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之后

After Yang,向杨说再见

主演:科林·法瑞尔,朱迪·特纳-史密斯,曾晶莹,贾斯汀·闵,奥拉·卡西迪,里特奇·科斯特,萨莉塔·乔德霍里,小克利夫顿·克林斯,Ava DeMary,Adeline Kerns,Ansley Kerns,海莉

类型:电影地区:美国语言:英语年份:2021

《杨之后》剧照

杨之后 剧照 NO.1杨之后 剧照 NO.2杨之后 剧照 NO.3杨之后 剧照 NO.4杨之后 剧照 NO.5杨之后 剧照 NO.6杨之后 剧照 NO.13杨之后 剧照 NO.14杨之后 剧照 NO.15杨之后 剧照 NO.16杨之后 剧照 NO.17杨之后 剧照 NO.18杨之后 剧照 NO.19杨之后 剧照 NO.20

《杨之后》剧情介绍

杨之后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杰克(柯林·法瑞尔 Colin Farrell 饰)和卡雅(朱迪·特纳-史密斯 Jodie Turner-Smith 饰)收养了名叫米卡的华裔小姑娘,为了米卡能够接触属于自己种族的文化,杰克购买了仿生机器人杨(贾斯汀·闵 Justin H. Min 饰)。之后,杨成了米卡最好也是最信赖的朋友,同时也成为了这个家庭里不可或缺的一份子。 随着时间的推移,米卡渐渐长大,而杨也因为零件老化等问题,机能发生了故障。杰克想要找人修好杨,但因为杨是一款“二手”的机器人,所以自然没有任何的售后保障。杰克通过特殊的手段获得了记录了杨自出厂以来全部记忆的内存条,在播放这些画面的过程中,杰克发现了杨的一些不为人知的记忆。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锦绣南歌枪口蝴蝶树龙城小仵作前男友成了我上司幸福路上大蛇4:迷失世界罪证子弹3生殖细胞第二次人生假面骑士×假面骑士W(Double)&DecadeMOVIE大战2010班上的女同学,我全部都喜欢凛冬边缘卧底肥妈3:绝地奶爸天山紧急出动家有九凤播种的旅人华莲的光辉欺凌游戏传颂之物饥饿游戏3:嘲笑鸟(上)热血军旗地狱犬一个人的捉迷藏了不起的薄伽丘转生贵族凭鉴定技能扭转人生狗不穿裤子玫瑰行者最长一梦猎龙飞船战鼓擂

《杨之后》长篇影评

 1 ) 假如小津安二郎拍科幻片的话……

人工智能是科幻片中屡见不鲜的题材,从20多年前斯皮尔伯格的《人工智能》成为划时代的标杆之后,不少导演都在这个题材上推陈出新,从斯派克·琼斯的《她》到亚历克斯·加兰的《机械姬》,再到去年柏林电影节获奖的《我是你的人》,令科幻片展现出与别不同的面貌。

最近又有一部名为《杨之后》的作品继续给这个题材注入崭新的血液。

影片导演是出生于韩国的郭共达,他之前凭处女作《在哥伦布》俘获了不少影迷的欢心。

《杨之后》是他的第二部长片,入围去年戛纳电影节“一种注目”单元。

这位擅长拍摄影像论文的导演首次接触改编科幻小说,影片讲述在未来世界,一个跨种族家庭的人工智能机器人意外损坏了,父亲在把机器人拿去维修的过程中,发现它身上的秘密……

▲具有人类意识的智能机器人核心角色——智能机器人在一开场没多久就宕机了无法重启,关于这个角色的重要情节以回溯的形式展开,而这种回溯并非完全依赖家庭成员的回忆场景,而是来自男主角提取查看机器人内存条的画面。

类似的题材很可能会在这些记忆上大做文章,比如间谍阴谋论、人性阴暗之类的话题。

然而,导演却反其道而行之,并没有跳进这种惊悚类型的套路里,而是在这些记忆片段里引出不少引人深思的话题:亲情、死亡、亚裔身份和东方哲学等等。

影片展示了未来社会中新颖的家庭组织形式:不同种族已融为一体,白人父亲、黑人母亲、领养的中国女孩,而且机器人和克隆人也可成为家的一分子。

这种关系的描绘在并非首次出现在同题材影片中,以往的人工智能往往以亲情替代品的角色出现,比如《人工智能》里的小孩、《她》里的魅力十足的系统女声,人类与人工智能难以跨越界限而建立起亲情联系。

不过在这部影片里,智能机器人“杨”并非是弥补家庭关系或感情缺失的定位,他除了照顾女儿生活,还负责传授文化知识,与女儿保持着亲密的关系,甚至后者还亲昵地称之为“哥哥”——女儿成长中必不可少的角色。

▲跨域种族和物种的家庭相比之下,父亲的心思较为复杂,他一开始将“杨”当作是一件家居智能用品,甚至从他排斥邻居克隆女儿的表现得知他对非人类物种的歧视。

然而,他却在维修“杨”的过程中接触到他的记忆片段,渐渐扭转高傲的人类心态。

从“杨”记忆中那些富有诗意的空镜头画面中,男主角和观众了解到,他不限于完成日常的程序设定任务,还对人类和周遭环境充满了好奇心。

剧本由此引出人工智能是否有独立意识的探讨,“杨”不仅是记忆的载体,还从中逐渐习得人类的各类感情,并将这种复杂的内涵据为己有、予以亲身实践。

“杨”多年前服务过一位老妇人的家庭,彼此建立起深刻的关系,老妇人死后多年,他找到老妇人的克隆孙女,并对克隆女孩产生依恋的感情。

撇去这些老生常谈,这位导演还在跨文化与亚裔身份层面上引出思考点。

最明显的莫过于用植物的嫁接技术来隐喻亚裔的身份,深入浅出的类比易于理解。

而大量东亚文化的象征符号,从室内设计布局、服饰穿着,到餐厅的食物等等,洋溢着浓郁的日本东瀛风情;关于茶文化和蝴蝶标本这两处则是抓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粹,前者在茶的味道上挖掘出与时空密切联系的记忆,而后者则是生死轮回的哲学观,“死亡不是终点而是新生”,这种富有禅味的观点与影片的美学风格彼此契合。

也许是导演的亚裔身份所致,他成功地将神秘的东方哲学观点与恬淡的美学风格嫁接到这个西方科幻题材之上,诞生出所有物种和谐共存的奇妙观感。

低饱和度的色调、严谨的构图、间离的摄影、舒缓绵延的节奏,合力谱出一种暧昧的时空感觉,这种东亚思维对未来世界的感知与构建给我带来异常亲近的感觉。

更不用说采用了坂本龙一的配乐、莫文蔚《盛夏的果实》的大提琴版本、岩井俊二作品《关于莉莉周的一切》里的英文歌,使故事染上了伤感而梦幻的色彩。

随着“杨”的记忆为家人所了解,人类和智能机器人的亲情关系显露出来:“杨”的离去并不是仅仅意味着一件智能家居用品损坏而已,因为他承载了家人彼此互动的记忆,而且他本身已具有不可忽视的人类意识。

准确的说,他的离去与任何一个家庭成员的离世都有着同等份量的意义。

从这角度来看,这个科幻题材的表现力得到意想不到的提升,甚至可以说,这很可能就是小津安二郎想拍摄的科幻电影。

 2 ) 好莱坞怎么会有这样气质的电影!

老天奶,我刚看了after Yang(杨之后),简直震惊了,怎么会这样,A24说英文的电影,看到男版的青春期的我自己,哈哈哈哈。

就是中国观众里,也不是都能get到里面的微量元素吧?

感谢大制作公司能投资这样优美的、慢节奏的、subtle的电影。

郭敬明、岩井俊二,看好了,你们亲手喂养的疼痛男孩,长大了,在美国拍出了这样的电影!

哈哈哈哈莫文蔚,你的盛夏的果实,“回忆里寂寞的香气”,被大提琴拉出来做成了电影配乐,很美很美的!

中国传统文化里唯一拿得出手的爱情故事梁祝,双双化蝶。

但是,思考蝴蝶本是人类的天赋,而因为不实用,于是人类不思考蝴蝶了,只是编进了机器人的编程。

人类不如机器人会思考蝴蝶了,正如美丽新世界里人类不如野蛮人有脾气了。

我又想到气质很像的其她电影,比如天鹅挽歌。

这部电影也像男版的《千寻小姐》,主角气质非常像。

这是毫无有毒的男子气概的电影,疼痛男孩是这样的,做个过客,忠诚,重感情,爱自然,思考蝴蝶,小身板,无害的笑,听莉莉周。

这片儿为啥在国内不火?

是因为有损中华男儿的男子气概?

还是因为男主妹妹(大概)是来自中国的女弃婴?

喔老天奶,我一直认为,电影就应该是这样的。

如果手机有记忆有感情,可能就是这样(我一直用的手机就是refurbished的,便宜),一张张live photos诉说着前任主人的故事!

 3 ) 写太多,只能发这里了?

因为教授有参与制作主题曲,什么也没多想,就看了。

按照往常一样,不看影评,不看故事简介,用第一感受去接触。

没想到如此伤感,光影调色都是喜欢的,音乐就更不用多说,中间出现的「盛夏的果实」提琴版本非常惊艳,可惜原声并未收入,也找不到音频。

翻找零碎记忆那些短暂的瞬间,仿佛自己也在翻找着,配合教授钢琴曲的那一幕一展开,眼泪一涌而出,就像许多丢失了的回忆,在那一瞬间都回来了。

反而我是羡慕「杨」的,可以随时回忆起那些远去的过往,那些人。

给你爱的人多拍照片多录视频留念吧,还有自己。

唯一最让我看的出戏的是,女儿叫MIKA(美香)~明明设定是中国人身份,为何是日文名字?

不太懂。

也许导演有用意?

「杨」的扮演者跟导演是韩国人,家庭设定也是白人,黑人,黄人组合,是故意让我们抛开这些固有的思想吗?

maybe?

我很喜欢这部剧~PS:很巧合的是,最近我看的另一部「弹子球」也是这个导演的,好有缘分!!

 4 ) 关于摄影思路的一个点

I'm fine if there's nothing in the end.对我而言,影子是串起摄影逻辑的一个点。

人类和机器,室内和室外,同一个人的不同心情,都会在倒影中显现。

程序设定或者是自主意识,人类 - 机器人位置的互换:常理中心有隐藏的人类其实多是坦诚,

程序坦诚的Yang却偶尔恍惚(流泪),

比人类更“人类”无论人类或者机器人,镜子中的虚影,总是比真实世界的主体更单纯,更真实,更通透。

在片中,Jack在镜中想明白了很多事:

Yang在镜中确认自我意识的多样性:

片中一个永恒的倒影元素,是一棵“世界树”,无论环境如何变化,始终枝叶繁茂,永恒的存在吧。

另外这种影子,重叠并不止限于画面,多处对白的重叠,是我目前为止见过最合理,最诗意也最适宜的方式,可以做情感的加强,可以做动作的交代,也可以用作关键台词的强调(印象中Yang重复的台词只有一句)。

平静的对话掀起心中的波澜,确实厉害。

镜头运动几乎没有,为构图让步,具体方式有很多“在哥伦布”的影子,但是明显这一部DP部门的阵仗大很多,光影上遮/挡为主,大面积补密度,曝光非常足,后期做暗。

DI部分暗部信息压缩非常多,快赶得上“降临”了,颗粒进一步抹平了高反差边缘。

 5 ) 郭导的片子真的都很绝

真的很好看,很绝。

其实我看到后半段的时候,才突然意识到这就是在哥伦布的导演拍的,难怪呢,难怪那么多相似之处呢。

摄影很绝,构图很绝,画面很绝,镜头语言,美学很绝,看他的片子真的都是到处充满了美学的享受,太美了。

配乐绝绝子,继在哥伦布之后,又一部让我看完之后去搜OST和相关配乐歌曲并狂听的电影,配乐真的太绝抬顶了,真的犹如天籁般空灵神秘。

然后,那首mitski翻唱的歌,以及片子里出现的lily chou的T恤,居然,居然和岩井俊二的莉莉周奇妙联动!!!

我的天呐!!!!!

我要昏过去了简直。

我虽然还没看过莉莉周,但岩井俊二对我的意义也很绝好吗,他的电影的配乐也都很绝很绝很绝的。

以及,这里有一个奇妙的缘分和巧合,看这部电影时,远东电影节正在举办,时隔我那场梦,也整整过去了一周年了。

一些奇妙的缘分回忆涌上心头,像是时隔一整年后的一次call back。

关于那场梦,我有太多想说的,但现在也没什么好说的了。

这片子的很多歌跟去年的很多歌给我营造出的意境是太过于相似甚至相同的了。

片子营造的意境,vibe绝绝子。

真的很绝,我感觉这片子其实需要一定观影门槛和审美水平的,真正能看进去不容易的,因为节奏蛮慢的,也蛮闷的。

但这片子真的很戳我,真的。

以及在片中居然听到了熟悉的旋律,想不起来名字后来一查发现是盛夏的果实,但其实原作是日本的一首歌水色,这是什么样奇妙的体验啊。

作为一个中国人,本身在这部片子里就找到了很多很多自己文化里面的东西,我太自豪了。

what caterpillar call the end, the rest of the world call it butterfly.庄周梦蝶,破茧成蝶的文化典故在这里恰到好处的被引用,概念太绝了。

还有茶道,还有老子的有无相生。

还有梁山伯与祝英台,等等文化典故,都让我感到亲切,友好,即使是从一个美籍韩裔导演讲述出来,更给了我一种文化大融合,世界村的美好感觉。

以及这片子还有坂本龙一的曲子,以及作为一个中国人,我无障碍的听懂了妹妹最后跟哥哥说的那几句话,但电影本身这个时候是没有字幕的,也就是说,如果是外国人的话,这时候是听不懂妹妹跟哥哥说了什么的,只能猜或者去感受,留了个悬念。

但我无比自豪自己作为一个中国人,丝滑的无障碍的理解明白了妹妹最后说的话,我是不是在这部电影里,也重新找到或者回顾自己的文化root呢,我是否也跟着影片,打开了属于自己的memory bank呢。

至于影片的概念也很绝,我都不想多夸了。

影片反映表达的那些东西,我想不是特别难理解,我就不赘述了。

我插句话说说Hailey lu吧hhh 继哥伦布之后,她再次和导演合作,再次和另一位亚男人类精华拍浪漫的拖,我感觉她现在在我心目中快要成为我最喜欢的女演员之一了🤣🤣🤣而且不是那种肤浅的喜欢啊,她身材样貌什么的在女演员里真的不是突出的,但她有自己的味道诶。

以后要是找老婆其实就想找这种的,真的。

以后我也算是小粉丝一枚了,期待她更多作品。

以及,郭导,我算是彻底入坑了。

我真的期待他之后新的作品,他的电影,太对我的味儿了,绝了,真的。。。。。

 6 ) 韩式力量!席卷全球

2022年注定将载入戛纳历史,日前通过无记名投票,德国人艾丽丝·诺布洛赫将在2022年7月1日接替皮埃尔·莱斯库尔成为戛纳电影节下一任主席,任期3年。

从而戛纳将迎来第一位女性主席。

现年76岁的皮埃尔·莱斯库尔是在2015年接替吉尔·雅各布成为戛纳电影节主席的。

艾丽丝·诺布洛赫曾掌舵华纳欧洲分部。

随着电影节女主席的诞生,人们更关注本届戛纳电影节评委会主席人选了,此前有消息称福茂希望是一位女主席。

玛丽亚·歌迪昂和佩内洛普·克罗兹被提及过。

除了评委会主席,影迷们更关注的是主竞赛单元,戛纳主竞赛片单几乎是每个狂热影迷每年的选片指南。

因为这两年的疫情在世界各地的影响不同,各地导演的拍片进度也受此影响程度也不同。

可能会出现一些传说中的片子迟迟不见踪影,也可能会出现多位去年刚有作品入围的导演今年又有新作加入竞争。

也因为这个原因,今年戛纳主竞赛单元的片单让外界有了更大的预测空间,而随着公布片单日期的临近,外界的预测也似乎愈加……戛纳电影节将于5月18日-5月28日在法国戛纳线下举行。

明天4月14日公布最终入围片单。

在名单出炉之前,我们来回顾去年入围戛纳“一种关注”单元的新片,来自韩国导演郭共达。

影片改编自短篇小说《向杨说再见》,讲述一对美国夫妻找来了一个机器人助手“杨”,照顾收养的华裔女儿Mika。

豆瓣评分7.3分。

继《寄生虫》在奥斯卡艳惊四座、《米纳里》斩获金球奖最佳外语片之后,《鱿鱼游戏》成为爆款,《弹子球游戏》亦在近期受到广泛关注。

近些年来,一股不同于以往偶像剧的韩式力量正在向外输出,席卷全球。

而去年戛纳入围“一种关注”单元的《杨之后》中,导演郭共达通过搭建一种突破国族界限的架构,展现了细腻绵密的软科幻叙事能力。

电影中的家庭设定极其特别,经营着中国茶铺的白人丈夫杰克和黑人妻子凯拉领养了华裔女儿美香,还有一个机器人杨组成了四口之家。

性质介乎混杂与微妙的平衡间,无法给每位成员轻易归类。

一次家庭舞蹈大赛之后,杨发生了宕机。

在为了填补职责空缺,或是为了女儿依旧有个熟悉的情感依靠和家庭无力负担新的机器人等众多原因驱使下,父亲试图寻找修理帮助,但频频碰壁,故事由此开始。

这个机器人是官方认证的二手产品,使用年代久远,发生故障似乎也情有可原。

如果送到指定点Brothers&Sisters修理大概率“死路一条”。

日久陪伴自然不会让主人轻易放弃,因为杨不单是形似的载体。

所幸,另辟蹊径行之有效,有赖于机器内存,父亲得以戴上类似谷歌眼镜的设备读取杨的记忆。

在杨“消逝”之后,杰克以观众的身份去看杨的主观回忆片段。

以往家庭的弟弟,神秘友人艾达浮现在杰克眼前时,他在重新认识这位熟悉的“陌生人”。

当哈内克式的媒介控制以温情的目的展开来时,“暂停”、“播放”变成了流逝的挽回与未知的解读。

诚然,二手产品的预设昭示了你并不是我的唯一,美香不过是他的众多前世的组成部分。

我是你人生的过客,你于我亦是如此。

杨拿树木嫁接举例,来回应妹妹美香关于自己和养父母、生父母关系的疑虑,不自觉已将“嫁接”在不同家庭的自己涵括进去。

如此看来,正是使用者自认的唯一性被打破,让杨的存在感空前强烈——不在场的在场。

他的“前世”有如浩瀚星辰,回忆底色之深仿佛不可捉摸,当以一种宏大宇宙的视觉风格切入时,生之渺小的感慨自然而然生发出来。

可以看到,人员之间的差异不仅是跨族裔肤色的直接显现,更有人和非人的巨大区别。

不同于常规机器人的冰冷外壳,日常生活中的杨带有了温度。

但形似终究不是等同,他仅仅是获得了个如代号般的姓氏称呼,被当成物,而非人类。

至少外观上,这种人与机器界限的消弭,使得肤色衍生的身份认同问题愈加明显。

茶叶无序地漂浮在水中迷离游荡,树木空镜集锦成列的场景,以及和“父子”二人借品茶神谈哲思的种种时刻无不动人至深。

比起根源之木同茶叶这两种最具中国特色的代表性事物的巧妙自然融入,郭共达对非土生性文化的熟稔简直令人惊叹不已。

与之而来的还有他突破传统表达圈层的勇气,由此生成了有别于表现朝韩纠葛的《太极旗飘扬》和反映日据时代的《词典》的身份新解:全球化框架下的漂泊不定。

《杨之后》里无依的茶叶,《米纳里》中异国土地上生长的水芹菜,或隐或显,无根性状态无处不在。

核是不变的,导演换了个更大的外在,国族的界限被淡化,转而关注人的生存状态。

回头看来,从开篇美香邀请他加入家庭合影,亲昵地称呼他为哥哥;到父亲在记忆探寻时称呼他为“我的儿子”,家人们亦是把他视为一条鲜活且真实的生命,为他“寻医问药”。

自始至终,杨收获到的是平等的尊重。

从失去的恐惧到接受“终有离别时”的既定事实时,再见之后,美香一家学会的是如平静波澜般的坦然面对。

一切均可物化的时代下,《杨之后》反其道而行之,将物人化的行为由此显得弥足珍贵。

社会高速发展中,人的情感缺失可见一斑。

曾经,《黑镜》表现了对技术的担忧;那么我们更希望,未来拥有《杨之后》般的阳光触感,技术与人共情的和声。

文:史飞特 公众号:抛开书本

 7 ) 一位人类父亲失去“机器人儿子”后所进行的一系列哲学性思辨。

一位人类父亲失去“机器人儿子”后所进行的一系列哲学性思辨……尽管他不过是因为自己的“人类女儿”失去哥哥而痛苦,才开始执着于寻找杨的。

这种行为看起来和想要修好一台女儿喜欢的电脑没什么区别。

mika没有语境不会说中文,所学的全部估计来自于杨教,于是出现了全片最长的三句中文台词,对着杨的“遗体”。

无法完全将它当作一部电影来看待,确实是一部“剧情长篇”。

白人和黑人养了一个中国小女孩取个日本名字叫mika,给她买了个机器人哥哥叫杨,与此同时导演是个韩裔美国人,且他又受日本作品影响很大,看了十分钟想到这一连串的设定忍不住笑了。

想郭共达本身自己就有点无归属感和身份认同差异吧。

外国人触及中国文化在我看来都难免有点装逼不成的感觉,中国导演要是在这种安静的片子里拍个一茶一世界讲半天那很怪耶。

不过并没有四不像的味道,咱讲究一个大道无形。

挺好。

人类的自大在于他们并不会试图从机器身上去学到一些新的别的东西,他们只会通过机器人看到他们自己——往往哪怕对面是一个“真实的对象”、所起到的也不过是这样一种作用而已。

而当他们惊喜地发现机器人有了新的思想(idea)时,这种情况的产生或许仅仅是他们忘了自己之前曾设定过这样一种程序。

机器人只是运行着人类给他输入的编好的代码,而人类却感动地说“哦,他真好,他真爱我”。

唉,多么脆弱的小动物啊human beings🥹杨演得很好。

喜欢音乐🥺💕

 8 ) 导演采访关于中国设定的一段对话

有兴趣的可以读读:The movie doesn’t really go into much detail about why there are so many Chinese orphans or how Brothers & Sisters came to be the megacorporation that it is, but it all gives you just enough of an idea to wonder. In your headcanon, what has the China of this film’s reality become, not necessarily as a state actor, but as a concept? How does it loom in people’s minds?We don’t explore it in the film, but I think there’s a sort of glimpse in Russ’ office where you see a flash of a newspaper talking about a war that had happened. Because I’m always a little bit hesitant of putting things too much in the spotlight, I didn’t want to zoom in and suddenly distract you by making it all about that. Some of this is borrowed from the short story, but I do think that there was a war and there was a real moment in China, and the liberal people of this world feel like they needed to do something in response. There are these orphaned kids that have been the consequences of a very long conflict that’s ended, but now there is this need to help because China lost that war. After Yang director Kogonada discusses crafting “organic” sci-fi worlds - The Verge 看过原著的能讲讲原著这部分的设定吗?

 9 ) After Yang, after ourselves

There’s no something without nothing. (有无相生)电影整体风格舒缓平静,特别是一家人的对话连同背景音乐,营造了诗一般的意境。

这是一部讲机器人的感情与记忆的科幻片,Yang被人类创造出来,与人类产生情感联系,后来他看着与他相关联的人、他爱恋的人都离去,到最后他也永久宕机,只剩下片段的记忆。

人也是如此,赤裸着来到这世界,却终究要与这个世界说再见。

在这一生中,你会跟其他人产生情感联系,但当你走后,人们有关于你的记忆却依然留存, which I think is probably the means of something and nothing and the strong link between something and nothing. It is so hard to learn to say goodbye to our love, but everyone is indeed lonely from birth to death.

 10 ) 《杨之后》:机器人的回忆也有寂寞的香气

杰克夫妇领养了一个中国小女孩米香,他们为米香购买了一个机器人哥哥杨;杨陪伴米香成长,并教授给她中国知识。

但电影开场不久,杨就“宕机”了。

“杨之后”的故事于是开始:杰克偶然之下开启了杨的记忆宇宙,与杨的相处过往纷至沓来,他也逐步发现杨的“前世今生”。

《杨之后》显然是一部文艺风格的软科幻片;其所构筑的未来世界,没有异化颓败的末日景观,也没有充满未来主义的室内装置,人类与机器人、克隆人也并未产生迫在眉睫的对立冲突;相反,影片描绘的是更加日常化的家庭生活。

在剧作上,影片颇似一个侦探故事;但如果说电影前30分钟还具有悬念和阴谋的色彩,以及“救回杨”的主线任务,那么在博物馆人员宣布杨“死”后,影片的外部行动被迫中止,转而开启一场向内的对杨的剖解与悼亡。

在这个过程中,杨从一个被客体化与工具化的机器人逐步被确认为家庭的一员,杰克一家也渐渐实现了疗愈。

导演郭共达用平缓克制的镜头,捕捉细腻的光线和景致,加上哀婉的配乐,使影片散发一种伤感与明媚并存的气质。

“回忆”或“记忆”是这部影片的主体,也是片中角色实现情感沟通的载体。

那辆在流光中行驶的汽车,就仿佛搭载着人物在时间中溯洄。

与回忆的延绵质感相匹配的,是影片中的人物常常处于出神的状态,而导演则主要使用声音作为不同时空场景的过渡介质,下一场景的对话往往在现下画面中提前出现,从而营造出一种思绪的游离及其与现实的交融之感。

在这出神的迷离时刻,人物重复呢喃,镜头肆意穿越轴线、再建轴线;正是记忆涌现、复沓、确认再三,而终于层层绽开,有如那杯被杨凝神注视的茶。

影片的迷人之处就在于,杰克困顿的日常与杨诗意感伤的回忆相交织,无论是杰克出神游离的状态,还是杨第一人称视角看见的景象,都在氤氲中透着孤独寂寞的味道,这种跨越人机界限的共感,让影片显出沁人心脾的隽永品格。

在影片开始,不难发现这个多元共存的家庭内部存在的隔阂,大量大景固定镜头和框架式构图凸显了杰克的孤独,及其与妻子、邻居之间的龃龉。

到了影片中段,伴随回忆展开,杰克情不自禁地与杨分享他对茶的喜好,在带着东方玄思的对话中,心与“心”的距离在逐渐消弭;但在这其中,人机的差异仍然被强调,杨不仅时不时显得有些掉书袋,他也难以切身地体会所谓“一茶一世界”,当茶水下肚时,空洞的回响让杨尴尬,也让杰克在那一刻尤显落寞,看来借助通感的力量在一杯茶中品出一段时空的记忆,似乎只能是人类的专属。

但出人意料的是,在结尾处当杨前世的记忆被挖掘出来时,我们惊讶地发现杨早已深刻地洞察了人类世界的生老病死、离合悲欢,他总在不远处目睹着婴儿的啼哭、生命的成长、亲人的离去、爱人的消逝;而他却亘古年轻,被反复回收。

这也让人想起影片一开场就出现的拍全家福的一幕,杨在彼时凝望着眼前的一家人,突然出神了。

他在想些什么?

或许他在那一刻意识到了自己与人类身份的不同,但更可能的,是他已经想象得到这个家庭终有一天会分解离散。

在杨的记忆中,有一幅静谧深幽的画面,是米香撑着黄色的伞独自远去;在结尾处,米香向杨道歉,称自己“不该说讨厌你”,这些都是人生注定必然要经历的分合流转所提前预示的痕迹。

杨仿佛看见一切终将归为虚无,世世轮回。

也正是在此刻,人机的界限被彻底消弭,甚至杨跨越代际的存在超越了个体生命的局限,人类难以言说的孤独、失去、沧桑都早已被杨所体认;杨的前世记忆揭示了亘古不变的宇宙时间本身,作为一切存在的对立面,它使任何生命都显得渺小和无力。

那么,如何抵御虚无?

杨相信“有无相生”,也许“存在”的瞬间就是对虚无的抵抗。

从另一种角度而言,杨似乎扮演着“摄像机”的角色,通过对瞬间的捕捉和记录,见证着“存在”;他不介意最终化为虚无,因为存在必定留下痕迹,这也是记忆的功能。

杰克一家从“失去”中愈合,靠的也是记忆的力量。

《杨之后》借着科幻的外壳,不仅置入了少数族裔的身份认知问题、对人类中心主义的反思,还通过对东方哲学的引用,探讨了更为根本的“存在”问题。

同时,它讲的也是一个家庭如何面对失去的故事,在后疫情时代的氛围下,它的感伤与治愈都带给人共鸣。

《杨之后》短评

实在无法接受这种文艺调调的科幻片,黑人白人中国人机器人克隆人,整个一个四不像的大杂烩,泡茶品茶老子蝴蝶我是没看出一丁点美感和意义所在,别整的那么虚幻和玄虚,一个韩国人一个美国的公司团队诠释某种中国风的东西,本身就是挺可笑的。还有,太反感从始至终的阴暗镜头感,未来社会都见不得光啊?文艺性不是这么表达的吧。

4分钟前
  • Jonathan
  • 很差

不太行 bb叨电影

6分钟前
  • AARONon
  • 较差

4.5 整个片子都沉浸在无限的温柔和淡淡的悲伤中,有让我想到Never Let Me Go。《盛夏的果实》提琴响起时眼泪真是忍不住了.... (再次回到TIFF Lightbox看电影呜呜太怀恋了

9分钟前
  • zy_
  • 推荐

7.5/10。将观众包裹进忧伤愁思中,不悲而舒缓。比同有中华文化的《降临》更私人,完胜做作的《克拉拉与太阳》。“只有人类会疑惑克隆人是否想成为人类,当人有什么好的。”说出了我的心声。电影像枯山水、像茶道、像盛夏的果实,泛着水色,可惜的是符号堆砌痕迹有点重,没了道家的“道法自然”。很喜欢从哥哥视角拍摄的家庭影像,对玻璃和镜子的运用也很高明,甚至有了丝纪录片的真实感。最后妹妹说“我想你了,哥哥”是《一一》里洋洋“婆婆,我好想你……我觉得,我也老了。”的回声。

12分钟前
  • 乍暖
  • 推荐

催眠版《你一生的故事》,柔软笔触下的先锋科幻议题,其中蒙太奇处理记忆碎片的方式,感觉又像是倍速复刻老塔式科幻中的家庭生活。画面很具风格,但叙事远不如议题令人着迷。总感觉郭是不是一位室内装潢意识过剩的导演…

16分钟前
  • 枪杀杰西詹姆斯
  • 还行

看哭了。杨在落叶残阳草木微风之中感受过世界,拥有过纯粹的情感与记忆,已经接触过人生的本质,他的记忆如同无垠的宇宙,他不介意走入虚无,因为杨已经感受到过生命里美好的一切。杨之后,只剩人类自己徘徊在原地,如果能够梦到杨,请记得给他一个拥抱。

17分钟前
  • 迦南Canaan
  • 推荐

Just don't get your hopes up for anything specific. 初构是好的,串联一盘散沙。日常生活和感情保持着现代人的方式,在仿生人和克隆人已经广泛应用的未来。仿生人修理店搞得像修鞋配钥匙,how come? 科幻外壳下低成本小散文。中国哲学的引用不管是茶还是老子都做为一种异域风情的元素存在。由于我处在一个对所谓民族文化遗产有困惑的思想阶段,我真是不理解给孩子找中华文化百科机器人的点在哪里? 快快乐乐长大不好吗。

18分钟前
  • 许多熊
  • 较差

那种安静的低成本科幻片。机器人通过记忆的存留,实现了东方传说中的前世今生。中国文化元素展现得还不错,神农尝百草的故事并不猎奇肤浅。但是总体太单调沉闷了,关于轮回也没看到特别多的巧思。

20分钟前
  • 肥嘟嘟左卫门
  • 较差

为啥好好的周五晚上选了个这片子,没看完,浪费时间

25分钟前
  • 三太子
  • 很差

显然A24的步子迈的比奈飞大多了缅怀仿生人棒子郭共达原来是野田(高梧)好好好卖茶叶的美国爹教干儿子喝茶,有滋有味描绘的那么沉醉嫁接的两者都狠重要一句句哥哥,妹妹好亲切庄周梦蝶出处不是庄子吗女儿做着Gochujang韩式辣椒酱,黑白配父母吃着日式拉面哦Mika这个名字本身就,但其实演员印尼裔,嗓音绝美LilyZhou, 盛夏的果实,坂本龙一Memory Bank

27分钟前
  • Pauline
  • 较差

不喜欢导演给演员调教得都半死不活的样子,劣质版王家卫。但影片提出的一些后人类议题挺有意思,以及科幻之外更普世的死亡、情感、生命问题。

28分钟前
  • 阝女
  • 还行

啥破玩意

32分钟前
  • D伯爵
  • 很差

一篇家庭科幻散文。非常A24出品的风格,另类小众独立思辨,神秘寂寥暗流涌动。不错的影像质感和优秀的演员让本来PPT般的片段有了良好的统一性。伴随着科林法瑞尔对杨记忆的不断追踪,本以为会有更冲击情感的剧情,结果依旧落在了一个更大的命题上,导致结尾共情上有点空中楼阁,以至于片子更像是一个影像论文而不是一个真正鲜活的故事。

37分钟前
  • 一匹马赛克
  • 还行

非常具有启发性的电影。科幻总让人兴奋。

42分钟前
  • 肆食二
  • 推荐

无论机器人还是克隆人 或许都不想成为人类 而是说他们的所作所为不过是一种施舍和怜悯 这种区别 是人的内在或许是某种邪恶非人的东西 机器人的内在是广袤的银河和宇宙

43分钟前
  • 灰狼
  • 推荐

鉴于郭共达导演的上一部电影《在哥伦布》让我感觉有些沉闷,因而对这部新作《杨之后》的兴趣并不大,直到7月末才突然想看一下,然后8月初终于观影,果不其然,个人观感依然不太给力。—— “哥哥,我想谢谢你成为这个世界上最好的哥哥。对不起,我不该说讨厌你。我想你了哥哥。” → 发现有网友和我一样看到末尾美香的这段中文台词联想到电影《一一》结尾洋洋的悼词。

48分钟前
  • Panda的影音
  • 还行

喜欢,可以说是比较infj式(高NiFe)的电影,拥有人类情感却游离在人类之外,对人类用各种方式延续生命的霸权感到迟疑,毫无保留地教授,又平等地爱过途经的人们,im fine if there is nothing in the end,离开就是离开,没有太多东西在离开后值得留下,除去一些言语和记忆,如同闪烁的星辰,在每一天只有几秒,哪怕看着花与叶,一叶之中也藏有什么,此爱在此时,此爱也可深藏或者消弭,生命之美不以存在的长短为度量。

49分钟前
  • 焱返
  • 力荐

导演竟是韩国人,又为本片的奇特感增加一重色彩。影片开始导演就假定了一个已经破除种族偏见、性少数偏见的理想世界,电影故事很简单,一个家庭机器人无法修复,男主人进入机器人的内存,发现他不但有灵魂,而且他经历了比自己更复杂多重的人生。全片的优点很多,在形式上这是一部气质型科幻片,导演刻意回避科幻奇观的展现,画幅的变化也呼应全片“进入他人世界”的主题,既是高科技介质之间的转换,也是一种观众代入角色视角的镜头语言尝试;内核上本片更高级,用“嫁接”对应华裔的身份认同问题,并将机器人与人类的关系类比华裔与美国“主流社会”的关系,借科幻讨论当下的许多实际问题。更有趣地是消除了种族偏见,人类还是会偏见克隆人的闲笔。不过影片显然憋了太多“亚裔深邃的思想”想要证明给美国主流,还是有些反过来伤害到了叙事本身。

50分钟前
  • 贵久
  • 还行

出乎意料蛮喜欢的。挠到痒处,又痛又舒服。淡淡的,很美好,点到为止,老子的哲学也比较到位。

54分钟前
  • ESTEL
  • 推荐

茶叶用茶粉替代,苹果用旁枝嫁接,无暇陪伴用机器人帮忙,伴侣缺失用克隆人弥补。杨的眼里看过太多初生,新绿,看过簌簌而下的叶絮,青蛙和蝴蝶,看到成长与老去。茶能品出雨停后潮湿的感觉,我们的存在与朝生暮死的毛虫,终将消解的机器并无区别。不被化为虚无的命运而伤心,只因有过璀璨如星的回忆。

59分钟前
  • 西楼尘
  • 还行