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老头是这片最能引发我思考共鸣的角色,他养育了这个女孩十年,把自己的爱灌注给它十年,为求一日得到爱的回报。
他的弓象征着人人都想要赠予的爱——用来保护所爱,也会伤害所爱,找不到靶标独处时抚摸奏响的爱。
可女孩在这懵懂的年龄和世隔绝的处境,别人对她进行性骚扰都意识不到,更无法理解和拒绝这种复杂的爱情。
而男青年这个角色的出现何尝不也是为了想让女孩承受自己的爱情箭矢,才以大义凛然的态度来要带走这女孩,在这一点上来说,俩位男性主角两人孰高孰低真不好评判。
电影最精彩的戏就是中后段女孩离开时,绝望的老头把自己绑在了绳索上,老头想借离去的爱带走自己的生命。
假若女孩老头谁都没割开绳子的话,那就是一出为爱殉情的浪漫故事了。
但现实是,无论受到多么轰轰烈烈的爱打击,绝大多数人都在最后一秒割断绳子。
女孩回头了,阳光来看,也许这出未遂的殉情使她回心转意,让她明白自己对某人多重要。
悲观的看,这还不是一出拿爱绑架别人的插曲?好在的是最后老头也没有选择维持这种绑架来的爱。
也就是在婚后的小船上,老头终于对女孩拉响他的爱情之弓。
女孩虽然不愿接受老头的吻,但却被这美妙的音乐迷倒而安睡了过去。
如果说,音乐结束后老头用那把爱情的飞矢射向女孩的,那么就成一出屡见不鲜的为爱生恨的悲剧故事了。
不知导演是有什么浪漫情怀还是太怜悯这老头无处安放的飞矢,安排了这么一幕超现实画面作为结尾,已经飞走得箭又飞回。
这次,女孩好像也以真心接纳老头成为她的初爱(初夜)。
重新发动的引擎是终于开始得新篇章,沉没的轮船也是和旧爱的告别。
要去欣赏这电影,我觉得得抛开角色年龄上的一些伦理问题。
别以道德去考量电影,这差几十岁,女孩还是这么特殊的生存处境,引申多少伦理问题谁人看不出来?但片本质上就只是一部爱情片,剧情里也没展现出导演有探讨这些伦理问题的意向,所以不必为此浪费笔墨。
纯粹以叙事的角度 以角色自身的角度欣赏这部电影最合适。
君不见不散黄河之水天上来者不善奔流到海不复回心转意君不见色起淫心精神是分裂,缘分是离别你是纠结人生十年,色是戒天涯是悲切我跟你一夜江湖是界,家是穴柔情已轻叠人生正摇曳无语十年恣欢虐待妇女生是造孽,死是寂灭花开是凋谢
放美国或者中国这部电影的名字可能会叫《欲望之弓》,而宣传文案中更可能出现“洛莉塔”、“不伦之恋”之类的文字,而金基德却只用了一个简单的《弓》作为标题,也作为意象。
<空房间> 中那个女孩儿好歹最后说了句“萨朗嗨有”(我爱你),而《弓》里的女孩儿自始至终不发一言,她唯一的动静就是见到男孩儿时格格笑了几声。
这种深沉令我再次手痒,按照我自己的理解,为这个没几句话的电影写了补白,这么长,仍不能表达出其中的许多细节,受不了的就不要看了,直接看碟就好。
=================================================。
《弓》的故事很简单,一个老头,住在海中间的船上,10年前,他获得了一个6岁的小女孩儿---也许是刻意用棒棒糖拐骗的,也许是出于好心挽救她于迷途,总之关于小女孩儿的来头就够人猜几天的,他每天驾着小船出海,拉一些客人到船上钓鱼,按小时收费维持生计,天蒙蒙亮时,他就驾船出海拉生意,顺便买些日用品,小姑娘起床后,饭菜都热腾腾的放在桌上,吃完饭,她就荡秋千、练习射箭并且不时拿望远镜朝一望无际的大海望去,盼望着老人的归来,老人回来了,她们对视一眼,算作问候,小女孩儿笑意和目光中充满了亲情、温暖、尊敬还有一丝丝爱意,她熟练的把船下锚,接过买回来的杂物、扶老人上大船。
游客开始支起鱼竿儿钓鱼,老人回到船舱,小女孩在船上跑上跑下的玩儿,这是她生活的全部空间,老人还提供算卦的业务,偶尔有客人要求卜上一卦,老人就出舱拿起弓和三支箭又回到小船上,众所周知,卜卦都要有个仪式,即便是骗钱也要搞得很神秘很隆重,但这个卜卦仪式是我见过的最特别的一个,小女孩儿手腕上绑上红色和绿色的布条荡起秋千,老人从小船上远远的射箭过来,三根儿射完,女孩儿拔出箭,上大船耳语告诉老头结果,老头再耳语告诉求卜者,整个仪式便完成了,光这个仪式的风险度就能增加结果的可信性,如果稍微计算失误女孩儿就会被射中。
晚上,女孩儿坐在木盆里洗澡,老人帮她擦试身体,这时老人像是女孩慈祥的爷爷。
洗完澡,老人抄起弓弦支上一面鼓,弓就变成了琴,乌云遮月的晚上老人立于船头,缓缓的拉起一支曲子,如怨如慕,如泣如诉。
大船的远景,宛如一幕水墨画,老人白发、胡子的剪影、弓起拉琴的身姿在夜色中充满了阳刚之美,这就是“弓”力量与美的象征。
拉完一曲,老人就上床睡觉,他睡在女孩儿的上铺,睡觉之前他拉过来女孩儿的手握在手心,然后安然入梦,你可以理解为一种寄托和希望,也可以理解为对女孩儿不放心,怕她跑了。
当然,有时候来钓鱼的客人会对这一老一少产生过分的好奇心,甚至有一次有两个猥琐男想非礼女孩儿,他们把老头绑在船上,然后去找女孩儿,船虽不大但是却暗通机关,俩人被小姑娘绕的狼狈不堪,最后当他们气喘吁吁时,女孩儿已经爬到了船的最高处,举弓搭箭,箭无虚发射中二人左腿。
电影到此处老人和女孩儿还是用眼神交流,并不发一言,这样的电影我只能用牛B来形容。
船上有幅挂历,过完一天,老人就用笔划一个十字---在与世隔绝的地方就得这样纪元,过完几个月某一天写着“结婚日”,那表示,小女孩17岁,他们可以结婚了。
在结婚日到来之前,老人用自己不多的积蓄一件件的置备结婚用品,包括新郎新娘的衣服和鞋子,一个早晨,老人出海前把女孩儿的鞋子揣在怀里,回来时,已经有一双新鞋了,这是个十分细腻的镜头,为女孩儿买到一双合适的新鞋得带上旧鞋子。
日子就这样平淡如水的过着,要这样一直过下去,那金基德就成了蔡明亮,而这电影就成了一部装神弄鬼的伪艺术片儿,哪怕他装的比较好看,我一样会鄙视它!
金基德不是蔡明亮,他也没让我失望和骂娘。
有一天,船上来了一行钓鱼的游客,其中有个阳光少年,小伙儿大概17、8岁,女孩儿一下就喜欢上他了,这就是美好而浪漫的一见钟情或者是人类的本能,见到同自己年纪仿佛的白白净净的异性,自然会生出好感,老人感到了危机。。。。。。
果然,他给她听Ipod,用手机给她拍照,她坐在他旁边陪他钓鱼,男孩儿的爸爸让老人卜了一卦,这是影片儿第二次出现卜卦的情节,男孩儿的爸爸问的是生意如何,显然男孩儿觉得这种仪式过于危险,老人告知爸爸结果,爸爸大笑起来,儿子过去问,老爸还是大笑不语,然后他们就离开了。
男孩儿走时把Ipod留给女孩儿,于是她天天带着耳机,老人愤怒也没有用。
从此女孩儿陷入了相思,老人也感到了接近成功前巨大的危机,他们平静的生活被搅乱了,老人开始急躁,并且在女孩儿睡着时,一连划了好几天,这样就会以一天等于几天的速度奔向结婚日。
终于他们又来了,女孩老远看到船上的男孩儿,绽放出灿烂的笑容,在拉男孩儿上船时,她甚至幸福的笑出了声,这也是她在这部电影中发出的不多的声音,后来她用那面鼓逗男孩儿时也笑出了声,因为她的声音比较少听到,所以很珍贵。
这次,他们来玩儿几天,晚上就住在船上,夜深人静,人们都已经睡熟,男孩儿看手机里拍下的照片,女孩儿则在半夜偷偷的抽出被老人紧握的手,轻轻拉开门,钻进男孩儿被窝,两人对视一笑,是纯洁的笑意,老人还是发现了,并且连夜赶走了男孩儿。
像所有天真而充满了正义感的年轻人一样,男孩儿慷慨激昂的说:为了满足你的私欲,把她和世界隔开这么多年是不对的,你应该让她回到她该去的地方,我会找到她的父母,接她离开。
男孩儿被赶走后,女孩儿和老人的矛盾激化了,老人迅速的撕掉挂历,锯掉床腿儿把两张床合并成一张,但女孩儿并不就范。
过了几天,男孩儿雇了只船来到大船并且出示了一张寻人启事,声称要带女孩儿离开,老人愤怒了,举箭射去,男孩儿轻易的避开了,当然,最后避无可避时女孩儿站在他面前愤怒又绝望的望着老人,老人颓丧的地低下头。。。。。
男孩儿说:替我卜一卦吧,我要问一问,女孩儿究竟是该留在这里和你结婚还是该和我一起离开,老人很诧异很伤心的上了小船,第三次卜卦开始。
这时,我的心开始揪起来,因为老人完全可以借此机会将女孩儿射杀,而且他眼中似乎也现出了杀气,两箭射完了,他仿佛下定了决心要一箭射穿她的心胸,这时男孩儿摇动秋千绳让女孩儿坠落水中,如果男孩儿不这样做,他会不会射死女孩儿?
这又是个让我想不通的问题。
结果是很显然的,但是严格遵照仪式,女孩儿耳语告诉老人,老人又耳语告诉男孩儿,这次答案不用猜,他们可以离开了。
老人呆坐在船仓,女孩儿也有些依依不舍,男孩儿说:在这里时间长了,离开会有些不舍,但是你还是应该出去。
第二天,他们驾船离开,然而小船的锚绳的另一端已经套在老人的脖子上,这令我想起了《漂流浴室》中那枚钩在男警察嘴里的可怕的爆炸钩,船开动了,绳子越来越紧,老人呼吸越来越困难,他后悔了,或者这本就是他的一个阴谋,令女孩儿愧疚的阴谋,他拿起手边的刀准备割断绳索,这是一个考验,如果他割断了,船就会开走,而男孩儿女孩儿都不知道这件事,如果,他没有割断,那多半他就这样死了,女孩儿会为此愧疚终生。
最好的结果,女孩儿发现了然后死心塌地的返回和他生活在一起,果然,是最好的结果,女孩儿驾船回来,看到奄奄一息的老人,在此之前他藏起了小刀,看到这里我对老人很鄙视,等于以他的江湖经验欺骗了这俩小孩儿,做出这个姿态:你离开我就死。
女孩儿默默地扶他起来,他又故意咳嗽两声,很可怜的样子,后来的事儿越发出乎我的意料,男孩儿呆呆的看着女孩儿给他洗澡擦拭身体,二人着上礼服,开始举办韩国传统的婚礼,井井有条,不疾不徐,男孩儿就这样见证了二人的婚礼。
婚礼结束了,老人载着女孩儿缓缓的离开了大船,渐渐的消失在男孩儿的视野中。
老人毕恭毕敬的除去女孩儿的衣物,很显然,他们要施周公之礼完成婚礼的最后一项:洞房。
如果真就这么洞房了,那金基德也就成了个三流的艺术片儿导演,即便把人体拍的很美我一样会鄙视他。
事实上,脱到剩下一袭白色的内衣时,老人便停了手,回到船头,又开始拉琴那把由弓而变化而成的琴,一派平安喜乐,安静祥和。
女孩儿在琴声中缓缓睡去,看着熟睡的女孩儿老人停止拉琴,将箭又一次对准了女孩儿,我的心再次揪起,难道又要射死她?
老人的箭缓缓地移开目标,转向天空,嗖的一声,箭射向了天空,然后,老人放下弓,双手合十跳进大海。
我操!
看到这里不得不再叫一声牛B,因为完全没有料到,也没有思想准备。
可是,我并没有想到虽然只剩五分钟了可一连串的牛B还在后头。
小船像个记路的小狗又神奇而熟练的漂向大船,越来越近,男孩儿已经不知道该怎么反应了,突然之间的经历了太多荒诞让他手足无措,然而它也不知道,更荒诞的事儿还在后头。
小船漂近大船时,女孩儿突然醒来,翘起双腿,身体迎向虚空,咿呀的叫起来有些痛苦有些甜蜜,仿佛无形中身上多了个男人在和她行那周公之礼。。。。
然后,嗖的一声,一只箭落在她双腿之间,箭头指处是一抹处女的鲜红而这箭正是老人射向天空的那只,就这样他们用“神交”的方式完成了作为男人和女人的第一次轮回。
而我也终于悟到,原来,老人搭箭对准熟睡的女孩儿并不是要射杀她而是告诉那支箭一会儿它将要完成的仪式。
这时我已经震惊到连牛B也喊不出来的地步。
比我更震惊的是那个男孩儿,因为他看到女孩儿容光焕发的坐起身她已经不再是女孩儿了,眼神不再青春、圣洁而变得成熟、妩媚。
这时我忘记了老人用的那个鬼蜮伎俩而宁可相信老人其实是某种神迹,因此他能过这样简朴的生活几十年能够卜卦能够找到女孩儿并克服重重困难完成这个仪式,这一切都是宿命的安排。
男孩儿和女人乘小船离开,而大船象是有生命一样开始自己缓缓沉没,直到完全沉入水中,小船上的女人对着大船挥手告别,告别她的旧生活,走向未知的新生。
电影结束了,我开始担心,这个10多年没有离开过大海善于用眼神传情达意的女人将如何面对熙熙攘攘话语沸腾的现代社会?
金基德的影片始終飽受爭議。
不僅是因為大尺度的場景,還因其極少的對白,試圖完全用鏡頭語言來敘事從而留下諸多讀解空間,以致對其所設符號的爭論不休。
《弓》在他的作品中,是一個典型利用符號隱喻進行導演表達的作品。
韓業雲是一個非常有靈氣的女演員,她的眼睛足以吸引人。
金基德給了她大量的臉部特寫,甚至是對眼睛的大特寫。
對於金來說,她的眼神不僅可以用來推動敘事,而且早已與湖中美景融為一體。
現代文明的到來打破了略顯怪異的田園生活。
影片的前段,老人與少女過著一種古代田園式的生活,老人期盼著在少女成人這一天舉辦婚禮。
遊客的對白揭示出少女身份—老人領回船上的走失兒童。
顯然,這種選擇既不符合道德也不符合法律。
兩人就在這種帶有斯德哥爾摩的關係中生活。
影片中段,故事發生突轉。
少女愛上了陸地來的男大學生,情慾在她身體內蔓延。
大學生的隨身聽,手機和天上的飛機引起了她極大的好奇心。
金基德用這些符號來象徵著少女內心的轉變。
少女的反叛—現代文明對古代田園宣判死刑。
她引誘外來的男人,與男大學生愈發親密,一切被老人看在眼裡。
當他們接吻時,老人用他的弓箭射向兩人,試圖以此來表示自己的堅挺的陽具。
現代文明的到來勢不可擋,少女選擇離開。
這時,金基德標誌性的自殺/虐方式再次出現,遠去的船勒緊老人的脖子,在其要窒息時,少女出於感情,救下了他。
處女之血暈染文明的黃昏。
婚禮舉辦了,完成一系列複雜儀式後,老人持弓瞄准了躺在甲板上的少女,隨後將箭射向天空。
而後,少女在大學生的注視下與老人完成神交,從天際飛來的箭射向少女的腿間,libido噴湧而出。
少女在年輕人的懷間達到了高潮。
與其說婚禮,整場儀式看起來更像是古老而又魔幻的祭祀,這場祭祀是以老人和船為祭品的,箭頭下的處女止血暈染了其象徵的古代傳統文明的黃昏。
题记:势到八九分即已,如张弓然,过满则折。
――――宋·朱熹宇宙有多小,四目相对时只是心愿的缠结萦绕。
人间有多大,两两相望时或许从此咫尺天涯。
所有的事情都是一个过程,就如太极的图形给予我们的启示,有个诗人这样说过:为了永恒,我们告别!
没有人间,没有地狱,更不会有天堂,只有那嫣红洒落,在波涛汹涌里流转,金基德经过多年的修炼已经走火入魔。
他当下的电影已经沦陷于东方的魔法,从情色的角度已经到了化境,所有讨论细节的言论都没有意义,他只有一些散珠,只有岁月之链才能复员。
在《弓》里,东方的佛教思想和西方的恋父情结被导演纠结在湖上,他对于佛的理解从算命的箭射向佛像就可知晓他到了去相存真的境界。
少女的眼神和王祖贤的《倩女幽魂》里的扮相一样的狐媚,少女的眼神充满对于男性的挑逗,这部电影是宗教的?
还是人意?
影片里老人和少女是怎样的关系不太重要,电影描绘的是欲望之海里人的绝对。
我曾经无数次问过男性一个绝对化的问题:当你生了一个如花似玉的女儿,而你的妻子成为了黄脸婆,在没有任何社会惩戒原则的前提下,你会不会对你的女儿动邪念!
许多人一脸正人君子说:禽兽的想法!
是我想法龌龊,还是他们惺惺作态,我无从得志,不过本能的故事民间笑话里的和尚击鼓已经说明?
那么什么让你止步?
《弓》显然解答了这个问题,而痞子王朔也在《顽主》里表明了这点。
弓上紧绷的弦才能拉出动听的音乐,少女从幼时到初夜是一个弦不断拉紧的过程,少女和父辈的关系是充满暧昧的,这是成长道路上她第一次遭遇的男人,在老人颈项的绳索和少女远去的关系里我们看到,金基德直指人心的坚决,作为东方人伦,父亲和女儿的乱伦是被世俗道义禁止的,电影审查制度也会干涉,所以,导演将故事设计成了老人和少女的关系,电影里无数次的洗浴镜头都很纯真,这是一个少女的成长,在父辈目光下慢慢的含苞待放。
电影犹如佛家的偈语,所以导演再一次抽空了存在,在心灵海上的孤岛上营造问题和回答问题。
这是境相而不是实在,去探讨情节是否合理是小看了导演的雄心。
此片给我美感和震撼的是少女秋千和射向佛像的箭,这个充满韩国风情的段落让我想到了中国张艺谋导演馆惯常的伪民俗,我觉得在韩国影坛金基德是个聪明人,他深知讨巧的方法,而林权泽就如他的削发明志一样对于他们文化的贡献是巨大的。
景是为了境而造的,那段老人走后少女中箭的镜头无疑是成长的仪式,洁白的裙子和那玫瑰般鲜红让将要带走他的男人知道了这样的穿透就是小小的锚却扎得很深。
船为什么沉了,它代表着少女时代的结束,拿弓做乐器表示着父辈和少女的关系,他是父亲手中呵护的道具也是保护少女抵制入侵的武器。
金基德辨正地处理着人类基本关系,极简主义美学的风格让夕阳下的大舟小船笼罩在悲情之中,景色在他的影像中布满了宿命的沧桑感,水载舟亦覆舟的主题在弓和弦的关系里叠加。
一切只是念起念落,古典的民俗和风景里在心灵里建起精神的家园。
父亲的宿命在于送别,当女儿婷婷玉立的一刻就是被人虏走的之时,这对于春花秋实园丁而言何尝不是一种撕心裂肺的苦痛,所以,为了拒绝痛最好的方法就是死亡。
金基德没有一丝的掩饰,他撕裂了所有禁忌,只有赤裸的存在,在那船上等待解脱束缚的人,这就是那个大学生上船的增长原因。
这是金基德最为色情的一部,他将欲望的张力达到了崩塌的临界点,扮演少女的徐敏贞唇红齿白,性感的嘴唇和充满挑逗的眼神有着野性之美,导演没有让感观刺激成为目光注意的对象,整部电影体现了抑制之美,演员的选择往往决定了观众认同,这个女生确实有着让人想入非非的念头。
在金色的夕阳下,舟在远方……箭是雄心的象征它最终将成为母性之舟的桅杆,没有桅杆的舟是无法远行的,在寓言的电影里读解和你的修为有关。
人声嘈嘈,河水静默!
[img]http://www.cnmdb.com/upload/images/title/2005/06/11/20050611234210_52708_943.jpg[/img]【附录:】《弓(Hwal)》韩国2005导演 金基德 主演 徐敏贞片长 89分钟个人评价:艺术性7,欣赏性8.5(一部另类的情色片,推荐收藏)2005年12月3日 星期六 20时31分 寒鸦精舍独立影评人:卡夫卡·陆KavkaLu版权所有,请勿私自转载联络方式:MSN:[email protected]邮箱: [email protected]
可以肯定《弓》是一部关于占有和爱的影片。
且放下影片所描写事实在现实社会中是否能够成立,且放下老人是怎样的动因使它将女孩在渔船上抚养十年,单就情感上老人方面甚至在扩大到女孩方面,这的确是一部关于爱和占有的影片。
影片前半部分始终洋溢着和谐的气氛,甚至让人有这样的错觉:生活就该是这样,就应该这样和谐并且平静的进行下去。
影片中也无处不流露出这个内在轴心,每当女孩被商船钓鱼的游客调戏时他并不会惊慌,因为老人的箭总不会错过;每夜老人给女孩洗澡时她甚至流露出的美丽笑容,生活本该如此,也许在她的心中;当老人身处险境时,女孩会不慌不忙展现出机智勇敢,即使时常有危险,但这样生活依然保持平和;在算命过程中所体现出来老人与女孩在技巧及情感上和谐总是这样恬静。
总从容不迫的微笑似乎显示了在这个小小渔船——她的全部生活的和谐和平静。
导演在这部影片中营造出了这样一个与世隔绝的环境,小心翼翼的保持着其内部的平衡,一切矛盾的来源都是导演有意只得在这个小小环境中打开的一个通向现实的洞,这似乎也是紧急的影片中一个共同的元素。
这部影片的一个重要特色是导演在影片中可以表现出来的主观价值多元性。
这导致这部影片并没有一般影片的对于是非的粗略认定,在正确与否这个问题上甚至不带有任何作者的价值判断,仅仅是在描述一个事实。
此类手法在电影主体及形式日趋个性化及多元化的今天并不算是个异类,但像《弓》这样彻底地做到这一点的却是少见的。
尤其是在来自现实社会的男青年进入这个孤立于现实之外的世界之后,每个角色之间的价值矛盾愈见尖锐。
对于老人的描写,在影片中有许多细节,比如老人越来越狂躁甚至没有耐心在一天一天的画去日历上的日期;比如老人粗暴的将女孩从男孩的身边带走,全然不顾女孩的想法;比如老人身也将男孩赶下船;老人出外带回嫁妆等等,但同时,导演也蜻蜓点水式的描写了老人的孤独,老人一人在船头用手中的弓奏出悲戚的曲调;老人独自修整船上的机器,将心中的失望和对于原先把握的逐渐失去的失落发泄在机器上,无异于一种极端无助的自我伤害。
对于女孩的描写也是如此,从多方面叙述女孩的性格,并不重点刻画其某一方面。
先前生活在自己小世界中的恬静和和谐,在平衡被打破后对于老人越来越极端的不从及对外面世界的向往对男孩的依恋,一直到最后挣脱男孩选择自己的方式来解决过去与将来的问题,整个过程中导演仅仅是对过程的描述,看不出任何价值倾向。
你能够看到老人在生命的最后时刻还是选择了生但是当他意识到女孩回来之后藏起匕首的细节,也能够看到女孩为了表示对老人独断的反抗而主动对客人投怀送抱的行为,这一切描述都直指一点——人性。
而非停留在截取某个人物的某方面个性以体现并推动某段情节的矛盾的古老套路,这也是金基德的独到和大胆之处。
人性在这部影片中着重体现为中性概念,并无对错之分只有主体之别。
每人都有其立场和思想,每人都有其欲望和诉求。
围绕着每人的利益和要求所产生的矛盾才使这部影片描写和推动情节的动力,在狭小和概念化的环境中这样的矛盾钢架突出和针对化,也更易让人深入其内的体会和感受。
在整个故事结束后你并不会有自己的价值判断,不会说你对某个人物有或喜或厌的态度,而都是一种来自心灵的怜悯,一种与自己同病相怜的怜悯。
这就是导演的高明之处,真正在影片中看到的是人性,看到的是人的本质,甚至你会在里面看到自己的空虚和孤独。
一部优秀的影片,应该做到这一点。
对独立环境的塑造,是导演在其影片中的一个连续性特征。
无论在《春来冬去》《空房间》或是这部《弓》中间,故事的发生都是在一个远离人世的环境中,姑且认为是导演为了情节进行而创造出的一个虚拟的世界。
海,在影片中是一道屏障,一道将这个虚拟世界与现实世界相分离的屏障。
与此相类似,在《春来冬去》中,宁静的湖和身在湖边的门,就是一道屏障,一道将寺庙与外界世界相分离的屏障。
一切矛盾都来自屏障之外,所有不和谐都是来自屏障之外。
在导演眼中,似乎这屏障将一切现代社会的浮躁嘈杂和不和谐都过滤殆尽,仅仅把简单和谐留在这个小小的虚拟世界。
这里体现了导演对现代工业商业社会的基本态度:对于人性本质的忽略和泯灭。
因此,设计出一个简单得近乎原始的,所有情感都不受伪装的世界。
而现代与传统或说和谐与不和谐的矛盾,就外化体现为通过屏障内外有限接触而生出的。
小世界自有其独立的生存法则,并不受真实世界的影响和控制。
在导演塑造过程中,这就相当于一杯晶洁透明的水。
无论弓,或者经书,或者木鱼,一切都自在起和谐中,他们统一起来形成了完整的一个体系,被一道道屏障保护着。
这既是影片发生的合理性背景,也是影片艺术性及深刻性体现的关键。
也就是从这点出发,表明了现实和传统,作者思想和现实环境之间的矛盾。
金基德作为一位韩国导演,显然都东方传统文化有着浓厚的兴趣,这一点在其影片中体现得十分明显。
首先——画,其作品中的意境都体现着明显的水墨绘画气息,无论是山或水或人,无不洋溢至东方古典悠远静谧的气质,我想这点体现的最明显的就是电影《春来冬去》。
远离世俗的众山,众山环抱的一潭镜湖,灵静深湖之中飘动的一座古庙。
这些意向生在一起,心境早已被缭绕群山中的云雾,氤氲湖面的水汽的清幽气息所感染,这仿佛就是一幅随意而至却又不无深意的水墨图景。
对东方传统文化的提取,也是金基德电影被称为艺术和商业成功的重要原因之一(金基德曾宣称自己的影片是面向欧洲观众。
在这点利用了欧洲观众对于东方世界及其文化的神秘幻想。
)其次——死,金基德作品中也流露出对于东方宗教的崇尚,特别体现在宗教中的人生态度和对死亡的认知。
这些观点在其作品中被融入了任务的刻画和塑造中。
《春来冬去》是禅理回归到生命本体时呈现的一种真实,是善与轮回,并从一个侧面表现出了善与真实在某种程度上是可以统一的。
而在《弓》中,老人最后的纵身一跳,体现的正是一种对死亡的直视。
事实上,我并不认为老人根女孩结婚是为了行鱼水之欢,而在更多意义上是为了了却精神上的孤寂,影片结尾时在寂寞中盛大的仪式,就是一种对于自身的祭奠,是一种原始的朝拜。
在这个过程中,老人完成自己久远的一种文化使之应然的心愿,也知道仪式的结束就意味着生命的结束,他所要完成的仅仅是一种精神的交合,一种古老的仪式。
死亡是一种解脱,是另一端旅程的开始。
死是生命轮回的必然,老僧人自知的离去与老人的跳入海面,在这个意义上都是对生命的一种豁达的表现。
再次——玄,作者对东方文化的推崇甚至狂热通过在其作品中对东方神秘主义的描写可以看出。
在《弓》中,老人死后女子与之的神交,甚至一支箭象征着她已经成为女人,以及对于算命的数次描写;在《春来冬去》中,老僧人意志中船不走,它便停留;《空房间》中通过修炼通过手中的眼睛延伸出个体的感官。
都是对东方文化的神秘化倾向描写。
东方文化是一种内敛的自知的文化,注重个人精神的修行和自我修养的提高,是关乎个体精神的哲学,金基德作品中对佛道文化的渲染及对整个东方文化的神秘化倾向描写都是作者对东方传统意识境界的描述,也是作者对自身文化的认识在艺术化之后的体现。
压抑的冷色风格,对这部影片风格及情感基调的概括,也依然延续了导演对另类情感的偏爱。
初稿 05.11.24. 于杭州
我完全无法把将这个故事作为爱情故事来看待。
其中所有的隐喻都指向的是原生家庭 父母 与子女之间的关系:
漂浮在海面上无法前进的船 是一个巨大的子宫。
老人和大船养育了女孩十年=怀胎十月。
日历上每一个打X的日期,是父母对子女养育的成本,而最后那个“结婚”的日期,是女孩将“脱胎换骨”的日子。
船漂流在海上,所有的物资都是老人通过小船补给的,所以那艘可以移动的小船和绳索可以看作是“脐带”。
所以在我看来这是一个在讲述原生家庭的父母,与被他养育的子女之间的羁绊关系:最初的老人 其实在很期待也守规矩的等待那个日子的到来,一天天都划着日期。
女孩很早就懂得了男女之事,所以她会故意去坐在渔船上客人的身旁,等待老人去射箭保护她,在老人给他洗澡的时候,对小伙子投射出诱惑的对视。
但真的遇到危险的时候,她又会通过自己对渔船的熟悉和老人传授的射箭技巧保护自己,这些都是他们默契的体现。
但当女孩一天天长大,遇到了小伙子,老人(父母)彻底失去了对女孩的掌控感。
老人开始想要束缚她,撕毁日历,把上下铺改成双人床,想要加速的到达“结婚”的那一天。
但这些都无法阻挡女孩自我意识和反抗意识觉醒:自己在晚上逃离房间 去和男孩靠近。
甚至拉弓对向老人,把原本匮乏的箭支射向大海。
之后女孩还折断了老人射向小伙的箭支。
最后一场占卜的结果应该是:女孩会和老人完婚,但是也会跟男孩离开。
这是一个三人都无法满意的结果,所以得知结果的那一刻三人都并不开心。
老人觉得如果最终女孩要走,那么结婚不再有意义,小伙也认为既然要走 明天一早就带她走她需要看看外面的世界。
所以第二天一早小伙和女孩乘小船离开之时,女孩第一次踏上离开“子宫”的道路,但老人用那根“脐带”栓住了她。
当然最后那根脐带也由他们二人共同切断。
但女孩感受到了老人的痛苦,还是决定通过完成老人想要的“结婚仪式”来报答他的养育之恩。
所以那场仪式还是进行了。
婚礼结束之后,老人纵身一跃 跳入大海。
因为他也完成了自己的心愿和使命。
但他射向天空的那根弓弦,最后落在了女孩的下体前,在虚空之中,拿下了女孩的处子之血。
(这一段给我太震撼了)电影中每一次的弓做成的二胡拉出来的曲调的弦外之音,都是 一个名为“爱”的曲调。
我不能简单的诠释这首曲子讲述的是男女之爱或者父母子女之爱,我把它称为“爱”这个比较宏观的命题。
每次那首曲调在风中响起的那一刻,都是女孩和老人笑容最灿烂美好的时刻,女孩也能通过扔掉随身听后没有插线的耳机听到那首歌曲来想念海对岸的小伙。
女孩和小伙彻底离开之后,如同完成使命的老人一般,那艘象征着母亲和子宫的大船 坏掉已久的发动机突然启动了,随后也逐渐沉没在海中。
女孩挥手跟大船告别。
这一段旅程仿佛是每一个子女告别原生家庭的必经之路。
父母都希望在养育过程中给你创建一个很安全的城堡,但随后,你最终都要去踏上面对更广阔的世界的旅程,和对原生家庭的告别。
父母之爱,你并不能要求它是无私的,他们都是渴望有所索取和渴望回报和满足的。
我们作为父母和作为子女都得承认和正视这一点,但导演或许想表达的是;但我们也不能因为这样,就否认了爱的存在。
《弓》最常见的海报上,那个奇怪的汉字“弓”,看起来又像是汉字“琴”,难道是刻意设计的效果?
因为电影中,那个标志性的弓,确实还有另外一种功能:琴。
这显然是在象征:爱可以是琴引起愉悦,也可以是弓带来伤害。
在看过《海岸线》、《时间》后,我对金基德的崇拜逐渐回到正常的水平。
《弓》和《海岸线》、《时间》的关系如何?
在我看来,这都是金基德少有的小品类的电影,和金基德之为金基德的独特性关系不大,却毫不影响作为一部小品型电影的闪光之处。
电影中,老人在养护幼女的过程中爱上了她,并千方百计的想娶她为妻,他和她的关系在一片几乎与世隔绝的水上世界里是自然的。
他们一起工作,相互看顾,有时候,老人将弓变成琴,拉出美丽的曲子。
当来自社会的人出现在船上,他们或者邪恶,或者以爱的名义,却同样破坏着这里的宁静。
这个没有背景的老人,在船上的时候看起来像极了大胡子的海明威,他对他的世界的把握和捍卫,又仿佛是《老人与海》中那个倔强而孤独的老头。
他建造起一个完美的乌托邦,并努力去实现,他成功了,即便是以失败的方式。
在破碎的乌托邦面前,他悲情的纵身一跃,天空和大海在一瞬间变得混沌而又透明,最终他以不在的方式宣告自己的妥协和不妥协。
电影中,年轻男子作为社会上来的人,扮演的不仅仅是一个拯救者,还是一个谴责者,他代表社会(包括我们)对老人和女孩的生活进行干预。
他做时候情理直气壮,并且得到作为观众的我们的认同。
在他(我们)的眼里,即便是因为爱,这老人的爱不仅显得自私,甚至邪恶。
他们之间不仅横亘着岁月,还对自由和爱的看法的差异,这种差异显然并不能以岁月为代价自然取得。
老人和年轻人的差异自然在于乌托邦信仰者和现实派的差异,但谁又能否认年龄作为其中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并非简单表达对一个神性世界终将过去的叹惋(电影中射箭卜卦和最后的魔幻现实主义),金基德是否以此来表达一个衰老而孤独的灵魂(或躯体)对爱的渴望与无奈。
衰老(包括与之相匹配的代际鸿沟)和爱的禁忌在文学里有不同的表现形式。
川端康成的《睡美人》用老人对休眠中少女的身体的亲近,用私语的方式表达了对爱和岁月乃至世界的绝望,如正在腐败的肉体接近少女的方式一样隐秘而悲伤。
《洛丽塔》说的是对少女的禁忌之爱,纳博科夫想说的除了对自我的不可规约的宿命感,那个年长的以父亲的角色出现的老人在爱情面前,难道不是一样的有岁月的惶惑?
《弓》中的老人那未曾以肉身实现的性爱,显然同时有《睡美人》和《洛丽塔》的成分在内:老年肉体对青春肉体的亲近的禁忌类似《睡美人》,而老人与女孩之间的父女关系,老人以监禁的方式占有的爱及解脱的不可得,和《洛丽塔》则如出一辙。
老人最终以死亡为代价,以放手的方式(没有将代表男性性器官的箭直接射向女孩,而是以一种神性的方式出现)实现了这种亲近,仿佛是金基德《春去秋来》中的神性光辉,又仿佛是源自东方神话和拉美魔幻现实主义的共同传统。
这大概是作为导演的金基德所能为老人做的唯一的事情了。
有一天我们都会衰老,那时候,世界将会怎样?
即便我们年轻,我们就一定能亲近我们想亲近之物吗?
金基德这个明显假想出来的故事,有时候会因为其过分神性和纯粹,变得虚妄,并迫使我们看到故事背后的或有的深意。
老人作为虚构的人物,仿佛除了年龄之外,更容易靠近的方式是把他想像成命运中的我们的无力感的拟人化。
这样看来,《弓》甚至不是一部有关爱和禁忌的作品,而是一段有关孤独的琴声。
在琴声里,我们的肉体和灵魂得到暂时的安歇,并最终不得不以弓的方式决绝或者妥协。
《老人与海》中的老人在小说中成功了,创造它的主人海明威在挣扎了一辈子后选择的方式是决绝还是妥协?
我们甚至不能以《睡美人》或《洛丽塔》的方式表达自身,我们除了叹息,在任何行动之前,就已经由内在于自身的社会规范向我们提出警告。
《弓》中,老人同意放走女孩的同时,将绳子套在自己的脖子上,小船越走越远,绳子勒得老人眼花闪烁,最后的一刹那,他忍不住想用刀子将绳子割断。
女孩回来后他将割开的绳子藏起来,偷偷将刀子藏在席子下面。
他抱着女孩的时候,有些欣喜,有些庆幸,更多的怕是惭愧。
就像我们好不容易鼓起的勇气,也面临软弱的窥视,我们的渺小超过我们的想象,我们有时候也会忍不住将套在我们脖子上的理想之绳用刀子割断。
和《海岸线》的个人性(作为军人的金基德)相比,《弓》里体现了更多作为导演的金基德的东西。
作为一部小品性质的作品,其含义繁复(而不是深刻,因为他的思想和表现手法早就在文学上有更精致的表现),却以一种纯粹、透明的方式带出。
其画面的色调、叙事的节奏、故事的加工(剔除无关的一切,使小船、大海、社会、人物之间的关系高度纯粹)仿佛一杯精致的水,任阳光给它不同的角度和颜色。
甚至,即便作为一个一杯不会反射出彩虹的水,它也已经足够美丽。
两年前写的:老人与少女蔚蓝大海。
一艘船静静停泊在海上。
没有人知道这艘船从哪来,飘了多少年。
没有人知道船上这位老人在海上生活了多少年。
也没有人知道他过去的故事,曾经历了多少沧桑。
与他相依为命的是位少女。
在她六岁时收养了她,到现在已经过了十个年头。
十年里她从未离开过这艘船。
她清清秀秀的,不算太漂亮。
不施粉黛,明眸皓齿。
两片厚嘴唇,饱满红润。
穿着鲜红裙子绿色外套,这样俗气的装扮却让她非常好看。
大船旁停靠着一艘小船。
老人开着它出去载游客来大船上钓鱼观光,再送他们上岸。
他们付给他钱。
然后他从城镇上购回一些生活用品。
有一天,他给她买了一对红色绣花鞋。
放进衣柜里。
古旧的衣柜,上面印了数尊印度佛像。
还有衣柜上摆放的一些用具,也都古香古色。
这些东西不知道是从哪个年代遗留下来的,来自何方。
晚上,她脱光了身子坐在木盆里。
老人蹲在她背后,认真地帮她擦洗。
然后拿一块粉黄的浴巾给她裹上。
房里有一张上下木床,老人睡在上层,她睡下层。
她穿着睡裙睡下了,露出半发育的胸,修长白皙的腿。
老人走了过去,把被子盖好。
然后走出去,在如水夜色下拉扯一把弓型二胡。
苍劲,悲凉,凄美......与夜同醉。
一天结束前,他会在挂历上用红笔叉掉当天。
翻了翻日历,5.12那天,用红笔画了个心型,里面写着"结婚"。
现在是2月。
叉掉日期后他爬到上床躺下,从上床伸手到下床,摸索她的手,紧紧地握着入眠。
每晚如此。
早上,朝阳初升时,他开着小船离去。
她睡醒了,坐到餐桌前。
掀开那块薄布,是一桌子饭菜。
她吃了几口,跑到甲板上用望远镜眺望老人远去的身影。
抿嘴微笑。
秋千与弓箭来客总会找老人算命,因为他算得很准。
他不仅算得准,而且算命的过程也非常奇特。
他在少女的手上系上两条彩带。
然后少女坐到从船檐上垂下来的一架秋千上。
在水面上来回荡着。
秋千侧边是裸露一半的船舱,上面是彩绘印度佛像。
老人站在不远处的小船上,拉开弓,穿过来回飘荡的秋千和少女,将三支箭射向彩绘图案上。
少女面露微笑,轻飘飘地来来回回,毫毛无伤。
却叫来客直为她捏一把汗。
少女抽出三支箭,捏着它们走向老头。
对着他耳语,然后老人再走到客人身边,悄悄耳语。
当事者有大惊失声者,有哈哈大笑者。
但每当同伴问其,老人说了什么。
他们总是不会回答的。
有次,来了两位游客。
唤少女过来,毛手毛脚地问东问西。
不远的高处,老人拉开了愤怒的弓,剪稳稳地射在他们身旁的甲板上。
男人惊恐。
还有一次,两位男性游客在船上拍照,见少女倚在船边便抓拍了下来,然后叫她过来会下看。
其中一位抓了刚钓上来的鱼从她胸口扔了进去,然后两人假装伸手进去找寻摸索。
少女愣了一会,随后狠狠掴了那人巴掌,跑开。
老人再次拉开弓,狠狠地教训了他们一番。
谁料两人不服,伺机将将老人放倒,用粗麻绳绑在甲板上。
然后走进房内,准备对少女下手。
少女机警地跑开,绕来绕去,他们总追不到她。
脱身后,她取下了那把弓。
露出天真的微笑,拉开弦。
每人的左大腿上各自中了一剪,鲜血直淌。
他们俩的结婚礼服,红缎子的,蓝缎子的传统韩服。
老人都准备好了。
锁在衣柜里。
少女与少年(1)有一天,他来了,和父亲还有一群游客一起来的。
她一眼就看到了他。
他也看到了她。
相视而笑。
高高的单眼皮韩国少年,帅气,笑容温暖,眼神干净。
少年戴着耳机,站在船上听音乐。
她走了过来,笑得很灿烂,牙齿洁白。
原来她是有酒窝的,以前从未见过她这样的笑。
他取下耳机给她戴上。
他问她多大,是否上高中,老人是否爷爷等等。
她都不作答,一直快乐地笑。
老人的脸在玻璃后面若隐若现。
他的眼睛瞪得很大,他感到担忧,心痛和嫉妒。
他就快成为他的妻子。
于是,他又是拉开弓。
剪嗖的落在他面前。
少年惊惶不解。
女孩怒瞪老人。
第一次,她对他产生抵触情绪。
夜里,她坐在浴盆里,老人在背后擦洗。
睡在隔壁上层的少年听到动静,爬了起来。
隔着玻璃窗,他看到了赤裸的少女。
像一朵洁白粉嫩的小花朵,沾了好些清晨露珠。
他惊愕,呆了,目光久久不曾移开。
她抬头,也发现了他。
但她并不慌张。
不时抬头微微笑。
认真擦洗的老人并未察觉。
第二天走的时候,他把耳机和MP3留给了她。
于是,她喜欢极了,戴着它,一直聆听。
老人走了过来,不由分说地将耳机夺下,将MP3狠狠摔在船板上。
音乐嘎然截止。
女孩非常生气,狠狠地瞪着他。
他看了她几眼,垂头走开。
这个夜里,在挂历前,他偷偷望了眼熟睡中其实是佯睡的少女。
飞快地连续地,叉掉了四天的日期。
在此之后的每晚,他都要多划掉几天。
他是如此地迫不及待,如此地害怕失去她,如此地自卑。
(2)很快地,少年随着大家又来了。
她站在船边迎接他。
伸出手,将他拉了上来。
老人拎了一只公鸡和母鸡上船,空不出手来爬上船只好只靠双腿努力爬上来。
少女漠视。
船上有许多颜色各异款式不一的沙发,供游客垂钓用。
面朝大海放置着,阳光洒落下来。
少年独自坐在沙发上。
女孩拿了个自制的传声收声的玩意贴在耳旁一边听一边朝他走了过来。
少年满心欢喜地看着她,掏出手机拍下了她的模样。
也拍下了他俩的模样。
老人又取出弓,拉开了弦。
对准目标,这次并不是为了恐吓。
被少女发现,将少年一把拉开。
箭不偏不倚地射在沙发座垫上。
他连续放箭,少年似乎无逃路。
这时少女跑了过来,用自己的身体挡住了他。
她坚毅无比。
双眼无声地责怪老人。
老人愣了,黯然放下弓。
夜里,少女与少年无眠。
他在翻看手机里拍下的他们的照片。
少女悄悄起身,爬进他与他们同睡的房间。
然后悄悄钻进他的被窝里,轻轻抚摸他的唇。
少年惊喜。
两人就这么躺着,对视着。
他抚摸她的脸,想吻她红润的唇。
但还未触及,门却被推开了。
老人醒了。
他简直不敢相信,他也不愿相信。
他狠狠地少年推出来,赶到小船上送他走。
少年叫喊:你有没站在她的立场上替她想想?
不要再软禁她了!
我要去找她的父母,带她离开!
老人一言不发。
少女静静流泪。
次日,老人对其余游客统统示以弓,把惊慌的客人全都赶到小船上一并送走。
他已经失去耐性,毫无安全感而言。
他将3月4月的挂历疯狂地撕扯了下来。
将上下床拆掉,合并成一张大床。
留守与离走少年真的来了,独自雇船而来。
他说:我找到她的父母了,十年里他们一直在找她。
然后从口袋里掏出一张寻人启事,上面的照片是少女六岁时的样子。
他给老人看,却被老人一把抢了过来,用力地揉成一团,扔在船板上。
少女拾了起来展开看,却依然淡淡的。
兴许父母于她而言,已经淡得面目模糊,形同陌路了。
老人才是他相依为命的真正的亲人。
少年继续说:十年未曾离开,对她而言有多么残忍!
但她有自由去看看外面的世界。
我要带她走。
老人依然不语,从他的眼睛里可以看出他有多么不依和不舍。
少年又说:你帮我算命吧,看看是她跟我一块离开,还是跟你一起相守。
于是秋千又开始在水面飘荡。
少女依然安然端坐在上面,但失去了以前的自如,变得凝重。
这三支箭,是老人平生射得最为艰难的。
老人抽出了第四支箭欲发。
船板上的少年一看不妙,一把拉住了秋千,少女落水,他将他拉了上来。
依然是少女取出箭对老人耳语,依然是老人对要算命的人耳语。
这一次的卜算结果,是少年带着她离开。
老人将衣柜打开,赌气似的将婚礼服和绣花鞋全扔到船板上。
然后一屁股坐下,低头不语泪光闪闪。
小船徐徐启动。
少女坐在船头,回首,定定地望着老人。
少年也隐隐不忍。
对老人喊道:我知道十年的养育之情,一朝舍弃对你来说不易。
小船行走了一小段,却怎么也不能前进了。
少女突然想起了什么,回过头一看。
大惊失色。
牵放小船的那条绳子在大船这头,被老人结了个套,他将脑袋套了进去。
这时,他与小船发动机的力量死死对恃着。
他被麻绳勒得就快断气。
肉体与精神的双重痛楚,让他老泪纵横。
但他却突然清醒了,摸出一把小刀,割断绳索。
少女也在小船上割断了绳索,飞快地开了回来。
看到他的模样,少女也泪流满面,两人抱头痛哭。
少年驻在一旁,无语。
婚礼与葬礼老人和少女就在当天举行婚礼。
散落一地地婚服被他们一一拾起,穿戴整齐。
少女的长发被盘了起来,插了一根美丽的簪子,戴了一顶红色绣花小帽,脸上贴了三个红色小圆点。
老人的一身宝蓝仙鹤图案的明服,头戴官帽。
一下子年轻了许多。
仪式举办完毕,他们开着小船远去了。
海那边的那边。
仍有未完的仪式。
少年好似透明人,默默地看着这场仪式。
他们远去了。
他俯下身子解开了脚边那只被绑住脚的母鸡,它抖了抖身子,去啄米了。
又用手拍打旁边那只公鸡的脑袋,像责怪老人一样。
随后也将它的脚松了绑,它也去了。
小船上,新人对坐。
他吻去她眼角边三颗他画上去的彩色小点。
那点儿似乎是处子的象征。
他解开了她的婚服,剩下一身纯白的棉裙。
他也解开了他的婚服,剩下一身粉色的长衣裤。
他站到船头,拉起了二胡。
她渐渐睡去。
曲终,他拉开了弦。
对着她的身子,然后移开,将弦射向天空。
接着,他纵身投入海里,再也没有上来。
无人驾驶,小船却在飘荡,慢慢地飘到大船身边。
她仍在熟睡,但却突然翻了翻身。
身体上下起伏,呼吸急促,表情异样,像是与人交合。
突然,横空飞来一支箭,重重地射在她的一双大腿内则中。
她的动作越来越剧烈,神情非常不安,叫喊声越来越惨烈。
箭尖,慢慢渗出鲜血来。
一大滩。
老人似乎化身为弓。
少年站在船板上,惊愕得不知所措。
少顷,他跳下船,将她紧紧抱在怀里。
少女渐渐平息,安静了。
她醒来后,温暖如春。
这时,大船,正在缓缓下沉。
海水一点点地漫过船舱,漫过彩绘佛像,漫过甲板,漫过沙发,漫过洁白的帆...那曾经泊船的地方瞬间平复,海面平滑如缎。
仿佛也是一场仪式,悲壮,朴素,沉重。
老人与少女演员在剧中无一句对白,入木三分,可谓功力。
茫茫大海,苍凉二胡与优美吉它在月下共鸣。
声声泪下。
弓,离弦即乐,上弦即弓。
似弓非弓。
我觉得这部电影相当恶心一个在船上被禁锢了10年的少女,无法得到她原本应有的生活,没有父母,没有学校,没有同伴,只有什么?一个恶心的老头和一群歪念头的钓鱼客。
老头并不是养她并不是把她当女儿或是孙女而已为了和她结婚,多么恶心!
遇上少年,装可怜,动粗,自杀最后一刻又后悔,博取同情,最后还要来一个 灵魂交合 从精神和肉体上侵犯少女,恶心!
毕竟十年相处,少女被骗同情老头我觉得情有可原,总是一脸风骚看着所有人我就不理解了,最后一段还一脸享受的样子,恶心!
我可能欣赏不来这样的艺术片,但是看到这些讴歌这段“爱情”,替老头辩护的评论,实在忍不住了,你们都是斯德哥摩综合征吗?
恶心!
还是很变态,不过那个女孩的确很漂亮
!
固执的老头;诡异的微笑;愤怒的弓箭;超现实的结局。好变态啊!
别他妈给我扯爱情,别他妈给我扯孤独。你这么大年纪不他妈找个老太太填补空虚怪的了谁?这锅孤独不他妈背。鸡巴爱情,这他妈算爱情?这算强奸!老子以后再也不看金基德了,真他妈让人恶心。养了十年就为了满足自己的性欲?金基德脑子被驴踢了吧
一贯的手法,一贯的反传统。
竟然译作情欲穿心箭,汗……
要有怎样一颗变态的心,才能唯美出这样的极致。
挺莫名其妙的片,我承认我不喜欢金基德的片。
那个用笑表达一切的女孩。。。
画面很美但是看完很压抑 很难过
装了好大一个b。
太恶心人了
再也不要看金基德了,也不要王家卫,也不要蔡明亮。做作到极致
3.0从这部电影可看出金基德是一个很有想法的导演 (自作聪明、龌龊、艺术感、假诗意...)
最後那段婚禮看得我心驚肉跳……
漂流欲室➕春夏秋冬又一春。三部都是水中的船/房子/寺庙。都有人类最纯的某种情感…还有鱼钩…但这部都没有前面的残忍。我还不理解这部里面的弓和箭,弓象征阳具,这种老男人对年轻女孩的占有欲…………不是变态是什么?
结尾 结尾
配乐美,真是太爱金基德了!
力与美宛如紧绷之弓,我愿如此,直至终老...
1.控制欲与叛逆;2.人人皆有贪欲;3.性爱独角戏,那是两个世界的交媾;4.来自过去时空的箭;5.主角得了说句话会死的诅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