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这个电影的时候不止一次想起被嫌弃的松子的一生。
同样是孤独,同样是不顾一切的拼命想攫取一点温暖和陪伴。
不同是,松子简直饥不择食,任何人愿意把一点点的好意丢给她,她就能舍出命去给予。
毕竟是年轻血热,可以爱得不顾头不顾尾,姿态难看也不打紧,都可以被青春热情一笔冲淡。
这边厢的英国老女人毕竟是老了,有时间附加的耐心,有身份和格调,从而能够做到自矜和骄傲。
这东西很重要,有这东西,人就至少还希望保持一点矜持,不至于撕破脸皮,哪怕是再赤裸裸的欲望上也要裹上一层画皮。
没看原著小说,不知道书里有没有写这个老女人是怎么走到老年,也不知道她年轻时是什么样子。
也许也曾经炽热地爱过,失望过,终于不再轻易相信任何人,对于欣赏之人的感情上的获取更像是对猎物的设局,像一只老谋深算的蜘蛛,精心算计,不紧不慢地布下每一步,仿佛无懈可击。
但她还是低估了时间和虚空双重加力,可以把一个人的精神摧毁成什么样子,一点点蜘丝马迹的友爱示意都被放大成白日的美梦,而且她品味也忒不坏,没法将就蠢笨的人,但聪明人的问题恰又在这里:你没办法愚弄她太久,她们总会发现的。
于是不意外她的两次(电影里暗示了在希芭之前也有过一次“特别的友谊”)都是失败收场,没关系,总还有下一个,再下一个天真的迷人的小东西,再次撞进她的网里来。
其实孤独是挺好的东西,坏的只是不甘于孤独,搅合上欲望和控制,经历多年发酵之后,就成了闻一多写的那一潭死水:远看去仿佛翡翠的绿,珍珠的白,靠近了都是腐朽的恶臭。
Cate Blanchett,真喜欢真喜欢真喜欢……看来恋母情结是严重的。
其实剧本很一般,可信度有点差,但是演员很好。
老太太说的那句话很深刻,大意是什么才是孤独和寂寞。
说那些家庭美满生活幸福的人常常一个人独处一个晚上或者偶尔受了点挫就小资兮兮的顾盼自怜好像全世界就数他(她)最不开心最受伤全世界都在happy唯独把他(她)落下了……其实这算个p。
真正的孤独和寂寞是一个人日复一日的独自等待,坐在街角把交通员挥动的手臂都看出慢慢看出节奏……人是最耐不住寂寞的。
丑闻笔记 Notes of a Scandal -- 一场变态情事片名:丑闻笔记英文片名:Notes on a Scandal国家/地区:英国区域:欧美类型:剧情导演: 理查德·艾尔Richard Eyre主演:凯特·布兰切特Cate Blanchett 朱迪·丹克Judi Dench 比尔·奈伊Bill Nighy分级:美国R上映时间:2006年12月25日当那个老女人在第一次看到她就在心里絮絮着很多的问题的时候,看着她对新来的女同事有着超乎寻常的兴趣和莫名的好感的时候,看着她小心而激动地的在获得第一次到那个她的家里作客的之前修饰妆容的时候,有一点触动,觉得有些女为悦己者容的感觉,但不确定。
之后,从时间一般流淌的内心独白之中,有一个镜头,SHEBA的金发有一缕掉落在她的面前,光从侧面照亮了她的世界,这一刻,突然发现,原来真的是爱情,又是同性恋。
朱迪·丹奇演了一辈子戏,这个角色又一次带来的OSCAR提名,来的不虚。
而这场以友情为假面的爱情开始了, 象世间很多的爱情一样,不同的苦涩是,它也许注定就存在于这个老女人的幻想中,在她的笔记和许多的内心话语中,也许本来不见光的话还可以有一些压抑的倾慕留下。
但故事里总有许多的如果,偏偏发生。
如果不是美丽而容易接受诱惑的SHEBA与15岁的学生出轨的事情被她撞见,也许这段情感就永远封存在一个人的心里和泛黄的日记一样老去。
但一个学校晚会夜晚的窥探给了她一个机会,让她把自己的女神和自己永远的绑在一起,不管是用哄骗还是要挟。
泣不成声的SHEBA原来只求她能把秘密保留到圣诞节以后,让她最后一次这样地面对比自己大16岁的丈夫,智障的儿子和总是为自己的男朋友情绪失控的女儿,作为一个忠诚的妻子和一个尽职的母亲。
她却答应保守这样一个秘密,而同时也要她离开那个男孩。
两个人的关系更加密切了,如果,又一个如果发生了,而SHEBA没有离开那个男孩,依然一夜夜地在火车道旁边激情。
而她在爱和恨中挣扎的时刻,她的猫死了,对于一个孤单的女人,也许那就是一切,而在天要塌下的那天,她的SHEBA却没有能去陪着她,因为SHEBA的智障儿子要去首演,更因为,对于SHEBA来说,这并不是爱情。
对于她,那一刻,她突然发现,最后,所有的爱情都会让你失望,因为这一次,即便是这样的看似被自己拴牢的SHEBA,却依然不能在自己身边,当自己最需要她的时候。
绝望的她,在校长找到自己倾诉对SHEBA的欲望(这个男人当然只看到他们是好友的一面),她轻描淡写地带出SHEBA的丑闻,而之后,新闻,逮捕,SHEBA身败名裂之后居然被丈夫踢出家们而只能呆到她家,于是,她迎来了生命中最美好的一段时光。
SHEBA不能做事,不能出门,心理交瘁,需要抚慰,这一切都让她成了SHEBA的天使,在世界都抛弃她的时刻为她提供唯一的庇护。
而这样24小时的亲密,让她每每幸福得不能相信,也许这就是人们为什么要自私地去爱,即便是短到不知道什么时候结束的日子,依然让人刀尖舔蜜般一边流血一边不能拒绝。
而美梦苦短。
SHEBA居然找到了日记,看到了她的一切,而这份爱情把她带到的境地让SHEBA疯狂地离开了她,还带着深深的怨恨,却也有了回家的勇气。
校长发现了她的同性恋情,一样决断地把她赶走,象把SHEBA揭发一般,对于自己狠的人,人们一向不介意用怎样的理由去击倒他们。
她心碎,我以为她将寂然结束自己的一生的而结束的时候,居然导演镜头一转。
她在公园的长凳上,很平静地跟一个神似SHEBA的女老师搭讪:我有周末音乐会的2张门票,要不要去。。。
我不仅微笑,在这部电影里难得的让人微笑的镜头,人们比自己想象的都要坚强许多,也许套用那句话,有蟑螂一般的生命力,不够美丽,不够光明,但却绝对执着而下贱到无法打败的强大,女人对于爱情,大多如此。
PS 布兰切特演的SHEBA不知道是不是该设定为双鱼座,白皙,敏感而多梦,正是广大同姓恋和姐弟恋猎手的最佳猎物,导演给她的镜头总有白色的侧光,如天使一样圣洁的诱惑,不能抗拒。
而这样的人本身头脑总不够清楚,即便是在婚姻里要到窒息的时候,居然想不到先和丈夫去沟通,无怪老BILLY饰演的丈夫在赶她出门的时候还心痛曰:YOU COULD HAVE BLOODY TOLD ME SO。。
WHY 而当她终于发现自己成为一个巨大陷阱的猎物的时候,却突然来了求生的勇气,毅然回家,而运气好的是,总还有一个人愿意为她在犯下错误之后,依然,开一扇门。
原来真是如此恐怖的,之前却不肯相信似的。
很美,希芭。
有味道。
虽然觉得自己承担不起那道德的谴责,但是更可怕的却是记日记的老处女。
我好怕自己变成那个样子。
但是心理真是扭曲的。
日记是个可怕的东西,记录一切罪恶。
过于纠结那层膜,让人苦恼。
父母是多么难以面对。
取这样一个标题,是看到东窗事发时的那段时,突然想到的问题:假如在某个未成年师生恋被定为严重犯罪的国家里,朋友的这样一个秘密被你知道了,你会怎么做?
一,是检举揭发。
即便你们是很好的朋友,然而摊上这样的事,公民社会的基本准则使你明白法律高于一切,道德不可逾矩。
因此,即便友谊深厚,有些事情是不能说的,正如希芭(凯特•布兰切特 饰)在第一次谈论此事时对芭芭拉(朱迪•丹奇 饰)说的:我不能告诉你是不愿让你陷入两难境地。
二,是保守秘密。
那么可能在未来某一天,你将成为这起罪行的共犯。
将受到媒体疯狂的追踪采访,你的工作单位因聘用了“窝藏包庇”的公民名誉受损而希望你引咎辞职。
当然,这一故事的戏剧性就在于,其中牵涉的矛盾冲突远远要复杂得多。
因此,主人公的艰难抉择就不在于“朋友遇到这样的事该如何做”了。
下面将就电影中我看到的戏剧性冲突一一展开来谈。
(一)首先,在于两位女主角之间是否存在真正的友谊。
相信主人公们第一次在酒吧外谈论这桩秘密,希芭说出“不愿让你陷入两难困境”时,内心里芭芭拉的的确确是她的朋友的——一个听她诉说过去,家庭,生活和理想的朋友。
这段友谊始一次学校里的斗殴事件,两个男生因为女主人公希芭而发生矛盾,在同事们都不愿出手干涉的情况下(其实发现这件事的同事就是后来情节中想要追求希芭并促成芭芭拉告密的那一位),芭芭拉(不论她当时是什么动机)的出面不仅解了围,对于当时已经和其中一男生有染的希芭来说更是一个可以倾诉的对象,我想在希芭看来,老道的芭芭拉不止有的是对付小孩的一套,对于生活中的无奈年纪更长的前辈将更能理解。
于是,她将父母、过去的生活、婚姻的结合、十年来在家庭中的付出、对于工作和事业渴望一并诉说给这位愿意“管闲事”、愿意进一步结交、接受家庭访问邀请并特意打整一番来访(正如常说的外表整洁是对别人的尊重)的朋友;尤其是在朋友家中,亲身体会她的生活环境,对于希芭尽心维系家庭(a decent wife,dutiful mother)优雅的外表下究竟有怎样的苦涩,不论是谁绝对忍不住想要去了解、倾听,更何况行动计划早有预谋的芭芭拉?
因此,那种情况下小屋中倾诉的情节便发生得水到渠成。
到这里为止,希芭所做的一切都是在正常友谊的范围内最平常不过的一切。
然而我们也知道,影片一开始从芭芭拉日记的独白中,这份关系对于芭芭拉来说就不可能止于正常的友谊——那种我们共同建立、共同维系的关系——因为她的主观性、目的性之强。
这在后面尤其是芭芭拉的猫咪被兽医告知只能活几周时,她难过地到了希芭家里,得到安慰后不自觉地表现出了想要求更多(进行肢体接触),而也就是在那一刻,希芭对于这种关系的逾矩开始表现出了不适(演员表现的细节很棒,希芭双手抱在胸前,表示内心有距离感)。
你向我倾诉家庭,我安抚你失去爱宠的心,但这都应该在一个适度的范围之内;芭芭拉在难过时情不自禁地向对方索取更多而不顾及对方的反应,就已经为后面进一步地理性丧失埋下了隐患。
所以下面将深入谈谈友谊及亲密关系。
p.s.在b站二刷这部电影时距离上映已经过了十多年,扫过的弹幕里不少人说这么漂亮的“女王”(Cate迷对她的昵称)为什么偏偏找了老太婆(这比喻好恶毒不过说明Dench女爵演的入木三分)做朋友?
这里我想不说多的(现实情况因人而异),就提《西西里的美丽传说》,美丽的外表更能让我们看到人性的复杂,并且不会给它的拥有者带来真正的关怀或友谊,更多的可能是荷尔蒙刺激下的crush(一时兴起)。
希芭在学校其实也有一个胖胖女性朋友,但由于阅历的缺乏希芭光鲜外表下家庭生活带来的烦恼也许是同龄朋友(尤其是外貌不如她的)无法理解的,她不是她可以倾诉的对象,也就是为什么她只邀请了芭芭拉来家里(当然芭芭拉主动接近她也是推动因素之一)。
(二)进一步地,在于亲密关系建立(或想要建立)的根源是什么;或者说在所谓“爱情”中究竟渴望得到什么。
一是,因为渴望交流,理解,共鸣。
也许这就是精神恋爱根源,为人所称道“柏拉图式恋爱”。
芭芭拉从希芭出现在学校开始,就注意到了她,并在两位主人公真正开始有正面交集前一直用挑剔、批判的眼光审视着她——她的独特、优雅、出众的气质,究竟表明她的不俗、与周遭的平庸格格不入,或她仅仅是个美丽外表下毫无内在的花瓶呢?
(Is she a sphinx or simply stupid?
)其实除了芭芭拉日记里的见闻和措辞之外,在一段办公室的对话中,我们也能意外地发现芭芭拉深厚知识的积累和阅历,这些使得她认为在学校的教育是无望的,大部分学生的前景是渺茫的,因为用同样挑剔、批判的眼光寻找一位内在能与之匹敌的同伴。
到这一步为止,其实是友谊能够满足的范畴。
然而,芭芭拉的取向和漫长的独居生活,在这样一位别致的美丽女性面前,促使她【本能地】想要更多,远远不是友谊能够满足的。
虽然,这一切我认为本可以控制在友谊范畴内;然而,占有欲很强的女主人公(她和前女友的往事就说明了这一点)完全无法做到,也就是在陪伴自己的猫咪终于离开后她面对满怀歉意、艰难选择守护家人的希芭,终于丧失理智、把秘密说出口的原因——在看到这一段的时候真的感到很遗憾,想假设她能有足够理智,就能发现希芭已经尽了作为朋友最大的努力去安抚她,就不会衍生出恨意和报复心。
本能超越了她的理性,正如弗洛伊德的本我作用强过了超我,她的人生中可能从一开始就没对这样亲密的关系进行过克制,就如我们常说的青梅竹马发展成了恋人,“蓝颜知己”最终上了床一样,本能使得感情上亲密的人想要进一步地用身体来分享表达爱意。
特别是,对于这样一个漫长独居、严肃挑剔的女主人公芭芭拉来说,爱是长期缺乏的。
二是,因为找到自我的满足和愉悦。
在影片中希芭向芭芭拉坦白时就说到,开始她也是拒绝的,知道这样的关系不道德;然而年轻男孩的穷追不舍使得她在乏味的家庭、繁杂的家务事之外,突然感觉到了自己也是有魅力的——尽管芭芭拉眼中学校里向她献殷勤的人不少,然而她已婚的事实让人们恪守在礼貌的界限范围内,甚至在开始打群架时都没有男人主动去插手——倒是这一个少不经事的男孩,用时时刻刻的撩拨和行动(为了她打架)来表达爱慕,对于陷入“中年危机”(尽管她尚不到中年,处境却真真实实地如此)的希芭来说反而被青春期男生的行事方式将她套路了,加之男孩撒谎诉说家里的困难时,“你需要我的支持”更是多了一份羁绊。
这一点其实尤其心疼希芭,是家庭对她的不体谅造成了这一切。
她的理想(对于学校教育充满着乐观的态度),她富有创造力的手工作品表明不会是个平庸的“花瓶”,然而自己的小屋也常年闲置沦落成了“避难所”(属于自己的小空间),可以说她在尽心尽力地满足这个家庭的时候,家庭却将她的自我实现剥夺了,甚至在家里寸步不离地照顾了智障儿子十年后才拥有了自己的空间——拿到一份工作,在社会上有一份职业。
因此对于女主人公希芭来说,进一步的需求,或者说下一个转机,将是重新认识自我,最直观一种便是自己的美被再次发现、被恭维、被角逐。
所以到这里不得不单独提性,其永远是西方文学中重要的话题。
从性关系中人们究竟想要得到什么?
万千个故事中有万千种答案,都在力图描摹、不断补充这一关系的本质。
站在人本主义心理学的角度来说,性最终的作用也能够使人发现自我、实现自我,成为更为完整的个体,通俗点说就像房事的不和谐会影响男性的自信一样,基于外貌吸引的爱慕永远是青春期少年们的冲动和追求,包括对于影片里男孩来说,追求到魅力女教师本身就是这段关系的目的;另一方面,对于希芭来说则是对自我价值的肯定,但又是不完全的,仅仅是聊以慰藉的——即便自己的烦恼从没有告诉性伴侣,但是肉体的满足带来了逃避性质的依赖;同时这也导致了她和男孩关系维持了一段时间后,就迅速毫无保留地将烦恼向芭芭拉这位刚交心的朋友倾尽诉说。
在和男孩的关系中,希芭得到了是身体上的慰藉,性带来的欢愉,对自身魅力的肯定和享受“青春的回报”,都在捉襟见肘地补偿着她生活的囚禁带来的苦涩(家庭聚会中男孩来访的一段)。
因此,希芭也是缺乏爱的——一个让她满足、幸福、完完整整做自己、实现目标和理想的爱情关系,而目前的她,只能通过婚外出轨、甚至是不伦的师生恋来得到慰藉。
因此,回过头来看,两个人对爱的缺乏共同推动了情节的急速发展,碰撞,高潮,最后结束时落脚在了不同的归宿:希芭回归家庭,通过家庭的共同努力能够找回所需要的爱;芭芭拉继续寻找下一个目标。
这里大胆假设一下,如果她在评论希芭时能多一点仁慈,多一些宽容,也许她就能多一份理性,和反思,来找到真正适合她的亲密伴侣,而不是强烈占有欲下的畸形单恋。
p.s.对于性与爱,想起了现在流行的观点——恋爱关系需要亲密、性、承诺,来构成稳固的铁三角,缺乏情感亲密的性伴侣,也永远都只能是炮友关系,也是“爱”的不完整。
用最近读的一本小说里的话来表达:"To fall in love. Or even to have the desire to make love. I think sex flows more sluggishly in all of us than we care to believe, especially men care to believe. The first adventures are usually nothing but a satisfying of curiosity, and after that one keeps repeating the same actions, trying to find--what?......Is there a word? A friend, a companion, or maybe just a sharer. "(三)最后,想简略谈谈热门影评说到的,电影改编确实某种程度上来说是男权社会的胜利。
“导演是个男人,世界也是男人的,于是男人们,把它改成让希芭回归了家庭,如果真实生活中她死不悔改,那么就在电影里将她救赎,多么骄傲啊,道德高尚的宽容的丈夫再次扮演上帝的角色,最后接受改过自新的女人,离经叛道者渴望回归,最后终于走上征途。
这是男人的胜利,也是道德的胜利,离经叛道的女人,怎能让她修成正果?
”现实中的结局虽然修成了正果,也是坚守了漫长的8年,我想不可或缺的是男孩的成长,成年,更多的理解,和达到了承担责任履行丈夫义务的条件,才促成了终成眷属的结局。
其实对于影片讲述的故事我是欣赏的,因为除了“人性的复杂和丑陋”之外,芭芭拉带有的强烈的“占有欲”这一标签其实在生活中并不少见,只是程度或多或少,背景不同,带来的影响也不一样,却实实在在引起了不少共鸣和反思,这就是成功文学作品的标志之一。
电影角色的塑造给故事带来了“不伦恋”外更多的矛盾冲突,看到的现象和问题也更加丰富,人性的复杂反映的更加深刻。
当然,接下来如果有时间阅读原著,会就这些再做更多的评述。
朱迪·丹奇 起初以为那会是平稳如深潭的老妪。
教了几十年历史的独身老女,知道自己的威严和智慧,所以交给校长的报告只是一张纸——内容却明确、严谨、无可挑剔;所以用一个眼神平息下课铃声中蠢蠢欲动的学生们——然则随即示意他们离开;所以在办公室里用教科书般不容置疑的句子和语调纠正同事们的八卦——即使这令办公室陷入寂静。
所以她“听许多人倾诉秘密给我”;所以她只写心事于法典般的黑色硬皮日记;所以,她仿佛自己是后世的史学家,尖刻、挑剔、冷酷地记录和评论。
她周围的人,她见到的事:如此愚蠢,如此荒诞。
我以为她是这样如深潭的老妪:眼神内敛,表情静默,心思缜密,行事严谨。
矮小的身材,千沟万壑的脸。
她冷冷地注视,冷冷地写。
“他们不喜欢我,可是尊敬我。
”,她独自一人,孤单而独立,她不需要任何人。
我以为是这样,即使凯特·布兰切特出现。
是的,是凯特自己找上门来的。
朱迪受到邀请,精心打扮而不露声色。
我以为她运筹帷幄,得心应手,懂得人与人之间的恰当距离。
两人,会成为那种,传说中的“上等友情”。
我以为朱迪是这样一个活在“正常”和“规则”世界里的人。
当她发现凯特的不伦之恋,会痛苦,会陷入道德和友情的煎熬,会滑向疯狂……没错,她痛苦了、煎熬了、疯狂了。
可……全不是那么回事。
她找到了gain everything by doing nothing的机会。
保持沉默,就可以控制这金发美人。
她可以,她能够,让笔记上出现更多贴满金星的日子。
她需要这些金星。
毫无任何预定的周末。
漫长的午后。
漫长的夜。
浸在浴缸里定定地望着天花板。
肌肤在尚未被抚摸过的时光中松弛和垮掉了。
身边只有猫。
然后猫死了。
那金发的大猫又不肯迁就她执拗疯狂的占有欲——你是我的,我们是同类的,你的家人,你没有他们会更幸福——凯特需要陪在家人身边,她那患唐氏症的儿子,青春疼痛的女儿。
猫,只是猫而已。
这段戏绷直住了观众的神经。
两个演技女王高手过招,煞是好看。
朱迪,豆瓣有网友将之比作张爱玲笔下的曹七巧,“脸庞的下半部抖得像嘴里含了滚烫的蜡油。
”(《金锁记》)。
她要凯特stay with me!,不惜以毁掉她相威胁。
然则凯特毕竟是黑羊,没有那么轻易屈服。
抱着朱迪说了一连串好听的话,还是跳上已经发动的车子扬长而去。
于是朱迪“坏掉了”。
凯特如此美丽,在家里跳舞的身体如此美丽,手腕如此美丽……可这些美丽如果不属于自己,就毁掉它。
更妙的是,当凯特陷入困境,她就会留在朱迪身边。
金毛的大猫,无法出门,只有窝在朱迪的家里,等她带回食物;或者在午后的光线中打盹,露出修长美丽的足踝。
那是朱迪最美好的一段时光。
即使后来事情败露,她也可以继续寻找新的猫。
上一只如此,这一只如此,下一只可以依然如此。
她可以继续毁灭美丽孤独女人的人生,或者毁灭未遂。
如曹七巧,如梁太太。
她擅长这个。
凯特·布兰切特 金发、修长、姿态优雅,美得令人屏息。
她出现在灰色的校园中,如同一块漂白,格格不入。
她“故意穿上旧的长大衣,意在表明‘我同你们一样’。
”也许正因了内心根深蒂固的“不同”:我嫁给年长二十岁的男人,我的儿子有唐氏症,我的家族令人绝望,我承受如此与众不同的痛苦……我,和你们,不一样。
她有良好的教养,无所顾忌的性格,年轻时就是一只黑羊,现在依然是。
她与所有人交谈,尤其是那些看起来不起眼、怀抱问题的人。
她像选美获胜的亲善大使,挂着迷人的微笑,点头、和艾滋病儿童握手——但永远居高临下:你们怎么会懂我的寂寞?
这一点,凯特与朱迪,惺惺相惜。
正因如此,凯特无法拒绝少年,当他对她表示崇拜,以及表现出弱小无助。
也许,也正因如此,当凯特发现:即使朋,即使不伦,站在“正常”境界线这一侧的反倒是自己——的时候,她混乱了。
她以为自己罪孽深重,而事实是朱迪更为“变态”。
和朱迪写满扭曲的笔记相比,她的丑闻,最多只成为媒体的谈资……发现这一切之后,她震惊之余,是否感到安慰?
她不能同这个变态老蕾丝继续同处一室。
她无处可去。
她也许并没有那么罪孽深重。
她可以回家。
和朱迪那种病入膏肓的变态比起来,她只不过是迷失。
应该,可以,被原谅。
所以她回去了。
像做错事的小孩子回家。
比尔·奈 第一次露脸,观众借了朱迪的目光来打量他:凯特的丈夫应该是什么样子?
冷静的白种精英,刮得干净的下巴拍着气味清新的剃须水,再加上一副金属框眼镜——Hard Candy里面的大灰狼再老个十岁,再内敛一点,该是那个样子。
随即我们和朱迪一起以为走错了门。
加勒比的章鱼船长,真爱至上的老摇青,脸上的松弛掩盖不了那份永恒的玩世不恭。
够成熟,够帅,够配凯特,可就是哪儿不对劲儿,不搭调。
他在十几年前推倒了小他二十岁的学生凯特——这也正是凯特家庭问题的一部分,也许。
最后他打开门迎接归来的妻子,这老帅大叔的表情十分有趣:眼里明明充满柔软、不舍、委屈……的混合物,满的要溢出来,嘴角却紧绷之中隐隐透出一个“-_,-”来,几乎是无限停留在笑场前一秒。
整个地就是……一个囧字。
少年路人甲 比尔也在剧中说,“每个人,每一个人,都有,都有过,对年轻人满怀欲望的时候。
但是,要控制!
” 少年如此美好。
尚未发育完全的肌肉,苍白的皮肤。
想起The Good Shepherd里面马特·戴蒙的“儿子”,那个光滑的裸背和腰(鼻血ing)。
这个少年亦如是。
15岁,伦敦老百姓的口音。
在球场脱下衬衫,露出白皙的上半身,奔跑,汗水在空气中蒸发出青翠的味道。
那些美好的少年们,眼神生涩,会不顾一切地爱上谁。
所以大叔虽酷,御姐虽艳,大家还是排着队控罗莉,控正太。
以为他真的爱上凯特,因为她那么摄人心魄。
可很快就发觉不是的。
他就像我们身边常有的那类人:清楚自己的魅力,眼神大胆而直接,又晓得拿捏分寸。
挽起裤腿跳进水中畅快淋漓,却决不会沾湿身体。
戏水,不涉深潭,全身而退。
这样的人,从小就是这个样子的,从少年开始,他们就是这个样子。
这是一种天分,或者说,一种成份。
我们可以经常在人群中看到这些人。
成年的,或者少年的。
开始纳闷电影何以让我们如此着迷。
后来,我想,也许是因为总是能从里面拼凑出完整的自己。
貌似单纯的,伤痕累累的,对生活全力以赴的,甚至是病态的自己。
也或者是为了窥视生活的真谛。
许多不能实现的理想,许多不能付诸实际的愿望,都在屏幕里一一盛开了。
扮演各种角色。
而后,我们微笑,或者叹息。
慢慢对生活充满希望,又或者,像看完丑闻笔记一样,开始抵触陌生人突如其来的热情,以带色的眼光去打量这个世界。
故事自始自终都表露出了极为颓废的色调。
问题学校,问题学生,寡言而又疲惫的教师们。
它以一个老妇人的絮叨做为开场。
她是个历史教师。
她每天写日记,她以当天发生的故事决定给日记贴上几颗星星。
她终身未嫁。
她像广大孤独终老的人一样,有只当作寄托的猫。
后来,我们知道了,她还是个同性恋。
她叫芭芭拉。
有一天,芭芭拉所在的学校里来了位女教师,美丽高贵而又温文尔雅的希芭。
她的到来,无疑为这所学校增添了许多色彩。
顽劣的学生们不停捉弄着新教师,并对她美丽的外表指手画脚。
芭芭拉与希芭的友情开始于芭芭拉善意的解围。
后来,她们开始了貌似能够地久天长的友谊,直至芭芭拉发觉希芭与十五岁的学生有染。
芭芭拉让人质疑的正义感落下了败风,她替希芭隐瞒了这场出轨,并要求希芭与十五岁的史帝文断绝关系。
接着,芭芭拉开始展示了异于常人的对友情的渴望,更频繁地越希芭,甚至更多时间到希芭家里去。
厌恶地看着希芭患了唐氏症的儿子,以及性格怪癖的女儿,还有她年长的老公。
而后我惊讶于希芭美丽的外表里住着负责任的母亲,开始找理由接受她的出轨:这一切,不过是她得以喘息的娱乐罢了。
后来,我们感叹人的力量太渺小。
根本无法与罪恶抗衡。
十五岁的男孩处心积虑地编织了谎话以接近他的女教师。
这是整个影片使我感慨万分的情节之一。
十五岁,已经会得如何让女教师落入圈套,怎么好算青春年少呢。
真枉费了头顶上教我们青春的蓝蓝的天。
而善良的希芭貌似无谓地接受了这不伦之恋,只是为了满足被爱的心理。
芭芭拉最终利用流言揭发了希芭。
一切只因为希芭在猫的葬礼与儿子第一次话剧的演出里,作为母亲的她选择了后者。
芭芭拉在花园里埋葬了她的猫,以及希芭在圣诞节时送她的昂贵的相框。
然后,这个老妇人,她布满皱纹的脸上,滑过几滴眼泪。
她顽固地认为希芭背叛了她们的友情——如果这样的感情还可以称之为友情的话。
她始终没有家,她的家人是只发不出声音的猫,她不明白做为母亲,孩子对她而言,一定是最重要的。
记者围满了学校,教师们交头接耳。
每个人都在等待着好戏上场。
少年的母亲找上门,狠狠地拉扯着希芭的头发,问她怎么忍心毒害十五岁的少年。
希芭的孩子们在楼梯顶上看着母亲被狼狈地被打倒在地上。
而希芭此刻都还没有察觉出来,出卖了她的人正是芭芭拉,甚至将芭芭拉的家当做避难所。
她疲惫地在大床上沉睡。
芭芭拉贪婪的手指从她光洁的小腿上划过,不为人知地满足着自己同样不为人知的情感。
生活依然继续。
直到希芭无意间在废纸笼里找到芭芭拉尚且留着星星的一页日记。
封存了所有希望与微笑。
为什么直到现在,她还不明白我们需要的,并不是避难所,而只是得以让自己有喘息机会的生活方式呢?
最终,她绝望地回到了自己的家。
故事最终以希芭被判刑十个月当做结尾。
而芭芭拉在曾经与希芭一起观看日落的山上遇见另一个女人。
开始了新的生活。
每天都有人在渴望被爱,渴望被倾听。
这真是个病态当道的世界。
关于角色我是在读完小说后不久看的电影,虽然之前已经知道电影版的主演是谁了,但是在看文字的时候却一点也联想不上凯特和朱迪。
而在看完电影后,我也觉得他们并不是我想象中的希芭和芭芭拉。
凯特很美,但缺少了希芭那种爱幻想不切实际的特质和略带神经质单纯气息。
凯特在电影里给我的感觉是理智克制的,没有书里傻乎乎的劲儿,更谈不上天真浪漫——我想这是希芭这个人物很重要的性格要素。
不过我觉得这不能怪凯特没有演好,相反我觉得她尽了最大努力来诠释这一连她自己都不能完全理解的角色。
她在接受采访时说,“就道德来说它是我拍过得最困难的影片之一,这个故事让我震惊,在道德方面我是个非常保守的人,我必须思考希芭为什么这么做。
”但我认为她不能算十分清楚。
我认为是由于凯特自身的阅历和性格使她不能充分认同角色,虽然她凭此片获提名,但我认为她没有演出真正的希芭,当然是就小说而言。
另一位重要角色芭芭拉由朱迪饰演。
不得不说导演是花了心思来塑造这一角色的,而朱迪的实力也不容质疑。
但是就与原著相比,芭芭拉多了几分凶恶,少了几分自怜自艾。
芭芭拉说到底还是一个孤独清高的老处女,而电影里的芭芭拉成了使人寒颤心理变态的怪老太。
这点变动应该算是导演的改编,可以从结尾看出来。
但是不得不说我还是觉得小说里的芭芭拉这个人物更有回味。
对待弱者,强者该有怎样的姿态这个感慨是在看小说的时候一直想到的问题。
是应该假装和弱者一样的境地,貌似平等的为他们打抱不平?
还是实实在在站在强者应该站到的位置,提出一些可行的建议?
显然,强者们永远都不会理解那些弱者身处的境地,他们只能想象着弱者的悲痛。
比如那些出席慈善晚宴衣着华丽的名人在台下为了失学孩子而流泪,比如希芭说自己懂寂寞,试着抱怨自己看似光鲜实则不幸的另一面,比如明星最爱说的就是其实明星不好当。
比如希芭向芭芭拉诉说着有孩子烦恼。
弱者们也许最反感的就是这种貌似平易近人实则高高在上的姿态。
关于寂寞没有人比芭芭拉更理解寂寞的含义。
小说里有一长段她关于孤独的描述十分精彩。
“像希芭这种人认为自己懂得寂寞的滋味,她们所了解的寂寞就是回想起一九七五年与某位男友分手后,忍受的那一整个月的煎熬,直到再交上另一位新的男友。
……但是对于长夜漫漫、点点滴滴、永无止境的无边孤寂,他们一无所知。
他们不会懂得计划整個周末只能围绕去自助洗衣店洗衣这件事的感觉;……或是让图书馆的管理員的对着妳笑着說:“噢老天,你读书读得真快!
”只因为你借了七本书回家,把它们从头读到尾,一周后就拿去还书了。
……无论我坐在公园长椅上、地铁火车上,或教室椅子上,都会感觉腹中累积了一股像石头一样庞大的爱意,从未使用过而且漫无目的,直到我深信自己就要哭倒在地上,双手拍打着自己。
”反感时下某些年轻人无病呻吟,不是一天到晚说没有人了解你就是自言自语式的玩颓废。
我承认我跟不上时代了,也很刻薄。
但是实在是受不了那些虚无缥缈的词语乱飞,那些使用它们的人有几个能真正解。
关于电影结尾的改动也许是对由文字改编的电影有偏见,我总是觉得原著的结尾更有力量,小说的最后希芭替代那只叫波波的老猫成了芭芭拉的宠物。
而电影的结尾是希芭回归家庭,芭芭拉寻找下一个猎物。
小说给人你思考和回味更多,电影的结尾悬疑感更强。
小说看完,可以说是两个女人之间的剪不断理还乱的关系的另类升华,而电影的结局则给人一个心理变态的老女人的连环作案寻找下一个目标的感觉(原谅我措辞不当)。。。
甚至有种好莱坞式惊悚片的意味。
好吧,也许这就是导演想要的,只不过不是我所期待看到的。
杂七杂八说了几点,也没什么条理,都是看片和看书过程一点小小的感悟,算不上影评和书评。
权当自己抒发下感慨吧。
今天才补看了电影版的丑闻笔记。
有些感慨,不是因为这丑闻本身,而是因为,电影不如书,书不如真实的人生。
看电影下面的评论,多少都以电影本身出发,却不知道,那只是,人为的故事,终究是格局太窄小。
于是翻出当初写的这篇关于丑闻笔记真实版的故事贴出来,可惜照片不能直接贴上。
——————————《丑闻笔记》我读了小说,还没来得及看电影,就被告知结局,当然,既然结局也不重要,那么被剧透也就不是看不看电影的首要因素了。
但是没想到,还是被电影的结局搞得很扫兴,但是并不深想,只是前两天和媛MM聊天的时候,她提醒我以前看到的一则新闻,应该就是丑闻笔记的真实版,突然,觉得那电影的结局,真的开始不舒服了。
真实版的她当年33岁,他12岁,9年前,他们“坠入爱河”,当时的她已经结婚,有四个孩子,8个月后。
东窗事发,她锒铛入狱,却发现自己怀了他的孩子,第二年,他们的女儿诞生,她也获得了假释,出狱没几天,她不顾禁令,又去找他,这一次,他们在车里被警察发现,法官再也不能原谅这个女人,让她坐牢一直做到到了2005年。
在狱中,她再一次怀了他的孩子,生下了他们的第二个女儿。
8年的铁窗生涯,8年的相思苦,出狱后,他们再次请求法官让他们相见,这个时候,他已经长大成人,别人再也管不着,还好法官不是法海,终于网开一面,2005年,在同居几个月之后,他们举行了婚礼,花童是他们的女儿,还有和前夫生的四个女儿。
如今,他们秘密的生活在一起。
英伦的报纸上报道了他们的婚事,标题是:《他们真的在相爱,整个世界可以闭嘴了!
》。
这是段不伦之恋,但这是个伟大的故事,我把这个故事重新看了一遍,突然明白了电影的结局,书的结局为什么和这个故事的结局如此不同,在这一系列故事里四个人——两个主人公和一个作者,一个导演,各自的立场互为对照,非常有趣,作者是女人,专栏作家出身,爱漂亮衣服,爱帅哥,上流社会游走,所以她化身芭芭拉,站在两个爱人中间,虽然尽量去理解这场情事,但忘记不了自己冷嘲热讽的本事,终究是在这么伟大的故事里只敲了一小块下来。
让人感慨,就这样离永恒的作品擦肩而过,但与她,也是本分,能力所致。
况且这本书写在2003年,能写出这样的结局,也是很了不起的,谁能想到这场不伦恋会终成正果,女专栏作家也不会知道。
我们总以为可以嘲笑生活,结果反倒经常被生活嘲笑。
但是我终究明白女作家的善良,她最终没有选择以希芭入狱为结局,还留了点希望的由头。
最恍然大悟的是电影的结局,这个电影是2006年拍摄的,那时候两个主人公其实已经结婚,但是导演是个男人,世界也是男人的,于是男人们,把它改成让希芭回归了家庭,如果真实生活中她死不悔改,那么就在电影里将她救赎,多么骄傲啊,道德高尚的宽容的丈夫再次扮演上帝的角色,最后接受改过自新的女人,离经叛道者渴望回归,最后终于走上征途。
这是男人的胜利,也是道德的胜利,离经叛道的女人,怎能让她修成正果?
我觉得有趣且讽刺的事,女作者和女主人公,似乎都没有提过“原谅”这种词。
到是男人……我呢,自然是喜欢最真实的那个结局。
她就是走了,一去不回头。
于是突然明白,易卜生不是上帝,原来挪拉出走之后,也不一定只有两条路可以走,即便当妓女,也未必就是最后的且是最坏的结局。
而原来伟大的作家,真的需要勇气和胆识。
原来,上帝才是最伟大的作家,而当上帝赐予一个凡夫俗子以永恒,它也未必能抓得住,有时候它们擦肩而过,在不可企及的高度之处。
有的人看得到它,有的人看不到。
附一张照片。
她的名字叫玛丽凯,他的名字叫维利·法劳,看上去,都是普通人。
祝他们幸福。
PS1:照片地址:http://blog.sina.com.cn/s/blog_55d4fc8301000835.htmlPS2:当然绝对不可以说真实生活中的主人公做得对,因为任何对错,都是应该在相应的社会价值观和道德观的标准下才能够判断,因为没有人类的社会,其实就没有这些对和错。
所以,你肯定不能说他们对。
我只是想说,在一些地方,十五岁的男孩子,已经娶两三个老婆了。
所以,所谓未成年的定义,本质上来说,是我们文明社会的标准,不是大自然的标准。
所以,还是不能说他们对,只能说,人性是复杂的,有时候文明的标准,不能代表人性本身。
片子我给评了三星,因为和真实版的故事相比,这个故事也就是三星不到。
西方人也讲究主旋律,这我理解。
又,布兰切特越来越有味道。
凯特布兰切特的影片过去零零星星也没有少看,但也是囫囵吞枣了,真正意义的应该是这部影片,从这部影片开始重新审视这名澳洲女演员,现在看来,魔戒中的精灵女王的翩眇,也仅仅是她的小试牛刀了。
这部影片中凯特演技爆棚,是不是我喜欢的女星太多了?
当初忽略了她?
朱迪·丹奇,过去也是零零碎碎的看过她很多影片,在这部影片里她奉献了影后级的表演了。
007里面的M,尽管处境不多,但高超的演技,足以证明她绝不是一名普通演员 影片涉及到了禁忌,所以未必会赢得奥斯卡那些评委的青睐。
其实就是表现的是二个不同生活境况的二个孤独的女人的故事,影片讲的是人类最为可怕的情感--孤独,而不能因为故事本事不伦之恋那么简单。
影片中芭芭拉(朱迪·丹奇)对宠物猫的眷恋,这种孤独尤为明显,有些人认为芭芭拉是一个控制欲很强的女人,哈特(凯特布兰切特)之前或者之后,似乎她都在控制自己喜爱的女人,但我觉得这是一种强烈的孤独感。
所以这部影片的现实意义很大,而芭芭拉也是孤独感使然。
人类最为可怕的情感莫过于孤独了,这种情感会在各种类型电影中体现出来,比如《心慌方》中,当人被关在一个封闭的空间中,孤独感会异常强烈,是那种极端的孤独感。
人生的另一个我要爱的女人,至今还在地外某个星球上等着我,可我就是找不到她的坐标,我没有办法星际穿越!
这种孤独感也异常强烈
不太喜欢凯特塑造的女主~有点琢磨不透的感觉
意淫
当无法拥有一个人的时候,便企图用“占有”来代替“被爱”。所以,占有欲真的无关乎“爱”,只是“被爱”的暴力需求。
这片主要是看拼演技,孤独敏感的老年处女抓到内心空虚少妇乱伦后把柄的纠结故事,电影一再展现人性中的缺口,为了寻找当下生活所没有的出路和寄托不惜以身犯禁,电影比现实好的地方就是:影像故事会把现实社会道德理法羞于言说但却暗潮涌动的人性暗区展现出来。凯特布兰切特真美。
主旋律~主要是看美女~~~~
3.5星。節奏緊湊的管線配樂和原本就講述私密的故事就是全部的懸疑因素所在,看完後發現和登堂入室有些許關聯(哦怎麼又撞上),因此朱迪丹奇的角色就太露了,也很刻意,更重要的是,幾乎可以預見結局的走向,人物不受導演支配,而受社會擺佈。不是很喜歡,儘管故事和角色都是清晰而成功的。
让人看了很不舒服的电影 特别不舒服的那种 如鲠在喉 最后噎死了
这是一部好电影。但是我不喜欢。太阴郁了。寂寞杀人。两位女演员真伟大。人应该在正确的地方释放和克制~否则,是会给自己他人都带去承受不起的伤害的~何为正确呢?就是——如果你做一件事情没有原因,那么请先找到它再做——一个你可以解释得了自己行为的状态~
这片子是怎么得到这么高的分 整个片子想营造一种阴冷的氛围 可惜只是淡淡的覅来飘去 故事撑不起 人物太过单薄与偏激 整个一个人物的胡乱意淫 如果不把每个点都通过影像传递出来 那真是太失败了 唯一亮点给凯特 是她照亮了这两星 同个调调的孤儿怨就强太多 故事都没说好就想玩氛围
讨厌的老女人。
师生恋,同性恋,脏!
演员很棒。但是剧情真不讨人喜欢。美女女老师和为成年男学生偷情。年老女老师暗恋美女,心理扭曲到窥视美女的一举一动并举报美女的不轨。虽然过程中演员们表现突出,真不是让人愉快的电影
因为之前看过原著所以知道两人之间根本不是同性之爱,甚至连爱都不沾边,只是一个没有自己人生的可怜虫对另一个看似美好的人的生活的,窥视,侵占,掠夺,毁灭,虽然看起来荒诞,但女生的社交圈里,处处都有这种人
两颗星分别给两位女主角,故事本身讲得好乏味。
Judi Dench把一個陰鬱刻板,又有可怕獨佔慾的病態老蕾絲演得絲絲入扣。那一幕,她埋了貓,然後背靠櫃子站立,臉上有泥巴和充滿戾氣的神情,真是驚悚。Cate Blanchett表現絲毫不輸她,和Barbara起衝突的那場戯感情層層遞進,爆發力十足。
就说实话凯特大魔王,怎么也不像依赖友情爱情的弱女人,攻气十足的气质兼以往的形象,我反正每分钟都在出戏,实在无力带入剧情。别的演员也稍显形象单一刻板,真的不够细腻自然。就,那种演员够优质但无法看成经典的电影吧
饱和的我。
恋情关乎年龄和性别
2位女演员的表演很出彩,特别是丹奇的,压迫感很强
一部烂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