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是变化的,阿童木的爱心和善良并没有变化,变化的是我们自己,所以不要再苛求阿童木什么,如果你真的要怀旧,那就干脆去看老版的碟子算了。
其实,影片还是非常不错的,比起我们的《喜羊羊和灰太狼》系列电影好看多了,尽管《喜羊羊》票房过亿。
阿童木能够教给我们的孩子什么是善良勇敢爱心,这些正是我们当今社会所缺失的,这也是值得我们观看的原因。
而且影片为了取悦中国观众还特意增加了来自中国的女主人公哥娜,作为国人,也应该支持一下此片才对。
刚刚从影院回到家,急于和大家分享偶滴快乐本片情节是从阿童木的父亲和茶水博士开发出的蓝晶体和红晶体引发的, 因为其中那个危险系数很高的的红晶体被一个自大的战争疯子利用导致托比(人类阿童木)死亡,托比的父亲才发狂一般研制出阿童木,并且利用蓝晶体作为生命动力源。
被制作出的托比,显然与其父亲想象不符,托比也渐渐发现自己不是人类而是一个有着神奇能力的机器人,但是他被父亲赋予了托比生前的所有记忆。
父亲的抛弃、自己的变异,都使得托比无法找到自己的位置,选择离开家。
然而刚刚走出家门,他的蓝晶体能力就被那个总督——战争疯子发现了,被追着打,并被打下了大都会——漂浮在天空的城市。
幸运的是,托比落在地球后遇上了很多不错的小伙伴,并成为朋友,并得到一个新名字——阿童木。
但是他心里却一直有个秘密——他不是人类,是一个机器人。
在地球上与朋友们经历了很多,最终在被坏总督带走时,被朋友们理解认可,并在以后的战斗中得到了朋友们的帮助。
在与红晶战斗机器人战斗中,为了拯救大家,阿童木把自己撞向载有红晶体的机器人,同归于尽(蓝晶体和红晶体在一起会毁灭)。
阿童木死了没有,稍微给大家留一点儿悬念 在这里说一点,尽管情节套用了美式的英雄拯救世界的老模式,但阿童木这个小英雄形象被塑造得更有人味儿了,几个片断还是很让人感动的。
在制作上当然没得说了,立体感还是很强滴。
非常适合儿童观看,配色柔和多彩。
形象设计上延续原有动漫形象,并增加新的人设。
各种各样的机器人无处不在,生动有趣。
对话幽默风趣,动作设计上也是充分体现了幽默感。
对于孩子来看是不枯燥的,并且影片时长很好的控制在一个半小时左右,小朋友可以安心完整的看完整不影片。
如果看过TV版的铁臂阿童木,也许会略感不过瘾,但是仅仅当作一部主角叫做阿童木的电影来看,还是很好看的。
Astro boy 我好想念你我是真的不喜欢Astro Boy这部电影阿。
我在我现在在的美国小镇看的阿童木,整个小影厅除了我和我的朋友之外只有一对祖母和孙女。
当阿童木对着自己屁股上的机关枪说:“ah, I have guns in my butt..”金发碧眼的小姑娘笑得天真烂漫,我的心却好凉。
我记得我小学的时候,我们地方台每天6点到7点都会放阿童木,那首琅琅上口的主题曲是我一大快乐,阿童木头发上有两个角,脚上穿着好好看的红色的火箭靴,他飞在天上的时候,作和超人一样的动作。
只是阿童木和那个时候的我,都从未想过拯救地球要带上某个姑娘。
我好怀念我亲爱的阿童木。
我好想念他永远的太勇敢和太善良。
我想客观的讲,不管是从技术上,情节上,还是改编融入市场上,电影版都并不失败。
失败的只是坐在屏幕前的我,和复活的身躯带着不一样的回忆。
我丝毫没有感受到这个一模一样甚至更加逼真的机器男孩起飞时,伸手触摸到我虔诚的梦想。
导演们,编剧们,请你们当一下我虚拟的说话对象,阿童木他是一个梦,藏在我心中最柔软的地方。
如果你举着他发光的眼睛和十万火力,我永远毫不犹豫会飞身而去。
可是我好怕好怕我再次对上他无敌的铁臂,这一次终于体会到金属的冰凉。
2009年可以说是不折不扣的中国70后,80后的“动画怀旧年”,《七龙珠》、《变形金刚》、《阿童木》三部在中国那个时代引起轰动的作品都陆续变成了大屏幕,《七龙珠》成了校园偶像功夫片,《变形金刚》成为了一场机器人show,而姗姗来迟的《阿童木》不知道会给大家带来什么样的惊喜?
其实说句实话,《阿童木》更多是70后的回忆,因为这部80年代初就登陆中国的动画片(同年底漫画也出版),对于大多数刚刚出生的80后并没有什么太多的印象(别以为你真的可以记住6岁以前的事情,这基本上是不靠谱的),这也是为什么我们会对《变形金刚》、《圣斗士星矢》、《七龙珠》更有印象,因为那时候我们已经长大了一点。
我以前也就是知道阿童木这个名字而已,真正开始看漫画是初中以后,九十年代中期是当时中国盗版漫画的鼎盛时期啊,一口气就看了很多,这部被誉为日本漫画的开篇之作就这样走进了我的视线,画风简单,语言简要,造型简单,这个有点像“米老鼠”的阿童木和当时大多数追求烘托效果,人物优美,语言幽默的漫画不一样,在当时被《圣斗士星矢》的动作效果和《七龙珠》的奇幻剧情所吸引的我,可以说,看《铁臂阿童木》绝对是不一样的体验,这部看似最简单的作品,却因为期间一直若有若无的忧伤情绪吸引了我。
不管是当时,还是现在,我始终固执的认为,阿童木并不是一个光明的故事,手冢治虫先生笔下的未来并不是一个“美丽新世界”,那个世界有强权统治,有局势对峙,有钢铁城市,有水泥森林,更有形形色色的被利用的机器人……而作为正义使者的阿童木更不是一个乐天派英雄,他是因为他的父亲天马博士不要他,他被遗弃才被茶水博士改造成超级英雄;他一次次在最后一分钟拯救世界,却又被很多人指责能力太强;他好多次都差点就被危险折磨的支离破碎,却没有人能和他一起承担*他很强大却又很孤独。
基本上阿童木也是严格遵守阿西莫夫的“机器人三定律”塑造的,即不能伤害人类,服从人类,也不能看到人类受到伤害,阿童木是完美的,而当时的时代是残缺的,所以注定了他会很受伤:他可以一次次拯救人类,可以一次次相信人类,却拯救不了他们的心灵:贪婪、自私、狡诈、欺骗、伤害、凶险这些人类的劣根性,不管科技发展到了什么时代,都会像幽灵一样如影随形。
在科技和工业达到鼎盛的时代,人类可以任意处置机器人,人类可以随便伤害机器人,而机器人只能服从和承受。
机器人是否该因为被人类利用而承担罪名?
人和机器人的关系究竟如何?
在一项技术被滥用后,该如何通过有效的途径规范它?
这部作品就是如此深深地反映出对人类社会未来和人类发展的担忧和警示,更在用自己的方式探索人类和科技的微妙关系,而这样的担忧在现在看来甚至正在走向现实。
这是战败的日本对战争的反思(当时日本的反思比现在多多啦),也是对当时两大军事政治集团对峙的担忧,《铁臂阿童木》是如此的贴近时代而又超越时代。
(后来我又看了手冢治虫的《怪医秦博士》,发现他的作品的主题一直都是如此,用漫画的方式探究人性,每个时代,都是有光明,也有黑暗。
)斯皮尔伯格的《人工智能》,这部脱胎于《阿童木》的电影,也是探讨人类和机器人的关系。
那个希望变成真人的小机器人,那个没有什么特殊本事的小机器人也是如此打动人心,其实,我想如果有可能,阿童木也只是想要做一个平凡的小孩子,成为天马博士的儿子,而不是什么拯救世界的超级英雄,而这样的故事也许在内心深处,才是手冢治虫最愿意表现的,但是那样的阿童木还会向这样受欢迎么?
所有的成长都是寂寞的,英雄都是矛盾的,也都是悲剧性的,正因为他们的不完美,才能得到更多的人喜欢,阿童木就这样成为了时代的英雄,虽然孤独,却一直前行。
怀旧是一种情结,但不应该成为潮流风尚,甚至成为一种是时尚文化,当漫天遍地的“阿童木”宣传攻势向我们袭来的时候,有多少人是因为真正看过这部漫画而走进电影院呢?
不过我还是愿意在大屏幕看到他,不过我还是希望更多的新朋友喜欢他,而阿童木对于我,就像一个老朋友,其实他从未远离,只是藏在了内心的一个角落,见到他,我会轻轻的说一声,好久不见,阿童木。
【中国城乡经营报】
随便扯几句。
打不死程度跟星矢很有一拼。
不仅仅是打不死,是只要没打死,就要回去再挨打。
原版漫画里那么有爱那么慈祥那么完美的茶水博士。。。
我的茶水博士啊,你找个体型完全不搭的bill nighy配音也就罢了(配音没什么问题),你把他名字改成什么了?
Elefun?
小象玩具的名字?!
他的能耐呢?
功劳呢?
对阿童木的教导呢?
整个基本就没起任何作用啊原版漫画里面,阿童木跟他爸爸在埃及金字塔那一战当中的见面、交流和最终不好不坏的结局感人至深。
他爸爸的内心世界极为复杂矛盾,结果被凯奇同学和导演联手塑造成了个什么玩意。。。
不枉费我去看之前跟同学打赌,有凯奇在,此片必砸。
(客观地说,此片和G Force跟凯奇基本上都没有关系)另,没看过原版漫画、对阿童木印象不深的同学们,那就随便看看随便乐乐吧。
总之我看完,很郁闷,很不爽。
对于大多数70后来说,《铁臂阿童木》是个难以磨灭的记忆。
电视机尚属于“大件”的年代,晚饭后搬把椅子去隔壁邻居家占个好位子,静候铁臂阿童木飞过“日立牌是Hitachi”的标牌,开始“飞过蓝蓝天空,啦啦啦越过辽阔海洋”的梦幻旅程,是每个孩子一天中笑得最畅快的时光。
上学了,跟同学争论到底是“铜头铁臂、生饮铜汁”的孙猴子厉害,还是“十万马力、七大神力”的铁臂阿童木更厉害,是每个孩子的课外必修。
一直长到胡子拉碴,拖儿带女,还有人一厢情愿地希望跟下一代分享自己的这份美好回忆。
这大概就是童年的力量。
同龄人的集体经验,我自然也不例外。
特别的是,我越是随着年纪增长,每回首这部作品时,就越是心惊肉跳——我们居然在刚刚接触海外影视作品时,就有幸欣赏到这样一部大师级的作品,这实在是一种幸运。
连环画《铁臂阿童木》一开头,就是各国科学家竞赛发展机器人科技的编年史,政治、科技、间谍交织的时代风云次第展开,简直就是一篇气势直追《共产党宣言》和《银英传》的大叙事。
而贯穿整部作品中的那些思考,例如“机器人的人权”、“机器人会不会取代人类”之类,与那些将机器人简单当作“超人”的庸俗科幻读物截然不同,将“机器”与“人”之间的矛盾和依存关系讲得淋漓尽致。
我毫不怀疑,作为一名坚持反战立场的和平主义漫画家,手冢治虫在机器人与人之间纠葛的母题下,其实是集中表达了二十世纪关于种族歧视和阶级斗争的历史经验,并将自己对于现代科技发展的思考贯注其中。
后世许多关于机器人的科幻影视作品,尽管视觉效果更为华丽,但究其内涵,其实并未超过《铁臂阿童木》的境界。
不仅如此,诞生于冷战时代的《铁臂阿童木》也承载了手冢关于时代和人生的思考。
那些图谋称霸世界的女将军,野心膨胀到要毁天灭地的异星来客,呼应着一个时代的忧虑。
能飞天遁地、明辨善恶的阿童木也要靠劳动去挣得属于自己的一份口粮(能量管),马戏团的老板鞭笞过他,人间的冷眼让他心灰意冷过。
《铁臂阿童木》的底蕴,不是《变形金刚》那种属于超级大国的自信和单纯,而是对于世道艰难和人心莫测的喟叹,烟火味十足。
所以也不难理解,那些小时候懵懂莫名地打动过我们的画面,反而会在我长大以后不时浮现脑海。
《铁臂阿童木》告诉孩子的,不单是“科技在手,天下我有”,更是“爱科学的好少年”也是要吃饭、渴望被人尊重的。
有了这么一个背景,再来看意马的这部翻拍之作,我的感觉是好坏参半。
如果打个比方的话,我的观影体验如同跳板跳水,到阿童木发现自己具有超能力之前的部分,是起伏不断的几个跳跃。
然后,就像阿童木被打落天空之城一样,一路降到了谷底。
影片更改了原著的世界观,以大地为垃圾场的空中城市,这个设定让人想起了《铳梦》,冲淡了原著中的烟火味,不过未来都市的设计,倒是与手冢原著高度符合的。
看过《大都会》的人应该知道,这是手冢向三十年代同名科幻经典的致敬。
人物造型的更改也还可以接受。
阿童木长大了一点,一些小的表情做得不错。
手冢漫画中那种“粗腕细臂,粗踝细腿”、爆炸头比比皆是的夸张设计被改成得更符合现实了,略微让人不满,不过可以理解。
比较让人不能接受的是剧本的粗糙。
我当然不要求剧本要体现出原著中的那种丰厚内涵,但是即使我们的要求只是一个平整的故事,也未能得到满足。
很多地方莫名其妙,一个从未对孩子发过火的好老爸,会因为孩子折纸飞机验证达芬奇的理论就大发雷霆,将他赶出家门?
阿童木最后是怎么顿悟到“我的使命就是保护人类”的?
这些都可以交代得更为圆满的。
据说,意马的这部新作面对的是五岁上下的儿童。
如果这样,我只能为小孩子们感到遗憾了。
中文配音总体来说不错,徐娇的表现中规中矩,最疯狂的“三剑客”我以为最好,笑到打跌,配音界的新势力越来越让人刮目相看了。
反而是张铁林配的天马博士我觉得最失败,乍一听很惊喜——“想不到他也可以这样”,可惜几场关键戏下来就不成了,完全没有把人物内心情绪的层次和变化展现出来,平淡如水,难以服人。
其实对于一个喜爱阿童木的影迷来说,单看见他在大银幕上复活就已经足够惊喜了吧?
只是现在毕竟大人了,总想着童年的作品能够多迁就自己一些,大概也属于非分之想的一种。
说实话,影片只改编出了原著丰厚底蕴的十分之一,然后加上了一点现在流行的环保元素,但就是这十分之一,也足以撑起一部好看的电影来了。
说句不厚道的,总比《变形金刚》把原著改编出负一百分来强吧?
《铁臂阿童木》是我小时候最早看过的日本漫画书,那时候没有钱买,都是借来看的,因此显得弥足珍贵。
从那时起知道了作者手塚治虫,了解了他的传奇经历,还曾一度非常崇拜他,并想学习画漫画呢。
我想很多八零后和七零后来看这部片子,都是想找回那份童年的记忆。
看着多啦A梦电影版被一拍再拍,这部《阿童木》确实是很应景的片子。
回忆总是美好的,庆幸的是,电影没有打破我们美好的记忆,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进影院的目的已经达到了。
影片的故事根植于原著,却又完全脱胎于原著。
多国部队的制作阵容,使整个故事加入了迎合东西方观众的种种新的元素。
作为中国最早引进的动画片,《阿童木》在中国有着非常广泛的影响力,加之中国的投资方,于是故事中加入了很多中国的元素,甚至连原著中没有的“女一号”也来自中国。
作为美国人参与的影片,美国式的英雄主义当然也少不了,阿童木的强大威力也跟这一主题非常契合。
另外,影片中加入的“总督”这一角色,以及他利用武力来谋取权力的情节似乎也在影射过去美国的政治,对于习惯了辛普森一家幽默方式的美国人还是非常受用的吧。
从故事主线上,影片还是非常尊重原著的。
阿童木虽然是一个机器人,却有着和人类一样的情感。
他在维护正义的过程中,不断发现自己的潜能,无私无畏的去完成自己的使命。
能像阿童木那样脚下有个火箭筒,眼睛可以当探照灯,曾经是多少人儿时的梦想。
人物上,除了阿童木,我们看到了熟悉的天马博士和茶水博士,他们的造型跟我们之前的印象差别不大。
新加入的机器人三剑客,为影片带来了很多无厘头的台词,虽然戏份不多,还是让人印象深刻。
“总督”作为这部电影版的最大反派,推动了整个剧情,地位不可或缺。
比较失败的人物是来自中国的女孩儿,她的戏份加的都很生硬,造型也设计的比较拙劣,可能是为了迎合来自中国的投资方吧。
哈马作为影片的第二反派,本身并没有出彩之处,但是王刚老师的配音使这个人物也成了一个亮点。
另外想说一下我看完影片以后一些奇怪的想法。
首先那个叫大都会的空中城市怎么那么像《第九区》里面的外星飞船啊,跟《天空之城》更有着很多相似。
不知道是巧合还是抄袭。
所谓与地面隔绝的大都会,似乎在预示着污染给地球带来的灾难,从而使影片具备了另外一层倡导环保的光环。
但怎么看,那个漂浮着的大都会都让人觉着怪怪的和故事不相干。
其次影片中的机器人大乱斗,好像山寨版加幼儿版的《变形金刚》,那种红色和蓝色的晶体好像《变形金刚》中的能量块,看来大乱斗和能量的争夺,是东西方机器人影片永恒的主题啊。
最后影片的末尾,外星大章鱼入侵,阿童木又毅然投入到新的战斗中,看来阿童木系列还要继续拍下去,真担心他的蓝色晶体还够不够用。
总而言之,这部电影成功的把我们儿时的小英雄再一次投射在大屏幕上,虽然它显得有些简单和幼稚,可谁又会嫌弃自己最初的梦想呢,那毕竟是我们成长开始的地方。
荣幸参加了阿童木的首映试,明星不少,还有歌手助阵,好不热闹.这部片子的卡通造型真是不赖,不枉那么多动画高手花费5年时间的打造,配音阵容也着实强大,没想到女生徐骄能配的那么好.红靴阿童木原来是女生的形象也是第一次知道,长了不少见识.超赞的红靴,很好的故事情节,适合小朋友看.大朋友的话回忆童年吧,很轻松的话题,精美的制作还是非常逼真的.剧情就不透露的,大家自己去看吧.PS,机器人三剑客超级搞笑,绝对不会闷哦
看完了《阿童木》,昏昏欲睡,在我的评分系统里,也许这该属于个超级烂片,论画面无画面,论内涵又肤浅,唯一值得肯定的,主题还算是真善美的。。。
可是又有几部宣扬假恶丑呢?
我认为好的电影,可以是这么几种:情节引人入胜的,亲情、友情、爱情刻画得细致入微的,输出了新颖的价值观的,思想启蒙类的,富有感染力的,充满了睿智的笑点的……如果没有这些,我觉得一部电影是绝对失败的。
那么看看这部《阿童木》,宣传倒是大手笔,一直等到了月中,却发现如此惨不忍睹。。。
友情,亲情,描绘起来跟走过场似的。
影片开始没多久杜比就挂了,其父天马博士也没出场几次,突然迸发出的丧子之痛,如同晴天霹雳一般生硬的很干脆。。。
额,暂时用普世的原则做背景材料,理解了他们,突然之间,天马博士又觉得阿童木替代不了自己儿子,毫无征兆的不要他了……夫妻那也得过了7年才痒,这个速度太快了点吧……于是乎阿童木被反派坏人大叔打出了大都会,打回了地面。
在地面,他认识了一群搞各项破坏活动的朋克小青年,一次拯救老古董机器人事件,一次中国古装片式的半空飞身扑救,一次星空下对话,居然奠定了深不可破,坚不可摧的友谊,原来友谊也可以跟麦家的汉堡包一般,廉价又快捷。
有位同学执着的认为这很有爱,阿童木的被父亲抛弃,对自己机器人身份的纠结,之前人类小盆友对他的排斥……只怪电影太短。
其实不然,举个例子,同样是机器人与人类,《终结者2018》就表现的很不错,马可斯·莱特在不知情的状况下把人类暴露给了天网,面对着自己已被改造的残酷现实,已犯下滔天错误,自己是属于人类还是机器的纠结,不断的抉择充盈着全剧,让我觉得如此紧凑、打动人。
差不多的影片长度,为何《终》表达的如此不同?
额,只能说是导演功力了。
对比看来,《阿》剧,就如同陈冠希给人讲思想道德课——道理说的比唱的还好听,轻佻的外表却始终不让人信服。
如果说电影让人轻松一下就可以了,那《阿》也没做到,在幽默这方面,如果满分10分,我只给1分。
唯一出彩点,机器人三剑客出场时的那句“不要迷恋哥,哥只是个传说”,虽然传诵太多致俗,但出现的位置很恰当。
反过来一想,此功也来自于内地的翻译吧,不属原影片制作方,那1分我也取回了。
想幽默,好好学学《冰河世纪》系列吧!
成功的作品很多,譬如《飞屋环游记》,前30分钟的快速镜头,没有任何语言,却把爱情描绘的如此让人回味……虽然只是个动画形象,举手投足间却无不展示着 “ALL FOR LOVE”的精神,堪比老道的奥斯卡影帝。
又如Kevin Spacey在《The Life of David Gale》中与儿子的一段对手戏,短短35分钟,父子之情却如此“醇厚欲滴”,这就是表现力吧(不得不提提《飞屋》中喜欢的段子“我的故事有点沉闷,不过越沉闷的事,记忆越深刻”。
做电影的道理也如此,抓住了观众感动的东西,即使沉闷,亦能深刻)反思为何阿童木的原作在当时会有如此大的影响力呢?
大概是其时的文化也如同物质一样匮乏吧,如今的信息时代,人几个月所看的影片,也许就是过去几年所能接触到的。
套用一句,是时代造就了《阿童木》。
如今,对于类似的价值观,我们耳熟能详,如果你不能很好的表达,那我们只能置若罔闻,麻木不仁了。
或许尴尬的《阿童木》真到了对大家说一声“不要迷恋哥,哥只是个传说”的时候了。
阿童木原来是托比的替身。
天马博士痛失爱子后创造出这个外形与自己爱子一模一样的机器人。
影片前半段比较搞笑,后半段比较俗套、无聊。
那个中国女孩——歌那说了好几遍自己是中国人,好像生怕观众不知道这片子是中国人出的钱,由中、日、美三家联合拍摄,中国人还出了大头。
真是雷。
片子里阿童木的造型初看还真有点象徐娇,很秀气,和以前的日本动画书里的有些不大一样,不过看到后面,也就觉得顺眼了。
美国人编的故事就是俗套。
哎,没办法,唬唬小孩子。
可是,那首很经典的插曲“十万马力”怎么没在电影中出现呢?
对怀旧一族来说,真是一大遗憾啊。
要是两年前的我 没准还能被感动
3.5。 结局太尿急了!搞什么啊~!
瓦擦嘞美式英雄片....
真的一点意思都没有!!!p.s.那个机器人侍从像陈汉典!!!
日本动漫的美式包装
。。。失望。。。
很无语 很烂。。。
制作真的很一般,剧情也没什么突破。看了半小时开始快进。。。。可能也是今天心情不好吧
好一般,里边那只机器狗都比阿童木出彩。
泪流满面,冯巩的配音真是让我泪流满面。第一声听到冯巩的声音就尿了。追冯巩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比我预计的要好很多
手塚治虫要哭的...
其实阿童木的故事是属于比我们更大一点儿的那些人的
看完就忘的电影。冲父子情深多给半颗
“我既然是个机器人 就应该有机器人的样子”那么。。我们是人类 却有人类的样子吗?
童年没变,变的是我们
角斗士+蜘蛛侠2合体。最后居然活过来大战外星章鱼的结尾太倒胃口了。
不喜欢英雄主义
要喝就喝蓝瓶的。 片中反派是不是料理鼠王里的美食家?
好怀念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