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以为我将看到一部人和马,战争与和平,波澜壮阔史诗般电影的时候,结果是一部更适合在悠闲的时候,不慌不忙品味的心灵电影;当我以为我将看到穷苦的醉农夫只是路过马匹拍卖场打酱油的路人甲,结果真的让他用30金币拍到了马匹。
当我以为我将看到傲慢的地主带着人大打出手逼农夫交租的时候,结果我看到地主盛气凌人但还是彬彬有礼。
当我以为我将看到农夫的太太会逼迫农夫把马送给地主以抵租金时,结果我看到她选择了尊严。
当我以为我将看到带着美女的富二代跑车超过骑着骏马的青年扬尘而去的时候,结果是美女对骑着马儿的青年背景致意。
当我以为我将看到军官利用武力蛮横低价抢购下骏马时,结果是农夫讨价还价让他的20金币加码到30金币,还承诺要好好对它。
当我以为我将看到英俊的骏马爱上一匹母马的时候,结果是它和另一匹公马通过竞争成为好战友。
当我以为我将看到被俘的战马将遭受敌军的毒打虐待时,结果是士兵依然把马当成自己的好朋友。
当我以为我将看到哥哥带着弟弟逃跑,带着战马开始另一段故事时,结果是做了逃兵的兄弟被无情的枪毙。
当我以为我将看到可爱的小姑娘把马藏在寝室,自己躺在床上,大兵即将闯入时,结果是大兵拿走自己要的粮食,没有把农庄翻到底朝天。
当我以为我将看到小姑娘的马被强迫征走时抓住马不放,被拖行在地惨痛万分时,结果是爷爷和士官之间一句意味深长的对话,你是个明白人。
当我以为我将看到战马宁死也不愿意做拉着大炮的烈马时,结果是为了照顾自己的朋友,战马主动钻进了马套。
当我以为我将看到溃败的逃兵为了避免敌人得到马而枪毙它时,结果是跑,快跑,士兵为马选择了一条前途莫测的生路。
当我以为我将看到英勇的英军让敌人害怕做了逃兵的时候,结果是战争让英军里面的一些人也做了逃兵。
当我以为我将看到被命令就地枪杀逃兵的士兵即将开枪的时候,结果是他选择了让自己冲上前线,也不愿意枪杀懦弱的队友。
当我以为我将看到无人区两个士兵救完马后为争夺马打成一团时,结果他们选择了让投硬币让运气决定。
当我以为我将看到医生被救马的义举感动,主动为战马疗伤时,结果他们选择了枪毙这匹受伤的战马。
当我以为我将看到战争结束,战马物归原主时,结果他们选择了自由拍卖。
当我以为我将看到士兵们出于友情,帮助队友击败有钱人拍得战马时,结果他们选择让小女孩的爷爷拍得战马。
当我以为我将看到小女孩的爷爷牵走用高价拍得的战马时,结果他选择慷慨的将马送给了士兵。
当我以为我将看到凯旋的特写将落在英俊的战士脸庞的时候,结果我看到雕塑般油画感的父亲和母亲的凝视,然后是夕阳下剪影式的握手。
当我以为我将看到一场煽泪的苦情戏,结果我看到了在生命的尊严前,人类还是能找到普世的价值。
生活在一个养着两匹马的家庭。
一个月前我们家就决定要去看这部电影了。
每次在电视上看到两分钟的预告我的Mom和姐姐都会泪流满面。
撇开这部电影里的英国美景、法国美景不说。
撇开这匹真的很美很健硕的马不说。
撇开影片里出现了我喜欢的Sherlock本尼迪克特·康伯巴奇不说。
撇开那个演朗读者的大卫·克劳斯成熟了不少不说。
撇开那个美得不得了的法国小女孩不说。
撇开残酷但是真实的战场画面不说。
这部片依然在电影院里赚足了所有人的眼泪。
而它靠的全是感情。
看到这里。
你如果还没看过这部电影就赶紧去电影院吧。
下面的要涉及情节了。
========================我是剧透========================首先当然要说人和马的感情。
如果你把一匹马从小养到大你就会明白这感情有多深。
每天你要五点早起喂它。
下午要给它梳毛。
喂食。
有空了你要骑它。
训练它。
睡前要拿个苹果或者胡萝卜去给它当宵夜顺便说个晚安。
下雨了要给它穿上雨衣。
生病了要想方设法把它不喜欢的药混进食物里让它不要发觉。
你就像养孩子一样养着它。
所以Albert和Joey分别的时候我哭了。
还好Joey遇到了一个好长官。
他对它也是关怀倍至。
只可惜他战死了。
满地遍布战马尸体的那一幕我又哭了。
马其实只能看到两侧而看不到前方。
它们越过丛林的时候只能非常信任它们的主人。
这种不顾前方危险的信任是很难得的。
这个时候影片出现了马和马的感情。
这两匹本互相比拼的马因为失去了主人而惺惺相惜。
它们互相蹭对方的脸的小动作我知道是他们表示友好的方式。
它们被俘。
被喜欢它们的德国士兵养着。
再跟着德国士兵逃离队伍。
被法国小女孩发现。
后来被抢走。
回到军队。
只可惜它们不再是战马而是用来拉重型武器。
填埋马尸的坑让人触目惊心。
Joey为了保护同伴自告奋勇去拉武器。
真不好意思。
我又哭了。
所幸在它已经要坚持不住的时候这场苦力结束了。
但在行进的途中它的同伴最终还是倒下了。
看着它慢慢死去我的眼泪又流了出来。
Joey也在这个时候失去了理性。
伙伴对于马来说是最重要的。
我们家两匹马中的一匹离开马圈的时候。
另一匹就会绕着马场的围栏一圈一圈发疯似的跑。
所以Joey失去理性的时候我完全明白它的感受。
它在战场上乱跑。
最终被铁丝缠得动弹不得的时候我的眼泪一直流。
我心里拼命念着别死啊千万别死啊。
接着出现了让我感动的人与人的感情。
战争背景的电影永远让我看得压抑。
它们总是提醒你战争有多残酷。
多少人牺牲多少人受伤多少人失去家园。
可是在那个双方气氛紧张的交战线上。
英国士兵和德国士兵因为一匹马而走到一起。
德国人拿来钳子。
他们一边聊天一边剪开Joey身上的铁丝。
为了决定马属于谁。
德国人建议两个人打一架。
英国人说我可不想马上发动一次战争。
最后他们决定抛硬币。
离开前他们握手。
德国人把钳子送给英国人并说:纪念你在这里遇到的德国帅哥。
这回我哭不是因为心疼而是感动。
战场上士兵为了国家而战。
但到头来谁愿意这样呢。
人和人的温情永远都超过了所谓的胜利与失败。
回到英国阵营的Joey因为严重的伤而要被一枪打死了。
也许有人不理解为什么因为腿上的一些伤就要杀死它。
我来解释一下吧。
马身上的病如果会困扰到马。
它就会经常失去理性。
人没有办法骑。
而它本身也会痛苦而死。
所以我们家就曾经安乐死了一匹腿上有伤的马。
还好在枪响前Albert用他曾经的口令救下了Joey。
他们重逢那一刻我又哭了。
哭惨了。
Joey轻轻蹭着Albert的脸。
Albert问它你到世界的什么地方去了。
我想起Albert和Joey分开的时候他说过不管你在哪我都会找到你。
还好他们重逢了。
最后的最后。
军营里的士兵们拿出自己所有的钱交给Albert。
让他买回要被拍卖的Joey。
时光像倒流一样。
当年也是因为一场拍卖而让Joey回到了Albert身边。
只可惜法国老爷爷把它买走了。
这个时候Joey挣脱了他手上牵的绳子跑向Albert。
就像它小时候被拍卖时、它在军营时、它的长官战死时、它被俘时一样。
它挣脱了缰绳。
回到它的主人身边。
结局是让人宽慰的。
战争结束了。
Albert康复并带着Joey和军功回到了家。
夕阳下的Joey好美。
这一刻我终于笑了。
========================剧透完毕========================不记得是纽约时报还是哪本杂志说这是本年度最值得期待的电影。
的确。
War Horse给这一年的电影市场画下了一个圆满的句号。
由于本人智商低于70每次看完电影都是一头雾水不知道讲了些啥,所以只能利用我们智障福利院的唯一一台电脑上豆瓣来看影评。
每次看完之后都觉得自己智商可能也就50左右,各位大神分析的头头是道,那架势和小学时候分析中心思想,划分段落差不多啊,因此我对豆瓣上各位大神奉若神明,终于,刚才在电影院看完这片,我感觉豆瓣上的影评实在是弱爆了,真正的高手绝对在电影院!
下面就记录一下观影过程中各位高手的现场评论,绝对是边看边评的1,女预言家:做我后面,牛逼之处就是 能预测片子里所有人的死亡。
比如开始的军官在战马上被德国机枪手瞄准的时候,女帝就用上海话喊,伊要希特勒,医伊要希特勒,结果没过10秒钟,军官应声倒地。
后面哥俩逃兵被抓以后,绑了之后,女帝又叫完结,希特勒。
然后哥俩挂了以后,女帝又跟旁边的男仆补充,看,我说死了吧。
不过最后马冲到铁丝网时候,女帝失手了,他说马要死了,还 嘴里啧啧啧的说可惜啊可惜,但后来马被救活了,女帝只能自言自语说一句,咦,这样都没死啊。
2.剧情解读大拿:坐我前面,猥琐大叔,不知道是不是和菜头,进来自带了个保温杯喝水,一看就是常看电影的人。
对剧情解读的相当到位,一直给他旁边的弱智女解释剧情,而且嗓门特大,后三排听得一清二楚。
A,战马从无人区中被救认主那段,他们给战马擦拭身体,露出他的标志的时候。
大叔兴奋的叫:马会激励他们获得胜利,获得胜利!
B, 结尾拍卖结束后,法国爷爷拿出骑士旗以后,大叔淡定的说,我早知道他也是骑士团的了和主角他爸是战友C:法国爷爷说自己的孙子叫艾米丽之后,大叔恍然大悟道,哦 原来最开始坐在汽车上那个女的叫艾米丽啊不过最后我被大叔给鄙视了,结尾我觉得挺感动的2B呵呵的鼓掌了,因为就我一个人鼓掌,所以大叔扭头回来瞪了我一眼,给我吓坏了。
看了2个多小时的电影,真心感觉周围这些个牛逼人们的现场解读太牛逼了,我太弱智了,豆瓣太不入流了。
专门挑了个没课的下午去欣赏了这部前阵子在奥斯卡非常火的斯蒂文电影,但最后却让我对电影非常失望,对我花在电影票上的钱非常痛心!
开始吐糟我到现在仍然想不通《战马》为什么会在奥斯卡获得这么高的评价(虽然最后没有拿到一项奖)。
《战马》的失败(至少在我看来)可以归咎到导演对于影片主题的摇摆不清。
如果说这是一部反战体裁的影片,那么战争的惨烈,人性的凸显,和对杀戮的思考完全没有用镜头语言表现出来。
如果你辩解说这是一部煽情片,那么他又感人在哪里?
整部电影让我触动的就只有两个情节:(开始剧透)1.艾尔伯特和乔伊在大雨中开垦沙石地2.在英军营地失明的艾尔伯特和受伤的乔伊重逢在进行下面的吐糟之前,我觉得有必要对乔伊的整个漂泊历程做一个简短的介绍(再次剧透)。
英德开展,军官从艾尔伯特父亲的手里买下了战马乔伊。
之后军官战死,乔伊被德军俘获(同样被俘获的还有乔伊的好友,同样卓越的一匹黑色战马)。
德军的两个年少的双胞胎兄弟负责照顾乔伊和黑色战马。
后来双胞胎兄弟从前线逃跑,在一个农庄被抓住,枪毙。
农场里的小女孩艾米丽发现了它们,和她的爷爷一起照顾这两匹马。
但好景不长,德军发现了他们,把它们征用去为军队拉大炮。
超负荷的劳动使得黑色的马筋疲力尽,死在了路上。
乔伊在英军和德军双发阵地中间的炮火中犹如神迹般的活了下来。
后来,乔伊受了伤,被送到英军的阵地。
戏剧的一幕出现了,乔伊原来的主人艾尔伯特也被征召进了军队。
重逢,回家。
之所以我说这部电影是一部失败的作品,就是在于它完全没有表达的主线。
电影是以战马乔伊的视角和历程来讲述这个故事,重现这场战争。
可是,还是那个问题,你究竟要表达什么呢?
可以看得出来,斯皮尔伯格是有让影片更加丰富的努力的(从146分钟的片长就可以看出来)。
斯皮尔伯格按照套路往电影里加元素。
反战:英德炮火中,两边阵地的战士为了救出被铁丝网缠住的乔伊,暂时放下手中的枪炮。
温情:艾尔伯特训练小马驹乔伊,等等,这个比较多基情:和黑色战马的那一段搞笑:艾尔伯特家的那只天然呆的鹅励志:乔伊和艾尔伯特一同耕耘沙石地爱情:艾尔伯特和那个坐在同乡车上的女孩(事实上,这个桥段是我最搞不懂的。
明明叙述的方式是走马灯式的,让人觉得这只是艾尔伯特在驯马时候的小插曲。
但是,在电影靠近最后的时候,艾尔伯特又在战壕中问同乡当年那个女孩的名字,但之后又不交代后续,完全让人摸不清楚导演到底提她干什么!
)电影给人的感觉就是整体上的浮躁,一个个故事完全是走马灯式的幻灯片和电影元素的劣质拼盘,没有主次和着重点。
一个个人物还没等我们去体会,去深入的时候,他们要么是死了,要么是被导演踢出情节之外。
根本不考虑我们的感受嘛。
这种蜻蜓点水的叙述方式让影片的表现力极大削弱(比如电影最后艾尔伯特完全没有预兆的在战场上出现),回到开头说的,它在反战和温情的路线之间摇摆不定,妄图一同极力展示,但结果是反而分不清情感主次,让人非常困惑。
一部本该能为战争影片树立丰碑的作品,最终却泯然众人。
斯皮尔伯格应当为它负上全部责任。
不厚道的说一句,影片的结局也完全没有那么动人。
从养成类游戏的角度来说,你的宠物宝宝小时候和你分别,开始闯荡江湖。
但整个电影的大部分你都不在镜头,也就是说,你被导演删戏了!
到电影的最后才让你出场,和已经长大的宠物宝宝上演重逢的戏码。
谁能接受?
数年在外的生涯,让乔伊经历了太多,也得到了许多人的爱和珍视。
这无疑冲淡了观众对于艾尔伯特和乔伊之间最初的感情记忆。
(值得一提的是,天杀的导演在中间没有给艾尔伯特哪怕一分钟的出场时间!
)艾尔伯特后来突兀的出现也没有给观众一点缓冲和预兆。
让艾尔伯特最后把乔伊带走的确合乎情理却又让人不那么甘心。
打个不恰当的比方,艾尔伯特本来是乔伊的生父,但乔伊这从外面转了一圈,吃了千家饭,等到真正回家的那天艾尔伯特反而像个外人,一个养父。
那么请问,养父和养子的重逢你那么激动干什么?
如果,仅仅是如果,斯皮尔伯格在故事叙述的时候能用双线展开的手法,平行表现艾尔伯特和乔伊的战争历程,那么,最后的重逢才不会那么突兀。
(或许这需要34个小时的片长,但《美国往事》不也那么长么?
)至于那个姑娘,斯皮尔伯格,我看我们就不要提她了好么?
《太陽帝國》、《辛德勒的名單》和《拯救大兵瑞恩》這樣的二戰電影或許是斯皮爾伯格拍膩了,這一次他把鏡頭對準了一戰,不同是背景,相同的是用情感向生命致敬,《戰馬》秉持了斯皮爾伯格氣勢磅礴的大片氣質,用一匹馬的視覺向世人展現了戰爭的殘酷和細膩的情感,在頒獎季中,它雖然不及《藝術家》和《後裔》聲勢浩大,卻也算得上是一部具有時代特徵,能夠感知生命的輝煌巨作。
和《拯救大兵瑞恩》不同,斯皮爾伯格並不沒有打算將《戰馬》拍成一部十足壯烈的戰爭片,電影無時無刻都圍繞著“友誼”而展開,無論是人與人,還是人與馬,又或者是馬與馬,《戰馬》在細節上的細緻打磨,成功的彌補了它在敘事上的一點小缺陷。
它深度挖掘了戰爭背後疾苦的一眾小人物,並不在爆破和槍林彈雨中展現慘烈,而是透過演員的表演將人與馬之間的互動填充一絲溫情,雖然電影煽情確實過了頭,但是它卻精準的拿捏住了人性,透過這些情感,斯皮爾伯格再度將生命觀和價值觀擺上台面,所以,戰場上每個人都是失敗者,《戰馬》也就不再單純的是一部戰爭題材的電影,它系在每個人心中的情感成為支撐該片的一個柱子。
仔細琢磨,電影倒是充滿了諷刺意味,只是它濃烈的情感構架模糊了它,但是反戰卻是影片的核心主旨。
如果按照斯皮爾伯格的說法,影片是一部勵志的電影。
雖然它一直以一匹馬的視覺來審視戰爭,並讓電影感人至深,但是說它勵志未免還是有點牽強。
一戰時期,整個歐洲戰場因為戰死的馬達到了1000萬匹,這個驚人的數字著實讓人類蒙羞。
《戰馬》中主角“喬伊”——一匹馬在被迫的情況下上了戰場,離開了自己的好朋友,這本身就是一種唾棄人類私欲的表現,只是放在一戰這樣的大背景下,它就顯得更加的突出。
人類總愛為自己的臉上貼金,總有無數讓人同情的藉口,透過喬伊的視覺,人類不再具有扮演“上帝”的資格,在這個平等的世界中,不光只有那些臨危受命,戰死沙場的士兵值得我們記住。
好在,斯皮爾伯格軟化了這些諷刺,它所展現的是一個具有人文色彩的一戰,即便戰爭殘酷無情,卻依舊無法阻擋情感在這個動亂的時期悄悄蔓延,因為此時的喬伊不光是為了友情而戰,它還為了自己的生命和尊嚴而言。
於是如果以這種角度來看《戰馬》,它就顯得極其的莊嚴而肅穆,這才還原了一個真正的戰爭。
《戰馬》的小說被歸類為“兒童文學”。
然而在電影中,它卻顯得極為的成人化。
當然,它還是十分的單純,只是不同年齡段的人會有不同的心得體會。
這是斯皮爾伯格高明之處,電影可以分成幾個小段,它從不同的段落截取出不同的含義,既有面對戰爭無可奈何的小市民,也有沙場上只為求生的戰士,實際上這些人物拼湊出一個極具說服力的生命宏圖,戰爭下的人們唯有依靠情感的栓系才能堅強的活下去,這是戰爭時代唯一賜予人們的生活動力,也只有這個才能維繫生活的意義,而回過頭來看《金陵十三釵》,或許它缺少的正是這種靈魂式的歌頌。
《戰馬》並不是一部被誇張化了的戰爭電影。
它充滿了人性的救贖,無論是法國的農夫,德國的小兵,還是英國的小市民,他們無不充滿了愧疚感,但是迫使他們站出來的原因也是圍繞著戰爭所帶給他們的絕望,如果失去了生活的意義,那麼《戰馬》也就淪為了一部爛片,好在它並不是爛片,所以在嚴謹的生命觀和價值觀背後,它延續出來了許多意味深長的情緒,這不光淡化了戰爭,還從另一個角度切入,找到了一個平衡點去思考生命的含義,而這些元素都集中在了一匹馬的身上,所以它顯得英勇,所以它讓人動容。
配合約翰·威廉姆斯大氣而磅礴的配樂,《戰馬》凸顯出了大片應該有的特質,而在這些特質背後,是它用生命的名義對世界,對人類提出抗議,這才是《戰馬》真正的意義所在。
所谓战马,大概是百战不败的马吧。
影片最开始不断的在铺垫,这匹战马如何被训话,学习,最终走上前线,开始与不同的爱马的人接触的故事。
不断的处在战争的慌乱之中,受制于不同国家的军队,服务于不同的阶层的人民。
最后,英德战壕的中部,间歇性的抖动着布满伤痕的身体。
战争年代的人们渴望和平,就像渴望这匹跨越战火,在毫无人烟区奇迹的存活下来。
处于战争的人必须相信奇迹,因为一个不小心,失去的就是整个生命。
奇迹让英国和德国的军队缓缓走出来两名军官,为了营救这匹不知是否能够存活下去的马匹。
所以战马,并不是百战不败的马匹,JOY这匹小马,参加过的战争如果可以细数,其实都可以算是失败的。
因为大雨而失败了的农场,因为偷袭而失败的英国将士,因为逃跑而失败的德国兄弟,或者因为不堪重负失去了朋友的行军道路上。
这样的命运,总不能再趾高气昂的说它是战无不胜。
影片里有个简短的故事,是农场的老爷爷讲给自己的孙女的。
孙女知道自己的父母被德军杀死,而在德军来家里洗劫的时候,爷爷还是顺从的屈服了。
孙女责备爷爷的软弱。
爷爷坐在一张椅子上,为孙女讲了一个故事。
信鸽,是可以改变战争的动物,他们的职责就是不停的飞到目的地。
然后在飞行过程当中,身下是一片炮火,要多过这些炮火,才能到达目的地。
一个不小心,也会丧命。
信鸽要活下去,就要眼睛一直盯着家里的方向,一直飞下去。
信鸽的活法,是影片中第二次把活着的意义,清晰的表现出来的。
信鸽的生存方式就是躲避,躲避枪林弹雨的战场,活下去,完成自己的使命。
用懦弱的方式活着,是勇敢的另一种表示。
爷爷讲完,天空的雷声停止,大雨倾盆,孙女留下了一行眼泪。
所以人,也可以不必赤裸裸的面对生活的惨淡。
不是所有昂首迈步、不顾一切的冲向前线、拿起兵器刺向对手的心窝才是勇敢。
勇敢,也可以怯懦的躲起来,保全一个因为战争而不能完整的自己。
活着,是比任何一切。
都重要的事情。
电影围绕不同人群活着的面貌来表现斯皮尔伯格对勇敢的定义。
第一次,是佃户,酗酒的父亲。
在影片里他通常拿着一个酒壶,不停的把酒往嘴里送。
这样一个男人,被农场主欺压,意气用事用天价买来了JOY这个无法耕作的好马。
当父亲无望于JOY时,母亲告诉孩子,酗酒的父亲只是需要用这样的方式来逃避回忆的追赶,不论是荣耀,还是沾满鲜血的双手。
逃避过去是为了维持现在,活着,与当下身边的亲人们一起努力,为了整个家庭的稳固,活着。
接着是德国逃兵的故事。
兄弟两个一个被送向前线,另一个被命令留在驻扎处管理马匹。
或许哥哥在应征入伍前承诺过父母,要时刻留在弟弟身边,不让他有任何生命危险。
这样的分离让哥哥心神不宁。
终于,在队伍出发以后,哥哥骑着JOY和它的朋友,拉着在队伍中的弟弟的背包,硬是把他拖上了马背。
一个十几岁的孩子仍是知道活着的意义所在。
纵然最后因为做逃兵被枪毙,也算是为了活着做了一番殊死的挣扎。
再往后就是爷爷和孙女的故事了。
也是为了活下去,忍气吞声。
和信鸽一样,不愿意坦然的面对汹涌而来的战况。
爷爷说,那才不是炮火声,你别怕,是风把他们带来了。
战争离我们远着呢。
即使孙女已经成长到什么都知道的年龄了,他依然这么说。
这对隔代的两个人,就是在这样的战争中用尽力气的想要活下去。
小孩子的意气用事会在某一时刻觉得爷爷窝囊,可是老人的智慧,最简单也最直接,只是活着而已。
不需要撞的头破血流,活着就是所有存在的意义。
后来的JOY被救,与主人相识,再到战争结束,这匹马见证了战争的方方面面,它无需因为语言而被视为敌人,它只是作为一种生物,在面临为难的时候,选择一条能够活下去的道路。
要知道,不论是马还是人,活着,才是超越一切的存在。
男孩的梦想是:上阵杀敌,策马奔腾。
目前的事实是:当兵福利待遇不错有助于找媳妇,骑马很格调能引起广泛的羡慕嫉妒恨。
但要想上胶片:你得有张好脸,你得有匹骏马,你得经历战争,你得人性光辉。
最好你就是赵云,你就是项羽,你就是岳飞,你就是成吉思汗。
结果导演告诉你,ok你被录用了,不过主角是牲口。
战马其实并不善战,不过也不反战。
它多数时间是卖力气和疯跑。
只能说Joey是名性格演员,重承诺,讲义气,身有伤疤,心中反骨,快意江湖,英雄不问出处,BALABALA。
结尾一人一马回到老家,就像西天取了经,然后就没有然后了。
我一直无比认同一句话:对人生有益的全都是没有实际价值的。
战马换不到宝马一个轮胎,可惜你花钱买不到。
华丽一词,最适合形容战争。
枪声与炮弹,鲜血与死亡。
毛主席教导我们:“政治是不流血的战争,战争是流血的政治。
”政治向来华丽丽亲历战争的人多数有些阴影,不愿炫耀往事或者不喜追究细节。
斯皮尔伯格这么爱拍战争大片,可见老大爷拥有一颗多么阳光,多么欢快的心。
要感谢我们至少活在一个理智的国家,避免了许多无谓的战争,无需去体验失去一切的痛苦。
而且还能花40块钱,坐上两个多小时,稍微感叹一下中国为啥拍不出大片。
期待着另一部拯救大兵瑞恩或黑鹰坠落的观众可能会失望,儿童小说的原著,PG的电影分级,注定不可能展现绞肉机式的一战的惨烈。
然而习惯于斯皮尔伯格式主流的影迷们会认可这部典型的温情优秀之作。
那所谓的人文关怀,说是陈词滥调也罢,说是虚伪面纱也罢,却的确是斯皮尔伯格立身的电影哲学。
看这部电影之前,我在想如果要拍以马为主题的战争片,那么冷兵器年代最适合,才能显现战马的英雄之色。
可是我错了,这片子从未想要成为让人热血沸腾英雄传奇,而是大时代悲剧中弱者的无言反抗,正如拯救大兵瑞恩不是巴顿将军,所以我们看到了骑兵对抗机关枪,骏马对抗坦克,正是这样一匹在冷兵器时代会成为马中赤兔的一代骄马,哪怕在乡间还能和发明不久的汽车比酷,可是在世界大战的前线只能作为拉大炮的牲口而受尽折磨,这又何尝不是在那个机械时代日渐渺小的个人的真实写照呢?
它在战争中的第一个主人,那个骑兵军官,优雅而早逝,如同被雨打风吹去的华丽年代,但尚且抱有尊严。
第二个主人,为了拯救自己弟弟的逃兵,耻辱的死去,没有荣誉只有同情。
第三个主人,爷爷和孙女,父母在抗争士兵的掠夺时被杀,只有爷爷面对孙女的懦夫的斥责而缓缓道出“活下来,才是真正的勇敢”。
至于那段英德士兵联手救马,不过更说明了战争的荒谬。
这里的战争,不像黑鹰坠落一样是身边同伴落难的血仇,而只是原本可以成为朋友的人们之间命运的玩笑。
由于PG的电影划分,某些段落不能够展现血腥,却不乏动人之处。
比如那段机关枪对骑兵,当然不可能如“最后的武士”里那么惨烈,只能前一个镜头拍骑兵突进,后一个镜头只剩下空马奔驰。
倒有几分黑泽明“影武者”拍长篠之战的神韵。
再比如逃兵兄弟被枪决,恰恰被缓慢落下的风车页挡住,平添几分诗意。
这样训练有素的镜头现在越来越少见了,新一代的导演们以碎镜头或摇晃自拍风格为酷,实在是破坏了电影的艺术感。
最后,不得不提一下最近的大热的那部国产战争片。
以这样的动物为主线表现战争显然更能赢得大多数人的共鸣,无论国籍文化;而以烟花女子为主线表现战争,除了奇情的引人注目之外,终难登主流的殿堂,无论国籍文化。
即便是羊脂球和茶花女,也终差了巴黎圣母院和悲惨世界,更何况这两个还没有下半身情节的卖弄。
片子我还没看,或许的确很好,只是可惜中国的抗战就此又少了一个绝好的在世界上宣传的机会。
“马生来就是要奔跑,逃离一切危险。
”“逃离了所有它拥有的……我们教了它们相反的事。
跑到破败的战场”“战马”自从马被征服之后,它就成为了一种生命力的象征物。
电影里马作为一条以生命贯穿生命的线索:像一个孩子一样。
它因为一个男人的冲动来到我们之间,经历我们人生必然的痛苦。
即使你能抵御贫困家庭的生存压力、也无法逃离国家带给个人的动荡。
父亲弃之不要的战旗是对现实的讽刺,它在前半部分引导者被现实玩弄的角色们——是的,你可以用魅力来让自己强大。
英国军官们风度翩翩,气度和责任感、骑士一般的魅力游荡在他们之间。
然而这些品格和外在最终也无法抵挡自己暴露在那些匹夫枪口下的恐惧。
失败洗面而来。
你可以是一个重感情的家人,在残酷的规则下你却愿意违背它实现你对情感的承诺,然而现实却不会放过你。
然后爷爷是我觉得演技最到位的一个角色,他的口中也说出了重要的台词。
信鸽从前线飞回来,要越过痛苦和残忍的战场,然而你不能停下,因为你要回家。
你只能一直飞。
这,才是勇气。
在之后 joey和黑马被德军用来拉火炮,其间joey主动代替受伤的黑马。
我认为正是母亲口中父亲在南非战场经历过的事“他可能救了一些人,还有别的,他不告诉我……”即使joey代替黑马,它还是死了。
现实生活再怎么残酷,但人类重要的一点就是有人陪我们度过,而这不会是永远的。
象征冷冰冰现实的坦克从远处开来,joey无路可退,完成了人生第一个跳跃。
就像我们在困难的底线上挣扎出来一样,他奔跑着,要逃离这些事,突破一个又一个障碍,生命的力量竟然和战场融为了一副美景。
但最后还是被别人铺设在战场上的铁网生生裹住。
只能等死。
如果把以上的情节看做一种对冲击现实的寓言。
那么之后的情节就是阅读哲学的人们大脑里产生的反应——不被“战争规则”所束缚的人类本性的善良。
战马和主角就像爷爷口中的信鸽,他们只能前进,因为要回家。
对于其他士兵来说,这感觉和听到爷爷故事的少女一样。
他能平息怯懦和愤怒这种短暂的情绪,把目光放到希望上。
真正的勇敢上。
爷爷花天价在拍卖会上买马,他说战争夺取了一切,这是孙女唯一剩下的东西了。
因为希望是无比珍贵的。
战争片塑造战争英雄,他们看起来能突破一些屁事解决所有问题,其实英雄就像开始的军官一样可能出战就死去。
那些活下来的人本身并不是奇迹,但他们对于其他人来说,是奇迹。
是勇气。
就像这个电影索要表达的内容对观众来说一样。
然后的然后,我们回家了。
还是这些人,还是一切开始的地方。
经历的所有爸爸不愿意告诉你的事。
一身战伤。
PS:福尔摩斯先生在这里面实在比花卷头有型多了啊……德国人说英语全无口音,反倒是两个口音稍重的角色,爷爷和少女。
一个表演动人一个萌软软……
看过不少动物与人的影片,有狮子不忘救它的人类,隔着狮栏亲吻着恩人;狗与主人不离不弃,挽救主人于危难;海豚🐬与人亲密互动;以前也有马与人的电影,比如《红棕烈马》等。
这部电影描写了一匹骏马乔伊从出生到与小主人艾尔伯特的跨界情。
这匹名叫“乔伊”最终回到了小主人身边。
乔伊的小主人亲眼目睹它出生,从此刻便结下不解之缘。
小主人的爸爸花高价买回乔伊,小主人训练并与它玩耍,并用鸟鸣声召唤乔伊,在小主人家乔伊还学会了拉爬犁负重劳动,这让小主人及家人既心疼又自豪。
战争爆发,乔伊被强行征”兵”,遇到上尉非常爱它,乔伊履历战功,并结识了一好伙伴(黑骏马)。
上尉死后农场主和小女孩收留它们俩,爷孙对它们爱护有加。
但随着德军入侵,乔伊被德军掠走,去拉炮车,黑马不从德军欲处死它,乔伊走过去轻抚并低沉马语,和黑马并肩战斗,德军虐待马匹,只要干不动就强杀之,但军中尚有爱马之人,黑马生病、受伤渐体力不支,终于离开乔伊。
乔伊悲愤万分,愤然冲出德军防线,它穿越森林,在硝烟弥漫的战场上狂奔,仿佛一道火光跨越战壕,跳过坦克,踏蹄而起向德军封锁线冲去,最后被防线的铁丝网缠住,英德二军各一人冒着生命危险救下乔伊。
此时乔伊身负重伤,军官认为不能救治准备枪毙它,小主人正作为眼伤在此地等候治疗!
听说有匹奇马,疑是乔伊,他学起鸟鸣呼唤乔伊,乔伊步履艰难走向小主人而获救。
这部电影的乔伊是幸运的,所遇之人大多都是爱马的,马有情人有意,皆大欢喜的结局。
电影最美的是乔伊,是用光,尤其是乔伊在逃离德军时,在火光冲天的背景下狂奔,长棕飘逸,健硕肌肉线条泛着光芒,四踢腾空,太漂亮了!
太帅了!
感动与美的享受并存。
人马重逢那一刻我泪流满面
有音乐,没有情节,一团乱麻
做作!1、男主角太娘,哪里像个军人.2、就讲一匹马被卖来买去,剧情太单薄.3、德军一直讲英文,太假了!
灰机上看的,差一点点就看完了
觉得电影的中文名应叫《萌萌》。
这是一部基情乱伦片~
还以为那只鹅会跟神马发生点什么。。。
烂片之王斯皮尔伯格
死跑龙套的太多了!!!!!!!!!!!全剧都不觉得有高潮!很平的就结尾了!战马完全不及小时候看的黑骏马!
结构还属创意,但情节老套,煽情造作,脸谱化走过场实在无聊
【怎么看都像是属于上个世纪的电影,要是还在读小学,不知学校会不会发票组织观摩这部真善美大片】
色调温暖,画面唯美,煽情一流,但改变不了虐待着马儿拍电影的事实。一部恶心的电影,十足的悖论,虚伪的人与动物间的“真情”。
虽然也不是一无是处,但是真的有好几次不想看下去了
战争主题总是残酷到让我不忍目睹。人与动物之间的感情,也许只有亲身经历方能体会。
2012-05-22 tues 天气凉爽,办公室非办公下午,认真的看完了。真是一匹了不起的马,我也想要拥有~~~
五星力荐,绝对是年度最佳电影之一,只是有些过于匠气。还好这也不算坏事,去年的《国王演讲》不也匠气十足吗?《战马》的摄影与音乐都太美太美,不在大银幕上看绝对是损失!结尾的晚霞,很有《乱世佳人》的感觉……
没想到《战马》真的是讲马的啊
再看并没有增加对此片的好感...影院放大的音视觉效果,让人进一步融入影片,而这并不足以弥补影片本身质量上的缺陷。人与马之情、马与马之情、战友兄弟情、家庭亲情...太多元素拼贴使片子显得过长而不细致,几次用配乐烘托剧情很明显煽情过度。少了感动,多了失望。
有点小马王的意思
我以为导演是张艺谋!群众演员多,色彩浓,煽情,故事差。舞台剧的精彩缘于木偶马有很大表演余地,成了和人一样有灵魂的角色。做成电影,“马”是真的动物,行为表情实在有限,根本没法成为一个角色。谁要花2小时看驯马,简直是蠢。全片就是爱马小故事集锦。希望以后不会有人用一批活的动物去翻拍<狮子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