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人

诗人,The Poet

主演:宋佳,朱亚文,张瑶,周里京,郑家彬,苏艺娟,许凝,张铂辰,肖光耀,李胜,朱玮菱,宋克斌

类型:电影地区:中国大陆,中国香港语言:汉语普通话年份:2018

《诗人》剧照

诗人 剧照 NO.1诗人 剧照 NO.2诗人 剧照 NO.3诗人 剧照 NO.4诗人 剧照 NO.5诗人 剧照 NO.6诗人 剧照 NO.13诗人 剧照 NO.14诗人 剧照 NO.15诗人 剧照 NO.16诗人 剧照 NO.17诗人 剧照 NO.18诗人 剧照 NO.19诗人 剧照 NO.20

《诗人》剧情介绍

诗人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该片讲述了发生在上世纪末一段纠缠在岁月浪潮中的情爱故事。一心想当诗人,改变命运的李五(朱亚文 饰),幸运地遇见连自己气味和影子都痴迷深爱的陈蕙(宋佳 饰),两人因爱而疯魔。一条毛裤,抵不过喧嚣现实地裹挟和撕扯,才华与情感凋零枯萎。爱亦成“毒”,有无解药?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少年齿轮第二季格雷斯第五季非凡公主夏日永驻春日浓情宠爱PetPet摇篮曲异世界一击无双姐姐河畔的朔子迈克·艾普斯:一枝独秀间谍之桥公民良心冒险男孩如何破获自己的谋杀案海上谋杀案第一季JK与六法全书老妈上路暗道如是我们程婴救孤柳暗花明双面女间谍第四季仙人跳阿里巴巴三根金发旋风管家第三季鬼魅灯牛敞亮还乡重返上海滩

《诗人》长篇影评

 1 ) 不是诗人

诗人,男一一心想成为诗人,在这里,诗人人是理想的代名词。

谁都想当诗人,那是想极力摆脱低层身份的追求,是现实生活激情的照射,就像褐家山的矿一样,挖了几十年,依然挖不完,像运煤的火车转了几十年,依然还在煤山里。

男一不是诗人时,写给自己的诗,一一被退回,不能发表。

当上诗人后,能发表诗了,出版的诗集一本又一本,装满了书架,别人仰慕的拿出诗集让他签名时,他却没有一点欣慰,只有苦笑,那是写给别人看的,自己觉得不值一提。

随着当上作协主席,他的诗意就阳痿了。

谁才是诗人?

女一才是。

就像全片一样,看不到一句诗,你看不到她自己,她为了诗人的追求,从照顾生活起居,再到在社会上不断走动,放弃了自我,利用一切资源,让男一变成真正的诗人,自己却从男一的生活中消失,从影片中消失,却又似无形的存在,她演变成了诗意,像当初的红毛裤一样,像当初让人怀念的无时无刻的激情一样,她已经溃散到每个角落,在高档的饭店不会有,在万元户的公司不会有,在工友的按摩店不会有,再也拾不起来了也拾不到了。

只有老年痴呆的看门大爷那里才有,只有回到空旷矿场才会有,在退回来的信中才会有,男一女一都想退回去,退回那个时代,回到当年的味道,奈何当代诗人已死。

就像现在内卷的社会,一切都不是本来的面目了,读书人不再想成为纯粹的'诗人',现在的读书人,充满了焦虑,分数、名校将人们压得喘不过气,重分不重德,不比照古人修炼品性,却处心积虑的用考试和标准答案去换名校和社会地位,就算得到'诗人'名谓,他会记得自己的本质吗?

有权无德只会苦了大众,害了自己。

想做一个人生顺遂的'诗人'的人,一开始应是大多数,只是受累于坏人坏思想坏欲望的牵绊,这样的人最后变成了极少数。

 2 ) 不是诗人

诗人,在这里是追求理想的具象化,是真实生活的激情,像褐山煤矿一样,几十年都挖不完,像矿山的火车一样兜兜转转。

男一号追求的并不是诗人的本身,而是一种低层身份的逃离,向另外一种身份的向往,是儒家文化官本位思想的价值体现。

男一号不是诗人,他是一个蜷缩在社会底层而又不甘心的普通人,想通过追求诗人的光环,来改变自己的社会地位。

还不是诗人的时候,他写的诗,是写给自己的诗,被一一退回,不能发表。

讽刺的是,当他当上作协主席后,写了一本本的诗集,将办公室的书架都装满了,但当仰慕者拿出其中一本让他签名收藏时,他却没有一点欣慰,只是苦笑,因为这些能发表的诗,都是写给别人的,他觉得不值一提。

当他成为作协主席,当他为举办诗歌大会的经费发愁时,准备牺牲自我换取经费时,他的挫败感,让他的诗意阳痿了。

女一号才是一位生活中真真正正的诗人,为了理想,放弃自己深造机会,只为照顾诗人的起居生活,自己学刻蜡纸出诗集,在社会上下不断的走动,最终把自己打造成女强人,但她最后却像影片中的诗一样,一句也没有出现,甚至像红色毛线裤一样被抽散了线,像诗人的味道一样,溃散蔓延在四处,无从拾取,消失不见了,却又无处不在,她变成了诗。

男一号找不到她,在高档的饭店找不到,在万元户的公司找不到,在工友的按摩店找不到,却在活在记忆中患老年痴呆的看门大爷的口中找到了。

经济社会的大潮,要将伟人塑像旁的工人宿舍推倒,宿舍里有她的红色毛裤的激情,有他原来真正的生活,他决定和那些墙一样一起倒下了。

在严重内卷的经济社会,现在的读书人没有多少愿意成为'诗人'了,都在为了分数、名校,为了比较而烦恼,不比修炼德行品性,只比谁能利用考试和标准答案换取社会重要地位,就算获得了权力,他会记得自己的本质追求吗?

有权无德只会苦了大众,害了自己。

想做一个人生顺遂的'诗人',最初时应是多数的,只是受累于坏人坏思想坏欲望的牵绊,最终只剩下了极少数。

 3 ) 母托邦的失落

请先看:《禁忌女孩2》:父托邦、母托邦和喜劇发出来也会锁,不如直接发链接了。

Today is a melancholy day for the left, but this melancholy/nostalgia is for the intellectual left, or even, at worst, for the tankie. 但是,就像文中所述,这些melancholy left缅怀的天堂,不是离他们太远,而是距离他们太近,以至于让他们发现自己就在地狱里面——地狱和天堂有什么区别?

soviet adherents 的怀念和他们不一样吗,就在于他们“愚蠢”地发现天堂是地狱的镜像,那么他们只能绝对的地否定一切(以怀念过去和咒骂现在的方式)。

这就是90年代以后的“约伯”,比起这种埋怨,我们可能还是要比绝望更绝望(如文中所所写的女人),不是天堂没了,而是我们就在地狱里面。

在摩西面前的不是流着奶与蜜之地,而是西奈旷野,我们这一代人只能在这里头存活下去https://mp.weixin.qq.com/s/U2VeU7IClEqzV4A0c0VjEg

 4 ) 一个底层文艺青年之死

一条专访导演刘浩

电影《诗人》,被称为80年代中国人自己的纯爱片,讲述了“在动荡的经济和政治变革的时代,一个充满激情、悲剧性的爱情故事。

”片中的诗人夫妻,由朱亚文、宋佳饰演。

两人一开始相濡以沫,经历了种种误会、情欲、挣扎,最后两人关系破灭,诗人死亡。

导演说,“我想通过《诗人》,来折射一个时代对一个人的影响”。

生活中,每个人都在寻找自己的位置,当发现自己的人生是一场无法挽回的错位时,我们还能有什么出路?

自述 刘浩 编辑 陈星

《诗人》讲的是80年代,一个青年工人李五,想要通过写诗改变命运,最终却理想破灭的故事。

李五本来是一个国营煤矿工人,每天都在露天矿里劳作,渴望提升自己的社会地位。

一次偶然机会,一个著名的老诗人来矿里体验生活,李五发现老诗人走到哪都是前呼后拥的,“感觉整座城市都是他的”。

他非常憧憬,决定也要成为像老诗人那样的诗人。

下班之后他把时间都花在写诗、考文凭上,家务完全由妻子陈蕙料理。

陈蕙是一个纺织厂印染车间工人,她像老母鸡爱护自己小鸡子儿一样,照料李五的生活。

她有一句台词,“我就是他妈,他就是我儿子,我走到哪都惦记着一个大儿子”。

她还为李五亲自手抄诗集,想要送一份礼物给丈夫作为惊喜。

为了支持丈夫追求当诗人的梦想,放弃了自己上夜校的学习机会。

李五如愿成为了一个也是走到哪都前呼后拥的诗人,然而好景不长,到了90年代,诗人不吃香了。

他想举办诗歌比赛,没有人理睬他,却要四处化缘。

出名之后,他反而和妻子之间生出许多误会,他怀疑妻子出轨,两人关系最后破灭。

整个片子里面,没有一首诗我们常常说,八十年代是一个文艺复兴的、恢弘的年代。

诗歌在那个年代,是一种神圣的存在,诗人的社会地位也很高。

但是与此同时,文学、诗歌也成为了很多人谋求利益、升官发财的手段。

那个时候,在国营单位里,如果你是一个工人,工作再努力,年底也就是评个先进工作者、劳模。

但是如果你写一首诗,或一篇豆腐干文章,只要在报纸、杂志发表了,会变成一个重大的文化事件。

在整个单位一下子就会声名鹤起,单位的领导也会推荐去补文凭,快速转变身份,从此就是从办事员、科长,慢慢一级级,最终走上仕途。

李五就是一个在文字上略有才情的人,但仅此而已。

他努力把这个一技之长发扬光大,变成了他往上爬的铺路石。

等到他成了干部编制,满身光环,身份改变,也开始享受从前老诗人的那种待遇,他可能就有点迷失,以为自己真的成了文学的代言人。

等到时代变了,进入九十年代,曾经熟悉的一切都分崩离析,他回头一看,连“写给自己看的诗的能力都没有了”,仿佛才华被浮华喧闹的时代挤尽抽干。

如果诗人是一个职业的话,那他也是不合格的。

影片结尾,他走到广场上潸然泪下。

他称自己为一个诗人,这一生却没有踏踏实实写出一首诗,他感到忏悔。

所以我们这个片子里,从头到尾没有出现一首诗,它讲的是人。

这个剧本我十年前就写好了我喜欢文学,也写过诗。

片子里面很多经历,多多少少都有我自己的影子。

导演刘浩在现场小时候我在安徽芜湖城郊长大,家里是石油公司的,在长江边上。

石油公司附近都是国企,有肉联厂、工具厂、铅丝厂、印染厂、纺织厂,尽管是小地方,但是极其之热闹,有一种特殊的年代的一种气息。

电影里面有一句台词,“今天晚上去石油站跳舞”,石油站,就是我小时候生活的地方。

故事发生在80年代的一个矿区里拍这部片子,就是想回去看看,找到一个契机,想要重新回到那个时代再走一遍。

从小我向往北方,第一次出差去甘肃,西北大地那种粗砺的颗粒感令我印象深刻。

在写剧本、选景时,自然而然认为故事就该发生在西北大地。

一个风花雪月的地方出一个诗人,那是情理之中,但是如果是在80年代的一个矿区里,在一个环境极其严酷的环境里,以诗人的身份生存,就不一样了。

在新疆一个1万平米的废墟上搭景

连主席画像都是美术指导自己画的主场景是在新疆哈密一个叫三道岭的地方搭出来的。

一个1万平米的废墟上,在一个预算极其之低的前提下搭了宿舍区、旧生活区,就连主席画像都是自己画的。

西北地区最大的露天矿

矿区的选景则是在西北地区最大的露天矿,现在这样的矿已经很少有了。

听当地老矿工说曾经80年代的那种气势恢弘,上千号人在那里,30多趟蒸汽机火车跑上跑下,到现在基本上已经很萧条了。

偶有一辆趟运煤车也将过往记忆悉数带走。

剧本里面,其实我很痴迷陈蕙这个角色。

我7岁时从安徽回到上海,住弄堂里,家里斜对面有个大姐姐,在纺织厂工作,非常漂亮。

有一天,从大姐姐家传来邓丽君的歌,大姐姐和家人进进出出,好不热闹,似过节,那画面太美,至今难忘,之后听奶奶和小姐妹闲聊,大姐姐有男朋友,很快要结婚了。

三年后,我们这片全拆了,大姐姐结婚了,但她和那个年代的气息犹在我脑海里飘荡,挥之不去。

我家里也有很多女人,每周我都要去姨妈家玩,我年龄最小,姨妈、表姐、表嫂,都很宠我。

我基本就是把这些印象都凑在一起,变成了一个陈蕙。

片子里,陈蕙对李五可以说是万般柔情。

她有一句台词,“我爱你,我总有一天连你的影子和你身上的气味我都要带走。

”她后来用行动来实践这句话。

她可能自己都不一定意识到她是一个诗人。

可以说她是仅剩的为数不多的一个诗人。

"我总有一天连你的影子和你身上的气味我都要带走。

” 北漂22年,一直坚持拍文艺电影《诗人》是我自编、自导的第5部电影。

进入电影圈之前,我在媒体工作。

那时特别迷恋话剧,业余时间整天混迹上海安福路、华山路一带,给人跑龙套,搬道具,写话剧剧本。

从话剧转而关注电影,其实也是个自然的过程。

那时候国家提倡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第五代导演崛起了。

当时上海有“平安”、“胜利”两家艺术电影院,我没事就骑车去看电影。

慢慢地,我的魂被电影勾走了。

我就开始自己学着写剧本。

但是,那个年代你要入行,必须有电影学院这张门票,所以1996年,我考学来到了北京,一切从零开始,到现在“北漂”22年了。

我在电影学院的时候,拍了我的第一部作品《陈默和美婷》。

我之前工作有点积蓄,想拍16毫米,钱不够,就再问朋友借了14万,就自己干了。

《陈默与美婷》没想到运气很好,在第52届柏林电影节拿奖了,我也算是正式入了行。

之后我写的剧本《好大一对羊》、《老衲》、《向北方》都拍成了电影。

有的是改编小说的,有的就是我日常生活真实写照。

可能和我以前做媒体有关,我会对社会话题性的题材比较关注。

《好大一对羊》、《老衲》、《向北方》这些片子都是文艺电影。

一直觉得自己很幸运,能拍自己想拍的电影。

《诗人》很快就在大银幕上和观众见面了,我也很高兴。

一部电影,只有走进了电影院,和观众交流、分享,才是真正的完成了。

感谢资方和我的伙计这些年于我最大的创作自由和任性。

《诗人》入围东京电影节《诗人》里面,有我想表达的文化诉求。

我知道现在还有诗人存在,他们还在努力写诗,但是在这个大时代下,对文学的追求整体上已经丢失掉了。

文学曾经是我们这一代人精神寄养的东西,塑造一个民族整体气质的一样东西。

任何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无论怎么发展,生命很短,诗歌很长。

我觉得文学是不能丢掉的,其中诗歌更不能丢掉。

图片来自刘浩、安乐影业

 5 ) 写不出诗是一种阳痿

刘浩把中国社会八九十年代文化被资本入侵,然后在阵痛中转型的叙事落脚在了‘’诗人之死‘’的这样一个寓言中。

整个社会发生了从人人桌子上摆着一本顾城诗集到削尖了头下海经商的转变。

朱亚文的诗人形象就是这个庞大的复杂环境的隐喻,一方面他是官本位下的叛逆者,但又无法摆脱文化附庸政治的状况。

一方面他又无法接受这个新时代。

说白了就是虽然他不是纯正的知识分子,但也无法做到随浪潮投机倒把。

于是我们看见,影片中随处可见框架式的构图,隔着各式各样的门窗的各式各样的束缚。

你可能写诗获奖被人诋毁是妻子卖色,也可能因为跟人贴面跳舞而被枪毙。

宋佳的角色则完全是一种中年导演意淫下的产物,一个完全附着于男性,人死了都要抓住他最后一把灰的完美情人。

她只是承载了抚慰诗人/导演本人(男性)郁郁不得志的功能,你甚至可以说她都不是一个人,但矛盾的是其实她才是这个故事里那个真正的诗人。

而在宋佳隐身之后,整个故事连焦点都模糊了。

本片完全就是一部精致的但无法落地的中国特色现实主义电影,充满了意淫和过度自我的表达。

你能想象朱亚文用鼻孔对着镜头一脸高潮的说我要用灵魂写一行诗吗?

不过写不出诗的确是一种阳痿。

 6 ) 诗人

非常可惜 ,前一小时节奏沉稳代入自然,后一小时极速降至狗血烂俗,朱亚文宋佳的情感还没有更细腻地建立就割断了。

红毛裤、红窗帘 一扇门,80年代,煤矿、工人、严打、下岗、下海,诗意年代逝去,小人物切开大时代,野心有,功力未到, 步子迈大了。

 7 ) 有诗意的年代

陈慧小心翼翼地帮李五整理退回的诗稿,并说自己都要留着, "连你的影子和你身上的气味我都要留着。

” 陈慧的这句话很动人,有诗意。

导演说,生命很短,诗歌很长。

他觉得任何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无论怎么发展,文学是不能丢掉的,其中诗歌更不能丢掉。

李五扯毛线裤的桥段很有趣 。

陈蕙每一次出现误会都不解释,有点费解。

可能情节需要吧,如果解释了,这也就没有后续的故事了。

 8 ) 它现实但不深刻,触碰但不疼痛

《诗人》。

5分。

刘浩编剧、导演,宋佳、朱亚文主演作品。

故事简单描写了改革开放前后的时代变迁,大环境下裹挟着微小的两个人的命运,宋佳饰演的女主,朱亚文饰演的男主——诗人。

这个故事对当时的描写现实但不深刻,触碰但不疼痛。

换句话说,故事不够好,导演功力不够深。

那个下乡下矿的年代,正是诗歌风靡的年代,也正是诗文从赞歌逐步转向深刻的年代。

但才情不等于才华,发表诗歌不等于诗人。

而恰恰女主就是这么一个固执的爱着诗人的一切的女人,而他所爱的这个男人——略有才情,敏感而懦弱。

这个诗人既没有赶上诗歌的好时代,也没有赶上改革开放的大时代。

最终他错过了一切。

至于片中夹杂的情欲,实在描写得太过肤浅。

宋佳其实是个极其性感的女人,但迄今为止她从未在任何一个本子上有过尺度的突破,这可能和导演有关,也可能和她自己有关。

 9 ) 东京电影节六本木TOHO观影小记(29日场《诗人》)

作为一个伪文青,对于自己的手速和脚力都有自知之明,从来不敢凑电影节热闹。

碰巧今年公司团建在东京,毫无计划地被同事拉去六本木看夜景,下地铁才发现从隧道开始就布满东京国际电影节的宣传,隧道两边挂出了所有参展电影的海报,气氛可以说是非常美好了。

地铁隧道里海报之一,后悔没有拍更多,充满电影节气氛

地铁上来前往六本木的电影节宣传

你瓣女神Gakki对于六本木,此前唯一印象是《东京女子图鉴》,大概是绫初到东京最向往的港区高楼。

从环绕Roppongihill的任意地铁站出来,都可以看到这栋目前东京最贵的高大商业楼。

除了商场和写字楼,六本木充满了现代文艺气息,包括进行当代艺术鉴赏的森美术馆、深受游客喜爱的52层展望台,同时也是观赏东京铁塔最佳地点之一。

六本木观景台眺望下的东京塔随处可领取电影节的宣传手册,可惜没有中文版,40页的手册里介绍了参展电影的放映时间和地点,还有丰富的周边活动,包括讲座、音乐会、电影讲座和教学等等。

买票的时候听到旁边下沉广场传来很热闹的摇滚音乐,据说也是电影节的动漫Live Show。

这次电影节专门设置了汤浅政明的放映特集,令人心痒。

当然,以上文字主要来自我的瞎猜,毕竟日语水平很是苦手。

本想买当晚的《三夫》,特别想尝试一下在大荧幕看情色画面,可惜售罄,幸运的是买到了第二天的《诗人》,电影节期间TOHO影院不再上映院线电影,同时特设了售票处,可见对电影节和影迷的支持重视。

整个商场随处可见宣传,右下是特设的售票处

电影节会场导览

参展影片拍片和介绍

电影节周边活动第二日观影的体验也很舒服,除了硬件设备完美,开场广告也很有特色和质感(此处表示不会添加视频),和国内小众电影放映不同,观众中有很大一部分是老年人,不知是否算是日本老龄化的反映。

但同时这种气氛让人感觉到,喜欢文艺电影可以成为一种日常化的诗意生活,而不似国内电影节往往成为现代青年加持文艺标签的聒噪狂欢。

屏幕和音效都非常棒,忍不住放低手机偷拍一张

皮质座椅,有座椅间隔和存包处,非常影迷和社恐患者友好了

观众投票,不知道是否会作为某些奖项的考评因素,emmmm有一种受到尊重的幻觉……意外收获是观影结束还有主创交流环节,导演刘浩和宋佳都到场。

但可惜的是与电影相关的,只交流了创作过程和演员评价,对电影本身的理解讨论不多,被气到的是在主持人表示只剩两个问题可以问的时候,中国粉丝竟然问宋佳你最近有没有吃锅包肉这种傻逼问题。

主创的观影交流环节时间宝贵,浪费理解电影的机会也浪费交流的初衷。

师娘很美对于东京电影节关注不多,最后说一点粗浅的感受,似乎东京电影节对中国作品偏爱沉郁文艺的年代戏,一如《暴雪将至》和《不成问题的问题》。

镜头的审美克制和压抑,有些过分的工整。

这部戏主角和大部分配角的情感变化都一目了然,反而张牧这个角色显得神秘有趣了起来。

诗人张目的出场并不多,但是几乎是所有人物的纽带,电影很少给他直接的镜头,多是别人口中眼中的侧写,工人羡慕的大诗人和大官,儿子鄙夷的负心汉和老色鬼,李武从崇拜到愤恨,最后却复制了他的生活。

张目一如中国式领导,说令人生厌的虚伪官话,以致他谈论诗歌是否真诚,对陈慧的关怀是否真的暗示勾引,都变得暧昧朦胧。

而陈慧对他的情感也进行了微妙的处理,她自然是全心全意爱丈夫,但似乎也不相信别人口中的张目如何猥琐,她认真看张目的诗歌会发出微笑,会把抄写的底稿专程送给张目的长子。

如果当时有机会,大概是很想问问宋佳如何去理解张目和她之间的情感吧。

TOHO电影院入口

 10 ) 谁杀死了诗人

看完影片又翻了翻其他人的评论,简单谈谈感受。

首先这部片子的美术指导是要加鸡腿的,矿场的场景构图,冷峻的色调,惊艳到我了。

这部片子故事发生在煤矿,讲的也是煤矿,主角李五的诗意也来源于煤矿。

而且尽管故事跨度很长,但场景基本都是发生在冬天,煤矿的冬天。

裸露的矿场、年代感十足的蒸汽机车、轰鸣的工厂,感觉导演在尽力还原他对那个年代的记忆,而那些记忆最动人的部分都发生在冬天。

冬天的冷衬出的是人心的热。

影片对那个年代的纯真的爱情、真挚的工友情都有所表现,当然也有对某些人的趋炎附势、官僚作风和形式主义有所讽刺,基本是对那个年代社会面貌的一种速写式的展现,还是比较惊喜的。

故事虽然讲的是一个所谓的“诗人”,其实又不是在讲诗人或者诗,他就是讲的一个普通的人,在那个年代,讲他的后知后觉的爱情,讲他对命运的不甘,讲他被隆隆前进的时代的列车一路带着向前,而他自己的灵魂和诗意被落在旧时光里的一种无奈和怀念。

要讲诗,讲的也是那一代人对诗意和美好生活的向往,也是那一代人在艰苦年代生活出的诗意,以及这种记忆中的诗意如何被时代的洪流冲散。

最后“诗人”的死,其实是一代人心中的诗意之死。

人们一开始光着脚走路,却抬头看星星,是因为脚下的路都是泥泞;后来人们穿上了鞋子,却低头看路,生怕路上的积水把它们弄脏。

人们走的更快了,却也失去了头顶的星空。

《诗人》短评

是看到导演自己写的关于本片创作初衷,觉得他对当年的环境里对文化人儿的处境了解透彻才去看的。结果他说的那些东西在作品里根本没有,当年人们希望仰仗写诗得到尊重与仕途,落下这病根的人现在都还在,病也一直没好,依然为登一篇豆腐干文章要死要活,对这种情结的追本溯源才应该是重点。

4分钟前
  • 暗地妖娆
  • 还行

主旨没问题,技术烂如泥。这个技术不止审美,也包括品控。镜头卡截而无韵味延续,台词僵硬,正反打收声不统一导致“对口型”或声音错位……同前阵子一部院线片《小伟》颇相似地,编剧/导演应该是根据自己的经历有感而发,可惜能力实在撑不起有建树的表达。“非不为也,实不能也”的又一案例。

8分钟前
  • 妍春
  • 较差

看得人浑身难受 所以到位 说讽刺不是讽刺 说温柔理解也不是 更不是什么女性赞歌 一切混沌 我爱“五味瓶”式的电影和小说

13分钟前
  • 青稞先生
  • 推荐

一个即使分开也爱着把丈夫当大儿子的女人的故事?

16分钟前
  • 光影随行
  • 较差

一坨猛犸象拉的巨屎

17分钟前
  • かゆみ
  • 很差

宋佳在出演(师父)之后,就像掉进了兔子洞 不是烂片她不演 演完了还自我感觉良好 一副小众文艺大龄女青年的范儿

19分钟前
  • 风过千山
  • 较差

娶了个好老婆.. 没把握住.. 闺蜜也是硬.. 为了姐们也豁得出去.. 可收录.

23分钟前
  • 獨要
  • 推荐

鲜儿和传武好不容易能打上炮了还不能好好在一起,爱情太难了,cp党的心碎。

25分钟前
  • esp吃梦香菇
  • 力荐

也是没能拜读到这位大诗人究竟写了什么好诗值得让女主这么付出呢?

26分钟前
  • 其實我很羡慕你
  • 还行

女人的毛裤。女人是诗。

30分钟前
  • 卢鱼鱼er
  • 还行

宋佳表演开头结尾摄影美术满分,工厂氛围和细节完全是路内的少年巴比伦的感觉,只不过剧本有点差,台词真的太弱,呼应时代的那些伟光正的台词太多,连讽刺的意味都体会不到的无聊感。几个人物没有画龙点睛之笔,同样的内核,隔壁科长的简直才华横溢

34分钟前
  • 吃吃
  • 推荐

摄影支持我看下来的,好像建国后现实主义风俗油画。女主圣母一样的爱,大约是八十年代诗歌狂热的产物,过度强调女性付出让人不适。剧本太差了,配不上宋佳的动人。

39分钟前
  • Heloise
  • 还行

两星半,诗歌创作乃至中国文学在八十年代达到顶峰,那时的诗人备受尊敬。影片以改革开放为起始点,以一对男女情人的情感关系为纽带,由此延伸出人们对诗歌从热情高涨到消退前后,诗人在社会地位、财富和人际关系上的变化,一度抓住了时代的脉搏。可惜前后脱节了,后半部分的故事走向找不着北了——不仅主要角色缺席,死于时代车轮下的设计也是直愣愣。对于片名的理解,每个成功男人的背后总有一个默默给予他关怀的女人,从陈蕙对李五的默默奉献和她对诗歌的信仰来看,她才是真正的诗人,而李五只是时代的投机分子。

42分钟前
  • 大奇特(Grinch)
  • 还行

挺有那味儿的,时代变了,人也变了,唯一不变的只有真心,这剧里每一个人都对自己选择不满意,只有女主至死至终的目标明确不随波逐流,如果说生活是一首诗,很显然女主才是真正的诗人

47分钟前
  • 闫寒
  • 推荐

镜头碎不拉叽…剧本辣鸡…台词既符号化又尬。男人看着想打死,女人想骂死。。总的来说看的气死。我就不喜欢看那年代那地方的电影,讨厌那时的生活方式。在影院看安静的情欲戏倒是让我有些呼吸不太畅…就一点点…宋佳蛮好看的,女二男二都蛮好看…看到最后,女人才是诗人。(山一第四届开幕

51分钟前
  • いいよ
  • 较差

不见诗歌只见性癖,像看着中年男导演闻着母亲的毛裤撸了整整120分钟

55分钟前
  • 较差

以死亡为结局,让人失望了。

58分钟前
  • 顾不得
  • 推荐

矫情。

1小时前
  • 会开花的树
  • 较差

最后那幕真是变态啊,褒义的

1小时前
  • Leooooo
  • 还行

个人很喜欢前半部。爱情、诗情、性情与时代体制压抑下人的躁动内心相交织。情欲缠绵之中,唯有无尽的爱。无论是朱亚文的表演亦或是李五这一角色,都被宋佳饰演的陈蕙的光芒所掩盖。这个成熟智慧、包容付出、默默奉献的女性角色散发的温暖魅力,甚至让我认为片名不如叫《诗人之妻》《诗人背后的女人》或《诗女》。而后半部随着陈蕙的消失、隐藏,电影各方面也随之崩塌,尤其是美术布景与化妆造型都与剧情年代的跳跃式发展相脱节。虽然有诸如:澡堂加气、拉毛裤、拉窗帘等生活化的细节呈现,但全片自始至终都有种雾里看花,事事故意吞吞吐吐遮遮掩掩,交代不清、不讲透彻的朦胧感。陈蕙与李五的情感破裂、与张目的关系尤为模糊。张义与李莉两个角色的莫名再登场也未能有清晰而符合逻辑的安排。不合情理的结尾令人错愕,几乎摧毁了前半的细腻铺垫。三星半

1小时前
  • 汪金卫
  • 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