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洛伊德曾经说过不要试图去了解女人,确实,女人太复杂多变,太多不确定因素,总是不按常理出牌,连心理学大师都捉摸不透,很多影视作品自然只能瞎子摸象浮于表面。
不过凡事都有例外,由李珏执导,黄小蕾、唐曾主演的女性题材电影《洋子的困惑》另辟蹊径,没有套路和口号,既不假装坚强,也不顾影自怜,而是通过富有烟火气与人情味的叙事手法,把困扰现代女性的诸多情感症结都梳开了讲透了,无论男女观众,看完都能有共情。
片中的主人公,黄小蕾饰演的于美惠,与我们在生活中随处可见的女士一样,穿着漂亮的大衣,妆容、搭配、家居、汽车,都谈不上华贵,却能看得出是精心搭配,大方得体,散发着一种淡淡的女性魅力。
现实中的同龄人,或多或少都与美惠相近的经历,就算与自己毫不相关,身边也会有几个类似的姐妹。
离异,独居,没有抚养权,偶尔把女儿从前夫家接回来小住,经营一家小窗帘店,生意还比较不错,不忙的时候也会开着车回到乡下,分别看看已经离婚不相往来的父母,身边有一个比较钟意的帅气男友,却始终没想好是否再进一步,现实生活,无外如此。
《洋子的困惑》不仅准确的抓到了女性的共同经历,更透过表面,抓住了情感深处的共情,她对女儿的爱,对走入下一段婚姻又爱又怕的小纠结,在离异的父母、上一段婚姻和现任男友之间的剪不断理还乱,都被展现得细致且微妙,许多没有明确言说的情绪,却能够在观众的心里形成强烈的共震。
这种共情除了横向的共同点,还有纵向的延展,透过美惠本人的成长,女儿阅读日记,以及身边亲友、闺蜜的多元视角,展开她的过去,基本上涵盖了女性人生中最重要的几个阶段,懵懂少女、初为人母,单亲妈妈,基本上尽在其中。
不止美惠,影片以点带面,由小见大,三代女性都具有很强的代表性,洋子是典型重组家庭的孩子,小小年纪就很敏感,不想成为家庭的累赘,对亲情又渴望又抗拒,试图通过偷日记的方式,了解父母离异的真相。
洋子的姥姥则为上一代女性的婚姻观代言,离婚后一直保持相对的独立和自尊,拒绝与前夫和解,对儿女心怀愧疚。
从姥姥的拒绝和解,到美惠作为单亲妈妈,能够得体地处理失败婚姻遗留下的复杂矛盾,再到洋子试图通过日子了解妈妈,找到父母离婚的真实原因。
三代人,清晰地绘制出现代女性的成长历程,随着时代的变化,她们的爱情观、婚姻观、人生观,也在悄然转变。
三代人各有各的困扰,重组家庭的多角关系看似波澜不惊,却暗流涌动,其中既有盐米油盐的津津有味,也有甘苦自知的人生百味,制造出不少快乐与忧伤交织的戏剧冲突,譬如因为孩子打架与前任一起去见老师,譬如带帅气的男友一起回乡上坟,却对长辈说是生意伙伴,通过这些极具现实质感的场景,相信每一位观众,无论男女,都能或多或少的找到自己的影子。
由这些情节,《洋子的困惑》不仅解答了洋子的困惑,也解答了所有人的困惑,原来情感的真相不是解决问题,而是包容与理解。
这就是影片要传递给观众的女性态度,接受不完美的生活,努力让自己活得好一点。
有一个情节把这种态度讲得很明白,男友拿到钱之后一去无踪,美惠没哭没闹,不恨不怨,轻描淡写地告诉闺蜜,仿佛在说着别人的故事。
这样的反应非常真实,经过婚姻磨砺的现代女人,大抵都会有这样的气度,无论怎样,生活还得继续。
在影像语言方面,导演虽然年轻却有一颗慧心,惜镜如金,字字珠玑,既有现实的质感也有影像的诗意,琳琅满目的窗帘,喻示了每个家庭都有光鲜的外表,夜色中的灯火,蜿蜒的公路,随风散落的日记,没有一处是多余的场景,有时候一个简单的画面,就能把人物的内心变化呈现得清清楚楚,无需言语,却能让人感受到千言万语。
故事每一步进展,都能让观众距离人物更近一步,理解更深一点,共鸣共多几分,看完了《洋子的困惑》,就如同读懂了当下女性的情感世界。
非常非常喜欢,非常非常触动我。
也有很多零零散散七七八八的想法。
影片的两场吃饭戏印象最深。
第一场美惠在父亲老家的饭桌上接受女性长辈们的点评拷问。
镜头从后妈背后两侧缓慢地左右摇,美惠沉默地夹菜。
第二场也是影片末尾,外婆和洋子在饭桌上接受全家人的“拷问”。
不同的是,洋子选择了“爆发”,而相同的是,她的小小的爆发最终也和妈妈美惠、外婆的所有话语和情绪一样,在饭桌的下一个家长里短里归于沉默。
洋子面对美惠的问题也是美惠面对外婆的问题,洋子的困惑也是美惠和外婆一生的困惑。
很喜欢导演用一种举重若轻的方式讲了一个其实不怎么轻松的故事和话题。
全片没有刻意去点出困惑究竟是什么,更没有交代影片里的她们是怎么解决困惑的,只是看似随意实则精巧地抛出一些被包裹在日常里的尖锐:比如初中毕业去东京打工,比如小城市ktv包间里一饮而尽的酒,比如看到弟弟拿走画笔时沉默无声的洋子,比如被家人簇拥的弟弟和落在所有人后面的美惠。
还是那样,没有激烈的对抗和爆发,没有情绪的收尾,没有解决方法,一如洋子和美惠和外婆的困惑。
其实我本身不太喜欢讲母女的故事,总觉得矫情或者一厢情愿。
但这部影片没有这样的负面观感,相反,是我最舒适的一次关于女性议题的观影。
因为创作者真诚所以角色真诚,因为角色真诚所以共情。
市区唯一一场点映,下周新电影还不少,能早看一部是一部。
总体还是很惊喜的,没想到年轻导演有这种生活的洞察力,也很会用镜头叙事,能用画面表现出来的剧情绝不浪费台词解释,构图也相当不错。
影片还是很真实地展现了女性困境(其实也不局限于女性,代沟、催婚这些话题都具有普世性),比如两姐妹刷盘子那场戏、酒桌上被催婚的戏,甚至小朋友间的很多戏,都非常真实。
虽然也有个别狗血桥段(比如被男人骗钱)。
窗帘这个意向选得很好,有很多女主在窗帘前的戏。
表面是她的生意,谋生的手段,却也是入睡安眠的保障,家庭隐私的一层遮羞布。
很喜欢结尾那场戏,没有这场戏我可能会觉得这部电影平平无奇。
在氤氲冷冽的空气中她们对视,她困惑,她不明白为什么大人们有那么多问题还能把酒言欢;忽然她懂了,她和她一样,甚至她和她和她也一样。
三代女性的姓氏不会传承,但她们的困境确实在传承。
非要说哪里不太好,我觉得应该是女主黄小蕾的服化。
豆瓣上说她像个广场舞领舞我是不同意的,她这往街上一站,人群里一钻,怎么看都是大明星。
她闺蜜的感觉就刚好。
女性题材文艺片,故事讲述了女孩洋子关于母亲美惠的困惑,实则导演是站在美惠的世界展开的创作,对洋子世界的描写充满了美惠的臆想。
以母与女的双视角完成两条叙事线,同时以母亲美惠的日记本这一道具完成了女儿洋子与过去的母亲美惠,或说是在缺失女儿洋子成长过程中的母亲美惠的一次对话。
影片过半了仍旧觉得美惠太坏、太笨。
对美惠内心的叙事深入了但打住了,情绪显露了但总是不够,导演总是很克制。
但是结尾真的太棒了,一场尴尬又不寻常的寿宴临界尾声,所有人都不装了也发疯了,所有关系和秩序都混乱了。
女儿洋子装作睡着,母亲美惠流着泪、动作迟缓的在女儿洋子脸上落下了一枚吻。
拍电影要拍的就是这一个动作,就是完整地把这一个动作给观众看,够慢,给够它时间,此刻也是全片中最能够体现黄小蕾表演的地方。
结局是女二洋子和母亲美惠一起为外婆端来点了蜡烛的蛋糕,在画面中外婆-母亲-女儿三人完成同框,女性的故事讲完了。
点燃蜡烛这一处是非常能够帮助观众相信故事和人物的细节,看到了导演对电影本质的理解。
但最后一颗长镜头让人觉得是为了拍而拍的,树影绰绰,很想从技术角度问问看摄影是怎么实现的。
以写实风格拍摄的电影。
描写西南小城中,普通人的普通烦恼。
风格有点像日本著名导演小津安二郎 和 是枝裕和,这两位导演都是擅长拍摄家庭生活题材影片,细腻纪实、自然洗练的手法。
小津安二郎的《东京物语》,是枝裕和的《步履不停》和《海街日记》《比海更深》等都是经典。
全程使用四川方言。
比起普通话(注意如果是纯北京话也是方言),方言往往可以更好地让剧本和场景融于一体,甚至里面的脏话都很有味道,比如「你个批婆娘。
」当然,前提是演员也必须是以方言为母语的。
本片演员都是四川或者云南人,所以这一条件满足了。
(以下小小剧透,不影响观影)五年级的洋子是美惠的女儿,美惠的妈妈早年离异。
两代母亲都有自己的执念。
美惠是有故事的女人。
她受教育程度不高,但年轻的时候曾远赴东京打工,在那里有她的初恋。
回到国内后,嫁给了前夫生下了孩子洋子。
生活打败了爱情,二人离婚了。
美惠对自己的婚姻充满遗憾,但是因为个性和工作繁忙,没能力(主观上也不太想)照顾洋子。
她向往爱情,哪怕遇到了杀猪盘 “睡了你哩人,骗了你哩钱” 。
洋子不理解为什么母亲不要她了,所以趁母亲接她来家里小住的几天,偷了母亲的日记,这就是所谓洋子的困惑。
洋子看完了日记,因为其中确认了是妈妈决定让洋子去与父亲生活,对母亲产生了怨恨。
同时,在父亲的家,她总是面临晚妈生的弟弟的竞争。
另外一方面,美惠的妈妈自从离婚后独居生活,也有自己的寂寞和执念。
直到她的前夫,也就是美惠的父亲决定帮她张罗六十岁生日。
两代人的前夫,两代子女,一起在院子里吃饭,当年的痛彻心扉,在时间和无法斩断的亲情面前都被消解了。
几位主演的演技都很在线。
这个大概要占2颗星。
另外1.5星给了故事中的人物设定——没有脸谱化地描写离异后的家庭关系。
例如,老父亲专门提醒儿女给孩子他妈摆酒祝寿,美惠的前夫在她新男朋友面前说尽好话,都是很温暖的地方。
写实的拍摄手法展示了西南小城的生活细节和日常风俗,同时又藏着导演内心的小魔幻——广场舞的桥段,用了日本的电音音乐。
镜头单个来看也都很有味道。
但是,剪辑和镜头组合欠缺火候。
有几个地方本来可以烘托起小高潮,比如小朋友发现洋子书包里的日志拿出来当众念,洋子进来前观众都在期待冲突——这种冲突不一定是打架,可以近景描写面部和细微动作。
再比如洋子因为看到日记后,不愿上妈妈的车那场戏。
机位太单一,如果能从车外先拍雨中的孩子,在拉进穿透进入车内妈妈的视角,会有更好的效果。
结尾的高潮部分,美惠亲吻装睡的洋子,镜头语言过于单一。
如果不是黄小蕾的演技在线,可能就要跳戏了。
这部戏里,如果洋子爸爸的戏份更多一些,表现的张力可能会更好。
如果要结合盐津来说的话,这里以一条主路贯穿整个县城,正片开始的堵车其实也能暗喻一点主题。
作为当地人来看,盐津还有很多狭窄充满韵味的小道,如果将它独特的地理位置与城市结构很好的运用起来,这部影片想表达的困惑或许能迎刃而解了。
最后母女三代人的大和解其实有点不太能立得住(虽然黄小蕾去亲吻洋子这个部分比较戳人)我的感觉是外婆这个人物描写得有些片面,稍微多一点戏份来刻画,让这三代女性之间的一些不可言说的问题得到链结。
就是说能在大荧幕上看盐津的体验感还是不错的,整部影片最大的感受就是希望盐津能越来越好,希望有更多的人能看这部电影,看到盐津。
抛夫弃子的母亲与孩子洋子之间维持着表面客套的相处,孩子想通过偷看母亲日记的方式去理解母亲离开自己这件事,她看见了母亲在日记中写到的自己在婚姻中的苦与累,和放弃婚姻后自己的轻松愉悦,孩子嘛,不明白为啥婚姻中的女人会这么不快乐,她只知道母亲在放弃婚姻放弃她后找到了快乐,她恨她的快乐,因为这快乐在洋子眼中是她抛弃自己得到的,洋子本就觉得自己是被父亲和他的“新家庭”排除在外的,这也是为何她不想让弟弟知道他们只有一半的血缘,因为她觉得弟弟只有作为新家庭中的不知情者才会不排斥她这个外人,她又通过母亲的日记认定自己是被母亲所舍弃的,加之弟弟在知道二人的关系后拒绝了她的示好,这让她彻底陷入自己是一个无家可归的游魂这一自我认知里,她不再相信父母对她是有爱的,所以洋子拒绝了爸爸送给她的画笔画纸,也扔掉了母亲送给她的小熊公仔,结尾那场寿宴上的她看着在场众人推杯换盏间的闲适安逸,带着不属于这里的自觉在屋里假寐,但令她意外的是母亲闯入了她自我封闭的小小世界,给了她一个吻,母亲看见了她的不在场,这于她想必是莫大的欢喜吧,所以她不再假装自己不在场,起身帮母亲点燃蛋糕上的蜡烛,和母亲一起将蛋糕送给外婆。
在温暖的烛光中三代母女盈盈的笑脸交相辉映,洋子也放下了心中的恨意,她又再次相信母亲是爱着自己的。
在第13届北京电影节中看了《洋子的困惑》按照惯例整理了映后QA
Q:本片的创作动机是什么?
A(导演):我想在一个很小的空间范围内,拍自己能驾驭的故事,云南是我的家乡(故事背景是云南),所以就在预算范围内以人物为主创作了这个故事。
A(制片人):之前我们其实是微信的网友,有一天她突然跟我说想拍个电影,有个剧本,我说我先看看剧本什么样子的,看完我说行没问题可以拍,导演之前去过拍摄地,采过风,给我看过照片,我觉得这地儿特别好,因为之前没人在这拍过电影,这个地方很有电影感,我觉得这电影一定要拍,所以很快了就拍了电影。
Q:想问一问小演员,雅匀在拍这个片子的时候,你的整体的感觉是什么?
A(演员):我感觉洋子这个小孩其实是一个叛逆又带一点懂事,一个比较成熟的女孩子,我在演的时候,就能感觉到这个戏其实跟生活中的很多困惑都是差不多的,让我完全有能力去演这个角色。
Q:影片片名是女儿洋子的困惑,在创作叙述的过程中,妈妈是如何变成了主角的?
A:可能从电影角度说是视觉的问题,之所以叫这个片名是因为母亲在家庭里可能是中间的一个桥梁,但是我想这个电影拍完了是一个客观的视角,让大家去关注一种情绪被忽略了的小孩,而且这一切的发生如果没有孩子来主导,这个故事是不成立的,所以我把这个电影取名放在了洋子的视角上面。
Q:影片创作时最希望传递给观众触动的点?
A:我说个最主要的点:我为什么要写这样一个女性?
是因为我觉得生活里有很多人,她们不表达不沟通,但是实际她们默默地做了很多,坚持了很多,所以我觉得作为一个亚洲女性很有力量。
Q:酒过三巡之后,可以看到整场局里面只有洋子和她妈妈是没有融入其中的,她们像两个局外人一样,是她们都感受到了作为一个出走者或者是一个比较反叛者,她们是无法融入主流传统叙事的,是不是感受到了一种同盟或者相似的境地?
A:从神奇的角度来说,其实就是母女连心,有的时候你也会有一定的感应,对你的母亲,对你的家庭,对你和社会的关系,所以这是一种时空和时空的交错,也可以这么去解读她们理解了彼此。
从剧本的逻辑来说就是洋子在那个时候理解了她妈妈,她曾以为母亲抛弃她,但因为她妈妈亲吻了她,她得到了答案,她妈妈是爱她的。
Q:影片结尾落在了一个三代女性吹蜡烛的镜头,奶奶、妈妈跟小女孩,想问这场戏里面导演想表达的是如何把传统伦理和女性做一个嫁接吗?
A:第一因为我是个女性导演,肯定视点总会关注女性,这肯定也是一个顺理成章的事情。
第二我就觉得不管生活有多平淡或者多痛苦,或者有很多很难解决的困惑,但是生活是得继续的,所以我还是希望大家看到生活里温暖的一面。
Q:那影片在结尾又为什么设定了母女俩一起点蜡烛?
A:因为她也是个懂事的小孩,知道今天是外婆的生日,所以听见妈妈打火机不着的时候,她出来跟妈妈在一个时空上对话。
中国母女包括祖孙三代的题材,两岸三地乃至海外都有许多。
远的如《喜福会》,近的如杨荔钠的《春潮》杨明明的《柔情史》以及不久前看得我如坐针毡的《水边维纳斯》。
在戳破了感伤泛滥的母爱神话之后,东亚母女关系显露出内里残酷狰狞的部分。
上述电影也大多呈现为一种共同的“怨恨模式”,也就是今天网络上诸如“父母皆祸害”小组输出的那些 “原生家庭之痛”——或许有一些历史的创伤或时代的局限性,但根本上逃不脱中国式家长的期望、打压、暴力、控制等等。
然而,本片反倒做出了一种轻盈的处理,正如开头预叙的场景:小女孩洋子困惑地看着大人们嘈嘈切切谈着那些她听不懂的前世今生的纠葛,而貌似藏着谜底的日记本被丢在路边,一页页风中凌乱。
如果说解密凯恩的钥匙是那个莫衷一是的玫瑰花蕾,那么日记仿佛层层包裹的洋葱,困惑依然留给洋子,也留给观众。
导演说,最初只是想创作一个小孩子给大人恶作剧的故事,并且不希望这位小朋友显得过于“锋利”(我理解可能有一些童趣的感觉?
)。
不过艺术创作不可能是一蹴而就的,不是最初念头的完整落地,而往往是在现实的推进中、在与他人的合作中打磨成形。
片名叫“洋子的困惑”,实际上更像是 “美惠的故事”,虽然也保留了孩童视角,但它应当作为中年女性生活的注脚。
高洋子不可谓不锋利,偷窃日记与其说是恶作剧不如说是饱含着怨恨与渴望的蓄谋(是的这里也有怨恨):洋子想知道母亲为何抛弃自己,更根本的问题,父母为何会分开。
于是在日记里,我们看到了美惠从05年少女的青春懵懂到13年离婚后的怅然心境。
个人认为这样的情节设置和讲述方式(孩子通过日记了解过去从而理解母亲)是有点刻意和笨拙的,日记文字全部由声音交代而不是影像语言——也好在日记不是全片的要旨,如果最重要的信息被画外音说出来从而导致大和解,那就是电影的灾难了!
日记并没有关键的解密作用,它作为一条来自过去的音轨,时时对话着美惠当下的生活,作为内心的隐秘倾诉,映衬着主人公的外在行为:父母婚姻的破裂成为了她早就施加给自己的咒语,爱上一个男人奈何两人出身阶层教育职业性格统统不一致,离婚放弃女儿时的挣扎与愧疚……可惜洋子无法通过日记理解母亲的选择(她只是做实了被母亲抛弃的事实)和自己命运的真相,只有观众通过视差之见、通过日记的解说更全面地理解美惠这一人物的存在。
洋子要为自己被抛弃的痛苦寻找原因,而我们发现没有什么原因:离婚是因为两人性格不合,抚养权归属是因为父亲有能力有文化而母亲更需要赚钱,父亲尽力平衡重组家庭的关系、不乏对女儿的私心关爱,母亲也努力弥补缺失的陪伴……没有人有错,但这一切就是抵消不了孩子的被遗弃感。
高闻说“离婚了孩子不是跟父亲就是跟母亲,这很正常”,但貌似五五开的选项并不通向真实对等的结果:当母亲放弃孩子,对母亲和孩子,伤害都已发生。
当然,你可以用性别理论去解释这一切,批判关于母职和母爱的意识形态,但即便离异父母都尽可能善良体面负责任的前提下,现实中母亲的愧疚和孩子的受伤,就是无法被抹除。
同理,美惠和姐姐讨论父母为何离婚(到底是父亲早就出轨后妈,还是离婚后再找的;美惠母亲多年来如冰山般的冷酷执拗,在上一段婚姻里必然有重大原因,电影省略了让你脑补),也找不到答案,还给了自己安了一个“婚姻不幸”的预言。
“孩子会重复父母的命运”这不奇怪,奇怪的是这往往不是计划安排、而是在无意识中达成的:孩子从小想弄懂而没弄懂的谜团,长大后会由自己清晰地践行出来。
在此我固然不同意说什么“三代女性的悲剧”,但也不能简单地同意“离婚是为了幸福”——为避免更大不幸的不幸,也是一种不幸。
而我所赞赏的导演的“轻盈”的处理,就是没有陷于怨恨模式,没有刻画一对混蛋的男人和苦逼的女人,没有父母子女之间的相爱相杀,只是呈现一种甚至有点理想化的生活状态,主要表现女主人公的情感和选择:人与人之间有爱、有怨、也有尊重和“凑合过吧”,任何选择既然有所得,也会有遗憾。
这部电影里没有秘密要揭露,没有怨恨需要和解(最后点蜡烛只是情感交汇共鸣的一刻,谈不上和解了什么),我认为它也不是在鼓励女性勇敢离婚追求幸福新生活。
如果一定要总结某种女性主义价值的话:这部电影通过一个真实生动、不太完美也没大错误的女性形象,向我们展示出母女关系现实的联结和困境,它贯穿于生活的一次次选择和情感转瞬的流变,也可以有所触动和改变,却不能由理论来指导和解决;而女性面对这个困境的办法,我想就是“再来一次也还要这样选择”,并且跟困境共处下去。
纵观全片,我的观影体验多次在“轻”和“重”之间、在套路和反套路的自然写实之间跳跃,并且最终落于轻盈。
比如当我看到日记本时,觉得有重要信息了,结果没有;当我看到美惠母亲典型的“扫兴式家长”时,觉得要揭开上一代人的恩怨了,结果对母亲的刻画点到为止;当我看到美惠和姐姐做家务吐槽父母重视弟弟的时候,我觉得这个场面也太典了(导演承认此处有夹带私货),好在也没有过度发挥。
我喜欢的场景是老父亲跟朋友们掷骰子,是田埂间有时髦音乐和玩具灯光点缀的广场舞,是洋子和闺蜜在大桥上诉说心事,是又尬又欢脱的家庭聚餐,是生活的流动感和呼吸感,而不是热搜式的性别议题。
最后谈两个我觉得有不足或者是困惑的地方。
第一是影片中数次出现美惠在卧室独居的情景,这是一个私密的、直面自我的场合,也是人物内心的外化,可以是关于回忆、创伤、选择甚至情欲的时刻,每一次卧室戏应该对应情节的发展,有某种点明或者推进的作用,但是从呈现的效果来看,似乎不太明确?
女主每次的动作、表情、状态好像无法解读出具体的意义?
第二是美惠被小东北骗钱的时候,画面风格(美惠坐在窗帘之间打电话)和电影配乐(而且考虑到此前那么长的时间里配乐很少)突然戏剧化、歌剧化,节奏加快,跟影片整体调性很不相符,以为要往悬疑方向走了,结果什么也没发生,还是所有人和和气气参加生日聚会去了,而后的节奏、画面和配乐又回归正常。
这个突然的“变调”扰乱了我的感受,是有什么特别含义吗?
欢迎友好讨论(导演看到的话也可以偷偷小号回复解答。
)
导演的处女作,自编自导,但拍摄手法和剪辑、音乐,都拿捏的特别到位,现场跟导演交流的时候,能感觉到导演对很多细节把控已经游刃有余了。
主角选角中规中矩,不过现场听导演说,作为新人导演能请到黄老师很荣幸。
不过我和对象看完都在思考🤔,如果换成倪虹洁会不会能更细腻的表现美惠的心理变化,但是仔细想想黄小蕾演过的角色,她来演似乎又多了那么点韧劲,面对一团糟的生活,似乎又不需要那么细腻的处理,需要的反而是快速愈合,缩短应激时间,把精力和感情展开留给更重要更值得的事情。
电影以洋子的困惑为线索,洋子的困惑其实也是很多成年人的困惑,爱,只是不说,但如何在所谓非常规的生活节奏中,合适的表达爱,可能是所有人毕生的需要修炼的吧。
电影的很多情节其实来源于生活,但是有些情节甚至人物行为逻辑又让人感觉到荒诞,但是,现实世界本不就是时而荒诞的吗,这一点看反而衬托了人物现状的真实。
看完好几天了才想起来认真评价一下,很多细节可能记不起来了,就写这么多吧。
祝票房大卖,期待导演更多的好作品。
看了不少短评,难以用那些词藻堆砌来违心形容。是想要文艺感,却令人感受到的是枯燥冗余。是想要表达三代女性原生家庭带来的困惑,却矫揉造作得什么都是朦朦胧胧纯靠观众揣测。想要表达不是不爱,只是不说?不好意思,真的没有在100分钟的电影里get到这个立意。或许有人说处女作尤其平遥电影节唯一一位女性导演,已经很厉害了,搞电影艺术,性别之类的拉出来说事就大可不必了吧,持续降低印象分。女主让人出戏,这个妆造怎么回事?想讲的故事讲不出来的别别扭扭。
家庭情节剧的模仿而反对煽情戏码,弱化戏剧冲突,在始终如一的平淡朴素的烟火市井气中展示生活的本来面目。故事没有爆点不是问题,剧作与影像上表现平平没能翻出新意却毕竟是遗憾。
昨天这个时候,在盐津新村大桥那头,接到一个电话,关于人生转折。今天这会,到昭通看完《洋子的困惑》,美惠的日记和我昨天电话里听到的差不多,幸福和不幸其实都是相似的吧。在这个一线城市里,都有这样放学后懂事又困惑的洋子吧。故事实在简单,和人生以及这座狭窄县城一样,没有多少歧路,也舍不得走出去。独特地形肯定能更有文学上的象征,但在此意指三代女性人生,也可以强解释。导演特别懂得收放,剧作上不容易想明白对白不好继续下去的,就干脆转场处理。
我也挺困惑的
川渝小镇是现在文艺片的密码了,前半段通过女儿偷、读日记来刻画三代女性的生活还算有特色的话,那后半段堪称灾难;好好的两对母女不讲,偏要加入杀猪盘、再相亲这种戏码,女主母亲过寿但母亲坚持叫来自己前夫这一点就过于抽象,更别提结尾如此刻意、生硬的和解,撑死两星 @bilibili
前面蛮枯燥的,但生日宴那场戏真好,三代女性在热闹的饭桌上默默承受着“凌迟”
在盐津拍的,第一个镜头就看出来了。电影里出现的场景几乎都去过了,毕竟是一个只有两条道的县城。还出现了内昆铁路和昭通——宜宾的绿皮小慢车,被当地人戏称为“地铁一号线”。洋子妈和情人看夜景的地方,我在那里拍过火车。
节奏很缓,演的不错
前面的台词不好,很多废情节和废镜头,技术生涩也就算了。最后结尾来个大转折的大和解的大团圆结尾彻底把风格撕裂。就像我们在不谙人事的学生岁月写的一篇又矫情又在结尾要正面升华的作文。
春潮后又一部关注三代女性的影片,家庭中的事有时没那么容易解答出为什么,在反复拉扯中获得新的感悟,虽然还在迷雾中,但终归还在成长。
1.3四舍五入 找不到支点 作为观众 我比洋子困惑 不知道那些男的啥情况 也不知道这些女的啥情况
润物细无声,包括感情。
first上最喜欢的一部电影!
故事本身可以拍的更好,看完全片我比洋子更困惑
被海豹和黄小蕾吸引进来的,但还是睡了半场。每个年纪可能都会有想日记剖白自己的冲动吧。虽然作为处女作应该鼓励一下,但导演对于主题的凝练未免过于肤浅。郑雅匀饰演的洋子在生日宴上直戳大家的虚伪,映后却说了一堆场面话,有些魔幻。
不是所有母亲都像那样尽忠职守,她也有自己想要追求的自由,“爸妈也是第一次为人父母”也不再是为此开脱的借口,但这一切,都不妨碍她爱你,只要她是善良的。“她为什么会这样?”不仅是洋子的困惑,也一定是母亲的困惑。
#6th 2.4/5 PYIFF 比较狭窄的女性主义表达,最后的修罗场令人脚趾扣地,这是在干嘛?
太消耗耐心了。明明可以过好的。
#17th FIRST 见证和亲历是两种感受,即便女儿不想重蹈覆辙,也还是会莫名靠近母亲已经走过的歧路。洋子偷拿母亲的日记,观察长辈的视角,思索他们的言语,窥见置于其中的真实社会,困惑于大人的言心不一。
大人们估计是喝醉了,外婆拉着情敌说要搬过去一起睡,让外公睡沙发。爸爸叮嘱情敌说尽妈妈的好话,让他要对妈妈好。只有我偷走母亲的日记本,拒绝父亲的绘画本,把毛绒熊扔进江水,反感大人成天过不好自己的人生,还询问别人的生活。受过伤的人才会想一个人过,我们在最窄的城市里,找不到顺畅的通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