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个bullet point(短评只有140字神马的好讨厌):1、虽然主故事线是正义而强大的美国海军打败凶残的索马里海盗集团,成功解救人质,击毙三个活捉一个,但故事的立足点非常微妙,始终在正义与邪恶、冷血和情感之间保持平衡。
2、没有脸谱化“正反派”,几个主要人物都刻画得有血有肉:美国人菲利普斯船长谨慎小心,首要保护自己和船公司的利益,但对敌人亦保持怜悯的心态,希望能真正和平解决危机,直到最后还希望能保住kid的性命。
索马里海盗头子凶狠残暴,但头脑冷静,为人处事十分精明。
他也想无伤亡地打劫,可两者利益的交锋以及美国海军的介入最终使局面脱出了他俩的掌控。
几个次要的索马里海盗的性格也进行了比较充分的描绘。
相反,货船船员以及美国海军着墨不多。
3. 对海豹突击队的描写采用了主旋律片的手法:高科技、效率、司令官冷静精准的指挥、突击队员发达的肌肉(星星眼)。
然而,本该作为救世主的突击队却在出场前一直作为一条令人反感的“deadline”存在着,而执行任务时表现出的对人命的冷漠无情、完成任务似的危机处理方式让人怎样也爱不起来。
反而,时时刻刻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的船长虽然莽撞地登上了救生艇并最终导致局势不可控,但还是让人(至少是我)觉得他是个可敬的人。
4. 理智与情感最终还是输给了制度化系统化军事化的危机处理方式。
←这是啥?!
4. 微妙地讽刺了美国梦:索马里海盗头子的美国梦是希望在努力打劫赚大钱后去美国享受自由的生活,还可以买车。
但真实的美国社会如开篇船长和妻子的谈话展现的那样:社会变化越来越快、勤恳努力工作已经无法生活下去,生存需要靠“实力”。
5. 微妙地讽刺了所谓的个人英雄主义:几乎完全依靠个人能力的索马里海盗最终不敌强大的海豹突击队。
然而,海豹司令员背后是完善而现代化的美国政治军事体系,索马里的海盗组织却是松散的、内部矛盾激烈。
6. 船长家庭的故事线是不是被丢掉了呀?
开篇他和妻子的对话太文艺片了不知道要干啥呀!
给自己立了一堆死亡flag但居然没死呀!
7、吐槽:索马里海盗头子长得超级像小罗啊!
以及这货居然真的叫Muse!
預告和故事設定吸引不了多少興趣,看完後驚呼牛逼大反差給高分說的就是這類片了吧..從海盜上船再到開始營救緊張氣氛層層遞進,普通劇情片也有大氣場..ps 是諜影重重系列的導演,怪不得後半段軍方介入幾個鏡頭就有大氣場..pps kevin spacey監製,這麼大的噱頭可以早點說嘛..
我一直对航海生活有向往心理。
小时候听《军港之夜》,《大海啊故乡》,再大一点看《潮起潮落》,玩光荣的大航海4,水手说“我从小的愿望就是在甲板上仰望星空”,啊,多么浪漫。
我知道许多人和我有相同心理,然而真正的航海生活却远不如想象中浪漫。
在茫茫的世界上飘荡,脚下没有坚实的土地,一眼望不到尽头的海水,没有淡水,没有伙伴,有的只是狭小的船舱、难喝的咖啡,内讧的船务人员,和不知什么时候会蹦出来的海盗。
Tom Hanks演得太真实。
船长的苦闷、面对敌人的镇静、沉着有力的指挥、自我牺牲精神,甚至短暂的慌乱,都是一个活生生的、有血有肉的人。
我不禁看到了他英雄的一面,也看到了他常人的一面,甚至看到了他被软弱的一面。
被获救后他哭着对医护人员说:“谢谢,谢谢……”重复了一分钟,让在场观众无不为之动容。
我想,一个真实的人,在生与死、血与火的枪口下被解救出来,能做到的最好,也无非如此了。
我流泪甚至不完全是为了船长,也为了他的演技。
如果说Tom Hanks能得个奥斯卡最佳男主角,那演索马里海盗头子的那位起码可以得个最佳男配提名。
他的演技有一度甚至让我以为他们是找到了真海盗来演。
电影最令人击节的地方在于导演没有把他们完全当成反派,在镜头里,他们也是有想法有立场的、活生生的人。
他们作海盗是迫于生计,索马里贫瘠的土地养活不了他们;他们驾驶着一艘破船,竟然可以占领几万倍之于他们的国际货轮,这种孤胆英雄的勇气和技术是被生活逼迫出来的,我们可以想象这些亡命之徒背后的心酸。
他们贪婪、他们无知,以为一千万美圆只是美国人的随手小菜,但他们也有人性,甚至有着非洲人民与生俱来的那一点淳朴。
“我们想要回家。
”当他们发现事态已经无非控制时,这是他们最后的希望。
是与非并非事物唯二的两面,这是我看完电影最初的感受。
这是一个英雄和一个有力的政府战胜敌人的故事,但故事里有无奈、有迂回,也有退缩;这也是一个破碎的家园、破碎的民族的故事,我无法赞同他们,但对他们的命运有了更多的思考。
这是部成功的电影,也是部感人的电影。
http://www.wangxiaoxin.net
站在售票处,想着是看hunger game 还是这部从海报到片名都似一部大烂片的电影,不过最后迫于时间关系选了Captain Philips. 一共五排的小影厅前两排全空,我只能仰着头字幕浮在眼前,吃着影院送的爆米花,心里暗暗嘲笑自己:这片子是得多烂才能让影院送爆米花饮料,还只坐了十几个人啊.很喜欢导演处理每个人物的方法,所有人都不像在演戏,我曾一度觉得导演真的找来了一群海盗来演.Philips 船长的船员就是再普通不过的一群大叔们. 有着熟练的控船技术,爱抽烟,喝咖啡,"贪生怕死"(没有贬义), 这才更让人怀疑, 他们要怎么应付这些如敢死队一般的海盗. 相比而言, Muse带领的海盗, "乘风破浪", 驾着那么一艘看起来不要命的小船在海浪中上下颠簸. Muse的眼神时刻带着一种犀利和不达目的不罢休的倔强感.心惊肉跳的序幕就此拉开. 电影好像顺便讽刺了一下英国海事处, 随随便便让Philips 船长自己处理, 还漫不经心的说应该只是渔船. 直到海盗登船, 几个瘦削的索马里人手持武器, 目的看似很明确却又很模糊. 他们就要钱, 可是又很冲动的想开枪, 想找到其他船员. 直到船员抓到海盗头子, 打算用3万块打发他们, 难道就这样结束了吗.导演果然不是我等凡人能揣摩的. 眼看Philips跟着海盗进了救生船,还很认真的教他们如何操作,那时在他心里,一定还期盼着这只是一桩business. 可惜海盗心里盘算的是更大的business. 电影从这里开始变的难以预料. 仅一艘十几人的密封救生艇, 究竟导演要如何收场呢. 救生艇内多次看到Philips蜷缩身体,或趴在地上,想着汉克斯一把年纪可真不容易啊. Philips几次提出要帮Muse和另一个年少的海盗包扎伤口, 我想不仅出于好心, 他应该也希望海盗能因此放他一马. 可是Philips的眼神却一直透着一种无奈和绝望. 此时的美国军舰华丽亮相,瞬间电影有一部看起来小成本制作的剧情片升级成了各种军事武器炫特技的商业大片, 不过导演很巧妙的把它拍得并不商业.就算有冷静的指挥官,专业的翻译官,脱了衣服也和忍者神龟一般强壮的海豹突击队员,各种直升机,跳伞,军舰. 可是, 他们并没有让我感觉多强烈的美国英雄主义, 反而是,冷冷的. 指挥官没有一丝的表情,冷冷的发布命令, 和海盗对话.翻译官也好翻译官,没有指挥官脸上的冷酷, 却也是毫无情感的说着索马里语. 而这里好讽刺的是, 海盗坚持着说英语, cuz it's just a business.而在救生船内, 几段对话让我印象深刻. 一段是Philips问Muse,他以前绑架赚得那一大笔钱去哪儿了,Muse没有回答,只是冷冷的回看了Philips一眼.再回想Muse一开始住的破烂屋子, 仅被一颗看似像草的所谓"高级"蔬菜就能收买, 是啊, 那些钱到底去哪儿了,他们又到底为了什么在这里卖命呢.一个永远没有答案的问题.另一段是Philips说Muse不只是个fisherman. 可是这里我却慢慢觉得, 对Muse而言,自己确实就是平时打渔, 偶尔劫船, 如此简单而已. 而这也引出第三段对话, 就是Philips问难道除了当海盗就没有别的办法生存了吗, Muse 回答了两遍"Maybe in America". 同样也是Muse的表情, 绝望仇恨而又无辜,让我突然希望海盗可以没事, 大家都最好没事...只是最后, 军舰拖船速度加快, Philips完全情绪失控. 汉克斯这里的表演太精彩了, 他知道自己可能面对的结局, 所以失控的开始写遗书, 他的整个人在颤抖啊. 接着是和海盗的搏斗, 最后被绑起来, 却还和那个少年海盗说: 你还只是个孩子. 在他看来, 他也不希望任何人死吧, 可是他应该更希望自己能活下来,那种求生的欲望在最后一刻爆发, 他在祈祷,告别听不到他的家人. 这时拖船停了, 音乐也停了, 一切静止...然后枪声想起. 看到这儿我竟然哭了...最后Muse在军舰上被捕, 他竟然用一种好无辜的眼神看着军官问: 你们杀了我的朋友吗. 而军官冷冷的回答他, 船长没事,你的伙伴全部死了. 然后开始宣读Muse受审有什么权利. 这里也让我觉得好讽刺, 他竟然还有好多权利呢, 呵呵. 而Muse的表情也由之前的犀利坚定变得茫然不知所措. 他大概早有聊到, 只是他, 也一直期盼这只是一场生意而已.Philips被救回船上,所有工作人员都在问他are u ok, 可是都是冷冷的语气, 没有温暖的感情, 尤其是在医务室. Philips几近崩溃, 情感宣泄到无以复加, 而面对的只是一个如机器人般循例检查的医官, 这位医官连说u r welcome的时候都是没有任何表情和语气的.这样一部应该是极热天气下拍摄的电影却由始至终给人冷冷的感觉. 因为全片确实谁也没有做错, 而最后也好像没有好人和坏人.就是这种完全不站队的紧张刺激的处理方法让我深深被折服, 以至于仰脖看着摇摇晃晃的镜头两个多小时全然不觉的晕和累.如果在真实世界里, 海盗拿着三万块登上救生船, 放回Philips, 然后就这样完结, 该有多好.p.s. 我觉得我心里的最佳男主角和最佳男配角已经诞生了, 他们真的不是找了一个海盗来演吗??
男人与大海,真是绝佳的创作主题。
从少年时代就一读再读的《老人与海》和《白鲸》,不管是摩西劈开红海,还是路飞踏上伟大航道,只要是男人与大海的故事,对我永远有吸引力。
这两年凑巧,以男人与海为主题的电影也很有几部好片,比如去年的视觉盛宴《少年派奇幻漂流》,今年的极简主义独角戏《一切尽失》,还有保罗•格林格拉斯的新作《菲利普船长》,而且这个生死存亡的海上故事的确真实发生过。
《菲利普船长》改编自2009年的阿拉巴马号美国货轮劫持案,这是两百年多年来美国公民第一次在海上被绑架。
被索马里海盗劫持的阿拉巴马号船长理查德•菲利普,在逼仄的救生艇与海盗僵持了五天五夜,终由海豹突击队营救成功。
次年菲利普出版了《船长日志》详述整个被劫持过程,由哥伦比亚公司一举购得影视改编权。
电影结构分为两个部分,前半段讲菲利普船长如何保护货船和船员,与索马里海盗斗智斗勇,后半段急转直下,英雄沦为阶下囚,是众方营救菲利普船长的故事。
这样的真实事件在现实生活中固然引人关注,而作为电影却缺乏期待指数,因为观众知道菲利普必然被救,正义战胜邪恶。
有《93航班》和最好的两部《谍影重重》积淀的保罗•格林格拉斯自然深知这一点,费劲心思的他为这部电影找到了最适宜的出路。
在好莱坞大举进军视觉特效领域和真假3D企图称霸银幕之际,保罗•格林格拉斯反其道而行之,选择了率领剧组全员登船两个月。
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海上实景拍摄,加上不铺轨全手持的纪实影像风格,凌厉的快节奏剪辑,同时在海盗组与船员组之间实行严密的隔离政策,两组人马错开拍摄时间,甚至连就餐入住也不同场,一切的一切,皆为最大限度还原阿拉巴马号劫持案发现场。
汤姆•汉克斯对探班记者笑谈:“开机饭都没一起吃啊,第一次看见他们就是通过望远镜,人已经驾着快艇冲着我们来了。
” 为了实现登船劫持的重场戏,导演安排四名毫无表演经验的海盗演员提前数月进行体能训练,从游泳、驾船开始,直到他们能凭借自己的本事从小快艇攀爬上巨轮,像真正的海盗那样。
这样又耗时又磨人的拍电影方法,似乎专属于上个世纪等云到的黑泽明,和活活把张震练成八极拳冠军的墨镜王先生。
在最讲求投资回报比,剧本初稿没写完营销方案先出炉的当今业界环境下,保罗•格林格拉斯的坚持非常难得。
正所谓聪明人下笨功夫,一切都奏效了。
因为真实,甚至阿拉巴马号也活了起来,它面对渺小又迅猛的海盗小艇,挪腾着庞大的身躯,无奈辗转着,又功亏一篑,让人揪心。
有些观众对本片有更高的期待,认为保罗•格林格拉斯并没有深挖索马里海盗背后的根本原因,没有彻底突破美国爱国主义教育宣传片的格局。
所有的电影都是被裱好的画,哪怕是纪录片,拍什么不拍什么,剪进去和扔出去的素材本身就是一种选择。
从这一点来说,《菲利普船长》当然也不能免俗,但粗暴简单的将本片分类为高大全、伟光正的美国宣传片,也着实委屈了它。
电影里海盗们将“我们只是渔民”重复了三四遍,口气从狡诈到无奈到自嘲,菲利普船长被劫持到救生艇上,有几处与海盗头子缪思之间的简短对话,“我没有办法,我上面有老板。
”“我们都有老板。
”这样的三言两语点到为止,在我看来已经足够,言外之意的世界,你我都懂。
现实中菲利普船长本人坦诚并没有自愿牺牲自己来拯救船员,因为“我当时已经被俘虏”,并说真正的英雄是海豹六队和他的全体船员,镇定,服从指挥,阻止了悲剧的扩大化。
据CNN报道,当年真实的情况是大部分船员不仅不认为菲利普船长是英雄,反而有十一名船员向Maersk Line提起近5000万美金的诉讼,声称菲利普船长无视船员的安全问题,为了缩短航程节约成本,一意孤行往危险水域开, 而在启航前所有的船只都已经得到了警告。
作为证物的邮件中的确提到了“请远离索马里海岸线600海里”,阿拉巴马号被海盗袭击时距离索马里海岸线只有380英里。
阿拉巴马号总机械师Mike Perry说:“我们都很难过,但公关宣传中让我们很吃惊。
他对海盗袭击负有直接责任。
” 在2012年的取证中,菲利普船长承认了收到过海事安全机构的邮件,但他声称:“我不认为600海里能保证什么安全,我不认为1200海里又能保证什么安全,就像我当时对其他船员所说那样,我们一直走这条航线,(海盗问题)只是迟早的问题,我不认为远离个600海里就能减低潜在危险。
” 危机的真相一定不会非黑即白,纽约邮报报道,索尼以五千美金每人的价格和船员签订协议,购买他们的故事版权,并且同意永远不可公开当时船上的真实情况。
所以作为观众,在通往真实的航道上,大家只能从装裱好的画中一窥当时的波澜罢了。
尽管菲利普船长从不以英雄自居,但他还是以英雄的姿态被民众熟知的,而57岁的汤姆•汉克斯更想从他的日常生活开始了解,花数周时间调查搜索资料,数次会面真正的船长,汤姆• 汉克斯说到和菲利普船长第一次见面时,自己还很天真的问:“‘你一定很喜欢眺望大海吧。
’,而他却说我已经有三十五年没有这样做过了。
这样的细节,才是我想要掌握的。
” 不想草草赋予海上生活以诗意,更不可轻率的浪漫化一个船长的工作日常。
海上实拍中,导演谈到汉克斯总是赞不绝口:“在救生艇上一待数小时,所有人都被他鼓舞。
哪怕晕船得再厉害,汤姆总是第一个回过头来说‘我可以了,再来一次。
’”如果说以上这些都是意料之中的好,(谁叫他是好莱坞德艺双馨的金字模范呢?
)那么汤姆•汉克斯在《菲利普船长》最后半小时的表演的确征服了我。
最后一场可以载入影史的菲利普获救戏原并不在剧本中,是因为班布里奇号驱逐舰的舰长及海军军医一直随行拍摄,保罗•格林格拉斯灵机一动,让医疗人员按照当年菲利普船长获救时的例行检查,给汤姆•汉克斯从头过了一遍。
在今年的纽约电影节上,汤姆•汉克斯回忆那场戏,依旧忍不住感叹“那一刻就像我从未拍过电影”。
并没有什么两届奥斯卡影帝,就是一个57岁的寻常美国男人,一个临行前和妻子讨论孩子未来前途的丈夫,一个和底下船员磨合中略显古板与严肃的老船长,因为极度疲累危情所带来的创伤后症候群,他的颤抖、恍惚和脆弱就是这样真实发生的。
菲利普船长根本不是什么超级英雄,他只是也应该只是一个在非凡境遇下的平凡人。
真为汉克斯这一刻的放下而由衷感动,我曾以为他不能给予热爱他的影迷们更多惊喜,因为他早已站在巅峰。
像一个武学宗师的最后时刻,本片中的汤姆•汉克斯散尽毕生修为,返璞归真,抵达无我之境。
导演保罗•格林格拉斯坦言临时起意的最初几条并不成功,老搭档摄影师Barry Ackroyd甚至第一条走位都错了(他也是《93航班》、《拆弹部队》的摄影),于是他和汤姆•汉克斯两人走出门外交谈,“伟大的演员就是这样,当他看到一扇门,哪怕只有一丝缝隙,都会勇敢得走过去,去寻找每场戏之后的真相。
很多人和我分享看到电影结尾时,那些关于震撼心灵与人性的感受。
而我看到的是一位寻找真相的伟大演员。
”窃以为这样精准的高评可以加冕整个《菲利普船长》剧组,在电影特效技术革新巨浪中,还有这样一批人马驾着一叶小艇努力向前,以真实的力量逼近真实。
最后,我还喜欢电影结束时的叙述字幕:2010年,菲利普又回到了海上。
船长,当然是属于大海的。
(已刊于《环球银幕》)
毋庸置疑全篇大放异彩的是几个索马里海盗。
从前面讲海盗的背景,都是为了生存迫不得已要当海盗,无论怎样都是一死,不如搏一搏出来当海盗,明知道有boss剥削,明知道boss还有boss。
明知道boss遇到危险会弃他们不顾,明明到最后明白已无可能peacefully and safely settle down。
还在默默憧憬:After all this, I'll go America, I'd go New York and buy a car. I've come up too far and I cannot give up. 这个片子很真实的把海盗当成一个有人性的人而没有丑化是很值得欣慰的。
还有那个16岁的脚破了的海盗后来同情船长Phillips,给他喝水,不舍得重伤他只用枪托锤了下,还发现Phillips写遗书后没揭发还偷偷叫他不要写会被发现。
还有那个脾气暴躁,一心想杀人质的海盗。
这些人物都刻画得有血有肉。
第一次海盗船逼近未遂后,有船员想不干了,互相争论害怕。
这个部分描写得很真实。
后面Engine Room里的那个chief只身从底层出来到夹板声东击西旧船长大副他们几个很感人。
Tom Hanks演的这个船长没有个人英雄主义,循规蹈矩,follow the procedures,演的就是个ordinary person。
作为丈夫,虽然在海盗第一逼近的时候会害怕他们返回,在给妻子写email的时候还是说一切平安正常。
劫后余生的语无伦次,精神恍惚,颤抖都很真实,很强的代入感。
Philllips:other than being a fisherman and hijacking, there's gonna be other way out there. Muse: Maybe in America, only in America.这篇虽然再一次地弘扬了美国爱国主义精神。
但是至少有几个地方都把美国人骨子里的无耻体现出来了:I'm here to help you and everything's gonna be fine. 我不知道当美国人从海盗那里听到这个他们常用的lies会怎样想。
同去看电影的朋友们都笑而不语。
这个片子最让人不解的是前后两个部分,海盗智商明显不是一个层次上的。
也不知道到底是前半部分神化拔高还是后半部分太蠢化了。
总之就是论猪队友的可怕和会一门外语,会游泳的重要性。
Tom Hanks本来是攻心的一句You're not just a fisherman说的也很莫名其妙,海盗的情绪变化也很莫名其妙,反正我是出戏和笑场了。
最后写遗书那段也很不合常理。
这片给我最大的震撼在于生命和生存的意义。
如果有选择,谁都不想选择在索马里那种地方出生,谁也不想选择当海盗,都想选择在那些重人权重生命的地方出生生存。
也许对于Muse来讲33年在Indiana监狱的生活比在索马里那种今天不知道明天是否还活着更好,祝他得偿所愿。
33年后重新做人亦是一条好汉。
人也各有责任,与海盗生死交战劫后余生一年后仍出海的船长,我敬重你!
远在西汉时期,将军陈汤上疏汉帝,言“宜县头槁街蛮夷邸间,以示万里,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
”这样的铿锵铄言被美国实现到了极致。
真实的菲利普船长的故事,我并没有去了解,但电影版的菲利普船长却是完完全全美式价值观的胜利,他们追求维护公民利益,追求保障境外公民权益不受侵害,尤其是生命权。
菲利普船长的故事其实很简单,前半部门是海盗与船长菲利普及船员之间的斗争,后半部门是海盗与菲利普与美国海军之间的斗争,所贯穿始终的不过是如何尽最大可能地保障美国公民不被杀害。
这也是为什么美军一直努力不使救生艇靠岸的原因,因为,一旦海盗走上索马里内地,营救的机率就变得极小,所付出的努力要大的多,更何况美军才在索马里遭遇过惨重的失败,陆上军事行动几乎变得不可能。
这样的一个故事,其实,让中国人来理解,还是存在一定的困难的,并不是因为故事不好懂,而是因为价值观的不同。
比如,四个海盗登船,有那么多的船员为什么不选择斗争到底?
为什么船员们纷纷选择躲藏?
为什么菲利普敢于冒险?
等等。
其实背后还是一个故事核的问题,美国人对生命的尊重达到了令人敬畏的地步,并不像天朝那样,死个几十口人都不当回事。
在对生命的极度重视之下,稳妥的办法就是选择不与海盗硬碰硬,以免海盗走火入魔,大开杀戒,以为营救赢得时间。
统篇故事的进展,我们可以看出美国人在应对索马里海盗劫持方面的丰富经验,不论从普通的船员还是军方应对,都堪称得当。
这样的海外救援经验,实在值得某国学习。
没有大量的实战,没有长久地海外军事活动,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实施最为恰当的策略几乎是不可能的。
其实,中国船只被索马里劫持的并不鲜见,但救援方面就乏善可陈,这就显现出了经验不足的弱点以及中国海上实力的可悲。
中国古代的“虽远必诛”,其实更多讲得是领土的侵犯,或者说是王权脸面的受挑战,远不是对普通个人的关注;如今美国式的虽远必诛几乎均由个体引起,他们在保护美国人的安全,反过来又赢得美国人的认同以及归属感。
这些都是实际行动得来的,并不是整天玩的嘴上功夫。
如果想让一国公民对国家有认同感,那么,国家就必须保护好自己的公民不被侵犯,不论是内还是外。
故事是个好故事,但没有导演的把关,这个故事可能就拍成了流水账,导演为了可看性,在故事塑造上很是下了一番功夫,将紧张感营造地行云流水。
汉克斯后半段爆发性的表演更为故事加分不少,但如果说有多感动吧,那倒不至于,不过是心有戚戚焉,因为,多么希望这样的故事的主角换成中国啊。
伟大的表演足以让一个直线滑行的故事起死回生。
本片进入后半部分,当菲利普完全陷入海盗控制的时候,从剧情设定来说就只剩一个目的了,那就是菲利普等待被救援以及如何被救援这一个固定指向。
此类故事模型不会跳出观众对结局的想定和期待,这是看惯了人间戏剧的听故事者和拍遍了人间戏剧的电影生产者都共同面对的一个尴尬的困境,一个互耗心智的博弈。
我很疑惑《菲利普船长》的编剧为什么这么早把故事写到这个通道上来,海盗和菲利普闷闭在那艘救生船里,以五海里的时速向索马里海岸靠近。
看到这里的时候,我更多的是在看导演如何收场,怎么把还剩一半儿的剧作钢丝走完。
至少这是编剧的失策。
汤姆汉克斯的表演功力就是从现在开始显现,上了救生舱后,抛开了事件性的人物功能以外,他完全靠个人的角色积累把菲利普船长的心理层次,在封闭的表演环境里,在规定指向的剧情逻辑里一层层搭建起来:1、菲利普离开了货轮,他不再是一个船长,一个大副和船员们的领导者,人物的社会化属性开始剥离;2、适应救生舱的密闭环境和预判到岸的可能性;3、重新认识这几个海盗,重新梳理和他们之间的人物关系;4、菲利普的人格外壳开始软化;5、现实困境的不可解以及试图把人道信仰当成最后一根稻草;6、继续向内收缩到丈夫和父亲的自我赎买,也可说是自我慰藉;7、去他妈的拼一次;8、这回真完了……这些心理层次清晰而准确而且全在分寸以内,同时,它们互相交织和层叠,共同堆垒困境中的菲利普强烈的命运感,打通观众的观影通道,挽救了剧作的不足。
一直到最后,他在被营救后接受军医检查时的惶惑、紊乱、感激、庆幸、迷镇、失语、焦渴、后怕等等诸种复杂而真实的心理呈现,线索清晰、肌理丰满可感,靠一己之力完成对人物内心的深沉挖掘以及对影片主题的有力揭示,相比华人里诸如那种靠耍荷尔蒙混成表演大腕的演员来说,真有教科书一般的示范意义。
当然,他们嘴上是不承认的。
英文里这类片子被称为thriller(惊悚片/惊险片/悬疑片),但2个多小时看下来觉得就结尾的20多分钟算得上“扣人心弦”。
当然这跟每个人对“惊悚/惊险/悬疑”的感知能力有关,若现在问我我定义里的这类片子,第一个想到《影子写手》。
看完电影,念念不忘的是这两个关键词:海盗和创伤长大后我们发现,这个世界并不是非黑即。
让我这种在黑白对立的教科书环境中成长起来的人常感到不知所措,或者说无能为力。
但也正是这种复杂的人性衍生出无限的魅力,让人们在认识自我和认识世界的路上走的欢快,虽然可能思索地无比痛苦。
索马里海盗们(至少电影中)并非天生的穷凶极恶,海盗行为对他们来说也只是一种谋生的手段,一种没有任何道德捆绑的行动。
格林格拉斯没有动用任何道德的武器,整个片子也没有任何说教式的台词。
最接近的也许要算飞利浦船长和穆斯的一句对话“除了打渔和抢劫,一定还有什么其他的方法可以生存下去” “也许在美国有,也许在美国有”他们在炎热和沙漠之间,靠着阿拉伯茶叶带来喜悦和幸福感,衣衫破旧,瘦骨嶙峋。
这是我们常常不能体会的现实。
他们只是海盗行为的执行者,最应该谴责的,当是那些也策划并强迫他们执行了命令的人。
就像二战时的战犯,那些简单执行命令的人,也许并不应该成为道德的钢枪直指的最终对象,当然他们要负起不可推卸的责任。
但海盗似乎和阿伦特的“庸人之恶”不同,不能满足果腹的生存本能,任何对生存意义的探讨都是奢侈。
最喜欢电影的结尾,汉克斯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惊魂未定的船长,恐惧不安溃不成声。
也许治疗疼痛远比治愈心灵简单,所以我们只能看到军医如何对船长进行身体检查。
而片尾的字幕则是告诉我们:飞利浦船长现在还好,他又重新出海了。
根据真实事件改编的电影一。
故事有两条平行线,海盗船长与货轮船长。
海盗船长的叙述从组队开始,他有着独到眼光和头脑,庞大的野心与他瘦削的身材形成强烈对比;货轮船长的叙述从离家开始,他温情顾家和临危不乱、反应灵敏,有着标准的白人标识。
故事似乎在说着个人英雄主义,彰显着美国人特有的牺牲小我换取世界和平的“大道理”。
但讽刺的是,电影里有这样几幕:海盗船长的“美国梦”、舰队和海豹突击队最初执行任务时的“无能为力”和“耍帅”;现实生活中还有这样一幕:真实的货轮船长并非英勇有自我牺牲精神、剧组需要花5000美元使知情人闭嘴、同患难的船员兄弟并不买账。
在我看来,真实的是:事件就这样发生了,海盗船长和船员们或是被逼无奈没了捕鱼生计或是环境所致选了来钱快的方法,最终劫船未遂被杀被捕;货轮船长和船员们用所有能想到的方法以保住自身性命,虽遭遇海盗但最终均相安无事。
不真实的是:(关乎人性)海岛船员们并非全是十恶不赦,船长和纳吉对男主有恻隐之心,他们一个对生活仍有美好向往,一个懂得知恩图报。
或是时运不济,或是命运捉弄,他们只得上了海盗船受人摆布当了这贼人。
货轮船员们被救之后不曾庆幸活命,而是追根溯源反戈船长一失责,未曾按照警告将船驶离距海岛600海里之外;二杜撰,未曾打算只身一人赴救生艇救全船员而是谈判失败的后果。
笔至于此,突然发觉人性的课题太难,一部电影一个年分几个人根本说不来。
下到的版本字幕质量太差,看完全片没有蛙人出现过,但字幕一直就写着“蛙人蛙人蛙人蛙人部队”!……片里只有阻击手部队好吗~而且韩字出后中文才出现,显然是直释韩语字幕的~也不知道是不是播放器的问题,画面还会滞后于声轨OTL,幸好这个片内容不看字幕也能猜个十之八九= =。
镜头晃得厉害,拍的是在船上,我又在火车上看的,双重晃晃的我头晕晕的想吐,晕车的感觉。。。看完感觉就是:影帝就是影帝,还有,做米国人真好
最精彩的是最后一爆
看得我要吐了。。。
文明人受制于野蛮人,悲剧,我们这里也是
就这也能提名奥斯卡最佳影片?很失望。
自从经过GREEN ZONE的滑铁卢后,格林格拉斯和他的御用摄影终于走回了正轨,但最好不过提名,想要获奖还是差点火候,黄金二人组加油吧。
干净利落绝不拖泥带水,该有的全都有,不该有一点也没有
标准的美国主旋律电影
看三遍没看进去,叙事不在我的HIGH点
从来没感觉这电影哪里好看。
汤姆汉克斯演技真的绝了!很精彩!
晃个头,这导演就爱晃
汉叔特别是得救后绝对是又一次奥斯卡级别的表演,海上救生版的《刺杀本拉登》,明知道结局也一直屏住呼吸观看的感觉
五星推荐!节奏利落爽快扣我心弦。登船、空降、狙击的瞬间呼吸都停住,和着音乐又振奋又过瘾。海盗和船长里外前后都有顾到,医务室的戏据说是剧本之外偶得的,天才导演加真实的剧组医生配合汤姆汉克斯的强劲表现,实在是无懈可击的句点
不知何时开始,好莱坞出现越来越多的救援、猎杀的真人真事的剧情片。若是没有遇上很好的导演,必定落入俗套。我们虽然从一开始就知道结局,但是汤姆汉克斯影帝级别的表演依旧让我们身临其境。今年奥斯卡怎么把汤姆落下了呢,混蛋!★★★☆
和零黑三十确实像 full measure只为(杀/救)一个人 A macro-economic horror story in the guise of an exceptionally harrowing hostage thriller, another essay movie against michael bay
傻逼片
即使没有选择,也要一往无前。
谁来告诉我这片子好在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