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发于微信公众号:[君君电影院],ID:TVwanda老实说,提起科幻大片,都很难和“国产”两个字扯上什么关系。
就算有,评分也是惨不忍睹。
这么多年了,国产科幻电影始终是一个空白点。
虽说《三体》(不是短片)一度被外界看好,但等得菊花都谢了,也只等到了一句“预计2020年上映”的空头支票。
就在君君已经不抱什么希望的时候,却被一部最新国产科幻片刷了屏。
不仅评分破天荒的破了6,还被许多人评价为“第一部国产科幻神作”——《孤岛终结》I 2017 豆瓣6.7
这是一部网络大电影,刚上线20多天,各路吊炸天的头衔已被收入囊中——“第一部国产科幻神作”“国产最牛硬科幻电影”“国产科幻片的崛起”“开创中国电影新时代”
豆瓣6.7,单看评分,确实可以“吊打”一众国产科幻片。
毕竟,就连星爷的《长江七号》也只是刚刚及格而已。
不过,这样的对比也只能是单看评分,仅此而已。
如果算上评分人数的话,那就毫无可比性了。
但各路吊炸天的头衔,还是吓得君君赶紧去撸了一遍。
片中只有两位主角,林夏和致远。
女主林夏是研究人工智能的科学家,男主致远是从事太空探索的研究员。
影片讲得是人工智能、星际航行、超新星爆炸导致人类末日的故事。
听起来各种高大上有木有。
林夏研发了一款牛逼哄哄的人工智能系统,双商无上限。
但在一次海上事故中,它竟然亲自葬送了500多条人命。
消息一出,这个系统瞬间成了人人喊打的恶魔,项目也被迫暂停。
另一边,致远将踏入深空旅行。
他参加的项目名叫“彼岸工程”,由神舟20携带一千多人和上万个人类胚胎飞往太空。
但因为各种不测,一行人在太空中无限游荡,无法着陆。
同时,宇宙行星发生碰撞导致地球被极光笼罩,大量辐射物质抛向地球,人类危在旦夕。
当初那些高喊“灭掉”人工智能的人,请求重启人工智能项目,利用它来模拟合成治疗药物。
但系统最终得出的结论是,DNA损伤不可逆,根本没有修复方程,地球人类的存续时间只剩8个月。
既然地球上的人类无法拯救,那么神舟20上的人类能否得救?
林夏决定违背上级命令,独自前往当初致远带她去的那个孤岛。
岛上有连接神舟20的通信系统,可以用来传送人工智能系统,拯救剩余的人类。
就这样,林夏开始了最后的人类拯救计划......
整部电影出场人物不超过8个人。
(包括只闻其声不见其人的“人工智能系统”、“领导”等人。
)真正有脸部镜头的不超过3个。
虽然电影号称只用了7万成本,并且在国外获奖无数,但君君连刷了3遍后还是忍不住吐槽:除了相对比较新颖的科幻故事内核外,整部电影的缺点相当明显,或者说缺陷很大。
第一,讲故事的能力不足。
其实这个故事内核很有看头,至少在国产科幻领域还没有人真正去碰过。
导演采用的是双线叙事,但由于驾驭能力不足,使得整个故事变得七零八落。
稍不注意就完全不懂电影在讲什么,但想完全集中注意力去看它,又实在太难。
如果你要拿7万的小成本和第一次拍片这两个理由说事的话,那一样条件下的《毛骗》可就好太多了。
化妆,服饰,摄影,照明,道具,机器和设备,几乎在同一档次。
同样低成本,同样没有高大上的设备,同样没有流量明星,但《毛骗》却能收获9.6的高分。
不炫特技,不靠特效,却能分分钟吸引观众一秒不落的往下看。
这就是讲故事的能力,
如果说《孤岛终结》只花了七万的话,那我相信《毛骗》只花了三千。
第二,台词多,却没重点,杂乱无章。
昆汀的台词虽然叨叨个没完,但是人家的台词是有讲究的。
但在《孤岛终结》中,很多台词毫无意义,既和故事主线没有多大关系,也对推进故事发展没有铺垫意义。
导致整个剧情太过简陋,就像ppt剧情游戏。
其中,末世氛围和情感线的处理尤其糟糕,题材与风格间完全割裂开来。
感觉完全是为拍电影而写的本子,然后陷入剧本写就后不得不拍的尴尬之中。
第三,演技尴尬,剪辑和制作太粗糙。
因资金限制而无法展现的深空旅行和粗糙的岛上追捕,也几乎没有特效,这点还算可以理解。
但从表演上说,演技和棒读都很尬。
特别是大段都是以主角的视角来拍的时候,其实并没有抓住小成本科幻最核心的点。
换句话说,想要表达的东西很多,但最后什么都没表现好。
作为一部小成本国产科幻片,不论从构思还是故事创新上看,当然都值得鼓励。
但君君还是觉得,无论如何,电影还达不到封神的地步。
至于“第一部国产科幻神作”之类的称号,未免有些太过。
听了太多溢美之词,有必要来泼一泼冷水。
清醒一下也好,有些东西吹得太过,吹得太大,就像是气球一样,总是会爆的。
孤岛终结的精彩,在于国内有这样的一帮人,他们不以客观条件为糊弄人的理由,而在用心的探索尝试去好好的讲一个故事。
这个故事,主题明确,你说思想有多深倒也不见得,但主创人员在努力的尝试发问,并刺激人去思考一些价值观的问题;这个故事,没太多旋臂摇拍等大场面摄影,为了避免固定机位的呆板,并营造一点纪实感和紧张感,采用了手持拍摄,作为完全的外行人,我觉得它展现的手持拍摄还是很不错的;这个电影的剪辑,在末日和回忆中不断交叉,虽然表达方式并不能算新颖,但剪辑的节奏和剧情的发展并不违和,并颇有呼应,这是导演剪辑功力的体现吧。
我在豆瓣中为这部电影打四星(推荐)是因为我希望更多的国人能看到这部电影。
我知道一定会有很多人对这部片子非常不满,因为和好莱坞大片比起来,这部电影简直可以说是粗制滥造,演员也不够专业,特效场景也不够震撼,但另一些人了解了这部片子的制作成本后,又会认为还是很难能可贵的。
可我不想讨论8万元的成本能拍出什么样的电影,仅从作为一个科幻迷审视一部科幻电影的角度,我认为这部电影值得一看,因为我们终于看到了一部不会让人笑出声的中国科幻电影了,在观看过程中,我感受到了电影中的科幻元素带给我的吸引力,并引发了我的无限思考,这些感觉在原来只有在观看欧美科幻片时才会出现,这让我对中国科幻电影也有了新的认识,也见到了曙光。
孤岛终结的故事很简单,地球附近的一颗超新星爆发引起的宇宙射线辐射导致人类即将灭绝,一些人希望用最新研究的人工智能技术在地球上演算救命的疗法,但人工智能的发明者之一——也就是女主角在知道这已没有任何希望之后,不顾阻挠的私自将人工智能程序发送给了刚刚遭受深空探索失败的殖民者,让他们在人工智能程序的帮助下可以纠正错误,从而完成新的行星探索,给人类以继续生存下去的希望。
超新星爆发、人工智能、宇宙探索,三个科幻元素通过上面的小故事被联系在一起,故事还是说得通的。
同时电影也表现出了人类在末日之时被迫放弃自己的无奈和伤感,以及人性中独有的不怕牺牲的探索精神必将带给人类新的希望!
也许有一天,我们不得不放弃这赖以生存的蓝色星球,但我相信勇于探索的人们一定会在广袤的宇宙中找到一个新的家园,甚至更多的家园。
即使付出无数人的心血和生命,也要让人类的文明之光照亮整个宇宙!
题外话,封面的女孩儿很好看,但那不是真正的女主角,应该只是为了海报宣传用的,真正的女主角没有这么好看。。。
的确是小成本,小到出了一点旅行费用(上小岛),两个演员和几个群众演员的费用,演员是生面孔,女的不漂亮,男的不帅,表演也没有出彩的地方,感觉很生硬,所以演员费用也低。
之后可能就是那点特效(手机),估计也不用花几毛钱的。
故事,也是有问题的。
尤其是关键的地方。
其一是说人工智能TESS,为了防止对人类造成更大的损害,所以,伤害了成千上万的人;其二是宇宙飞船因为一点小失误,导致最终离开目的地,飘向无垠的宇宙。
应该说,在逻辑上是对的,因为这两个说法都基于现实的科学观点(甚至哲学理论、宗教理论)也支持。
一做任何事都要付出代价,而且越大的事,往往代价也越大。
要保护地球人类,必须要付出代价。
我们看到的只是有限的问题,但是要解决问题往往要看到更大范围的问题。
二微乎其微的错误,可以造成巨大的损害。
宇宙航行本身就是相当复杂的事情,变数很多,处理不当就会导致这样的后果。
但是,恰好因为大家都明白,所以这两个问题不至于被忽略。
简单地说,人类评估人工智能,尤其是这种“会直接与人类对话”的智能,一问便知,一听就懂。
至于宇宙航行,大家更明白,我们之所以不仅需要计算机来操作,也需要人来控制飞船,就是因为机器可以迅速处理数据,而人类可以应对突发状况。
现在我们看到的很多航天对接问题,飞行器登陆等都没有问题,就可以找到这种技术问题,恰好是“几乎不可能出现的”。
说飞船出故障失控还可能。
当然,影片还是成功的。
因为首先,它恰好反应了一个科学发展的核心:人类文明的延续和发展。
两个科学发展的引擎:人工智能和航天技术(当然还是有第三个甚至第四个引擎的,比如生物工程,提升人类的能力;比如环境工程,改善地球生态;比如安全工程,防御外星入侵,星体袭击)。
人类为了延续和发展,和个体的“人”一样,都想子子孙孙,千秋万世。
人的智力和能力有限,所以其一必然提升信息处理能力(提升自身生存能力,适应能力,智能体能,属于生物工程,需要基因改造处理科技。
但是我们对基因知之甚少,而且控制基因的能力还没有触及皮毛),因为我们都知道,信息掌握越全面,处理速度越快,我们就越可能找到最佳处理方法。
所以,必然要制造“TESS”这样的超级人工智能。
但是超级的人工智能,也有问题,担心人工智能会不会“鄙视”“伤害”,甚至取代人类。
而随着地球自身的环境危机,还有可能存在的外来威胁,人类必须 “狡兔三窟”,随时准备迁移。
为了拓展人类的眼界和未来,我们也需要发展航天技术,去往更遥远的星空。
电影巧妙的地方在于,开始认为TESS背叛了人类,“彼岸”航天计划因为错误失败。
都是失败。
但是结果是发现TESS没有背叛人类,那么把TESS上传给“彼岸”航天飞机,这样就可以纠正错误,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这样一来地球文明虽然毁灭,但是人类的文明依然获得在外星球延续的机会。
感觉,故事还是太仓促点。
可以拍得更好。
也许导演没有资金,只能如此。
但是,我认为这也显得太仓促,太急功近利了。
为什么不学学卡梅隆,人家成功了,都可以为技术等上十年!
片中有些台词也有点意思,片中男主人公说了这样一句话:研究所里,研究过人类文明。
样本数量越大,结果越有意思。
历史上很多事情是注定发生,你会不会觉得我唯心主义。
其实这就是“到了一定范围,更大的范围,结果会逆转”的哲学观念(和真理跨出去就错误了相似)。
这种观念之所以被“肯定”,和科学家也会接受荒诞的理论和观念是有一致性的。
当然,这种观念其实很危险。
17.10.3
小的时候,我去过上海的海边。
从来不是想象中的碧海蓝天,也没有阳光沙滩。
那里只有无尽的灰暗,阴云密布,海天在视线的尽头相接,延伸到很远。
比人还高的芦苇,在阵阵海风中东摇西摆。
道路尽头,空无一人。
影片一开头,导演就还原了我的记忆。
色调压抑,手持摄影机的晃动本是无奈的经费限制,在这个末日的故事里,似乎也并不显得十分突兀。
在全片情感的表现上,简洁而克制,细节功力十足。
比如女主姐姐的死,比如行人的突然倒下,比如只用声音交代背景的广播和领导,比如远处陆家嘴标志性三建筑冒出的滚滚浓烟。
主角人物的刻画也很棒。
尤其是回忆与现实交织的部分,女主由一个直率天真而带着几分倔强的典型理工女,一点点变得成熟而理智。
可以体会到压抑着的感情的阵阵涟漪,连说话的语速都变慢了。
带着上海口音普通话的人工智能Tess, 后来知道是导演自己的配音,细听,很有趣,带着宠溺的语调,又有几分神似着机器人马文的悲观。
一个爱思考的叨逼。
至于男主,偏弱,不谈。
七万的全部预算,够不上上海内环里次新房子的一个平米。
却成就了一部有着伟大精神内核的作品。
“心理史学”在台词里出现的时候,导演阿西莫夫粉的本质瞬间暴露了。
至于孤独的远征军,《三体》估计也被深度阅读过。
所以由衷的喜欢。
一个讲述孤独与别离的主题,一次关于冒险与取舍的思考。
结合着人工智能与宇宙探索的故事,也算是站到风口了吧?
哈哈。
一直觉得,最棒的科幻片就是你能从中看到现实的影子,体会到恒久不变的人性,却又隐隐觉得其中虚构的未来并不像看上去那么虚假,思考过后,窥视世界又多了一个全新的观测点。
导演已经很努力了。
《小径分叉的花园》告诉我们一个关于时间的谜语。
任何一段都可以成为这个影评的开头。
没有人是一座孤岛,因为总有些东西能看懂。
每个人又都是一座孤岛,因为这世上永远不存在百分之百的理解。
末日来临的时候,Tess计算出了人类最后的希望。
电影结束的一刻,我看到了国产科幻片的希望之火,星星点点,在暗夜的平原上,悄然放光。
太垃圾了,无论是剧本,演员,演技,画面,编辑,音乐,都非常差。
首先演员就没找对,看了十分钟就看不下去了,硬着头皮看了半个小时,果断删除。
哪来那么多水军在那里胡说八道?
演技生硬,台词拖沓,剧本毫无吸引力,。
就这种水平的电影还得奖,瞎扯淡吧。
同样是低成本电影。
国外的好过十万八千里,国外的老片子《12怒汉》都比这个强一百倍。
至少我想看下去,有接着往后看的欲望。。
在评论开始之前,大家可以先想想,自己看过的真正的科幻电影中,有没有一部是国产的?
反正我是没有。
等了三体这么久,我只能说菊花都要谢了,真真有一种入了洞房的新娘苦等掀盖头的感觉。
这么多年来,国产科幻电影始终是空白,《孤岛终结》的导演王人超有勇气去拍这样一个大家都不敢碰的题材,我觉得应该支持一下。
《孤岛终结》的科幻是货真价实的科幻,绝对不是那种超能、机器人、巴拉巴拉小魔仙什么的糊弄小孩儿的玩意儿是在今年的世界科幻大会展映过的片子,而且是75年历史以来第一次获此殊荣的国产科幻影片。
还在几个国际电影节上拿了好些奖项。
总之,对于国产科幻空白的光景来说,实属不易!
照实讲,这片子不怎么好懂,双线叙事,穿插进行,没经验的童鞋可能要多刷上几遍才能搞明白。
大概讲的就是末日背景下,一个中国的女科学家冒着生命危险前往一座孤岛,试图延续人类文明的故事。
超新星爆发,末日危机,人工智能,深空探索,一等一高大上的科幻命题,异常宏大的世界观。
然后还有,比高考选择题还要难的选择题:1)当世界末日来临,大家一年之后都会死,但你可以牺牲自己换取延续人类香火的几个人的命,而且这几个人不一定能活下来,你会如何选择?
只是交换一种可能性?
不是确定可以延续人类香火?
还可以多活一年?
嗯——我要好好想一想。
2)当地球人类和深空旅行者同时陷入绝境,前者存活希望渺茫,后者有极大获救可能,而你只能选择救一个,你会如何选择?
拯救全人类?
很可能白忙活一场,断送人类文明。
拯救深空旅行者?
难道要用全世界人的命来换几个人的命吗?
嗯——要怎么办呢?
在这个做选择的过程中,人们感受到的是对自己的内心的重新审视,当绝境真的来临,面对人性、道德和现实的重重矛盾,我们会坚守初心、临危不动吗?
人们都说科幻“尖锐”、“冷酷”,它总是以上帝视角看待世界,经常性地反道德甚至反人类。
这不可否认,因为科幻正是敢于突破一切,直面真实,以超越人类道德的角度看待世界,才拥有了不掺杂质的理性,拥有了其他电影题材不可替代的魔力。
真正的科幻基于科学,尊重物理规律和现实依据,不会因为道德而歪曲真理,它们讲述的是未来极有可能发生的事情,可以说它们就是未来人类社会的写照。
真正的科幻,总是引导观众思考人类在宇宙中的定位,预言人类社会未来的命运,它们让我们对未来不再慌张,不再迷惘,也不再逃离注定的残酷。
从20世纪末开始,《星球大战》的成功使得科幻片迎来了真正的春天,然而“科幻”的成分似乎被淡化了,很多所谓的科幻大片实质上是科幻包装的动作片,少了对世界的思考与对世界认知的挑战。
而《孤岛终结》在这一点上做得很充分,一部小成本的国产科幻片,真正让我们领略到了科幻片应该具有的哲学思考。
因为受到成本的限制,这部片子的场景和特效在严格意义上还没有达到科幻大片的水准,但其中包含的哲学思辨确实是值得细细品味的,这就是我推荐它的重要原因。
作为一个科幻迷,我真心希望国产的科幻电影越来越多,中国的科幻电影有一天能够真正崛起,在世界上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
听说是一部国产获奖科幻影片,就专门去看了这部片子,作为一名科幻迷的我来说,潜意识里有一份支持的责任。
看过之后,没有让我失望,在国内这么恶劣的科幻电影环境下,有勇气去拍一部真正的国产科幻电影,这本身就很难得。
从整个故事来看,基于科学精神,讲得通,逻辑还很严密,可以看得出是花费了很多心血的。
虽然从场景和特效上来说,根本不能和好莱坞大片相比,但是万事开头难,我们应该以包容的态度鼓励还在襁褓中的国产科幻电影逐渐发展起来。
个人认为,《孤岛终结》放在同类影片参照系中,可以打到八分。
从整体来看,影片具有非常强的科幻内核,无论从悬念设置还是科幻元素上,都在及格线之上。
影片涉及了多个科幻的主题,比如人工智能,深空旅行,超新星爆发,都是当下科学领域的热门话题,在影片中一一铺展开来,概念专业,逻辑严密,完全具备了一部科幻片所应有的科学精神。
这部片子的观影核心可能并不在于它的科幻场景和特效,也不在于其中的一些先进的科学概念,而在于在这些科学概念包裹下的人类世界观与情感的深刻讨论。
在影片中,女科学家林夏的男朋友作为人类第一次恒星际旅行探索者,乘坐“神州20”飞向了“南门二”。
后来超新星爆发,世界末日来临,超级电脑TESS判断地球上所有的人都活不过八个月,人类需要tess计算药物模型续命。
可是就在这个时候,林夏男朋友乘坐的飞船也出了问题,飞船上还有1000多个深空探索科学家和数以万计的人类胚胎,也需要TESS才可能保住小命。
就在这生死存亡的时刻,林夏选择了放弃地球人,拯救自己的男朋友和科学家。
这是一个背离我们一般感受的选择。
至于林夏做得对还是错,我觉得这可能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只要引得我们对未来深思,这部科幻片拥有了它的价值和意义。
《孤岛终结》带给了我们很多在日常生活中被遗忘的思考机会,让我们懂得在这个安逸的时代也应该学会居安思危,正如片中所说:我们背负不起的……是对黑暗前路的无视。
没有人会精准猜到中国科幻片的崛起,会以哪部电影作为开始。
十多年前,有人觉得可能需要香港的北上导演来做商业大片的尝试,前几年,有人觉得可以凭借刘慈欣的《三体》改编的电影来作为起跳板,但是,前者成为一个笑话,后者成为一个遥遥无期的空头支票。
这个催人心力的问题直到现在还是没有答案,但是今年8月30日在爱奇艺上线的一部小成本科幻片,貌似让这个问题的答案可以提前出炉。
至少,我们知道,中国是有做优质科幻片的导演在的,只是因为技术、文化、受众这些短期内无法改变的根苗和土壤,才让问题始终如鬼魅般漂移。
但是,因为这部电影的出现,我们开始能看见鬼魅的样子了,什么时候投胎成人,尚未可知。
这部电影就是成本为7万人民币的《孤岛终结》。
影片在美国Raw Science Film Festival上荣获专业长片银奖,并且是电影节上评分排名第二的影片;星云奖、雨果奖著名科幻作家David Brin对作品给予了高度赞美和大力推荐;入围2017迈阿密国际科幻电影节(Miscifi),该电影节被称为竞争最激烈的科幻电影节之一;作为第一部来自中国的独立科幻电影,入围第17届伦敦科幻电影节;荣获第五届美国菲利普•K•迪克科幻电影节最佳剧情片奖;荣获加拿大CREATION国际电影节最佳故事片奖。
此外,影片还成为了首次在芬兰世界科幻大会上放映的来自中国的科幻电影。
这就是导演王人超用7万人民币换来的荣誉,这笔买卖,对于拍广告的王人超来说,算是大赚特赚。
同时,对于中国的科幻片来说,也是一个启明的信号。
本片其实就是一个用爱情和末日境况相结合的故事,两个前沿科学工作者,一个搞人工智能开发,一个搞星际旅行,影片用交叉剪辑,讲述两个有着互文关联的故事,不仅是男女恋爱,还包括男人向女人讲述的孤岛故事。
如果要说原创性,的确,这种穿越外太空拯救人类的故事在诺兰的《星际穿越》中就已经讲过了;要是说科幻感,本片因为低廉的服化道和特技效果,也未能尽如人意,更何况,将这部电影做成一个中篇科幻小说更为合适,解说性的文字过度,以及演员表演的失准,都未能让这部60分钟的电影有出色的维度。
但是这种草莽的班底并不会模糊本片赤诚的内心,女主和人工智能有趣的对话,男主对于孤岛的描述,都让这种科幻元素充满了纵深感,换句话说,本片没有,也不可能做到每个维度的尽善尽美,但是导演王人超很明智的错开了资金不到位的角落。
用零落的孤岛、太空辐射以及外星殖民等元素,《孤岛终结》建构了一种基本的科幻电影触感。
在本片中,男女主的恋爱线索交错在女主对人工智能的发展,以及男主在星际航行中的成败,通俗式的爱情故事自然少不了,用两个人的命运和选择去套上整个人类的命运走向,这种好莱坞式的个人英雄模式依然奏效,尽管俗套,但是却是让科幻电影在内地观众普及开来的恰到好处的“套路”。
但是这样一部单薄却不单调的小成本科幻片毕竟还是一把钥匙,一个小小的路标,它不可能让中国科幻片会因为一部非院线的小片而有命运的转向,内地电影市场对于“科幻片”的需求,还是会在《逆时营救》这类“科幻电影”中滑行一段时间的,特效和动作依然是票价等价物,大牌明星依然是观众进入电影院的勾魂锁,大部分的电影观众并不需要“新颖”,他们需要的是“陈迹”。
然而《孤岛终结》注定会是“终结”之作吗?
难道内地观众终归要接受好莱坞科幻片的“投食喂养”,或者将浮躁的国产科幻片“过目即忘”吗?
这终究需要像王人超这样的导演去做合理的“成规”突破,去建立有效但却并不一定立即奏效的科幻触感,即使仍有像过江之鲫的《中邪》在依然烂无边际的国产恐怖片中兴风作浪,却不能抹杀王人超之辈用精到的商业策略,去做并不过于商业的伟大尝试。
本文首发“百度电影吧”约稿或转载请私信!
今天讲讲这部独立制作的科幻片。
它的来头不小。
入围科幻届竞争激烈的迈阿密国际科幻电影节;入围第五届美国菲利普K迪克科幻电影节获得最佳剧情片奖;入围加拿大CREATION国际电影节获得最佳故事片奖项。
还有不少荣誉就不一一介绍了。
《孤岛终结》是一部网大。
但是“网大”就等于烂片吗?
很显然这是一种“偏见”,但这偏见并不奇怪。
因为在国内网大充斥着太多浑水摸鱼者、投机取巧者、粗制滥造者,太多厚颜无耻的蹭IP、打情色擦边球、妖魔乱舞的辣眼作品。
不过网大真的不只有烂片,美国的Netflix有很多精良的网络电影、电视作品,今年戛纳电影节上还讨论过网大到底算不算是电影的命题。
如果都是粗制滥造,网络电影也不会撼动院线。
就网络电影而言,它们使院线媒介产生的恐惧最根本的原因就是那些质量不输院线片的作品。
而国内也有不少优质的网大作品,比较著名的《老男孩》,动画电影《星游记之风暴法米拉》豆瓣评分8.4,之前介绍过的网剧《杀不死》两个月后评分依旧坚挺在8分以上。
所以好的作品与从哪里出品没关系,关键还是本身的质量。
《孤岛终结》就是接近这样的一部作品。
影片只有两位主演角色林夏和致远。
女主林夏是研究人工智能的科学家,男主致远是从事太空探索的研究员。
故事背景是近未来的世界末日,一次超新星爆发导致核辐射,地球上的人类最多只能生存8个月。
人类生存的希望都寄托在人工智能超级电脑TESS的身上,然而TESS却似乎让人无法捉摸和掌控。
林夏带着TESS在最后的二十四小时里展开了对整个人类的救赎。
虽然牵扯到全人类的命运,但《孤岛终结》中完全看不到个人英雄主义。
影片讲的是实实在在的硬科幻。
片头引用的这段阿西莫夫的名言非常具有启示性,这不仅是对于剧情发展的暗示,勾起了电影关于生命的哲学思考。
其中很多原理都是基于基本的科学精神,并非天马行空的幻想。
这种基于现实的严谨态度正是一部硬科幻最需要的科幻精神。
《孤岛终结》虽然没有很多预算,但每分钱的特效都花在了刀刃上。
超新星爆发、极光、末日景象,在不多的特效镜头中,影片都全力以赴,没有用五毛特效应付了事。
比起那些用五毛特效操着两亿美金新的“道具科幻片”,《孤岛终结》非常良心。
特效不过是辅佐剧情的一种参考,真正科幻片哪个不是故事为王呢。
影片的故事给观众留足了有深度的思考空间,人的生命能否量化、一个人的生命和十个人的生命哪个更加珍贵等等。
它没有选用宏大的科幻视角,而是单纯从女主角林夏的角度将末世氛围一层层展现出来。
拯救世界的终极命题并非影片重点,片中更多从情感的角度,从男与女,事业与爱情,真理与现实等各种角度去将这个故事的世界观侧面地表达。
这点与诺兰的《星际穿越》很相似,虽然有听起来很高端的虫洞、四维空间等等名词,但影片最想表达的还是一个“情”字。
《孤岛终结》虽然引用了前沿的科技名词,双线叙事和时空闪回等比较烧脑的表现手法,但整体还是一个比较易懂的爱情故事。
文章在前面提到了,《孤岛终结》只能算是接近优秀。
影片存在缺陷,爱情戏暴露了第一次拍剧情片的导演王人超对节奏和台词的把握不足。
出身工科的他对硬科幻环节的设定讲解非常流畅,但在男女表白的情节上还是少显稚嫩,对白有点出戏。
宏大场面比不上《星际穿越》,故事的成熟性也达不到《彗星来的那一夜》精致。
但是在语境上天然存在违和感的国产科幻题材敢于拍出这样一部作品,我觉得值得肯定。
尤其《三体》和《北京折叠》连续两年拿下世界科幻大会雨果奖,更多的中国科幻文学和科幻作家进入世界科幻领域的视野,明年因为《三体》电影版的出现也被称为中国科幻电影元年。
此时的《孤岛终结》为未来的中国科幻类型片开了个好头。
知道电影成本的时候我惊呆了。
7万。
7万块,连请那些一线明星的二胎都不够。
但王人超完整地拍出了真正意义上的科幻片。
为了节省预算,王人超身兼数职。
导演编剧都亲力亲为,片中的人工智能TESS也是由他配音,甚至影片特效都是学习计算机专业的导演独立完成的。
《孤岛终结》的表现受预算和人力限制,但这并不能阻止梦想家实现心中的理想和对宏观世界的思考。
低成本的好处是导演有着对电影完整的掌控,低成本更能发挥想象力。
诺兰的处女作《追随》成本6000美元,豆瓣评分9.0;索德伯格处女作《性、谎言和录像带》成本120万,拿下戛纳金棕榈;昆汀惊世骇俗的《落水狗》成本150万,大获成功才有了后来的《低俗小说》;同为低成本的《孤岛终结》让我对国产科幻片有了更多期待。
影片拍摄困难重重,为了降低预算导演把故事设置在一个人烟稀少的小岛上。
不过开拍前导演几乎放弃了这个项目,因为一个新发布的预告片——韩寒的《后会无期》也选在了这座小岛上。
王人超没有放弃,克服了艰苦的条件(岛上每次步行到选景地需要2小时),利用了两年时间终于将《孤独终结》独立制作完成。
大部分演员都没有表演经验而是亲戚朋友前来客串。
回报最终还是来了,王人超也被吸收到“微光计划”,接下来还会有第二部同样关于科幻的作品《深空法则》问世。
王人超说过一句话。
“当我们努力创作出这样一个作品的时候,世界会看到的。
”极低成本,0明星加盟,科幻类型片并不热门,在诸多不利的条件下,导演拍出了自己想要的。
就算无人问津,但再小的闪光也发着光。
我欣赏王人超对电影的坚持。
— END —
事实,小成本也能大概念
据说7万块拍的?哪整的还行。
烂片终究是烂片
也曾有过自认为很好的故事想过要制作成短片,但在接触各方之后才能明白得不到任何支持去实现想法有多困难。为这个片子和它背后付出的所有人点赞,它值得五星
三星鼓励
我觉得大部分人被低成本这个事儿带偏了,有点逆反。首先它是国产科幻片,剧本没什么特点但呈现得很完整。其次它基本靠台词支撑,一部讲台词为主的国产科幻片能让人耐心看完,已经了不起了。第三它基本上算是学生或影迷自拍片的标杆了,投入产出比绝高。四是为不要颜不要钱但各种在线的女主打call!
那些说在这片里看到星辰大海的,你们是有多孤独…
20年8月,建议导演/编剧改行
几乎是女主的独角戏,演技全程在线,细微之处也完成的很好,故事讲的完整,节奏也不算拖沓,考虑到投资真是完成度相当好了,被好友说给的分数太吝啬,那原本三星,再给一星鼓励吧,完整踏实的科幻电影,甚至还带一点哲学小思辨,说惊喜也不为过。另外人工智能絮叨又自恋的声音居然是导演的……
看出来了,因为资金不足,所以很多地方都没到位。
不仅仅是画质,演员的演技也是整部电影的硬伤。故事为王,而不是故事为全部
有种看了一篇短篇科幻小说的感觉,虽简单但故事很完整,小成本诚意之作,值得鼓励,演技差点,成本有限,不能要求更多。
槽点太多,总结为两个字:就这??
这是电影制作中最重要的一点:讲你想讲的故事。不要被预算或摄制组大小或外景的规模所限制。老是觉得科幻电影耗资很大而不去拍摄,事实并非如此,我们缺的只是基本的科学精神,和一点点的勇气而已。
成本问题让电影从任何角度来看都充满尴尬,低成本还要附着于场面的科幻,太难了。
爱情的插入没有任何必要,不管是时代背景还是人物身份都跟这段爱情戏格格不入。女主角个性不明显,一路上不听人工智能的指示,自己干自己的,也没见到有什么这么干的必要。Tess如果是必须运行于某台超级计算机的话,就没办法直接通过信号传输了,这说明它是很先进的代码,既然是代码,那为什么不能复制?另外黑衣人什么身份,没看明白。
对于科幻迷来说又是一个力作!
8万块投资,也可以有星辰大海,也可以有十几亿人命运的终结。
多少钱拍的没关系,而是对于电影技法的理解是笨拙和毫无想象力的,大段看似包含信息增加科幻干的台词和观众一毛钱关系都没有。
开头意境氛围特别好,就是很难入戏,但得知它只有八万的制作费以后,觉得这一切都可以谅解了吧!这是一部完完全全的硬科幻!有三体和降临的那么点内核~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