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晨看新闻云:菲律宾当地时间10月30日23时55分在首都马尼拉一家医院出生的一名女婴成为世界第70亿个人。
这名女婴名叫丹妮卡·卡马乔,出生时体重不到2.5公斤。
世界是喜是悲不得而知,我想她的父母是满怀欢喜和温柔的, 无疑!
周六佳片有约放《列宁格勒》,断断续续地看完(实不忍认真看)。
被困883天,150万人死亡!
那150万人谁不是父母的孩子或孩子的父母?
为了一个或几个心态、人格扭曲的人一个城市就搭上150万条生命。
不可谓不惨烈!
“总有一天我们会烧光所有的书籍、家具、地板--”女主人淡淡地说着。
极冷之地无煤无柴、无水、无电、食物短缺。
涂着口红的两个女人 , 翩然起舞。
似要舞向世界的终点。
两人并排而卧,谈论着怎样媚倒和降服男人!
很美!
就如人世中的惊鸿一瞥,那一瞥就足以抗衡人生的苦寒与苍凉。
以为是很老的片子了,阴郁、暗沉、苦寒,一星两星的亮色很快就在其中湮灭---却不知是去年的新片。
是啊,在那般痛楚中浸渍过的民族,该会永远记住。
在这个浮躁的年代,我们理性,但有时候却太冷漠,我们感性,但有时候却太放纵。
人性的爱反而在物资贫乏、环境残酷中摇曳生长,正如风吹草不折,弱极而生刚。
那个有机会突围出去却又折返用自己的配给维持小男孩生命,最后自己虚弱致死的英国女记者 凯特身上人性和母性的光辉,令人动容。
看该片,我真切的感到人是如此卑微渺小,无论在自然中或人类的浩劫中。
进攻列宁格勒是场持久战,城里的人们没有电,没有水,很少的食物,在这样的环境下人为了生存什么事都做的出来。
人性丑恶的一面只有在这样的情况下才会暴露出来,人性中善的一面亦会被放得很大。
画面很压抑,看得很纠结。
生命的颜色,也许本是血红色.你呼吸的,在你长眠之后将永远是俄国的空气.人终归还是心向着祖国的,我想这大概是无法去解释,仅仅是人类本能的体现。
而我庆幸的是 我亲爱的小尤拉,你终于成长为一个强壮,勇敢的大男子,不再是那个柔弱得已经站不起,因为营养不良而奄奄一息的12岁象棋神童,亦熬过了躺在第三层的旧阁楼,厨房火炉边等待入眠的过程,哪怕你生命的延续是源自她的牺牲。
每人每日仅135克的白面包,大雪纷飞地多在外坐一会儿便再动不了,街边是已经丧失人格的男人狂笑着用刀切尸体的人肉食用,警局报空袭警报的工作人员饿保持着坐的姿势死在广播边。
可最痛心的不该是饿死的人们,而是那些已经丧失希望的人们,那些甚至要求让德军进入列宁格勒以获得食物,持着苍白无力的希望以为德军由飞机上落下的降落伞所装满的确实是蜜糖。
每当我再看到希特勒的小山羊胡子,仿佛见了卓别林,不是搞笑的感受,却是难过。
小时候看卓别林的《摩登时代》,大家都在笑,唯我留下泪来。
是因为没有声音罢,且他夸张的动作表情只是让我愈觉得像个小丑,便莫名地怜惜起来了。
而希特勒,你要求保持这座城被围攻,800多天的日子,不断地空袭、阻断任何食物输送路线。
你是否知道,当他们的广播放着贝多芬的曲子,你想的只是他是德国人。
你亦听到了,你所认为过于多愁善感的军官说:“若继续这样饿死无辜的民众,大概贝多芬都宁愿成为英国人。
”你听到了,你看到了,但你一定不会去改变战略,而你终究也听到了,他为了能不再参与空袭去送死的故事。
于是你成为了历史的小丑。
“竭力为善,爱自由胜于一切,即使为了王位,也不要忘记真理。
” —— 贝多芬(1792年手记) 醉时的舞步总是最美的,我记得两个身穿白衣的女子,忘我地跳着小步舞曲,转着圈时,无关国籍、性别、阶级,仅仅是时间两朵善良纯白的精灵而已,依然是关心着如何去取悦心仪的男子,如何谈恋爱 那样简单的两个女孩。
你教会了她如何涂口红,便如种下转世不会凋零也无法抹去的娇媚月季。
她遗落在1943年的那支口红,亦写下了“列宁格勒”这四个字作为最美的唇印。
列宁格勒原来叫彼得格勒,是沙皇时期颇有现代意识的彼得大帝硬生生在一片荒芜的海边沼泽建立的城市,为纪念列宁而改名的。
二战时期是德军三路进攻中最北一路的目标。
围而不打,以饥饿、疾病、空袭作为武器来对付防守坚固的城池,解放战争中解放军在东北长春也用过,城内最终死亡人数也在数十万以上。
德军所向一般披靡,所以这种攻城在二战中并不常见。
这也反映出德军当时虽处于鼎盛但已有强弩之末的疲态。
这种攻城方法是一种极其野蛮的方法,因为是以大量的平民死亡为代价的。
围城一方的残忍不用多说,守称一方眼睁睁地看着自己的百姓大量死亡而不投降,不管对错善恶,至少也是很不人道的行为。
战争只是背景,这部电影讲述的是战争状态下的爱国。
一个苏俄内战中白军的女儿,放弃国外优越的记者生活,冒者别当作间谍的风险,隐姓埋名自愿留在缺食少药的列宁格勒,这份爱国情怀的确很高尚。
当然,她似乎也割舍不开对几个小朋友和大朋友的爱。
但无论这爱有多高尚,我却无法理解。
随着年龄的增长,对无私的高尚的爱我越来越怀疑。
世界上没有无缘无故的爱。
在我的理解里,某种爱只是从众或是有利,才会有人打着高尚、无私的旗号去虚伪地爱。
一开始以为是惨烈的战争片,后来觉得是反应民众苦难的反战片,最后看到凯特历尽千辛万苦逃离列宁格勒后,毅然转身喊着妮娜的名字和妮娜一起返回随时可能饿死或者被轰炸死的恐怖之城......只觉得是一部披着战争片外衣的GL片——如果这都不算爱,世上也没有爱情了......
尽管有被人鄙视为“崇美”的风险,我还是要说,先看的这个“格勒”(兵临城下 Enemy at the Gates)要比后看的这个(列宁格勒 Leningrad)更让人有感觉。
还好豆瓣广大群众的评分,让我没有被归入“一小撮”。
虽然已经过了那种喜欢炮火连天热闹非凡的纯战争场面的年龄,但好莱坞对战争场面的描写还是让人很震撼。
更能抓人的,是战争泥沼裹挟之中的小人物命运、心理的刻画。
在我看来,好莱坞在这两方面的功力是无可匹敌的。
狙击手和政委,较之女记者和女警察,更打动我。
俄国这部,场面描写约略有好莱坞大片的气质。
但很遗憾的是,电影让观众对于女记者何以执着的回到俄罗斯,女警察何以一方面秉公执法,又一方面徇私庇护女记者,缺乏应有的判断依据。
但总体而言,不失为一部流畅、可看的电影。
而美国的这部,对于政委的心理转变、狙击手对于自己暴得大名的惴惴不安,都有令观众满意的刻画。
裘德·洛的演技,功不可没。
两部都对极权体制在战争中的表现,有一定的描写。
可能是为了不去更多的触犯当下流行的“斯大林情结”,俄片很显然着力大大弱于美片。
这也是敝人青睐于后者的一个因素吧。
苏联解体后列宁格勒改回圣彼得堡,俄国人的精神似乎也回到了帝俄时代,回忆伤痕取代了雄心壮志,这部片子的精神气质很难让人联想到是俄国导演。
提到俄国二战题材电影给人印象深刻的是《解放》、《莫斯科保卫战》,是贯穿其中的英雄气概和宏伟气势;当然,换个视觉拍战争也是不错,可惜对于这部片子我的评价是:无病哀嚎。
片子开头一伙平民上战场送命,这个倒是真有其事,当时苏联兵败如山倒,大量采取极端措施抵挡德军,比如督战队,比如让平民去打坦克。
这样干当然很残忍,但是在当时的环境下又还能有什么别的方法呢?
战争不是游戏,让平民上战场送死当然很残忍,但是杀死平民的德军难道就讲人道?
导演作为一个俄国人,居然只讲苏军残忍,不讲德国非正义,立场可想而知。
片中大篇幅描述了围城的苦难,人民不断被饿死,大量描述了围城中人性的黑暗面,拍的格外煽情的同时大量揭发苏联当局种种恶行,给人感觉反而是苏联政府毫无人性,政府爪牙不干好事专门整人,为了面子把群众给饿死了。
搞得好像德国人是苏联人民的朋友,苏联政府是人民敌人一样。
这些私货实在让人不齿,不是德军围城,市民能饿死?
不去控诉德国人反而去控诉苏联政府不顾市民死活,这个因果关系搞反了吧?
最夸张的是片中的苏联官员基本个个冷酷无情,只讲政治不管人民死活,反而美英外籍人对苏俄人民大爱无疆,最后是德国军人良心发现了,我只能说这个导演很奇葩,恐怕是被西方洗脑洗出问题了。
自由、民主、平等、博爱、人权是好东西,但是这一切都得先保命才能讲,苏德战场素以残酷著称,双发打起来都是不讲人性,看看双方战俘的生还几率就知道了,苏联战俘进毒气室,德国战俘去西伯利亚劳动营,可不像西线战场那么温和。
这种你死我活的环境下只有傻子才讲人权,在这种环境下最不值钱的就是人命,多愁善感悲天悯人等于自杀。
苏联为了赢得战争采取了非常残酷的对内政策,但是不这样干就是亡国,莫非亡了国等着德国人给苏联人带来幸福生活?
不去控诉德国侵略,却去控诉苏联政府为了抵抗侵略采取了极端措施,我只能说这导演是站着说话不腰疼。
何况历史上苏联也是想尽了一切办法解围,在围城之前已经疏散了部分市民,围城中是德国人想饿死全市人,免得占用粮食,不是苏联政府不肯放平民出城,冰上公路建成后冒着德军空军的轰炸不停的运输物资及撤出平民,无数苏军为了救人而牺牲,外围苏军也因为解围而付出巨大伤亡,但是这些在片中全无展示,只有对人命漠不关心的政府。
列宁格勒围城近900天,但是苏联人民坚持下来了,并取得了最终的胜利,要是苏联政府像电影里那个德行,市民还不早就造反了。
因此我只能说,这个导演被洗脑的太厉害了,看不见苏联人民的英雄气概,看不见苏联军人的勇敢无畏,看不见苏军高层的战争智慧,看不见德国侵略者的凶狠残暴,看不见二战美国英国同苏联一样的战时政策,只看得见被西方宣传中神话了的自由民主,只看得见战争阴暗面,只看得见西方宣传的苏联政府有罪。。。。。。
所以在影片中一次次的发出无病哀嚎。
如果一部战争片里面没有太多的机枪的场面,那她有更强大的武器,那就是人性。
这部战争片说的是饥饿,以饥饿的背景写的人性。
“If a person have nothing to eat except a tinny piece of bread, he suffer severely at first, but after though a while the pain becomes dull, and turns into less and less in difference. Suddenly you find yourself surrounded by obstacles you can't overcome. The stairs are to too high to steep to climb,the shelves, too high to reach. Too far to bend down to draw the water from the hole in the ice.ALL you want to do is lie down.And When people say that someone, he lay down or she lay down, it means it's the end."这就是饥饿,现实生活中的你或许永远都只能透过这摄像头感受。
882天的包围,战争可以让你感受代表人类文明和科技的飞机大炮重机枪,也可以让你感受人类对抗饥饿寒冷这些最基本生存有时是如此的艰辛。
人类的很多情感在这种环境下才能是最纯粹的,此时人执着的东西,才一定是他们最想珍惜的。
像凯琳和帕克的思念,此时才更真诚和热烈;像尼娜和凯琳的友情,此时才更惺惺相惜;像凯琳给尤拉的”一切会变好”的承诺,也只有此时才能被用生命兑现。
生命在战争里变得渺小,为了国家,你可以义无反顾的冒着弹雨向前冲,哪怕你知道你必定阵亡,就如开头的那个老人;财产在战争里变得虚无,8克拉钻石的戒指,可以用来换一个罐头;幼小的生命,在战争里面也能马上成熟,七八岁的孩童,就可以懂得权衡和牺牲。
有人说过战争就是人类一个规则最简单的游戏,胜或败,高于一切其它准则。
在这残酷的环境下,如果描写生命、友情、爱情,那便是最佳的反衬,人性此时便最容易感人。
所以推荐如果你有时候迷茫的时候看战争片,或许会找到自己最需要和最珍惜的所在。
However,电影里的战争只是给我们一个骗人的角度,现实战争中我认为不可能如此美好。
that's it, the war.
最让我感动的是最后凯特决定离开帕克,呼喊着女警察和她一起回去的场景。
就在这之前的一个场景女警察和凯特的诀别,女警察说她离不开列宁格勒,自己要去照顾那个小男孩,自己是有责任,凯特瞬间潸然泪下,她想起自己起初就是被女警察所救,和小男孩等人互帮互助活到了现在,况且小男孩在最后要走的时候毅然决定自己留下,他们的种种帮助,种种行为使得凯特决定自己不能够这么自私地离开,自己不能够背负沉重的心理债、人情债活下去,毅然选择了回到了最初帮助她的人身边,而小男孩最终因为她的选择活了下来,这个选择升华了《列宁格勒》。
1941年第二次世界大战肆虐时期,德国纳粹入侵苏联。
在经历长达4个月的攻坚战无果后,希特勒决定用饥饿和围困的方式夺取列宁格勒。
纳粹围城三年,尸横遍野的列宁格勒成为一座死亡之城。
英国女记者凯特·戴维斯(米拉·索维诺 Mira Sorvino 饰)在前线采访时,与她的爱人美国记者菲利普·帕克(加布里埃尔·伯恩 Gabriel Byrne 饰)失散,被困列宁格勒。
孤立无援的凯特幸得列宁格勒义勇军女警妮娜(欧嘉·苏图洛娃 Olga Sutulova 饰)的帮助与庇护。
两人坚守在冰天雪地的战火之中,与饱受饥饿折磨的苏联军民一起,为生存而战。
精品,俄罗斯的电影人还是很不错的。
俄罗斯新二战片四集电视电影,整体感觉比较简单,不深入。开场的战争场面还不错。
人物太多,没有哪个人物是耐心塑造的,即使是主角也只是跑来跑去。
110:22版本。映射社会制度的片子,女主有高大全之嫌,节奏略嫌沉闷,看得睡着了1次。
中间剧情太过拖沓,真不知道那个英国女的到底来干嘛的~
在战争中,磨灭着人性;最感人的是:为了另一个更鲜活生命的明天,可以诀别亲人和真爱,愿意匍倒身体做他们向光明前进天阶的大爱和无畏。把美好的用一种美好的方式去毁灭,才是最能让人动容的洗礼。
俄罗斯是一个让我着迷的国家。
看过 钢琴家,对这种片容易形成对比.但是带给人民的创伤都是相同的
一切的一切告诉我们,战争是残酷的,平静和谐的生活来之不易(用一个学习的心态去看一个电影,真安心)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法西斯对苏维埃…
从个人出发去审视所谓战争的伟大!
平静的不像是一部战争片
让我无耻剧透吧,最后她们都死了……好桑感
不知道这辈子会不会和列林格勒的人们一样 有过饥荒 直面生死和麻木
882天,150万人,光看数字就足够惊人了。
在那样一个年代.没珍贵的莫过于'HOLD柱'
战争制造了人间地狱,甚至感到时间的凝固。控诉的东西略多,真实性有点欠缺。
我又要吐槽金陵十三钗了,啥时候我们的战争片能拍的跟人家俄国一样丰满有层次我就满意了,另外,六套为什么一定要配音呢,违和感好强。
不好看!
return,但求心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