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谢上帝

Grâce à Dieu,以恩宠之名(港),By the Grace of God

主演:梅尔维尔·珀波,德尼·梅诺谢,斯万·阿劳德,若西安·巴拉斯科,埃里克·卡拉瓦卡,弗朗索瓦·夏托特,阿米利·多尔,奥拉利亚·佩蒂特,弗雷德里克·皮耶罗,贝

类型:电影地区:法国,比利时语言:法语年份:2018

《感谢上帝》剧照

感谢上帝 剧照 NO.1感谢上帝 剧照 NO.2感谢上帝 剧照 NO.3感谢上帝 剧照 NO.4感谢上帝 剧照 NO.5感谢上帝 剧照 NO.6感谢上帝 剧照 NO.13感谢上帝 剧照 NO.14感谢上帝 剧照 NO.15感谢上帝 剧照 NO.16感谢上帝 剧照 NO.17感谢上帝 剧照 NO.18感谢上帝 剧照 NO.19感谢上帝 剧照 NO.20

《感谢上帝》剧情介绍

感谢上帝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亚历山大(梅尔维尔·珀波 Melvil Poupaud 饰)和妻子玛丽(奥拉利亚·佩蒂特 Aurélia Petit 饰)结婚多年,一家人在里昂定居,小小的四口之家充满了幸福的欢声笑语。然而,亚历山大有着一段灰暗的过去,他在当童子军期间,曾经被他深深信赖的神父所猥亵。这段遭遇给亚历山大的精神带来了很大的打击,但他只能选择将这段记忆深深的封印在心底。 一次偶然中,亚历山大震惊的得知,当年猥亵他的神父现在仍然和孩子们有着接触,这也就意味着,他依然有可能威胁到那些孩子们的人身安全。于是,亚历山大和同他一样也是受害者的弗朗索瓦(丹尼斯·门诺切特 Denis Menochet 饰)和伊曼纽尔(斯万·阿劳德 Swann Arlaud 饰)决定联手站出来,揭开神父伪善的假面。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闪电侠第三季爱和愤怒我的古怪家庭妈妈可以吗?狗十三战力外搜查官侍女之道我的恋人有点迷邻居也疯狂云上日出七个会议伏藏师Canvas2:七彩的素描咱们结婚吧女房客最强肉盾的迷宫攻略论文商店打黑风暴切尔西侦探第二季我们,爱过吗五十岚夫妇是伪装的陌生人谜案女王第一季原生之罪第一季急诊室的故事第十一季幻梦情缘刺客与保镖心理游戏河边的错误高更:爱在他乡我的丑娘

《感谢上帝》长篇影评

 1 ) Grâce à Dieu est-il égal à malheur

很喜欢这种展示事件操作和推进过程的影片。

这些受害者在站出来揭发神父恶行的过程中,有外在的阻力,有内心的挣扎,有再见到神父时的仇恨,有受害者见面时的互相慰藉,有母亲的支持,也有伴侣的理解,这些都被细致的展现出来了。

很神奇的是,这些受害者都正常长大了,虽然有着很深层的内心阴影,但至少他们turn out to be ok,而不是像在其他关于性侵的影片中那样一辈子被毁了抬不起头。

我觉得这要归功于两点,一是父母的重视和理解,二是在一个性开放的国家,娈童行为带来的生理伤害居多,羞耻感相对于亚洲文化来说更少一些。

看完这部影片,才理解me too运动的意义,一定需要有人第一个站出来,受害者的抱团非常关键,因为他们本来就是孤独且弱势的。

星星之火慢慢燎原,看着一个人点亮另一个人、一个人拯救另一个人,这种勇气和力量的传递是本片最动人的部分。

不知为何,感觉法国人对待任何人事都有一种既认真又潇洒的态度,每个人都拥有完整的人格和自己独立的逻辑体系,做对自己负责的决定,对自己真诚。

另外,对我们隐晦的东亚文化来说,法国人亲友间的坦诚也是让人羡慕的亲密关系相处模式吧。

看影片之前不理解片名的含义,看完才知道原来是一语双关,“grâce à Dieu(感谢上帝)”本代表“heureusement(幸运地)”,而在这些受害者身上却成了malheureusement(不幸)的同义词,实为讽刺。

 2 ) 我也曾和我最好的女性朋友为此吵架

《感谢上帝》神父性侵童子军,本是一个极其具有情绪煽动性的议题,但是欧容拍的十分冷静克制。

并没有直接展现几十年前侵犯的正面镜头,反而通过台词的最简化和光影营造压抑感。

全片中的三位不同阶级的主角可以看成“发起者”“号召者”“追随者”的三种符号。

影片并没有直接引导观众走向某一种明确的情绪,连施害者神父也被塑造成一位坦然面对但并不明白自己罪恶的老人,而是聚焦在了受害者们几十年后的生活和家庭中,真正拍出了社会议题的感觉,那些年轻的童子军长大后,与他们的兄弟妻子父母,有着隐形的裂缝,有的人光是维持现状和修补裂缝就已经很艰辛了,这也是为什么那些发声之人让人敬佩之处。

而着眼于当下的生活,这样的事情离我们并不遥远,也许坏人并不是神父,这个角色可以被任意替换,就像影片最后一场戏和最后一句台词“爸,你一直相信上帝吗?

”,其实表达了对公权力的问责。

当公权力失去了公信力时,是选择留在其中与之对抗还是彻底退出?

三位主角给出了不同的行动,到这时影片也并没给出一个具体回答,而是引起观众们的思考。

我好喜欢这部影片。

 3 ) 本欧容吹开麦了(/ω\)

以下为本人作为导演➕演员粉丝自带【两米八滤镜】的毫无逻辑激情发言。

(言下之意就是ky好走不送)呜呜呜首先看见他们两个又合作了,我真情实感开心到下楼跑圈➕原地飞升❤️还有什么比自己喜欢的导演和钟爱的演员合作更令人开心的呢?

(我承认我有一点点cp情节在里面)《以恩宠之名》是目前siff我看得最投入的一部,从开场Melvil坐在沙发上看报纸一直到片尾亮灯,我人就没“离开”过电影(这里的离开指走神,有一点点的走神都算)。

看之前翻过一些评论,有的人觉得这部电影“很不欧容”,可是,什么又是“很欧容的”呢?

可能没有一个固定的答案。

我个人觉得《以恩宠之名》依旧是“十分欧容的”———这部电影拥有欧容以往(我看过的)每一部电影的闪光点:人物和人物之间自然流淌的细腻的情绪(伴侣之间、亲人之间、教会和受害者之间等等);还有精致严整的结构(这一部在结构上给我的舒适感不亚于《登堂入室》);以及剧情本身更是毫不拖泥带水,每一条“证词”每一个纠结的瞬间都是那么的“恰到好处”(它们都处在一个刚刚好的位置)......换个人拍,还可以做到这样吗?

我不知道。

欧容的电影就像一条做工精细手艺独到的项链,即便有时候我觉得项链上的某一节珠子/挂坠不太好看,但也有一种“它们应该被放在那里”的感觉。

《以恩宠之名》确实和欧容以前的每一部作品都是“不一样的”,当然“不一样”,因为它完全是“另一部电影”,“另一群人”的“另一段故事”。

它没有(视觉上)完整的露骨的、花样繁多的性行为,是性行为(在这部电影里)不重要吗?

当然不是,这样一个题材,性行为是不可回避的,但欧容知道“如何去展现性行为”才是真正重要的。

对于性行为,欧容当然不会去回避(他也从来没有回避过),那些交谈、邮件、质问等等,台词都说得很明白了,而另一些点到即止的地方并不意味着遮遮掩掩或是贬义的克制。

接着扯一下我家珀波,他和欧容也不是第一次合作了,自然没什么好担心的,看得出来两个人还是百分之百的契合,脱节感?

不存在的👌🏻最后希望他们下一次也能一起拍片嗷❤️

 4 ) 关于性侵,我们到底在追求些什么

1/ 从个人秘密到家庭大事“我被性侵了。

”足足花了三十年,Alexandre才终于不害怕写下这段往事,使之公之于众。

三十年后,他长大成人,事业有成,银行经理;家庭美满,五个孩子的父亲。

一次和朋友聊天,他发现自己不是唯一被神父Preynat性侵的小孩。

更恐怖是,Preynat依然在担任教职。

也就是说,神父依然在接触小孩子,很多很多小孩子。

17岁那年,Alexandre曾经尝试向父母说出这件事,换来父母和所有人的斥责:“那个人那么优秀,如果所有人都像他一样就好了。

”在这样的故事里,父母永远缺席旷课了,却自以为还没开学。

大洋彼岸,有个叫房思琪的女生,在饭桌上问妈妈:“我们的家教好像什么都有,就是没有性教育。

” 妈妈诧异地看着她:“什么性教育?

性教育是给那些需要性的人,所谓教育不就是这样吗?

”因为这件事,Alexandre不让自己的小孩参加童子军,但别人家的小孩会继续去参加童子军。

在给教会的信里,他写:他只是生病了,我难以忍受对这样对罪行的轻描淡写。

在此之前很少有同情和反抗,真相之路让我感到困窘与厌烦,是您的承诺让我坚持下来。

若放任Preynat这样的人继续担任教会神职,继续做神父,我会为教堂感到耻辱。

是时候惩治这些犯罪行为了,他玷污了孩子们的肉体。

红衣主教Barbarin知道了,却只是对当事人做出一些不痛不痒的处罚。

那个人会一直是神父,即使大家知道他是罪犯,你是受害者。

也不是徒劳无功,因为Alexandre一直写信,从此教会开会多了两项议程:同性恋和恋童癖。

尽管这两者完全不是一个东西,根本不能放在一起:一个是性向,一个是犯罪。

但至少是个进步,是吧。

五个小孩不明白为什么爸爸要这样做。

Alexandre将自己遭受性侵的事告诉他们,“为了不让它再次发生,也是为了你们”。

为了不要让自己的孩子生活在这种荒唐的时代,也是韩国《辩护人》:“想让我的孩子们不要生活在因这种荒唐的事踩刹车的时代。

”“因为国民不富裕就不能受法律保护,不能享受民主主义,这种说法我是无法接受的。

” 同样的,因为十四岁女孩和四十几岁成年男子之间可能存在金钱、感情、身份纠纷就可以无视她遭受性侵害的事实,这种说法无论如何都是无法接受的。

面对“恋童癖”这个词,教会继续保持沉默。

之后,这个词变成一把利刃,从埋没的灰尘中冒出头来,瞄准沉默以及沉默的帮凶。

Alexandre和孩子说,“如果有什么事情发生在了你们身上,你们要勇敢地说出来”。

姐姐妹妹哥哥弟弟,无论谁来了,父母当时没有保护我们,现在我们保护自己。

Alexandre决定正式提出申诉。

2/ 从私人事件成为社会事件当Alexandre劝说另一个受害者Didier站出来时,被拒绝了。

对一个家庭美满的中产阶级来说,说出这一切很容易,你有家庭、钱、工作和社会地位,你什么都有了,我呢,我一无所有,我没有未来,我说了以后其他人会怎么看我?

François也是性侵受害者,幸运的是,他的父母很早就开始收集和教会通信的信件。

难能可贵的是,Preynat从来没有否认过自己性侵儿童,这也是他唯一的优点了。

承认或否认的底气,都来自他背后那堆庞大的怪物:保护恋童癖神父的教会等级制度;神职人员对社区的经济上的巨大贡献;父母对教会的盲目信任。

信件一直没有被重视,出于对儿子过上“正常生活”的考量,父母选择隐忍,但从没有放弃,他们只是在等待一个重新提起的时机。

信件交由警方后,私人事件成为社会事件,个人悲剧以一种耀眼的方式在社会中战斗、挣扎、浮沉。

在另一个受害者Éric Caravaca的帮助下,François创建了一个网站:La parolelibéré 不再沉默。

为了让其他人知道他们并不孤单,为了给其他受到神父Preynat侵害的人提供一个平台。

不再沉默协会指出的正是这一未尽的责任:战斗不是针对一个人,而是必须暴露整个系统的功能。

按照François的话说:“你想批判一个人,我想批判一个机构” « vous voulez juger un homme, moi une institution»。

协会2015年在里昂成立,成员全部在童年遭受过Preynat性侵,目前协会共有85名受害者。

不同受害者组成法国不同阶级男性的群体肖像,进而再经由对各人不同家庭生活的刻画构成一个法国社会的缩影。

越来越多受害者加入,包括Alexandre的妻子Marie,Emmanuel的女友,最终你发现,无人幸免。

3/ 直到你感同身受如果说Alexandre代表反思,François代表行动,那么第三位受害者Emmanuel则是这两个人的总和。

遭受性侵后,Emmanuel需要长期与不同的痛苦和谐相处,身体上、精神上。

他无法维持正常工作,也无法维系亲密关系。

性侵造成的伤害导致他混乱的生活,这和神父的无所畏惧以及教会的沉默包庇形成强烈反差。

19岁伊朗女生Reyhaneh Jabbari在反抗强奸的时候用刀刺伤对方,被控谋杀,在牢里度过7年之后,她被处以绞刑,享年26岁。

行刑前,她录下一段话给母亲:世界让我活了19年,事实上我在那个噩梦的夜晚就该死去了。

我该被奸杀而死,尸体被丢弃在城市某个角落,过了几天,警察会把你带到那个角落辨认我的尸体,你会知道我是被强暴而死的。

但那个杀人凶手永远会活得好好的,因为我们不像他拥有权力与财势。

你会带着羞愧度过余生,没几年你就会被这些痛苦环绕而死。

此外,她还让母亲在她死后,捐献她的心脏、肾、眼睛、骨骼等一切可以移植的器官,并且不要让受助者知道她的名字。

有权势的人犯罪后可以活得好好的,因为这样的人可能比一般人更聪明,知识更专业,更能说会道,但同情心非常薄弱,犯案之后的罪恶感也很低。

为什么鲍毓明还能若无其事在微博发出十问?

按照美国心理学家Elizabeth Loftus的“虚假记忆”学说,人类记忆的建构类似于维基百科,除了自己可以撰写外,他人也可以。

1970年代,她在实验中发现,提问的方式会引导他人如何描述记忆场景,并建构虚假记忆。

另外,强奸罪的认定因为取证困难,很多时候只能依靠口供作为证据。

1895年美国心理学家J.M. Cattell说,一般人在重复陈述证词后,会出现前后不一的状况。

而德国心理学家L. W. Stern也提出,情绪和记忆困难影响证词的真实性,在重复陈述后,失误几率将会提升。

当审讯、陈述次数增加,证词出现误差的概率也将提升,虚假记忆被建构或强化的几率也随之大增。

在2016年的奥斯卡颁奖典礼,Lady Gaga 唱了《直到你感同身受》(Til It Happens to You),这首歌出自美国校园性侵纪录片《猎场》(The Hunting Ground)。

在19岁被制作人性侵后,她曾向娱乐圈高层求助,却无人伸出援手,“那些男人开始躲,因为他们害怕失去权力,我也开始把此事藏起来”。

美国副总统Joe Biden在这场表演的引言中说:“我们必须也能够改变文化,让遭虐待的女人和男人不再自问 「我们做错了什么?

」他/她们没有做错任何事。

”4/ 受害者,你没有做错任何事情面对侵害,人都会发展出自己的保护机制,这是本能反应。

在一个案例中,有一个女孩长期被继父性侵,永远不知道下一次会是什么时候,永远活在恐惧中。

为了缓解这种恐怖情绪,她开始主动和继父发生性行为,这样至少她能控制被性侵的时间。

但这绝对不代表主动自愿,这只是一种自我防卫机制。

美国医生Bessel van der Kolk分享过一张画,画里女孩像云朵一样飘在天花板,看着床上的自己。

把自己和自己的身体分离开来,就无需感受正在被性侵的痛苦和恐惧。

这种行为带来更深层次的羞愧感,“全都是我的错”。

恐惧掀起的尘土还未飞扬,荡妇羞辱粉墨登场。

受害者除了要处理自己的身心问题,往往还要经受社会的责备。

2012年12月16日,23岁的Jyoti Singh看完《少年派的奇幻漂流》,在回家的公车上被6个男性轮奸。

被送去新加坡治疗的路上,Jyoti 多次醒来,不停重复一句话:“为什么?

”最后她不治身亡。

她父亲用国家赔偿的200万卢比成立Nirbhaya信托基金,Nirbhaya在印度语中意为“无所畏惧”,“Jyoti的死点亮了一把火炬,世界上再深的黑暗,都终将为这束光芒所驱散。

”这个故事后来Leslee Udwin被拍成《印度的女儿》(India's Daughter)。

类似的事情发生的时候,我们总问究竟是做了什么,要承担这一切。

不,问题应该是,我们没有做什么,才要承担这一切。

从个人到家庭,从家庭到社会,沉默机制稳步运作。

今天的声音似乎已经消失了,但是问题仍然存在,而祸害会继续在沉默中蔓延,直到它发生在你身上。

2016年的奥斯卡最佳影片和最佳原创剧本给了《聚焦》。

“我想我们只是幸运而已,你明白吗”你我都可能是李星星,都可能是李星星的兄弟、姐妹、父母、伴侣、子女、朋友。

这跟性别没有关系,性侵的根本原因不是控制不住下半身,而是控制不住对权力和控制的渴求。

5/ 我们到底在追求些什么2016年3月,红衣主教Barbarin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感谢上帝,事实显而易见。

”这句话的意思是,谢天谢地,你拿我没有办法。

教会对发生的一切没有任何歉意,也没有想要提出任何补偿,他们关心的是如何维护自己的声誉,沉默理所应当。

也正因为这句话,法国导演欧容(François Ozon)拍了《感谢上帝》这部电影。

同属神父性侵,《感谢上帝》和《聚焦》的结构稍有不同。

《聚焦》层层递进靠近真相,坦率而直接的对话让观众很快了解聚焦小组,让观众自然加入到小组的调查中,不停敲打受害者的门,不断记录可能有用的笔记,无论我们的信仰如何,最终我们只想知道一件事:这些神父是否会受到惩罚?

而《感谢上帝》知道观众知道一切,所以从第一分钟说起一切,重要的不是揭露问题,是倾听。

而最重要的,是向故意侵害你的人发光、发声。

哥伦比亚大学学生Emma Sulkowicz扛着一个床垫去参加毕业典礼,这是她遭受性侵时的床垫。

事发后她曾经向学校报告,但得不到回应。

于是她为它取名Carry That Weight,Emma 想通过这个行为艺术,让所有人知道,当你向学校求救,却遭受学校的忽视和警察的骚扰时,那种悲痛到难以承受的重量。

说出来不是为了批评或者反抗,而是为了帮助社会。

在宣布起诉的记者会上,François 告诉世界,他们站出来,是代表受害者及其父母、其孩子、教徒们,和在这次事件中清白虔诚的牧师,以及非宗教的法国公民,甚至全体社会。

6/ 站在鸡蛋这一边《感谢上帝》这部电影秘密拍摄完成于2017年,因为题材极其敏感,而教会势力又过分强大。

涉事神父以这部电影可能会影判决为由,要求法院判决延期上映。

2019年2月19日,电影上映前一天,电影获得第69届柏林电影节银熊奖的第二天,法院驳回神父的申诉,电影可以如期上映。

法官认为,在片尾字幕说明Preynat神父享有“无罪推定”的权利的做法已经符合法律要求。

导演自己在接受奖杯时也毫不隐讳地说,这部影片就是要试着打破极有权势的机构在神职人员对儿童性侵案件上的沉默。

他还补充说,要和性侵受害者共同分享荣誉,正是这些人的勇气鼓励他拍出这部电影。

“法院还裁定该电影符合公共利益,这是根本。

”« La Cour a en plus décrété que le film était d’utilité publique, et ça, c’est fondamental. »《辩护人》最后一幕,当律师宋佑硕以犯罪嫌疑人的身份出现在法庭,釜山142名律师有99名作为辩护人出席法庭。

《黑水》最后一幕,律师罗布为一个农民打了20年官司,且可能还要持续到2890年,但无论如何,罗布决定奉陪到底,法庭上,法官看着罗布,法官:Still here, huh?罗布:Still here.《感谢上帝》最后一幕,儿子问爸爸:“你一直都相信上帝吗?

” « Tu crois toujours en Dieu?

»电影谢幕,答案交给观众去选择。

羡慕韩国有改变国家的电影,但事实上,不是电影可以改变世界,而是那些看过电影的人可以改变世界。

坏消息是被揭露的性侵事件越来越多,好消息是说明社会正在持续关注这件事。

鸡蛋和石头,永远站在鸡蛋这边,因为鸡蛋最终会孵化出生命,跨过石头。

 5 ) 该如何负重前行?

这是一部没有任何煽情情节的电影,但当影片结束,电影院的灯光重新亮起的时候,往回家的车站走的路上,我竟流下了眼泪。

并不是出于感动,而是一种共情反应。

当所有的事情被暴露在阳光下,得到了媒体的报道,大众的关注,神父被调查,进入司法程序,可是然后呢?

这些曾经受到过伤害的男孩,大多都到了为人父的年龄,二十多年过去了,他们的痛苦真的随着时间的流逝消减了吗?

这一切抗争,并不是为了复仇,更多的是一种愤怒的质疑,对于神权的质疑。

相比于中国的观众在观影后的点评,欧容的这部新片显然在法国本土得到了更多影评人和观众的认同。

我想这一部分原因也是因为文化背景的不同。

欧容选择将这个真实的社会事件改编成电影就好比是文学作品里的介入文学一般,也是想通过这种方式进行拷问。

当红衣主教在记者发布会上说出:“Grâce à Dieu”(感谢上帝)这句颇具讽刺意味的短语时,有记者愤怒地发出了质疑,在法语里,这也是"Heureusement"的意思,“幸好”的意思。

我不禁在想,这个“口误”是否也是一种潜移默化地把上帝当做了一种推脱罪责的方式呢?

电影中以三位主人公为主线,描述了他们人生轨迹,目前的生活状态,以及他们如何应对这二十几年后“突然的”发声。

Emmanuel说比起Alexandre自己一无所有。

他的身心都受到了永远无法消散的创伤,无法像个普通人一样处理亲密关系,靠药物维系镇静,甚至还会有一些暴力倾向。

当他向她妈妈问出为什么曾经在小时候吐露过这些事以后她并没有所作为时,他妈妈说的是,“我无法想象这样的事情。

” 在听到这一段对话以后我忽然明白了一些事情。

这个细节也许解释了为什么他的母亲愿意承担下这个团体的电话接线员的“苦差事”,去聆听更多有过类似遭遇的“受害者”的倾诉,这大概也是出于愧疚的一种自我宽慰和救赎。

相比于Emmanuel, Alexandre和François过上了看似圆满的生活,有分担自己的痛苦的妻子,有了自己的孩子,得到了家人的支持和鼓励,也是出于对下一代的保护(当年的神父如今仍在参与宗教活动),让他们选择了不再沉默,这也使得更多人站了出来,选择了不再沉默,这所有的发声可能都会给他们的生活带来很多后续的影响,甚至给家人带来困扰。

他们的痛苦和受到的创伤并不会就此消失。

该如何背负这些沉重的回忆前行?

Emmanuel一直反复说的是:“我发现我不是一个人,真好”。

也许当有人可以分担苦痛的时候,他们所背负的包袱真的能不再如此沉重。

如果当初Emmanuel的任何一个家人能表现出对于他的理解,他可能不会如此“扭曲”地生活着。

电影结尾的时候,Alexandre的儿子问他,爸爸,你还相信上帝吗?

我们并不知道答案。

对于一个虔诚的天主教徒来说,神父对他们的侵犯也是一种背叛,背叛了他们对于神父,对于上帝的信任。

神父作为一个个体来说,也是神权的化身。

红衣教主说他不喜欢Alexandre反复提到的pédophile这个词,因为在教义里(纠正一点,后来经朋友提醒,电影里说的应该是从词源学的角度这个词的意思,我没记清楚),神父就是应该爱孩子的,这一切是多么的讽刺。

上帝究竟赐予了我们什么?

感谢上帝,无论如何,生活都要继续。

 6 ) 撕掉受害者的标签

前几年的聚焦里几个怀揣使命感的媒体人撕开了百年圣教的遮羞布,虽冰山一角,却影响可怖。

这次视角转向踏上漫漫追诉途的受害者,镜头克制,情绪平稳,亚历山大线的往来书信算是提振了节奏吧,提告引出的弗朗索瓦让我看到了法兰西人民的自由精神,由其引入的媒体发酵让片子热闹了一会儿,出离了欧洲味道,最后因“不再沉默”走出来的伊曼纽尔才真正呈现了一个立体更有张力的“受害者”形象,无论是暧昧情欲的暗房还是丛林隐蔽的营地,黑处冒出的猥琐的神父真是让人身心不适,瞬间跳出趴在厕所门的大头。

上帝的至上赋予了传教者凌驾于教众的绝对权力,有时想想欧美人士的自由民主又有几分是打着上帝之名?

神权和人权在其世俗社会里如何平衡?

从斗争走出教会走向更普世的道德法律,早该审视这个运转百年的庞大机器哪里失灵了,少数教徒的叛教倒逼整改显然是蚍蜉撼树,寄希望于教会内部审视也收效甚微,从受害者联盟到监督性社会组织,不晓得多少个年后这个体系会轰然倒塌呢?

突然想到19世纪中期马恩提及的徘徊在欧洲的共产主义幽灵,以科学社会主义之姿扛起了无神论的大旗,之于宗教也是一只拦路虎了。

虽不在同一个信仰体系下,但片中一些受害者遭遇的来自亲人的背叛让人抖然想到几个疯狂时点,尽管他们释放出的最大恶意只是冷漠而已,但沉默也是致命的罪行吧。

当然从头至尾阴冷昏暗色调让人感觉温暖的也是家人的支持和爱呀,虽然之后又牵连出一堆苦涩。

片里有关神教的建筑、仪式镜头都让人倍感压抑,如亚历山大叙述走上右边旋转的楼梯,弗朗索瓦走在旋转的楼梯,伊曼纽尔在教堂高耸彩绘窗的掩映下向上步入黑暗。

可笑的是施暴者态度“诚恳”地全盘接受所有指控,揣着受害者的标签,以不幸的病患之名,不受控地持续施暴多年,最后再借追溯期满做令箭,企图逃脱所有法律的追责,想必他的上帝早早地宽恕了他。

 7 ) 随便写写

技法成熟之后的欧容,我由衷地赞叹。

最后圣诞节晚餐的高潮我连看两次,虽然大段大段的独白和对话可能有些劝退,但现实中的和平抗争就是如此漫长而难熬。

三位主人公,前两位我称为抗争者的代表,他们都是艰难地战胜了阴影获得还不错的工作和家庭,有了一定的能力和地位,所以他们会成为发起和领导抗争的人。

两位的立场虽不一致,一位在体制内部争取改良,另一位对体制失望透顶,要推翻体制,但对于共同的敌人,他们开启求同存异的合作。

后一位我称为受害者的代表,他身心俱损,并没有像前两者一样幸运地在灾难后痊愈。

电影只描述了第一阶段的顺利合作与胜利,用圣诞晚餐的高潮暗示了未来失败的结局。

阶段性胜利后有人要退出,作为旁观者虽然惋惜但可以理解,为这场旷日持久斗争投入所有的精力实在太过理想化。

改良和革命的矛盾,也在此时爆发。

最后用黑屏白字交代诉讼结果,法律追诉期因此而从二十年增加到三十年。

敌人势力实在强大,蝼蚁难以撼动危楼,但它们还是在改变。

 8 ) 感谢上帝

《感谢上帝》取材自普雷纳神父性侵一案:2016年1月,法国东部城市里昂爆出一名神父性侵多名儿童的事件: 1986年到1991年间,一名叫普雷纳(PREYNAY)的神父对4名不到15岁的童子军少年进行性侵。

然而,由于刑事追究时效(在强暴或性侵15岁以下未成年人的案子中,从受害人成年起,时效为20年)已过,司法单位随后将该案归档了结。

由此,普雷纳神父和另一位性侵神父都躲过了牢狱之灾。

相反,上述提到的里昂地区教会负责人、枢机主教菲利普·巴尔巴兰以及其他六人被曝在知情情况下没有采取任何行动,面临着“包庇狎童行为”的指控。

(来源:欧洲时报)普雷纳神父的律师曾要求延迟电影上映时间,担心它会对舆论产生影响,进而主导司法判决,在未被定罪之前,普雷纳神父应被视作无罪。

最新进展中,巴尔巴兰被里昂轻罪法庭判处六个月缓刑,性侵主角普雷纳神父则因过了追诉期毫发无损。

巴尔巴兰随即提出了上诉,并在期间向罗马教会递上辞呈,戏剧性地被教皇方济各拒绝,理由是在终审未来临之前,巴尔巴兰都应被“推定无罪”(百试不爽的理由)。

巴尔巴兰一向高调行事,他是一位坚定的保守派,在法国2013年的同性婚姻合法化进程中,他始终不渝地站在反对立场。

《感谢上帝》中有一幕是当巴尔巴兰得知性侵事件发生超过20年过了法律追诉期时,说了句“感谢上帝”(Grâce àDieu),这句荒谬的感叹传遍了全里昂,也是电影片名的真实出处。

为了电影拍摄顺利进行,剧组用了假片名《Alexandre》,防止教会从中作梗。

此外,电影中涉及大量教堂内景,为了避免和巴尔巴兰主教正面交锋,这些场景都是在比利时和卢森堡的教堂内完成,而没有选择事件发生地里昂。

就像欧容所言,当你试图打破沉默,总会遭遇抵抗,但或许,这种抵抗下的直面相对,让影片酝酿着更强大的力量。

欧容的最初想法是拍摄一部关于男性脆弱的电影,进而focus到普雷纳神父的案子。

本来打算拍一部纪录片,但接触到这些教堂性侵受害者后发现,他们对纪录片的形式没有太大兴趣,毕竟媒体狂轰滥炸下,他们已经对纪实的形式麻木。

所以最终决定拍成剧情片。

我这应该是摘抄的,之前记在别处的,找不到来源了,侵删

 9 ) 真正的对话

整个观看体验非常震撼,完成度非常高,结构近乎完美,节奏也把控得极其稳。

(写这个短评全程激动死了) 同样是神父性侵幼童的题材,我个人认为欧容完全吊打当初斩获金像奖的《聚焦》(同样是在影院观看的,《聚焦》更多的是一种无需动脑的爽感,而《感谢上帝》更多是撕扯肉身的焦灼),二者的视角(关怀对象)的不同也显示出了美国电影和欧洲电影(特别是法国电影)的文化差异。

《聚焦》关注的是外部,主角是揭露真相的媒体英雄,最后也是单一的伸张正义的完成。

而《感谢上帝》以受害人为主角,带我们沉潜入人的灵肉探讨这个看似是非分明实则力场纠缠扭错的“Problem”,深入探讨了不同阶级(影片以最保守的中产为中心切入口足以看出欧容的犀利和魄力)、不同灵魂(性格)在这个“Problem”大背景下所面对的更多无法解决的“Problem”,并辐射到了家庭关系、社群与教会、信仰与教会(宗与教)、媒体利益、司法机关(法律与正义)等众多重大哲学议题。

张力十足!

可以说《聚焦》只是外部的独白,一份实用性的美式档案,而《感谢上帝》则完全是将复杂的政治、伦理、神学等话题放置在一个充满对话性的开放场域中。

用巴特的话来说,前者只是可读的,而后者却是可写的。

几位受害者主角在圣诞节餐桌上的对话可谓是全片的高潮,扔掉信仰还俗的激进主义者立场、因为信仰所以反抗的革命者立场、底层与被毁灭的人的沉默、革命完成后怎么办······抛出问题,没有答案,法国存在主义传统的论辩在这里展现得淋漓尽致。

而全片最震撼的一笔要属片末儿子问了父亲一句——“你还相信上帝吗?

”这时给了珀波一个面部特写,仿佛一切都停留并凝固在了那一帧——悲恸、困惑、牺牲、真理、笃定······珀波的脸将一切呈现又将一切蕴藏。

略带神秘主义色彩的音乐流畅穿梭和微寒而富有棱角的光影依然可以辨认出欧容的影子,但这部时政纪实类片子可谓是最不欧容的欧容,更冷静、更克制、更中立,欧容让我们通过本片看到一个更加醇熟的艺术家。

P.S 梅尔维尔·珀波因为《双面劳伦斯》常让我在开片的时候调戏。

褪下《双面劳伦斯》的逃离反叛与异装到《感谢上帝》的中产家庭生活与Burberry风衣,这张曾让我着迷的脸向我不露痕迹地唇语着什么,怅然若失。

 10 ) 沉默的受害者,被神父侵犯的男孩

《感谢上帝》是法国导演弗朗索瓦·欧容自编自导的一部剧情片,在2019年第69届柏林国际电影节上,获得了银熊奖评审团大奖。

感谢上帝 Grâce à Dieu (2018)导演: 弗朗索瓦·欧容编剧: 弗朗索瓦·欧容主演: 梅尔维尔·珀波 / 德尼·梅诺谢 / 斯万·阿劳德 / 若西安·巴拉斯科类型: 剧情制片国家/地区: 法国电影根据真实事件改编,取材于法国里昂一位名叫普雷纳的神职人员,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到九十年代初期,对童子军中的男孩性侵事件。

2014年法国里昂,40岁的亚历山大已经是五个孩子的父亲,事业有成家庭幸福,可童年时曾经被神父性侵的经历,像一片阴云始终笼罩在他的心头挥之不去。

在遇到一位和自己有相同经历的童年朋友之后,亚历山大发现当年侵犯多位男孩的普雷纳神父,直到如今仍然从事和幼童有关的神职工作,气愤无比的亚历山大给里昂教区主教巴尔巴兰写了一封举报信,并希望教区在教会范围内惩罚普雷纳神父。

教会对亚历山大的来信做出了回应,并且在神职人员的监督下安排了普雷纳神父与亚历山大的会面。

普雷纳神父对当年的罪行供认不讳,并且坦然承认自己是一名恋童癖患者,但是普雷纳并没对自己的所作所为,向亚历山大表示歉意。

在这次见面之后,亚历山大多次给主教巴尔巴兰去信,要求惩罚普雷纳的罪行,可惜教会始终没有正面回应,普雷纳仍旧可以和教区的孩子亲密接触。

面对教会的推诿和搪塞,亚历山大忍无可忍,虽然明知二十年的刑事追诉时效期已过,还是向警方报案,控告普雷纳的罪行。

随着警方的介入,越来越多当年被普雷纳神父侵犯的男孩被找到,虽然二十多年的时间已过,这些男孩早已长大成人,可童年的阴影还是以不同方式干扰着受害者成年之后的生活。

随着这一事件在网络和传统媒体的曝光和不断发酵,一个当年的受害者发起了名叫“不再沉默”的受害者联盟,把受害者组织到一起,一起寻找迟来的正义。

感谢上帝,即使是迟来的正义也还是正义,只是这条路会很漫长。

法国导演弗朗索瓦·欧容之前的作品,大多剑走偏锋且具有极强的颠覆性。

可能是年龄的缘故,最近的几部作品在风格上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比如16年的《弗兰兹》他非常有耐心的讲了一个传统的爱情故事,而《感谢上帝》这部他还是选择了以克制的方式,用极其冷静的视角,客观的再现了整个事件的经过。

既没有选择强化激烈的戏剧冲突,也没有刻意强调电影的批判性,难得欧容能拍的这么稳。

因为都是真实事件改编,又都是神职人员性侵儿童事件,这部很容易让观众联想到15年上映的奥斯卡最佳影片《聚焦》。

虽然两部电影在题材上有近似之处,但是从创作风格上两部有着本质的区别。

我个人觉得欧容的创作意图并不在于事件本身,而是想通过电影引发观众画面之外的思考。

至于这部电影究竟让观众去思考什么,欧容并不在意电影没有引导观众思考方向的企图,或者说欧容不持立场,只要观众进行思考这部电影就已经成功了。

我看完这部之后心情是沉重的,这里我说说自己思考最多的一个问题。

沉默的受害者看过的电影之后我想的最多的就是:为什么受害者要沉默将近三十年。

如果当年的性侵事件只是孩子自己心中秘密,这种沉默我可以理解,这可能是孩子不能充分认清普雷纳神父的真正意图,很多事要到成年以后才会明白,而那时记忆又成为了最大的障碍。

这里推荐一部美国女导演珍妮芬·福克斯自传性质的《信笺故事》。

《感谢上帝》这部不同,整部电影三次转换了叙述视角,从事件的曝光者亚历山大,到“不在沉默”组织的创立者弗朗索瓦,再到追随者伊曼纽尔。

当年三个孩子都曾经将神父的怪异行为告知父母,所以说沉默的不是孩子,而是受害者的监护人选择了沉默。

电影中三位主人公的父母,都选择了沉默,可沉默的方式各有不同。

向父母说出事情经过最晚的是亚历山大,此时他已经十七岁了。

而其父母的态度是我最不能理解的,为了颜面?

为了信仰?

为了尊重教会?

还是因为亚历山大已经成年可以自行决定?

无论如何这对父母面对儿子被性侵之后的反应,让我感觉莫名其妙,这可能是我的思维模式和天主教文明的思维模式存在巨大的差异吧。

弗朗索瓦父母是三个家庭中反应最积极的,最初他们没有选择沉默,在教会和法律两个层面都站出来为自己的孩子表达了应有的态度。

可是在伸张正义的过程中,这对夫妇在遇到强大的阻力之后,也还是选择了沉默。

如果他们像秋菊打官司一样,自始至终都要有个说法,而不是沉默的接受不公正的结果,可能事件早已发生了本质上的逆转。

伊曼努尔的母亲是疏忽造成的沉默,这种方式是非常具有普遍性和代表性的,也是身为父母的成年人必须警醒的。

不只是在性侵这一个方面,孩子在很多受到伤害的时候,自己并不能认清事情的本质,与此同时大部分孩子在表达时,往往不能复述事件的全貌。

父母没有留意孩子说的一句话,可能就会对孩子造成终生的伤害,这种疏忽让父母错失了保护自己孩子的机会。

里昂教区主教巴尔巴兰在接受记者采访时的一句话耐人寻味。

“感谢上帝,陈年旧案已过追诉期。

”这句话改成这样我觉得更加恰当。

“感谢上帝,大家都是沉默的羔羊。

”这部电影中男孩们被性侵的时间已经到了90年代的初期,而地点是法国,在国旗上对全世界宣扬“自由、平等和博爱”的法国。

这里的沉默不是大多数,是全部,面对罪行选择沉默,从另一角度思考意味着成为了帮凶。

因为选择了沉默,神父普雷纳的双手才有机会伸向下一个男孩。

这个题材的电影,精品不少,除了前面说过的《聚焦》《信笺故事》,美国的《一级恐惧》,德国的《M就是凶手》,韩国的《素媛》《熔炉》,我国的《嘉年华》都是非常出色的作品。

在人类所有的罪行中,我最憎恨针对未成年人的犯罪,在人性层面上我甚至觉得比谋杀更令人发指。

孩子太脆弱了,没有丝毫保护自己的能力。

没有做好心理准备的年轻人,真的是不要孩子最好,人口出生率高低干你什么事,没有父母保护的孩子实在是太可怜了。

资源分享,娱乐资讯,深度评论,关注微信公众号:鲤鱼电影手册 lydysc2017

《感谢上帝》短评

无论是“感谢上帝”还是“以恩宠之名”,听上去都何其讽刺。历任主教对罪行知情不报,无动于衷的行径令人心寒。循序渐进,三位男主逐一浮现,三段主人公的视角轮流切换。巨幅银幕中开场的大全景布道仪式神圣震撼,蓄胡子的天鹅哥Swann Arlaud像极了张震,等了很久才终于等到他出现!“Do you still believe in God?” 尾声的一句灵魂发问,掷地有声。在家门口的LUXE厅大银幕第一次看欧容的电影,结束后我愉悦满足地他妈鼓爆掌!!!!!~\(^o^)/~

9分钟前
  • 独行侠杀手阿何
  • 推荐

叙事结构阻断了观众共情的内在线路

12分钟前
  • 子蓝单大
  • 较差

「爸爸,你還相信上帝嗎?」。感謝第一個勇敢站出來的人,感謝勇氣會喚醒沈默、不斷傳遞,感謝正義得到守護,感謝PTSD沒有毀掉每一個人,不感謝上帝。傷害孩子們的也許只始於一個人,而讓人們信仰與信任崩塌的一群人,不是從犯,而是共謀。#SIFF2019

13分钟前
  • 一條魚佔滿了河
  • 推荐

欧容的镜头一如既往的爱 但是这些男的很多只是被摸下体就深受伤害?拜托 你男又不会怀孕 🫄

18分钟前
  • 王够够
  • 较差

欧容这一次几乎剥离了他所有以往的标签,也摒弃了任何戏剧化与煽情,克制沉稳地讲述不同性侵受害者多年后的生活现状以及各自是如何打破沉默为自己抗争的。片中探讨的话题也不止于神父性侵这件事本身。欧容的叙事与执导能力在“奇情”退位的前提下依旧能够发挥得很好,只是这种“工整”反而会失去一些惊喜。结尾收得很有力,镜头内的角色们从电影一开始便在无休止地述说与奔走,最后在面对信仰的提问时只有漫长的沉默,很多问题也许永远没有答案。

23分钟前
  • LeungChanXXX
  • 推荐

欧容的现实主义题材,改编自普雷纳神父性侵一案。电影以三个男性的视觉依次展开叙事,节奏四平八稳,井然有序地将他们的困境,也就是当他们联合起来向媒体披露出被神父性侵之后,所要面临的与自我,与家人,与他人眼光,与庞大的宗教组织所相持的那个困境拍摄了出来。此间导演完全站在受害者一方,以电影的方式向公众再次揭露了真相,描述了抗争,表达了批评,提出了对上帝的怀疑,是一部具有纪实性社会意义并且充满勇气的作品。

25分钟前
  • 电个爆炸头
  • 还行

这是欧容?很失望

30分钟前
  • cheryl
  • 较差

#69th Berlinale# 主竞赛。欧容竟然拍了一部主旋律……即便是粉丝如我三星也是到顶了。拍得真是……沉稳啊,137分钟里面估计有70分钟在读电子邮件也是看得人要抓狂了。就是一个男版的“俺也一样”故事,完全是Metoo运动的逻辑和战术,后面结合互联网变成社会运动也是顺理成章。比较加分的点是三次换视点人物的剧作结构,以及结尾前一场获奖庆功宴上讨论运动现状和发展的戏(严肃认真地思考运动的社会遗产!)。

31分钟前
  • 胤祥
  • 还行

3.5。MOMA放映的版本遮挡了数处。好像遮住了人的眼睛,事情就从来没发生一样

33分钟前
  • 知情太多的人
  • 推荐

欧荣变了,放弃了猜谜式叙事,用信的形式作为旁白来介绍一个故事的背景,但到了中段却变得无趣了,情节的推进没什么冲突并都是可预知的。最后一个受害者的角色处理的很不错,结尾也不错。虽然题材好,却是不太完美的电影。中段需要裁剪一下,可惜了。

34分钟前
  • Ben笨熊
  • 还行

戏剧腔和当代电影腔来区分阶层的手法还不如直接用neuilly的accent。除此之外,其他都好,因为主题的原因,必须要说是一部勇敢的好电影。愿意碰这样的主题,野心也好,真心也好。都要交手称赞。南美洲和非洲的教堂里pedophile情况不知道现在如何~~~有多少被发现,被惩罚~~~

39分钟前
  • andarta
  • 推荐

今年siff最后一部@新衡山,三星半吧,平铺直叙中慢慢变换主角,但你说有多好也就这样了。再会!晚上开回家只花了一个小时,和昆山好近哦。

40分钟前
  • 阿朽
  • 推荐

第一段比较好,后来少了些紧张

43分钟前
  • 浪漫主义狗
  • 还行

3.5|里昂城市电影。梅珀男主段的电子邮件展开剧情很欧容,之后就不再欧容了。Swann段的构图甚至很俄罗斯风味。居然是少见的法国主旋律接力棒电影,视角却与东亚和美式主旋律如此不同——叙事重心更多的放到了受害者家人的心理上,从从前到现在,从不知情到参与进来,整件事情对人情感的挤压。P.S.Swann和Ménochet,cerise de gateau.

45分钟前
  • Flaudhal
  • 还行

以被猥亵儿童成长后的视角去剖析主教恋童癖,平平淡淡,没有歇斯底里,没有一波三折。看着电影更像是去了解西方的宗教文化和司法,故事性一般。

49分钟前
  • 菜根
  • 还行

不得不承认,就是很无力…

53分钟前
  • Olafisaac
  • 较差

欧容看得上的主旋律,一定不是运动,是运动里的人

55分钟前
  • 推荐

期待法国国庆上映的été 85 @ ugc gobelins

56分钟前
  • 马西嘿嘿嘿
  • 推荐

Melvil Poupaud男神老了,但却变了另一种魅力,很喜欢这个结尾的剪辑,不过整体太平铺直叙四平八稳,不是我想要的欧容。

58分钟前
  • 盲忙
  • 还行

6.5/10。欧容褪去了奇情,竟如此工整和催眠。三段视角的转换很自然,像一篇学术论文。家人的支持与不理解,太真实了。大段的旁边叙事有时真的很烦。也许我等了两小时,就是在等有人问一句“你还相信上帝吗?”以恩宠之名,感谢上帝。

1小时前
  • 乍暖
  • 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