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真是一部发人深思的影片,这种题材的影片本身就很锋芒锐利直指社会道德和良知,而男主角入戏的演出,更是真实地表现了人性的残忍和自私。
而这也是人类再怎样演化,智商再怎么高都不可能摆脱的动物最原始的本性。
所以人类发明了道德和良知的牢笼来禁锢“本性”这头强大的怪兽。
若它冲破了牢笼将无比凶残危险。
所以我们人类最大的敌人其实是自己内心深处那个怪兽,不求战胜,能够压制和把它囚禁,做人这辈子就已经很难得了。
鲁迅的小说《药》里有这样一段情节。
华老栓的儿子得了肺病,为了给儿子治病,愚昧落后的他相信人血馒头能治病的迷信邪说。
于是,他想方设法,用积攒下来的一包洋钱,买了一个人血馒头喂儿子吃下,以便治愈儿子的肺病。
尽管这是小说里的故事,但在现实中这样的事情确有发生,而且还被改编成了电影《细伟》(又名《食人狂魔》)。
在泰国,许多家庭里都会有这样一个场面,大人们吓唬小孩说:“如果不乖,可是要被细伟吃掉的”。
可见,细伟已经成为邪恶的化身,就像撒旦之于西方一样,细伟的威慑力,在泰国深入人心。
细伟是何许人也?
他是泰国历史上最臭名昭著的连环杀童食人魔,专挑小孩下手,对他们剖心挖肺,然后把心脏等器官烹煮食用。
从1954年到1959年,细伟至少杀害了6名儿童,其中最小的仅有5岁,最大的也不过11岁。
死后,他的尸体被做成了干尸,陈列在泰国大皇宫对面的诗里叻医院医学博物馆,目的是展示非自然死亡的人体构造,以及对犯罪行为展现威慑作用。
细伟的本名叫黄利辉,之所以有这个绰号源自泰国签证官的不耐烦。
黄利辉在中国广东长大,但因国内战乱不断,家中亲人大都死尽,苦于无出路的他,来到泰国以求安稳生活。
在过关时,签证官对柔软的黄利辉并不待见,三番两次把他的名字写成细伟,即使黄利辉多么愤怒,他都不以为然。
名字的改变,预示着他悲剧人生的开始。
人间太苦,对他来说,等同于一场炼狱。
独身一人远在异国他乡,没有技能,没有名字、没有尊严、没有亲人、没有朋友,更没有钱。
生活就像泥潭一样,死死的拽住他,不管他同意与否,硬生生的把他拉入深渊。
前来接他的叔叔对其并不上心,随便把他安排在一家作坊杀鸡便扬长而去,可在这里,他的生活并不如意。
吃饭时,老板娘不让他夹菜,只许吃白米饭;工作时,老板的女儿经常挑逗他,一旦反抗,就是一顿毒打。
受不了欺凌的细伟,趁着老板一家人外出,偷了他们的钱,扒上火车跑到了码头干苦力。
然而,命运并没有就此眷顾他。
由于患有哮喘病,以及身体瘦弱,他在码头被周围的工作看不起,时常拿他来开玩笑,甚至殴打。
不仅如此,他们还毁掉了黄利辉用来治病的药,码头老板见他不适合干这份工作,便辞退了他。
接踵而至的打击,于细伟而言,无异于雪上加霜。
他又找了一份替人耕种的活儿,对未来,他燃起了希望,即使在种菜的过程中会有黄口小儿丢石子。
可黄利辉这一次没有还手,一心一意的打理庄稼,也许是皇天不负有心人,他种的菜,长势喜人。
可是,一场暴风雨过后,田被水淹,菜被风毁,他的病也越来越重。
黄利辉彻底绝望了,他不再期待生活,人性也由之前的善良、纯真变得扭曲、狠毒。
他想起了母亲在家用死刑犯的心脏熬药给他治病的方法。
于是,他有样学样,杀不了成年人就对儿童下手,用小吃、气球等办法引诱小孩上钩,然后取其性命。
细伟把尸体解剖后,用他们的心脏做药引子,在沸火的加热下,熬成一碗药趁热喝下。
作恶多了,终会失手。
黄利辉在一次行凶中,慌忙中把作案工具留在了现场,警方据此找到了他,将其逮捕。
审讯时,泰国警方利用他心底最柔软的感情,即想回家的心理,诱导他承认所有杀害小孩的案件。
在法庭上,黄利辉对其罪行供认不讳。
可细伟被枪决后,还是有小孩失踪且被杀。
迄今为止,关于细伟的判决都存在疑点,许多人怀疑他只是一个替罪羊,是权势为了平息民愤捏造出的谎言。
但六十多年过去,细伟的家人或许早已离世,多少年来,也无人来泰国找他,所以他的案件也就成了悬案。
虽然细伟的故事骇人听闻,也是最大的噱头,但是段奕宏的表演同样不可忽略。
在泰国拍摄《细伟》时,由于入戏太深,经常做噩梦,梦到墙上都是血,导致睡眠不足。
那段时间,只要一到片场,段奕宏就会恍恍惚惚,有时走路也会摔倒,但他自己又不好意思说。
导演看出端倪,询问后才得知,因为身处泰国,导演便为其找了一位法师做法事驱邪,还建议他改名。
于是,段龙成了段奕宏,寓意光明驱走黑暗,成就一番伟业。
段奕宏是体验派的集大成者,对待表演讲究真听、真看、真感觉。
《细伟》中段奕宏将演技展现的淋漓尽致,其中有两段疯魔般的演技,可谓不负“戏妖”的盛名。
一段是工友把他用所有积蓄买来的哮喘药丢进臭水中,另一段失手误杀小女孩的那一幕。
教科书演技之一。
长期的哮喘病令细伟苦不堪言,几乎无力支撑,于是他下定决心用自己身上的所有钱去买药。
虽然只够买一部分,但他已经知足,可刚出药店门就被蹲在地上闲聊的工友夺走,像扔球似的丢来丢去的玩弄他。
兴趣失去后,随手把药扔进了臭水中,细伟见状赶忙跑过去,捡起已被浸湿的延续他生命的药。
这段前后大概二十秒左右的时间内,段奕宏的贡献了细腻的演技,情绪上经历了八种变化。
当他看见药被丢进水里,先是诧异,觉得这些人太过分,然后带着希望拾起视若珍宝的药,颤颤巍巍的打开包装纸。
紧接着,看到药被水全部化掉,绝望一下子袭来,被逼入绝境的他悲痛到连嘶吼都喊不出来,只能让泪水打满脸颊。
最后,无助的双手掩面,试图接受眼前发生的一切,仅仅一瞬的时间,他就打消了这个念头,眼神由伤心变为憎恨并透露出改变现状的决绝。
教科书演技之二。
细伟在码头做搬运工,由于罹患重疾,身形瘦弱,不似其他工友有着蛮牛一般的力气,被耻笑和欺辱成了他的日常。
唯一与他平等相处,不把他当弱小霸凌的人,是码头老板的女儿,她会为细伟倒茶,为他插上摘来的野花。
细伟在电影中仅有的一次发自内心的微笑,就是面对这个小女孩的善意与单纯。
下工后,细伟躺在木板上休息,可噩梦却很扰人,一直搅得细伟失魂落魄。
这时,小女孩恰巧过来找他玩,但细伟却以为是噩梦中他要掐死的日本兵,等他醒来后发现小女孩倒在自己身上。
段奕宏先是一怔,觉得小女孩睡熟了,推了几下不见动静,才反应过来自己失手杀了她。
他瞪大眼睛不敢接受这一事实,眼神中充满了惊慌和不知所措,愣了几秒钟后,双手捂住嘴巴不让自己喊出来。
最后,抱着小女孩的尸体放声痛哭,好似撕心裂肺般,懊恼和怨恨都挂在脸上,有一种为什么死的不是自己的愤懑。
这两段精分似的表演,都是在短时间内让情绪迅速发生变化,且自然松弛,不拖泥带水。
他的演技变化之大,让观者对细伟这个角色,上一秒还在同情落泪,下一秒就会对他的所作所为恨之入骨。
说一人千面,有些陈词滥调,出神入化又显得过于夸张,但炉火纯青和挥洒自如,绝对恰如其分。
除却演技外,《细伟》最可惜的地方是,导演和制片人关于剪辑的分歧。
最后依据制片人的意见,删掉了段奕宏很多戏份,剪辑成了一部恐怖意味浓重的cult片,还将中文片名改成了《食人狂魔》,以此来博眼球。
至此,《细伟》完全失去了深究人性善恶、探讨世人愚昧和挖掘乱世动荡的深度。
后来,段奕宏在采访中说:“剪辑后我痛哭一场,我觉得剪得乱七八糟,根本不是我之前想象的电影。
”好演员付出了心血却得不到好的结果,这何尝不是一种市场的畸形。
微信公众号,ID:idlemovie微信搜索:闲人电影微博搜索:@Idlemovie
今天看了细伟 老段的演技真的封神 据说他还因为演这部戏噩梦缠身 最后改了名字(之前叫段龙) 片子很压抑 主角处处碰壁 被命运捉弄 经历战争的阴影 连为数不多的美好也破灭了 深深感觉到主角的无奈和痛苦 最终他杀人剖心来吃 也体现了那个时代的愚昧 看完之后去查了黄利辉的故事(有兴趣的朋友可以自行搜索 这里就不一一赘述了) 他的尸体被制成干尸常年在泰国博物馆展览 就算生前有再大的罪恶也不必再这样折辱遗体吧 一个独在异国的孤魂即便死去也未曾得到安宁 而且后来据报道他是否吃人这件事还存在争议 考虑作案的实际可操作性等 加之泰方还恶意用他打哈欠的照片给他立“食人魔”人设 更佐证了黄利辉食人案有被逼供的可能 所幸20年在许多民众联名为他申冤的情况下 博物馆给他举办了正式的葬礼 不论他清白与否 尘归尘 土归土 希望他能安息 r.i.p 如果真是冤案 希望总有一天 这个零落异国的人能够洗清冤屈 如若不然 也希望他的躯体能得到最起码的尊重🙏🙏 r.i.p.
《细伟》它还有一个颇具噱头的名字《食人狂魔》,在我眼里它既不是一部惊悚片也不是恐怖片,它只是在讲述一个在异乡沦落的孤独而绝望的灵魂的故事。
细伟,其实他叫黄利辉,一个在饱受饥荒、战乱的贫瘠的土地上生长的少年,移民船靠岸,他瘦弱的身躯混杂在熙攘的人群中显得那么微不足道,他的眼里充满着迷茫、无助还有好奇。
然而迎接他的不是善意的微笑,却是粗暴的辱骂、嘲讽与蔑视,愤怒、委屈的泪水由他眼中滑落,伴随着珠珠血串。
名字,不只是一个符号,还代表着一个人的尊严。
细伟,这个强加于利辉身上的名字也预示着他不被人尊重的“新”生活。
希望伴随着噩梦的频频造访而被蹂躏变形,一如那朵在搬运工脚下破碎的小花般脆弱,一如那包得来不易的药在手中化为残渣般低廉,一如田间那片葱绿在狂风中凋零般不堪一击。
利辉是善良的、弱小的、怯懦的,即便他挖取小孩子的内脏熬煮成药,其过程中他的内心是挣扎的,这药与其说是治病不如说是疗心。
利辉小心翼翼地捧着那碗“药”轻啜一口,想必是腥臭之味令他轻轻皱眉,随即又是一小口,他就这样一点点的找寻着母亲的关爱,还有那仅存于心的温暖气息。
残杀的行为自然会被视为魔鬼,可是,我依旧看得到利辉心底的那份清澈与透明。
躺在简陋工棚里望着小女孩湄和那朵黄色小花时所露出的笑容,坐在礁石之上仰望飞舞的风筝时流露出的向往……干净,是我唯一能想到的形容词。
家,回家,利辉心中再次被点燃微弱而不确定的希望。
法庭上他胆怯的向旁听席回望,渴望获得几许确定的目光,然而,却撞见警长冷冷的眼神,转过头,他的眼中全是孩子般的无助与恐慌,他用极为颤抖的声音喊出的回答激怒了背后的人群,却也深深刺痛了我的心。
枪声、落地的莲花、滴落的鲜血,一个天真而单纯的灵魂就此远去,但愿,你能魂归故里,在母亲的身边安然睡下,不再有恐惧,不再有愤怒。
寄人篱下,人的尊严被剥夺时,道德的底线终将荡然无存,唯有灵魂的日渐麻木。
是人,是魔任人凭说,我只记得阵阵咳嗽声中羸弱的身躯,凄婉悲凉的乐曲声中那思乡的孩子。
初识故事的轮廓时,我想到了鲁迅先生的《药》,看罢却是完全不同的感受。
《药》描写的是中国民众麻木、愚昧令人痛心疾首的现状。
而这部电影反映的却是因社会整体的漠视与凌辱之下,一个弱小灵魂的消亡。
出演这个角色的时候他还叫段龙,有关这部电影的介绍在网上也是少之又少,这是部被淹没于片海之中的电影,可也正是它给予段奕宏一个充分展现其演技的平台。
《细伟》可以说是老段的独角戏,当利辉出现在镜头中,人物饱满的情绪牵动着你的心。
他的痛苦、愤怒、恐惧、天真、善良、无助……被无限放大展现在你面前,就好像你和他之间只隔着一扇玻璃窗,那么清晰而透明,可你,只能默默望着他,什么也做不了,看着他的渴求化为泪与血洒落在你眼前,滴在那尚未开放的莲花之上。
这部电影如果没有老段的精彩演绎恐怕会显得更为混乱,不太清楚导演究竟是想讲述一个恐怖的凶手的演变史,还是想揭露社会对于人心的蚕食。
因此说,幸而有老段才挽救了一部立意有些涣散的电影片,使之有了更为切肤之痛的内涵。
遗憾的是,没能看到中文字幕版的片子,对故事最后部分的理解有些许的不足,整部片子不能抹杀的是老段精彩的表演。
老段缺少的只一个更加好的剧本,还有一位好导演的赏识,我真心的期望老段能在电影之路大放异彩.
这是一部描述绝望的影片,从得悉此片开始,我就一直在为观看这样的绝望做心理建设。
因为我太明白老段眼神的威力,那种光与影交融的柔软如若处在一片无边的绝望之地,绝对可以击碎人心。
于是历时四个月,我无数次在剧照与花絮中磨练自己的铁石心肠,或者,仅仅是做到心平气和,然而在完整观看完影片之后的半个钟头之内,这种好不容易建立起来的心态还是在全然崩溃。
人人都曾体会人生的坎坷,并且在经历坎坷之时憧憬跳出这一切的美好时光。
利辉也是带着这样的心情来到泰国。
他对他面前的道路明显是充满希冀的,所以他在经过佛像的时候停下脚步祷告。
之后我们看到了他为他所希冀的未来做出的努力:忍耐生活中小小的不平等、认真工作。
在那些莫名的非善意的压迫的缝隙之中,他微笑着迎接清晨。
影片的色调与背景在此之前始终保持着一种诗情画意。
那是美好生活的真实写照,于是令我们也不觉产生憧憬。
我不知道这是否导演本身的用意所在,但当生活的丑陋蓦然暴露在这样的背景之中时,无疑让那种突兀显得更加刺目。
于是我看着利辉卷款而逃,在昏黄的色调中搭上开往不知目的地的火车,心情开始惶惶不安。
那些在剧情介绍中预知的未来开始像一张黑色的巨网扼得我窒息。
我不想细数那之后接踵而来的几乎从不间断的将人所剩无几的呼吸一点点挤压出胸腔的悲伤与冲突,但我忘不了利辉屈指可数的几次发自内心的笑容。
毫无疑问老段在此片中最大的成功在于他将利辉的压抑、忍耐与崩溃演绎得如同亲身经历,但我更看中的却是这几次他在收获了点滴之后一闪而过的笑容之中流露的那些本该灿烂无匹的阳光。
于是,我设想了无数个如果。
如果那些如果不是如果,那么我们就能真正见到阳光。
2008年10月16日南京
知道鲁迅——《呐喊》里的故事再来看本片、基本可以理解母亲最后挖人心为细伟治病的渊源、教科书上已经不会再有鲁迅,知道血馒头的人普便30岁!
这部片子,我是看了花絮,看了自媒体,朋友同事的描述,才在今天看完,这片子全篇都在讲救赎,人与人之间的感同身受。
凡人看不清大势,只有时间能看到人世间的趋势,段奕宏没看到,被滚滚红尘弄死了,希望世界和平。
一开始以为是翻拍汉尼拔,没想到是取材于真实故事,原来是主角是无辜的,最后坏人被抓到了。
细伟还是细微,见微知著。
感觉整部电影就靠段亦宏的演技支撑,电影题材和角度还是不错的,但整体效果感觉很凌乱,衔接段处理得不好,故事的跳动性大。
在细节处理上也很差,一是细伟寻找受害儿童的画面相当的跳跃,缺乏连贯性。
二是抗日部队的服装,三是时间上前后矛盾,细伟年轻时曾经是抗日战士,那段时间在1937年到1945年之间,但细伟的母亲为给孩童时期的细伟治病去抢枪决罪犯的器官时,执行官宣判的时间居然是民国56年,是1967年了呀,1959年细伟就被枪决了。
回中国,触动细伟的内心警察骗他认了罪就可以回家了,他在法庭上把所有的罪行都通通认了,无论是不是他杀害的孩子等待他的一定不是回家的船,而是死刑。
没有人给他公平的审判,也没有尊严,他只是警方想找的替罪羊残酷冷漠让细伟麻木了,幼年母亲的“药”让他想到如何为自己治疗真实的结局还有,细伟的原型枪毙后,被制作成了干尸展览
一部关于人性的真善恶,在电影之中被生动的体现了出来。
虽然电影带有一番血腥的场景,但这恰恰是天使与恶魔之间的无处抗衡。
演员段奕宏用高超的演技,讲细伟那种从希望到绝望的状态生动的表达了出来。
对于细伟而言,他内心本是个天使,对于生活充满了无尽的向往。
但命运与他作对,将他所有的美好愿望都一一打下下去,并且给他的生活披上灰暗漆黑的一面。
最令我难忘的便是,细伟在人生绝望之时,那种欲哭无泪的表情,仰天长望,但没有任何人会对他给予施舍。
每个人都是天使,面对生活的无尽打压,天使也终将会黑化成恶魔。
又是一部被名字拖累的片子,比起食人狂魔这种噱头来,人性才是重中之重。利辉曾对母亲说要到泰国闯出一片天地,接她去过好日子,可是自己却饱尝屈辱与折磨,直至陷入绝望和疯魔的境地。杀人取心,以心入药,又一桩人血馒头的悲剧。老段演得真好,受苦了。
一个人撑起一部电影的典型代表。
封建的童年到战乱的青年,利辉从人吃人的时代迈进了另一个动荡不安的吃人年代,他就像更加悲剧的安德烈·奇卡提罗,在乱世中被食人二字所俘获。当他形单影只前往异国时,得到的也是天灾人祸促成的各种意义上的吃与被吃。死前被拿来顶罪被彻底吃干抹尽,死后沦为干尸六十载。段奕宏在片中的演出非常精彩,最后人血馒头的桥段也令人过目难忘,恐怖元素在片中其实微乎其微或者说压根没有,就是一个杀人魔悲剧残酷的惊悚传记。
拍得真不错啊
其实拍得较差,纯看老段。
整个电影还不如电影专业的毕业作品,叙事单调,剪辑僵硬,表演浮夸
惊悚
段奕宏演技没毛病,电影太差。
?
段奕宏演的真好,细伟。
补,好多年前看的,无聊丑陋
论恐怖不恐怖,人物又没深挖,太敷衍了
认了罪,你就能回家了。最后一刻还在骗他。老段一个人撑下来的片子。
小时候当恐怖片看的,挺无聊的。大了在看,还是部恐怖片
恶魔就是恶魔 他算什么受害者
剪的稀碎
犯罪不是犯罪,人性不是人性,惊悚不是惊悚,整个片子不伦不类。本来可以是一部精彩的真人事件改编的惊悚片。
电影的定位拿不准,又想渲染凶手的残暴,又在同情他的遭遇,结尾还留下了威逼利诱的影子。大概是因为「细伟」本身历史上就是一场悬案,最近这些年的证据越来越证明,很可能就是冤假错案,是彻头彻底的悲剧。于是导演在两边都没有办法用力发挥,只能营造错乱的,悲哀的穷途末路。只看到段奕宏的愈发入魔,冷血暴戾,歇斯底里。对凶手恨得狐疑,如果想翻案,所谓「食人狂魔」就根本子虚乌有,于是感觉是看了一场只有结局没有源头的猎奇异事。
http://www.ccyy5.com/play/52811-1-1.html
竟然有点儿感动 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