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在看了这部电影才对格瓦拉同志有了其他方式的了解,不然一提他的名字,反映在脑际的就是 拙劣T恤上他的头像,还有张广天的那个样板戏话剧。
比较佩服他爸爸。
23岁的格瓦拉要骑着他可笑的摩托穿越南美,要是中国的父母一定会劈头盖脸一顿数落“不准去!
找死呀?
”看人家他那贵族老爸,说如果他在年轻几十岁,他也会去的。
让儿子替他俩一起上路——感动呀!
我反思了自己,几个月前因为18岁的侄子要买一辆电动摩托,就写信把他骂了一顿。
惭愧!
片子里残酷又愉快的越野旅行还让我想起了最近因为五一长假国内不少缺少户外生存训练的人惨死途中。
希望这部片子不会助长莽撞人们的探险意识。
BY THE WAY,前天看过的《The match point》里面那个网球教练和他的贵族朋友约好在伦敦看的电影就是这部片子The motorcycle dairy.
当片尾年迈的格拉纳多凝望天空,历经岁月沧桑的脸与影片年轻时的激情飞扬的形象形成了巨大的反差。
谁能想到年轻时如此热爱生活的人也会变老?
谁能想到切连变老的机会都没有?
突然想到了一句话:年轻时不后退,年老时不后悔。
三个人:格拉纳多该是这样的,切没有活到老却永远年轻,我?
正当年轻。
论成就,我自然是不能与他同年而语,但是二十几岁青春该有的激情,我和他同样拥有。
他在二十四岁那年横渡亚马孙河,而我却为了不在珠峰前示弱,在大本营里和马车比赛,憋着一口气,在五千多的海拔,硬是把马车甩在了后头。
他二十三岁勇敢地踏上穿越南美的壮举,潘帕斯草原上回荡着摩托车的轰鸣,我二十二开始了独自旅行,我孤单的身影在西部高原游弋。
青春无畏,那是我们与切共有的印记。
还有一句话,是我从切在旅行所见所闻,他自身思想升华的过程以及他日后的伟大事迹中想到的,那是保尔柯察金的关于共产主义的名言:“当他回首往事时,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我的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献给了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伟大的共产主义事业”切,你是好样的。
当Ernesto和Alberto坐在摇摇晃晃的旧摩托车上绝尘而去,开始了八千多英里横跨南美的旅程时,著名的"Che"还只是个叫Ernesto的年轻的理想主义者,这部一半传记一半传说的电影跟他的名声一样,唯美得让人叹息,但还缺了点儿什么。
这个故事里的Ernesto比同行的Alberto更坚持原则也更顽固些,大概是典型的年轻革命者形象,越到后来走过南美诸国的美好河山,看到人民的苦难越多,嘴角上就越满是悲悯的神气。
我暗地里认为这种悲悯同情很要不得,革命者如果不能踏踏实实为人民干点儿实事,就最好不要因为自己是救护人民的神,就为了各种主义钻牛角尖,而忘记了普通人民只想要不能用“主义”解决的平静生活。
当然这场电影浪漫得要死,绝口不提政治和残酷现实,旅程开始时开阔的视野能让每个年轻人对未来的憧憬迅速膨胀,然后镜头一路穿过气势逼人的秘鲁群山,亚马逊的滔滔河水,谁不想死在这片土地上?!
载着两个年轻人的雄心和梦想的摩托车其实半路上就彻底坏掉了,Ernesto的梦想却越来越崇高,后来在他的生日晚会上,一出口就是“革命”语惊四座,电影里的叙述稍后随旅途结束,Che自己的革命道路在这里才刚刚开始。
之后他放弃了医学工作,援助古巴总统上台,又四处领导人民起义,时当壮年就被美国当局杀害,成为了世界人民心目中的英雄。
倒是没有半点革命意识的Alberto,开了一家医学院,如今还在写书怀念早逝的旧友。
怎么样才算是更有意义的行动,恐怕连历史都不能作公正决断。
我花了2个小时陪着年轻的切。
格瓦拉完成了一次旅行:从布宜诺斯艾利斯出发,西至智利的巴塔多尼亚高原,北至洛安德斯山脉6000公尺之上的马丘比丘,再去秘鲁亚马逊河畔的圣伯鲁麻风病院,终点站是委内瑞拉的瓜希拉半岛。
影片开头幽默轻松,直接了当的切入正题:两个学医的人,一辆摩托车,一次跨越整个拉美洲的旅程。
笔直的公路,平坦的大地,衬以群山流水,蓝天白云,两个志同道合的男人,还有好听的吉他,突然想到《断臂山》。
偷笑一下,看完片子后查了一下,果然与《断臂山》一样,音乐来自GS之手。
他们沿途欣赏着美景,与风情万种的女人跳舞,有时也因为缺钱而狼狈不堪。
但是,在影片三分之一的时候,这些美好的东西渐渐退到荧幕后面,镜头开始无情的聚焦在世界的另一面,他们落后,贫穷,体无完肤。
格瓦拉默默的注视着他们,帮助他们,心中有种不一样的东西开始呐喊。
在秘鲁的送别晚会上,他道出了革命的呼声。
这时我瞄了一眼DVD封面,注意到一行字:“只有世界改变了你,你才能改变世界。
”旅行结束后,他在日记中写道:“写下这些日记的人,在重新踏上阿根廷的土地时,就已经死去。
我,已经不再是我。
”片尾字幕叙述说,以后,格瓦拉的朋友继续从事医学工作,而格瓦拉放弃了医学,开始辗转美洲各地,为革命奋斗之至死亡。
那年的格瓦拉24岁,与我现在一样。
24岁的我又在干什么呢。。。
混在学校里面,过着悠闲的日子。
昨天刚看的《太阳依旧升起》里,科恩说:“我的生命消逝的这么迅速,而我并不是在真正的活着。
”虽然没有感到”不是真正的活着“,但是却觉得自己生命质量之低,天天做些无意义的事情,大量的时间从我手中溜走。。。
对于格瓦拉我没有明确的了解,知道他缘于那流行的符号。
被年轻音乐和绘画爱好者喜欢着,挂在颈上,戴在头上,穿在身上。
这种喜欢,或某种程度上的崇拜,是不是也象一些黑人运动员将毛泽东的头像纹在身上一样。
革命和解放!
这里没有英雄,说的是英雄前传。
两个志同道合的年轻人,一辆摩托车旅行的故事。
因为对戈瓦拉并不了解,买来也是因为旅游故事的本身。
看了之后,才知道,他就是。
影片从一个老友的角度,淡淡的陈述着日记里的日子。
风格清新,纯朴如故事中的人。
真实,有同情心,坚韧,有使命感。
当别人争取格瓦拉建议时,他总能诚恳地回答。
即使,语言难听,但发自内心。
“仅此一人”。
曾经,巴金老人提倡的“要讲真话”。
但真话,难讲。
当人们在快速发展的社会中变得越来越游刃有余时,提高了社交的技巧,却丢失了本性中可贵的品质。
15元美金,答应到了美国会给她买比基尼。
路途中,经历多少自己的饥寒交迫,他没有花掉,却给了真正需要它的矿工夫妇。
“有所移,而有所不能移”。
活着的确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但他劝慰自闭不肯就医的女孩,即使自己呼吸困难也要努力的喘好着一口气,为了活着。
他不是英雄,如一个活生生的真实的老友。
这是一个英雄切。
格瓦拉的故事或许又不是一个英雄的故事两个青年的摩托旅行,穿行美洲山河,很浪漫迷人的故事。
广袤的天地自由的撞击他的心,更大的撞击是这个周身理想主义的男人遇到的让他痛心无力的将死老人,不了了之的爱情,逃亡的共产主义者,麻风病人,修女,护士,医生……“在垂死的双眼里,流露着无助,恐惧,绝望,还有濒临死亡的恐惧。
似乎她的躯体很快就会消失在围绕在我们四周的巨大的不可知当中。
”“和他们的相遇使我对这个世界又了更深刻的认识,忽然间对这个世界陌生起来”于是现实世界的冲突在这个青年的脑中突兀起来,困惑,生命,愤怒,理想,革命,人生,使命,尊重在路上,一个热血的医学研究生成长为一个眼神坚定的为理想前进的青年。
”这不是一个动人的传说,而是两个年轻人生命中的一段真实的经历,为了同样的渴望和梦想而奋勇前行。
我们的眼光是不是太狭隘了?
太片面了?
太激进了?
我们的结论太唐突了?
或许……这次漫游美洲改变了我。
我……已经不再是原来的我。
至少,我改变了很多”如果有人问我目前的理想是什么:旅行走走看看.看完电影这个理想马上更加壮大起来。
一部烂电影和伟大的电影区别就在于给人的感动和思考,也许这样的界定很自我。
拍电影为了什么看电影为了什么,大部分时候是娱乐大众消遣自己?
电影仅仅是电影吗,仅仅是提供一顿畅笑一滴眼泪一份快乐或是一场感观刺激的工具吗?
我想是的,真的是这样,蔡明亮说我们好像都忘记了这样一个事实:如果我们能够看到现实生活中的星星和月亮,为什么还要去看电影里的星星和月亮?!!
我拍电影的目的只是在提醒大家包括自己,一个敏感度,一个对生活的敏感度。
看到这句话我是顿在椅子上巨大的困惑卷来,之后就有一种迎风涤荡清洗的畅快感。
电影是一个工具,而这之后的自己,生活中的电影生活中的自己,得到了什么才是最鲜活的影像。
(工具这个词似乎不恰当,太冰冷工业模式化产物的感觉,我自己也是反感的,词穷的关系找不到合适的词来进行一个静态的描述,大家理解就好哦)这部最后一个个人舞的黑白剪影和民族乐器低宛厚实的配乐让人有一种平静的延伸人到底应该怎么活,现在的人生到底是不是我要的人生。
我的人生为什么做那样的选择,怎样的人生是我值得活的?
脑中无时无刻不有疑问,然后急躁的寻找答案。
我该怎么选择?
没有一事一物如我一般空虚贫乏,而我却操心全宇宙,我是无知的探索者(然而又探索什么能探索什么?
)是无司法权的法官去判断一切,总之我是闹剧的滑稽演员。
这样的状态让我不安惶恐。。。。。。
不能说电影或者这部解释了什么,但确实能开朗起来。
其实没有答案,人生的事本来就没有答案,人生不需要固有意义上的完整,而心存疑惑非但不是恐慌而更是好事,提醒自己对这个被麻木认同的世界还能有双冷静的眼而对自己有颗跳动的心。
http://bulaoge.com/user.blg?dmn=joydivision&cid=11576
我们已经死了吗?
就像片中那条没有尽头的路已经耗尽我们的精力了吗?
电影的镜头是不安分的,就像格瓦拉的一生。
我看到拉美人的欢乐,就像拉丁美洲的音乐,用欢乐的歌声吟唱悲伤。
或许是我的错觉,或许我被欺骗,或许,悲伤被掩饰起来。
透明的画面,透明的音乐,透明的格瓦拉。
一个纯洁的,善良的并且具有巨大的同情心的人。
他决不是一个叛逆的人。
他只是想把他的同情心付诸行动,他是为了人民而不是自己,这才是格瓦拉伟大的地方。
想想现在我们所谓的叛逆青年,是什么呢?
只是毫无理由地反社会,如果说有什么理由,那理由也只是为了自己。
说他是堂•吉诃德,我想,每个时代都需要这种人,作为我们时代的英雄,作为我们时代精神上崇拜的对象。
看看我们自己吧,胆小如鼠而又像一潭浑浊的死水。
然后格瓦拉只变成墙上的一幅标志,成为我们的遮羞布。
在美好的镜头里面,让我几乎遗忘了穿透格瓦拉的痛苦,或许,镜头太美好了,或许导演也忽略了格瓦拉所看到的痛苦,影片里零星穿插了一些农民对痛苦无关痛痒的叙说,也穿插了一些左派人士所遭受的迫害,以及极少篇幅描绘了矿工的悲惨。
让影片缺乏了所包含的苦难的巨大张力,我看到,格瓦拉的转变是勉强的,至少,是不充分的。
电影没有穿透痛苦的核。
影片结尾是一幅幅固定的黑白人物镜头,像一幅幅人物的纪念肖像,很生动,就像纪念那些我们只能凭吊的过去。
写完以上这些话,我感觉有点矫情,格瓦拉真正在我心中伟大,是因为他是一个伟大的理想主义者,并且用生命实现这些理想。
我有很多理想,可惜,在我脑海里仅仅都昙花一现,我甚至连把它们付诸行动的想法都没有,所以,我敬仰格瓦拉,我现在已经可以预计到,我死的那一天,一定充满后悔。
他,是一个哮喘病患者。
当他还只有2岁时,因在河边玩耍洗澡,患上急性肺炎并引发了哮喘病。
由于时常胸闷气喘,他在马埃斯特腊山区打游击时,就开始抽香烟、烟斗和雪茄,在此后的旅行与战斗生涯中,哮喘病曾多次差点要了他的命。
后来,他自己总结说,他这一生对平喘药物的依赖要强过对枪支的依赖。
这个病,伴随了他一生,并对他的性格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使他锻炼出超人的意志。
他,是一个最彻底的流浪汉。
当他1952年1月4日,和好友阿尔贝托、骑着一辆破旧的39 Norton 500开始他们的第一次穿越南美洲之旅时,他一生就开始在路上了,医学博士的荣誉、亲爱的妈妈、心爱的女友都无法将他留在某个安静的地方。
他一生的足迹和战斗遍布阿根廷、智利、秘鲁、哥伦比亚、委内瑞拉、刚果、古巴、玻利维亚等南美各个角落。
他,是一个时尚而坚定的共产主义者。
1952年3月11日,当他在距离阿根廷4960公里的智利阿塔卡马沙漠邂逅一对因为信仰共产主义而失去土地的夫妻时,他就开始成为一个国际主义者。
从这个时候开始,他的旅行不再只是单纯行走与看风景,他与贫穷、饥饿、疾病亲密接触,看到孩子仅仅因为缺乏足够的资源而死去,看到由于饥饿和持续的掠夺,人们已经麻木到了这种程度:当父母失去子女时,他们再也不会把这当成大事对待,而这些,已经成为拉美家园司空见惯的事情;看到所谓的西方文明让这些千百年的土著居民失去土地而远离家园,触目所及,皆是美洲的贫瘠。
到了秘鲁,在佩斯塞医生这个秘鲁共产党员的指导下,他的思想开始形成,他看到美洲问题的关键是土著人的土地,这需要每个美洲人民团结起来,需要一个英雄领导。
而他,也自愿参加了菲德尔·卡斯特罗的“七·二六”突击队,他选择放下医药箱,拿起武器,成为一名战士。
他,是一个理想主义者,是乌托邦、青春的同义词。
他帮助古巴建立了政权,成为古巴的第二号人物,先后担任工业部长与国家银行行长。
他经历了7、8年的社会主义时期,也当了7、8年的国家领导,他没有一刻背叛过自己的初衷:他始终没有成为一个“官”,在他身上没有“特权”阴影,他每天工作16小时,每周末参加义务劳动。
最后,他终于受不了“整天只能坐在办公室里批公文,其他人却在为他们的理想出生入死”,而挂印辞职,秘密前往玻利维亚,支持那里的人民取得解放与独立。
他,诚实、坦率。
他战斗经验丰富,却又可爱得略显幼稚,因为要见到毛泽东这位游击战的老前辈激动的说不出话。
他个性鲜明,在庄严的党代会上,只有他坐在主席台的桌子上讲话,他在参加联合国大会时,一身劳动装在西装革履中特别扎眼。
他拥有圣徒般的容貌和个人魅力,女人总是被不由自主地吸引,他也爱女人,但最后他却因一个爱他的女人而死,这女人是一个双重间谍。
他爱摄影,从第一次旅行开始,他拍摄了无数照片,结果因为照片忠实记录了他在玻利维亚的活动而被当局作为证据抓获,最终被杀。
他,只为理想而生而战斗。
一切,都是关于一个叫切·格瓦拉的男人。
他只在世界上上活了39年,他在离开42年后依然被世界牢记,他的衣服、帽子、语言成为一种精神符号。
引用切的一句话吧:如果说我们是浪漫主义者,是不可救药的理想主义分子,我们想的都是不可能的事情,那么我们将一千零一次的回到说:是的,我们就是这样的人!
摩托车日记当切.格瓦拉背起行囊跳上摩托车的时候,他23岁,而我的23岁又在做什么?
大脑显示一片混沌,我真的也曾拥有过23岁吗?
问这个问题的时候,我突然一激灵,也许再过十年,我又会忘记现在的33岁。
切.格瓦拉的“切”是他摩托车自助游后自己加上的,而这个“CHE”的头像,在1997年也正是他遇害30周年的时候,被无数热血青年画在T恤上,“切!
切!
切!
”,响彻云霄。
他出生在南美的布宜诺斯艾利斯,一个美满幸福的中产资产阶级家庭。
1952年,他23岁,是一名医学院的学生,偶尔犯有哮喘,但在父母的庇护下,并不算什么大问题。
在好友艾伯托的怂恿之下,他们准备借助一辆诺顿500摩托车漫游南美,从阿根廷出发,途径智利,秘鲁,哥伦比亚最后到达委内瑞拉,计划用四个月。
出发的那一刻,在他看来,一切都那么美好,很有点大无畏的精神。
这场疯狂的旅途,改变了切,而切的改变却影响了整个世界。
而这部电影讲述的就是这段旅程,美丽如画的景色和饥饿的农民,贫穷的矿工,内河船上的妓女,冷漠的中产阶级,遭歧视被隔离的麻疯病人还有奢靡不堪的贵族形成鲜明对比。
就在这场深邃的发现之旅后,切加入了古巴革命,开创了富有个性的游击战争,革命胜利后,成为第二号领导人,出于对毛的崇拜,切曾两次访问中国,之后出于意识形态的疑问,他继续进入南美丛林从事游击战争事业,39岁时,在美国中情局的插手下,他在玻利维亚被俘,同年遇害。
最震撼一幕出现在切23周岁生日的晚上,他决定横渡隔离麻疯病人的那条河流并最终成功,他被病人搀扶上岸的那一瞬间,忽然想起“约翰.克利斯朵夫”书中的一个片断:圣者克利斯朵夫在逆流中走了整整一夜,左肩上扛着个沉重的孩子。
黎明时,快要倒下来的克利斯朵夫终于到达了彼岸。
他对孩子说:“你多重啊,孩子,你究竟是谁呢?
”孩子说:“我是将来的日子。
” 是的,从这时起,切就是那个沉重的孩子,他就是南美洲人民甚至世界人民的未来日子。
片名:机车日志(又译:摩托车日记)英文名:The Motorcycle Diaries导演:沃特·塞勒斯 Walter Salles编剧:约瑟·里维拉 Jose Rivera主演:盖尔·加西亚·伯纳尔 Gael García Bernal 罗德里格·戴拉·塞纳 Rodrigo De la Serna 米娅·麦斯特罗 Mía Maestro类型:剧情/历史 分级:R(部分粗口)片长:128 分钟出品:焦点影业 Focus Features首映日期:2004年9月24日(纽约/洛杉矶)退一万步说,如果对切.格瓦拉不感兴趣,那么电影中南美洲美丽风景和奇特风俗也一定会让你觉得大有斩获。
五星。
看之前对这个片子怀有较高的期望,但是这个片子并没有能比较好地反应出我们心目中那个格瓦拉的精神,似乎有点记流水帐的嫌疑.格瓦拉最喜欢的一首诗是聂鲁达的<海员>,里面有一句"没有什麼东西可以把我们系住, 没有什麼东西可以把我们绑在一起, 我喜欢海员式的爱情, 接个热吻就匆匆离去。
我要走,我心里难受, 可我心里总是很难受"这首诗我最喜欢最后的"我要走,我心里难受,可我心里总是很难受".尤其是"我心里总是很难受"似乎预示了格瓦拉的宿命,即使出走参加革命,最终仍然逃脱不了"难受"的命定.我认为这首诗可以作为少年格瓦拉骑摩托周游拉美并因此走上他自己独特的"革命"道路的最好注解.如果影片能反应出这一点就好了.虽然说革命在这个年代已经变成了激进和暴力的代名词,但是不能因此彻底否定它的意义.如果暴政根本就没有改良的愿望,除了革命还能有什么呢?格瓦拉那种对海员生活的向往和革命是怎样联系起来的呢?我想就是一种敏感而不能忍受麻木和不公平的气质.
总有几部片子咱们不用理性对待
23.05.05 1号厅 3.5the days when fuser wasn&#39;t Che Guevara
不管任何时刻都不能轻易扑灭理想的火苗,生命的意义在于怀揣上路的勇气。理想主义者或许身体会贫瘠,但精神永远饱满。电影前半段有着各处享乐和文化交流的公路片特征,到中段视角转入印第安人时便慢慢沉重了起来,变得更像纪录片了,随后的麻风病人和各地劳苦人民的黑白特写,更是将记录的氛围加剧了,电影不在是多彩的了,色彩有些灰暗,仿佛是隔开不同人种的河流,从未有人游过去,唯独那个赤诚莽撞的青年,煽动着不卑不亢的手臂,征服那条夜晚下昏暗河流。对革命历史不太了解,但电影主角的那种愤懑和莽撞,那些可以称之为青春的东西,确实像是革命者会拥有的浪漫特性。
格瓦拉投身革命前的一次南美旅程,从旅行中了解民情、思考人生、更新世界观,以简单朴实的叙事风格讲述南美游记。有年轻气盛的阳光朝气,也有历练后的心智成熟,但剧情设置还是少了些亮点,前半段稍显沉闷,后半段刚有点起色就结尾了。配乐很好听!
导演讲这个故事有点吃力
蒋勋先生不止一次提到过的一部电影,看完片子后才发现算是半部人物传记片。可惜共鸣不大
没感觉。旅行中的事件哪一样让人觉得伟大了?和他后来的作为又有什么联系吗?煽情失败。评分那么高,最多只能说明旅行本身是大家都曾有过的梦。
三星给Gustavo Santaolalla最后的Charango配乐De Usuahia a la Quiaca ,片子一般。
有一些人 不怕他学识浅薄 就怕他在此同时还怀有一腔热血 这种人往往很容易出问题他把目之所及的苦难当成了信条 不懂得结合历史 结合人性 纵观更长远的社会变迁看问题 他骑着摩托 看到底层的民众 看到资本的压迫 他奋起反抗 用“游击”赶走压迫者 建立平等的古巴 1959年 他们搞国有化 搞土改 搞集体农场 最终让老百姓达到了共同贫困 苏联解体后 古巴失去了每年50亿美元的经济援助 1993年开始 逐步采取自由化 搞经济改革 放宽个体经商 搞旅游业 搞娱乐业 确立私有制……1993-1959=34年,从搞公有到经济改革 瞎几把折腾的34年
没啥意思,过分美化,自我感动。明明只是一次旅行
电影频道看到片子。当年冲着盖尔加西亚兴冲冲看完一整部,但是总觉得没得到什么。可能是我太年轻了= =但是现在想起依旧有些虚妄,可能是我已经老了
这日记可真有点像流水账啊,但是南美是真美,电影截图都能直接当壁纸了!
两个无赖一路骗吃骗喝的故事。这种货色竟然能成为英雄,难怪南美乱成一锅粥。不过那边景色很不错啊
性格转变没啥刻画,当南美风物纪录片看咯
我看不下去
be honestly and mercy
以小见大,不是我的菜。其实挺无聊。
这个片子很有水准啊。这根本就不是很多人认为的传记片,是一部彻底的虚构故事的公路片,而且是巅峰水平的公路片。摄影非常漂亮,类纪录片的手法和黑白静止画面很有新意。唯独不满意的么,是Granado这个角色太花瓶了。。。
片名叫日記並不一定要變流水帳,加油好嗎⋯
D9 流水借 世纪之星版 外公家 http://movie.douban.com/review/3139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