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面玛莎

Martha Marcy May Marlene,迷懵梦寐(台),玛莲邪教离魂曲(港),玛莎·玛西·梅·玛琳

主演:伊丽莎白·奥尔森,克里斯托弗·阿波特,布拉迪·科贝特,休·丹西,玛丽亚·迪齐亚,朱莉娅·加纳,约翰·浩克斯,路易莎·克劳瑟,莎拉·保罗森,亚当·大卫·汤普

类型:电影地区:美国语言:英语年份:2011

《双面玛莎》剧照

双面玛莎 剧照 NO.1双面玛莎 剧照 NO.2双面玛莎 剧照 NO.3双面玛莎 剧照 NO.4双面玛莎 剧照 NO.5双面玛莎 剧照 NO.6双面玛莎 剧照 NO.13双面玛莎 剧照 NO.14双面玛莎 剧照 NO.15双面玛莎 剧照 NO.16双面玛莎 剧照 NO.17双面玛莎 剧照 NO.18双面玛莎 剧照 NO.19双面玛莎 剧照 NO.20

《双面玛莎》剧情介绍

双面玛莎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双面玛莎》根据真实事件改编,曾入围2011年圣丹斯电影节和戛纳电影节一种关注单元,影片在圣丹斯公映后备受好评,被认为是2011年的《冬天的骨头》。 年轻女孩玛莎(伊丽莎白·奥尔森 Elizabeth Olsen 饰)曾误入邪教,被教主帕里克(约翰·哈克斯 John Hawkes 饰)洗脑,并以宗教仪式的名义“被强奸”,好不容易才逃脱邪教控制得以脱身。随后她找到姐姐露西(莎拉·保罗森 Sarah Paulson 饰),和姐姐与姐夫泰德(休·丹西 Hugh Dancy 饰)开始了新的生活,并对过去失踪时发生的事闭口不提。在日复一日的看似正常与平静的生活里,玛莎努力忘记不堪回首的过去。但邪教组织的生活如噩梦般在玛莎脑海里挥之不去,她感到恐惧和不安,甚至开始分不清什么是真实,什么是幻觉……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过道机智医生生活金田一少年事件簿:歌剧院最后的杀人珠峰:神之山岭神探驸马请接嫁神秘破坏客果戈里·恶灵单身初恋日记湖群狗党那一天的管风琴天国的邮递员呼吸斯通豪斯第一季汉江刑警白烂贱客2彩虹儿媳记骑蛇飞黄腾达第五季战争游戏他是一只狗克格勃无间事件一骑当千XTREMEXECUTOR移动的枪口幸存者第四十二季民国警花侯府小千金蓝色青春郎在远方封神榜·妖灭

《双面玛莎》长篇影评

 1 ) “绯红女巫”伊丽莎白·奥尔森高分电影,尺度很大,还获得大奖!

很多朋友认识伊丽莎白·奥尔森,是通过“绯红女巫”这角色,2015年在影片《美国队长2:冬日战士》中,她以彩蛋的形式出演“绯红女巫”,结果成功吸引了人们的眼球。

此后她先后数次在漫威电影中出演这个角色,让她在全球范围内进一步打开了知名度。

作为80后演员中的优秀代表,奥尔森虽然2011年才开始接拍电影,但是作为童星出道的她,却有过在百老汇舞台表演的经历,这也为她的演技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不过说到她真正意义上作为主演出现在电影中,还要追溯到2011年的《双面玛莎》。

这是一部在当年获得广泛赞誉的作品,也让奥尔森的演技获得了广泛的认可。

影片由肖恩·德金执导,伊丽莎白·奥尔森、莎拉·保罗森和休·丹西主演。

片中奥尔森出演一名因意外加入邪教组织而深受其害的女孩玛莎,邪教的组织者利用洗脑的方式,误导参与者的思想,扭曲参与者的价值观。

对邪教组织产生怀疑的玛莎趁机逃离组织,并住到姐姐家中,却不知长期受到邪教组织影响的自己,无论是思想还是言谈举止已经是非常难以融入到正常人的生活中,同时曾经遭受的噩梦般经历无时无刻不在困扰着她。

据导演自己说,影片的灵感来自于真实事件,曾经一名生活美满幸福的女子,因为意外加入邪教组织,最终走向自杀的不归路。

在我们看来,邪教组织固然可恨,但受骗的参与者就显得受害惨重了。

奥尔森在片中显示出了不俗的演技,双重人物角色被她演绎的非常到位,一方面她在努力摆脱邪教组织的束缚,使自己回归正常社会生活,一方面惨痛的经历,在她的心中留下了不可修复的伤痕,导致她思想消极另类,内心担惊受怕。

影片被打上惊悚的标签,但整部影片却并未出现惊悚镜头,有的只是从零散的镜头中隐约可以感受到邪教组织的可怕和带给人们的惊悚感觉,尺度有些大,仅此而已。

所以该片更可以看作是一部文艺片,也可以看作是一部披着惊悚外壳的文艺电影。

所以该片在很大程度上也就缺乏了商业气息,当年全球票房也仅有477万美元。

不过奥尔森凭借本片还是获得了第16届佛罗里达影评人协会奖突破电影人奖,也算是对她本人的极大肯定,同时导演肖恩·德金也凭借本片获得了圣丹斯电影节最佳导演奖。

【END】

 2 ) 女人花点钱怎么了!

1 首先,引用一位网友的观点,玛莎与她“姐姐”表面上是姐妹关系,但实际是母子关系。

从谈话中我们知道,玛莎从小和姑姑朵拉生活在一起,而姐姐露西则一个人住。

玛莎说妈妈死后她和姑姑一起住时,注意看露西的表情,很无奈很不愿谈及她们的妈妈的样子,导演是不是在暗示露西其实就是玛莎的妈妈呢。

而这个年轻的妈妈当时可能未婚先育,而选择把玛莎给姑姑朵拉抚养,在玛莎心中,妈妈变成了姐姐,早已死了。

露西让玛莎穿自己的衣服时,两人的对话。

露西:it looks really good on you,you little shit.玛莎:whatever makes you happy,mama bear. little shit可以表达一种对于孩子或喜爱的人的一种既无奈又爱惜的态度;当玛莎说完这句话时,露西脸上的表情又是一种带着内疚,好像被触痛伤心处的样子。

在船上和露西的丈夫泰德聊天谈及他们会想要一个宝宝时,玛莎捧腹大笑,说:Well, she wouldn't know what to do with it. 正如当年生下玛莎时的露西不知所措的抛弃她一样,让玛莎觉得很好笑。

这段对话也很有意思,字里行间全是作为姐姐的露西满满的自责。

露西说:do you blame me for anything?好像露西欠玛莎什么似的,仔细的看这一段对话,会发现她们隐约的姐妹之外的关系。

玛莎打断露西的话,说:just because we're sisters dosen't mean we need to talk about everything into your head.特别强调我们是姐妹的关系,不等于就要无话不谈。

露西听到后很长的一段沉默,无奈的微微一笑,知道自己做的不称职。

玛莎说出了她们心中的那个谎言,而这个谎言正是用来掩饰母女关系的。

派对上玛莎昏迷清醒后,对露西说“thanks mom." 而露西显然很淡定,玛莎在朦朦胧胧的时候似乎忘记了姐妹的约定,本能的喊出心中久藏的妈妈。

影片末尾,面对要将自己送走的露西,玛莎说了一句:你不会成为好母亲。

这是玛莎对身为自己母亲的露西最显露心底的呐喊。

露西听后止不住的哽咽,因为自己对玛莎确实不是一个好母亲。

影片很多细节都显示,露西其实就是玛莎的母亲。

如果看到了这一点,玛莎复杂的心境就显然可见了。

2 影片开头,邪教组织里男人们都聚在一起吃饭,有肉吃,而女人则在外面等着,等男人们吃完饭才能进去吃,并且还是吃的粗茶淡饭。

这里可以反映,组织表面上宣扬一家人,但其实是对女性极不尊重的阶级思想,是伪善,伪公平。

3玛莎逃跑的时候,她的徒弟(那个短发小妞)是醒了的,并且镜头打在她站在镜子门口望着玛莎逃了出去,但她没有揭发,说明她对玛莎还是有感情的。

4其实影片最大的渣男不是组织头目,而是那个看上去很好的姐夫啊!

1)在玛莎第一天进姐姐屋子时,姐夫类似开玩笑类似调侃的说了句,这次她又要住多久呢?

尼玛,别人才来你就问这种话,是什么意思?

是嫌弃她要赶快走?

什么叫又?

(台词说了again),别人经常来打搅你吗?

2)一起吃饭的时候讨论到了人生的问题,本来是探讨哲理问题(从哪来,到哪去),姐夫突然发火了,说请问你所谓正确的生活观是什么呢?

混吃等死?

等我们来救济你?

喂喂,本来是探讨哲理问题的,怎么上升到人生攻击了?

人生的意义本来就不是金钱来衡量的,这个观念也没太大问题把?

如果是我,有一个女孩提出她不希望沦为金钱的奴隶,我会觉得她的思想很独特,会很想去和她探讨啊!

为什么要去吼她?

去人身攻击?

3)从头到尾都是姐夫先开始抱怨,什么工作压力大,每个月就来别墅两天还要操心,什么影响了我们正常的生活,最后提议送走的也先是他(还有半夜偷偷摸摸地到妹妹床边是要干嘛?

难怪她要惊醒踢你)。

这还是个爷们该说的话吗?

一个弱女子可怜兮兮暂住你们家,何况还是亲人,何况还是漂亮的女人,多一口饭的问题,养她一辈子怎么了!

女人花点钱怎么了!!

(何况还没花多少钱)至于这么娘吗?

其实这里导演是想讽刺那些一本正经的小资男,表面上养家糊口,是个好男人。

但实际上却是自私又没有社会同情心的娘们,只顾自己的小家,却不顾社会的大家,看到公交车上被猥亵的女孩不敢仗义相助,总以自己为困难去搪塞那些真正需要帮助的人,当代人的冷漠莫过如此。

更多独家影评欢迎访问老J主页

 3 ) 意犹未尽

很细腻的剧情片,以惊悚题材为幌子,其实在走温情、内心戏等细活的路子,节奏故事都很好,让人有意犹未尽之感,尤其结局情节的设计,很有玄机。。。

影片入围了2011年圣丹斯电影节和戛纳电影节一种关注单元。。。

 4 ) 《双面玛莎》——第三种人的游离

除了各种忠实的信仰者,并无所谓的无神论或者无信仰者,活着必然是有信仰,什么都不信也是一种信仰,活着本身就是信仰。

但终究看来,总是有一些人不甘平庸的过一生,更不甘于思想的平庸。

愚昧的追随者和现实中麻木而不觉的人们,都不是他想要的,所以,他在追寻自己想要的路上,注定是辛苦的,从这一点上,电影中宗教头子说的一点都没错,玛莎确实是具备宗教领袖的潜质,因为一般愚昧的人们,只知道自我欺骗而不觉,根本更谈不上利用或者引导别人。

所以全电影中,没有自我欺骗的,只一个人,那就是玛莎,可以说,玛莎比那个宗教徒头更具上升的潜质。

宗教或者迷信的可怕,并不在于假话,而在于百分之九十九的真话掺杂了一句假话。

玛莎对她姐夫在餐桌上的说的没错,用金钱和财富来衡量成功的是自欺没错,正戳中了社会人们的痛点,所以她姐夫当场暴怒,但是她忘记了两点,第一:不用金钱和财富来衡量成功的人,也并不意味着他们并没有错,反而可能错的更深,一个陀螺,正放反放都放不住的。

第二:其实玛莎并不是真的相信她自己口里说出来的话,她说的这些,其实只是她心中对于社会虚伪的抵触,在她没有找到自己之前,这些仍然是虚假造作的。

正因如此,玛莎深深陷入自己所造出来的矛盾中,不可自拔。

她才是真正的没有了信仰的人。

往往蝉破壳而出,地下生长了好几年,最后只剩下一层薄薄的壳,只需破出,即可飞翔,然而,多少人就在这最后的管卡葬送了生命。

玛莎已经是马上就要是最接近真实的人了,但是长夜漫漫,阴影挥之不去,总是不能如人所愿。

若是在这个世界毁掉了你所有的信心以后,你依然相信大地的拥抱与天空的接纳,便能破壳而出。

宗教生活的纪律,秩序,等级,信念,乃至于贫穷,都是追随他的人,对于这个社会不信任和否定的一种外在表现,然而,本意是寻找生活的真谛,但也正是这些磨灭了他们的人性。

洗脑彻底的,终其一生也就是在里面选择了一种生活方式,洗脑不彻底的,则如玛莎,只是吸收了其中的真话,然而社会终究不可能让她同时选择两边,所以她在这矛盾纠结中继续沉沦不知出期。

在这里面宗教头子所扮演的角色,就是卸下你所有的防卫,然后输入他的指令,世界上的宗教,灵修,信仰,团体,都是何其的相似!

圣人确实是无需防卫,但是凡夫俗子,你卸掉了他的防卫,往往或者忠实追随,没有头脑,或者如玛莎这般如若幽魂,除非极个别人,很难谈得上提升。

那这些所谓的领导者们,领袖们,有几个人想过为此负责?

玛莎最后坐在车上,看到后面有车追随,眼神茫茫。

实在是让人伤感,其实可怕的并不是有什么人追过来。

而是,你逃得过自己内心的审问吗?

 5 ) 即使在无助也不要轻信他人!

这片子深深震撼了我 一个无助的 绝望的女孩 边缘徘徊着 然后一群看似善良的人们接纳 关怀了她,但更可怕的深渊等着她!。。。。。。。。

我讨厌最后的结局 不管最后出现的人是玛莎幻想的也好,真实的也罢,它时刻提醒着我们 你曾经做过的噩梦会一直如影随形 ,,,这种强烈的暗示太他妈可怕了!!!!!!!!!!!!!!!!!!!!!!!!!!!!!!!!

 6 ) 给曾经迷茫和绝望的自己

喜欢看玛莎清澈的眼睛。

有时候也会想不通自己一直所为之奋斗的所谓的成功到底是不是对的。

但人总归是生活在这个社会中。

如果你的价值观与所有的人不同,你就是错的。

就无法融入。

就会被所有的人批判和指责。

甚至会送你去改教,最终让你和他们变成同样的鹅卵石,他们才会善罢甘休。

但那种利用你迷茫的向善的心灵而达到自己更卑鄙邪恶的目的人还是可耻到极点,应该千刀万剐碎尸万段浇上汽油烧完了再拿去喂蟑螂。

迷茫不是错,但悲哀的是被人利用。

痛苦不是错,悲哀的是伤害了深爱自己的最亲的人。

引导其他和当年的自己一样无知的人走自己走过的罪恶的路,是一种报复。

终于有人和自己一样了。

终于自己不是最惨的那个了。

原来当年的自己,竟然是这副狼狈的模样。

我经历过的,你也该同样经历,才会有人理解我的感受。

当自己的痛苦,无法倾诉,无人可以理解,心里的悲愤悔恨却又无处发泄,那种歇斯底里,却被认为是脑残。

在旁观者看来,只是个普通的剧情而已,能给予的,只有同情和怜悯。

但那种深陷其中无法自拔的无助和绝望,只有当时的自己才会理解。

只有让时间和新的经历填满大脑,让自己平静下来,等慢慢的能够客观的,上升到一个更高的境界来思考的时候 才会走出来的吧。

 7 ) “双面”的坐标参照系

提纲挈领的说,玛莎的双面性要参考她两年前与现在的坐标参照系。

这正是电影双线叙事想要齐头并进的参照和对比,玛莎受邪教洗脑、身体无条件的共享与奉献、恍悟组织的残虐、求助姐姐帮助后展开的田园牧歌式和中产阶级式生活对比,只不过前面经历的林林总总是在这种生活参照中通过插叙、补续、交叉蒙太奇的手法娓娓道来。

电影里这种两个场景与时空的交叉蒙太奇用的很引人注目(比如一处的起身动作、一处跳水动作、做饭时叫错名字、碰到腿时的反应),这些急促不安的交换场景凸显出玛莎的自我认知、精神信仰的盲动性,这可能也是“双面”在精神领域的意指。

她一方面因为看到邪教的残暴,想要摆脱;一方面又把主教的精神教诲当成金玉良言,并且用这种“淡化身外之物”金科玉律无视中产阶级个人奋斗的普世价值观。

从这层“双面”上来看,正是因为世界观没有绝对的对与错,才导致玛莎那样痛苦的承受现在与过去的夹击。

这种夹击在聚会上达到高潮,但是压抑的情绪在电影里俯拾皆是。

这很容易想到《忧郁症》,同样是情绪极端化不稳定的妹妹,同样是关心妹妹自身也无助的姐姐,同样是在聚会上将压抑与忍耐一触即发,只不过《忧郁症》在后半部分姐妹的性格因为灾难发生偏转,结尾比过程更明朗化。

而《玛莎》的戛然而止,还是给人一种路远马亡的迷茫。

电影完全使用自然光,手持摄影和长镜头的配合使用在森林戏中很有自然美感。

以前我倒是很期待里面的邪教戏份,可是看完我都不知道这能不能被称作邪教,毕竟拍的是那样田园牧歌。

 8 ) 我倒希望这部电影正如豆瓣给的剧情那样

因为这看上去多少还有点发展。

我想了想,还是点了“有关键情节透露”。

虽然,情节这种东西在这部电影里是否存在,是一个疑问。

进电影院的时候我还是满怀期待的。

我之前忍住没看剧情简介以及相关影评,只是听别人形容说这是psychological thriller,以及女主人公是逃出邪教的,所以我幻想了紧张的情节——应该有精分吧,肯定有精分吧,我看着片名,对自己说道。

我必须承认电影在Martha的过去与现在之间的切换做的相当不错。

我很喜欢这种瞬间毫无痕迹的变换,很利落舒服。

因此电影刚开始的时候我仍然是满怀期待的,期待后面的情节展开。

可是最后只是不了了之。

我倒不觉得电影必须要有多跌宕起伏的情节。

很多时候,只要人物足够吸引人,就光看看他们的互动也很令人满足。

但是我觉得,如果仅仅是靠人物支撑电影的话,到最后人物本身必须发生某种改变,否则,情节人物都没什么太大变化的话,我还去看电影干嘛,直接去关心周围人的八卦算了。

电影应该贴近生活——意思是它必须表现出某种人性,但是它不能是生活的完全复制品。

反正我是这么认为的。

《Martha Marcy May Marlene》不能说是情节平淡吧。

毕竟是少女误入邪教组织,被强奸,还目睹了杀人。

但是整部电影都以一种恍惚的腔调把这一切讲出来,刻意抚平了高潮。

叙事并不是它的目的,它只是想表现一种疏离茫然的情绪。

到了最后,你完全不知道Martha的过去和未来,她只是漂浮在这电影中的一个飘渺的存在。

 9 ) you can get away, but you can never escape...

结局是个开放结局,但在我看来教主装神,拦路下来,确定玛莎是否在车上,然后跟踪,最后还是玛莎重回魔教。。。

影片在进入到中间的时候,我开始产生一种莫名的不舒服,就如同原来看那个结局是人类全灭的忧郁症一样,不过忧郁症比这个长,所以更会让我觉得不舒服。。。

难道我现在已经彻底变成了阳光系男孩吗???

哈哈哈哈哈。。。

碟子的封面上写着you can get away, but you can never escape...2年的魔教生活给玛莎的心理创伤太大了。。。

有个镜头,我特别的喜欢,就是玛莎站在姐姐的花园面前,导演给了玛莎的脸部特写,有光影明亮的变化,玛莎的眼睛如魔鬼一样黑。。。

 10 ) 有关邪教忽悠众教徒的手段

今天又重新看了遍《双面玛莎》。

第一次看是因为被海报吸引,第二次,则纯粹是因为电影本身。

      其实这部片主要讲的就是一个逃脱了邪教的女孩儿之后的生活。

可是邪教的印记太过深刻,以致于玛莎经常把现实和过去的虚幻相混淆。

不过也正因为此,我们才了解到玛莎这一两年来的生活。

电影虚化了事情的开始和结局,包括玛莎为什么会误入邪教,或者她最终的结局是怎样,相反,电影强调的是玛莎的心理和经历。

最近看了部心理学的书,里面碰巧也有讲邪教的章节,并且提到了邪教的几个常用手段。

神奇的是,电影里也有共鸣。

     一、隔绝的世界       玛莎他们生活在一个小庄园,白天做点农活、聊天、唱歌,晚上休息。

一个几乎与外界隔绝的世界,自给自足。

在邪教的那两年中,她甚至没有跟她姐姐联系,即使她们都住在纽约,即使她姐姐结婚了。

      正是因为隔离,就算她们行为诡异,也没有觉得有任何不妥。

所以穿的衣服很不伦不类,所以习惯每天只吃一餐,所以游泳的时候不穿衣服。

     二、屈辱的入教仪式       电影里并没有明确的入教仪式,但是女教徒在真正加入组织,应该是算做被弓虽暴之后。

其实最开始女孩儿们的反应都很正常——哭泣。

可是这个时候就出现了另外一个资深女教徒,说:我们不能这么自私,只想到自己,而且我们每个人都要经历这个阶段的。

于是玛莎笑了,和那个宽慰她的女教徒笑成一团。

      自我辩解总是很能起作用,尤其是当其他人都一样的情况下,一件明明觉得不可能的事情,突然就觉得理所应当了。

     三、鼓励       刚刚进入庄园的时候,帕特里克(邪教头子)为她写了一首歌,一首只属于玛莎的歌。

      其实大家都会从新教徒成为老教徒。

玛莎呆久了,新教徒的安抚工作就是她的了。

这时候,她的角色是teacher和leader。

自豪感和认同感油然而生,他们便更信奉着组织。

     四、温水煮青蛙,不断挑战个人底线       帕特里克真的是个很有计划性的人,懂得怎样让大家在潜移默化中慢慢接受自己的“另类”价值观。

当他教大家射击,先是从射击玻璃瓶开始,再到杀死小动物,大家都觉得新鲜刺激。

于是他又带大家去偷窃甚至杀人。

好在玛莎还是有自我底线的孩子,她心里终于产生了怀疑,最终产生了逃跑的念头。

      那么其他人呢?

没有。

教徒们似乎都觉得这是正常的。

      当时玛莎跑出来,是有人追了出来的,却没有把玛莎带走。

除了因为周围人太多,我觉得更大的原因可能还是因为他们有把握玛莎最终还是会回去。

显然,他们的把握是最后得到验证的。

改变了玛莎所有的价值观和世界观,使她与外面正常的世界格格不入。

玛莎也曾想过放弃,也曾给邪教打电话。

可是在电话打通的那一刹那,玛莎犹豫了。

最终还是坚持了下来,没有多说一个字。

      片子的基调无疑是压抑的,可是却从中看出了阳光的部分。

      不得不说玛莎对改变自己做出的努力,也不得不说姐姐在玛莎生活中的重要性。

虽然姐姐对她的事情一无所知,虽然姐姐最终也没有成功地帮助玛莎摆脱邪教的阴影而不得不求助于医院,可是玛莎靠姐姐的帮助才让她重新认识自己、认识这个世界。

是姐姐将她拉回了现实世界,教给她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告诉她应该穿漂亮舒服的衣服,游泳的时候要穿泳衣,要注意私人空间,要一份工作来养活自己等等。

      正如片名:Martha是她本名,Marcy May是邪教老大称呼她的名字,Marlene是她邪教接电话用的名字。

中文译名双面玛莎也挺好,因为电影不仅想展现的是邪教和人性的斗争,也有玛莎自己内心的挣扎。

《双面玛莎》短评

我看的内容怎么跟豆瓣剧情简介不一样?!和休丹西谈婚论嫁的那个不是玛莎的姐姐?!凌乱了

8分钟前
  • lovepink
  • 较差

闷片一枚,不多说了,亮点全在女猪脚那儿,实在是超越年龄的成熟演技,这姑凉长得也特有意思,侧面维拉法米加,正面斯嘉丽,咋看咋舒服,一个人的表演撑满了100分钟,为表演加一星。

10分钟前
  • 尧louie
  • 还行

我不高雅 看不懂 就觉得误入邪教什么的 应该比较符合中国的价值观

12分钟前
  • 简草
  • 较差

够无聊的。

14分钟前
  • 杯麵
  • 较差

一部看完不想说话的片子,非常压抑。

16分钟前
  • 五月。转转
  • 推荐

挺好的,不至于像豆瓣评分那么低,奥尔森小妹演得好,画面美,结尾似不俗又很俗,但我喜欢。农场邪教之类的是百分之百在隐喻曼森家族吧。

17分钟前
  • Judy
  • 推荐

光很美!

18分钟前
  • VenerMa
  • 推荐

看不懂诶~~~理解能力有出入

22分钟前
  • 人畜无害二小姐
  • 较差

真是讓人太不舒服了

25分钟前
  • gintou
  • 还行

我居然看完了…

28分钟前
  • 小白和糖
  • 较差

超龄萝莉从邪教组织出来之后精神恍惚,被善良的姐姐收留,并且一直用古怪言行祸害姐姐一家。片子是个好片子,女主角胸也不小,故事让人难受。每个人都有一段油盐不进犯混蛋的青春期,除了祸害家人朋友,别的都不会

29分钟前
  • verygodort
  • 推荐

阴冷而内核强硬

34分钟前
  • 三十
  • 推荐

双面个毛线,不就是少女失足的过往么。单纯善良就不要和小混混们群P杀人操社会嘛。

37分钟前
  • 邈邈
  • 还行

光影的拍摄真的很美 画面总是简洁干净的。。。剧情是在没啥好说的——半个月前才知道 那个邪教是真实时间的还原。

38分钟前
  • 化羽而飞一恐龙
  • 还行

西方人对共产主义的浪漫想象主要体现在共妻上了

40分钟前
  • 海鹰
  • 还行

41分钟前
  • Cinema is dead
  • 力荐

洗洗睡,意淫下伊丽莎白·奥尔森的长腿美胸就好了。

45分钟前
  • 机场西路88号
  • 较差

不知道在讲什么

48分钟前
  • piano
  • 很差

这位奥尔森妹妹表演超惊艳!!!镜头太美太安静了,开放式结局让人寒毛直竖,很喜欢啦。

49分钟前
  • 飞行麻瓜
  • 力荐

玛莎是个蠢货。

53分钟前
  • 哔呣咣啵の哸啐
  • 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