真熟啊

42分钟前
  • 赵启辰
  • 还行

这就是好的编剧,这个剧情展开,神了

45分钟前
  • #Pekingcat#
  • 力荐

8.7???太不可思议了……好吧 我来拉低一下分数

46分钟前
  • 柴禾-ChaiHe
  • 很差

为John Cho啪啪啪鼓掌,真正的喜剧正剧独立大片全能多面手演员。

47分钟前
  • helenharris
  • 推荐

:)适合用电脑来看的电影。在桌面程序缩、放、开、关、叠加的紧密调度下,叙事效率很高。击打删除文字和鼠标游移操作的节奏和速度,做到了传递角色情绪的作用。剧情反复追溯到母亲的菜谱、邮箱、通讯录,强烈的表达了父女俩对母亲的思念、依赖与紧密联系;父女关系缺乏沟通、停滞不前用电脑400多天未更新的软件来表现。在类型片的剧情基础上还带到了一些社会、环境还有人性的问题。剧情上通过女警和父亲智商差异来推进剧情,不如通过父爱的执着来推进更加合理与感人。最后画面停留在女儿使用电脑的视角上看父亲的留言,个人觉得不如留在父亲电脑上敲出最后那一句话发送的视角会更统一。:(

51分钟前
  • DR邬梦雨
  • 还行

非常新颖的表现形式,整个故事都在电脑屏幕上完成,节奏感把握得极好,多处反转出人意料,想起前面的铺垫又觉得顺理成章,悬疑的氛围持续到结束。影片中各式social media玩得极溜,导演说想要通过影片表达网络有时候也不全是negative的。五个主创拍片十三天却在电脑前剪了两年!

54分钟前
  • Cherry樱桃之远
  • 推荐

讨厌这种拍摄方式。为反转加一星。

56分钟前
  • 西门吹花
  • 较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